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清盐商》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清盐商》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0 11:1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清盐商》经典影评10篇

  《大清盐商》是一部由韩晓军执导,张嘉译 / 俞飞鸿 / 倪大红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清盐商》影评(一):乾隆盐案

很少有心思看国产剧,担一直对央视的高品质古装剧颇有私意,这次难得回家有时间,翻出了前一阵记在心里的这部剧,几夜时间补完,赏其画面,品其意味,快哉!
本人对清朝历史也是马马虎虎略知一二,所以也就不对剧本身历史还原度做甚么评价了。画面明亮细致,镜头运用也是火候十足,对我这种对长镜头慢节奏摄影有偏爱的人来说,看这画面便是一种享受。演员的刻画不好比较,但几位主角表现可谓入木三分,尤其偏爱阿克占,耿直又不拘小节,冷酷又重情重义,刻画的不可谓不让人叹服!
当下局势,和剧中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压反腐,笼络人心,这其中的平衡,乃是决策者成败的关键。如果为了迎合主题而将主人公树立的过于高大和智慧过人,也没什么可非议之处,毕竟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
如果说遗憾,窃以为名字还是落了主题句起名的俗套,所以有人才质疑既然说盐商却对盐务本身描写的不够。所以也许用本文的标题更为恰当。浅见

  《大清盐商》影评(四):的电视剧。

电视剧一开始就同步了世界历史,也表明了态度。其中有很多人的情节也是各种戏曲,文人墨客记载里有的,算是有个借鉴。主题没跑偏(很难得),说的就是那个时期的商人,但又不止止如同记录片,其中大事态分析的很透彻,人物所处的环境也令人深思,虽然此片依然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可厚非),但不像有些马屁精一样,此片更讲究事态正常思路发展,或者说 就是没有说的天花乱坠,让人回到事实的主题,而且本片并没有一味的搬出一个大道无可阻挡的气势,让"好的”好的无可挑剔,让“坏的”坏的那么罄竹难书,因此这部片子树立出了一种“成人”的价值观,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能行多远的标尺,对一个制度管理者来说,是一个保持时刻冷静的态度(此处因有掌声),要我说,与其完成一些特定的“抗战任务”,不如投身于此,那句话谁说来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人生一大乐事。

  《大清盐商》影评(五):览此剧,胜当五年官,胜为十年商

前几天恰逢国庆,没有出游的打算,便宅在寝室收罗好剧。很幸运,能找到《大清盐商》。之前便很中意看权谋商战剧,再加上明清四大商中又独爱徽商与浙商,可以说《盐商》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短短三四天刷完一部剧,却仿佛过完一遍人生,因此有了标题的感慨。也将一点个人感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前几个月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特别是疯涨的楼市。如果对清朝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在初看此剧时,可以大致把盐商当成是当下的房产商。的确,剧中的政府和盐商,与当今的政府和房产商,太像了。两商都是国家的钱袋子,两个政府都是贪腐成风,两朝政策都是积弊深重,清政府处理盐商的方式也和现政府对待房产商的不要太像,永远是若即若离,投鼠忌器。而整部剧也正是以此为基本面层层展开的。
        先说汪朝宗。作为一个GDP占当时世界6%的城市的支柱产业的首席总商,以布政使二品顶戴上交天子,确实是商人的顶峰。与剧中其他商人的“精明”相比,他的境界已经上升到“智慧”。他活得太累了,不仅要与或硬或软的政府官员周旋,为扬州盐业撑起发展空间,还要在不伤及根本顾全大局的情况下,时刻提防其他总商的勾心斗角挖墙脚。他深知阿克占是好官,但在当时的环境里,阿克占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而阿克占直到结尾流放,方才真正明白汪和他两个人,其实是整顿扬州盐业最最牢固的同盟军。故汪之所以反阿克占,其实是对事不对人,他深知若要真正肃清扬州盐务这潭浑水,搅动的是大清的国本。整个大清,唯有两人懂他,一个是乾隆,一个是萧老爷子。萧老爷子曾对汪说:你不缺稳招,但缺奇招,如果在必要的时候要你弄死一个人,你能吗?萧老爷子知道汪能,但是也知道汪不能。所以到后来,汪先是化解了鲍齐联盟,后来是汪马商战,其实在两件事中,汪可以名正言顺而且彻彻底底地整垮鲍马两大总商,但他都是点到为止,化敌为友。
        汪和箫老爷子一样,很多次机会都可以一统扬州盐业,但都不肯,怪不得乾隆叹道:原以为箫目光短浅,现在看来,他看得很远啊。因为汪和箫都太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乾隆巴不得盐商们合为一家,但实际上,扬州盐商分则昌,合则亡。看最后几集便知,当箫老爷子病故,鲍以安弃商归隐,马德昌当上盐台,原本四大总商齐聚的务本堂,一下子只剩汪一人。他心里也很清楚,若不是他和乾隆私交太好,那他独自拍板挪用库银救灾十有八九凌迟。若是他的位置换成其他人坐了,扬州盐业也是十有八九凌迟。正因如此,他也深谙自保之道,哪怕知道和珅贪,他还是求和珅在乾隆面前美言,相当给自己上了双保险。汪朝宗无愧是古今第一人。
        再说阿克占。阿克占聪明,有手段,懂得和盐商周旋。但他不智慧,他死心塌地想报乾隆的知遇之恩,他知道乾隆是为了要银子,这没错,但他对待盐商的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阿克占是无比幸运的,乾隆帝充分信任他,汪朝宗实际上理解支持他,他原本以为是自己心腹的师爷何思圣竟是和珅的表亲但却有大局观、一直支持他,他的妾是马德昌献的瘦马却实际上充当了贤内助,他昔日的部下握有漕运军权。以上五点,只要有一点不符合,阿克占必死。何师爷自己也说了,和珅已经列好了五条大罪,只要何一连署,阿克占就要见阎王爷了。也可以明白,他的上任两淮盐务尹如海为何选择自杀了,这个位置太险了!
        两大总商马德昌和鲍以安是值得探讨的两个人物。剧前期的两人实际上代表了从古至今中国的绝大多数商人。精明,势利,短视,懂人情,心狠手辣。但在中后期两人又有所不同。鲍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典型封建大地主,只想赚钱和美食女人,江西私盐和成都运药事件对他是大转折,此后他成了汪朝宗的拥蹇,也开始明白事理。马则是没落的官僚家族的官三代,有一定的眼界和格局,但因为太过执着于重振家族,在很多事上斤斤计较,太过自私。汪马商战以及后来马当上盐台是他的转折点,他开始找回自己的本心。只可惜,商界能像马和鲍一样自我复活的太少,像汪朝宗一样的人精更是凤毛麟角。
        最后说说英子和汪海鲲和蒋成。这三个配角是在剧的中后期才逐渐浮出水面,但却极有深意。私以为这是点睛之笔。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莽撞冲动地追求正义。汪海鲲嫉恶如仇,看到盐官掺沙就不爽,看伍佑盐场受官府剥削就带民堵衙门,后来还加入英子的天地会刺乾隆。汪海鲲没错,他其实就是年轻的汪朝宗和马德昌的影子,但他也有错,因为在那样的体制下,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死板地抠法律信条讲什么天理昭彰,而是像汪朝宗那样曲线救国刚柔并济。英子其实是和汪海鲲形成对比。刺乾隆前,两人都是一路人,刺乾隆后,英子入汪家,海鲲则接替英子当天地会香主。曾经桀骜不驯一心想杀皇帝的英子被汪朝宗感化,能真正为民谋福的人不是那些杀皇帝的闹事者,而是像汪朝宗这样的能融入这个操蛋的体制却还心存正义的人(千百年来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特色的可悲?…)。她和海鲲其实是做了身份置换。剧的末尾,其实是给出了太过刚直的人的两种下场:一是汪海鲲式的愤青,最终被杀;一是蒋成式的,剧中也交待了,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无私和一腔热血心怀抱负,充其量不过是别人眼里的鹰犬和打手。其实还有第三种,英子式的,经历世道维艰,热情最终转化为理智和中庸。其实这第三条路,汪朝宗和马德昌都走过,只不过在转化过程起催化剂的,之于汪朝宗是箫老爷子,之于马德昌则是重振家族的使命感罢了。
        以上,一点个人观感。这部剧我19岁时第一次看,我想等到我到29岁,39岁了,重看这部剧时仍然可以视之弥新。阅历原因,对剧中的一些人物,比如箫老爷子和卢德恭,还是需要时日慢慢揣摩。昨日在虎扑上见到有人争论<盐商>和<琅琊榜>何者为第一权术剧,有幸看过琅琊榜和盐商,私以为琅琊榜更多侧重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则是远远比不上盐商。再者,琅琊榜里的所谓权术有着明显的小说风格,换句话说,琅琊榜是小说,盐商则是真正的中国社会。这也是我愿意耗这么多时间给盐商而不是给琅琊榜写影评的原因所在。
                                    16/10/05 杭州

  《大清盐商》影评(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最近因为《人民的名义》,反贪盛行。看了20集,确实不错。《大清盐商》却也是反贪剧集中翘楚。老戏骨云集,看他们飙戏简直过瘾。每个角色都能被他们独特诠释。汪朝宗(张嘉译)一代儒商,忠君爱国却不迂腐。阿克占(张志坚)敢冲敢闯,奈何不会揣摩圣意。乾隆(倪大红)洞察世事,却又被蒙蔽。和珅,马总商,萧总商,何思圣,卢德恭等等一系列配角无一不精彩。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几件事。第一,汪朝宗不计代价以德报怨,他的岳父萧总商问他,“你这样帮他,你考虑过他还得起吗?”如醍醐灌顶,成人世界的艰难就在于不是出好心就能做好事。第二,剧里面暗示乾隆为了整治盐政,挑起了大小金川战役。从乾隆的角度考虑,打仗才能要钱,才能整治贪污腐败。后来惩罚阿克占只是因为大刀阔斧反贪,影响了民心。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心向背。第三,马总商想去试探汪朝宗,在澡堂里用澡堂水藏污纳垢形容官场商场没有百分百清白,汪朝宗用灰尘可以,但不能手足流脓隐含人要有底线,一来一往,暗潮涌动。还有很多很多细节,无不体现编剧的睿智。每个细节都无不表示中国厚黑学,刀光剑影掩饰在你来我往的打太极中。当然还有败笔角色,女主女配都挺败笔,还有小一辈基本都挺败笔……但终究瑕不掩瑜。值得二刷三刷感受遣词造句之博大精深。

  《大清盐商》影评(九):国产古装剧的还阳之作

2014年,本人眼巴巴最渴盼的电视剧,原本是《北平无战事》。这部作品虽不至于让我失望,却因种种原因,给人一种未搔到痒处的遗憾。后来转而寄希望于《四十九日·祭》,在这部剧里,张黎老师浸淫摄影多年的手艺全未撂下,但看了几集,还是不能满足我那欲火焚身的期待值。
就在我寂寞难耐欲哭无泪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在这一年的小尾巴上,《大清盐商》播出了。它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惊喜感,正因为经年久违,所以,惊是狂惊,喜是狂喜。
《大清盐商》的总策划是盛和煜,艺术总监是张黎。上一次看到这一对名字的组合,是《走向共和》,该作品的水平和地位已经无需赘述,可那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在影视行业泥沙俱下的11年后,《大清盐商》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原本本地接续了十年前国产古装剧的荣光。因此,拿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电视剧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纵向比较,才能品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来。
1988年,由陈道明主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28集古装历史题材剧《末代皇帝》问世,开宏大叙事历史剧之先河,也为国产古装剧起了个好头。其后二十年间,大量制作精良、诚意十足的古装剧层出不穷。如二十世纪末的《宰相刘罗锅》《三国演义》《水浒传》,本世纪头十年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都已经戴上了经典的桂冠;稍逊色一些的,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秦帝国》等影视剧,也值得一看再看;再次一些的,如《乾隆王朝》《天下粮仓》等影视剧,亦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上述几部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古喻今。无论编导的用意是吹喇叭抬轿子,还是指桑骂槐影射朝局,我们都要承认,那个年代的电视剧从业者,是有艺术追求,甚至家国情怀的。他们考虑的不是娱乐圈名利场那一亩三分地的事儿,而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关口的定位,以及前行的方向。你可以说他们私货太多,可以批评他们戏说历史,甚至可以咬牙切齿骂他们别有用心,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拍电视剧的态度,是足以令后来者汗颜的。
而到了近几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古装剧的数量与年俱增,可内容变成了什么样呢?宫斗,穿越,经典翻拍,外加于妈的弹幕专用雷剧……
这当真是: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彼时的我,盼望着当年的国产古装剧,若大旱之望云霓,紫霞仙子之望七彩祥云。盼望着,盼望着,《大清盐商》来了,如同我心目中的祥云那样,悠悠地飘过来了,而且还带来了狂雷暴雨,把我淋了个透亮。我一抹雨水涔涔,泪水亦涔涔的脸庞,禁不住仰天长啸: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大清盐商》走的无疑还是古装剧的老路子,由地方官场贪腐案入手,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最终全盘通杀。《雍正王朝》的开篇是任伯安案,《大明王朝》的开篇是浙江毁堤淹田案,《乾隆王朝》的开篇是甘肃王亶望案。任伯安牵连着八爷九爷十爷,浙江郑泌昌何茂才牵连着阁老小阁老,王亶望则牵连到乾隆一朝的整个官场生态。小案引爆大案,地方攀扯中央,这犹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此开卷第一回也”,虽然已经近乎烂俗,但观众就是喜欢,就是买账。新瓶旧酒,那又如何?几十年过来了,爷喝的就是这个味!有钱,任性!
当然,《大清盐商》还是有与以往古装剧不尽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邪二元对立。正因没有正邪之分,处处透着世故人情,才使情节人物显得真实可信。比如说,同为开篇破题的钦差大人,与冷面王胤禛,海瑞海刚峰这样的国之利器、孤臣死士相比,《大清盐商》里的阿克占显得实在没有那么伟光正。他一手收下盐商供奉的瘦马,一手又断绝四位总商的财路,什么驱虎吞狼、挑拨离间、口蜜腹剑、卸磨杀驴,阴谋阳谋都用尽了,其作风蛮霸,手狠心黑,与以往的反贪青天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很多细节也颇值得推敲,比如向盐商索捐,先收七十万两,再收三十万两,另收十万两作为关节费。张嘉译饰演的汪朝宗立刻指正说,不对吧,关节费最多只需要三万两就行。阿克占为什么要多收那七万两的捐输银呢,是为了充作国帑用吗?恐怕不尽然吧。
汪朝宗身上,体现的则是古代商人的一种柔性价值观。阿克占自从执掌盐院以后,一招紧接一招,一套行云流水的组合拳,不给敌人半分喘息的机会;更厉害处,是招招打在要害上,不留余地,做事做绝。而汪朝宗呢,既利己,又利人;既谋身,又谋国;事做得漂亮,人也做得漂亮。清朝徽商圈子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一句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汪朝宗向阿克占低头而不弯腰,跟鲍老板唱将相和,足见其深得徽商心传。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台词,这盘麻将,阿克占打得是清一色,汪朝宗打得是碰碰和。
另外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是马老板,那个播弄是非,是刀削豆腐两面光的马老板。原本他与鲍老板一胖一瘦,一唱一和,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让我以为只是简单的功能性角色。后来他偷偷把汪朝宗从曹大使处买盐的事告诉鲍老板,不仅隔岸观火,而且借刀杀人,让人惊觉此人城府之深,用心之毒。紧接着却又出来一幕,讲马老板事母极孝,用自己的牙帮老母亲咬软鞋帮,篇幅不多,可一个身世坎坷、心思深沉的中年盐商形象,立刻脱颖而出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看出这部剧里并没有绝对道德的化身。二十多年来,国产剧古装剧可谓多矣,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走向共和》算一个,《大明王朝》算半个。
顺便说一句,张志坚老师饰演阿克占,表演路数和以往的严世藩、董建昌没有太大区别,一张口便声若洪钟,笑起来更是鬼畜连连,满满的话剧腔,与出身草莽的阿克占倒也对路,可以说是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倪大红老师的乾隆皇帝,就有点不对味了。倪老师面相阴鸷,眼神慵懒,喜怒不形于色,哪里有半点十全老人的风流和光彩?!如果能请焦晃老爷子出山,再次扮演乾隆,那才真叫做锦上添花。仔细品味这部剧里乾隆的台词,那股子闲散骄横,绵里藏针的劲,简直就是为老爷子量身定做的啊!退而求其次,请男神陈道明、男神陈宝国演乾隆,想必都各有神姿,倪大红老师的扮相,还是更适合司马懿一些……
(在上一部戏里,倪大红张志坚演姓严的父子;这一部戏里,倪张又合作演查盐的君臣;这哥俩儿还真是跟yan较上劲了)
张嘉译、俞飞鸿也不必多说,要长相有长相,要演技有演技,色艺双绝,看他们的戏是一种享受。《走向共和》的恭亲王/瞿鸿机化身盐商总瓢把子,李光昭化身权五爷,也都让人感慨万千。霍青老师扮演的卢德恭,亦儒亦官,亦官亦商,恬淡冲和中又带有一点和光同尘的油滑气,亦是妙极(可惜大部分演员都不是原声录音,欣赏不到他们高超的台词功力了)。唯有盐务四大总商之一的鲍老板,演得有些飘,与其余戏骨比起来相形见绌。当然这个角色的设计本身就略嫌漫画化,似乎纯粹是为了插科打诨,或推进剧情用的,远不及其余三大总商血肉丰实。
最大限度呈现出这些表演神韵的,是张黎老师那神出鬼没、幻化无方的镜头技术。虽说本剧的挂名导演是韩晓军,但几个镜头一下来,要说这不是张黎老师的手笔,我绝不相信。大到布景,小到特写,简直与11年前的《走向共和》贯通一气,浑然一体!美中不足的是,本剧旁白略多,很多意思明明用镜头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却非要大喇喇用旁白念出,没有给观众留下咂摸的余地。就好比隔着纱帘看美人,冷不防突然蹦出个人来把纱帘抽走了,虽然说不上大煞风景,但也失掉了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最值得赞叹的,是这部戏的剧本。虽然讲得是扬州城一地一隅之事,但在这部剧里,清王朝从贵胄乡绅到市井细民,种种风物、文化、习俗纤毫毕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何思圣那一声“东翁”喊出来,我脑袋“嗡”的一声,刹那间找回了当年读高阳小说的快感。后来随着剧情移形换步,秦淮佳丽、府邸纨绔、盐商乡绅、漕运兵勇、宦海官吏、黑帮舵主,尽皆穷形尽相,让我想起了《红楼梦》,想起了黄仁宇,想起了《潜规则》,想起了《厚黑学》(台词里直接把“锯箭法”都说出来了)……每一句台词,都极尽考究,极尽雅致,又极尽有韵味。再加上戏里极尽讲究的道具、场景,比如汪朝宗的辫饰,姚梦梦的琵琶,婉儿的水袖,乾隆面前各种的奇淫技巧,不仅让人神驰目眩,更使人意醉神迷!
写这样一部煌煌大戏的剧本难吗?难,因为它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底,福至心灵的才气,还有厚积薄发的时机。但更难的是,它需要不向市场,不向资本作出妥协。
应该注意到,《大清盐商》只有三十四集。以这部戏的投资规模来看,剪出来的集数算是很少的。剪得少,卖得钱就少。但相应的,剧情紧凑、扎实、绵密,无一场废戏,无一处尿点,甚至无一句废话,让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我会说原本跑来疾言厉色叫我睡觉的父亲,看了几分钟之后,立马坐下陪我通宵达旦地看嘛?!)。看看那些动辄五六十集,不停地注水,不停地回放的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编导,似乎一开始就是要奔着影史留名的劲头去的。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野心,无疑令人瞠目结舌。
夸得这么多这么猛,估计“水军”二字已经呼之欲出了,再不济也得给我安上一顶“脑残粉”的帽子。但我最后要说的是,我对《大清盐商》总体是失望的,确切的说,是一种带着欣喜的失望。这部电视剧,无论从各个方面看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准,但这样的优秀,我们十多年前就看到了。
十多年前拍《走向共和》,是开天辟地,是振聋发聩,是摧枯拉朽;十多年后拍《大清盐商》,充其量,也仅仅是高水平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从前。《走向共和》有各种各样的缺憾,比如某些战争戏拍得太差,慈禧逝世之后的民国戏拍得太烂,罗文和田沫这一对奇葩演得太莫名其妙,但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对国家,以及对许许多多大命题的思考。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做到如此,就足以获得礼赞了。
反观《大清盐商》,诚然,它在制作上弥补了当年预算、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但它的视角,却已缩小到官场权术、帝王反腐来,局限在各方势力心怀鬼胎尔虞我诈这些枝节处,而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换言之,论制作之精,技术之强,昔不如今;可论立意之高,用心之深,今不如昔。
可是啊,这赖不上编导。赖谁呢?你懂的!

  《大清盐商》影评(十):论一个红顶商人的自我修养

文:赵猪
    
红顶商人就是官商,带着二品顶戴的商人。这个名号之所以被世人熟知,大抵上应该是从胡公雪岩开始。但其实早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陶朱公范蠡三聚三散家财,吕不韦奇货可居谋国成相,靠的都是与政府合作,做垄断生意,亦官亦商的套路。只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明面上却又偏偏写着重文轻商四个大字,只有那些眼界高扩,身份模糊的商人才能登堂入室,称候拜相,是为红顶商人。
说起官商,世人普遍都有偏见。确实,官商勾结,依靠垄断牟取暴利,再加上穷奢极欲,各种为富不仁。2014年先后落马的大老虎身后,围绕着的不都是些这样的“红顶商人”吗?也难怪世人会有偏见。不过假如就此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未免失之偏颇,至少还有胡雪岩,还有《大清盐商》,还有像汪朝宗这样心怀天下,眼界高阔的大商。所以,在这个时机,《大清盐商》的播出,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既可以看成是一部红顶商人的教战手册,也可以说是一部有关红顶商人自我修养的教科书!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清盐商》与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北平无战事》也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后者是借解放前期国民党政府流产的“币制改革”揭开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沉珂弊政;《大清盐商》则是用一本账册披露了清朝盐政事务和盐商生态。都是用类型化、密集冲突,多方角力的戏剧关系,包裹了一个严肃且意义深远,又具有时代象征的命题。那就是商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红顶商人的自我修养。
作为一部古装剧,《大清盐商》并不像时装剧那样,有诸多掣肘,所以可以尽可能地铺陈开来。剧集一开场就是极尽奢华,而且很有后现代风格的扬州城“选丑”大会,长袖善舞的盐商们次第登场。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京城外、驿站里,走投无路的两淮盐政尹如海离奇死亡。自杀?他杀?山雨欲来风满楼,于观众而言,只是一出戏罢了,于现实而言,却有太多可供对照的记录,触目惊心。
紧接着,酷吏阿克占走马上任,四大总商阳奉阴违,官与商,在不能紧密合作时,就只能成为鲜明的对立面,面对残酷的国家机器,即便是富可敌国,又将如何自保?当然,电视剧毕竟只是电视剧,朝中有人不仅好做官,同样也好经商,凭借汪朝宗与乾隆皇帝的私交,第一关有惊无险的度过,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毕竟无论是作为一个案件还是一部好看的剧集,一波三折,风云吊诡总是在所难免的。
作为一出戏剧,《大清盐商》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写活了一帮角色,不论是非,只说应对。作为全剧的男一号,汪朝宗取材自清乾隆年间,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商第一人——江春。可说是一个标准的红顶商人。深谋远虑,先安身立命,再报国平天下,汪朝宗用自己的风范树立了一个红顶商人应有的样板。与之相抗衡的阿克占,或许是为了衬托汪的缘故,则显得未免太过小人,至于马、鲍两位总商,人物倒是鲜活,只是从形象上而言,最终存在的目的大概也就是为了衬托出汪朝宗的以德服人,不怒而威。对了,还有一位萧老爷子,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是老谋深算,明显可以看出来,也是位身正而多谋的老江湖,他与汪海鲲一老一小,恰好可以看做是与汪朝宗薪火相传的一代儒商。
此外,作为张黎与盛和煜联手的一部剧作,《大清盐商》明显松快了些,在紧张的剧情之余,借着假名郑冬心,实则扬州八怪的这个角色,多了几分时下少见的烟火气,文艺情怀。这大概也是所谓红顶商人所必修的一门人生课程。无论是秦淮河畔的莺莺燕燕,还是狂狷放浪的名士情怀,作为中国商人骨子里的儒家审美,民间生存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来都是兼包并蓄的。只有在张弛有度的生活当中,才能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之相对照的,刘志军与“红楼选秀”等等,如果是放在当年,恐怕实在难入总商等人的法眼。红顶商人的没落,由此可见一斑。
假如撇开戏剧本身,自从时代的轮回和象征而言,《大清盐商》在映照现实之余,其实更是委婉地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加强自我修养,不仅仅是对于当代的红顶商人们有实际作用,至少对于梦想着成为红顶商人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普通人而言,这至少也是一次不错的自我修养课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