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财政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财政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3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财政学》读后感精选10篇

  《财政学》是一本由[日] 神野直彦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财政学》读后感(一):第七章 预算的原则

  预算的形式:法律抑或预算

  在很多国家,预算采用由议会确定的“法律”形式,但日本是个例外。

  使用法律形式时,预算以岁出法(Appropriation Act)和岁入法(Finance Act)的形式通过。以法国为例,法国的预算使用法律形式,一旦岁入发不能在议会通过,当年就不能征税。像这样,在征税方面采用议会审议通过每年度预算的方法称为单年税主义。在英国,关于所得税是否延续也必需根据岁入法获得议会同意。在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所得税将取消。

  在日本,没有采用以法律手段确定预算的形式,有关税收的所得税法制定后,只要该法律仍然存在,就可以自动征税。换言之,除非税收法被废止,国民一直要负担纳税的义务。这种靠与预算相区别的法律来征税的方式称为永久税主义。

  《财政学》读后感(二):第23章 国营企业与财政投融资

  一般政府与国营企业

  市场社会中的政府,原则上是“无产国家”,不拥有资产。因此,市场社会中的政府成为“税收国家”,以税收形势无偿筹集货币,并无偿提供公共服务。可以认为这种作为“税收国家”的政府,在国民经济合算中相当于“一般政府”。

  309

  “国营企业”即使有偿地提供公共服务,如果不以市场决定的价格提供的话也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在市场社会中以市场价格提供的话,就应该委托给私营企业。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国营企业”在追求和私营企业一样的“企业的经济性”的同时,还应该追去

  《财政学》读后感(三):第四章 财政学的发展 + 第五章 现代财政学的各种流派

  第四章 财政学的发展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败为契机,德国正统派财政学权威扫地。在德国,出现了运用经济学方法的新经济学派财政学以及运用社会方法的财政社会学。而在世界上,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财政政策逐渐开始在财政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五章 现代财政学的各种流派

  公共财产理论的发展:政治过程

  在公共财产理论中,为乐将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产来把握,开辟了分析财政决策过程之路。如果将财政支出作为“财产”来把握的话,那就可以将税收定位为“价格”。这样一来,与市场一样,可以作为“财产”和“价格”交换的结构,来对财政决策过程进行分析。

  …… 即便将财政的决策过程作为税收与公共财产的自发交换,但公共财产的需求与供给与私有财产毕竟不同,那始终是“集合性”需求与“集合性”供给,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投票这种政治过程。

  “正义”是政治统治的必要条件。因此,公共财产的理论也必须提出社会正义这一价值标准。就税收而言,就是公正课税的问题。

  《财政学》读后感(四):第四章 财政学的发展+第五章 现代财政学的各种流派

  第四章 财政学的发展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败为契机,德国正统派财政学权威扫地。在德国,出现了运用经济学方法的新经济学派财政学以及运用社会方法的财政社会学。而在世界上,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财政政策逐渐开始在财政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五章 现代财政学的各种流派

  公共财产理论的发展:政治过程

  在公共财产理论中,为乐将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产来把握,开辟了分析财政决策过程之路。如果将财政支出作为“财产”来把握的话,那就可以将税收定位为“价格”。这样一来,与市场一样,可以作为“财产”和“价格”交换的结构,来对财政决策过程进行分析。

  …… 即便将财政的决策过程作为税收与公共财产的自发交换,但公共财产的需求与供给与私有财产毕竟不同,那始终是“集合性”需求与“集合性”供给,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投票这种政治过程。

  “正义”是政治统治的必要条件。因此,公共财产的理论也必须提出社会正义这一价值标准。就税收而言,就是公正课税的问题。

  《财政学》读后感(五):第12章 税收的分类与体系

  152

  税收一般被分类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纳税人不能转嫁税收负担的税收,而间接税被认为是转嫁的税收。而且,人们认为直接税是公平的,直接税对间接税的比例是用于考察税收制度性的指标。当然,在与公平性相比更重视效率性的现在,有人主张应当调低直接税对间接税的比例。但仅仅是直接税与间接税这样的分类是极为模糊的。所以有必要上溯到税收的存在理由,还要考虑家庭所得税与市场税、对人税与物税这样的分类,来分析税收制度。

  税收的两个要素

  税收根据以税收原则为基准制定的税说法进行征收。在根据税收法对税收作规定时,至少必须确定两件事情。

  第一,存在何种事实时应予征税;第二,应当要求谁来纳税、谁来负担。

  第一个问题是税收客体的问题。所谓税收客体是指征税税收的事实或物件。以酒税为例,酿酒或者出库的事实就是税收课题。对税收客体进行量化,就成为征税标准。仍以酒税为例,酒的出库这一事实是税收客体,对此进行量化的产出额就是征税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税收主体的问题。所谓税收主体是指缴纳税收的纳税人,以及负担税收的担税人。纳税人与担税人既有是同一人的情况,也有纳税人转嫁税收负担,纳税人与担税人不一致的情况。

  税收客体量化后的征税标准乘以税率,可求出税额,并按此向税收主体进行征税。

  《财政学》读后感(六):第十六章 作为选项的公债与公债原则

  206

  强制性的无偿筹集政治活动必需的货币,是财政的原则。但有时也存在通过货币市场筹措的情况,这就是公债。对财政应当在何种状况下依赖于公债进行的讨论,就是公债原则论。在公债原则论中,古典派抨击募集公债,德国的古典派财政学主张建设公债原则。这种建设公债原则在日本《财政法》中已经成为制度。有别于建设公债原则,凯恩斯派主张以经济状况标准为募集原则,而不已经费的用途为基准。现在,财政已无法摆脱公债的包围,在公债大量法航的前提下,公债负担论、公债的经济效果、公债管理论等也都陆续展开。

  作为财政公债的公债

  作为财政的输入体系,财政收入的原则,是以政治体系独有的强制力量为背景,强制性地且无偿地筹集货币。但是,当政府以强制力量为背景,无偿筹集的经常性收入主见无法维持公共服务所必需的财政资金时,就会被迫依赖借款。这种政府担负的债务即国家债务,被称为公债(public debt, offentliche Anleihe)。

  市场社会中的政府是不掌握生产要素的无产国家。在背负债(p207)务的情况下,也只能依靠强制性且无偿获得的税收来偿还。换而言之,公债终究只是税收的一个选项,即“税收的预支”,因此视为例外性的收入。

  公债与税收都是从经济体系筹集货币,然而相对于税收的强制性征收,公债的募集是基于自由意志。可以说,税收的征收依据的是政治体系“强制逻辑”,但公债募集依据的是“市场逻辑”…… 但与私人债务之间存在彻底的本质区别。

  第一,公债以政府的支付能力为担保,这种能力即政府以强制力量征收的税收。

  第二,由于存在强制力量的背景,可以发行“永久债”(perpetual bond)。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发行约定只支付利息,却不归还本金的债券。以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为例,其公债的中心部分就是永久债。而毋庸置疑,如为私人债务,必然是要约定偿还期限的。

  第三,不同于私人债务,公债不可能强制偿还,这是因为强制力量只有政府掌握。私人债务若得不到旅行,独掌强制力量的政府可以强制执行。然而,对于掌握强制力量的政府,却不存在进行强制执行的主体。

  《财政学》读后感(七):第十章 预算的改革

  第十章 预算的改革

  在议会反映多元利益以后,财政上随着对多元化利益的协调而膨胀,提高效率就称为要求,预算因此也有了改革的动向。这种动向的趋势总结有三,分别是力图明晰膨胀后的财政与国民经济关系的预算改革,力图与政策评估相关联的预算改革,以及财政计划。

  作为预算改革的国民经济预算

  一战后北欧诸国开始使用复式预算制度(double budget system)。复式预算制度的意图是在预算制度中引进复式簿记会计。将预算分割为两个部分,诸如人事费这样需要反复出现的经费列入经常预算(current budget),而用于购置耐用资产的经费列入资本预算(capital budget)。

  引入复式预算制度含有两个政策性考虑,其一是期待国有企业高效运营,另一个是希望通过财政调节经济。在复式预算下,经常预算依然要求每年度平衡,但资本预算允许参考资本金进行贷款。换言之,资本预算允许收支保持长期性平衡。

  由于复式预算不仅允许单年度平衡,也认可长期性平衡,使用复式预算就可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在预算上留有赤字,而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实现盈余,即通过预算将财政用作调节经济的手段。

  130

  所谓行政评估,是指从效率性方面评估政府活动的业绩,并将其运用于决策和预算编制中。如果把政府活动比拟为企业活动,政府活动就可以理解为通过人工费、物品费,即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入(input),产出(output)公共服务的过程。以政府活动这种投入产出比例对其进行评估,称为执行评估。执行评估业可以理解为对政府活动的创造性进行评估。

  然而,与企业的生产不同,政府产出的公共服务不能通过市场进行评价。公共服务的产出,其目的在于实现政策目标。将这种政策目标数值化,并通过数字成果(outcome)对公共服务的产出(output)进行评估,叫做政策评估。

  以警察活动中的交通安全方面为例,警察的巡逻次数是产出(output),交通事故数量的减少则是成果(outcome)。评估政策效果的政策苹果欲评估政策执行的执行评估合称为行政评估。这种政策评估与行政评估,业可以看作为预算改革的体现,目标是提高财政的效率。

  《财政学》读后感(八):第十五章 要素市场税的结构与现状

  196

  与产品市场税一样,要素市场税的征收也着眼于市场的交易,却被定位为直接税而不是间接税。因为它不是对人税而是对物税,无法基于能力原则征收,只能依据利益原则。因此,一般认为,要素市场适合用于地方税。法人税的支付如果理解为利润与特殊要素服务的交换,也可以纳入要素市场的范畴。但是,由于所得税分离产生的法人税,因其性质带有所得税预支的印记,征税形态在人税与物税之间左右摇摆。

  197

  收益税的展开

  收益税是作为对生产要素产出的服务的价格征收的税收,它主要向土地的地租、资本的利息征收。以法国与日本为例,分为土地税、房屋税、营业税、资本利息税斯勒。然而,利益税的征收在初期却一直是以土地的面积、房屋的大小、店铺的面积或从业人数等为标准进行的。换言之,当初的征收标准是推算要素服务价格的外在因素。

  在实际按生产要素产出的要素服务价值征收后,收益税中的一部分并入了作为对人税的所得税,而有一部分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作为资产的生产要素征收。也就是说,利益谁的一部分被所得税吸收,剩余的部分则开始对作为资产的生产要素的价值进行资本化评估,并逐渐以其为标准进行征收。如以土地税为例,对地价加上利率折扣,算出土地的价格并作为征收标准。

  204

  税收总是伴随着抗税现象而存在。因此,在财政学上必须考察社会的“公正”观……不仅要考虑“交换的正义”(justitia commutativa),也必需考虑“分配的正义”(justitia distribution)。

  在实际中很少有人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究竟担负了多少税。因此,曾担任英国财政大臣的财政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法则。他所主张的最理想税收政策就是,使穷人意识到其实际的税务少于自身主观想象,并使富人产生其纳税额少于实际支付的感觉。

  此外,对于寻求税收“公正”的努力,坎纳德(Nicolas F. Cannard)提出了滑稽的“坎纳德法则”,称“旧税即良税,新税即恶税”。警告称,即使对所谓不公正的旧税作改进,也不能收到效果,反而会加强国民的负担感。

  这就意味着,即使是不公正的征税,只要在制度上已成为惯例,抵抗也就会减少。因此,这种诱惑搁置了寻求公正的努力,在现实的税制改革中产生了不良后果。

  《财政学》读后感(九):第17章 货币形式的支出

  第五部 财政支出和子系统

  第17章 货币形式的支出

  公共支出理论

  226

  在生产要素市场或者是生产品市场等市场中,存在一种不支出货币的公共支出。也就是说,存在一种不经由市场,而是直接向企业和家庭这两种经济主体支付的货币支出。也许正是这种不以市场为媒介的支出,才更能表现出公共支出的特色。不以市场为媒介,也就意味着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无偿获得收入。因此我们认为正是这种无偿性,才更能体现出公共支出的特色。

  向企业或者家庭这些经济主体支付的现金补贴,无需进行补偿,也是无偿的,分别被称为补贴和社会保障金。…… 财政的支出不需要给予补偿,并且不经由市场,是一种无偿给付的行动。

  公共服务不仅是无偿提供的,而且具有强制性。不愿意享受国防这种公共服务的人们,也不得不被迫接受国防服务。即为了无偿提供公共服务,人们不只成为了“免费乘客”(free rider),同时成为了“被强迫乘车的乘客”(forced riders)。像这样,公共服务这种财政支出的强制性无偿供给正好与作为财政收入的税法的强制性无偿征收相对应。

  作为统治主体的政府

  虽然公共服务是强制性无偿供给的,但公告支出却向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这两种市场支出货币。这种现象反映出政府是与座位消费主体的家庭以及作为生产主义的企业相区别的经济主体。

  …… 但是,政府既不是消费主体,也不是生产主体,说到底是统治主体。

  如果将财政理解为货币的流通,那么财政收入是不经由市场,而通过税收这种方式强制无偿征收的。而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则通过公共支出向两大市场支出货币。

  230

  公共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形成政府资本+转移性经费

  231

  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产生乘数效应的原因是,政府消费支出和政府投资支出不仅仅增加了总需求,而且必定以收入的形式进行分配。被分配的收入,无论是用于储蓄还是用语消费,其用作消费的部分都会作为民间消费支出促使总需求增加。该总需求增加的部分,必定又会作为收入进行分配,并作为民间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总需求。通过这样的影响,产生了乘数效应。

  《财政学》读后感(十):第一章 财政学的基础

  第一部 财政学的视角

  第一章 财政学的基础

  作为货币现象的财政

  5

  财政一词源于表示“结束”意思的finire,从那里引申出“判决”或者“通过判决确定的支付”的意思,进而指“与货币相关的事情”。就这样,“财政”以及“金融”成为指称货币现象的概念。

  货币的统治

  虽然财政是指货币现象,但那始终是公共货币现象。具体说,是指与政府相关的货币现象——政府为了对社会进行统治,凭借强制力收取并支付必要的货币。

  在市场社会成立以前,封建领主拥有土地和人民等“家产”,因此他们可以通过从领地征收产品或者以徭役的形式强制人民劳动等方式来调配统治所需的物资以及服务。

  在市场社会成立以后,封建领主所拥有的“家产”被归为私有财产,“土地”、“劳动”“资本”被设定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意味着市场社会下的政府不再拥有封建领主的“家产”。也就是说,自近代市场社会成立以后,“家产国家”就变成了“无产国家”。

  进入市场社会之后,政府丧失了曾经拥有的生产资料,成为“无产国家”,再也无法调配用于统治的必要的物资和服务。因此,要从土地、资本这些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即国民那里征收生产资料所带来的一部分收入。“无产国家通过国民的同意强制征收的货币”便是“税收”。

  5-6

  近代市场社会成立以后,政府成为了“无产国家”,成为只能通过调配货币进行统治的“税收国家”。反过来说,在市场社会成立之后,只要获得货币,就能从通过市场调配统治所需要的物资和服务。也就是说,在市场社会,可以“通过货币来进行统治”。因此,随着近代市场社会的成立,诞生了“通过货币进行统治的财政”。

  作为公共财政的经济

  6

  将财政定位为“国家经济”或者“政府经济”,是立足于将国民经济理解为由财政和市场经济构成的经济组织的二元论。也就是说,所展开的是在与市场经济的对比中来对财政进行规定的二元性经济组织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