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地鸡毛》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地鸡毛》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2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地鸡毛》经典影评10篇

  《一地鸡毛》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陈道明 / 徐帆 / 修宗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地鸡毛》影评(一):世道不古

  20年前的电视剧,剧情却一点不过时,依然是典型的现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人心不古,世道不古,一代又一代,中国老百姓始终在为同样的东西苦恼迷茫盲目

  小林说,人哪,归根结底就是在跟身边的几个人打交道,这话不假。然而我想补充的是,人心却不可以拘泥于眼前这么一点东西、这么几个人。人的眼光时间空间上都应该放长远一些。看看小林那代人吃的这么些苦,受的这么些委屈,顿时觉得自己嚷嚷的“艰难”不值一提了。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人们所受的苦难亦是有宝贵价值的,它让后来者心怀安慰:我们从来不是孤单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过去的人早已经历了个遍,甚至比我们更辛苦平静下来,沉静下来,只要有耐心(小林所谓的“等”和老张所谓的“熬”),一切终会过去的。

  回过头来说,我不觉得小林初期是一个热情洋溢、满腔抱负的年轻人,其实他就是个心高气傲、吊儿郎当的大学毕业生。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中国人的地方,政治的水可能就很深。中央机关这样的部门毕竟是个大熔炉,容不下棱棱角角。你觉得端茶倒水扫地抹桌和工作没关系,你觉得给领导搬家不是你分内的事儿,自己舍不得用凭什么给领导送礼,但你要是不做,评级、升职、分房、加薪,处处要受阻、处处要碰壁,就算不顾面子,人总要生存吧?所以小林一步步“学习”,终于让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体制内的人。

  说中国的世道不古,其实不古的,就是这体制。资源紧张,僧多肉少,上头的官员们不是想着怎么创造更多的资源,而是牢牢抓住了分配资源的权力制度基本是不存在的,评级、升职、分房、加薪,每一样都是领导的一句话而已。人毕竟不只是靠空气活着,为了得到生存资源,被活生生地卷入了办公室政治的漩涡里。可怜的中国老百姓,就此怄了多少闲气,受了多少委屈,也为此做过多少次帮凶,侵害过多少别人的利益

  无论谁,无论官职大小,想要在体制内生存,就必须遵守体制内的潜规则。老张刚当上副局长那会儿,不知是真清廉还是假风度,不用公车,老侯的一番话真是莫大的讽刺,他说,你要是不用公车,把其他用公车的人置于何地了,再说了,司机的补贴还仰仗着你呢。于是,老张名正言顺地用起了公车。嘿!你就是当了官,也得按照体制的规矩办事不是?!当官的尚且如此,下面的大头兵就更不消提了。剧里唯一一个例外算是小彭吧,她一直是牙尖嘴利,敢于辛辣讽刺,但咱得看看人家什么背景呀:她老爸是离休干部衣食住行都不成问题,她不求什么,因此天不怕地不怕。蝈蝈的事儿,按理说是她冒犯了老乔,而且这不是第一次了,结果老乔不敢对付她,就拿小林出气,可怜的小林就此又被乔大妈害了一次。

  我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看了这么一部电视剧,很是及时。我在现时的环境里偶尔苦闷,不知自己为何要留在这里,又苦闷于自己学了这么个不赚钱的工科专业。现在看来,我大概是太久没有经历复杂人际关系、有些在福中不知福了。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擅长搞人际关系的人,与东西打交道是一件相对容易事情,因为我只需要认真、严谨就行了。也许我也能混体制内,但那一定是经历过一番伤筋动骨的跌跌撞撞之后,而且我并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不管我哪一条路,一定是有得必有失的。人生从来不是一个追求十全十美过程,它的本质从来都是两害取其轻。

  《一地鸡毛》影评(二):中国少了个谢晋

  中国少了个谢晋

  一部编导演俱佳的电视剧。

  刘震云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精华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成功发挥,甚至,电视剧提炼升华了几部小说,更精彩更流畅,比如小林妈来京一段,在小说中表现不多,在电视剧中成为十分感人的段落。

  小林这个人物,从始至终都是那么鲜活,是思考着的当代年轻人的代表

  演员表演只能用绝赞这个当代网络词汇来表达,几位主演演活了人物。

  如果说冯导演能够照这个路走下去,那么中国影坛会多一个谢晋,少一个冯式幽默。可惜。。。

  如果刘震云能照他的风格走下去,那么我们会少一个贺岁片编剧,多一个严肃作家,可惜。。。

  是呀,坚持无利可图的事是困难的,在这个欲望交织的世界,在这个八十年代的小林将要面对的,现实已经如此世界。

  《一地鸡毛》影评(三):这是一种普遍状态的呈现

  鸡毛,琐碎的事情,零零散散地充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

  世上人很多,但每天需要对付的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

  小林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势必摆脱不了譬如社会,生活还有人的束缚。一边在剖析着片中人物的神态和丑态,正如最后的一个谜语“你哭它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所讲他们都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

  一口气就看完了,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意识恍惚的瞬间竟不能分清片内与片外。场景是不一样,人都是这样的人,与时代无关。

  很多人评论小林是时代的悲剧。为何说是悲剧,本是如此,现在不也是这样吗,虽然是改了形式。倒不如说是一次展示,公开呈现社会的状态,承认这个看起来让人纠结的现状

  我也是一个小林,虽然还年轻,好像是看到未来的摸样。

  然而此时一种淡淡的悲哀油然而生,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还要持续多久。

  也是发展了这么些年,好像是可以不再像影片中的小林被浑噩的单位的囚笼所困厄住。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是可以更自由,更有追求。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但是也知道了有小林这样人的存在。

  如果自己去索要选择权利,还能有勇气使用它,在承认小林存在的合理性前提下,我还想试图去回忆一下之前的自己,之前的想法

  不仅是于社会中,于普通平常的生活中,当“小林式后期思维开始产生影响的时候,突然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渺小的人物具备着巨大感染力和穿透力……

  世上人很多,但每天需要对付的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

  无助地嘲笑我自己……

  《一地鸡毛》影评(四):建议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朋友好好研究研究

  之前没看过书,不过看完电视剧之后,想必《单位》指的是办公室斗争而《一地鸡毛》原本只是家庭琐事

  “单位”,英文应该叫department,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单位里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潮流涌动,你得时时提防,不小心站错了队,就可能吃大亏。

  局长比处长大,在局长眼里,处长就是一只可以随意捏死的蚂蚁,而处长与副处长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耐人寻味

  老乔应该是这里面我最不喜欢的人,一大把年纪,为了前途能出卖自己的肉体,而且根据之前老乔找老何谈话的事可以肯定之前也干过好几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爱在上级面前打小报告。有些事情做的太露骨,让人觉得不能接受。

  比如老乔和小林,老乔本想用老人关心新人,顺带和小林搞好关系,让他成为自己的人,可惜小林不识趣,再加上自己间歇性猜忌识不识抽风的性格,把小林认成自己的死敌,处处与之作对。

  老何是大家认为里面最老实的人,其实他是一个最圆滑的人,两头都不得罪人,见人就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至于他为什么一直只是个高级科员,只能认为此人工作能力太差。所以说官场上,虽然要靠关系,自己的能力也是必须的。

  老何一直都是在巴结老孙,只是这种巴结并不是那么的明显,平时靠下棋增进对方感情投其所好,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后来他们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联手攻击老张。等他最后当上了副处长,就显得不那么淡定了,处处显摆,一点都不谦虚,对老孙也是态度大变,这样的人,注定只是个小蚂蚱,蹦不远的。

  老何一开始和老张对着干,但是等老张升了局长,而自己处副的职位两年多都没转正,就开始急了,尽力巴结老张,等老张落马了,就开始落井下石,这个人眼光太窄,太没一点城府了。

  老张应该是所有人里面最懂得“体制”的人,他唯一的不淡定只有一次,就是在局长面前,说自己部下的不是。至于作风问题,虽然只是一个巧合,但在现实中却绝对不是一个巧合,只是这人口味也太重了吧,四十多岁的老女人都不放过,哈哈~

  小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愤世嫉俗,但生活的压力渐渐让他管不了那么多了,他渐渐开始融入这个体制,也慢慢开始享受这个体制。他是所有人当中学的最快也是最好的。

  体制就是人为的制造资源的紧张,让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权利分配不公的环境中。下面的人讨好上面的人,背地里却说自己是多么的不在乎这个职位,而上面的人从来都不会真正关心下面的人,他们只会关心自己。所以,越是在这个体制最下面的人,干的活最多,最不招人待见,也拿的最少。

  说说一地鸡毛,

  我一直怀疑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会变成那样,而这个电视剧显然很有王朔的风格。 我只是想说几点,这应该是女人讨论男人的禁区

  1. 千万不要在任何场合说男人没本事,你嫁给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本事。

  2. 千万不要嫌弃男人的家人以及朋友,在结婚之前,这是男人唯一的依靠

  3. 千万不要把工作上的不如意带到生活中,我称之为存心找碴,如果一个女人认为男人应该甘愿为他受气,那么你根本就不尊重他。感情是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如果没有这些,无需谈论你有多爱他。

  如果把这三点融合在一件事情上,那么这是大忌中的大忌。

  《一地鸡毛》影评(五):一部对今日职场新人教科书式好剧本

  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佩服冯小刚的才华很喜欢虽然讲的是80、90年代的机关年轻人小林从大学毕业不羁、到把女朋友搞怀孕要结婚找单位解决房子开始求领导晚上上领导家去,机关各种斗争相互之间嫉妒等,虽然悲情无奈但很有现实意义。 昨天在微信群里和一帮新入职场的人沟通他们也有这个困惑,领导变态经常快下班还安排活好像领导成心的,不搭理领导绕着走等等。没跟领导主动多次沟通,没跟领导一起扛过枪、干过“坏事”,不是领导的心腹你的职场怎么有发展晋升的机会?别看别人跟领导好,说人家就会拍马屁,有这种思维偏见的人,换个单位还会吃亏。 做一个内方外圆的人,和领导处理好关系是所有人职场的第一堂课和最重要的一个。几乎所有的单位培训、出版的书不会写,这个太敏感和忌讳谈,都是别人肚子里的干货和杀手锏怎么能轻易说呢特别是一个部门内部,说了我还怎么混?自己也要是扶的起的阿斗,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各有占比,领导关系70%个人努力30%或者反过来也行。千万别走极端,领导关系100%或者个人努力100%瞧不起看不上看不惯领导,等你当领导了你自己再看看。 打铁还需自身硬,处理好领导的关系也是一种能力,至少你工作起来顺心员工因为公司而加入因为和领导关系不好离开。现实中待遇不好、离家远等等都不是你离职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基本是和领导关系不好。 今天这个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跟领导关系不好,别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环境,你可以选择离开啊、你可以选择业余时间写写文章做能提升自己的事情。 今天社会很少有人能和某个人搭档上下级一辈子,很少能在一家公司呆一辈子。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机会,武装自己到牙齿头发丝,到那都有饭吃,到那把人际关系领导关系处理好,人生自己努力贵人提携才是多赢。

  《一地鸡毛》影评(六):第二遍看结局

  第二遍看第十集的结局,之前一直是围绕着小林来看,但想想40岁的小林是什么样子?电视剧也没说小林是离开体制转入下海经商的路还是继续在机关求发展。

  第二遍看我始终在想40、50岁的小林的路。于是把重心放在了老张、老乔、老孙、老何他们身上,基本上也能看出小林会是什么样。继续在单位发展好会是下一老张,发展不好就会成为老乔和老孙那样的人。这是80、90年代的人的生活方式,新千年为小林多提供了一条路下海经商或进企业

  无论如何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赚钱,首先让自己精神面貌好、荷包鼓起来,其次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的生活、父母看得起病、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做到这两点已经不容易了。

  《一地鸡毛》影评(七):[一地鸡毛影评] 琐碎与市侩

  看剧的初衷及情节

  过年时候有个事儿貌似传的挺火的,就是因为一顿上不了台面的年夜饭,江西男惨遭上海女抛弃的事件。本来对这个事件没太大兴趣,但是人民日报这么高大上机构都关注了这件事,并且写了社论,于是我也就研读了一下。里边提到一本书,就是该电视剧同名小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引用该书的原因估计是书中情节和社论作者感叹点相契合吧。

  度娘总是那么体贴,居然知道我是一个更易于从视频中获取知识的人,百度“一地鸡毛”,电视剧比书靠前,导演冯小刚,主演陈道明,有点意思。带着膜拜的情节,以及好奇两位大咖95年的作品是个什么实力的心态,于是两天就看完了本剧。

  故事概况(时代背景、矛盾关系)

  电视剧以男主小林(陈道明饰)的职场和生活为两条主线,讲述了90年代的小林所在机关事业单位,利益纷争的种种矛盾,市侩心理以及勾心斗角的行为;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取舍难分。在上述双重压力下,小林心力交瘁,做了很多自己原本不屑于去做的事,最终还是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并且也讨厌当初的自己。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小林: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单位,个性张扬,经常迟到,后与李静结婚生子,琐碎生活下变得成熟。职场中不求上进,较为中庸。

  李靖:小林的恋人,后与小林结婚生子。婚后唠叨不断,她的戏我都是快进看完的。。

  老张:小林单位的处长,后升为副局长,与当时的副处长老孙有暗地里的微妙矛盾。后安慰老乔时被误以为搞不正当关系引发丑闻,停职观察后复职。

  老孙:小林单位的副处长。原本想借老张升职来替补处长的空缺,却因为其他利益关系,被人排挤,阴差阳错的落选,职位被无太多想法的老何捡漏,最终郁郁而终。

  老乔:小林单位的老员工,在单位工作32年,却仍然是个科员。既害怕年轻人与自己竞争,又想与其他老员工竞争。最终一无所获,因和老张的丑闻事件离开北京。

  老何:小林单位的老员工,典型的妻管严,工作上想上进但无任何手段,最终却升职为副处长。

  小彭:同小林年龄相仿,前任宣传处处长的女儿,属于小官二代吧,敢于在办公室和老员工呛声,因看不惯老乔排挤小林而结怨。

  能引发深思的情节回顾

  从该剧中可以映射出很多生活及社会问题,比如,从老孙老何老张可以看到职场争斗的规则和不定结局;从老乔的职场失意可以看到女性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弊端,以及好强心理对女性知性性格的摧残;从李靖和小林可以看到婚后生活的种种琐碎对爱情的考验。这些问题都是被大家议论到烂掉的,所以就不在赘述。

  我想通过小林在结婚前后及工作几年前后的变化,来看人的二重性问题。

  1、什么是人的二重性

  这里说的二重性并不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是着重想说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个体性,俗称个性。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个性而被人所认知,不管这个个性是善良开朗亦或者邪恶内敛。小林在结婚前,是个个性较强的男孩子,上班经常迟到,各种呛声捍卫自己的想法,而正是这种个性,反而被同龄的女同事小彭所看好(这个问题稍后讨论)。与此同时,作为群居生活的人类,同时也有群体性特点,每个个体为了融入群体中,需要遵从于整个群体的需要。共识的存在就形成了集体意识,个体对群体的依从就形成了忠诚,责任,或从众心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纷争形成了竞争及对抗。

  2、个体性和群体性是否矛盾

  在剧中,小林婚后被各种生活琐碎所烦恼,孩子,老婆,爹娘,老家来的朋友亲戚,但是他好像没有一件事情处理的让人感觉立场鲜明,眼前一亮,他鲜有的一些主见,都一次次被老婆的唠叨所淹没。

  年复一年之后,他并没有在生活上取得任何让人感慨称之为人生赢家的成就。反而,之前喜欢他鲜明个性的小彭对他说到:“感觉你比刚工作的时候,少了很多魅力,我要是找男朋友,指定不找你这样的。”,小林也只能淡淡一笑;最后一集,小林带着老婆孩子在外游玩,小林在幻觉中看远处,好像看到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在向自己招手,小林也只是笑着婉拒,他不想回到那个他认为的不成熟的年纪。所以我对小林的评价就像他老乡对他的那句评价“普通人”。是的,普通人总认为这些都是相斥的,就好像60年代的父亲,总认为父亲的权威性是需要绝对的严肃来建立的,结果往往是父子感情并不深。普通人总是分不清何时该遵守群体性规则,何时该展现自己的个性。每次回老家,见到各种不认识的亲戚各种亲切的叫着,说着些无关痒痛的话,我就感觉头皮发麻,甚至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感觉所有人都被同化到用同一个语调在跟我说话,并且说的整齐划一的毫无意义。难道成熟真的就是被同化到如此的地步,甚至让人无法记住你的特点,感受到你的真诚?

  我认为个体性和群体性很明显是不应该矛盾的。个体处于群体之中,并不能完全丧失个体性,而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与群体都会保持相对的一致性。群体是个体的集合,群体体现的是个体共同的意志,但毫无疑问的是,不会与每个个体意志完全吻合。个体在融于群体之中时,会放大其群体意识,而抑制个体意识(这只有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冲突时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这可以称之为同化。同化的结果使群体更强大,而群体的强大亦有利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这也正是个体心甘情愿被同化的原因。即人服从群体性规则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而不是丢失自己。很多人学习社会规则,误用来将其用来和朋友、恋人、家人相处,在我看来是无比可悲的一件事,因为每一种关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处之道,即不同群体的规则往往不同,并不可一概而论。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两者往往是因为个体性而相互吸引,如果过于泯灭掉自己的个体性,或许造成严重的后果。

  3、如何做到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兼顾

  其实想办成一件事情,即要掌握一些工具技巧即可,这是我去年来的一个很大感受。自身方面的有逻辑思维,任务管理,时间管理,计划管理等。合作方面的有各个场合的做事经验,即上边说的各个群体性规则。不在群体当中,处在亲密关系中时,就把自己从上述规则中剥离出来,释放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

  总结:

  什么是“自己”很重要,作为一个未婚者,可能未能感受到那么多的压力,还是倾向于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要过分被同化。

  《一地鸡毛》影评(八):可怜都为稻粱谋——陈道明在《一地鸡毛》中表演赏析

  可怜都为稻粱谋

  ——陈道明在《一地鸡毛》中表演赏析

  文/荞麦花开

  《从石挥的表演谈起》一文载:

  石挥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些带有他个人的特点的做法:

  第一、非常重视人物造型,包括人物的发式、脸部化妆、服装、习惯动作、语音语调特点等等,每部影片人物造型决不相同,而且变化很大。就是同一个人物,由于环境及人物性格的变化,在同一部影片中人物前后造型也不一样。

  第二、注重小道具的运用。石挥很知道人物经常拿着的小道具,可以表现人物的爱好,是人物性格的延伸,可以帮助塑造人物。所以,他在塑造每个人物的时候,都喜欢同时考虑人物手中的小道具。

  第三、寻找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绝活”。黄佐临说:“语不惊人誓不休。”导演一出戏而无独到之处就不演出,演一个人物而无鲜明的个性表现就不上台。而石挥的创作欲望是极强的,每个角色身上都要找出与众不同的绝招动作。绝活是指:为了表现人物性格而苦苦捉摸,找到的“绝招”,包括动作和声调。“绝活”不可能是处处皆是,但在每个角色的创作中,总能找到那么几处,令人叫绝,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作为中国表演史上泰山北斗的人物,石挥先生饱受后辈钦仰。姜文、李雪健、张国立等在访谈中都曾表示过最佩服最崇慕的演员是石挥先生。可以合理揣测,陈道明也不例外地从石挥的表演遗产中有所获益。下以陈在电视剧《一地鸡毛》(1995)中的演出为例析说。《一地鸡毛》有刘震云原著和编剧“双保险”打底,剧本台词考究精良。十五年后,仍然是刘震云原著加剧作总监的电视剧《手机》(2010),仍由陈道明主演,细心的我(表扬我吧^_^)发现陈道明两处类似的特色动作——这两个特点显是陈道明赋予的,而不是刘震云或导演的:

  1.陈道明特色的鸵鸟政策——逃遁于吃。《手机》中费老有个特点,每次上桌,都是咔咔一顿狂吃大嚼——这是他厌恶人际交往的“饭遁”。费墨一上席面是标准的“食不言”,只顾往嘴里塞菜。我分析,他是内心深处不喜欢应酬,推杯换盏翻来覆去磨叽些不搭不靠的应酬话,加之自傲,认为这些人哪怕就是认真说话,也到不了我心,所以干脆以逗萌吃货这张面具示人,既然填不了心那就填满胃;《一地鸡毛》7集:小林一早边啃西红柿边拾掇要去上班,老婆就在那叨叨,小林应付几句起身要走,老婆一屁股坐在他面前桌子上,按住他肩膀不放他走继续叨叨,小林也不很不耐烦,也不毛,也不言语敷衍,也不好言相求,只把啃了半个的西红柿又拿起来不住往嘴里塞……(你有叨叨嘴,我有西红柿!)

  2.陈道明特色的“色厉胆薄”——只敢腹诽。《手机》中,费墨和老婆李燕儿抵靠着身子在沙发上看电视,李燕儿说了个啥,老费心里颇反对颇反感但老婆仰着脸儿直瞅着自己呢,怎敢sayno,所以他忙不迭闭目垂首连点几个头敷衍过去,傻老婆胜利地转过脸去了,老费“秒变”,他咬牙凝目,从上往下朝着老婆的头发长见识短的长头发顶上猛啜一个鬼脸,嘴皮子嗫嗫,骂的什么咱们不知,咱们其实也知,不外乎笨婆娘蠢女人啥的哈哈。他是老费,他是个老废物,他只能这么阿Q一下捞个没被看见的胜利,捞个没被看见才有的胜利。他还能一耳光甩过去冷哼一声暴喝一声“滚!你给朕滚!”么。他是小男人啊。《一地鸡毛》8集:妻子在枕边嘀咕:你是不是也想在办公室弄个第三者啊,那小彭倒挺合适的。然后扭过脸迷糊睡去。小林对着妻子的半边脸咬牙咧嘴显然在反击——可是只是腹诽:无声的吐槽。Ps:引申一下,话说我陈老师在剧中如有小舅子,必是孔武有力四肢发达简单粗暴看不起文弱姐夫的小舅子这一标配——《冬至》戴崴,《中国式离婚》林小军。不知道这是不是陈老师商编剧后给自己加的“人物关系特色道具”?而陈老师的角色清一色的对这种四肢发达的小舅子都是虽然鄙夷不屑但是只敢背后逞英雄因为当面说会被饱以老拳^_^。但陈一平对戴崴、宋建平对林小军,骨子里又自有一种不可凌迫的威压气场,好似胸中自有百万雄兵慑服这等莽夫倒也不敢轻举妄动。——陈道明这个味道的拿捏,轻重恰好;文而不弱,此之谓也。

  ——以上两个特色动作无疑就属于石挥先生重视的“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绝活’”。下面再从语言、抽烟、看闲书、看足球、吹口琴、衣装前后变化等方面看看小林之为小林的特点。

  语言:“你/他失去理智了。”这句话是小林慢慢变成老林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金句。时不时以抽身于外的旁观者身份审慎地评议他人,这表示小林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还没有失去理智。潜意识里是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自己能不能保有理智不再失去理智的不自信。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内心对自由人性的呼唤其实是如此强烈(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分分钟不留神就会让自己“失去理智”。而失去理智的后果是啥?是没房子住,豆腐馊了,保姆罢工,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曾救了自己命的老师的命自己却救不了……

  抽烟:心烦的时候才抽。剧中老张饶有兴味地对小林说:你不是说你心烦的时候才抽烟吗?(怎么搬家歇口气儿的工夫就抽上了。)小林耷拉着头笨拙地打哈哈。然后又是沉默,吁气,再抽口烟。老张的话无意间揭发了让小林又不禁悚然的一个事实:原来以前烦心的时候那么少,现在烦心的时候这么多。10集,晚饭桌上,小林给老婆请示:我今晚看看球行不?决赛!生活中就这么点乐呵了……老婆说不行!看球能吃还是能喝?能给咱煤气?今晚不许看球,明天早上早起把煤气换了。于是小林晚上抽着烟,把收音机开得小小的,搁耳朵边听比赛。老婆嘟囔,去看电视吧,明天记着换煤气就行。小林搂不住憋火来劲:我说看电视了吗!我说了吗!……若干年后,陈一平在漫漫寒夜里躲在银行柜台下过夜,陪伴他的毕竟还有一枝枝香烟。那个夜晚,小林首先还不是要用香烟来告诉自己我有好烦,我已经快要出离这个烦,他是用呛人的烟味儿来无声抗诉老婆,我有好憋屈。

  爱好:看闲书,吹口琴,看足球。

  小林并不是一个有志青年,踏入社会进了机关也没存着济世报国的宏愿(公),或升官发财的大梦(私)。他就这么继续吊儿郎当地穿着短裤趿着拖鞋迟到早退,桌上摊着厚厚的“闲书”。小林终于有了立锥之地,哪怕是合居的房子,这望外之恩也让他把自个儿看“闲书”的毛病当臭抹布一样扔得干脆:他一脸心甘情愿的讪笑,对老张点头哈腰保证:“不看书,不看书。”但事实是小林只是把不看书变成了不在办公室看书,他仍然为自己保留下一块方寸须弥,譬如跟处长老孙同作为伴当陪张副局长出差去包头,火车上靠窗坐着的他,摊开了久违的闲书,忘我地把头埋进了厚砖头。

  闲书而外,还有俩爱好:吹口琴,看足球。看足球最憋屈的是这爱好在决赛那个晚上竟被挤兑揉捏成了听足球。但这并不是最憋屈的——最憋屈的无疑是“老林”对着新人小马大马金刀地指指点点:看什么球,踢什么球,不许看球,不许踢球。老林用这个前辈的指点其实是告诉自己,自己是老林,所以自己没有失去理智。老林继续提点新人:上班时不许穿短裤。我们扶了扶眼镜,抬头瞻望,老林同志早已不是昔日大裤衩趿拖鞋的小林,今日的他,长裤白衬衣腰带扎得紧凑。

  小林吹口琴是跟老婆谈恋爱时的爱好,在宿舍楼窗边坐着,就着晚来夏风,悠闲地吹几口“长亭外,古道边”。剧集里,小林吹口琴是一头一尾。剧末,妻女在身后侧笑语嬉乐,看似终于也很幸福的小林终于在终日忙碌于口食的一地鸡毛里偷得半日闲,又捡起了他尘封已久的口琴。他背对着妻女坐在石阶上,用劲儿地吹着,在阳光满地的大天白日里他用劲儿地吹着,发泄地吹着,报复性地吹着,他的眼角好像泛着泪花儿,他鼓足劲儿要把这泪花儿憋回去……一切都是为了生活,为了老婆孩子,没什么说的。但只有在吹着口琴的时候还能重拾一星半点儿的青春如风吧。聂明宇在拉着手风琴的时候是冷静沉醉的,是安详陶醉的,是傲然迷醉的。他知道他一朝琴在手,就是世界的王者。陈一平在听着魔笛的时候是面容不波的,是思绪不波的,是心湖不波的,在冬至之前,他是可以让自己平静如斯安享如斯的。可是小林却不行。小林哪怕在把鸵鸟的屁股坐在石阶上,哪怕在逃遁于他废置已久的口琴中,却还是悚然惊醒——抬望眼,不远处竟是另一个自己,拿着洗车巾向自己招引的自己。小林把口琴从嘴边抹下来,朝着洗车工小林,缓缓摇了摇头。洗车工小林略不耐烦,拿着抹布向口琴小林再招了招,然后,转身而去,朝向开门的大奔点头哈腰。

  荞麦花开写于成都

  2016年2月28日

  《一地鸡毛》影评(九):一路等候

  我已不再寻求,那浪漫的温柔,我已走过那开满花朵的春秋。

  ——谢东

  我噙着泪,一口气看完十集《一地鸡毛》。静水清流,却道尽了生活的琐碎、沉重与真实。在我看来,小林的经历是一系列前辈的人生范本。他们过去扛着过,这是一个事实,他们现在不扛着了,这也是一个事实。但是,他们过去扛着比我们现在扛着,难度要大得多,这才是必须强调的一个事实。他们尽力了,做到最好之后,他们改变了斗争的方式,绝对正确,但我们还没有尽力。我们比他们幸运,条件更优越,就应该更努力地坚守住少数人的责任,扛着,并错误着,直到有权正确为止。

  王澍先生说我孩子气,我情愿将之视作表扬。在电影《大逃杀》中,“孩子”简直就是少数人的代名词。片尾曲STANCE PUNKS《真夜少年突击队》我听过无数次,每次都感到无可抑制的哀伤。我迷恋那部犀利的电影,就像迷恋传说中王澍先生逼人的锋芒。说到底,“孩子”的战斗是没有意义的,唯一的意义,只在于让战斗过的或战斗着的人们不觉孤独。那一年的圣诞节,我在巴黎圣母院点燃一枚蜡烛,附上一张纸条,写给天下战斗着的以及未来将会投入战斗的“孩子”:Go ahead. Don’t cry.

  走过春秋,一路等候。听郭德纲先生今年的开箱新作《神马都是浮云》,觉得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不是仅靠着一些小聪明就能达到的。真喜欢他说的那句:“所有人都有吃屎的时候,记住了,只要不嚼就行。”典型的话糙理不糙,居然正合王国维先生遗书中所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道理。尽管学界对此多有解释,但凭着能写出《人间词话》的那个至纯至净的灵魂,我情愿给予“再辱”一种最为基本的解释:正所谓“风尘肮脏违心愿”,那样的灵魂行此世间,已是一辱,又经此世变,自然就是再辱了。朋友说他在彷徨多年后,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并想知道我在追求什么。我想和他说,一把年纪了,还追求什么,无非是扛着,先扛着不吃,再扛着不嚼,最后实在扛不住了,死掉,拉倒。

  《一地鸡毛》影评(十):就说说第一集

  小小的办公室

  几位老同志和一个大学生

  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办公室的小黑板上 只有那么几个名字

  却要每天都在上边写写划划的

  出勤 迟到 打水…..

  从处长到副处长再到科员

  辈分 工龄都将作为等级的参考

  而等级就代表着权利

  权利包括了话语的权利

  得到好处的权利

  命令他人的权利

  和局长打小报告的权利

  每天早上先倒热水的权利

  没有权利 辈分小

  就要经常被人叫去谈话 谈心

  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大学生怎么了

  不懂办公室的潜规则照样是个小虾米

  第一集的第一场

  陈道明从床上起来

  和他一个床上的女生说小心被楼下的大妈看见

  表明了这是一个女生寝室

  从一开始就明确了陈道明这个人注定是一个拿体制不当回事的人

  而这样的性格 在办公室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办公室

  必定是刀俎鱼肉

  看书 写诗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当然了 怎么能助长这种风气呢

  思想是需要被禁锢起来的否则怎么会甘心的被统治

  办公室的人只对公交车上的流氓有没有得逞感兴趣

  对单位来的救护车是来接谁的感兴趣

  对自己的上级有没有向更上级打小报告感兴趣

  对怎样利用别人打击竞争者感兴趣

  以上就是看完第一集后的一些拙见

  等不及到最后看完了 所以先写了些

  写的不全面 见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