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鼠之间》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鼠之间》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3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鼠之间》观后感精选10篇

  《人鼠之间》是一部由Anna Shapiro执导,詹姆斯·弗兰科 / 克里斯·奥多德 / 莉顿·梅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鼠之间》观后感(一):北京观看英国剧院现场感受

  看过电影版,在知道剧情的情况下再看话剧,主要是演技对比:弗兰兰对加里·西尼斯,颜值更高,结尾自然流出的眼泪加分到顶;克里斯·奥多德对约翰·马尔科维奇,老戏骨马叔更胜一筹,奥多德已经在尽力模仿缺陷人士,人物内在的单纯表现还不够,应该多加些IT狂人里的气质

  最后英国剧院现场效果不错,在国图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国外话剧实属难得,其实就是把英国现场录制、剪辑过后,在北京放映,有些值得关注的细节会通过镜头切换出来,这样观剧观众不会错过每一个细节。

  当天三剧连映,很多人买的套票,连看三场就是早上10点看到晚上9点了,没想到这么多人有兴趣,还是比较惊讶的。这一场上座率大概60%-70%,是一个比较舒适的密度,观众也比较有素质,全场保持比较安静的气氛,这和主办方选择的场地国图艺术中心有关,还是很用心在挑选了。

  《人鼠之间》观后感(二):人鼠之间,只隔着一个梦想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他的小说作品只在1980年代被短暂译介到中国。由他撰文、卡帕摄影的《俄罗斯纪行》在中国出版,已经是新世纪之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距离两位大师的苏联之行整整六十年,距离斯坦贝克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已经四十又五年。很多新兴一代也许是从另一本非虚构写作《横越美国》开始认识到这个小说家。1960年,就在凯鲁亚克同时期,斯坦贝克穿梭在州际公路和乡村小路上,用幽默又犀利的笔触将自己再三十年前就写过的国度又描摹一遍。

  行走在路上的底层人民,这曾经是斯坦贝克多年写作的共同主题。《愤怒的葡萄》里,刑满出狱的汤姆和曾经的传教士凯西相遇在1930年代的美国大沙窝。他们用一辆老旧的卡车,载着一群穷苦的人,一路尘土飞扬地往西部去。怀孕的年轻女子、脑筋迟缓的孩子,穷苦的一家人费心尽力地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在桃园里,摘一天桃子,拿到的工钱只够买一顿饭。在流畅的故事中,斯坦贝克加入了画面一般的细节,仿佛电影中的长镜头,将生活的场景慢慢推到读者眼前。

  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在路上》或《逍遥骑士》不同,斯坦贝克小说中的长途旅行尘土充满着无尽的困苦绝望。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上的是斯坦福大学——按理说,这些穷苦无助的人和生活本不该出现在他的笔下。然而,大学时代在牧场和修路队的劳动经历,让这个中产阶级的儿子熟悉了社会底层的人民,也将灰蒙蒙的大萧条生活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心碎

  《人鼠之间》描绘的也是那个时代、那一群人的故事。它属于这样一种小说:虽然一定不会被视为作家最杰出的创作,却用简单直接的语言,直接构建了1937年的画面。小说时间跨度只有三天,篇幅也很短,分为六个章节,几乎不用改动,就可以作为六幕话剧的台本。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问世后不久,这部小说就被搬上百老汇的舞台,一演就是几十年。

  2014年,当英国国家剧院的戏剧现场项目NT Live(National Theater Live)第一次与百老汇合作时,选择录制的就是这部话剧。在今天我们看到的NT live版本影像的中场休息环节,,镜头带着人们来到百老汇,看街道上川流不息的黄色出租车、灯光照射之下印着两个男主角的大幅海报。海报显然精心拍摄和修饰,比起他们在舞台上的样子,好看上不知多少倍。

  相比《愤怒的葡萄》里浩浩荡荡的众生相,《人鼠之间》其实主要发生在乔治和兰尼两个男人间。

  聪明的乔治梦想买块地,兰尼智力停留在小孩的水平,他高大的身躯得以保证乔治不受欺侮。这种傻大个与聪明人的间的关系,一度是美国喜剧片中的经典桥段。然而在斯坦贝克的时代,却只诞生了旁人无穷的追问、乔治自身不时的恼火。但在简单的相互倚靠、相互帮助之外,这两个男人渐渐发展出奇怪却真实友谊

  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尽管穿着相同的工作服,怀揣着梦想的两人永远像是人群中的异类。工人们永远从一个地方流浪到下一个,只要兜里有钱就去花天酒地,从不奢望安定,就像老鼠一样。乔治却抱有远大而艰难的梦想,他渴望买下自己的一块地,不用再四处流浪。

  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梦想成为了乔治经常向兰尼讲述的故事,也成为一个乔治激励自己不断走下去的谎言。这个谎言如此美丽,以至于兰尼每次听到眼睛就会闪现出光彩。

  兰尼也有自己的梦想。作为一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他的生活中只有乔治和动物。他总是惶恐地问乔治:我还可以养兔子吗?他喜欢那些毛绒绒的动物:一窝许给未来的兔子,小狗,甚至是角落里的老鼠——虽然他总是不小心弄死这些可爱的生物。

  像人一样抱着梦想生活,还是像老鼠一样流浪苟且?一个灰暗的时代给人们抛出了绝望的问题,听由绝望的人们给出灰色的答案。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绝望:只剩下一只手的老人、不被人群接纳的黑人、怀着单纯影星梦却只收获无生气婚姻生活的女人……乔治和兰尼的梦想曾给这个死气沉沉的绝望地方带来一丝愉悦的生气。然而这个虚幻的梦想最终还是破灭。在中场的采访中,导演和弗兰科都将这个悲剧归结为时代和社会,但我觉得,倘若不是大萧条,在另一个时代、另一群人身上,类似的故事同样会上演。这几乎是绝望的环境与怀抱希望的个人间,不可逃脱的宿命。

  (对了,7月25日在中间影院还有一场放映)

  《人鼠之间》观后感(三):话唠又超140了

  论剧情真的没话说。通过取用几个人不同的视角把那个时期人们之间的猜疑和防备多纬度的表现了。而正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下还有乔治和大块头这样的情谊存在才让人更加觉得温暖。最后的结局也更加反衬和讽刺了环境的残酷。尽管那个喜欢fluffy生物的人不在了,那个关于小庄园的梦想却在他人心中种下了种子。不管这是否是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的愿景,这个有着风车,苜蓿和自由的地方,终究是年复一年黑暗劳役中的希望。

  最后不得不了结大块头前兰兰的那个微笑还是蛮让人动容的,其他部分觉得并不出彩。感觉兰兰不是很擅长控制微表情,声音方面也是,细微的东西表达不好,然后就靠提高音量来表达情绪。不过他声音的表现力又大过动作表情。【真的不是兰兰黑吗?】然后这个形式看话剧是第一次,觉得镜头的切换也影响了实际的观看效果。

  《人鼠之间》观后感(四):当1000人用同一双眼睛看戏

  说剧场的魅力在于在同一个空间里,活人演戏给活人看。那么当这一特殊优势已经不存在在时候,我们要不要走进电影院或者剧场去看一出投射在大荧幕上的戏剧。答案是肯定的,要!但是要看是什么戏,是怎么拍的?

  去年“卷福”的《灵与肉》在首都剧场演出,其盛况远非一票难求可以形容,如此,仅有的两场演出完全没有办法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尽管免去了出国看戏的昂贵费用,国内的尚有一些追求的戏剧爱好者,学生,刚刚从事这一行业的新人都没有机会去欣赏,似乎只能在别人的赞叹与转述中膜拜。那么好了。今年将有10部被拍成电影的百老汇经典作品在国内上映。

  有幸先看了《人鼠之间》,改编自诺贝尔奖获得者翰·斯坦贝克1937年的作品,由奥斯卡奖提名的詹姆斯·弗兰科和托尼奖提名的克里斯·奥多德演出。然而对于在国内上映的话剧《人鼠之间》来说,最重要的信息是: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策划拍摄,这几个字无疑给了戏剧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离开了“活”的空间,观众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捕捉舞台上的兴趣点,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帮我们看戏的镜头。

  《人鼠之间》写美国大萧条时期发生在农场的故事,乔治带着弱智的克雷来到农场,这里有青年、壮年也有老人,大家都生活在无望与不安中,干活争抢把钱拿到妓院花掉然后再回来挣钱,是没有寄托的孤单,但每个人都在渴望依托。当农场老人又脏又臭的老狗在众议之中要求立刻枪决的时候,老人无力反抗。当狗被带出房门,镜头穿过正在打扑克牌的乔治两人而将焦点落在老人那种在惊悚中等待的面孔上的时候,笔者感到了心灵的刺痛。这是一个绝对电影的镜头处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部话剧的品质,甚至对于初看戏剧的人具有引领帮助的作用。

  这种戏剧呈现方式像是1000人坐在剧场的同一个座位上看戏,更准确的说是1000人用同一双眼睛看戏,那么这双眼睛就变得至高重要。

  《人鼠之间》观后感(五):看戏笔记

  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类型,但是导演在幕间采访的一段话还是让我很难忘

  她说这个故事中讲述的这些人生活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农场,那时还没有大型农作机器,农场零时工孤独地走在大路上,挣了一点钱就花掉,永无止息地干下去,无牵无挂也对其他人都不关心。而现在已经再也没有这样的经济模式了,所以这部戏真的讲述的是一段Ghost History。因为她说了这段话,我开始觉得这个戏有了一种怀旧伤感

  这就是剧场的神奇之处,把一个已经不见踪迹的时代变成现实呈现出来,George充满节奏感的南方口音,舞台上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那个退回到荒野才能获得片刻安宁然而又永远没有归属的时代,这一切都像一首逝去的歌谣,没有眼泪也没有欢笑地萦绕不去。

  撇开这些特点,导演提到剧中人和人之间壁垒无法打破的状况,梦想的幻想点亮迷失的人,这些今天呈现出来仍然有意义。我又开始觉得,把逝去的东西呈现出来并不必止于讲故事。我在剧场看了许多外国戏剧,但是却很看中国戏,现在的编剧也越来越不喜欢写本土的题材了,写的话也很可能会用过于抽象的文化符号来包裹自己的作品,反倒让人觉得很遥远。一些中文经典的本子,似乎也很少有人拿出来和当下形成一个契合的联系,然而这种文化断层总是让我感到隐隐不安,好像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和声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本土的剧本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还有旋律呢?

  《人鼠之间》观后感(六):敌不过你赐予的美妙梦想

  中场休息的时候,女编剧用母亲的身份点评两兄弟的关系“莱恩是乔治外在的可见的心”,在她眼里,这两个“孩子”都很可怜。可是,全剧从农场工人开枪打死老狗开始进入紧张气氛,以乔治开枪打死莱尼结束,老人与老狗的关系被强烈地暗示到两兄弟身上,我们关于人性与工具的讨论,似乎很难突破“老人与老狗”的关系。暂时扔掉众多哲人关于现代悲剧起源的论说,还是能发现戏剧《人鼠之间》在情节与冲突上与古典悲剧的重合。这是个悲剧,但不仅是那些宣传片中所谓的“逝去的劳动者的悲剧”和“现代制度对底层劳动的压抑”。不可置疑,我们跟着能说会道的乔治一遍遍重复两件事“我们会有一块土地,自己的房子和兔子”“你做了坏事,一定要躲到这片草丛里,等我来找你。听见没有?重复我说的话!”乔治说完,我都忍不住要跟着莱恩一起重复这两个美妙梦想——柔软可触的明天和安全可靠的未来。从乔治回宿舍开始,我就惊醒过来,naive teller还是被精明的人牺牲和放弃掉了。乔治哟,你可知道是你一开始就许我未来,教我逃生?不明白为什么乔治最后要说“我错了,是我被莱恩一遍遍要听的故事骗到了,我以为会有土地和房子。”能说会道的乔治哟,你哪里来的审判莱恩的道德救赎感?——虽然我也知道,你无路可走。最后吼一句,腐兰兰你的小眼神真是分分钟能串戏到隔壁去演基片。

  《人鼠之间》观后感(七):论一次关于色空辩证关系的精神中暑

  最热的那几天在北京接连看了一些完全不搭界的文字、戏剧、电影,回来后莫名其妙的精神中暑了,就是蒙圈,当时顿悟、恸哭和痛心的记忆像是水面的影子,而我在水底,没有一丝空气。

  这些东西合并的药片分别是:宗萨蒋扬仁波切的四法门、人鼠之间、大圣归来,以及前段时间看的弗兰科斯坦、依恋工作原理和费曼讲量子电动力学啥的。。。

  提取关键字有空性、affection、封印、贪爱、关系、不确定性……灵光一现,各位上师、编剧和教授所言如同华札所说:有情皆孽,无情太苦。

  其实在看人鼠之间的前半段时,一直处在欣欣然的懵懂愉悦之中,就像是puppy love中的不谙世事甜蜜感,完全陶醉于George和Lennie的情感联结和美丽梦想。直到中场休息结束后,视频中女影评人平静的说出it's so nice that it must end up with sadness……之类的话,才如梦初醒,之所以感觉分外美好是因为,这样的情感联结和人物特征,注定永远无法到达他们梦想中的own land。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提前意识到了危险,潜意识将所有恐惧隐藏起来,整个人变得单纯快乐,其实连影子都在颤栗。越害怕,就越依赖,越幼稚,像是个孩子一样容易快乐,说到底是在退行。而剧中,Lennie是退行的最佳代言人,强壮无比的身体和孩子的心智,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Lennie喜爱小生命却又无法度量、控制自己,注定成为伤人伤己的危险存在。幸运和不幸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George,愿意与他共舞,照顾他教训他,许诺一个美好家园可以照顾兔子。天哪,这一对兄弟简直是每一段亲密关系的隐喻。

  枪响过后,我不由自主地默默告示自己,这就是纵容依赖的结果,克制才是最好的珍惜之道。然而,无情太苦,迷迷茫茫在农场做活的割麦工、剥皮工,他们避免自己陷入为期一个月的深情,这样的潇洒浪荡人生也只落得妓院酒馆一晚的欢乐,之后是永无尽头的苦工和漂泊。所以G和L两人,其实早早的已经获得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是彼此的关系和共同的守望。即便注定落空,也让命运好似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然,也只是“好似”。

  长大的好处,是接受了“苦”越逃越深重,诸事皆苦的事实,从粘稠柔软的轮廓中脱胎出脊柱骨骼来,完成精神进化,平静警醒的忍受一切必须忍受的东西。与此同时,也逐渐能够在关系里独自承担自己的成长和责任,不一味指望被对方救赎。那么,到底要不要爱呢?

  这部片子诚如影评人所说,既给了承诺,又给了谎言。其实对着一个问题,有另一种表达:

  啊哈,舍不得璀璨俗世;

  啊哈,躲不开痴恋的安慰;

  啊哈,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

  《人鼠之间》观后感(八):抚摸绒毛的时候他什么也不想

  由剧阐发,发得远了些,见谅

  ——————————————————————————————

  设想一个空房间,被水蒸气饱和了,其它什么也没有

  把你的鼻子放进去,深吸一口气,仅仅深吸一口气

  这一刻你会想到什么?

  我突然想到一个词“Tipping the velvet”-“轻舔丝绒”

  水汽盈满肺泡,绒毛轻舔指尖,通过神经传到大脑,沁满全身,此刻除了感受,我什么也不想——

  莱尼也是如此。

  如果你愿意讨论,这个故事当然可以很复杂:

  可以赋予阶级间难以弥合的鸿沟,可以慨叹“何不食肉糜”,正如今日和友人一路讨论的那样,从西方聊到东方,从过去聊到未来。

  可以探讨工业革命变革,讨论美国梦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化,它的虚幻,它的闪光。

  可以畅谈美国农场文化,小酒馆、臭皮靴、淘金梦,甚至联想到《辐射·新维加斯》里的西部风味。

  但我不想聊这些,因为打动我的,从来不是它们。

  是的,当那久候的一枪响起后,弗兰科的泪水也盈了我久旱的眼眶。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阶级的悲剧,四处流浪的穷汉的梦,丧失劳力的老人的梦,被排挤的黑人的梦,地位低下的女人的梦,苟延残喘的,镜花水月的,触手可及的,又高不可攀的……全部“崩”地一声与莱尼的大脑壳一同碎裂了。

  “唉,阶级...”于是我们同叹一口气,了然地互望一眼,开始这永恒不灭的话题。

  OK,打住,其实只要你愿意,悲剧可以无处不在,正如“人无往不在枷锁中”,相应的,幸福也可以无处不在。任何话题,任何情境,任何时代,任何人,撷取下来成为一个作品,都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赋予各种各样的情感和解读,可以是乔治的绝望,也可以是乡村民谣黄油啤酒的安逸,便是战争车轮下最污浊恶臭的血泥也能养出一朵凡尔赛玫瑰。

  所以,我对自己说,有时候也想大起胆子对别人说:“收起你那中产阶级的悲悯吧,对就是那种悲天悯人的姿态。”,“悲悯”是一种“傲慢”。

  满脸遗憾,仿佛看透世事:“人就是如此”,“人生就是如此”,“社会就是如此”,最后皱一皱眉头,“世事大抵如此,日光之下,并无鲜事”,似乎老大不愿意活这一遭,“最好是未曾生,次好是立即死”,但又好似被人世所牵绊,还要摇头笑笑自己不够透彻,走不出这“生死场”,仍“踽踽于人世”……

  借着胆子还在,我就想问一句:不可惜吗?

  如果就这么活,我会可惜的。因为——柔软的东西摸起来就是很舒服啊。

  像赤子一样去抚摸,像赤子一样去感受,像赤子一样去毁坏,像赤子一样去保护,

  如此才闻到迥异的气味,看见斑驳的鸟兽,尝到纷呈的口感,体会各种路面的触觉,

  穷困与富有,绝望与狂喜,鲜活与朽败,健壮与残病,泥土与鲜花,

  不同的酒,不同的风,不同的臭水沟。

  于是人生嘛——才大有可活。

  所以我为什么热泪盈眶?

  一只眼睛是乔治绝望的泪,一只眼睛是莱尼欢快的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