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和鲸》经典影评10篇
《鱿鱼和鲸》是一部由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欧文·克莱恩 / 杰夫·丹尼尔斯 / 劳拉·琳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鱿鱼和鲸》影评(一):观后杂记。2009年正月十五
沃尔特对心理咨询师说,他童年最快乐的回忆是6岁时他的母亲陪他一起离开派对,回家看喜欢的电影。中途他们来到博物馆,他不敢看鱿鱼和鲸搏斗的那巨大标本,一直捂着眼睛。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他讲述那场面,他反倒觉得栩栩如生。
影片的末尾,沃尔特离开医院里在病床上仍然孤高自赏的知识分子父亲,穿过街道,独自去博物馆。在博物馆昏暗冷清的大厅里,他就那么看着处在冻结的时间中的,搏斗的鱿鱼和鲸。
我觉得我一直欠缺对作品的框架式诠释能力。所有的思考都如同杂乱线头,记住的只是如碎石英一般的小片段。
1)片中的小儿子弗兰克是我很喜欢的角色,演员小小年纪,诠释那个被家庭破裂改变了的性早熟的少年非常到位。片中几次出现他裸着身体在镜前喝啤酒的镜头,镜子中的他,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阴郁眼神。我在想,他是否厌恶自己长大的太慢?
2)他们的父亲伯纳德。一个婚姻失败的非著名文艺老愤青。评价人的标准永远局限在他(她)是否和自己的欣赏品味一致。导致儿子失去自我定位的能力,优柔寡断孤芳自赏,典型的一个装B伪文艺青年。
3)他们的母亲外遇的对象选择问题。从邻居,到大儿子同学的父亲,再到小儿子的网球课教练。显然他们都不是文艺工作者。这不禁让我想到我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写下的09年企划。他说,要少同文学青年打交道。当我还自诩为文艺青年的时候我对此表示鄙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向他学习,做个实际点儿的俗人。一个人文艺不文艺,同道德操守之类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4)最后,我觉得这个片子是说父权在家庭中的消解的。起初,沃尔特因离婚后其父感情事业上的双失意,指责与之境况正相反的母亲是“见利忘义的婊子”。此时的他,认为父权是至高无上的。后来,这个家庭中,两个孩子分别出现了严重问题。沃尔特因校际演出抄袭作品被找家长,其母让他去看心理医师,他才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对父亲的盲目崇拜导致了对母亲的偏见。最终四人在琼的家里的争执闹剧以伯纳德因急病被送医院告终,沃尔特终究没有答应父亲留在医院,独自跑向了博物馆。我们完全可以就此认为,沃尔特终于脱离了对父亲的盲目崇拜,想要重新成为他自己。
《鱿鱼和鲸》影评(二):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
电影里面,华特曾质问过母亲,“你究竟有没有爱过父亲。”琼没有回答。我想,毫无疑问是有的吧。毕竟,大抵爱过才会断得那么犹豫不决,藕断丝连吧。(虽然孩子也是一个因素)
事业蒸蒸日上的琼和困顿失意的柏纳是不相容的。柏纳有着极强的个人意识,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影响身边的人。把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当成应当,把自己的过错都当成无心之失,无伤大雅。而琼,事业上升期,春风得意,有着自己对文学独立的见解和认知体系。更重要的是,她需要一个给自己温柔与宽慰的异性。
于是,这两个性格不合的高级知识分子,心平气和地谈好了分居与共同监护权,半推半就地开始追寻新的恋情,顺利或者不顺利。
这样的情况大概可以算是,残垣断壁底下最好的结局了。影影绰绰地缭绕着旧情,又孕育着萌动的新生。
蓦地想起了张爱玲的《心经》里面有小寒的一句话,“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你自己知道。”里面当然是堆陈满愤懑和无奈,却也是不无道理。最初的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被柴米油盐、关系的转变,胁迫到一个逼仄的、困窘的境地。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情感、欲望的交换与互相满足,多了很多可能不情愿、不甘心的义务、责任。风花雪月的娇嫩浪漫受不了这样的庸常与束缚的侵蚀。也就开始慢慢地转变成亲情、与家庭关系,为了自我保护,也囿于伦理道德。爱呢?婚姻带太多的爱很痛苦,也就不要了。
以文学谋生的琼和柏纳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妥协与退让。爱情既然已经在婚姻里变质腐烂了,那就断了吧。
现实则不那么常见这般洒脱。一来,父辈还有不少当初因为出身或背景走到一起的。开始就没有爱,也就谈不上为爱的腐烂,而心疼而分开。生儿育女、养育成人不自觉地挤占了自我,成为全部。而自由恋爱的,父辈也好,同辈也罢,不少因为性格渐生隔阂,或摩擦累计,或种种琐细,离婚、吵着离婚、事实离婚。不过,离婚的终究少数。情愿那么冷着、拖着。默许现状的合理性,自认命运的安排。如果说有了爱的婚姻是痛苦的,那么身边我看到的有一部分是本来就没有什么爱,或者隐忍着活生生等爱死绝了。
拖着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不能说分了、离了,搁着、放着,那个好那个不好。只是有时看到身边的人,会想,分了不知道会不会比现在更好。其中一定会失去什么的,也一定会伤害一些人,自己也可能兜兜转转依旧找不到真爱。但根本不会存在什么保护了所有人,大家都幸福的途径和结果。琼和柏纳的矛盾与分局,是华特和法兰克身上问题的诱因。但华特和法兰克也因此上了宝贵的一课吧。琼和柏纳也各自磕磕绊绊地走着寻爱之旅。至少在影片的终点,隐隐约约地指向了一个不怎么坏,可能还会不错的未来。柏纳和琼的爱情,大概在柏纳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有过最好的光景。之后,一点点黯淡、退色,最后岌岌可危。双方意识到,所幸也就趁早放弃了,给那段也曾刻骨铭心的爱情,留一点念想的尾巴。
有了爱的婚姻是痛苦的。可能爱情这种东西,本来就不能真正融入婚姻成为日常。它需要倾心倾力、款款深情。它可以调剂生活,却不可能成为一种稀松的生活。如果没有办法平衡家庭关系和爱,或许分开,可以各自安好。
一点和电影不是很相关的感想。
《鱿鱼和鲸》影评(三):最最最俗套的正是我们的生活
打星的时候不是要写短评么,我本来想写的是“一个不落窠臼的故事,非常的精彩”。
一般来说家庭矛盾和子女的成长确实是电影艺术中一个相当经典的题材,这个题材因为其现实性显得特别的恒久和隽永。
所以想把这类片子拍烂也挺难,拍好也挺难。开始的时候我有点儿想到鱼缸,就是那种迷茫感,挣扎感,都和鱼缸有些相似。但是慢慢的,这个故事自己的感觉就出来了,它不像任何一部其他的关于家庭和成长的电影,因为它……太平凡了。
平凡到我在讲这电影到底说了啥的时候,我只能说,有一对作家父母,关系不好,最后他们闹到要离婚,大儿子喜欢他爸,小儿子挺他妈,后来夫妻俩应该也没和好。
太他妈俗套了!
俗套的就像是我们的生活,就是社会版里面经常会看到的故事,在任何国家都是。里面没有梦想,没有追逐梦想,全都是一堆一堆的烂事儿。要说某天的社会版里面一个家庭离婚的事儿拍成一部电影,没有名角儿,没有名导,没有大制作,谁看啊?
我当时心里想的是:我勒个大槽啊,我怎么觉得这电影不落窠臼的啊我怎么想的啊我的亲娘舅!
所以我看了第二遍。
第二遍之后,我想说的是“这电影好趣致,好生活。”
它还是很俗很俗很俗,因为它太生活了。我这么一个笑点低泪点也低的人,一部成功的喜剧应该会让我放声大笑,悲剧又会让我失声痛哭,当然也有让我又哭又笑,笑中带泪的电影,他们都很不错。《乌贼和鲸》也没让我大笑,也没让我大哭,也没让我的心始终痛苦地揪成一团儿。我可能会心的稍微笑了几次,也摇了几次头,就像我生活中听到某位熟人做了傻事儿之后我会摇头的那种摇头法。我整部电影心里最难受的地方结果却是沃尔特把跑向池塘头埋在池塘里的那一段儿,连我都讲不出来悲伤的点在哪儿。
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就是这样的生活,就这么俗,这么平凡。他是在讲看戏人的故事,源于生活,没有太高于生活。
这真的太不一样了。
我挺佩服导演,也很佩服演员。因为电影里面出现的任何事,都真实的好像我们就会这么做一样。就连小儿子撸管儿,往同学的柜子上抹精液,偷喝酒,都完全不阴郁,也没有特别强烈的被夸大的基本上人都不会有所体会的感情。我看到的不是冷色调,也不是暖色调,没有抖动,没有虚无,也没有能叫得出名字的镜头切换技法,我看到的就是生活的颜色。
我想了半天不知道如何描述这感觉,我只能说,不矫情。真的不矫情。
里面还有几个很有趣的地方,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
一个是沃尔特发现他还是喜欢苏珊,他对莉莉不过是一种迷恋的时候,他去那个餐馆的窗外看苏珊,苏珊一回头,他就躲在了海报后面,只能看到他的身子。这种欲盖弥彰实在把我逗笑了,感觉哥哥特别可爱。
还有就是那只猫。我总觉得那只猫一直在鄙视鄙视鄙视,逃走了时候那动作,那眼神儿。估计在说:“愚蠢的人类老子再不跟你们一起拍戏了。”
那个心理医生说沃尔特演唱的歌是别人的不是他写的,沃尔特说:“本来应该是我写的”时候,我简直想拍大腿说碉堡了啊骚年,你就这么把内心想的说出来了啊!
至于乌贼和鲸,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把你吓得半死的东西,回来看,什么都不是。包括成绩,包括失去自以为是的朋友。别的更深奥的我没看出来其实,我也不想假装自己看出来了。但是就这个比喻来说我感觉就很不错,因为我以前就不大喜欢那种紫红色的八爪的动物,然后博物馆还给它们做得很大很可怕。我是小孩儿啊当时,我吓到了。我记得以前在大连的时候买过一袋子那种塑胶海洋生物模型的玩具,沃尔特看到的乌贼就像是里面某只的放大版。不过我现在要是再到博物馆看见这的巨大的模型,我估计心里也就是想——“哦,模型。”
====我是脑残+花痴的分割线(前面已经很脑残了好吗)========
下面我想说说艾森伯格。
就像我觉得《血色侦程1974》和《男孩A》是我最喜欢的加菲尔德的片子(至今他俩没在我心里分出高下),我也想找出我最喜欢的Jesse的片子,但我一直都没选出来。
不久前才看过《临终秀》,没字幕,没中文字幕也没英文字幕,完全的啃生肉,我看到十多分钟我就已经不想看了,太艰难了实在。但我还是凭着强大的毅力(哪有)接着看了下去,并决定实在看不下去就算了。这片子实在慢热,不过渐渐地我竟然看进去了。Jesse侧躺在草地上,穿着可笑的白色礼服,柔声细语的时候,我终于想,没白坚持啊。后来主人公死掉了,他带着朋友的棺材,骑着他那辆破车,他停下,然后是他一个侧面的特写。
然后他终于杀到我了,真的被杀死了。我就想他怎么能这么悲伤啊!我看他的感觉就像看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淌,很多人不是说小溪会唱着悲伤的歌么,那时候他就给我这样的感觉。(花痴是真的,感觉也是真的)
他是个面瘫,确实我承认,他就三种表情:没表情,笑,悲伤(还不哭)。
但我觉得他不需要多余的表情了。把这三种表情让人觉得真已经够了。
就像他隔着玻璃窗注视前女友的时候,你要说他那是什么表情呢,说不上来,就是没表情啊。但在他脸上,那就是含混着后悔,伤心,无奈,渴望。换个人来做就不行,那是专属于艾森伯格的style。
很少有人面瘫能面瘫得如此丰富多彩的(我真的是粉!)他有一种特质,当他表现出某种情绪的时候,他不是靠表情。所以我会觉得他的悲伤是从心里面悲伤,同样的,高兴也是从心里面高兴。他不会大笑,但是那种喜悦像是给他上了一层光一样,具体可以参照《孤独的人》。
当然,《乌贼和鲸》里面,他没什么时候是高兴的,多数他是愤怒的,迷惑的,慌乱的。在女孩儿要同他亲热的时候,他的那种表现,就像是某种小动物一样,我知道他不是害怕,他是在想别人。我想这个不是演技,这个是他自己。
“我爱死杰西了,杰西的性格很多面,他聪明又有趣,理性但又敏感易受伤,有时又会防备心很强,傻乎乎的还不讲道理。但总的来说他是个奇特的家伙,能把任何场景都变成好像情景喜剧一样好玩。”
“你能一看见杰西就有一种想把他吞没以保护他免受这个世界的伤害的冲动,他就是这种脆弱而容易受伤的生灵。”
这么说他的不是脑残粉,是加菲。
他有着最为丰富的空白表情,这让他把自己性格中的很多面转换自如。愤怒的,真心开怀的,伤心的,都是他自己,但是他知道何时在一部电影中表现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他是个面瘫,而且拍过《诅咒》那样不知所云的片子,我依旧爱他。因为他有临终秀,有鱿鱼和鲸,也有惊魂三十分和僵尸之地那样不错看的喜剧。
2013年,他终于可以暂时告别nerd的形象,演绎惊世大盗了。我不担心他,他身上也有一种气定神闲,什么都不放在眼里的气质。这就是为何他成功扮演了马总。马总是nerd,但不是一般nerd。
所以他多么的复杂啊,尽管他只有一张脸,一张脸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表情。但是当自信,自卑,温暖的笑,沉痛的悲伤,傲然,寂寞,彷徨,喜悦,探求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你会知道那有多么的wonderful。
《鱿鱼和鲸》影评(四):家庭罗生门
“罗生门”的意思,是指在某一事件中,“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情况,使得事实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难以真相大白。” 而从《鱿鱼和鲸》这部电影中,体现出的恰恰是在生活中不停上演着的家庭罗生门。罗生门状态的本质是个体间彼此立场和利益的对立冲突,人们喋喋不休争论着的目的不是探讨出事实真相是什么,而是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 “Mom and I versus you and dad.”影片的第一句台词似乎就暗示了我们这部片子的主题,即家庭生活中个体力量间的冲突、团结和抗衡。导演没有组织集中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却在平缓的节奏与不动声色的细节中,把这些琐碎却尖锐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例如: 餐桌上,少年问父亲狄更斯的《双城记》是否很好,父亲说这本书是好作家的坏作品,母亲却说他应该通过自己的阅读去进行评判。 父亲的文学创作处于低谷,母亲却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并大受青睐。 小儿子希望成为一个职业球员,而不是父亲希望的成为一个艺术家,他说自己是艺术的门外汉。 母亲和小儿子的网球教练有了外遇,父亲则一直在后悔自己年轻时没能更风流。 少年和父亲同时喜欢上了父亲的一个女学生。 一家四口对打网球,父亲和小儿子对打乒乓球,小儿子和少年互打拳击的场景。 等等等等。 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与处在中年危机的大人,各怀心事,却又不得不共同面对家庭濒临分崩离析的困境。他们彼此既抵触又纠缠,却谁都无力脱离——这种关系正像极了缠斗在一起的鱿鱼和鲸。 影片中少年提到,自己儿时与母亲一起去自然博物馆看巨型的鱿鱼和鲸鱼缠斗的标本,那画面让他感到无比恐惧,不由用手捂上眼睛。这时妈妈会向他描述这个画面,他说,仍旧很可怕,但是没那么可怕了。 有的人说,乌贼与鲸象征着我们与生活,展现了”生活巨大的烦恼和猛烈的战争”,而我觉得,它们各自代表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双方,他们的争斗则体现出了大人在生活矛盾面前的纠缠和抗衡。孩子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只能站在一边,处于观望的位置。然而,这种剧烈尖锐的矛盾使得孩子难以直接面对和承受,只好捂上眼睛,任由大人其中的一方向自己描述画面,尽管这画面已经透过了大人的主观视角,不再是客观的事实。 影片的开始,少年站在父亲的一方,仰望着父亲的威严。他崇拜父亲,甚至直接依据父亲的评价去和别人描述一本文学作品,而不亲自阅读;他把家庭的矛盾归因于母亲,指责她的出轨和事业上的虚荣。而小儿子则站在母亲这一边对抗父亲,逃离父亲的房子去母亲家,反对父亲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家庭的罗生门中,大人捧有自己的剧本各执一词,孩子则依从于其中一方的立场,临场助阵后,又借助其他的方式发泄属于自己的不满和苦闷。譬如少年的抄袭风波,还有小儿子的喝酒。 生活以一种混沌的狼狈状态呈现,并且保持着惯有的状态继续向前,而最终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难堪的僵持的,是属于孩子的成长。 经历过第一次宣布分居的家庭会议后,影片的结尾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又进行了一次争吵,此时的两个孩子没有仅仅在无力的哭泣,在计较猫归谁养,他们隐约已从父母的视角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哥哥替弟弟挡下了发脾气的父亲,弟弟主动提出让哥哥带走猫。两个孩子似乎在大人的矛盾阴影下第一次产生了某种未有过的和解。当父亲心脏病犯,巨大的身体轰然倒地,少年俯视着他,仿佛看见一个权威的倒塌。他不再屈从。 影片的最后,少年一个人跑到自然博物馆,站在儿时不敢直面的鱿鱼和鲸面前,静静注视。巨大的标本和他单薄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蓝色忧郁的光线在他年少的脸上投下阴影。生活还在继续,如同眼前搏斗的画面,仍会让人恐惧和迷茫。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敢于独自直视,一种独立的意识和勇气在慢慢觉醒。他还会去生活。并且在生活中,继续成长。
《鱿鱼和鲸》影评(五):讲真,这个片名我没懂
《鱿鱼和鲸》影评(六):孩子是白纸吗?如果是,怎么变色。
鱿鱼、鲸分别代表母亲与父亲吗? 儿子Walter与老爸Bernad聊自己的女朋友Sophie。 Walter:Did you like Sophie? Bernad:Yeah,I think she is fine.Is she Knicks fan? Walter:I don't know.Is she pretty? Bernad:Sure.But she is not the type I go for.You just decide if you want to be douched(你得决定要不要定下来).It's good to play feel the age. Walter:Lily is pretty. Bernad:Hm. PS:Knicks队是老爸Bernad喜欢的球队
ernad依父言拯救这个家,Walter听父语离开女友Sophie。
小儿子Frank不想成为爸爸那样。大儿子Walter崇拜爸爸,但没有思考,爸爸说啥就是啥。
母亲June有一点做的我很赞赏,当Frank回家无意碰到艾力时,出去坐车回父亲家时在车门口跟Walter聊了母亲与艾力的事。而June当晚就给Walter打电话,明确她与艾力的感情。当我们在讲述一件不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时就会带有我们的感情偏向与事实筛选,而这未必是事实,最好的做法是听当事人怎么说。
教育孩子,要让他/她学会思考,重在过程,如果你不想养条哈巴狗。
《鱿鱼和鲸》影评(七):请问: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不变的?
这部片子一开始我没抱什么期待,一个迷茫的青少年,过气作家老爸,还有他出轨的老妈,听上去只是一出家长里短的爆米花电影。 …… 然而我错了。 近90分钟后我才“嗯?这就完了?”沉浸在剧情里不自知。 我们一般看的电影都是90分钟左右,但对这部电影来说不是,它用80分钟的时间,撑起了接近两集《法律与秩序》的剧情分量。对我来说有些惊喜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Jane Asher当年超越自我拍的那部《早春》,同样是迷茫的青少年遇到了热辣的轻熟女,一个是面对父母离婚而对relationship产生不安、困惑的中产男孩,一个是追求着孔雀一样的女人最后欲望战胜道德的底层男孩儿,可他们的表现是那么相似,人性的本质,可能就如《鱿鱼与鲸》里华特说的一样,“我以为我可以找到更好的”。 美丽的,稀有的,刺激的,想去占有,然后忘了目前所拥有的,其实已经是生活最好的安排。 最后华特回到了留下童年回忆的博物馆,这个地方我没看懂,我也没有去找影评解读,我的直觉说,这可能是他决心要和童年的美好说再见,自己开始做决定。或者,他从和老师的谈话里,想起了这段回忆,明白了什么才让他开心,不是生活没给他乐子,只是他把快乐当做理所当然,不再感激。他看起来平凡甚至有点无趣的女朋友,可能才是真心欣赏他,尊重他的人。 但是莉莉那样的女人是必须出现的,我,我们,都遇到过那样的人,她的出现让你觉得你的平凡是你的耻辱,你的青涩是一个笑话,你羡慕她游刃有余表达自己反叛念头的能力,并幻想有一天成为她,或者和她更亲密。 某种意义上,和她更亲密让你认为你更像你欣赏的样子。 可能你十年后也没克服站在一群人面前演讲的恐惧,但是你可以对当初那个面对强权只会妥协,一言不坑顺从的自己说一声“谢谢”,是那个时候的怯懦,才让你看得到今天的变化。 时间,在变。爱,在变。没有永恒,只有下一秒,过一会儿,等一下,才是真实。
《鱿鱼和鲸》影评(八):《鱿鱼和鲸》:家庭焦虑、成长与父亲神话
文/故城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它截取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片断,用调侃、粗口以及近乎残忍的口吻将这个一个家庭的矛盾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观众在直面影像过程中也正视了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的焦虑以及家庭光环的隐去将Baby Boomers(对美国1946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称呼)一代人的疾踵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很难想象“破碎”与喜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或许轻描淡写如《破碎之花》,或许如释重负如《鱿鱼与鲸》。
影片将知识分子放置于家庭的藩篱之中,呈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场景。影片伊始,一个四口之家的关系便已明朗,网球的球网撕裂开家庭的关系:父亲伯纳德是一过气作家,而母亲琼是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哥哥沃尔特从行为到言语都站在父亲一边,“打母亲的反手”和强力击球都让他从心理上充当了父亲的打手,而弟弟弗兰克则是母亲的忠实拥护者,网球是他期望心理强悍的生理诉求。这个貌合神离的状况是我们对伯纳德家庭的第一印象,而若隐若现的人物感情的断裂更让一部喜剧从最开始就像染上了滞重,我们看到父母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疾病”,而这种“疾病”在影片随后的叙事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侵染到了他们的孩子身上。影片中有一处父子去看《蓝丝绒》,片中的女配角所说的,“他把疾病传染给我”应该就是本片中父亲习性传染给儿子的一个暗语。
很多人说“疾病”只属于知识分子家庭,伯纳德是文学博士,他在心理上极其自傲和不可一世,而家庭的破裂也是两人社会地位的此消彼长造成的,双方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平衡。然而自恋和自我焦虑何尝不是整个Baby Boomers一代人的痛疾,只是在两个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犀利和尖锐些罢了。父亲伯纳德的自恋情绪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当沃尔特问及狄更斯的《双城记》时,他以颇为不屑的表情说“《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才是作家的代表作,而学校只会让学生读名人最差的作品”;而当他与小儿子谈及理想时,他又将弗兰克的网球教练贬斥为“庸人”,而“庸人”这个词汇经常被他变着法儿的用于诋毁他人。而伯纳德对自我的焦虑最初来源于对事业的焦虑,每况愈下的事业是他的痛疾,我们隐隐看到积压在人物内心的踌躇满志不得抒发,进而演变为暴躁、刚愎自用以及愤世嫉俗。
儿子沃尔特对于父亲性格的承接是本片的重要核心之一,他对父亲行为和观念的模仿直接导致了他强大的虚荣心开始作祟,在没有看过《变形记》的情况下就借用父亲对卡夫卡的评价现学现卖,险些在与女友对《变形记》结尾的讨论中被识破,而这次虚荣的得逞使得他更大胆的将品克•弗洛伊德的歌“Hey You”搬上校园才艺表演舞台,并声称是自己谱的曲。其实,这都是父亲自恋的一种转移,是受父母离异影响的孩子心理异化的表现。而小儿子弗兰克无疑是家庭分崩离析最大的受害者,他心理的异化更为明显。弗兰克是四人当中心智最为不成熟,地位最为弱势的一个,父母离异在他看来是一场噩耗,他的痛哭流涕是自我无力的表现,他用啤酒灌注大脑神经是自我麻木的体现,而将自己的精液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更是自我迷恋的抒发。因此,有人说影片很像是路易•马勒的影片《心之呢喃》(Le Souffle au coeur)的翻版,因为影片对禁忌产生的原因有着透直的叙述——每个人内心无名的恐惧是心理异化的根源,而孩童时期人的恐惧感最为强烈。而在《鱿鱼与鲸》中,这种恐惧感在影片的结尾有更为明朗的暗示,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鱿鱼与鲸的缠斗是沃尔特幼时害怕看到的场景,他用手捂住双眼是对恐惧的逃避,对家庭离异的恐惧就像对鱿鱼与鲸缠斗的恐惧一样,而结尾的勇敢正视,使得他最终在家庭的变故中得以成长和释然。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一直直言不讳故事来源于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这无疑给影片刻上了自传体的印记。影片中对“父亲神话”的消失的着墨就是导演个人感情的表达。影片构建了孩子对父亲形象认知过程,从崇拜、信任,到失望、幻灭。父亲形象的坍塌首先形成于小儿子弗兰克的心中,也是他从心理上最先对父亲提出质疑,影片中弗兰克的网球教练伊凡挫败父亲让大言不惭地父亲丢尽了颜面,为了维护颜面他在乒乓球桌上用“庸人”侮辱了打网球的伊凡,这更加剧了在孩子心中他个人形象的坠落。而父亲在大儿子沃尔特心中的神话地位似乎不可动摇,而当父子两人同时爱上同一妙龄女子莉丽后,这种原本只有崇拜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当接受心理治疗的儿子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猥亵莉丽时,他仓皇逃离,在公园湖边把整个头颅浸于水中,那是一种精神坍塌的视觉化表现(头颅浮于水上,是“无根”的表现)。影片结尾,父亲因为心脏病瘫倒在街道上宣告了父亲光环的彻底隐去,儿子反过来要照顾父亲的起居,他也从内心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和现实,去博物馆看展览的嘎然而止是将余味留给观众回味,确实值得慢慢品味。
《鱿鱼与鲸》是一部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影片,电影采用粗糙的手提摄像机捕捉现实世界,这种未曾雕刻的质感也让影片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导演也不否认新浪潮对自己的影响,影片中有一处即是向侯麦致敬,在莉丽的房间,沃尔特突然将目光转向莉丽的膝盖,这种恋膝在侯麦的影片《克莱尔之膝》(Le Genou de Claire)里曾经出现,而这也暗示了父亲伯纳德与莉丽之间的暧昧关系。另外,影片并没有完整的叙事,而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这是巴赞“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的体现,专注于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描写也像是特吕费影像下的“坏小子”的形象。在导演的访谈录中,他也提及了北美八十年代独立电影对他的影响,当然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到一些吉姆•贾木许,或者斯派克•李影像的影子,或许是更早的马丁•斯克塞斯或者约翰•卡萨福特。
影像是现在的,但气味确实那个年代的,我们嗅到了七、八十年代影像中的味道,这也正印证了影片所发生的时间、地点,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这也为影片平添了几分怀旧的气氛,喜剧中有了正剧的色彩,足见功力。
06/04/02 23:26
《鱿鱼和鲸》影评(九):那些如意的和不如意的
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片子,自从看过WES ANDERSON 的 ROYAL FAMILY之后,第一次找到气质这么相近的片子。 片子的一开始的第一场戏就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家庭关系,小儿子和妈妈站在一条战线上,而大儿子和爸爸站在一条战线上。从打球的方式可以看出爸爸一直是个攻击性很强的男人,有些大男子主义。即便伤害到了琼,也并不以为意。我想也许多多少少他们关系的破裂有很大的关系。四个人的家庭各有各的困境。爸爸不用说了,一个深深的男权主义的人却在事业上越来越赶不上琼。妈妈作为母亲,却处处被大儿子针对。小儿子用四处挥精和喝酒发泄自己对父母离异的愤怒。而大儿子则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影子下。用着自以为文人般得潇洒和不懈玩世不恭的对待女友和一切。喜欢戏中WALT 的成长。一开始WALT很显然以自己老爸的意见作为圣经。无论是对于书籍,对于女友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渐渐的WALT看到了父亲窘迫的那一面,为了钱而着急,口口声声说不会乱搞女学生却又撞见他被LILI求爱遭拒绝。直到最后WALT去见心理医生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是站在母亲那一边的,赞同母亲的价值观,更加偏爱母亲。最后当这个强大的父亲形象倒下的时候,WALT终于找到了自己。在病床上,WALT想要多花几天和母亲在一起,父亲用惯用的大男子主义的口气命令WALT, WALT 终于学会了说“不” 当父亲提出如果是因为不喜欢房间的颜色的原因可以多买几张海报,把墙换个颜色什么的,WALT却哭了。我想那一刻WALT肯定是百感交集,痛苦与父亲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忽视他对于母亲情感上的需求。从后面的台词中也能看出,WALT一直在压抑自己,一直以来他都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SENSITIVE的人,却努力把自己伪装成父亲的样子。片子的结尾walt一路狂奔回到了当年惧怕的那个水族馆。原来鱿鱼和鲸鱼只是一尊模型。正如WALT 一直以来都带着别人的眼镜生活。一如小时候在妈妈的故事下想象着鱿鱼和鲸鱼,一如现在在父亲的价值观念下判断与生活,当他鼓起勇气走出来,他才能够更加坦然的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才能是真正的长大。
《鱿鱼和鲸》影评(十):都是我
一个文艺片把我看得嚎啕大哭可不多见 从一半就开始时常热泪盈眶 然后哥哥挡在弟弟面前说他不想去我替他去开始哭 递猫开始哭 摸嘴唇说法语开始嚎啕大哭 卷毛哭我也跟着哭 一直嚎到结束不知道怎么感同身受了
苦了孩子 弟弟是个人才 全家人都是人才
爸爸爱自己 爱文学 爱电影 爱回忆 但不知道怎样和人生活 在海报里 爸爸看着另外三个人远去 他们就像鲸和鱿鱼 缠斗着
我一开始很害怕 但是妈妈给我讲的时候 我不怕了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从来不知道这句话可以这样文艺
爸爸两次情感波动 一次看着曾经一起读的书 一次回忆起一起看的电影 理想化又对生活淡漠的人就是这样的 自己的爱总要联系上文学电影的回忆才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