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乙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孔乙己》读后感10篇

2018-10-06 04: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乙己》读后感10篇

  《孔乙己》是一本由鲁迅 原著 程十髮 繪畫著作,連環畫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孔乙己》读后感(一):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孔乙己应当算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了。心存圣念,身落尘埃。读圣贤书长大,对待大字不识的人内心确切的有一点点骄傲和不屑,时运不济没有这份智慧中举反而也丧失了求生技能,每每在下里巴人里找到一个会写字的就开心的不得了。鸡同鸭讲必然受人调侃。但倘若真让这种可怜人中了举,我想大概率会变得可憎可恨的。他每天都在曰君子固穷可偷书却也是无法反驳的,我猜他心里偷书的时候可能总是劝自己这是效仿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罢了,或许也会幻想自己一朝中举再来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成就一桩科举美谈。读书明智,曲中求直,内圣外王,他好像一点都没学会

  最近几年好像又兴起了这种风气,立牌坊,寻根寻祖,好像又要从封建礼教找一些歪门邪道了。

  从这儿说,迅哥儿是真的先锋。现在的我相比于针砭时弊嬉笑怒骂,更想知道迅哥儿内心的大同世界该是什么样。

  《孔乙己》读后感(二):这叫人讶异的苦人的凉薄

  鲁迅曾对学生孙伏园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孔乙己的确“苦”。他活着,似乎就是为了“使人快活”,诱发他的“迂”和“呆”,成了鲁镇人的日常功课,只要孔乙己进入尴尬不安的窘态,人们便“哄笑”,“充满了快活”。孔乙己由人牺牲佐料!因为他在生活中太没有位置,权、财不用说是没有挣到,他也不属于下层劳动者。他读的书(知识)已经无用,反而成了人们嘲笑把柄。至于他的苦痛人格权力,人们连想也没想过。

  “一般社会”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孩子

  鲁迅在这里否定儿童孩子们都懂如何引出孔乙己的迂和呆,即要茴香豆吃要又嘲笑孔乙己,既在物质上敲诈,又在精神上虐杀。可怕残忍的是儿童,人的天性可怕。

  鲁迅对孔乙己周围的人没有寄予任何的希望,写出了人性的冰凉与残忍。

  鲁迅在写孔乙己时,可能包含了对祖父父亲感情

  过去总是批判孔乙己的形象,长期以来知识分子描绘迂腐阴暗自私的形象。

  但我认为鲁迅的立场同情孔乙己的。

  孔乙己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过去认为是科举制造成的。问题不在这里,因为如果孔乙己通过科举作了官就不会“苦”。知识分子的仕权通过法律得到保障,于国于民于知识者都是幸事。科举制有弊端应该改造,但民族的知识和智慧靠什么进入国家管理机器呢。1905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仕权一直没能解决

  《孔乙己》读后感(三):这叫人讶异的苦人的凉薄

  鲁迅曾对学生孙伏园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孔乙己的确“苦”。他活着,似乎就是为了“使人快活”,诱发他的“迂”和“呆”,成了鲁镇人的日常功课,只要孔乙己进入尴尬不安的窘态,人们便“哄笑”,“充满了快活”。孔乙己由人牺牲为佐料!因为他在生活中太没有位置,权、财不用说是没有挣到,他也不属于下层劳动者。他读的书(知识)已经无用,反而成了人们嘲笑的把柄。至于他的苦痛,人格,权力,人们连想也没想过。

  “一般社会”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孩子。

  鲁迅在这里否定了儿童。孩子们都懂如何引出孔乙己的迂和呆,即要茴香豆吃要又嘲笑孔乙己,既在物质上敲诈,又在精神上虐杀。可怕、残忍的是儿童,人的天性可怕。

  鲁迅对孔乙己周围的人没有寄予任何的希望,写出了人性的冰凉与残忍。

  鲁迅在写孔乙己时,可能包含了对祖父、父亲的感情。

  过去总是批判孔乙己的形象,长期以来知识分子被描绘为迂腐、阴暗、自私的形象。

  但我认为鲁迅的立场是同情孔乙己的。

  孔乙己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过去认为是科举制造成的。问题不在这里,因为如果孔乙己通过科举作了官就不会“苦”。知识分子的仕权通过法律得到保障,于国于民于知识者都是幸事。科举制有弊端应该改造,但民族的知识和智慧靠什么进入国家管理机器呢。1905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仕权一直没能解决。

  《孔乙己》读后感(四):一些感受

  高中学习鲁迅的文章,很清楚地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都要反复阅读鲁迅,会有不同的理解

  如今想来,她是很对的。

  再次阅读《孔乙己》,是很认真地读。甚至细细想了很久鲁镇酒店里“曲尺形的大柜台”到底长成什么样子,或许状如当今吧台?想着自己就是当时12岁的鲁迅,因为“样子太傻”,手脚不快,连羼水的事都做不来,只能去温酒。

  就这样细细读了几遍。

  如今读完,感受只两个字:冷漠

  几个人的冷漠。

  一群人的冷漠。

  一个社会的冷漠。

  一种社会体制的冷漠。

  和隐藏在一种文化下的成功逻辑的冷漠。

  早已不记得当初学课文时老师给我们抄写的“核心思想”。于是怀着好奇去查。诧异地得知,原来孔乙己的故事是在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

  可是,现在的我们摆脱了封建制度。便不再有孔乙己的悲剧么?

  仿佛很多人是对孔乙己怀着些许嘲笑的。自视清高,又不能脚踏实地。于是大多数观点是: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可又是个迂腐之人。看不起底层人,又挤不进上流的人。偷书,又不好工作

  可我却对他嘲笑不起来。从路灯下回头看,我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又看,这影子何止一两个?

  这是成功逻辑的冷漠。

  而你我,就从这样的逻辑中成长起来,一生难以摆脱。

  看完最后一行字:“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只希望自己以后的人们,能坦坦荡荡地成为孔乙己,坦坦荡荡地做个“不争"之人。坦坦荡荡地自视甚高而又才智平平,不被人笑话。即使浑身缺点,也不会被作为该死的理由。这是很难的。

  大概将《孔乙己》的中心思想总结的最明白的就是鲁迅本人。他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只是个苦人,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他永远不该是个可笑可哀之人。可笑可哀的,是这凉薄的社会。而这样的一般社会的凉薄之处,更多地不是四书五经的封建道德,而是一种定义人时凉薄的逻辑。

  是的,封建文化可以吃人,可我们至少可以捉得住。

  冷漠的成功逻辑更可以吃人,而我们捉不住。

  这样的成功逻辑是责怪的逻辑,而非理解的逻辑。

  这样责怪的逻辑,可以吃人。

  《孔乙己》读后感(五):之乎者也

  我对于鲁迅先生文学热爱,从中学开始,便达到了近乎偏执程度迷恋到一定地步以后,我甚至开始生搬硬套起先生的遣词造句来。其中的白描手法对我的影响最大,以致尔后一旦描人外貌,便总是诸如“面若重枣,唇如涂脂”,“双耳垂肩,双手过膝”之类,仿佛芸芸众生皆为帝王之胄,忠义之士。每每行文至末,若要慨生感叹,便总是效古仿今,生出一串“了罢”,“矣”,以至于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和我交谈时也不免洞察一切的问上一句:“你的作文风格是在模仿鲁迅吗”?那时与老师关系亲密,得到此似问似夸的一句后,颇有些洋洋得意,似乎自己的水平也因此而突飞猛进了。

  年岁渐长,再看《孔乙己》,又愈发怜悯其仅存的文人的酸臭气息。一心想要在一穷二白窘迫境地下保持一文不值的清高气节,却又连店小二也要冷眼相对,十分鄙夷;总是穿着满载补丁长衫以示与众不同身份,然而站着饮酒却又将自己陷入进退维谷深渊;精通“茴”字的四种写法,本想借此大显神通,却怎料无人问津,转而饱受非议。种种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就是一份教科书般的矛盾体范例。想往上走却步履维艰,若向下退又心有不甘,一来二去,反倒成了上下共同的笑料。于是,每当他进店饮酒时,店里便充满着快活的气氛,连地位低下,处在社会底层的店小二也可以畅所欲言大方对其进行调侃。然而他不在,店里的日子也照常过。悲哉乎,悲乎哉!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总是以迂腐的文人气息来化解浑身的尴尬,然而换回的却是满座哄笑。常挂在嘴边的“之乎者也”,在他看来是作为一名读书人的身份象征,而在别人眼里却只是跳梁小丑的暖场串词。

  孔乙己本尊后来确乎死掉了,但孔乙己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了!而今拾人牙慧,食古不化大有人在,其本性仍旧自恃清高,然而鸿儒不屑与之谈笑,白丁亦羞于与之往来,于是他们不以为耻,反倒自觉有些出类拔萃了起来。再回想之前我所写的“了罢”,“矣”之类,便幡然大悟,叹声哎呀,差一点连自己也要着了孔乙己的道了!

  读书十六载,不违规、不逾矩,一面羡艳优等生与生俱来天赋异禀,又一面瞧不起差等生无可救药的驽钝痴愚,好容易学业有成,熬出个头来,又为自己的工作生上忿郁。好像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总要有个社会名望金钱报酬两全其美的工作方才满心满意。然而好的企业自然要求颇高,差一点的自己又总觉得宁做凤尾,东挑西拣,最终自己也陷入两难的局面。最后好像勉为其难,成为了鲁镇酒店里惟一穿着长衫却又站着饮酒的人。

  文人有文人的操守好像听起来有些道理,“君子固穷”本来也无可厚非,但若连日子都无法混下去了,沦落到靠行窃苟且偷生了,那便是循愚规守腐矩以致眼瞎耳聋,满头疮痍了。如今我也十分遵从“君子固穷”此类似是而非名言警句,以至于总是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材小用”,甚而觉得是“高射炮打蚊子”,最后为自己愤愤不平起来,如此一般顾影自怜还不过瘾,还要将别人也拉进来,仿佛能从中体味出一番惺惺相惜并得到对方拍手称赞相见恨晚,方才一解内心苦闷。如此看来,我似乎又比孔乙己好出几分境遇,但谁又知道对方是否也如店中客人一般看我呢?

  孔乙己其实不是一种符号化的悲哀,他只代表曾经以及当下的一个阶层,一种心态中庸文化其实未尝就百利而无一害,“之乎者也”也叹不出别人的尊敬与内心所希冀未来。有时候,脱下满是补丁的长衫,不去想“茴”字有几种写法,聚精会神的饮酒也是一件有趣事情

  《孔乙己》读后感(六):不一样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这是教课书的官方解读,站在政治意识形态上,高度集中的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极力鄙视老孔这类读书人。

  于是,长久以往,停留在我们脑海中的老孔就是这样不堪,一无是处。真是如此吗?我想,这样片面结论,不免过分局限,有失公道。 不可否认,旧时读书人迂腐愚昧,自命清高的习性确实存在于他的身上,可退一步来讲,在那个“爬上去就吃人,爬不上去就被人吃”的时代,老孔难能可贵的人性温情,却是最大的闪光点

  他穷极一生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可还是没能成功,最终消失在社会黑暗角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大概说起老孔,这句话便不可回避了。

  一袭破旧长衫,青白面颊皱纹间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上几点酒渍,茕茕孑立,腰杆却挺的笔直,不急不慢,轻啄酒碗,若有所思。 这便是我看到的老孔,不同于“短衣帮”,亦不与“长衫客”相似

  酒店里“排”出九文大钱温酒,纵有炫耀之心,却未将钱币撒落柜台,有读书人该有的斯文

  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读书人该有的尊辱他也知晓,自知所为不可为,但迫于无奈还是做了偷窃之事,以“窃”换“偷”来瞒骗自己,想得到一丝心灵慰藉

  可他冒着生命危险,偷的是什么?即使穷困潦倒,生计难以维持,却连偷盗也是盗书,为什么偏偏是书,也许对旁人来说那是最不值钱东西,可在老孔的眼里,那是他实现理想的砖石,是一块都不能少的。

  对于这份执着,我自惭形秽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份痴癫,旁人又如何能明白呢。 大概这也就是他不能脱下那身长衫的缘故吧,所有情感都被倾注进了一件衣服,物化的寄托是老孔不能说的秘密恶意取笑,肆意嘲讽,只因老孔与他们格格不入,碌碌平庸人世不能够允许绝处逢生。 “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可见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诚信是有的,而“我”作为一个酒店小伙计,都看得真切

  老孔最后一次用手爬来酒店时,应该也预知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那他大可以不管不顾再赊一次帐,毕竟生前不落好,又何顾身后事。但他并未这样做,只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虽形容枯槁,但与“排”字同样掷地有声,不卑不亢。

  老孔不仅有读书人的清高,同样有读书人的傲气,他不愿成为一个无赖,苟延残喘于世间。 “你可知‘茴’字有几种写法?”人世的冷漠,无人理解的凄凉,老孔只好将一腔热血放置在孩子身上。他想着小伙计将来做掌柜时要记账,执意教他“茴”字的写法,也趁势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知道小伙计会写之后,他欣喜若狂,仿佛找到知己一般。

  有几回,孩子们围住老孔,他不恼,一人一颗分豆子给他们吃。茴香豆虽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但对于他这样穷困的人算是奢侈了,相较那些个长衫客,他们哪个不比老孔阔绰,可谁又愿意分豆给孩子们吃呢。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孩子们再次把目光望向碟子,老孔不是谩骂,不是恼怒,而是着了慌似的伸出五个手指将碟子罩住,摇头晃脑的说:“不多哉,不多哉。”

  此刻,一个心性透明,以善待人的老头子跃然纸上,可爱极了。 然而,善良的人不都会有善良的结果,盗书的事终于东窗事发,老孔被丁举人打至残废,卑微的生命,永久的湮没在尘世里。 正如鲁迅所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确实,老孔于旁人,不过是茶余饭后阔谈的笑料罢了,他从未被人放在过心上,就连孔乙己这个名字,也从来都不是他,或许唤他老孔,还会同他更近些。 时间不紧不慢的前行,没有半分迟疑。咸亨酒店仍伫立在镇口,“长衫客”们踱着步子走进屋里,“短衣帮”一伙人靠柜外站着喝酒,要茴香豆的孩子在门外玩闹,吝啬的老掌柜喋喋不休,温酒的小伙计还倚在柜旁。

  可是,欠下的十九文钱的孔乙己,再无归期。

  《孔乙己》读后感(七):当新时代遇上《孔乙己》

  ———昨晚,闲来无事。随意翻开床头边的《鲁迅小说全集》。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口号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还是为了仅仅一句”标语“不惜牺牲一切。

  初读《孔乙己》是在中学时代,听着老师涛涛不决的陈述着孔乙己如何被那个时代迫害,如何的善良如何xxx。但我觉得他就是一个二傻子啊,明明知道偷书会被抓,会被打为啥还要拼了老命顽强送死呢?被打了后还要带着一股不伦不类的学术气息去喝酒!!难道在那个小小的酒馆能他满足了他做上等人的意淫?

  答案很不巧的就是酱紫。鲁迅先生描述那个茶馆大多是穿短袖衫的人,少数穿长袖衫的人,而孔乙己就是那个穿着一件感觉十几年都没有换过的长袖衫啊!!(只能说他的YY功能好强大)。在他意识里他就是一个上等人!!(注意那个年代上等人才能穿上长袖衫哟)..而且可以任凭周围人对他的嘲笑与藐视。感觉就是一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样子。

  好了,回到正题,总结一下我的两点疑问(一).他为啥要拼着老命去偷书?(二).为啥他老是不肯补他的长衫,补补也好啊,真的要yy自己是个上等人,至少行头要足吧!!

  首先,我认为他会选择偷书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偷书造成被打的结局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是个屁,而且他并不认为读书人偷书这一行为有任何错误。然后,就是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他就被华丽丽地打得满地找牙,最后被打死了。这....这.....到底是为什么啊,我仰望星空,问了一下苍天。他却冷淡的告诉我这是他的命......我去~~~

  (咳咳)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被我们默默的忽视掉了,那就是”书“,这是他偷得最主要的东西,(如果我偷必须偷钱啊)。。因为这是他认为唯一可以从他这个阶级跨越到另一个阶级的唯一武器。是不是一下子恍然大悟了,阶级是什么?阶级是凤姐那个农村穷逼+丑逼想找个哈佛的男朋友会被大家无情地取笑。改变命运是什么感觉?是为什么有一大波神一样的女子不怕死地往整容院里面狂奔,可能死在里面,可能变得人不人鬼不鬼,但她们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变成白富美。这跟孔乙己时代的科举制有区别吗?只是时代变了,从”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了“整容改变命运”,但我们的心理却始终如一,始终相信XX改变命运。我们常常自诩人类是生物中最高级的动物,飞蛾TMD就笑了,看着那束通往改变命运的光线向你轻轻招手,尤其是在当社会缺乏了多样的生存之道,把各种各样的职业分成了不同阶级的时候,就如我听到最多的是大人教育小孩,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去搬砖,(尼玛,搬砖的怎么了,下贱了吗?)这让无数孩子在幼小的心理留下个巨大的窟窿,当孩子们真的遇见了搬砖的工人不是就成了《孔乙己》中的“我”遇见了孔乙了吗。开始跟着大人们一起嘲笑,一起丧失了理智,一起麻木。选择如此稀少(正是要应验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且我们还要在如此稀少的选择中干就一番事业,竞争如此之大,争得头破血流,能不变得像鬼吗!So,如果当孩子在学习上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清华的水平,有勇气让他换条路,而不是去上补习班吗?可能是那条改变命运的光束太过耀眼,耀眼得我们忘了我们还有其他本领可以学,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那又是为什么孔乙己不补一补身上那条烂的像穿了十年的长衫?答案就是一个字:“懒 ”。人家孔乙己致力于偷书,哪有闲工夫补衣服呢。对吧!!!再一次实力应验那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孔乙己的全部精力都在学习上啊,但不难看出,他在学习上并没有啥天赋,字倒是写得一流。(可惜他没发现他的优点,却被鲁迅先生发现了)。没有在抄书上大力发展事业,而是往死路里面爬,从而越来越“懒”,开始偷这行业。这出悲剧不得不让我引出一个哲学问题啊:世界就是这么残忍,有的人轻轻松松干成功的事情就是有无数人TMD努力大半辈子也办不到啊。但是这些人往往是善良的,但同时又是堕落的,因为他们认为找不到该往哪里努力,努力了也不见得有效果。So,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感觉出了一道世纪难题?

  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吧,成功是什么?在你眼中成功是什么?高分?名校?钱?.......

  然后为什会有怎么做也成功不了的感觉,也许是上学时期班里成绩排名的阴影,也许是别人一出生就喝金碗的差距。对了,TMD,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我们生活在对比的国度里,让我们已经有种固定思维,就是别人能干成的我TMD为什么不能干成!!!这种想法实在是很好,但说出这句话没经过十年一沉淀加上正确认识自己,那真的就是脑子有病啊!!所以,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我们追求改变命运的理想却没有变。我们和飞蛾并没有多大区别,我们可以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可以为”我“以外的任何事情献身,却让”我“活成了一个大写的悲剧,也真是一大悲哀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