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的读后感10篇
《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是一本由周杰//南凡著作,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239图书,本书定价:19.9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读后感(一):对于历史爱好者,差不多够了
我们这样因为喜欢日本文化于是愿意了解其历史的闲人,看这本书就够了。经典的转折性的历史事件,书中基本都有记载,看完之后对于大和民族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above all,不是为史学家而是为平民科普的历史教材
《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读后感(二):学术与通俗两头不靠,不过电子版日本史没找见比这本更好的
全书的风格是学术与通俗两头不靠,不够学术是说不够严谨,不够通俗则是说讲故事的水平不算好,写的不够有趣。
电子版的讲日本历史的,没看见比这本更靠谱的,想对日本历史有个大致的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凑乎够用。
《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读后感(三):一本单纯了解日本的汇编集
满以为作者能有多大能耐在一本不厚的书中描述日本历史。谁知道我想知道的东西没有在里面知道,已经知道的东西更加没有在里面透彻。我只记得开篇第一页那难懂晦涩的神话人名。
《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读后感(四):一本书回顾日本史
高级工鉴定回来后的第一天,继续我读书,一口气把原先看到一半的《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读完,总体上对日本史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该书分为五大章,加一个附录,分别从神话之国、慢慢统一路、富国强兵的梦想、狰狞的炮火、发展的新篇章入手,展现了日本从立国到现代过国家的重要任务及重要事件。
总体上,由于今年读日本历史的书也比较多,玩的游戏也有点印象,所以对日本史算是了解了,加上这本书只能说巩固了一下,不过这种像三国志风格的叙事体,让我有点不爽,还是《三国演义》风格的书更适合我的口味,像日本战国时期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些人我是知道的,像明治维新时期的明治天皇、伊藤博文知道些,当然人物还是战国时期知道更多,玩过《太阁立志传》、《信长之野望》自然而然都知道,明治维新方面我也就接触一本《明治维新之幕末血风》,也不是特别了解。
概括上,让我对日本史进行分类,我就会这么分:从远古到唐代、战国时期、明治维新时期、一战与二战以及现代发展,接下来还是想把《明治维新之维新之岚》、《日本明治维新:富国强兵》这两本书读完,到时候再考虑是否入手超长的《德川家康》?
《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读后感(五):日本历史入门小书
这是一本挺好读的小书,虽然名字取得有点low,但是内容还是挺好的,将日本的历史基本的梳理了一遍,文字中也有些幽默的时候,例如鉴真东渡日本时遇到了大风,等他们登陆时以为到了日本,结果发现到了海南三亚。唯一觉得不好的是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了近代的日本历史。而且好像没有单独介绍明治天皇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书里对一些关键人物都单独写了小传,也便于读者理解人物。不过这本书只是介绍了过去发生了什么,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却没有什么深入的分析。例如为什么明治维新能够成功但是我们的戊戌变法就失败了,当然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例如人才基础,领导者的能力,国民的性格。另外整部书里没有提到日本的地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于他们的国家国民是怎么样的影响。我觉得在怎么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国民会带有他们的特色的性格,这些也会影响到历史的发展。
看过书之后其中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在公元7-9世纪向中国派遣了一批批的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政治各个方面。在被资本主义攻打的时候又向西方派遣使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并迅速地在明治维新中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君主立宪制。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伟大的人物出现,他们或培养了一批人才,或血战沙场,或铁腕管理,正是这一个个的英雄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当然英雄的出现也是历史的产物,在风云际会中命运把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能允许他们平淡度日。看日本的历史就像是一部简化的中国史,他们也有封建、战国、只是很神奇的天皇可以一脉传到现在。
看这本书跳过了一些篇章例如近代的战争部分,其实自己对古代史更有兴趣一些。接着打算再看两本日本史相关的书,接着想看看韩国的历史,大家同在东亚圈,历史上的相似性还挺有意思。
同时阅读的有两本,是类似名字的图书,另一个是金城出版社的《一本书读懂日本史》,这是一套系列丛书,同系列的还有英国史,德国史,美国史等。2010年出版,王光波著。以及这本,吉林出版集团于2011年出版发行。两本书的篇幅都相差无几,内容方面后者相对更加详尽一点,但后者更像是一本由名词解释组成的书。
网上搜了一下,还有叫同样名字的,作者是杨宁一,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另外台湾学者洪维扬也著写了相似书名的介绍日本历史的图书《一本就懂日本史》,九州出版社出版,这两本都是2018年出版。——感觉好像这两本更靠谱一点。
从目录上可以看出这两本书的不同,后者就是名词解释和人物简介组合而成的,虽然内容不少但措辞造句更像是给青少年看的青少年读本。但前者更是简略,有关史实也略有出入。都是下载的电子书,王光波版的只有一半,到第四章开始就没有了——嗯,也懒得再去下载。周杰版的还在看,那就看看完吧。
通过阅读对日本历史有了初步的印象,随便说说。
日本的历史很短暂,在我们已经打生打死的三国时代,他们刚刚进入奴隶社会阶段,大和国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的东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才进入五王时代,类似于我国的夏商阶段,但由于跟我国毗邻,所以历史虽然短暂但发展还是很快的,好像同桌是个学霸,虽然入学晚了,但有了作弊的基础,把学霸的笔记拿去照抄就可以把成绩补上去。公元六世纪时就已经初步的封建制度的趋势,又经过两百年的疯狂抄袭,终于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大化改革颁布新政又发布律法,这算是正式赶上课程了。
说日本欺软怕硬也不算错,谁打它它就跟谁好,每次被打一顿就会学乖一点,但一旦有其他苗头又会蠢蠢欲动起来。学乖一点对日本来说很重要,历史上它被打了三次,三次都让日本进步莫大。这就是班上一个落后的同学,一开始觉得自己学的不错了,然后就蠢蠢欲动要出来比试,但没戏,被嘲讽了一把,这下知道差距了,舔着脸跟学霸学,加入一个学习班啊,一起复习功课啊,抄学霸的作业啊,等等诸如此类;公元663年,陪着韩国半岛的百济一起被唐军和新罗的联军打了一顿,开始奋发图强,跟中国各种拉关系。等到了明末,感觉没啥差距了,就开始挑衅了。到了1845年,美国的黑船舰队,又把日本给吓住了。这下它就加入了西方阵营,学习各种新的知识,一跃而成为东亚甚至亚洲最发达的国家,又一次进入了班级的前几名,跟着潮流前行。本来好好的,可班上几个大佬正好在选举谁做老大,它懵懵懂懂的闯了进去,站错了队伍,又被打了一顿。这一顿打直接把它打成了经济发达国家之一。
日本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理念,历史太短暂,后来学到的又都是他山之石,能用的用,不能用的也无所谓。日本国内对女性的看法比较低,更别说在封建社会,但日本人也不拒绝女人当天皇,历史上竟然有十位女天皇,也没见日本人有什么意见。
日本历史虽然短暂,但日本天皇的血脉相传确实世界上最悠久的。从公元四世纪直至现在,天皇还是同一血脉传承。
用一条线来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原始部落社会——大和国建立——五王时代——摄关时代——武士时代(镰仓,室町,战国,德川)——明治维新——军国主义。
这两本书,作为入门和通俗读本来说,看看了解一下还是可以的。但正经想了解更加细致的或者更系统的,这两本书就很一般了。准备看完这本之后再去看坂本太郎的日本史概说。
《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读后感(七):日本历史流水账
伪文艺女青年是先爱上日本人极为杰出的音乐绘画文学等各方面艺术上的杰出造诣才对日本历史感兴趣的。听过高晓松的《东瀛日本》之后越发好奇日本民族矛盾的性格成因,起初是打算研读《菊与刀》的,结果第一章被作者的大段落论证和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提出相反观点又自我驳论的啰嗦搞到崩溃,恰逢kindle上在做特价,于是偷懒翻起了这本《一本书读懂日本历史》。
先是远古神话,再是早期文化以及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着重文化上的对汉崇拜和宗教上的吸纳并存,接着战国时期枭雄纷争,最后是近代的去亚洲化转而西化。总体来说,叙事方式章节安排思路延展都像极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尤其在侵华史上的意义陈述和先说政治最后再附录一小节说文艺发展的章节安排,无不让我感觉我又回到了高中历史课堂...如果只是想浅显了解历史这本书足够了。
个人比较喜欢的书中章节是佛教和本土宗教的曲折并存,有起有伏;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等人懂得如何隐忍蓄势待发,懂得怎样抓住机会能屈能伸;还有日本去亚洲化尊崇西方的过程。不大喜欢的是与中国有关的历史永远是主线,而通篇所写的文化中,连浮世绘都不曾提到,所有的发展和进步都来源于对汉文化的吸纳传承,我都替日本人愤愤不平了。
1、文化也是政治手段。
2、日本在经历了外在宗教的繁荣昌盛之后最终还是确定了本土宗教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本土宗教几乎没有地位,偶尔想起道士什么的,我都觉得是喜感的代名词。
3.那些外来的好的事物,日本人都懂得把它学以致用,学到精细,学出自己的道,用到极致,用的符合国情。是虔诚,也是天赋,更是智慧。
4、日本的兵权形式很奇特,恕我才疏学浅,感觉好像兵权一直都是分散在各大小贵族手中,日本皇室不曾统一过兵权。
5、高晓松在《东瀛日本》中提到在面对西方殖民入侵中国和日本的境况和采取的应对方式都是相似的,都闭关锁国被迫都开,都政治维新学习西方,统治阶层都岌岌可危,中国输了日本赢了只能归结为中国的国运在下降,日本的国运在上升。我想说的是,日本自古以来狭小羸弱,不受上天眷顾,但它有一个好的品质,就是能够谦虚屈服于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学习别国强大的文化,别国强大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和秉性,而中国自古以来所谓地大物博,自诩天朝上国,对别人都是以倭、寇、蛮、夷相称,骨子里没有这种谦虚包容,所以面对外来入侵,日本人天生的惯性让他们懂得怎样全盘接受,不断精化,最后适应出自己的路,中国没有这样的禀赋和惯性。这也是中国惨败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本书没能解我心中的闷,日本人的性格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却还是要谢谢作者帮我打了个历史背景的基础,以后再看《菊与刀》,结合历史情境应该会体会的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