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才是思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才是思维读后感10篇

2018-10-04 03:5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才是思维读后感10篇

  《这才是思维》是一本由[英] 爱德华·德博诺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才是思维》读后感(一):介绍了一些思维技巧

  1、主要是介绍了思维上的一些技巧,不过个人觉得这个东西见仁见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方法作者观点可以用来参考

  2、只看第一、第六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导读就够了,主要观点都包括了,其他章节作用不大,在书店翻翻就可以了。

  《这才是思维》读后感(二):对于思维,我们了解的太少

  因为12月12日有个思维导图培训,在准备过程中,我找了这本书来看,思维导图,重在思维,对于思维的探究,可以说是终生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给我的课程加些新变化,也帮助我更深地了解思维导图和思维,我没有失望

  因为这本书,我特别注意到吴亚滨这个名字。这本书是精华本、导读,对于波诺的思维有个系统的介绍,虽然相对来说简略,但作为入门书来说已经很棒,如果想要深研,当然是找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书来读,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本书,我重新拾起《比知识还多》——这是我在2009年买的书,太厚了,只看了一部分,经由这本书的引领,我才赫然明白,我错过了什么。

  当然,意识到并立刻改进就好,所以我在这本书之后,又读了波诺的《超级思考帽》和《平行思维》,并且又开始读《比知识还多》,在这几本书中,最为全面的,当然还是《比知识还多》,只是的确,那样砖头厚的书,如果不是有浓厚兴趣,怕拿不起来、读不下去。

  吴亚滨的导读,在某些部分,甚至超越原文。固然思维是世界性的东西,但由于中国特色,所以中国式思维已经有较大的差异,吴亚滨做为传道者,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特色,所以这些导读很接地气

  《这才是思维》读后感(三):的确,这才是思维

  看完之后才发现之前我除了看过他的《六顶思考帽》之外,还有《我对你错》,思考帽忘的差不多了,《我对你错》,除了记得要换位思考外,其他都还给了作者,或者这些东西深藏于潜意识中,平时已在点滴使用

  看过这本书,加深了我的印象感觉不错收获了些新东西,开拓了自己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方法确实有效,书中多次提到《六顶思考帽》,所以加深了对思考帽的认识应用,这些东西真的不错,而且真的有用。其实这本书就看前几章就可以,谈论的是创造性建设性计划性的思考方法,后面几章谈论的是这种思考方法在国家教育社会家庭商业上的影响

  如果以后有公司了,我应当要在公司里进行这样的思维培训,特别是六顶思考帽,同样,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子女也很有效。

  虽然同样过段时间,我将渐渐忘却这本书,但是至少这句话会永远记得:优秀,但还不够

  《这才是思维》读后感(四):像是德博诺思维培训宣传讲义

  如果带着批判的思维看这本书,像极了只是在推销德博诺思维课程。从传统思维的弊端说起,到德博诺的建设性创新思维的好处重要性,摊开来讲对政府社会企业教育等等有什么种种好处,并点缀穿插着一些思维培训的工具目标直指政府、跨国公司等大集团客户

  但是,正如书中所说的,常规的思维注重识别判断过多关注错误缺陷,而忽视了价值。德博诺的思维研究,有许多非常令人启发的观点。比如,常规的思维,缺少对感知重视,只重视逻辑。包括语言在内,许多人都被禁锢在范式思维的盒子里面,做着问题答案的解题式思维探索。而事实上,大脑沙滩模型的运作机制,我们需要跳出盒子,用小岔路来接受更多的可能。这就需要构建一套新型的思维工具——水平思维来避免思维的内耗与混沌,通过水平移动来激发多种与众不同想法

  全书也指出,常规的逻辑思维注重的是解释,而忽略了对未来设计。书中列到的一些工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引导改变感知与注意力框架工具,貌似都有专项的书介绍。

  我着重阅读了思维创新,思维与个人,思维与知识的相关章节,对于思维与社会等仅仅是读了一遍而已,因此在脑图笔记中未能整理出全书的知识逻辑。

  脑图笔记协作:http://www.xmind.net/m/GPzb/

  《这才是思维》读后感(五):思维的大象

  博尔赫斯在《巴别塔图书馆》里描述了这样一座图书馆:一座广大无边的图书馆里藏着所有文字记载,在图书馆的某处藏着一本书,这本书解释了这座图书馆存在原因以及使用须知。但是图书管理员怀疑自己永远无法在一大堆无意义的书中找到这本书。

  这个故事不啻为对人类知识和思维关系绝妙比喻。知识不等于思维,因为知识只是人类用语言对前人经验总结,而思维却是使用知识的通路。没有思维,知识就与用被人类遗忘了的文字记载的典籍无异,除了落满灰尘毫无价值

  《这才是思维》的作者德博诺用沙滩上被雨水冲出沟渠的比喻来说明人脑的运作方式记忆处理信息的过程并不是像在白纸上用钢笔写字那么简单,而是像雨水流过沙滩一样,前面水流出印记模式会影响后面的水流走势

  头脑当中的知识越多,模式就越多,沙滩上的沟越多,水只会往沟里汇聚,而不会自己跳出来,信息也会自动往已有模式上靠拢,不会自动跳出新模式来。经验和知识会阻止你去体验新的方法,二者总是提醒你什么是对的,你会故意去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吗?所以说,人类的脑袋生来就不是用于创新的。

  德博诺的这个比喻使我想起了《象与骑象人》的作者乔纳森•海特的说法,人的心理一直有两套处理系统在运作:自动化处理模式和控制化处理模式。

  自动化处理模式是指那些我们无意识注意或控制,无需“自我”花任何感情在上面,或费力去引导的过程。不需要学的,比如呼吸、扎眼、做白日梦。需要学的,比如用筷子,开车,一旦学会就进入一种自动化处理模式。甚至复杂的,如芭蕾舞演员的基本舞步飞行员不假思索的按流程操作,都已经进入一种自动化处理模式。当人脑处理某类信息的程序、方式和方法一旦形成自动化处理信息的模式,人们处理这类信息就会富有效率表现的具有能力。人脑处理信息的程序、方式和方法无法形成自动化处理信息的模式,无法能力自动化,就会导致学习障碍

  控制化处理,需要思考,需要占掉我们的意识。这种控制化处理是单轨的,我们一次只能有意识的思考一件事。而控制化处理的诞生又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因为你可以通过影像产生千丝万缕的想法,可是要有语言才能周详地规划事情衡量不同方法的利弊得失。正是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具有了其他动物没有的逻辑思维能力。

  考古学上至今无法确定人类的语言是起源于多久以前,但普遍的说法认同,大约起源于200万~4万年前之间。200万年前,类人动物的大脑开始变大;4万年前,洞穴壁画和手工艺品显露出现代人来的心理。尽管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差距巨大,但不管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语言、推理与规划能力的产生在演化的过程中都不过算个瞬间。要知道,地球上充满拥有各种复杂能力的动物超过300万年,地球上存在最早的团状神经元超过6亿年。与这两个数字相比起来,人类颇为自满的“智能”诞生至今,是不是只能算是永恒中的一瞬呢?

  自动化处理和控制化处理的成熟度不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便宜电脑解决逻辑、数学、下期等问题的能力,远胜过人类;但是无论多昂贵机器人,要它走路穿越树林,一定会输给六岁的孩子

  为了在恶劣严酷自然考验中生存下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将复杂的信息输入输出过程转化为“快捷方式”。这些“快捷方式”就是我们的本能集体潜意识和自动化处理模式。原始人听到密林中有猛兽的低吟就准备逃跑。现代一个会开车的人发现前车猛停本能的踩刹车。这些过程都是并不需要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比本能的处理时间要差若干倍,如果做这些事情要靠逻辑思维完成,我们恐怕就进化不到今天了。

  所以说,人类在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所使用的都不是控制化处理,而是自动化处理。用乔纳森•海特的比喻来说,自动化处理是大象,控制化处理是骑象人。语言演化时,人类的大脑并未重新设计好将主控权交给骑象人。所以骑象人对大象的控制远比我们想象的少得多。换种说法,甚至可以说,骑象人应该是大象的仆人

  德博诺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感知。感知,即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应该属于自动化处理,也就是大象的范畴。而逻辑显然属于控制化处理,也就是骑象人的范畴。这也就解释了,德博诺所说的“逻辑不会改变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而感知会改变情感。感知控制情感,而情感又控制了行为。感知的变化会引起情感的变化,相应引起行为上的变化。“因为,只有绕过语言本身,去改变思维的大象,才能控制其行走方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