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来听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说来听听》读后感10篇

2018-10-02 04: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来听听》读后感10篇

  《说来听听》是一本由(英)艾登·钱伯斯著作,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说来听听》读后感(一):论如何主持一场好的读书会

  这本《说来听听》是阅读推广课程推荐的一本书目,主题写给老师家长图书馆员如何去引导小朋友开展一场好的读书会。虽然我现在暂时没有少儿阅读推广的经验,但是文中的很多方式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小朋友,对青年阅读推广也是同样的重要,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环节

  《说来听听》读后感(二):为阅读推广提供了一种技巧

  用了两个下午将此书读完,开始时候真的非常非常费劲,竟然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但到了第三章,或许是出现了我熟悉绘本,或许是我慢慢地习惯了蔡宜容的译文,我慢慢地能读进去了,并深深地被吸引住。文中提到的方法、技巧、提问,还有老师们如何在关键时刻讨论引回主题上,如何整理诠释各个孩子琐碎意见看法等等,让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做个好的阅读推广人并不是简单地将故事说给孩子听,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去阅读,而是要让孩子通过每一次阅读深深地爱上阅读。如何能做到呢?本书为每一位有心致力于这“行业”(请容许我称之为行业,因为,推广儿童阅读必须成为一项事业!)的人提供了一种技巧、一种方法,当然,这方法不是绝对的,但作为学者,真的是受益匪浅

  《说来听听》读后感(三):亲子阅读是孩子一生幸福种子

  这本书,我读得比较辛苦。除了因为都是零碎时间,往往要翻回头看两三页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我与它的生疏感一直存在

  这是一本引进图书,它的写作逻辑使我有不适之感,这种感觉直到我读至第八章才有所缓解。等到一遍读完,我又读了前七章,才觉得稍稍明白。这本书的思路是:阅读是需要交流的,小孩子是会交流的,怎么交流,怎样帮助孩子交流。

  我险些认为这本书“水土不服”,因为书中的众多文本分析案例我都不熟悉。没有真实感受,我很难在读案例的时候问出“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而我不呢?”这样的问题,阅读经常停留在看明白了文字这样的水平上。

  这本书是“为常年与儿童、图书打交道的人而写的,特别是那些初出茅庐年轻老师和有心检讨提升的资深老师”而写的,作者行文中可能自觉运用教学理论,我这样的门外汉因此花些力气体会书中的案例也是正常万幸的是,作者着重提及的读者接受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和文本理论都曾经是我涉猎的,否则,我的阅读可能会有更多的疑问

  但是,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我坚定地认为,亲子阅读是孩子一生中幸福的种子。所以,我一直坚持给孩子读书、讲故事。此书读过,让我更加坚定了此前信念同时,看到还有很多功课需要准备

  首先是阅读环境升级。阅读是人生经验的一种积累,而经验是许多有关情景的反复呈现得来的。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建立一个有关联性的阅读空间,所选图书间能有多种联系为好,这样,孩子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会在读某本书的时候兴奋地说“这和某某书的某某故事一样啊!”

  其次是阅读讨论习惯的培养。阅读虽然大多是一个人的静密活动,但读者获得的更深的影响意义理解透彻,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读者群,提高自己的表达交往能力,等等)往往得益于读后的交流。阅读是一个分享过程喜欢还是厌恶,理解或是不解,怀疑还是认可,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我要说说”的欲望适时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认可他想法独特,这将是对他的莫大鼓舞

  读完这本书,我对完成这样两项重大任务跃跃欲试,但又惴惴不安。因为,选择有关联性的书目是需要依靠自己大量的阅读和个人感受的,这是一项浩大工程,而且有可能因为我的个人喜恶而误导了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换读书心得,进而引导他独立思考,这样的亲子阅读过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这本书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思路。

  《说来听听》读后感(四):读书之后要“说”书

  不需要引经据典,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已意识到,好的阅读在孩子们能力养成人格塑造等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限于考试制度主宰学生的阅读方向,那些有志于阅读教学的家长和老师们,得赶在教材和教辅书全面占领孩子们的书包之前(即学前和小学时期),和他们一起养成“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阅读意愿和阅读习惯。

  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除非话从口出,否则我们并不是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读书之后,更要学会‘说’书。”这是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主席、法吉恩儿童阅读贡献得主艾登•钱伯斯在《说来听听:儿童、阅读和讨论》一书中所推广的的阅读教学观。他认为:孩子们只有畅所欲言的谈论自己所阅读的书,在互相讨论中形成自己的理解,书本才能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有机体;否则,他们不过是装有一些书本的的书架

  1|三大方法“说”好书

  “想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明白眼中所读、心中所想,不妨试试能否畅所欲言。”艾登•钱伯斯说。在他看来,该不该让孩子们学会“说”书这不是个问题,如何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说”书才是个大问题。

  要帮助孩子们把读书心得说出来,而且说的有条理甚至有见解,艾登•钱伯斯有他的方法。

  方法一,大人们真心接受孩子们的意见,相信他们所有的看法都弥足珍贵

  为什么这么说呢?太多孩子知道自己的反应经常被那些大人们斥为“错误”、“幼稚”甚至“愚蠢”,他们因此学会了不轻易地说出内心的想法。贬抑孩子们真心的想法,将导致他们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或者他们索性揣摩“师意”,说些他们认为老师想听的话。这样,唯有老师的意见是标准答案,学生们为了获得肯定或者有好成绩,必须假装认同老师对这本书的一切看法。

  “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再相信自己对书本的体验,他们将习惯于无视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驾轻就熟地说出一套官样文章,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将因为长期的自欺欺人而腐化。”艾登•钱伯斯说。

  他在书中写到,真心想得知孩子的体验,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表达意见时感到放心,认为自己的意见有份量,“这就需要大人们接受他们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否定。”

  方法二,别问“为什么”,用“说来听听”

  对孩子们的看法,大人们习惯的反应是:“为什么你这么看?”艾登•钱伯斯认为这句话的糟糕之处在于,大人们一幅高高在上的质询口吻,让人心生畏惧。不如换用“说来听听”这句话。“说来听听”这个句子里那种探询、邀请发言的意味,它代表大人们真想知道孩子们的想法,想要参与讨论。

  方法三:注意引导,别急着发表高见

  在进入讨论尾声之前,为了避免被孩子当成“钦定”的观点,进而影响讨论的方向和顺序,大人们是不应该提供个人意见的。即便中途被要求说出观点,大人们也要表示“更想听听你们的观点”。

  艾登•钱伯斯提醒说,在讨论过程中大人必须时刻注意引导孩子回归文本,这样他们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迈向理解之路的线索

  但是,畅所欲言得有基本的听众。然而,一旦有了听众参与,“我口”并不一定全然忠于“我心”。怎么看待其中的微妙之处呢?艾登•钱伯斯的解答是:“把想法说出来”的动机不仅至于聆听自己的存在,同时更希望通过和听众的互动理清自己的意图

  2|“说”好书的两大前提条件

  艾登•钱伯斯认为,孩子们互相“说”书还有一大好处,即: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会间接地激荡出来的根本问题——哪些书是他们认为应该阅读,应该研究的。大人们只要细心梳理,就会对症下药,所谓的药,就是给孩子们选的书。这在很大程度解决了如何选书的问题。

  “此外,丰富的阅读环境与孩子能否畅所欲言,并且言之有物有共生关系。”艾登•钱伯斯说。那么,如何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呢?他在自己的另一本书《打造儿童阅读的环境》提出了建议,大致是:给孩子一个精心设计、陈列大量读物的环境,所有读物都经过挑选,固定为他们讲故事,并鼓励孩子保持自己阅读的习惯。同时,与他们彼此闲聊,与老师讨论阅读心得予以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的孩子,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说来听听》读后感(五):说来听听 | 读《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

英文书名:TELL ME: Children, Reading and Talk 作者: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 ) 英国当代儿童文学大师。著有儿童小说《来自无人地带明信片》《在我坟上起舞》《我现在已明白》等,荣获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最高奖安徒生奖、英国图书馆协会卡内基奖。除小说创作外,钱伯斯致力于推动儿童阅读活动,2003~2006年任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主席,著有《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钱伯斯因其在儿童阅读教育领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儿童阅读贡献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10年被英国教师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译者:蔡宜容,英国瑞汀大学儿童文学硕士翻译作品有《史凯力》《谎话连篇》等。

  之所以特别把作者和译者的简介摘录出来,是意在帮助那些和我一样在最初阅读此书时感到生涩乏味的读者,假如你只阅读了几页就想把这本书放下,不妨想想作者的成就,料想他不会是浪得虚名,所以,请你再坚持坚持,把书读完,然后再读一遍,或许读完再多读一遍。然后,你很可能也会感慨:这真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原著出版于1993年,2007年国内首次引进,我手中的版本是2016年1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再版的。1993年,那时我还是一名酷爱阅读的大三学生。2007年,我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从此开始关注亲子阅读。2016年,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家里客厅的一侧的沙发已让位给了三米宽的书柜,书柜下面两层满满全都是为孩子们精心选购的书和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孩子会不爱读书,而他们对阅读的喜爱,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我在书中前言部分看到下面这些内容时,确实有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书本,进而鼓励儿童活泼深入的阅读。……在帮助儿童把阅读……给孩子一个精心设计,陈列大量读物的环境,所有读物都经过挑选,固定为他们讲故事,并鼓励孩子保持自己阅读的习惯;同时,对他们彼此闲聊、与老师讨论阅读心得予以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的孩子,比较容易进入“状态”。……阅读环境对阅读意愿和养成阅读习惯的影响非常大。

  尽管我热衷于为孩子创造阅读的条件,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帮他们挑选书籍陪伴他们阅读,为他们讲故事,读诗……但是,我始终认为阅读的体验常常是非私密的触及个人内心深处的事,即使在愿意分享的层面,也难有合适机会对象。因此,在大宝开始大量阅读章节书以后,我渐渐地不怎么再为他读书,只是偶尔会推荐一些我认为还不错的书给他。等待他自己去探索发现。然而,大约一年后,我开始发现,尽管他已经有相当大的阅读量,但他的阅读水平,包括:理解、思辨、表述概括等方面,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提升。我曾认为这只是因为他年纪还小,因为有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孩子要到12岁之后才能较好的掌握需要推理和归纳的比较抽象概念,即使是小学三年级也只是开始起步而已。但是,通过书中的案例,我意识到: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并不需要以具备成熟演绎和归纳能力为前提,例如书中介绍的四个基本问题:

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是你喜欢的? 有没有什么是你不喜欢的?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你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中出现的模式吗?

  孩子们经过恰当的引导,并通过讨论互相激励完全有能力给出独到的见解,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因此而受益良多。在书中,作者分享了他多年研究的发现:

年龄层的孩子们,其阅读多样性和大人并无二致。每个读书小组里,每个人着重的观点不尽相同,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大人也不能百分之百正确地指出哪一种观点最迷人,最有价值。然而,一个能引导孩子们细说读书心得的老师,总能从中得到惊喜。 我们多半低估了孩子们的阅读和评论能力。 我们发现,团队中的每一个孩子,不论资质如何,只要他们与人分享阅读中最直接的观察,就能很快累积对文本的认识,抓住文本的精神和意义。

  由此可见,关键在于家长或者老师有没有一个开放心态,以及是否擅于引导孩子将他们的观点表达出来。我们需要的是真诚地对待他们的发言,而不是预设答案,继而诱导他们说出我们想要的话。书中提到:

如果唯有老师的意见是标准答案,学生们为了获得肯定或好成绩,必须假装认同老师对这本书的一切看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再相信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他们将习惯于无视发自内心的感想和看法,驾轻就熟地说出一套官样文章。发展至此,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将因为长期的自欺欺人而腐化。

  有学者认为:“现代教育是在大批地屠杀天才。”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并非危言耸听,只不过是人们对天才的认识往往过于肤浅,因为如果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单一僵化的教育体制确实无时不刻在抹杀孩子们的天赋,即使是那些学习模式能与体制匹配的孩子们也深受其害,不能幸免。

  改变有没可能?究竟有多难?

  其实,只要让孩子们能真正说出他们内心的想法,不必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否定、被嗤之以鼻或者被拒绝。那么,一方面,说出来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真正的看法,说的过程也就是思维整理的过程。而其他人听的过程,也同样起到提升思考能力的作用。换言之,在分享讨论过程中,每个人的思考能力都获得了提升。书中提到:

这种集思广益的行为的确将我们对一本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到单兵作业时无法达到的境地。团队中每个人都各知道一部分,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当团队中每个成员各尽所能、互助合作时,绝对比个人更能挖掘文本的意义。 加入读书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参与的动机,因为大家一起来发言”不仅能汇集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成就一个更完整的认知,讨论本身通常也能激荡出新的火花,深化我们对文本的认知; 这是一种征服未知领域的震撼,一种真相大白的体验。因为深入参与共同讨论,我们更能体会文本丰富多元的样貌。

  作者用了接近全书一半的篇幅来分享他这些理念,在余下的章节中,则主要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导,包括:引导提问的清单和实际案例的详细介绍等。这些理念,我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来验证其合理性。掩卷而思,归根结底,其精髓也就是四个字:说来听听(Tell m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