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10篇

2018-09-30 03:0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10篇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生活工作》是一本由[英]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 / [英]安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一):未雨绸缪,人生不会百无聊赖

  《百岁人生》

  1.这本书休假回来的飞机上看了三分之一,剩下的这两天给看完了。

  2.从内容翻译水准来说,不敢恭维。

  3.但是,就百岁人生这个概念,和观察思考问题角度足够了。

  4.按生物学角度,人类寿命大体极限是125岁。而随着医学发展基因技术的进步,人类平均寿命在本世纪末将达到100岁,所有过去20年内出生的人大概率实现这个梦。而年长者,也会接近这个数字

  5.如果还是按60岁退休,退休生活可以将近40年,爽不爽?爽,也可能痛苦的。

  6.目前50岁以上的人,经历的人生是三段式的,学习,工作,退休。而年轻人要面对多段人生。

  7.这本书从养老金储蓄到工作生活的交织不同阶段人生面临的问题出发,讨论人际关系,代际关系

  8.特别推荐年轻看看,大家面对的未来是你父母辈没有面对过的,祖父母辈更不敢想象的。他们,没有经验

  9.有些内容让我很彷徨,因为不从现在未雨绸缪,长寿就会变成人生的累赘。而看到最后,又让我有一起期待。因为未知让我们可以去探索,让我更加兴趣盎然。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二):畅游《百岁人生》

  《百岁人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科特合著的一本书。这本书囊括了经济心理文化方面分析,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活到100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根据最新数据表明,00后的年轻人寿命会有50%的概率超过100岁。在即将到来的长寿时代,如果我们现在仍旧延续陈旧的生活方式理念,那么后半生也只能陷入空虚和懊悔。而这本书在警醒着人们,百岁人生会对我们的工作,教育家庭格局,思考方式等带来巨变,而我们需要为之做好提前规划

  正如作者所说:不要简单的把健康生活100年当成目标,而应该将百岁人生当成你的预期寿命下限

01. 长寿时代降临

  从1840年开始,人类的寿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约三个月的速度递增。在建国初期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而现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权威报告,截至2016年,中国早已突破了七十六岁,整整多了三十六年。在不久的将来,预计50%的00后都将活过100岁。

  长寿时代的降临有很多的原因。首先,近些年医疗水平提高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老年慢性病的问题也逐步得到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饥荒营养不良不再是死亡的最大杀手。改善的卫生条件先进的技术,都推动者长寿时代的加速到来。

02. 多段式人生的登场

  作者将我们最常规的人生称为三段式人生,即读书,工作以及退休三个标准阶段。但是在长寿时代,三段式人生会逐渐消失,而多段式人生会逐渐替代。

  首先,在长寿时代,国家养老金的负担会逐渐加剧,这也是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面对的‘人口老龄化‘难题。近些年,全球的出生率下降,导致国家的税收减少,延迟退休年龄不是一劳永逸解决方案,养老的压力会转向个人积蓄。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日益提升,退休后对维持基本生活的金钱需求也会增加同时,长寿时代的到来,会大大延长退休的时间,所以在工作阶段的财富积累会很难满足退休后20-30年所有需求。

  另外,未来的工作行业格局也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的平均寿命是67年,而2013年已经减少到15年,你所在的公司寿命很可能会远远小于你的寿命;行业也会发生巨变,曾经光鲜制造行业已经被互联网大军洪流所淹没,将来的行业巨变可能会更加出乎人们的意料。面对可能的动荡,却还是坚持三段式的人生,只会带来无奈恐慌

  作者预测多段式的人生最终会登场。教育,工作,休息不再有明显的年龄边界,而且可以穿插进行。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工作几年后去充个电,然后重新回到职场,开始一段新领域的工作。所以教育会在将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各种新技能的需求也会增加。 而不同工作之间过渡,穿插了教育或者是一段时间的休息,也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精神,为下一个阶段积累活力

03. 活在未来的竞争力-无形资产

  面对长寿时代的到来,我们务必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格局,来应对即将发生的变化。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这些无形资产的积累会为我们带来长久竞争力,让你能够在多变的时代里,保持自己的一席之位。无形资产主要有三种,生产资产,活力资产,以及转型资产。

1 .生产资产

  生产资产可以用来提高生产力,包括了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网络关系,以及好的声誉。 以学习能力为例,在长寿时代,人们要做好随时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作者预测将来会发生‘职场中空‘的现象,即中层难度的技术工作会逐渐被AI取代,高技能的工作者,也就是那些掌握最新技能的人,会越来越有社会竞争力,而对那些底层服务业工作者,也会有更大的需求。我们不能指望用一个领域的知识活一辈子,一成不变不思进取注定会被新时代所抛弃。

  在可能被AI挑战的时代,人们要有意识的去积累那些机器无法替代的能力,比如说创造力,共情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软技能。这些技能往往是很难通过教科书本就可以获得的,所以学会实践中获得真知以及精进,会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2. 活力资产

  想象一下我们的人生会超过100年之久,而一辈子永远在做类似事情无聊可能会先让我们感到厌倦。活力资产能够使我们保持生活的热情。它包括健康的身体亲情以及友情。他们才是构建百岁人生的基石

  在长寿时代,年龄不再是人生阶段的衡量基准,你可能在学校认识50岁的中年人,也可能在职场上和相差20岁的人成为同事。你会有更多的机会遇见不同年龄层的人,跨越年龄的友谊将变成常态。这也要求我们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卸下自己对年龄的有色眼镜尊重每一个年龄层的朋友

  同时,女性会更加追求自己在职场上的成就,对配偶决策也会变得更加慎重结婚年纪生育年龄都会有所推迟。但是女性也会成为重要的家庭收入来源,尤其在对方职业的转型期,能够为家庭提供一个稳定的过渡空间。而且在未来,四世同堂可能性会非常之高,亲情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可忽略。

3. 转型资产

  在多段式人生,人们面临的转型和过渡机会很多,是否能够成功转型,取决于前期转型资产的累积,它包括转型的动力,自我认知的提升,多元网络的维护,以及开放思维

  有一个研究表明, 弱人际纽带对人们的帮助反而更大。强纽带是指最近的亲人和朋友,而弱纽带是指间接的人际关系,比如说是朋友的朋友。 如此的原因是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会让两个人变得同质化,他们更可能会有类似的圈子,思维模式,以及观点。而那些圈子外的信息和观点才有可能会带来认知升级,以及新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新的知识和讯息,发展自己的多维度竞争力。

  同时, 人们需要放下离开熟悉领域的不安积极投入到新的环境中,不要只满足于当下的成就,而是要着眼于未来的社会需要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时刻保有实现变革的动力,才是未来竞争力的基础

04. 百岁人生,是福还是祸?

  百岁人生,似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了。我们需要更多的财富积累,时刻保持着动力,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娱乐的时间也需要被用来再创造。再加上社会和教育对年龄的标签还没有被撕掉,这些都会带给我们压力。

  但是,在作者畅想的百岁人生中,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和尝试。现在的我们匆匆毕业,匆匆就业,没有时间去探索自己内心想要什么,也没有太多的试错时间。而在未来,学校,公司和社会都需要包容人们的自我探险旅程,并帮助每个人实现过渡和转变,来保持整个社会的活力。整个大环境会淡化对年龄的'偏见',让每个年龄层的我们,都还有选择和改变的机会。人生不再是一把标尺,沿着三段式的人生规整的走到终点。人生会更像是一条河流,有时分流成小溪,有时又聚成江河,最终流入广阔大海

  愿我们都能在百岁人生中雀跃前行

  正如作者的解释,我们跳跃前行,而非平稳的前进时;当我们选择风景如画路线,而不是最快的线路时;当我们感兴趣的是过程而非目的时,我们就是在雀跃而行。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三):百岁人生即将到来,你想好要怎么过了吗?

  如果能够让你选择,你希望活到多少岁?

  曾经,有一位医生朋友跟我说,他觉得活到70岁,就够了。

  用人生的前二三十年去学习、尝试、奋斗、成家;四十岁看着孩子长大、独立;五十岁,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看看这个世界;六十岁,身体机能开始倒退,老年疾病出现,跟老朋友叙叙旧,怀念过去的人生;七十岁,无灾无痛,寿终正寝

  在医院工作,我们看过太多的老年人,带着贫困病痛遗憾去世,有时候,长寿,反而是一种不幸

  但数据告诉我们,“长命百岁”,正在成为当代人的标配

  在过去的200年中,人类的预期寿命一直在稳步上升,每10年增加2岁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你现在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如果你现在4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如果你现在6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岁或者90岁以上。

  2016年,《百岁人生》在英国由Bloomsbury出版社推出,就登上巴诺书店商业畅销书榜首,荣誉亚马逊畅销排行榜,并很快风靡全球。

  在这本书中,伦敦商学院管理教授琳达·格拉顿和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斯科特两位作者,以前瞻性的视角超前的规划,展示了长寿时代的工作和生活。并提醒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面前,如果想让长寿变成礼物而非诅咒,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书中的内容。

  1

  从三阶段人生到多阶段人生

  在父辈祖父辈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三阶段人生的痕迹,也自然而然地,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类似的规划。第一阶段,接受教育,第二阶段,就业,第三阶段,退休。

  这样的人生模式,是把寿命按照70-80岁设计的。放到今天,我们对这一人生规划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

  首先,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在二十多岁时所接受的教育,可能过几年就不再适用,靠一份知识和技能,不足支撑我们到退休。

  其次,在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活到100岁,在同样的年龄退休,剩下的人生,要怎样度过?

  25岁工作,60岁退休,这意味着,在40年的工作时间里,我们除了要养活自己、建立家庭,还要为退休后的40年做好储蓄。

  我们要存多少钱才足够养老?研究表明,把养老金的数额定在总收入的50%,会过上较为舒服的退休生活,经过计算,要达到这个储蓄率,人们需要工作到80岁。赚不够钱退休,可能成为大多数人的困境

  除了延长工作年限和削减养老金,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两位作者告诉我们,还有其他选择,那就是放弃三阶段式的人生,迈向多阶段。

  在多阶段人生里,要不断地为自己重新充电,培养新的技能,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多面手,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并拥有多个角色

  更长的人生,意味着能够有更充分的准备、更多的可能和更有趣的生活。

  2

  持续更新的自我认知

  传统的三阶段人生具有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在多阶段人生,则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未来,不可预测,更不能做出完美的规划。

  现在,我们看到三十多岁的人还自称为“宝宝”,普遍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晚,其实,按100岁的年龄来算,35岁以前,还是青少年,现在的结婚年龄,也并不算晚。

  自我认知,是在身份的选择和塑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百岁人生里,我们面临的其中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能不能够拥抱变化,重塑自我。

  在书中,作者对此给出了正面答复。他们认为,过去,父辈们通过传统和仪式了解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现在,我们拥有很多榜样,这些榜样告诉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初中辍学的,如今有四套房”,“一年时间,他从月薪3500到年薪20万”,“离开体制的人,没有一个后悔的”等等标题层出不穷,都在向我们展示他人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生选择的可能性。

  在此后的人生中,我们会多次遇到同样两个问题,“我是谁?”,“我要选择怎样的生活?”也许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多阶段人生中,当你在读大学时,可能看到50岁的老人重返大学;当你学习一项新技能时,也可能看到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跟你在一起学习。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能聚在了一起,互相成为朋友。

  如果,你一直都不愿意改变,只停留在最初的自我认知中,随着体力的下降,知识、技能的落后,也许会在40-50岁就被社会淘汰。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生,真的可以不设限。

  3

  还比金钱更重要的投资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金钱确实很重要,但金钱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

  财富自由,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理想,我们总想着,只有实现财富自由,才能去完成、去享受人生的其他事情。在为金钱和事业努力的过程中,却常常忘了我们原来的目的。

  原来,我想让父母过上快乐的生活,后来,我常常忙得没有时间跟父母联系,直到他们老去;

  原来,我想让心爱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后来,我常常因为工作而忽略了与爱人沟通,直到爱人离开;

  原来,我想让自己去看一看这个世界,后来,我天天加班,直到一病不起。

  亲情、爱情、友谊、技能、知识,健康的身心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些资产,需要我们投资、维护,才会源源不断地给我们提供力量。

  最近,动漫《进击的巨人》第三季播出,男主角艾伦是可以化身为巨人的人类,曾经,因为这样的能力,他让自己背负了巨大的责任——填补被入侵巨人破坏的围墙,守护人类。

  可是,当他知道自己的巨人之力是父亲从别人身上夺来的时候,他感到羞愧、难过,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是人类的希望。同伴告诉他,“你有哪一次是靠自己做成什么的?”,“这样的困难,我们也不是第一次面对了。”

  在同伴的支持下,他再一次变成巨人,救了同伴。

  哪怕你拥有过人的能力,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人类强大,是因为人类能够协作。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身边人的支持。

  《百岁人生》这本书,帮助我们理解长寿的人生会有哪些可能,提醒我们能够为这样的人生做出哪些准备。

  因为活得足够长,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探险和选择自己的未来;

  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去迎接和承担;

  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打击,需要声誉和陪伴去安享晚年。

  百岁人生即将到来,你想好要怎么过了吗?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四):假如我们活到100岁(下)

  一、

  简的人生历程可以算一个思想实验。

  我们来想象一下轨迹特别长的生命,可能会如何度过一个世纪的时间。

  简,生于1998年。

  2020年,简大学毕业后,进入一个探索期(探险阶段,推迟做出重大承诺的时间),不直接进入职场,而是去拉美长期旅行并积极做各种尝试,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速成西班牙语,学习当地的烹饪美食,在网上寻找短期零工,成为一名独立工作者等,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0年。

  简的博客和社区组织得非常好,使得她小有名气。在30多岁,一家食品公司看中了这一特长,邀请她去负责营销策划。

  2033年,简于35岁成家立业,生了小宝宝。

  2043年,45岁,简离开了食品公司,在家休息和教育小孩,同时思考下一步转型。她决心学习职业心理学,进入新的行业。其后,简用了2年时间一边攻读大学学位,一边照顾家庭。这是简的第一个过渡阶段。

  2046年,48岁,简成为一名猎头顾问。当她踏上新岗位的时候,就是她的丈夫从全职工作中退下来,进入休息和学习的过渡阶段。

  2058年,简到了60岁,成为一家大型猎头公司的执行董事;

  2068年,70岁,简再次进入过渡阶段,辞去工作,和丈夫一起去旅行。

  2070年,72岁,简进行职业的组合,包括在国际慈善机构工作,在中小公司担任董事,承担当地治安官服务等等。

  2073年,一直到85岁,简才完全进入退休状态。

  二、

  简的生命中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时光。

  前两年的一个网络用语表达得很形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网上回帖有调侃的:于是,老板买了个地球仪回来;呵呵。。。还是去静静吧。

  也有温馨贴:你没有一点点事业,别人的旅行再美也不是你的;苦逼的生活不是逃避的理由,请勇敢地走下去!

  而在未来,“我想去看看”更可能是切实的行动!

  前些年,我在海外多次遇到这样的年轻人。

  一次,在撒哈拉沙漠的夜晚篝火边,一个法国青年计划骑着自行车全球旅行,这次一路骑到了埃及,他在担心走哪条线路能安全穿越中东和中亚抵达中国呢。

  另一回,在阿根廷的世界尽头,遇到一对来自瑞士的恋人,他们工作2年后辞职,全球旅游,来探索人生和了解世界。

  当时我非常惊讶:人,居然可以活得这么潇洒!

  这几年,看到国内也有一些青年人,辞工去漫游世界,回来再继续职业生涯。

  千禧一代和以后的人们,会不会愈发这样洒脱地面对职场和生活呢?

  是啊,人生这么漫长,为什么要拘泥于一时得失呢?

  为什么要这么早对于人生做出重大决策呢?

  《异类》一书中提出 “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投入10000小时。一百年有87.3万个小时,按照一万小时定律,我们能成为多少个行业的专家啊!

  为什么只是从事一项工作呢?

  能不能开发其他能力,过其他生活呢?

  会不会更多人在工作10年20年以后,来一个过渡期呢?花费几年时间来放弃工作,享受生活,关注家庭、健康和自身发展;甚至如同简的模式,夫妻轮流进行休整,一个全职工作,一个全职学习。

  一百年完整而圆满的人生,完全可以经历不止一次的探索和过渡阶段。

  在这些岁月里,不问“为什么”而尽兴,不求结果而追求,不怕浪费而挥霍,是多么令人向往。

  毕竟百岁人生拥有更多的世间最奢侈的东西----时间。

  三、

  面对更长的时间,除金钱和财务外,还有什么是我们一贯来所忽视的呢?

  无形资产!

  l 生产资产:技能,知识,还有声誉。比如,吉米60多岁能轻松找到满意的工作,和积累的知识技能固然相关,也得益于他在全球社区圈子内10年所建立起来的个人声誉。

  l 活力资产,包括友谊、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以及健康;

  l 转型资产,对自我的认知,接触不同网络(圈子)的能力和对于新经历的开放态度;

  大体看,这些无形资产在不同的阶段处于不同的积累和消耗状态。

  “无形资产”严重亏空,这个问题非常现实。

  在我们自身和周边就有类似的困境;随着生命越长,这些问题就暴露得更尖锐。

  举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年危机。

  《美国丽人》这部当年勇夺奥斯卡的电影,我觉得整体一般。但是,男主角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在开篇的表演,真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们会越做越退步,感到厌烦,失去了工作的所有乐趣。”不仅仅是工作,连着生活的乐趣也慢慢消亡了。

  为什么呢?

  许多人进入一种状态太久了,几十年长期做一种工作把无形资产----技能、知识、声誉、友谊、家庭、健康、对不同生活圈的好奇和热情,都消耗殆尽了。如果没有被动或主动地转型和变化,就真正沉沦危机了。(电影中,男主角是被动地点燃了。)

  这种情况在一些高薪高压的工作更容易发生。它有几个特点:压力大,工作灵活度低,角色可替代性差,必须24小时开机来保持和团队成员的联络。

  这些要求的背后首先是对身体的高强度损耗。要不然,怎么说主管最重要的能力,排在第一是“体力”呢。

  其次,不利于发展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广泛的友谊,当然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学习新技能,拓展新圈子。

  记得有一次在某高科技公司的管理者开研讨会,问大家最需要什么?一位发言:最想要的不是加薪升职,而是痛痛快快休2个月假,掐掉电话,没有会议;好好休息,陪父母去旅游,和全家去休闲。这话引来全场鼓掌。

  “无形资产”中特别提到了一个新概念“转型资产”。

  转型,意味着年龄和人生阶段脱钩,无论哪个人生阶段都要保持年轻性和可塑性,都要去不断尝试新鲜事物。

  人们的爱好会进一步多元化,未来的社会进入圈层化,我们又在几个圈层呢?

  转型就是要进入新的圈层,去不同的社交圈和工作圈投入时间和精力,体验不同的生活。

  在未来尤其关键的一点就是跨越年龄段的沟通、交往、理解和合作。

  这种转型对于传统的三段人生并非必要,期间或许需要“充电”来提升,大体上依然保持在一个轨道上前行。但是,对于多段人生,“充电”的效用就太短期了,吉米和简不仅仅需要“充电”,还需要更多深入的变化,如果我们用电池来比喻的话,比如电池输入输出接口变化,电流电压的调整,电池外壳的加固等等来适应多场景多用途。

  如果能好好重视、规划和增强无形资产,哪个年龄段都可以是更好的职业生涯的出发点,而不是进入退休状态。这样更长寿的人生才有意义。

  四、

  百岁人生的挑战很多。

  对于个人,如何保持夫妻家庭的长期和谐(注意简的婚姻长度是65年,达到了“钻石婚”的境界,我们通常羡慕的“金婚”只是五十周年);

  对于社会,需要更宽容的公司,更灵活的用工策略,比如34岁,45岁不是限制;

  对于国家,需要更灵活和公平的政策支持,富人和穷人都能享受长寿的礼物。

  百岁人生也有热切的希望:

  如果我们相信人生漫长,以此为行动指南,那么我们就能建造宏伟的教堂;

  如果我们以财务年度为单位来设定计划,那么我们只能建起丑陋的商场。

  无论如何,百岁人生值得规划。

  假如我们活到一百岁,万一实现了呢?

  附言:

  《百岁人生》于2016年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就价值五星。

  最近,我看到德勤出的《2018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也专门写了一个章节:长寿红利:工作在百岁时代。

  客观上说,这本书作为最早探索百岁长寿的书,问题深入程度不够,文字拖沓。

  但是值得一读,更值得读后好好思考。

  全书整体评价 4星。

  其他几本书推荐一并阅读:

  l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他在1999年提出的许多有洞察力的预见,都很有启发。

  l 《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未知死,焉知生。该书未必能告诉我们如何寻找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却可以从他人经历给出一些忠告,至少应该避免什么。

  l 《最好的告别》:未知老,焉知生。如何坦诚地直面衰老和死亡,进而反思长寿和人生。该书对于家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特别值得读,最少能更好地理解和关照老年人,比如老年人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腿脚。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读后感(五):假如我们活到100岁(上)

  一、

  十多年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习惯二“以终为始”的第一段就震撼了我:想象一下来到了自己的葬礼,聆听亲朋好友怀念你的悼词。

  从人生的大结局来看一生,一下子就让自己跳出了日常的狭隘,来审视过去和规划未来。

  但是,等一等!

  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人生时间的终点在哪里?

  我的直觉反应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七十已经是很长寿了,毕竟大部分古代高级知识分子很少有超过70的(见附件1)。

  孔子描述就是我们心中大体的人生轨迹: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本人七十三岁,在古代绝对是高寿了。他的儿子孔鲤和许多学生都是他送葬的。

  至于八十耄耋,那应该是挑战目标了吧。

  乾隆皇帝就对自己的长寿很得意,赋诗一首:

  “古稀六帝三登八,所鄙宋梁所慕元;

  惟志元称一代杰,逊乾隆看五世孙。”

  就是说:古往今来的皇帝中,超过古稀的只有六人,而仅仅有三位活过八十;宋高宗和梁武帝都不值一提,只有元世祖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乾隆有五世同堂,这点是远远超过忽必烈的。

  二、

  最近,两本书打破了我的思维旧框框。突然发现,原来我一直都想错了!

  第一本是《未来简史》,描述饥荒,瘟疫和战争已经被控制住了,人类的寿命极大提升;而下一步,描述了一个极其有想象力的未来,人类将争取打败死神,成为神人而追求永生。

  而另一本,就是《百岁人生》,写得朴实具体,很有现实意义。细致而深入地描写了未来的新世界,身体越来越健康,寿命越来越长,我们会成为直面百岁人生的第一代人!

  一百岁是可能的!

  我像是一只跳到井口的青蛙,觉得天地顿时开阔了许多。

  从维基百科来看,历史上人类的平均寿命,几千年来都很低都在40岁以下,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在30岁以下,18世纪的清王朝,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男性平均年龄39.6岁;到了近一个世纪,世界平均寿命开始大幅度上升,2014年提升到了71.5岁(见附件2)。

  2015全球各国的平均预测寿命如图,普遍的绿色意味着普遍是70岁以上。其中中国已经达到73岁了。

  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自从工业化以后一直在增加,主要的西方国家的预期寿命,1850年是45岁,到了2000年已经达到85岁了。大体上,预期寿命每10年就增长了2-3岁。

  那么,未来呢?

  l 196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2-96岁;

  l 197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5-96岁;

  l 198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9-100岁;

  l 1997年出生的人有50%概率活到101-102岁;

  l 2007出生的孩子有50%概率活到104岁。

  如果在古代,100岁绝对是黑天鹅,就算在今天依然是非常罕见的,我们想想周边,有没有认识的百岁老人呢?

  然而在不远的未来,100岁就是大概率事件。

  三、

  初次想来,这是多么美好的未来呀,能活整整一个世纪!

  回想过去,如果从1895年活到1995年。少年是在清王朝统治下度过,青年可以参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度过建国后的建设时期,挫折的大跃进和文革,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大国崛起。这一生多么精彩!

  但是,再一想,第一只跳到井口的青蛙一定也会感受广阔天地的陌生和挑战。

  许多医学问题要克服,中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比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更为关键是老年痴呆症,60岁以上比例为1%,75%为7%,到了85岁有25%-30%的得病率。

  但是医学在不断前进,在谷歌的目标中甚至提出了300岁寿命的三座关键桥梁。第一是遵循目前最佳实践医疗,延长生命;第二座桥梁是生物科学革命带来的;第三座是纳米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于老化身体的分子水平的重建。

  书中提出的一个建议:不要简单把健康生活100年当初目标,而应该讲百岁人生作为预期寿命的下限。

  再想想,新挑战众多:

  退休会延迟,要无可奈何地工作到70-80岁吗?

  如果25岁结婚,要和伴侣一起度过75年,会不会有“左手摸右手”的感觉呢?

  科技高速发展,能跟上时代吗?

  就算解决了健康问题,但是老年不可避免地带来衰老的模样,疾病的疼痛,日常生活的不便利!

  心中不由得略微沉重起来。

  但是,就算我们闭上眼睛,这只灰犀牛依然会势不可挡地冲过来的。

  四、

  如果我们必将面对百岁人生,那么要如何应对呢?

  很关键的,需要改变我们对于人生阶段的理解。

  人生阶段是三段式的,这个概念深入人心。

  年龄是人生阶段的直接指标,与人生阶段高度吻合。人生成为了一种简单的线性,如同斯芬克斯之谜说的“ 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人生也阶段也是这样体现:年轻人、成年人和老年人,对应着教育机构、工作环境和退休。

  这种概念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在过去是适合的,但是在“百岁人生”中就需要被彻底打破。

  书中举例3个年龄段的人物来分析:

  l 杰克,生于1945年,于2015年去世,70岁;典型的三阶段人生,如同我们的大多数父辈(参考美国政府估计,预期寿命72岁)

  l 吉米,生于1971年,预期寿命能达到85岁(参考英国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估算,吉米的预期寿命87岁,举例中进行了取整);

  l 简,生于1998年,预计寿命可以达到100岁(英国政府官方估算98年出生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93-99岁)。

  杰克的生命轨迹是典型三阶段人生:教育、工作、退休。度过相当于我们的父辈的完整一生。

  杰克处于二战后的大发展时期,全球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度过了充实和快乐的一生。这是完整的三阶段,相对于更早期的人们,寿命已经大幅度延长。

  到了吉米和简的时代,三阶段的逐步失效,乃至崩溃:

  l 对于杰克是工作40年左右,退休10年;

  l 对于吉米是工作约44年,退休20年;

  l 而对于简的工作约44年,退休35年

  直接从财务上看,吉米的工作时间和退休时间比约是2:1,这样的退休生活要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就非常困难;而到了简就成了mission impossible了。

  而且,大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l 国家靠不住:政府支撑的养老金肯定支撑不住未来(部分新生人口多的国家会多坚持几年,但是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入老龄化,现在已经支撑艰难。比如日本,1960年,每10个劳动力就要抚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老年抚养比为10%;预计到2050年,每10个劳动力就要抚养7个养老金领取者,老年抚养比高达70%。中国的老龄化也比较严重,可能未富先老,见附件3)

  l 公司靠不住:20世纪20年代,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的平均寿命是67年,而到了2013年已经降低为15年;除了国企,美国企业的寿命数字可以作为外企和民企的代表吧;

  l 技能也未必靠得住:科技进步太快了,想想20年前的计算机,10年前的智能手机,5年前的移动支付,3年前的共享单车;AI和机器人,未来可能取代许多工作岗位;我们从大学和工作中,学习到的技能支撑多久呢?

  五、

  那么,吉米和简该何去何从呢?

  寿命比杰克长15岁的吉米会面对哪些挑战呢?

  而千禧一代的简的寿命比吉米还要长15岁,她又该如何面对人类第一次的百岁人生呢?

  整个生命阶段如何规划呢?

  书中给出了吉米的四阶段和简的五阶段人生轨迹,很有一些参考意义,我把描述简化为下图:

  相比杰克,吉米会在中年遇到巨大的转型挑战。

  他会面对更新的技术,更大的退休财务压力,更长的工作时间。持续的工作状态无法持续超过40年,终于将要懈怠,会逐步变成“在工作岗位上退休成为自己和周围所有人的负担”。

  这个问题在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也有预见。1999年,德鲁克90岁高龄写下了的书中的“第六章 自我管理”:“个人的工作寿命可以超过组织的寿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全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即我们在下半生做什么?”

  德鲁克给出了三个答案:从事第二职业和做不同的工作,就是换个组织;发展并行不悖的事业,就是从事一份和本职工作不矛盾的工作和爱好,如业余时间参加非营利性组织;一些成功人士,成为“社会企业家”,就是将主要精力投入非营利活动,逐步减少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时间。

  吉米怎么做呢?可以有多重选择。

  第一种情况,他按照三阶段进行人生规划。到了2031年,60岁,吉米想要转身,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知识或合伙人以及客户网络;2041年,70岁,他已经无法进行全职工作了,而不得不进入退休状态;最后15年,他的收入很低,生活比预想得要艰难得多。

  第二种情况,三段半人生。2026年,国家宣布退休年龄为70岁(大概率事件),55岁的吉米知道自己无法支撑在公司长期工作;于是去进修学院学习;到了59岁,获得一个大学教书的职位,虽然收入不如公司高,但是可以发挥价值,吉米工作到71岁才退休。

  第三种情况,四阶段人生场景设想。

  l 2016年,45岁的吉米认真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周边的世界,进行财务计算,认识到必须接受工作年限延长这一事实。于是,做了转身进入高增长行业的计划。他每周拿出两个晚上和每个周末,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新课程的学习,鼓励妻子参加全职工作,并且夫妻两人一起进行身体锻炼,提升健康情况;

  l 过了2年,吉米拿到新的技能认证后,加入孟买的大型全球信息技术公司,同时他坚持参加一些技术社区;

  l 2034年,65岁,离开印度公司后,吉米从事认证项目经理,依靠宝贵的技能,从三个积累了10年以上的全球社区中找到有趣而自由的工作;

  l 2046年,77岁,吉米退休了。

  也有另一种可能:2016年,吉米认真准备转身;2019年,进行创业准备;2020年,和其他50岁的人一样开创自己的事业。

  吉米的人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组合”阶段,可以是“职业组合”或“投资组合”阶段。就是除了自身工作以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投资”(不仅仅是财务,包括健康,社交等等),逐步进行工作转换、身份转换,甚至创业。

  如同德鲁克的建议的:在我们下半生到来之前,提早做好下半生的打算。对于知识工作者需要培养和提早培养出第二个主要兴趣。

  这样才能主动创造人生的“组合”段,从而充满活力和能量地工作和生活。

  面对更长寿的人生,吉米的年龄和我们身边许多情况相近,尤其值得参考和深思。

  附件1:

  我们熟悉的古代高级知识分子,大多寿命不到70岁,如下(注意:他们的寿命远远高于当时普通老百姓;并这里按照实际周岁计算,如果算虚岁,需要加1-2岁):

  l 诗人:李白61岁,杜甫58岁,李商隐45,

  l 词人:李清照71,辛弃疾67,陆游85,姜夔67

  l 唐宋八大家:苏轼64,韩愈56,柳宗元46,苏辙73,苏洵57,王安石65,曾巩64,欧阳修65

  l 明四家:沈周82,文征明 绝对高寿 89,唐寅54,仇英 54。。。。

  l 明朝前后七子领袖:王世贞64,李攀龙:56

  l 书圣:王羲之58

  l 哲学家:周敦颐56,张载57,程颢53,程颐74,朱熹70,王阳明57,陆九渊54.

  l 花甲:指六十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

  l 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

  l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期颐之年:一百岁 ,“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他。

  附件2:历史上人类的平均寿命

  附件3:中国的老龄化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35年,我国将有4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2亿老年人口数几乎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等人口大国的人口数。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世界第四位。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