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伟大的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伟大的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14 03:5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伟大的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伟大电影》是一本由罗杰·伊伯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一):过于大众,流于平庸

  影评写的有点不痛不痒,虽然他自称大部分电影都看过十几遍,并且非常仔细的分析了过每一个镜头,但对电影的点评却显的还是那么业余和漫谈,电影技术层面东西不够充足

  他以“思想不足批评了《搏击俱乐部》,但很多他推荐影片也并没有多少“思想”上的养料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二):好的影评帮助我们表达看完电影又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

  伊伯特确实有非常精准感受和将之表现出来的能力,他将影片在影史的地位和对后世影响,对导演风格的梳理和生涯评论,和银幕内外的逸事,剧情介绍和分析揉进一篇短小文章却条缕分明思路清晰洞见透彻,又没有卖弄之嫌,读他的影评真是愉悦,尤其是那些对影片精准的剖析和总结,似乎我们也成了和他一样富有同情心和感受力的人。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三):补充

  刚拿到书大致看了几篇,发现一个需要补充的地方(如果以后发现了别的就加在下面)。《长眠不醒》(P98)的影评里有这么一句话

  ……她和鲍加在银幕上有灼热的化学反应(“你知道怎么吹口哨吧,史蒂夫?你只需把双唇合拢,然后吹气”)

  括号里引用的对白原文是:

  quot;You know how to whistle, don't you, Steve? You just put your lips together and blow."

  吹气(blow)这个词的双关在译文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加个注或者把英文附上去会更好些。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四):一百种时光魔法

  到底看过多少部电影之后,才能获得一个“电影迷”的称号呢?罗杰•伊伯特,美国知名影评人,在这本《伟大的电影》中,用一百部影响了这个世界的电影的评述,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通往电影世界的大门。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那些不过几百分钟的时间,或是带给我们一种放松心情方式,或是把我们带进另一个时空,或是榨取我们的喜怒哀乐……无论电影结束之后,回到现实中的感觉有多么明显,我们都无法抗拒它的魔力所带给我们的感触。也许你因此了解了一个导演,也许爱上了某个演员,也许激发起你创作欲望,这一切,都是因为“电影”这个神奇事物。它让视觉听觉和感觉,这些无一不穿梭于与你身体的部分,凝聚在那些时钟走过的瞬间,化作永恒经典

  文/agi

  【2012年《Q》用稿】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五):写影评就写影评,前言说那些废话干吗,讨厌此人

  影评写的不在二五眼之上也不在二五眼之下,而前言着实惹毛了偶,神马玩意,这是史上最那电影当艺术大二B。电影自从爱迪生这刻薄发明后就注定是纯粹商业,纯粹的商品,除非演员工资和搬砖的一样,导演住的向民工看齐,否则电影绝对是商品,而且是非粗俗奢侈品。毫无艺术价值可言,这孙子居然还希望倒退到黑白时期,无声片更好吧?

  可能用不了几年,电影就没有内容完全被技术代替了,这就是进步,电影不是少数人自恋的操练场,而是下里巴人的梦剧场。从某种角度说,每一部电影都是A片,用来自慰的工具,奥斯卡最近4年的最佳影片(今年除外)全是票房毒药,这也恰好为本书加上合适贴切的注脚——你艺术你的,地球人不关心这个。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六):留白

  本来以为拿到手的砖头特别高大上高大上到需要正襟危坐而读随时查术语地步结果就像拿着知音读者故事会一样坐卧之间看完了,平易近人不可思议

  电影盲,看过的影评仅限于满屏深入分析到绕晕我的类型,比起来作者实在朴实诚恳到流泪。几乎是平铺直叙温和细致地表达自己爱意同时并没做过度解读,而是指出一个可行的大方向最高级别的安利大概就像这样,看完之后心头满满都是期待温柔暗涌

  好的文字空气感,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生存必需。很多黑白默片极难打动我去看,但读完之后竟也学会欣赏美人野兽静默绚丽天真璀璨。类型海纳百川,费斯诺拉图那页的插图没有高能提示直接震你一下,依然分析得鞭辟入里,我想作者大概是光影依存症吧,有种东西流淌身躯里,不分年龄无论阅历熟悉画面闪现时仍然激动得像个孩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抑制住表现欲和骄傲的这份自持,朴素低调,却一定是最经典的那款。

  最配得上这些电影的文章合该如此,将阴影留白,等透明进化,含蓄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让那些光影被静静欣赏。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七):对电影的敬畏之心

  作为一个影迷来讲,这本书读起来是种享受

  他对电影还有一些文化背景理解确实有一定深度见解。并且不像网上很多山寨影评那样,对于电影有一些“过度解读”。看后确实让人学到了不少东西。 还有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个对电影怀有敬畏之心的影评人。这100部电影他都看过10遍左右,然而在动笔写之前他还会在看一遍。我想这种态度值得某些导演和影评人学一学,涨涨姿势

  现在有多少导演或者网上的枪手,不知道他们究竟对待电影时什么样的态度?这几年中国上映的一部分电影,作为一个电影学院学生毕业作品都是不合格的,竟然也会有脸放给大庭广众看。这种透支中国电影信誉只图商业票房的行为,很不要脸。近几年国产片只偶尔会蹦出几部及格线往上的作品,就足矣赚的盆满钵满。可见中国电影市场现在已经不正常到什么地步。

  美中不足的话,有些电影的缺点他并没有指出。还有所选的电影好莱坞作品居多,我觉得一些导演,如我很喜欢的今敏和姜文的几部作品也足以够得上是“伟大的电影”。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八):形式还是内容,傻傻分不清楚,能够有感觉的就是好电影

  罗杰伊伯特同学真是善辩啊,噼里啪啦说了一通让人舒心,确实在大部分时间我也会心领神会的话,“一个把思想放在画面之上的导演注定只能达到二流水准,因为他抵制的正是电影这种艺术的本质。铅字才是思想的理想载体,电影则是为了影像诞生的,最杰出的影像必定能引发无限自由的联想,而不是受制于某些狭隘的特定目的。”(这段话是谈到八部半时引申出来的)看到这话,我们完全可以听出来了,罗杰对“电影是纯粹独特艺术观点”那是相当的推崇。对这个观点,我突然不是那么地同意,也就是不太喜欢它的绝对性了。因为在《钢琴师》中体验真实内容的冲击,它足以媲美影像的震撼,那电影艺术这部分赋予人的魅力体验又该作何解释呢?所以对于我个人,这是电影令我享受和着迷是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和形式。有考据癖的我突然想起,电影风格追求绝对真实的波兰斯基其实也很推崇费里尼这部传世佳作,他在自传说道,“我们这次戛纳之行也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看片。我在戛纳看到一部可以和《公民凯恩》媲美的新片,费里尼执导的《八部半》,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导演的种种磨难,他给了我一个巨大启示。我一直梦想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影片,这不仅因为影片感情真挚,也因为它画图优美。”

  想想波兰斯基确实算是保守现实主义捍卫者,要完全深切地感受到他早期电影的迷人之处,需要有对现实世界敏锐的感觉和一定的底蕴积淀,这当然是欣赏形式之美都不需要具备的。

  随便提提这本刚买的书,,看下来,感觉罗杰的影评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见解独到振聋发聩,反倒有些地方论述不痛不痒,不着重点,不够痛快淋漓,还稍显有些琐屑和口水,不晓得这是我一个人的感觉还是其他朋友也会相似体会。但相比大部分影评人很多地方确实是要严谨渊博些的。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九):此处作者为什么要用顿号

  读这本书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经历

  因为要申请出国,而我又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所以想办法联系到了一个某电影学院的教授帮我签推荐信。

  我带着我的动画去找他聊,他挨个看了我的作品,当看到一个发生在太空中的故事我在结尾字幕时用了那首著名蓝色多瑙河,他不由皱起了眉头

  他问我为什么这么用,我回答我喜欢2001太空漫游,此处则是一次模仿。他摇摇头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不敢乱用啊,你知道导演为什么不用别的曲子,为什么偏偏在故事的这个部分,在太空中用这首曲子么?这里所包含的意义你懂么?如果不明白,你这就是乱用,是没有道理的。

  我说哦这样啊。

  我不否认这首华尔兹舞曲与环形空间站自转时的画面配合天衣无缝神来之笔,这种前无古人的太空歌剧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是教授你造吗?当初库布里克是请来了阿历克斯诺思完成配乐,只是在剪辑过程中用一批古典音乐录音作为临时音轨,发现意外的带感,于是就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

  同样的,我想起了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结尾时海鸟坠入海面的经典画面,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称其无与伦比深刻,而科恩兄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画面是意外拍到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靠着对一些东西的过分解读起家,用鲁迅听了简直要泪崩的术语去诠释鲁迅的错别字(此处应有出题点)。当拥有发言权后,他们凭借不容置疑权威教书育人,并作为衡量一个个人创作好坏对错标准。如今我们身处的环境经济建设速度远远甩开了文化建设,很多情况下我们甚至处于无知,但这似乎并不可怕,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慢慢来总会迈出步子。而一个人硬是被人忽悠着没事儿走两步把两条腿走成一长一短,买拐之后,等在前面的可能就不是走路而是轮椅了。

  而在读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朴素诚恳,拥有极其渊博的学识并以此作为对作品的幕后补充而非站到台前对其指指点点。一些专业性的释义,他都单独摘出放在了每个影评末尾的“观影手册”部分。对于看过的电影我有了更全面认识,而没有看过的电影,他的评价强烈的激发了我去观看的兴趣

  :老教授看完我所有的作品,建议我做一些深刻有内涵的东西,而不要只是仅仅出于“有趣”“喜欢”而做动画,这对我今后的发展不利。然后爽快地答应了帮我签推荐信,之后再也没有回过我发给他的有关邮件。所以,其实写这个东西充满了我的腹黑和恶意~有偏见在所难免 :D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十):伟大的电影为什么伟大

  伟大的电影为什么伟大

  自认为是半个影迷的试读罗杰•伊的影评集《伟大的电影》,感叹伟大的电影的需要伟大的解读,罗杰•伯特擅长用一句话概括一部电影的特征。我悲哀的发现,作者认为的100个伟大里,我只看过30个,挑着翻了翻我最喜欢的几部电影的评论:发现此人真是伟大,真的是大师,几句话就可以把电影最本质的特点给总结出来。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低俗小说》、《教父》等等。

  以昆汀的《低俗小说》为例,一般电影评论认为该做以独特的非显性叙事结构而吸引人,而伊伯特说,《低俗小说》的伟大是因为其无与伦比的对白。《低俗小说》的电影我看过不下十遍,对朱尔斯惩罚混混前的引用的那段西语印象深刻,该电影中的语言张力碰撞产生戏剧性,一点都不亚于离奇情节精妙的叙事。但是本片以对白取胜这一点,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许多电影的对白都是为了铺陈和推进剧情而服务,但文字本身的魅力没有得到挖掘。《珍珠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值得引用。而《低俗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诉说、聊天,他们的话语有万钧之力,能刺破无聊沉闷,整部电影如果抽调画面,也是一部伟大的有声读物,而假如抽去《变形金刚》的画面,还能剩下什么?

  俄国《战舰波将金号》,也是作者极力推荐的。看了他的评论,多年前大学课堂看这部电影的浮现脑海:片中苦难母亲,抱着中弹的婴儿,逆逃跑的人群拾级而上,向冷血的士兵请愿的影像在脑海里闪烁。

  爱森斯坦这部无声片即使今天看来依旧惊心动魄。尤其是敖德萨台阶,书中提到几个细节。为了表现大众无处可逃,里面专门有一组画面是给无腿的残疾人,让他跳跃着逃跑。一个孩子被枪杀,宪兵的皮靴踏过他的小手。一位推着童车的母亲,尽力保护自己的婴儿,结果中弹倒下,童车沿着台阶以加速度冲下。一个戴眼镜男子紧张地看着这一切,下一个画面他的镜片被子弹击穿。

  伟大的作品具有神奇的魔力,我们会在不经意间被他们吸引,产生没得感觉,一种默契,不需要锻炼,更不需要解说。

  伊伯特是一个通达的人,他并不因为艺术电影而排斥商业电影。比如斯皮尔伯格这个老妖精,很多人并不喜欢他讲故事的圆滑,有人批评《辛德勒名单》将大屠杀变成一个轻巧的商业化的故事。作者这样为斯氏辩护:“每一个艺术家都必须通过某种介质进行艺术创作,对于电影这种介质而言,如果放映机与银幕之间没有那么一群观众,电影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作者举了一个反例,有一部反应屠杀犹太人的纪录片《浩劫》的诠释更加深刻,但是没有几个人能有耐性看完这部9个小时的电影。斯皮尔伯格有一种把艺术与流行结合起来的独特才能。

  一语点破梦中人呀!如果不借助一个通俗的、商业性的外壳,人们连对大屠杀过问一下的兴趣都没有。相比之下,国内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之所以都不成功,不是因为题材国语沉重,而是因为没有找对这样一个壳。

  这本书介绍的我没看过的70影,我准备慢慢地看一部分,不为别的,只为了看完片子再看影评时,那种大呼“找到了”的感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