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维拉·德雷克》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维拉·德雷克》的影评10篇

2018-02-17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维拉·德雷克》的影评10篇

  《维拉·德雷克》是一部由迈克·李执导,艾美达·斯丹顿 / 理查德·格拉翰 / 埃迪·马森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拉·德雷克》影评(一):《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经期恢复助手【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9/vera-drake61.html

  Vera Drake (2004)

  本片获得2004年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影片讲述一个老女人故事。女主角是一个中年女人,在富人家做帮佣,私下里帮助怀孕的女人流产,但是此事她没有告诉任何家里人女主家庭和睦,她有一个相爱的老公、一个聪明儿子和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女儿,以及年迈的老母亲。一天,女主角邀请一个独居单身男人到家中做客。饭后,大家闲聊中互相了解了彼此,男人与女儿也渐渐熟悉。一段时间后,男人准备与女儿结婚全家人很高兴。女主角的老公与弟弟合伙开办一间汽车修理厂,弟弟与女主角老公关系很好,但是她老婆却很冷淡。在女主角女儿订婚后,弟弟老婆也有了孩子。于是,全家人聚到一起互相道贺。大家正开心时,警察突然来访。原来女主角给人流产时,一个女人险些丧命,女人的母亲供出了女主角。就这样,全家人在困惑中看着母亲被警察带走。很快,全家人就知道了母亲帮人流产的事。女主角老公弟弟的老婆知道后觉得很丢脸,不愿意与他们家再来往,儿子也对母亲做的事情很厌恶。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原谅了女主角。最后,女主角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半。

  这是一部给人感觉非常怪异的电影,很难评说。因为本片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优点。换句话说,从两个不同方向理解本片,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不过,在说这些之前要先总结一下影片的主题。通过情节可以知道,本片用一个普通中年妇女“帮忙”的故事,表现了欧美西方国家对于流产的态度,以及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思想的愚昧与保守简单点说,就是英美等国家对于流产的看法——坚决不允许的,而且是不道德的、违法的!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它很浅白,就不多说了。

  本片让我感觉怪异的是,电影的拍摄。影片事无巨细的表现了女主角的家庭生活,从她照料孤寡老人到帮忙流产,从呆傻的女儿到聪明的儿子,从踏踏实实的老公到极具个性的弟媳妇生活中点点滴滴几乎都被电影拍摄下来。甚至于独居男人的生活也表现的很详细,二战中的经历啊、去澳大利亚的兄弟啊,等等。是的,这些是可以表现出女主角家庭和睦、善良性格等多个方面,但是它与电影主题有何相关?难道女儿嫁不出去是因为母亲帮忙做流产?弟媳妇不喜欢哥哥家也与流产有关系?当然是没有!可见,本片乱七八糟的表现一番却没有切入正题!这就是电影最大的缺点。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反倒成为本片的优点。因为这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电影,自然要将角色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这一切也能凸显出女主角“帮忙”的好意。所以,本片从两个角度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看法。对我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无法完全的说服我自己,因此我只能感觉这是一部怪异的电影。

  此外,影片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那个富家女的故事,她在电影前半部分出现后,后半部分就消失了。有没有搞错?如果她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何必在前面花那么多时间讲述她的故事?不如一笔带过了。即使为了表现有钱人流产的方法,也不用这么刻意弄出一个支线情节吧!

  以上就是我对影片的感觉:说不上好,也谈不出坏,只是一部感觉很奇怪的电影。这也是最近英国艺术片给我的感觉,风格总是很平实、琐碎,但却有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这也是本片导演Mike Leigh的个人风格。最后说一下,流产虽然很残忍,但是生一些自己不愿意养的孩子也是不道德的。这就是西方国家的诡异之处,总把自己想的很高尚,其实人类一样龌龊。至于哪些国家对坠胎或者流产有法律规定,网上一搜便知。

  本片演员表现出色。女主角Imelda Staunton长相比较一般,甚至可以称为丑陋,但演技真实可信,她把一个善良的女人演绎的非常到位,让人几乎认为她就是女主角。影片其他演员也很出彩,那种生活化的演出方式,很能打动人。这些配角的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一下。一部感觉上不好不坏的电影,琐碎、平淡的电影细节让本片并不好看。大概因为这些特点,它才能得到金狮奖的青睐吧。

  Imelda Staunton

  序列:0935

  维拉德雷克.Vera.Drake.2004.D9.MiniSD-TLF

  2012-09-29

  《维拉·德雷克》影评(二):Vera Drake - 沒想到電影會如此細膩, 清楚得令看的人咋舌

  英國導演Mike Leigh的電影, 有機會都會去看看, 這回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的"Vera Drake"(香港譯作"地下觀音", 是意譯, 但我不喜歡)也是十分值得一看的作品.

  題材是嚴肅敏感的非法墮胎, 故事發生在1950年的英國. 主角就是片名的Vera Drake, 一個仁慈的中年婦人. 她有一個幸福家庭, 夫妻恩愛, 子女和睦, 只是擔心他們找不到另一半. 她每天除了到富有人家打掃外, 還像義工般到處去幫助那些年老無依的獨居者, 和探望她臥床的母親. 表面上, 她是徹頭徹尾的好人一個. 也是基於她的仁愛之心, 她還不收分文去幫助那些少女去打掉孩子. 一年復一年, 她就這樣幹了許久, 直至一天差點害得一個少女喪命...

  沒想到電影會如此細膩, 詳細地把Vera Drake所做的事展示給我們看. 墮胎的過程, 儀器, 程序, 她所負責的一切, 還有對少女們解說兩三天後會出現的身體狀況, 都清楚得令看的人咋舌. 還有Vera Drake被捕的過程, 警方搜查她的犯罪證物, 拘捕程序, 審判, 監獄, 每一個細節都那麼清楚, 很有感染力. 電影最成功之處在於它沒有強烈的立場, 讓觀眾自己去判決, 去分析. 可以如此處理這種敏感題材, 一點也不容易.

  電影中偶有的幽默感也帶給故事一些色彩. Vera Drake女兒Ethel的內歛和與沈悶男友邂逅; 監獄中當Vera與其他兩個同因非法替人墮胎而入獄的女人對話, 都帶來觀眾的笑聲.

  女主角Imelda Staunton獲高度讚賞, 更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她成功地做到Vera那份仁慈又無辜的神髓, 演技精湛.

  看過場刊, 導演說是首次用角色做片名, 因為要說的就是她的故事.

  link to my blog:http://dorablahblah.blogspot.com/2006/04/vera-drake.html

  《维拉·德雷克》影评(三):小妇人无畏

  Vera Drake的笑容是简单的.

  只是每当这个矮小的老妇人露出那样愚忠,谦逊小心,并有点无知无畏的善良表情,企图去园说一切的不合理悲剧时,我很难过.

  有时候,欧洲的早上跟中国差不多,年老的母亲们会在清晨去市场新鲜蔬菜和早点,穿着保守整齐,走在石头路上,总被喧哗而过的单车吓一跳.有风的冬天会戴上好看的头巾,脖子上仔细地别一个结.Vera就是其中一个.每一天安排得满满.上门照顾乱七八糟的邻居,带无父无母的流浪儿回家吃饭,免费为可怜的穷女人们非法堕胎.直至一天,她差点断送了一个年轻女孩生命,并发现好友一直在利用她中饱私囊.在一家团聚的雪夜,她被冰冷的警车带走...

  我想起泰戈尔说的一个故事. 一个将军在战中杀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他找到死者唯一的孩子, 把他养育成人. 孩子长大后, 将军说出真相, 对小孩说,现在你可以亲手为你的父亲报仇了.

  在这些奇怪的故事里, 伦理颠覆了, 仁义也扭曲了. 将军是自私的, 为了洗去自己的内疚, 不惜假手于一个孩子, 一个无辜被摆上了忠孝道义的神台,日后得用自己的一生自圆其说的孩子. 而Vera, 竟敢用一颗简单的心一些简陋工具试着弥补社会阴暗角落里的疮疮孔孔. 用背叛了她还厚颜无耻朋友思维解释的话:她以为她在行善在救赎,我们有这个能力吗. 冷酷不合理的法纪和那些已经习惯了出卖良心和无辜来抵御黑暗的人都会嘲笑她, 因为Vera的世界是他们已经摈弃并变得陌生不可理喻的世界.

  《维拉·德雷克》影评(四):Vera Drake 维拉•德雷克

  一部伟大的英国式表演的影片,Imelda Staunton居然输给了查理兹•赛隆,正充分说明了奥斯卡的无知和偏见。表演出色的不止Imelda一个人,如果有整体表演的奖项,《维拉•德雷克》也当之无愧。Mike Leigh电影拍的不多,却已经得了好几次戛纳、威尼斯,奥斯卡提名也好些次,但是始终没有沾染上好莱坞的那一套,一直立足英格兰本土,这是一种固守,却也是一种坚持,而他也做的真的出色。

  虽然故事发生在二战后英国经济萧条和涉及到了非法堕胎这个宗教意义上敏感的话题,电影的起伏却不是通过镜头强加给你的,而是通过演员生活化的表演一点一点的让你融进去,仿佛那些人物是活生生的在你周围,你在真正的体会着他们的悲苦和无奈一样。导演并没有批判什么,丑化什么,甚至是逮捕Vera的警察都在严肃之中带着温柔同情光彩,导演只是把这个故事客观的展现在你面前,一切的是非曲直留给你自己去想。也不是完全的客观,那种无奈和心碎出现在Vera的每一个镜头,那个本该团圆温馨的圣诞夜,Vera在飘雪中被警察带走,她的丈夫无助但却坚定的跟在她后面的时刻,那些压抑的隐忍和心酸由衷的让人难受

  本不想在西方具有争论的堕胎问题上纠缠太多,但是与那些下层的妇女不得已的求助于Vera所对比的,是Vera服务的上层阶级的小姐所面对的由金钱地位所提供的“合法”的安全堕胎,Vera那些简陋的设备和这种非法的服务行为就算不在宗教意义上,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的确是不合理的,但是对于那些底层的无助的妇女来说,她们又怎么能负担得起几十镑的现金来获得“合法”安全的服务呢。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是Mike Leigh很多时候真的像一个工人阶级的代表,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_^),那些普通人生活中的苦中作乐、辛酸无奈在他的摄影机下那么的真实可信,也那么的发人深省。具有讽刺意义的也是使Vera事迹败露的那次堕胎的对象的母亲,是她很久前的旧识,是一个介于上层阶级和底层人民之间的中间阶层

  一直可以想起Imelda的表演,或者我觉得那已经超出的表演,在我看来,她就是Vera,对家庭邻里的温暖,面对来堕胎的妇女给她们微笑鼓励,却也不时的流露着无奈的凝视,被捕时十几秒的面部特写把一切心境转变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拘留期间那种世界坍塌一样的充满罪恶感和无助的眼神和颤抖的身躯,这一场演出浑然天生,毫无瑕疵。她也充分的说明了表演不在脸上做出多少表情挤出了多少泪水,更在每个细小的动作甚至是蹒跚的步伐中。

  《维拉·德雷克》影评(五):关于Vera Drake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维拉的脸上一直漾满了笑容,亲切慈祥。就像本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爱心天使维拉”一样,她是邻居们眼中的爱心天使。

  影片的后一个小时,维拉的神情痛苦哀伤,紧缩的眉头和紧抿的嘴唇不由自主地颤抖。她被判刑了,判刑的原因同样是她的爱心。

  这部影片再次无情地否认了法律的绝对公正和万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维拉的作为都是利比弊大的,甚至可以说,她帮助女孩子们堕胎,和她照顾生病的邻居并没有本质区别。谁都知道,这些女孩子如果不能让肚子里的胎儿流产,等待她们以及她们孩子的将是更为可怕命运。但是法律是刻板而严厉的,它在这个故事里无疑扮演了一个让人失望的角色。如果说警察和法官则是法律的肉体化身,那么他们同样让人失望。为了“程序的需要”,他们逼迫维拉取下指上戴了27年的戒指;他们不把维拉的“罪行”告诉她的丈夫,而是要维拉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自己说出来……

  维拉儿子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我曾经以为,他会理解母亲的行为,然而事实是:他骂母亲“肮脏”,他不停地强调“那是胎儿”,“没有权力这么做”。我对导演的这种安排并不十分理解,在我看来,年轻人应该是新思潮的代表,而不应该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去反对堕胎。也许导演是想在影片中达成某种平衡。

  最后想说的是,非常喜欢影片的色调和音乐,欧洲的一切总是让我着迷。:)

  《维拉·德雷克》影评(六):地下观音--看《维拉·德雷克》

  翘了一叫袁鹤翔的关于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的讲座,拉着昕姐跑去西部图书馆看电影,还是下午三点。这次的片名,叫《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

  是英国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的作品,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片子围绕的主题,是一个在西方国家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堕胎。

  堕胎在如今的中国或许不算是什么轰动的事情。可在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借口予以剥夺、破坏,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

  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英国。那个年代,伦敦,堕胎是被法律禁止的。除非你有钱,有很多钱,花上150英镑,那才可以通过正规医院渠道解决。否则,只有私下找人,或者,把孩子生下,或者,自杀……

  女人在爱情上、在婚姻上,注定要比男人承担更多的苦难。很多时候,男人轻易的一次放纵、一次诱惑、一次快乐,换来的就是女人的苦痛。而那些苦与痛,甚至不能去诉说。

  片子的主人公维拉·德里克与丈夫斯坦和一对长大成人的子女生活在平民公寓里,家庭虽并不富裕,但生活还过得去。她总是助人为乐、热情开朗:探望生病的邻居、照看年老的长者、请生活无规律的雷杰到家里吃饭、资助丈夫的弟弟学费。她和丈夫感情稳定和谐,27年,互相扶持着在一起。在二战丈夫参军出外打仗时,是她独自在家含辛茹苦地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可是,她还有一个隐为人知的地下工作,从未向家人透露过,包括她深爱的丈夫--那就是,堕胎。

  和丈夫满足地依偎

  她帮那些贫苦的女孩,她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她使用的是简单的器械。每一次,她都是那么温柔,轻言细语地对那些恐惧的忧虑的女孩说话,望着她们青春却伤花怒放的容颜,她没有责备。她说:“没关系,放轻松。”“不会有事的。”“你可以放心了。”……哪怕是对那个丈夫在外而偷情的女人,她不喜欢,看着那女人的哭泣,她还是温和地包容。

  事发后,警察审问她,她说:“我只是帮那些可怜的女孩子而已。”她不愿意叫那个工作是“堕胎”,因为作为一个女人,她知道,如果她不帮她们,她们的结局会是怎样。可是,法律就是法律,法律还是法律。最终,她还是被判了刑:2年零6个月。

  喜欢片子的细节,琐碎得近乎啰嗦,真实的啰嗦。比如那个要做新礼服参加妹妹婚礼的男人,傻乎乎地在那里沾沾自喜,想像自己穿新衣的样子,乐滋滋地问帮他量身的裁缝:“我像不像某个影星”。

  喜欢片子的演员,比如维拉的女儿埃塞尔,一个在电灯泡厂工作的老处女,有些自闭式的神经,做什么都怯生生的。连着那个老处男雷杰,长得有些滑稽,举动也是怯生生的。他向埃塞尔求婚,一点都不浪漫的,死板板,面无表情:“嫁给我吧。”可是,在维拉被捕入狱后,以为他会走,他没有,他甚至没有说那些残忍的话,像维拉的儿子,像维拉的妯娌。他说:“我理解的,我妈妈生了七个孩子,我们没有受到照料。”他在尴尬的圣诞节拿起巧克力塞到嘴里,他说:“谢谢你维拉,这是我渡过的最美好的圣诞节。”

  ……

  影片的最后,维拉颤巍巍地、坚定地走上通往监牢的楼梯;家里,三个人:丈夫、女儿和儿子静静地坐在一起,灯光撒下来,扑在他们脸上。好听的音乐响起,我知道,他们在等她回来。

  《维拉·德雷克》影评(七):献给游走在道德与法律裂痕中的母亲

  对这个片子感兴趣主要是整个女主角,女演员伊梅尔达·斯汤顿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的乌尔里奇教授留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那种充满了神经质,尖酸刻薄的中年妇女的形象在那部片子中大放异彩。在2010年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这个角色再度回归,戏份不多,依然在有限的空间里放射出了她的光芒。角色的给力,肯定源于演员表演上的给力。于是,我记住了她。当看到伊梅尔达·斯汤顿作为第一主角的片子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排班表上时,我第一时间就决定了肯定要去,一定会去。

  其实,对于文艺片,尤其是那些略显沉闷的片子,有时候我也不太想看。毕竟,电影的首要功能是用来放松的,或者说是用来躲避现实的。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活得很累,而在光影营造的那个故事中,最想要的是放松了心神,彻底地在别人的故事中放松一把,或者在淋漓尽致的刺激中体验一下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这东西,跟泡吧或者吸毒一样,只求得在短时间中的一种放松。

  但是,作为人,懒惰的习性总是存在,而且对于日常生活常有一种路径依赖,一旦谙熟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安眠于上,有时连思考都不愿意动一下。各种带有思考性的文艺电影的存在,就有了某种合理性。当然,这是对于纯粹的观众来说的,对于那些职业从业者来,则另当别论。我写了那么多电影,就是纯粹为了纯粹的放松,看完了就写写,也不想去做什么发表,所以看与写都是很随意的。对于文艺电影,从来不会拒绝,而且有时候会主动找来,连续看上一气。但别的时候,则仍以商业片为主。

  对于英国导演迈克·李,我们都知道他拒绝好莱坞的邀请,也拒绝好莱坞的商业性行为,用他自己的话讲,“如果让我在好莱坞和用钢针戳眼中二者择一,我选择钢针。”这个态度真是决绝,让人钦佩,电影界也因为有这样有个性的导演的存在而显得多彩多姿。很欣赏他对电影的态度,也钦佩他在电影中所观照的人群及在其上投诸的思考。而且,迈克·李是让演员在片中即兴发挥出名的一个导演。他将剧本交到演员的手上,然后让演员去琢磨剧中人应有的气场,然后把自己当成剧中人,去自由的发挥,一旦这种发挥得到了导演的肯定,就会在正式拍摄中被运用到镜头中去。这一点,台湾的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很类似,赖声川也是出了名的与演员们一起创作作品而出名。但赖声川与迈克·李同样的地方,都是这种即兴都发生在正式拍摄或演出前,那个时候,可以任意地发挥,而一旦将方案确定,在正式拍摄与演出的时候就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不能再做临场的发挥了。这种即兴发挥,很多人以为是在拍摄过程种,这并不准确。

  在《维拉·德雷克》中,我相信女主演伊梅尔达·斯汤顿一定做了很多的自由发挥,她一定是进入了那个叫做维拉·德雷克的内心中去了,不然,这个角色怎么可以带给她那么多的光荣呢。《维拉·德雷克》在2004年曾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女演员两个主要的奖项,这是奖给迈克·李与伊梅尔达· 斯汤顿的,也是他们的付出应得的奖项。

  在1950年的英国,二战虽然过去了已经5年,但人们的生活它的阴影却时时存在着,在民众的交谈中,二战仍然是一个时时离不开的话题。对于男人来说,战争中是否参战,是否有朋友因为战争而离开这个世界,都是日常谈话中离不开的话题。而参战并意味着就一定是英雄,参战过,即使是胜利方,在战争结束后也仍然需要重新过日子。那些曾经的战术们,现在仍然像战前一样,继续在从事着汽车维修或清洁工的工作,努力地生存着,生活的琐碎,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心态,怎样努力地使生活变得更好,并怎样地尽可能地去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们度过难关,这是日常人最切实的期望。而时间一旦到了六七十年代,战争远去,被战争破坏过的工业基础得到了重建之后,西方国家都经历了一次新的经济大飞跃。那么,在战争结束后初期的人们,那时候他们的盼望与付出就是值得的。生活有盼头,总比什么都好。

  当然,从现在去看西方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会觉得一切都那么的光鲜。但是对于年后最初的几年,那几年民众生活的艰辛与困难,却仍然值得回忆。迈克·李在《维拉·德雷克》中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事情,他将战后初期的英国民众生活的基本状态搬上了大屏幕。这个记忆,对于英国人来说,或许印象会更加的深刻。而对于遥远的东方的观众来说,其实《维拉·德雷克》里所映照的那种生活,与东方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现实比起来,仍然是好很多倍的。但是,我们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来,只能有《山楂树之恋》这样的飘渺的爱情。但这无损于迈克·李的努力,何况,他贡献出了一个足以在影坛闪耀的女性形象,那就是维拉·德雷克这个徘徊在道德与法律边缘的女性。

  维拉·德雷克是战后一个慈祥的充满了仁爱心的女人,她有一个几乎安乐幸福的家庭,自己的工作是为贵妇家做工,丈夫是与他的弟弟开了家汽车修理间,儿子在读大学,女儿即将恋爱嫁人。一个不怎么富裕,但足够幸福的家庭,维拉·德雷克一心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她每天奔波着,去帮着那些尽自己最大努力可以帮助的人。而这些帮助中,几乎都完全出乎于自己的内心真挚的爱。只是,在她对人诸多的帮助中,其中一个,在维拉·德雷克看来是那些深陷困境的中的女孩子们。她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跟男人发生关系,并怀孕了。这些女人们都不想要这样的孩子,深陷困境,需要帮助,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去医院,或者没有钱支付得起医院的价格。这个时候,维拉·德雷克就出来为她们做堕胎的手术。

  而根据英国的法律,采用未经法律允许的手段为别人做堕胎手术是违法的,而且属于是重罪。但是从道德上来说,维拉·德雷克做所有的这些,都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她的心里只是想去帮助别人,而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与法律之间还会有什么关系。崇高的道德感与冰冷的法律之间,就这么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裂痕,不幸的是,维拉·德雷克就横亘在这个裂痕的中间,成为了被撕裂的人。于是,在她为别人做了将近20年的堕胎手术之后,终于被送上了法庭,而且由于无可置疑的法律事实,并判处了2年6个月的徒刑,这对于一个女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但事实的残酷性却总是这样的,生生撕裂所有原本是美好的东西。

  维拉·德雷克这个女性的形象,在道德与法律之间游走,这其中还没有宗教的元素在里面,不然将会更加的让人感到纠结。毕竟,天主教是严厉禁止堕胎的,不过迈克·李关注更多的是更贴近现实的生活状态,而没有纠缠在宗教上,影片跟着维拉·德雷克的脚步在往前走,而优秀的演员伊梅尔达·斯汤顿也完全演活了这一形象,正如她演活了乌尔里奇教授一样。一个内心充满慈爱,在犯错之后有充满内疚濒临崩溃的妇人,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维拉·德雷克》这部影片光芒万丈了。即使不谈战后的英伦背景,还有宗教的悖论这些,只维拉·德雷克这一个形象的存在,就足够了。这也是作为东方人也照样喜欢这个片子的主要原因。

  人性都是相通的。在维拉·德雷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母亲的一面。像我,我的母亲现在的年纪跟片中的维拉·德雷克还要稍微大一点点,年逾60,已步入老人的行列。作为母亲,给人的记忆总是温暖更多一些,但像维拉·德雷克一样,虽然慈祥慈爱,却仍然行走在道德的边缘。我的母亲,虽然批评起来心有不忍,但她的确也有着贪图小便宜,背后嘴碎说人闲话这样的性格缺陷。我可以宽容自己的母亲,但不能说她的缺陷就不存在。就像迈克·李在片后打出的字母,献给她的母亲一样,维拉·德雷克的身上有所有母亲的印痕在其上。就像我爱我的母亲,虽然她的性格缺陷也一样的明显。

  对于伊梅尔达·斯汤顿,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里还将有戏份出演,虽然只是作为一个反派的小配角,但她的光芒还是不可挡的,再次小小地期待一下。

  《维拉·德雷克》影评(八):好人一生平安?

  本片获得去年威尼斯电影的最佳影片金狮奖以及最佳女主角奖Imelda Staunton,Mike Leigh的这部影片讲述的一个是发生于二战后的一宗私自堕胎案件,同样属于伦理范畴。女主角Vera Drake是一个平凡英国家庭的主妇,上有老母,下有成年但未婚的儿女各一,丈夫是修理汽车的,她给几个大户人家帮佣,前半部分导演展示了她的善良和蔼乐于助人不图回报,而后半分则是她瞒着家人无偿替年轻女子堕胎(中间人却私自从中赚取佣金)以及东窗事发事发之后家人邻里的态度!个人认为本片最独到的地方就是对这一事件几乎没有明显的评判,只是冷静而且客观的阐述整个故事的始末,或许对于我国观众来说会一边倒的认同女主角的做法,但在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国家民众可能就会持保留意见了,而导演的聪明之处就是不加评判,事实的意义在于事实本身,我甚至怀疑如果导演在片中显示了自己的倾向(任何一方)那么本片可能就跟金狮无缘了,没办法,意识形态这种事情有时候就是有这么偏颇而不自知!

  扯几句题外话——越发喜欢英国口音的英语了,好听得不行了,从男人口中说出来有一股子优雅的无赖气质,而从女士们口中说出来则透着一种亲切的傲慢(俺们村都是这么夸人的),真TMNB,可是我的口音全给崇美的国内英语教育给耽误了,正宗的伦敦腔对我来说算是没戏了!

  《维拉·德雷克》影评(九):Vera Drake

  Vera扮演者在《Another year》开头出现了几个镜头,看到弹幕有人提到,于是知道了这部电影。同样编剧、导演都为Mike Leigh,他真是一位有才华的导演,总能发现新的素材并将编写为一个完整的精巧的故事。

  Vera在众人眼中是一个极其善良并且热心肠的女性,她动作麻利、干净利索、待人友善,整个家庭在她的带领下充满着和气的氛围。(喜欢她们一家见面互相问好,睡前亲切地互道“nite”)在她的促成下女儿找到了一位和善的丈夫,有她的饭桌总是充满欢笑,他把瘫痪的父母照顾得很周到,和丈夫也非常恩爱,她的小叔夸她“天使心肠”,她的丈夫说“她是神”。虽然一家人没有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但也还过得去,尤其是在二战刚结束的物资极其缺乏(那时候8包烟换3双尼龙袜)的英国。女儿在灯泡厂做质量检测员,丈夫在弟弟的修车厂,儿子是一个裁缝,另外还在上夜校追求进步,Vera在一户富裕人家做清洁工。一切都那么地好。

  然而Vera最终却被警察逮捕并被判处2年零6个月的刑期,因为她私下为意外怀孕的年轻女孩堕胎。Vera知道这种行为违法,因为警察找到她的时候她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来”。她知道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姑娘们无法承担上百磅的正规医院手术费,她无法拒绝,她不收她们费用,单纯为了帮助她们。法律将她的这种“善行”判定为有罪。我没办法对Vera的行为下“对或错”的准确判断,因为我一边同情着Vera一边又想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像Vera那样去做。站在现代人的立场,法律高于一切,我将Vera的这种行为判定为愚善。但对于1950年的刚刚结束战争(侵略战争作为最大的违法行为,整个国家的违法行为)的英国,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有这么深刻,内心绝对信服法律吗?我不了解。

  刚刚得知,这部电影中文又名“地下观音”。看来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站在Vera这边的。“她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怎么能锒铛入狱了呢,法律啊,你真不公平”,或许很多人会这样想,但我却认为,入狱正是体现了法律的公平,错就是错,容不得含糊。

  《维拉·德雷克》影评(十):人的精神魅力是怎么来的

  【题外话】 有的人资质本不差,受过不错的教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志向远大,鉴赏力优于常人,经常思考人生,但是总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当他们到了可以回忆人生的时候,往往感叹“我怎么就把生活过成了这个样子呢?我明明可以过不一样的人生,或许是我运气不好,或许是我生错了年代。”

  维拉身处的时代很糟糕,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就连天气都经常很阴沉。她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平凡的老太婆,估计也没受过啥教育,工作就是给人打扫清洁卫生。她特别勤快,身材矮小矫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除了工作外就是缝缝补补,影片的前半段,她就是在不停的忙活这个忙活那个。这到也没什么,这种勤劳的妇女,我们随处可见,我们的姥姥、老妈、隔壁的阿姨,都是这种典型。维拉不仅勤劳,心肠也是极好的,周围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过得都很艰辛,她习惯性的照顾着他们,像个火把似的走到哪里照亮哪里。这个也没什么,这种善良,我们见得也不少。

  维拉最让人喜欢的是勤劳善良之上的生活态度。

  她那个矮小的身体里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干活干得又快又好,从来不抱怨,总是生机勃勃,小眼睛里总是闪耀着光芒,在那种世道,都能把家庭经营得温馨美好。我见过很多中年妇人,边忙碌边抱怨,明明是勤劳善良的人,但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或许叫人敬佩,但不愿亲近。她们像老黄牛一样,压抑又悲情,别说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经常出现劳苦式受难式的母亲形象,那个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而我们的文化往往倾向于欢迎歌颂拔高这种将苦难当崇高的悲壮形象,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现母性的伟大。其实谁都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之中积极向上的健康力量。身在泥淖当中却能开出花,散发香气,触及旁人,这才是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

  当一个人身处底层,每天湮没在无穷无尽的繁琐之事当中,还能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这人是完全配得上伟大二字的。

  看过好多伊梅尔达斯汤顿的片子,她最擅长出演那种穷乡僻壤没见过世面又特别八卦的小老太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