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10篇

2018-09-30 04:1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10篇

  《一寸河山一寸血.5》是一本由关河五十州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一):他们的名字不叫国民党反动

  在我家一般我买的书只有我一个人看,但这套书利用率却很高,除我以外的三老(老爸老妈老公)也都看了,大家一致推荐

  虽然历史一向都由胜利者书写,但真相不会不能也不该被湮没。至少在这八年里,他们理应被理解尊重怀念。他们共同的名字是:中国军人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二):正面抗战

  五本书,分了半年看完,终于如释重负般地看完了。想想还是写点字给自己一些记录,记录一段难得的心情。书如其人,字里行间都有作者态度感情,有感情的书一定值得读。至于史实考证,我等业余读者无法判断,但是作者考证地态度和方法,打心眼里佩服,值得我们尊重,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有毒的社会。唯一有点遗憾地是,后两本的数据事件史料,比起前三本似乎略显不足,呵呵,摊子大了,不好收拾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三):不能因为国民党日后的失败而抹去这些烈士鲜血

  终于读完这部长篇巨著 说实话是有些颠覆认知 或许是角度不同 有个大大疑问 当时共产党都在干嘛呢 会打仗并不一定赢得民心 汤恩伯部队败走撤退时反遭当地老百姓落井下石 抓来的壮丁趁机逃跑 是什么使善良淳朴之民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可见汤帅平时有多吃民脂民膏作威作福 战区经济一落千丈 货币贬值 民不聊生 这也是战争不得不付出代价 只是当时国民党主政 吃了点亏 战争还是得靠科技 有炮没炮 有飞机和没飞机 真是天差地别 电报破译 光人力不可为也 为什么抗战这种事还要靠抓壮丁 不是本就该全民动员方面估计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比的欠缺之处 说来还是分裂 之前内战打多了 杂牌部队太多 各自为战 内耗极大 很多牺牲太无谓了 一个史迪威 至少让我军将士多死了十万人 这些人在天上的时候会不会对当时战局做个复盘呢 不能因为国民党日后的失败而抹去这些烈士的鲜血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四):一寸山河一寸血

  打开这套书之前,看的是抗日战争的细节的前两本,那些中国军队失败的细节,无奈;失败后的遭遇让人落泪。

  战争中,战略性一直是中国人做得比较好,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早就已经疯了,而作为弱国的中国,在不能一战,不堪一战中确做好了持久的抗战准备,以空间时间,中国必胜!

  战争中,特别是前期的抗战中,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团结原因,一直打不过日本军队,一直被迂回包抄,死伤极大,慢慢打,名将也就慢慢出,到后来战术上面可以压着日本打了,中国必胜!

  战争中,战斗力是非根本基础问题,不管是战略或者是战术,都最终要落实战斗力上面,国仇家恨,使得中国军人拥有无敌的战斗力,中国必胜!

  这套书,有总战略,有每战役的战术,有千千万万中国不屈的军人,最终,中国必胜!

  但是战争始终是老百姓最苦,中国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换来了胜利,中国人民也终于熬出头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五):历史不应该忘记《一寸河山一寸血》5历史不死

  历史不应该忘记《一寸河山一寸血》5历史不死

  一下买了十多本书,最先看的就是这本,这是这套书的最后一本。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抗战到了最后的时刻,战争依然是那么惨烈

  了解这些名字其实是从电影开始的,顾祝同、张灵甫、卫立煌等等,都是解放战争中的丑角,接受了那么多年的历史教育,最熟悉的是解放战争史,而对于抗日,就知道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于正面战场,几乎是一无所知。看完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段悲壮的历史,还有那么多那么多中国男儿为了抗击日本人的侵略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抗战的老兵,老兵们因为是国民党军队,在解放以后生活得都非常悲惨。他们抗战的历史自然无人提起。现在很多人开始寻找这些活着的老兵,我们真的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是这套书的最后一本,从长沙会战开始,三战长沙,三次胜利,真不容易。然后是远征军出国赴缅甸作战,第四次长沙之战失败,衡阳常德的坚守,到最后的湘西会战。终于讲完了抗战的故事,让人感觉真的很过瘾,还是没看够,还想看看这段历史。和平时期时间过得是缓慢的,而在战争中,八年发生了多少故事,让我们怎么都读不完。最近看了很多关于民国的书,感觉那段历史真的很精彩。而这套书又是其中最让我喜欢的一套。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六):民族英雄糊涂蛋,教主

  历史是如此的残忍

  5本书看下来。最大的感觉,蒋公是中华文明不世出的大民族英雄,他跟岳飞不同,他集纵横捭阖政治水平翻云覆雨人情世故坚毅不屈的倔强性格冷酷残忍的厚黑之道于一身。没有他,也许南京大屠杀,就是我们记忆中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总会一厢情愿的假设,如果33年开始的“剿匪”不是为了顺手牵羊,抗战的大棋局的边边角角都很空虚。有了从江西到陕西的大追捕,抗战大局虽然西南的金交银边都夯实了,但留在西北的这个角里,死棋肚子里翻出活棋来。这不得不说起,我对近代史上提起来最憋气的少帅张学良。软蛋,怂蛋,糊涂蛋。

  国共合作本不是坏事,坏的是国际环境已经跟历史上大不同了,国共背后各站着两个巨人,看起来的内战,实际上是俩巨人在掰腕子,可惜国军元气在8年抗战中浩劫殆尽,而他们的对手,与其说是党军,更像是一支宗教军队,有着坚定信仰,打土豪,先把土地分给你,靠着这种比传销还邪乎的忽悠术,组织鬼神不惧的部队,加上刚刚从欧洲战场中腾出手的苏联老大哥,灭你几乎是必然的了。

  那十几年间我党是十分有朝气的,但这种政治体制自身仍处于摸着过河的阶段,加上宗教领袖的个人局限性,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但就像传销一样,骗局是不能长久的,既然没有反对力量了,也就不用分田地了,分给你的70年使用权,还得花比美国土所有权还贵的价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今安在?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七):历史没有如果

  还记得璇老师高中的时候讲了很多抗战时候的故事,我唯一记得的就是台湾考试题的那个笑话曾经一段时间因为诸葛孔明的关系还火了一段时间。

  还记得看明朝的时候崇祯的那一段,感觉历史有着惊人相似,又不是完全相同的。

  既然是正面战场,那些曾经烂熟于胸的一条条都只有一笔带过,那些一笔带过的就非常饱满鲜活

  如果张学良没有滥杀好人

  如果没有中俄之间的纠纷

  再如果张对形势正确的判断,

  甚至马占山保卫齐齐哈尔时张加以实质援助

  或许。。。

  马占山

  他是个英雄,但是好汉的生存方式。他投降未必是假的,但绝不是真心的。从他的做法中,可见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吃了一次亏,再被打退的时候便及时打了预防针。

  那个时代风险最高职业除了军人应该就是外交家,不仅要业务水平高,而且要身手矫健身体健壮才行。偏偏不知道那时代出了都是如此优秀的外交家。

  会战

  一般都是强的一方迂回包抄,弱的一方扎口袋诱敌深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军的装备都差日本很远,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挡,真正是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代价。后期中途岛海战后,虽然有一些支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而且限制也多。不过局势已经逆转。

  战而不死是名将也。一将功成万骨枯。

  29军

  因为“义”而合,铸就辉煌巅峰。之后渐渐忘了“义”,分崩离析。为了“义”再次的合,物是人非。引文最后的话,老兵不是死去的,而是逐渐凋零的。

  他鞠躬尽瘁,他一定心有不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八):英雄不朽

  因为十一闲在家里,翻看一寸河山,然后一气呵成,看完五本。这是我关于抗战的一套扫盲书。迄今为止学到的历史,更接近于我党的发家成长史,关于抗战,它是片段的,它是由游击战是地道战等我党在后方英勇机智杀敌构成的。但事实是战争不能只靠讨巧。德军用几个月战胜法国,而日军却用了八年依旧败北。这固然有诸多因素,但是不能否认中国战场的努力。南京沦陷,日军曾指望中国投降;武汉被占领,日军希望中国投降…每一次他们都以为他们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可是每一次中国将领都用炮火,用血肉之躯,用实打实的战役回复他们。全面抗战的初期,西北军上演着大刀鬼子们砍去的故事,是英勇还是无奈,战略物资远远落后。即便是为人称道的台儿庄大捷,也是拼出一波一波的敢死队取得了胜利。活生生人命,换得一场场的抵抗,只为了守住这一寸寸的河山,这所谓的故土,为了这个属于自己的民族。有些战士,在奔上战场的那刻便写好遗书,但他们依然积极请战,依然站在战争最前线,每天看着同胞倒下,知道自己也随时倒下,可是为了这片国土与自由,他们都认定要有意义的死亡。这样的悲壮,可敬可叹千言万语感谢英雄。而在全面战场每天受着死亡威胁,溃败威胁的时候,蒋介石选择了顶住一切压力坚决不投降,坚决抵抗。从最初的日军全面占领领空,到战争后期由飞虎队压倒性的胜利,这固然是美军功劳,也少不了忍辱负重,使出浑身解数的蒋介石的苦劳。为了这个民族,蒋介石确实付出了太多。蒋公千古。 最后的内战自然不只是两个军队的战争,更是背后两个巨人的战争,而那时的共产党更像一群有信仰的人群,他们有着胜利的原因,但无论何种原因,不能否认国军的贡献。成王败寇的历史也许利于统治,但终究经不起研究一句话,叫,国民党不是反动派。向英雄致敬。即便是一家之谈,我也感谢有这样的书。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九):这么近 那么远

  买了同一作者的《正面抗日战场》的两部曲,因故一直没看。这个月正好有全民关注的70周年纪念,就把这两本书捡了起来,一下就看了进去。看完后觉得不过瘾,又找来这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5套丛书,又是一口气花了几天读完。

  “这么近”:这段历史过去了70多年,虽然已有几代人的时间,但留下了大量的史料,甚至仍然有很多亲历者仍在人间。我们曾经面对的那个对手,似乎也从来没有远离过,仍然在需要的时候以不同的面目出现着。

  那么远:

  (1)最让我震撼的是,在我们的民族面临那么大考验的一个时候,曾经有一个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过程里面,竟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人为地选择了另外一种描述,以至于看到这个进程的时候,总是让我发出“原来还有这么一回事”的感慨

  曾经并肩战斗过的两个团体(看完这个系列,我甚至觉得不能用并肩战斗,目前主流的一方在那个时期似乎没有到这个地位)因为后续斗争结果的原因,竟然出现了历史主角错位的一方,真是让人不胜唏嘘。看完之后,让我又一次想起了《1984》里面描述的内容,那看似荒谬情景真实世界中多么反讽地出现啊。也有些理解,为何连战参加本次阅兵仪式,在岛内掀起的轩然大波了。

  (2)时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民族兴亡的那个关口似乎又慢慢走远了。无论再怎么复习和重演,总是隔着一层。

  作者的风格评论成评书化,推进速度快,强调叙述的起伏和过程的描述,语言有一定的风趣性,很像《明朝那些事》的风格,读起来不累。但站在一种宏大历史观上的综述性阐述少,白描多。而且作者无疑是凯申的粉丝,崇敬之情不断外露。

  阅兵前,采访一个老兵,最后一句话“胜利啊,那是用血和肉换来的”。书中可能短短几句描述,里面不知隐藏着多少惊天泣地的血肉搏斗和生死不屈,我们这个民族,太宏大了,历史太悠久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慢慢都淹没在纸堆,史料和幸存者的记忆里。

  也许再过个100年,我们离这段历史再远点,再回头看的时候,这段历史能看的更近一些,看的更真切一些,看的更公正一些。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十):评衡阳战役

  作为豫湘桂战役中唯一的一个亮点——衡阳战役,是以其极端艰苦卓绝和杀敌众多闻名于世的,这场保卫战被称之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可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以守卫者一方获胜而告终,而衡阳保卫战依旧是以作为守卫者的中方失败而告终。纵观中日战争,基本上中方想守住的城市基本都没有守住,上海、太原、徐州、武汉均一一沦入敌手,就连长沙,打了四次战役后也最终沦陷。从衡阳战役的失败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实衡阳战役有成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可能性,但是基于以下原因,最终还是打败了。

  第一、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没有必胜的决心。其实衡阳和斯大林格勒在地理位置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东面靠河,一个是伏尔加河,一个是湘江,也就是说敌人只能从西面,南面发动攻势。两者都是运输枢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德军就可以侵占整个高加索,获得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而占领衡阳,就可以顺势侵入广西、云南,直接威胁西南大后方,实际上日军后来也是这么干的。但是从一开始,中方就没有把衡阳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区区17000人的守卫部队对抗日军两个师团,结果只能是死守,最终成为死地。实际上仗打到1944年,蒋介石已经根本不想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对日战争的胜利,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存实力,能拖一天是一天。蒋介石表面上好像对衡阳和第十军十分关心,每日为其祈祷,实际上根本就没真正打算去解衡阳之围,更谈不上反攻衡阳之敌了。两场战役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守坚城只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调集主力兵团对德军进行反包围,而衡阳战役守坚城却是个目的,根本没想过要反攻。

  第二、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衡阳所在的第九战区长官薛岳和镇守衡阳的第十军方先觉向来不和,方先觉本来是要请辞第十军军长的,直到蒋介石发了火才留了下来。在衡阳战役最后关头,日军调集了五个师团围攻衡阳,第九战区完全可以对衡阳的敌军进行向心攻击,来个反包围,但是由于战区长官对此并不热心,眼睁睁看着英勇的第十军全军覆灭,如果换成共产党的军队,这种事是绝不会发生的。当时第十军派出150的小部队向外求援,但是六十二军并未做全力营救就撤退了。

  第三、衡阳守军对其他部队见死不救的行径极为心寒,这也是当时为什么第十军各个军政长官选择投降而不是选择成仁的重要原因,因为选择投降的风险也是很高的,毕竟杀伤日军达四万余人,按照常理日军会予以报复,但是第十军高级军官就认为“我们对得起国家,可国家对不起我们。”可见当时国民党只是把衡阳作为过了河的小卒,能拼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也没打算守住衡阳。实际上当时日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主要是步兵发动冲锋,基本上没有制空权,也没有装甲部队参战,如果有装甲部队参战的话,日军损失肯定会小很多,因为国军守军主要是依靠衡阳的地势进行守卫,而这个地势优势可以利用装甲部队加以克服,可惜日军仅有的一些装甲部队都在河南参战了,只能依靠人力、毒气来攻打坚城,当然死伤累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