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地鸡毛》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地鸡毛》的观后感10篇

2018-02-12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地鸡毛》的观后感10篇

  《一地鸡毛》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陈道明 / 徐帆 / 修宗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地鸡毛》观后感(一):中国少了个谢晋

  中国少了个谢晋

  一部编导演俱佳的电视剧

  刘震云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精华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成功发挥,甚至,电视剧提炼升华了几部小说,更精彩更流畅,比如小林妈来京一段,在小说中表现不多,在电视剧中成为十分感人的段落。

  小林这个人物,从始至终都是那么鲜活,是思考着的当代年轻人代表

  演员表演只能用绝赞这个当代网络词汇表达,几位主演演活了人物

  如果说冯导演能够照这个路走下去,那么中国影坛会多一个谢晋,少一个冯式幽默可惜。。。

  如果刘震云能照他的风格走下去,那么我们会少一个贺岁片编剧,多一个严肃作家,可惜。。。

  是呀,坚持无利可图的事是困难的,在这个欲望交织的世界,在这个八十年代的小林将要面对的,现实已经如此世界。

  《一地鸡毛》观后感(二):观《一地鸡毛》小感

  看完之后,是真寒

  前日有感,观道哥之作,一发不可收拾,人生百态,尽有体会

  《围城》之于鄙人,印记有三。其一,报国无门之感;其二,职场深不可测之感;其三,婚姻琐碎之感。今高等教育相较于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年中华,望之百废待兴

  《一地鸡毛》如《围城》之续篇,同是小人反应大民情,小环境折射大社会。同以批判犀利文笔唾骂当世献媚庸俗者,如历史重现。

  《围城》之方鸿渐尚未妥协,虽未知其下落,然仍留希望之火苗。

  然,《鸡毛》之小林,观之棱角尽损,官场之越陷越深,无奈也。虽非本意生活所迫。人心险恶,不得不防。端倪之多,不得不思。处处有围墙,围墙之外仍是围墙。国之小林何其多,众人皆是也。本望读书以报国,岂知学以致用仍需深谙为人之道。

  留学海外,望可留一方傲骨。然,如若身临此境,焉知非福。一着不慎万丈深渊。思故里之双亲,生活不易。其梦想早已泯灭,其激情早已不复,其生不再为己。如若无子,活之乏味。自小受双亲之福,不用,不想,不思,不愿知社会之深浅。然,今思之,不孝也。

  《一地鸡毛》观后感(三):一路等候

  我已不再寻求,那浪漫温柔,我已走过那开满花朵的春秋。

  ——谢东

  我噙着泪,一口气看完十集《一地鸡毛》。静水清流,却道尽了生活的琐碎、沉重真实。在我看来,小林的经历是一系列前辈的人生范本。他们过去扛着过,这是一个事实,他们现在不扛着了,这也是一个事实。但是,他们过去扛着比我们现在扛着,难度要大得多,这才是必须强调的一个事实。他们尽力了,做到最好之后,他们改变了斗争的方式绝对正确,但我们还没有尽力。我们比他们幸运条件更优越,就应该更努力地坚守住少数人的责任,扛着,并错误着,直到有权正确为止。

  王澍先生说我孩子气,我情愿将之视作表扬。在电影《大逃杀》中,“孩子”简直就是少数人的代名词。片尾曲STANCE PUNKS《真夜少年突击队》我听过无数次,每次都感到无可抑制的哀伤。我迷恋那部犀利的电影,就像迷恋传说中王澍先生逼人的锋芒。说到底,“孩子”的战斗是没有意义的,唯一的意义,只在于让战斗过的或战斗着的人们不觉孤独。那一年的圣诞节,我在巴黎圣母院点燃一枚蜡烛,附上一张纸条,写给天下战斗着的以及未来将会投入战斗的“孩子”:Go ahead. Don’t cry.

  走过春秋,一路等候。听郭德纲先生今年的开箱新作《神马都是浮云》,觉得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不是仅靠着一些小聪明就能达到的。真喜欢他说的那句:“所有人都有吃屎的时候,记住了,只要不嚼就行。”典型的话糙理不糙,居然正合王国维先生遗书中所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道理。尽管学界对此多有解释,但凭着能写出《人间词话》的那个至纯至净的灵魂,我情愿给予“再辱”一种最为基本的解释:正所谓“风尘肮脏心愿”,那样的灵魂行此世间,已是一辱,又经此世变,自然就是再辱了。朋友说他在彷徨多年后,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并想知道我在追求什么。我想和他说,一把年纪了,还追求什么,无非是扛着,先扛着不吃,再扛着不嚼,最后实在扛不住了,死掉,拉倒。

  《一地鸡毛》观后感(四):[一地鸡毛影评] 琐碎与市侩

  看剧的初衷情节

  过年时候有个事儿貌似传的挺火的,就是因为一顿上不了台面的年夜饭,江西男惨遭上海女抛弃的事件。本来对这个事件没太大兴趣,但是人民日报这么高大上机构关注了这件事,并且写了社论,于是我也就研读了一下。里边提到一本书,就是该电视剧同名小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引用该书的原因估计是书中情节和社论作者感叹点相契合吧。

  度娘总是那么体贴,居然知道我是一个更易于从视频中获取知识的人,百度“一地鸡毛”,电视剧比书靠前,导演冯小刚,主演陈道明,有点意思。带着膜拜的情节,以及好奇两位大咖95年的作品是个什么实力心态,于是两天就看完了本剧。

  故事概况(时代背景矛盾关系

  电视剧以男主小林(陈道明饰)的职场和生活为两条主线,讲述了90年代的小林所在机关事业单位利益纷争的种种矛盾,市侩心理以及勾心斗角行为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取舍难分。在上述双重压力下,小林心力交瘁,做了很多自己原本不屑于去做的事,最终还是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并且也讨厌当初的自己。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小林: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单位,个性张扬,经常迟到,后与李静结婚生子,琐碎生活下变得成熟。职场中不求上进,较为中庸。

  李靖:小林的恋人,后与小林结婚生子。婚后唠叨不断,她的戏我都是快进看完的。。

  老张:小林单位的处长,后升为副局长,与当时的副处长老孙有暗地里的微妙矛盾。后安慰老乔时被误以为搞不正当关系引发丑闻,停职观察后复职。

  老孙:小林单位的副处长。原本想借老张升职来替补处长的空缺,却因为其他利益关系,被人排挤,阴差阳错的落选,职位被无太多想法的老何捡漏,最终郁郁而终

  老乔:小林单位的老员工,在单位工作32年,却仍然是个科员。既害怕年轻人与自己竞争,又想与其他老员工竞争。最终一无所获,因和老张的丑闻事件离开北京。

  老何:小林单位的老员工,典型的妻管严,工作上想上进但无任何手段,最终却升职为副处长。

  小彭:同小林年龄相仿,前任宣传处处长的女儿,属于小官二代吧,敢于在办公室和老员工呛声,因看不惯老乔排挤小林而结怨。

  能引发深思的情节回顾

  从该剧中可以映射出很多生活及社会问题,比如,从老孙老何老张可以看到职场争斗的规则和不定结局;从老乔的职场失意可以看到女性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弊端,以及好强心理对女性知性性格的摧残;从李靖和小林可以看到婚后生活的种种琐碎对爱情考验。这些问题都是被大家议论到烂掉的,所以就不在赘述。

  我想通过小林在结婚前后及工作几年前后的变化,来看人的二重性问题。

  1、什么是人的二重性

  这里说的二重性并不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是着重想说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个体性,俗称个性。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个性而被人所认知,不管这个个性是善良开朗亦或者邪恶内敛。小林在结婚前,是个个性较强的男孩子,上班经常迟到,各种呛声捍卫自己的想法,而正是这种个性,反而被同龄的女同事小彭所看好(这个问题稍后讨论)。与此同时,作为群居生活的人类,同时也有群体性特点,每个个体为了融入群体中,需要遵从于整个群体的需要。共识的存在就形成了集体意识,个体对群体的依从就形成了忠诚,责任,或从众心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纷争形成了竞争及对抗。

  2、个体性和群体性是否矛盾

  在剧中,小林婚后被各种生活琐碎所烦恼,孩子,老婆,爹娘,老家来的朋友亲戚,但是他好像没有一件事情处理的让人感觉立场鲜明,眼前一亮,他鲜有的一些主见,都一次次被老婆的唠叨所淹没。

  年复一年之后,他并没有在生活上取得任何让人感慨称之为人生赢家的成就。反而,之前喜欢他鲜明个性的小彭对他说到:“感觉你比刚工作的时候,少了很多魅力,我要是找男朋友,指定不找你这样的。”,小林也只能淡淡一笑;最后一集,小林带着老婆孩子在外游玩,小林在幻觉中看远处,好像看到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在向自己招手,小林也只是笑着婉拒,他不想回到那个他认为的不成熟的年纪。所以我对小林的评价就像他老乡对他的那句评价“普通人”。是的普通人总认为这些都是相斥的,就好像60年代的父亲,总认为父亲的权威性是需要绝对的严肃来建立的,结果往往是父子感情并不深。普通人总是分不清何时该遵守群体性规则,何时该展现自己的个性。每次回老家,见到各种不认识的亲戚各种亲切的叫着,说着些无关痒痛的话,我就感觉头皮发麻,甚至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感觉所有人都被同化到用同一个语调在跟我说话,并且说的整齐划一的毫无意义。难道成熟真的就是被同化到如此的地步,甚至让人无法记住你的特点,感受到你的真诚

  我认为个体性和群体性很明显是不应该矛盾的。个体处于群体之中,并不能完全丧失个体性,而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与群体都会保持相对的一致性。群体是个体的集合,群体体现的是个体共同的意志,但毫无疑问的是,不会与每个个体意志完全吻合。个体在融于群体之中时,会放大其群体意识,而抑制个体意识(这只有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冲突时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这可以称之为同化。同化的结果使群体更强大,而群体的强大亦有利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这也正是个体心甘情愿被同化的原因。即人服从群体性规则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而不是丢失自己。很多人学习社会规则,误用来将其用来和朋友、恋人、家人相处,在我看来是无比可悲的一件事,因为每一种关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处之道,即不同群体的规则往往不同,并不可一概而论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两者往往是因为个体性而相互吸引,如果过于泯灭掉自己的个体性,或许造成严重后果

  3、如何做到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兼顾

  其实想办成一件事情,即要掌握一些工具技巧即可,这是我去年来的一个很大感受。自身方面的有逻辑思维任务管理时间管理,计划管理等。合作方面的有各个场合做事经验,即上边说的各个群体性规则。不在群体当中,处在亲密关系中时,就把自己从上述规则中剥离出来,释放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

  总结

  什么是“自己”很重要,作为一个未婚者,可能未能感受到那么多的压力,还是倾向于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要过分被同化。

  《一地鸡毛》观后感(五):一地鸡毛

  刘震云:

  《一地鸡毛》写得不是凡人小事。写得是凡人大事。如果拍出来仅仅表现的是凡人 无小事,那我认为可以不拍。

  这些小事放在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对他个人来说, 是分房子,长工资这件事大?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凡人无小事。泛泛 地说,苏联解体、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埃塞俄比亚的大饥慌、柏林墙的推倒,这些都是被 公认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而孩子的入托问题、长工资评职称的问题、分房子的问题, 包括发生在“八部七局六处”里的琐琐碎碎的事情,则被公认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小事。 但这些小事放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所以大和小的关系是相对的,角度不同而已

  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看起来需要面对很多人,但其实不然。每个人真正 需要应付的不过也就是七八个人。把身边的这七八个人应付好了,日子就平了。这七八个 人摆不平,日子就不好过。这就需要拿出你的全部人生智慧来应付。态度当然得是积极的, 不能掉以轻心。从这个角度说,《一地鸡毛》是一部积极上进的作品。是生活的主旋律。有 人说它很消极,我不同意。如果把它拍成了一部消极的作品,那我也认为可以不拍。

  《一地鸡毛》里的人物全是正面人物,没有反面人物。如果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做出 了伤害人的事情,那也是出于自我保护不得已而采取的自卫行动。他们的本都是善良的, 对生活对人群都是充满善意的。因此我建议,冯老师可以把它拍成一部充满善意的作品。

  冯小刚:

  《一地鸡毛》的主人公小林是什么人?是扔到人堆里找不着的那种人。在“八部七

  局六处”他谁也惹不起。曾经也特傲,刚到机关的时候也执扭,马上就被磨平了,适应了,

  然后游刃有余了。最后他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了乐趣,应付自如。不知不觉

  小林变了,变得心平气和,人莫予毒了。

  《一地鸡毛》观后感(六):这是一种普遍状态的呈现

  鸡毛,琐碎的事情,零零散散地充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

  世上人很多,但每天需要对付的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

  小林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势必摆脱不了譬如社会,生活还有人的束缚。一边在剖析着片中人物的神态和丑态,正如最后的一个谜语“你哭它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所讲他们都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

  一口气就看完了,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意识恍惚的瞬间竟不能分清片内与片外。场景是不一样,人都是这样的人,与时代无关。

  很多人评论小林是时代的悲剧。为何说是悲剧,本是如此,现在不也是这样吗,虽然是改了形式。倒不如说是一次展示,公开呈现社会的状态,承认这个看起来让人纠结的现状。

  我也是一个小林,虽然还年轻,好像是看到未来的摸样。

  然而此时一种淡淡的悲哀油然而生,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还要持续多久。

  也是发展了这么些年,好像是可以不再像影片中的小林被浑噩的单位的囚笼所困厄住。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是可以更自由,更有追求。我们要学会去面对现实,但是也知道了有小林这样人的存在。

  如果自己去索要选择的权利,还能有勇气使用它,在承认小林存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我还想试图去回忆一下之前的自己,之前的想法。

  不仅是于社会中,于普通平常的生活中,当“小林式后期思维”开始产生影响的时候,突然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渺小的人物具备着巨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世上人很多,但每天需要对付的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

  无助地嘲笑我自己……

  《一地鸡毛》观后感(七):可怜都为稻粱谋——陈道明在《一地鸡毛》中表演赏析

  可怜都为稻粱谋

  ——陈道明在《一地鸡毛》中表演赏析

  文/荞麦花开

  《从石挥的表演谈起》一文载:

  石挥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些带有他个人的特点的做法:

  第一、非常重视人物造型,包括人物的发式、脸部化妆、服装、习惯动作、语音语调特点等等,每部影片人物造型决不相同,而且变化很大。就是同一个人物,由于环境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在同一部影片中人物前后造型也不一样。

  第二、注重小道具的运用。石挥很知道人物经常拿着的小道具,可以表现人物的爱好,是人物性格的延伸,可以帮助塑造人物。所以,他在塑造每个人物的时候,都喜欢同时考虑人物手中的小道具。

  第三、寻找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绝活”。黄佐临说:“语不惊人誓不休。”导演一出戏而无独到之处就不演出,演一个人物而无鲜明的个性表现就不上台。而石挥的创作欲望是极强的,每个角色身上都要找出与众不同的绝招动作。绝活是指:为了表现人物性格而苦苦捉摸,找到的“绝招”,包括动作和声调。“绝活”不可能是处处皆是,但在每个角色的创作中,总能找到那么几处,令人叫绝,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作为中国表演史上泰山北斗的人物,石挥先生饱受后辈钦仰。姜文、李雪健、张国立等在访谈中都曾表示过最佩服最崇慕的演员是石挥先生。可以合理揣测,陈道明也不例外地从石挥的表演遗产中有所获益。下以陈在电视剧《一地鸡毛》(1995)中的演出为例析说。《一地鸡毛》有刘震云原著和编剧“双保险”打底,剧本台词考究精良。十五年后,仍然是刘震云原著加剧作总监的电视剧《手机》(2010),仍由陈道明主演,细心的我(表扬我吧^_^)发现陈道明两处类似的特色动作——这两个特点显是陈道明赋予的,而不是刘震云或导演的:

  1.陈道明特色的鸵鸟政策——逃遁于吃。《手机》中费老有个特点,每次上桌,都是咔咔一顿狂吃大嚼——这是他厌恶人际交往的“饭遁”。费墨一上席面是标准的“食不言”,只顾往嘴里塞菜。我分析,他是内心深处不喜欢应酬,推杯换盏翻来覆去磨叽些不搭不靠的应酬话,加之自傲,认为这些人哪怕就是认真说话,也到不了我心,所以干脆以逗萌吃货这张面具示人,既然填不了心那就填满胃;《一地鸡毛》7集:小林一早边啃西红柿边拾掇要去上班,老婆就在那叨叨,小林应付几句起身要走,老婆一屁股坐在他面前桌子上,按住他肩膀不放他走继续叨叨,小林也不很不耐烦,也不毛,也不言语敷衍,也不好言相求,只把啃了半个的西红柿又拿起来不住往嘴里塞……(你有叨叨嘴,我有西红柿!)

  2.陈道明特色的“色厉胆薄”——只敢腹诽。《手机》中,费墨和老婆李燕儿抵靠着身子在沙发上看电视,李燕儿说了个啥,老费心里颇反对颇反感但老婆仰着脸儿直瞅着自己呢,怎敢sayno,所以他忙不迭闭目垂首连点几个头敷衍过去,傻老婆胜利地转过脸去了,老费“秒变”,他咬牙凝目,从上往下朝着老婆的头发长见识短的长头发顶上猛啜一个鬼脸,嘴皮子嗫嗫,骂的什么咱们不知,咱们其实也知,不外乎笨婆娘蠢女人啥的哈哈。他是老费,他是个老废物,他只能这么阿Q一下捞个没被看见的胜利,捞个没被看见才有的胜利。他还能一耳光甩过去冷哼一声暴喝一声“滚!你给朕滚!”么。他是小男人啊。《一地鸡毛》8集:妻子在枕边嘀咕:你是不是也想在办公室弄个第三者啊,那小彭倒挺合适的。然后扭过脸迷糊睡去。小林对着妻子的半边脸咬牙咧嘴显然在反击——可是只是腹诽:无声的吐槽。Ps:引申一下,话说我陈老师在剧中如有小舅子,必是孔武有力四肢发达简单粗暴看不起文弱姐夫的小舅子这一标配——《冬至》戴崴,《中国式离婚》林小军。不知道这是不是陈老师商编剧后给自己加的“人物关系特色道具”?而陈老师的角色清一色的对这种四肢发达的小舅子都是虽然鄙夷不屑但是只敢背后逞英雄因为当面说会被饱以老拳^_^。但陈一平对戴崴、宋建平对林小军,骨子里又自有一种不可凌迫的威压气场,好似胸中自有百万雄兵慑服这等莽夫倒也不敢轻举妄动。——陈道明这个味道的拿捏,轻重恰好;文而不弱,此之谓也。

  ——以上两个特色动作无疑就属于石挥先生重视的“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绝活’”。下面再从语言、抽烟、看闲书、看足球、吹口琴、衣装前后变化等方面看看小林之为小林的特点。

  语言:“你/他失去理智了。”这句话是小林慢慢变成老林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金句。时不时以抽身于外的旁观者身份审慎地评议他人,这表示小林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还没有失去理智。潜意识里是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自己能不能保有理智不再失去理智的不自信。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内心对自由人性的呼唤其实是如此强烈(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分分钟不留神就会让自己“失去理智”。而失去理智的后果是啥?是没房子住,豆腐馊了,保姆罢工,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曾救了自己命的老师的命自己却救不了……

  抽烟:心烦的时候才抽。剧中老张饶有兴味地对小林说:你不是说你心烦的时候才抽烟吗?(怎么搬家歇口气儿的工夫就抽上了。)小林耷拉着头笨拙地打哈哈。然后又是沉默,吁气,再抽口烟。老张的话无意间揭发了让小林又不禁悚然的一个事实:原来以前烦心的时候那么少,现在烦心的时候这么多。10集,晚饭桌上,小林给老婆请示:我今晚看看球行不?决赛!生活中就这么点乐呵了……老婆说不行!看球能吃还是能喝?能给咱煤气?今晚不许看球,明天早上早起把煤气换了。于是小林晚上抽着烟,把收音机开得小小的,搁耳朵边听比赛。老婆嘟囔,去看电视吧,明天记着换煤气就行。小林搂不住憋火来劲:我说看电视了吗!我说了吗!……若干年后,陈一平在漫漫寒夜里躲在银行柜台下过夜,陪伴他的毕竟还有一枝枝香烟。那个夜晚,小林首先还不是要用香烟来告诉自己我有好烦,我已经快要出离这个烦,他是用呛人的烟味儿来无声抗诉老婆,我有好憋屈。

  爱好:看闲书,吹口琴,看足球。

  小林并不是一个有志青年,踏入社会进了机关也没存着济世报国的宏愿(公),或升官发财的大梦(私)。他就这么继续吊儿郎当地穿着短裤趿着拖鞋迟到早退,桌上摊着厚厚的“闲书”。小林终于有了立锥之地,哪怕是合居的房子,这望外之恩也让他把自个儿看“闲书”的毛病当臭抹布一样扔得干脆:他一脸心甘情愿的讪笑,对老张点头哈腰保证:“不看书,不看书。”但事实是小林只是把不看书变成了不在办公室看书,他仍然为自己保留下一块方寸须弥,譬如跟处长老孙同作为伴当陪张副局长出差去包头,火车上靠窗坐着的他,摊开了久违的闲书,忘我地把头埋进了厚砖头。

  闲书而外,还有俩爱好:吹口琴,看足球。看足球最憋屈的是这爱好在决赛那个晚上竟被挤兑揉捏成了听足球。但这并不是最憋屈的——最憋屈的无疑是“老林”对着新人小马大马金刀地指指点点:看什么球,踢什么球,不许看球,不许踢球。老林用这个前辈的指点其实是告诉自己,自己是老林,所以自己没有失去理智。老林继续提点新人:上班时不许穿短裤。我们扶了扶眼镜,抬头瞻望,老林同志早已不是昔日大裤衩趿拖鞋的小林,今日的他,长裤白衬衣腰带扎得紧凑。

  小林吹口琴是跟老婆谈恋爱时的爱好,在宿舍楼窗边坐着,就着晚来夏风,悠闲地吹几口“长亭外,古道边”。剧集里,小林吹口琴是一头一尾。剧末,妻女在身后侧笑语嬉乐,看似终于也很幸福的小林终于在终日忙碌于口食的一地鸡毛里偷得半日闲,又捡起了他尘封已久的口琴。他背对着妻女坐在石阶上,用劲儿地吹着,在阳光满地的大天白日里他用劲儿地吹着,发泄地吹着,报复性地吹着,他的眼角好像泛着泪花儿,他鼓足劲儿要把这泪花儿憋回去……一切都是为了生活,为了老婆孩子,没什么说的。但只有在吹着口琴的时候还能重拾一星半点儿的青春如风吧。聂明宇在拉着手风琴的时候是冷静沉醉的,是安详陶醉的,是傲然迷醉的。他知道他一朝琴在手,就是世界的王者。陈一平在听着魔笛的时候是面容不波的,是思绪不波的,是心湖不波的,在冬至之前,他是可以让自己平静如斯安享如斯的。可是小林却不行。小林哪怕在把鸵鸟的屁股坐在石阶上,哪怕在逃遁于他废置已久的口琴中,却还是悚然惊醒——抬望眼,不远处竟是另一个自己,拿着洗车巾向自己招引的自己。小林把口琴从嘴边抹下来,朝着洗车工小林,缓缓摇了摇头。洗车工小林略不耐烦,拿着抹布向口琴小林再招了招,然后,转身而去,朝向开门的大奔点头哈腰。

  荞麦花开写于成都

  2016年2月28日

  《一地鸡毛》观后感(八):人生 生活 1995

  这是一个年代那个年代的剧情,遇到了一个好的电视剧,看得出来每个角色的选择是下了功夫的,演员演得也到位,剧中与母亲的那段对话感人至深。 剧尾,一家三口在柱子下,这正是当初二人约会的地方,当初的热恋的年轻人对比现在的一家三口,浪漫的欧式风情的柱子对比现实的琐碎,看似浪漫却听到很多无奈的口琴声中,妻子给孩子念着谜语,“风筝”、“滑梯”、“镜子”,对应“人”、“人生”、“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每一句谜题都反映着现实,丈夫思索着什么,当念到镜子的时候,丈夫停了下来,他似乎看到一个擦车工的身影由模糊逐渐清晰,让他吃惊的是那个人长得和他一模一样,他怀疑这难道就是他的未来,他再三拒绝他的“邀请”,他骂他sb,他拿着口琴笑了笑,他拿着擦车布点头哈腰给人擦车,“热情”而老练。他拿着擦车布旋转着胳膊,而这招展着的,是胜利的旗帜,还是失败的旗帜?这旋转像极了生活的旋涡,把他旋进去,一样的一圈又一圈,没有停歇,镜头由近渐远,主人公很快淹没在车水马龙之中,把剧情和主题一下子迅速地以小见大。 该剧很注重细节的把握,还有很多值得好好展开写的地方,就是没时间写。写的也不好,再没人交流的话,估计又要尘封在脑子里了。就像历史一样,本来就说不完,现在想起来了电视剧西游记里的情节,四人把掉到河里的经书放大石头上晒,收书的时候纸粘在石头上粘烂了,唐僧说:世界万物本就不全。/不写也罢。

  《一地鸡毛》观后感(九):早上好,一地鸡毛

  log同名文章地址: http://zhanbin.com/blog/307.html

  昨天午饭后开始看《一地鸡毛》,实在是太精彩了,于是不停地一直看完了全部十集片子。为什么找《一地鸡毛》看?是因为研究生时上电影的课程,尹鸿老师很郑重甚至动感情地说《一地鸡毛》的冯小刚才真正体验了他作为导演的功力。之前我看过他同样动感情推荐过的《背靠背,脸对脸》,借的录像带,看得骨头都有些寒。而这部同样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一地鸡毛》也让人发寒。

  看完后就睡了。早上早起出门,觉得神清气爽,但《一地鸡毛》的情节仍盘萦在头脑之中。小林最后会继续待在单位里还是会下海呢?我仍然觉得是未知数。虽然他明显有了一些觉悟,产生了怀疑和深重的疲惫感,但是,未知的世界欢迎的是多年前那个刚毕业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而不是这个在单位里打滚学会了应付、斗争和讨好,变得面目可憎乏味得要紧的单位人。换句话说,竟然能够不仅仅妥协于后面的生活,而且也曾主动参与其中,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在矛盾斗争中失败了。

  男人的出走需要更多的勇气,而,男人通常是笨得要死的动物,自以为聪明,结果,在左右衡量和责任的计较中,在通往“均衡”和“维持”的道路上“一路滑下”。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一旦不“幼稚”,不曾“失去理智”,结果却是被“理智”带往了庸俗与世故的方向,一去不返,直到足球也必须从生活中消失——我有个四十多岁依然整夜看足球的朋友,感觉很好 :)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机会主义者,我们需要用所有的理智帮助我们逃离“机会”,而不是发现“机会”。

  忘掉他们世故的过程,《一地鸡毛》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细节当真与众不同地真实,反过来,我们的生活也照样是点点滴滴和一地鸡毛。所以,去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与幸福就变得如此重要。

  想起了那天在《锁麟囊》一文中推荐的“《锁麟囊》是一个故事”,里面有这么一句:“她对人生中的任何一次相逢都投注了情感,没有欺骗,没有冷漠,也没有嘲讽”,看罢一直觉得十分精彩。如果想让“一地鸡毛”扫去,那么也许该像上面那句话那样做。

  早上,在办公室写blog,打算开心地迎接新的一周。

  《一地鸡毛》观后感(十):一地苦与甘

  似乎人总在不断的妥协,于人,于事,于物。

  斗志昂扬时,觉得人的潜力无穷尽。待不断让步时,才发现原来人的底线也无穷尽。

  不论什么人都会被生活打磨,只是结果稍有不同,或仍棱角分明,或圆润光滑。我仍迷茫,不知自己会成为哪一种,还是折中的一类。

  小林和小林的老婆也曾是积极向上的青年,是心怀抱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然而现实的种种,教给他们太多,也让他们失去太多。吃公家饭不容易,吃哪行哪业的饭都不容易,这是个不容易的世道,没有资本,只能营营苟苟,有了资本,也不一定就能飞黄腾达。做人、做事,有太多需要学习需要把握的,“学海无涯”不仅可以用在硬性知识上,也可用在为人处事上。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一生必然要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复杂也好,简单也好,如何处理,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而我们大多数人不像出世之人有大智慧,所以会因为生活的窘迫而呈现人性的劣根性。这没有什么错,因为这种表现,其实我有,他有,你也有,大家都有。是否呈现,显现多少,除了品性,还要看生活对已身的挤压。人和人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既互相斗争,又相互依存,像小林家与保姆。适当的装傻,恰当的清醒,体谅的品性,在这种矛盾关系中多么重要。

  记得有人说过,人是最有韧性的生物,哪怕生活将脊梁骨压得再弯,只要寻得一丝缝隙,就会把握机会让自己挺起来一点,也许尚不能完全笔直,但哪怕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都可以让你的头颅高一点,眼界开一些,生活轻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