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10篇

2022-04-04 03:3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10篇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部由伊利·曼佐执导,伊万·博尔内夫 / 奥德里奇•凯瑟 / 尤莉亚·延奇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一):money, women and mirror

  The name of the movie is quite interesting since the main character never served the king of the England. All through his life, money was his obsession and women were his passion, he tried hard to pursue the two while he neither achieved his career nor made a family, why? To quote from the "Godfather", all the power on earth can't change destiny. It is your destiny, through the exquite mirror your see the splendor of money, the beauty of women, you see yourself in a naked and thorough way, but you would never reach your destiny, it silently lay there, slowly altered everything, until one day you found nothing left, except the mirrors. The money, the women, simply a visional image that makes you smile when you are young and innocent.

  ow you are old, looking at the mirror and nothing left, believing you once served the king of the England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二):无限幸福在险峰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百万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热香肠。”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到的不幸。”

  这样的两句开场白,一句幽默,一句思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不同凡响。

  我曾经听到过很多关于“幸福在哪里”的故事。

  譬如:有一个人,努力的不懈的攀登山峰。在攀登的过程中,有人呼唤他说,停下来休息一下吧。他置之不理攀登不止,他相信幸福就在不远的山顶等待着他。等到终于攀至山顶,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之前呼唤过他的人,就是“幸福”。

  又譬如:一个男孩,常常在河这岸看着对岸。那里有什么呢?是什么样子的呢?疑问和幻想让他神往,他对熟悉的这岸感到厌倦,他不想一辈子老死在这里,他觉得他所梦想的,都在对岸。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终于悄悄的跳进了河中,奋力游到了对岸。然后他就发现,这边和那边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安心住了下来,娶妻生子。这边也有烦恼和忧愁,也有快乐和满足,和那边一样,回想起来,只有当时振臂下水的刹那,他才是最幸福的。有一天他看见自己的小孙子站在河边,看着河水发呆,他问孙子在想什么,孙子说,他想到对岸去。

  这样的故事,委实都算得上饶有趣味,但其实也都没什么意义。因为知道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们依然不知道,幸福到底在哪里。号称上海“最年轻”、“最时尚”的动感101电台里唱道,“幸福在哪里,我在电台里告诉你,和谐社会以后……”嗯,还是唱的比说的好听。

  “和谐社会”了,就幸福了?也许吧。但我对这个没兴趣,就如同对《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里含蓄的“再见,列宁;再见,希特勒”的政治寓意不感兴趣一样。在我看来,《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所讲述的,其实也是两个关于“幸福在哪里”的故事。

  一个是,幸福=百万富翁。有钱到没事干就把钞票用来铺地或者刷墙的程度,然后就幸福了吗?看上去不错。因为电影里的那些有钱人,可以在夏日的午后,与莺莺燕燕的众多美女们,玩打雪仗的游戏;可以在冬日的傍晚,围坐在硕大的餐桌前进餐,餐桌正中躺上一个妖娆妩媚的美女,缓慢旋转着以秀色来为之佐餐。

  另一个是,幸福=穷困潦倒。没钱到只能住在一个破烂腐朽的屋子里天天对着镜子发呆的程度,这样也能算幸福?但看上去其实也不错。因为电影里的那个家伙,所干的事情就是修一条永远也没有人来走的路,很有点永远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的意思,然后跟到森林里来采集“能与音乐共振”的树木的年轻姑娘聊聊天、看看她裸着上身洗自己的头发,喝上一杯泡沫恰到好处的啤酒。

  幸福到底在哪里呢?电影没有告诉你。

  其实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你。电影里说,历史上所有试图讲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所谓大哲学家们,除了耶稣之外,都是骗子。然后又说,而耶稣,其实是开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CEO,贩卖的是我们都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玩意儿。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三):赶不上的火车和大时代

  初见《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还是木卫二老师的《电影节×电影节》。大篇幅留给了《布达佩斯大饭店》,提起《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时还提及了“大时代”。在我看来,两部片实在是像,不止是“充当跟班的主人公”,而更有气质上的神似。不过,才子遇到才子,像而不同,WA潇洒痛快的讲故事风格可谓一枝独秀,而门泽尔,可以赢在一份厚重感。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两条线进行,一条是暮年男主人公修一条没尽头的路,另一条是年轻的男主人公怀揣“百万富翁”的梦,不知道哪一个更虚无缥缈。开头一段“卓别林式”的追火车,没心没肺地搞笑。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活在底层,有些不择手段的迪特先生。同时,一边做百万富翁的美梦,一边随手扬一把硬币兴致勃勃地看人们为了小钱弯腰,下跪,妙!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迪特先生游走于酒吧,餐厅,旅馆。我们的主人公形象一点都不光辉,他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不是纯粹的走运就是靠着及其小市民的手段得来。门泽尔反而把最讨巧的“悲壮”留给了爱国者总管。不过效果上看并非不是一招妙笔,总管们忧心忡忡地听希特勒演说时,迪特为自己垫上了增高鞋垫。所谓的“大时代”就是这样到来。那些没心没肺的追逐打闹就是骆驼羊猪鸡鸭鱼空隙中塞满的鸡蛋和香料。

  我还想说的是“女人”《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里美女如云,却大部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符号化得像《肖申克》里男人墙上的海报。不同的是,海报上的女人是时间,而这里的女人是时代。迪特什么时候会遇到小妓女(带你去看一幅风情画),什么时候遇到橱窗里试穿袜子的姑娘(她们爱上尼龙丝袜啦),遇到德国姑娘(大时代来了),遇到巧克力工厂姑娘(大时代走了)。我相信这些姑娘的匆匆一瞥都被赋予了时代的美,尤其是德国姑娘。我实在太喜欢门泽尔故意模糊善恶界限的做法,捷克和德国剑拔弩张之时,他为日耳曼选择的代言人确是如此纯真烂漫的小姑娘。从她嘴巴说出的“纯血统的重要”“日耳曼是最高贵的民族”“布拉格是属于帝国的美丽城市”简直像小孩学大人讲话。见到有影迷发问“德国姑娘真爱迪特吗?”他们说德国姑娘思想那么纳粹,以及新婚时姑娘注视希特勒雕像的目光。不过,我认为这只是其一,其二是德国姑娘与迪特拥吻时手里那杯一泻如注的酒,如果他们旁边是希特勒本人的话,那杯酒就全倒进希特勒衣服里啦!!!去他的人种和纳粹,根本没什么能阻挡年轻的姑娘坠入爱河。

  也许对于大部分影迷最催泪的一幕是德国姑娘拼命为丈夫救下一箱邮票,而赚到我的眼泪的是两段“追火车”。第一段已经提过,就是前面迪特为揩油而上演的搞笑追逐戏。第二段的呼应绝了,迪特在德国人的火车车尾看见曾经揩过油后来的人生导师已沦为阶下囚,拼命想要送去一个三明治。他用了一样的卓别林式音乐,一样的拍摄手法,一样的不着一词,用所有一样来衬托那一个不言而喻的不一样,语言多苍白?谁说大时代就是波澜壮阔,他有时候就像火车,如果都能赶得上。

  最后,我有一点过度解读,为何连迪特都已两鬓斑白,他的人生导师却好像从未变过样?我觉得导师其实是面镜子吧,迪特前进的每一步都展现了他商人式的精明,导师时不时出现,说一些“该去买卖邮票啦”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迪特自己敏锐的商人嗅觉。并且导师每一次出现都迎合了迪特的需要,一会启蒙他,一会儿教他做生意。最诡异一次在迪特大释后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酒馆,导师都能突然造访,好让迪特还回最初揩油的钱。其实这多像个仪式啊,迪特对自己一笑,“嘿,兄弟,我看透啦!”

  仅供一笑。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四):粗浅观感

  《我曾服侍英国国王》,好看,但不够过瘾。巴黎饭店领班调侃德国客人、女主人公和党卫军的几个爱国场面在电影院会博得掌声或笑声,而调侃希特勒的“验精”和“育种”等几个场面在电影院的效果可能很复杂。就像《浩劫》的作者朗兹曼极力反对《辛德勒名单》的拍摄一样,欧洲人对纳粹的心理体验,做为东方人着实摸不着头脑。因此很难揣测包括捷克人在内的每一个欧洲观影者在看这部影片时到底会怎么想。伊利·曼泽尔所持态度,在我仅看一遍的情形下,显得很模糊。

  台湾举办过曼泽尔(曼佐)的影片展并请他赴台交流。相对于台湾影展的繁盛,大陆影展显得过于萧条拘谨,环境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热情和责任感。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五):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影評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這部電影是改編同名小說而拍的,這是我第一部看的捷克電影,沒荷裏活的浮誇、緊湊,卻有小國寡民的柔和。電影的開頭是以默片的形式拍攝,在諧趣的音樂底下,仿佛有幾分卓別林的影子。而用此手法則預示了這部電影將會是黑色幽默風格的電影,如Jan Díte『主角』在火車站賣香腸找錢那幕,把實際上是騙人的把戲,拍成查理卓別林式的諷刺。

  电影里面Jan Díte经常把硬币洒在地上去,來觀看那群上流社会人士在拾硬币时的丑态既贪婪又鬼祟的樣子,而他卻在暗地里發笑。雖然他自己也非常崇拜那位猶太商人,將錢一張一張的貼在地上,但是他又喜歡去看一些有身份的人在地上拾一些不屬于自己零錢的樣子。究竟他是用一個什么樣在態度去看待錢。在他還在小鎮旅館工作的時候,他開始學會去嫖妓,但后來那位妓女愿意和他上床不是因為他的錢,而是喜歡他的床技與情趣。然后在接待非洲某國國王的時候,因為國王的身高不足受與『巴黎飯店』領班勛章時,他的身高驟然變成為了優勢而獲得那枚勛章。還有在那位將軍在付款的時候,把身上剩下的錢全都給他作小費,也是運氣、巧合。到后來他將從猶太商人手上得到的古董郵票賣掉,然后買下被德國軍隊用作人類實驗的地方。而成為了千萬富翁的他,有多少個百萬的存款便成為他要在牢獄中度過的年數。再想起電影前面他說因為特赦把原來坐十五年的牢變為十四年又九個月,再次地黑色幽默。而名為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的小說卻從來沒有寫過 King of England,只是一位配角說我曾經服侍過英格蘭王。

  而編劇(作者)所表達的正正是一個充滿黑色幽默的世界,財富是人人所熱衷的,但在意想不到的共產時又是不是覺得原來錢少一點生活會過得好一點。像莊子故事里面的一種樹正因為它沒有用才能如此長命,如此壯大。

  我不太善于寫散文,也許說說電影里面的政治,會讓我寫得舒服一些。這部電影是改編Bohumil Hrabal『1914-1997』的長篇小說『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按照作者的生卒,電影的時代背景正正是作者所經歷過的。電影里面的捷克民族主義十分明顯,可能很多人認為包括之前的我認為捷克人、跟德國人區別不大。但看完這部電影之后就明白了,其實歐洲人看中國人和韓國人跟中國人看德國人與捷克人的關系是一樣的,長期以來捷克人受德國人的欺壓,但又不夠德國強大。跟韓國一樣。所以韓國人骨子里恨中國人,跟捷克人恨德國人是一樣的。在電影里面巴黎飯店的領班在德國兼并捷克期間堅決說不會說德語,并違反了他的職業道德,趕走客人。還有Jan Díte驅趕捷克憤青保護Líza他未婚妻那段。但是奇怪的是Jan Díte娶得是一位希特勒的信徒并因此而在德占期間得到一份好好的工作,更因此成為千萬富翁,但也因此過了十五年的牢獄生涯。這里符合電影一貫的黑色幽默精神,所以作者的創作并沒有被民族主義所掩蓋但隱晦的暗涌還是有得。如諷刺日耳曼優生學的歐洲新人種培育基地。而后來的共產黨時期他的財產被充公的情結顯得十分安靜順利,從側面上就反映了共產黨在歐洲與在亞洲某大國的差異在哪里。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六):我曾愚弄过的那段时光。

  年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扬•迪特一样,打扫一间无聊的旧房子,然后在某个下午,太阳懒懒得的穿过窗户,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眯着眼睛,慢慢的喝着啤酒,缅怀你一生所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只是可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这样精彩而值得回味的人生可以这样追忆。

  这是一部来源于捷克的电影,他荒诞却真实,虚情且有真意,用短短一百多分钟迅速扫描了一个人的一生。扬•迪特,那个怪怪笑容的男孩,喜欢把硬币丢在地上看别人的反应,喜欢通过酒杯来观察另一些人的人性,喜欢立志,并且不断追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清晰的特质,他是一个懂得人的人。

  他的经历特别像我们这些从事广告的流浪者,不停的穿梭的不同的公司。从开始到最后,因为相同的理由进入,因为不同的理由离开。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做到了最好的领班。他是不是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我们,为了一些当时看起来的NB理想,放弃了很多,拼命努力,拼命学习,充满热情,甚至不知道对错,如同在纳粹时候的扬•迪特,其实并不真的了解战争的含义,还是在为了那个单纯的理想而去努力。

  他不坏,甚至有一点聪明过了头,但是傻的时候也一样的傻。

  这是捷克大师伊利曼佐年近70之时的作品,它总是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因为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年近老迈的时候并不是去缅怀什么,而是超越自我,这是一件真正令人敬佩的事情。如果有一个人,三十多岁,说要超越自己,你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SB,但当一个70岁的老年人做了这种行动之后,你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讲的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就是巴黎饭店当时的最高领班。但是抱歉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精通各过语言,了解每个客人的需求,在纳粹入侵的时候,桀骜不逊,誓不低头。而且他是真正的服侍过英国国王的服务者,而扬•迪特不过是非洲王子授予的勋章。

  但是恰恰是扬•迪特的不完美,他才像极了我们自己。那个最好的服务领班经理,是理想化身,不够真实。而扬•迪特,甚至是小聪明,都让我们看到了愚蠢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于那些社会主义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这部电影在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时候,恍然间看到了“再见列宁”以及“窃听风暴”,当有一天,你坐在家中的时候,忽然间一些人冲进你家告诉你,你的财产不属于你自己,属于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一样平静,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道理而言。

  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应该是,那些曾经愚弄过我的时光,它让我如此清晰。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七):裸女很纯

  没想到如此香艳。

  一个长得不出众身形不高挑没有显赫背景小人物的食色人生。

  美食美人美胸美景,柔和的色调和轻快的钢琴。

  扔向天空的硬币、铺满一地的金钱、价值不菲的邮票、纸币贴成的墙纸。从最开始财富就是一个梦想,也让梦想依托。

  年轻的主角与结局的老人交错,像属于一个人过去时间的记忆总要找到很多停靠点接着如影随形。

  每一个和主角有戏份的女子都会有映射于镜中的场景,身体上点缀着小花、美食还有金钱,躲藏在悦己背后的取悦。

  等到年老,看着身边数面镜子里的自己,陌生似乎必然。每一个自己都变成了独立成章的故事。

  等到年老,坎坷的幸福的都经历,去修补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感觉在修饰别人的人生,偶尔路边遇上一个让人心猿意马的女子,也好。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八):盛世古董,乱世邮票!

  看着那一盒子在犹太人那抄家抄来的邮票

  被男主洋洋洒洒地一抛,

  没了,太可惜了!

  没有这一盒子,被男主老婆陪上一条命从大火中抢回来的邮票

  男主咋能成了千万富翁!

  咋能入狱?

  ~~~~~~~~

  好汉必提当年勇!

  跟随男主的回忆,

  布拉格富人们活色生香、奢侈糜烂的生活呈现眼前,

  片子里的女子都太美了,

  路人美得都秒杀众好莱坞女星。

  男主为每一个和他睡过的女子用不同的东西装饰裸体,

  高举镜子让女子欣赏,

  真有创意!

  ~~~~~~~~~~~~~~~~~~~~~

  小个子的人一样可以征服自己

  征服世界!

  ~~~~~~~~~~~~~~~~~~~~~~~~~~

  抛向天空的几枚硬币,

  落地后就能令人丑态百出,

  皆因一个“贪”字。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九):看啊看啊,他的姑娘

  对于女人,“我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从我把她们的肚皮上铺满鲜花开始。”

  这是迪特在和丽莎的婚宴上,丽莎和一群想要追求她而不得手的军官喝酒的时候,在一旁被忽略的迪特自己对于丽莎选择自己而不是这群军官中的任何一个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自诩为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

  迪特对于女人的征途是从雅露卡什开始的。与这个天艳堂姑娘的相识源于一场雨的邂逅,姑娘没带伞被大雨淋透站在迪特工作的餐厅门口,经理请她进来喝一杯酒,这本无其他,可事实是姑娘身着纱质薄裙;这也本无其他,可事实是,姑娘的薄裙之下未着胸衣,丰硕的乳房,及沁开的粉色的乳晕清晰可见。姑娘面庞美艳,神色轻佻,当姑娘转身微笑,餐厅里整日端着酒杯无所事事外长里短的老男人们在这一刻被钉死在空气里,只有血管里血液的涌动,涌动,再涌动,身体的勃起,勃起,再勃起。身材矮小的迪特也是这群被收割的男人们中的一员,他的勃起和涌动与其他男人别无二致,可是他却把这位美艳妓女与一群男人邂逅当成了与他一个人的邂逅。于是,他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去到天艳堂和他看上的姑娘做爱,在她乳房和肚皮上铺满野罂粟的花朵。并用镜子让姑娘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开满野罂粟的胴体。

  要让一个女人爱上你,莫过于你让她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开掘自己,包括身体。

  美丽的雅露卡什啊,某个午后为了维护被羞辱的小个子迪特,她将三杯覆盆子汁倒在自己的头顶和胸口,付款然后对迪特说:今晚到我那里来,我下午买到了一大束野罂粟。然后夺门而出,“覆盆子汁的味道在她身后飘逸,她穿了一件绘满牡丹的丝质洋装,蜜蜂围绕着她像围着土耳其蜂蜜蛋糕。”

  随着工作的转换,迪特在做完爱后往尤物们身体上覆盖物体的小游戏的对象不断切换,有在宁静饭店工作的女佣,迪特在她的身体上铺满钱币;有在巴黎饭店为富翁们人体宴表演的姑娘,取而代之的是迪特在她身上覆满了宴席剩下的瓜果蔬菜。

  对大多数男人来说,不管有多少个女人穿梭往来,生命里始终还有这样一位姑娘,她可能不拥有最美的脸庞和身体,可是你和需要和她认识,交往,做爱,然后结婚。

  迪特也有这样一位姑娘叫丽莎。德军入侵捷克,愤怒的捷克人民用脱去街头德国人的白色袜子作为泄恨的出口。丽莎也遭遇其中,小个子迪特大声呵斥阻止虽然无法阻挡丽莎的白色袜子被生生扒下,可是也就是这个小个子男人的奋不顾身,让这个日耳曼血统的姑娘接受了迪特的斯拉夫血统。他们在希特勒的注视下努力制造日耳曼民族的新一代。

  当婚后丽莎上前线时,迪特追赶着火车,旁白响起,迪特述说着对丽莎的爱,这个他生命中唯一一个他能与之平视的姑娘,他会想念她,想念她听他讲述衣索里亚国王授予他绶带的故事,听他讲他对未来生活的想望,他想成为百万富翁,他要买下一家饭店取名为“迪特饭店”, 想念她和他一般娇小的身体。

  丽莎从前线回来了,同时也带回来了迪特的百万富翁梦想,因为她的胸衣她的丝袜里藏满了从犹太人手里弄来的邮票,随便几张就能买下一家布拉格最美的饭店。也正是这些邮票让迪特永远地失去了丽莎,丽莎死去的时候怀里还紧抱着装邮票的盒子,

  她死在巴黎饭店的火场里。

  丽莎换来的邮票让迪特成了千万富翁,可是一千五百万的资产换来的却是变成社会主义社会后的捷克政府赋予的十五年的牢狱。

  不知道小个子迪特还会不会遇到会不会拥有别的女人,可是我们知道在他出狱后被流放到捷克北部与德国交界的山村的时候,有一位来自巧克力工场的女学徒唤起过他的欲望。这个拥有明显脸庞线条的女孩若有似无的说:我喜欢舞蹈。可迪特却在心里说,我看得出来,她喜欢男人。

  她穿褴褛的衣衫头发蓬松凌乱,对着迪特的镜子用唾沫湿润嘴唇和眉毛,因为在她住的地方。没有镜子。可是这阻止不了她有一对好看的像青柚般生涩却沉甸的乳房。可迪特始终未能在女孩身体上覆盖任何,花朵,钱币或是啤酒泡沫,她只是跟着那个教法语和美学的大学教授来了又走,吵闹却始终孤独。

  小个子的迪特说,“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出身卑微个子小小的迪特投身于服务行业,梦想成为百万富翁梦想大大的“迪特饭店”梦想美女无数。小个子迪特不关心政治经济,小个子迪特总是在一定的时候对自己说: 我知道离开的时候到了。作为大时代的小人物,小个子迪特一生滑稽荒诞偶尔让你寒战最后归于一种冷淡色调的沉静。小个子迪特想要教会人们,“人总是在意外中成为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而我却只是想要记住,他的那些姑娘们。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影评(十):拭去镜子里的灰尘

  当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迪特和老友在简陋的小酒店,喝着啤酒,吃着简单的烤肠和土司的时候,透过啤酒杯子的醇色,他看见的外面世界一下子简单了好多。

  这就是《我伺候过英国国王》所要渲染的主题,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经历了所有的好和所有的坏之后,你老去的像一个孩子一样简单淳朴的时候,你才能悟到生活的真谛。生活也许本来很简单,很简单,他没有这些繁杂的压力,名利,没有你需要的欲望。

  迪特把国王赏给的荣誉挂在了羊身上,抱着小狗,把费尽心机得来的价值不菲的邮票放飞在风中,此时他平和,眼神里清澈的如醇厚的啤酒。

  中国古诗词里说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我知道,一个青年人是没有权利和资格谈怎样看空人生的,同样没有权利和资格讲儒释道和圣经那种共同的人生愿景的,这种人生愿景在每一个宗教和哲学观念里,对人生的终极认识无不是大爱大善。

  我们才刚刚开始爬坡,爬人生的这个大坡,所以我们没有谈人生终极的认识,但是我们可以找到方向,他们告诉给我们的就像航海的灯塔一样,我们总应该朝着那个方向航行,因为只有我们才是自己的掌舵者。

  迪特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并为此努力着,他用伎俩在火车站买香肠,去做服伺,就像我们每一个青年人一样追逐梦想,甚至是不择手段。当他遇到狂热的纳粹姑娘,甚至是姑娘死在了倒塌的房屋下,手里抱着价值不菲的邮票盒,甚至是因为这些邮票发了横财而,他拿着各种各样的货币和债券贴在自己买来的酒店里的时候,迪特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在经历完梦想之后会是什么?

  我们也一样,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不论处于什么地位,我们总是有太多的坚持是因为活在梦想里,如果没有希望,太多的人会选择死亡。但是当你看完迪特的一生,看着当他从监狱里走出来的时候,使劲拽着被监狱的大门夹着的背包带的时候,从他没有失望也没有欢喜的表情里,我们知道就像他们一群狱友吹起来的羽毛一样的近十五年的监狱时光会告诉给他们什么。

  就像冯仑说过的一个段子,男人一生要上四堂课:第一:坐牢一年无罪,知道什么叫是非;第二:离异无子女,知道什么叫爱恨;第三,癌症误诊,知道什么是生死;第四,非典疑似,知道什么叫委屈。

  我想这些经历过后,人才能知道匆匆来时的路,辛苦过后方悟到,人生终将归于平淡。

  所有这些无不告诉给我一个信念,有希望的活着是幸福的,希望破灭之后,依然坚强的活下去,因为这才是你要走的路,这条路他平实不绚烂,因为能闻道生活的气息,不要放弃理想,也不要依赖理想,只是这样平静的活下去,不希望繁华,不归于寂寞,只是活着,呼吸着大气,听风吟长歌。

  只是这样活着,看寒冷的大街上,有人乞讨,有人锦衣,我才知道,每个人都这么活着,也仅仅是活着,但是有的人活在简单里,有的人活在繁杂中,也许都没有大悟,也许生命本来就不用大悟。佛讲,布施作为佛家六度之一,最高层次应该是无畏施,此刻我只是想说,不曾生,何惧死?

  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人生,富贵者有忧愁,贫穷者有幸福。就像前天坐车,遇见一群六十高龄的民工,他们背着大大的编织袋,他们席地打着斗地主,他们笑的很灿烂,他们不曾悟,其实这也是一种幸福。

  迪特看着屋里擦拭一新的镜子,好几个镜子,每个镜子里面都是自己老去的面容,又能看见年轻的场景,我知道不论过去的是好是坏,能给自己留下点什么,能回忆起的东西总比那些随风飘去的邮票,总比山羊身上挂着的荣誉有用的多。

  迪特和老友喝着啤酒的时候,梳理人生的时候,我想起一个老者说过的,此刻总结一生,我一下子轻松了好多。我觉得,那是一种向往。

  因为出演《武林外传》出名的秀才喻恩泰说,我等着老去,只有那个时侯才是我的角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