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玛 嘿玛》的影评10篇
《嘿玛 嘿玛》是一部由宗萨钦哲仁波切执导,次仁多吉 / 瑟东·拉姆 / 廷里·多吉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嘿玛 嘿玛》影评(一):人生无常,及时醒悟
宗萨仁波切.我的偶像。整部片语言很少,靠的都是眼神传递和肢体动作表达情感。这样的片子需要含金量很好才能出作品。恕我愚昧,对佛教了解的太少,只看懂了皮毛。1.一失足成千古恨--男主经不起诱惑,误奸了梁朝伟在剧中的女人,更是误杀梁,导致自己内心受折磨24年。2.在森林里的舞台剧还是音乐剧?额...随便啦.内容绝对真实靠谱,都是佛陀宣讲后,弟子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佛经里的内容,真实性是某仙侠剧渡劫飞升所不能比的。剧里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不是随便乱跳的,都有一定的密意,密意懂么?不懂去恶补一下藏传佛教里的名词理解。整场剧里,提到了无常、死亡、中阴身,包括人死时眼耳鼻舌身意的退化,以及出现的种种虚假之相--最执着的亲人呼喊你的名字等,经书里讲了,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提起正知正念,内心有一丝不舍亲人的念头,那就完了,下辈子还在六道轮回里头不得解脱。所以啊.这部剧我还得多看多体会,温故而知新
《嘿玛 嘿玛》影评(二):我们都在幻象里,企图撞见真理
(文/杨时旸)
总体而言,《嘿玛嘿玛》是对于当下世界的一次戏仿,对于真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对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进行了一次变形的、梦幻般的、寓言式的关照和讲述。它有关因果报应,也有关世事轮回,由于这样的主题和导演特殊的身份,很多人更乐于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它。但实际上,它每一笔都写尽了现实和俗常。它不难理解,即便它从表层上看如此像一次多媒介的装置艺术集合,简短的台词,融合着谶语,喉音,管笛,邪魅的舞蹈,生杀予夺的仪式,神鸦社鼓,妖巫遍地,但实际上,从内里去看,它没有完全遁入自说自话的虚空,而是在最终完成了一次具备现实意义的精神关照。
一个男人从现实去往原始地带的丛林,戴上面具等待接引。他将进入12年一次的仪式,人们都将头戴面具,暂时忘记自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场盛大的沉浸式游戏,一次VR狂欢,就如同导演本人所说,确实是网络聊天室给了他灵感,匿名之下的身份意识,欲望的勃发和控制,人伦的解体和重塑,以及即便蒙蔽了身份也终究无法彻底挣脱的某些桎梏,这一切都在这场仪式中被见证。
这仪式中有虚伪的部分,比如,男人被告知,戴上面具,穿上裙子,是为了消弭姓名和性别,但实际上,性别又怎能消弭?到处都是性征。那些对于脸面的屏蔽,反而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欲望和诱惑,没有身份被识别的恐慌,人们更愿意为所欲为。那丛林里到处都是欲望的符号,桌子上摆放的酒,帐篷里交媾的人,暴力相向的弓箭和砍刀——性与暴力,如果说,原始丛林里的仪式,有让人们重回安宁,寻找内心声音的意味,其实,它显然也有着蛮荒的另一面,得以凸显人作为动物性的特征。
男人跟随女人的手势而去,也是追随着自己的欲望而去,但中途有人调换了面具,阴差阳错,宣泄欲望的媾和变成了一次意外的强奸和杀戮,原本是为了忘记一切的仪式,却让自己在回归现实之后,沉溺于罪责和愧疚之中24年。这种报偿又是何等残忍呢?
身份、轮回和报偿,几乎就是这部电影要讲述的一切了。
在人类世界,所有人都必须以姓名和脸面作为一种最简便的识别系统,而这种识别系统本身也会形成道德约束。那场深山里的仪式,需要人们用面具遮蔽脸孔——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新的面具代替了旧的面具罢了。仔细想想,那仪式中的人们,和影片开头、结尾的那两场夜店戏中的人们又有什么不同吗?人们在夜店里,隐没于光影、电音、烟雾,摩肩接踵,缠绵起舞的时刻,彼此又知道谁是谁?面孔上酒精泛起的红晕和射灯洒下的绿光,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面具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时候算是褪下面具?什么时候又是戴上面具呢?这成为了一场满是禅意的追问,在世上,或许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戴着面具。只不过有时有形,有时无形罢了。
24年间,一切都变了。当初,进入那片森林,像是遁入原初和虚无,但多年之后,接引的当口却传来了一串诺基亚的手机铃声,而仪式核心的神秘土著舞蹈变成了一场电音派对,降神仪式成了假面舞会。传承多年的拨弦乐器被架子鼓取代,一切都变成了夏令营。所以,深山里的世界和外部世俗是同构的,哪里又有什么净土。这其中有微弱的悲叹、有平静地接纳也有一点点嘲讽。
以普通的观影习惯去切入,《嘿玛嘿玛》或许显得晦涩甚至不知所云,但如果换一种视角去看,它其实直白又简单,甚至,它比绝大多数商业故事片都来得简单得多,它的戏剧性在于某种突然的峰回路转,一次身份错位,引发了一场血腥,粗暴又直接,犹如宿命本身。 《嘿玛嘿玛》除了那些不丹传统的面具和一些改编的唱词,它更像是一次世俗社会的镜像展现,开头和结尾中的夜店是一个世界,原始森林里是另一个世界,它们互相映射,看起来迥然相异,但实际上毫无差池,同样屏蔽身份,同样被欲望驱使,陷于其中的人们同样自以为是。导演说,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那两个世界,哪个是真相,哪个是幻象?或许只有在对比之中,在暧昧的对照之中,才能大致摸到真理的轮廓。
(本文首发腾讯娱乐电影频道)
《嘿玛 嘿玛》影评(三):冷漠又真实
看完的第一感觉大概是荒唐,而导演说,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到真理。
幻想中,我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面具是我们个人的象征,活在生和死的间隙。生时我们皆有,死时一切皆空。
但那个女人换面具的镜头,那个男人换面具的镜头,却印象深刻。如果面具是身份的象征,为何要轻易的换下面具?为何在一个封闭的界内,有两个一样的面具?
导演和编剧是藏传佛教活佛,他借此幻想来比喻修为,比喻自己在生和死的间隙,看世人,生时太荒唐,死时太恐慌。
舞台上的梵语表演一直跟着面无表情者而告诫,但他被情欲占满,眼和心只随红怒而动,像极了我们在凡世中的模样。
人,太容易虚无,也太容易满足。
影片开头周迅像想起了什么一样对着镜子端详模样,影片结尾她做出跟红怒一样的暗示。颠倒顺序,中间发生了什么。
仿佛《健忘村》给我们展开的幻想一样。倒吸一口冷气,冷漠又真实。
《嘿玛 嘿玛》影评(四):无规矩不成方圆
有点被套路的原因而找来这部电影来看的,被噱头吸引:梁朝伟和周迅免费出演的电影。这个幌子确实够吸引人,两位我都欣赏的低调影帝影后免费出演,那一定是部非常有内涵有哲理的电影。即使不想这会是什么类型的影片,总之看完一定会让人大有所获。于是奔着对两位获得过演员最高荣誉的明星,以及对他们人品的认可,抛却小制作和小国导演的顾虑,我迫不及待的找了电影来看。然而,看完之后,所谓的大明星无片酬演出,原来只是客串,不过我也没有大失所望,反而通过这部电影,对某些道理恍然大悟,也算柳暗花明又一村。
电影有些长,前半小时都不太明白这群戴面具的人在遵循什么游戏规则,直到看完了,我都不懂故事的背景是怎么回事,不过高潮时的桥段还是看的明白的,至少这部文艺片的大幅台词都告诉了我们,故事要传达的哲理,像舒淇的那部《最好的时光》,我是从头到尾都不明白,翻看豆瓣影评,基本都是八卦舒淇奋斗史的。。。
这影评之前我看了几位高分影评人的影评,感慨良多。这部电影显而易见的是佛教的哲学思想,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崇的是人要对自身有所束缚,用道德框架约束人的行为,这和西方的追求自由,人性解放,截然不同。
影片中的人之所以会参与到那个“俱乐部”,初始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但是戴上面具,就为每个人披上了犯罪的隐形保护伞,人性中的恶随时都会被释放,不过违反规矩的人,也会被游街示众,不得好死。但是,发现别人作恶的人却不能举报,更是助长了恶人心里埋下的种子。对于这种反举报制度,其实也是一种维和的举措,因为人性的恶往往都是在暗处偷偷进行,不被大众所发现,却有可能被旁人偷窥,因此如若互相揭发,必定“天下大乱”。
虽然电影里的长老对于逃之夭夭,深藏匿处的罪人的规劝是:别去举报他,就让他在良心的谴责中度过余生。这样的论调,只能对心存善意的人有用,对于无恶不作的人,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侥幸。如果只能靠罪人良心发现而去自首,那警察的出现将没有意义。因此影片中有惩戒罪人,捉拿罪人的猎手,但是仅限于被围捕捉到时猎手是光荣的勇士,如果罪人逃之夭夭了,后被人举报捉到,则罪名不成立,而且举报人还违反了规则,背负举报的骂名,因此在这里真的很矛盾,既想要罪人绳之以法,却又不接受群众的举报。
虽然禁止举报是为了维稳大局,毕竟举报起来大事小事一箩筐,几乎人人都会受牵连,但也成了坏人钻空子的契机。人无完人,人的劣根性导致了制度的不完美,公正没有绝对性。
文中的男主认错人,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察觉到了异样,但是长期积压的欲望,此时急需一个宣泄口来释放,因此当他知道他在犯罪,却也顾不得女子的喊叫了,人性的欲望积压太久就由不得意志控制了。
直观上女子是受害者,男主是罪人,但是无巧不成拙,如果你是那个男的,你控制的了吗?犯罪和欲望相矛盾的时候,他偏向了犯罪,这是电影的高潮,也是电影的矛盾所在。个人欲望与既成规章制度相违背,但应该要坚守底线,因为任何人都不是你的宣泄品。如果个人的情感释放伤害到了他人,那谁为受害者受的伤害买单?因此,就像那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性自由应有矢放的,而不是无法无天。
《嘿玛 嘿玛》影评(五):为什么要诱惑呢?
据说这部剧的灵感是来自现在的网络世界,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可能是上小学的学生,也可能是政界风云人物,其实到最后,我还是没有看懂这电影说什么。开头和结尾的周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梁朝伟扮演的面具人为什么要诱惑男主?只是为了好玩吗?而被强奸的女人为什么要在河边裸漏,甚至在偷情的时候故意漏出身体给男主看,我觉得从头到尾,那两对夫妻都是在暗示着性,自作自受,要忏悔和谅解,其实不光是男主一个人的事情。
我觉梁朝伟扮演的夫妻应该从某种意思来说代表人的本性,暴露性。为什么有些犯罪分子,总是很诧异的做一些暴露行为。在美国有个故事,一伙抢劫犯,成功抢劫了一个银行,而且并没有漏出任何蛛丝马迹,其中一个抢劫犯带着账款去了一个陌生地方,在哪里愉快的生活,并且有了女朋友,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自己的秘密,把自己曾经抢劫的事情告诉她的女朋友,并告诉她的女朋友不要告诉任何人,可是他的女朋友得到这个秘密后,她不得不找个人诉说,于是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她的闺蜜,没想到,她的闺蜜又告诉了自己的男朋友,最后这个抢劫犯就这样被抓了起来。
这就是人类的暴露性,和分享性。
男主角应该就是代表人的偷窥性。男主角几次潜进别人的地方,翻找东西。
在男主角杀了人的时候,撞见了一个带着马脸的男人,这个马脸的人应该就是代表人的围观心理。就是默默的站在旁边看你,不打扰,不举报,也不帮助。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部剧我有些看不懂。可能我看到的阴谋论太多了,或者我的逻辑思维,我的判断力,探究欲在作祟。还是开头,梁朝伟扮演的角色为什么要去诱惑男主,又为什么要和自己老婆互换面具。这不是故意让男主睡他老婆吗?
又或者,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小屁孩,一切别的情节只是男主角的遐想,是男主角看到红面具女郎在诱惑自己的老公,恰好被男主看见,被当做在引诱他。
一切都只是臆断。我们看东西习惯去想事物背后的意义,也许这部电影本就没什么意义,只是在诚实的讲个故事。一个寓言故事。
《嘿玛 嘿玛》影评(六):宗家
梦旅人 《小喇嘛看世界杯》名导、藏传佛教宗萨钦哲仁波切今年推出新片HemaHema:SingMeaSongWhileIWait(台湾译名:《嘿玛嘿玛:等待成一首歌》),全片描述不丹传说中十二年一次的神祕集会发生的故事,以面具、歌舞、仪式等暗喻人生,男神级演员梁朝伟与金马影后周迅更无偿演出,还录製推荐影片。 梁朝伟表示,他因为读了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深受启发,于是开始看仁波切的电影,也因欣赏与尊敬,于是毛遂自荐想与仁波切合作拍电影,并在电影中客串演出、前往不丹拍片。 影片中,梁朝伟饰演参加神秘集会的成员,虽然戏分不多,但充满惊喜的程度直逼《阿飞正传》片尾惊鸿一瞥的亮相,尤
《嘿玛 嘿玛》影评(七):惩罚不一定有,有则是自己
仔细看,很多人会被电影中的各种性暗示或者性行为所吸引,难道这是仁波切的拍摄用意吗?那不如看霓虹国的片子更专业,或者看欧美的更有激情。
影片中更多的是各种面具下的人影,不知是否有佛教徒,正宗的佛教徒能看懂其中的意义,面具代表了各种脸型,影片中的舞台剧,是描述一个人中阴境界,舞台上的人不断强调着,强调着人死后,各种中阴现象,劝导我们,不要留恋亲友的哭喊,不要急于投胎,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世的梦境,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仔细观察戴着面具的人,就会发现,在中阴会出现文武百尊的形象,如果你能认出它,并跟着他走,就能在中阴结束下一世的轮回。
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一种融合着艺术 现代手段 以及强大悲心后的展现,混杂着各种暗喻,影片中各种性的暗示和行为,都在告诉我们,淫才是这个世界的动力,才是轮回的始末,才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轮回的根本。
一个在家人,却有时也会剃着光头,穿上袈裟,偶尔现僧相,讲经说法,穿梭徘徊于不同身份和场所间,出家人的力量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很尴尬渺小,在家人也只能护持佛法,而非领导。这对于我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混沌中开的世界,五浊恶世中,龌龊才是它的属性,而不是所谓的清净。淤泥中的世界,如何开出莲花?不是莲花本该生在这个世界,而是莲花愿意选择生长在这个淤泥里。
希望能有人看懂,看不懂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就像这个故事在浮面上想告诉我们的,惩罚并不来自外界,因为惩罚如果不来自于自心,外界的手段永远都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一个人的自心都不能够有一种起码的自律和警戒,对自己有约束,那惩罚从何说起?
一张黑纸如何能够变白?或许可以,但需要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而言,都没有对错,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这个黑暗的世界,或许才能有些许光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才是基本的因果关系。一切的苦乐都来自于自己,而非外境。没有人能够将你一手扔进天堂,也没有谁能够将你推进地狱,无非是自己。
自己才是自己最根本的救护。这就是佛教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也不是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也不是所谓的印度教的无数个神灵,更谈不上东正 拜火 犹太教……一切唯心造,这才是最大的实话。
人类可以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当你承认或者相信的时候,也给了自己否认和背叛的权利,这是相对的。因为除非有人能证明所谓上帝的存在,否则那是经不起时间和科技发展的考验。
我们需要的是自律约束,克己复礼,同时需要文化的填充,信仰的栏杆作为安全栏,我们需要的太多,但最需要的是自知之明。能有自知之明已实属不易,因为我们了解的太多,却实在不了解自己,我们拥有太多,却实在并不拥有太多自控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人的缺陷。一个缺陷的人,注定不配拥有太多,呵呵,这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悲悯。
小儿舔刀头蜜,有割舌之险。作为人类,如果没有太高的自控自知的能力,没有道德约束和规范,再多的科技和物质,淹没的只有是自己。病入膏肓也是契机,不论好坏,都是机遇。
人生具慧最为贵,如果没有智慧,人也只是站立行走的动物而已,并没有太多高级的属性,相反,自毁的能力更强于畜类。
当人类忘却了根本,忘却了古老的智慧和文明时,物质和一切标签,都将是自我毁灭的砝码。从根本上讲,人是愚蠢的。但也是可以教化的。
真诚的随喜赞叹仁波切,大智慧中蕴含着无尽的悲悯。
《嘿玛 嘿玛》影评(八):带着面具“找自己”
太喜欢这部片子了,看完去看《旅行者与魔法师》。
面具带厌了,就换一副试试。或许,当做体验就好了,并不需要试图成为另一个人。如果那只是一副面具,他人所爱的,只是背叛了自我的一个表象。那么,我们所耽溺的,究竟是他人之爱,还是一整个幻象?活着的唯一方式是忠于自我。
好了,这下问题又来了,自我又是什么呢?笑。
我们是戴着面具的,甚至戴着好几副。无法去说是完全本真的个性,因而自得其乐比较好;还是拥有宽阔心灵,因而接纳他人比较好。应当说,二者可平衡、本无差。既已深深地理解自己,大概也能尽多地理解他人。
最近看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几个采访,他说自己最恐惧的事情就是他人的期待,恐惧自己被视为无上完美的人,被视为不需要上厕所、揩鼻涕的人。他说,我也是在修行的人。对了,他也是个在意自己正在老去的人。是的,我们都是凡人。
极爱片中的那段戏剧,关于人死亡之后的层层拷问,关于自己整一生是否伤害他人,又是否利益他人的盘剥。中阴身,意识与身体渐渐分离,而后落入未知,落入轮回。
人倘若有恐惧、有敬畏,或许这辈子便能够立限吧。
想到,当一个人死去,意识消散,肉身日渐腐烂,心里升起悲戚。你看,无论是谁,我们都赤条条来去。一生的时间,如果不精进,如果不用在重要的、可贵的人事上,如果不曾浸没在山河湖海的静默中,如果不曾拾起人间烟火,与爱人秉烛夜游,如果未能用肉身行动践行未知,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人间无时不刻都在上映此类剧情,分分秒秒都将欢愉、悲伤示现,我们是麻木了吗,怎么都看不见了呢?
有趣的是,一边是生死大戏,一边是窃窃私语、蠢蠢欲动的凡胎肉身。尽管有人讲了个深刻寓言,但还是挡不住当刻欲念。男女互相勾引,避开了舞台上极力演出的人。
我总是在想,如果是我,我在那样的情境里头,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会在一出精彩大戏前,转身走掉,投向一个男子的温存怀抱吗?
最末是赎罪。
男子因误,强奸了一个女人,还杀了她的丈夫,二十四年活在炼狱的煎熬中。他竭力去找,结果找到声色场中的女儿。
暧昧、幽暗的灯光下,舞池中是一群放肆狂欢的人,他们何曾不戴着面具呢?只是不再需要那些木质材料,脸皮已是一种心照不宣。
生死爱恨还在上演。真实幻觉不曾被真正分辨。
如果真能赎罪,那该多么好。如果真能把一生罪孽、悔恨赎清,那该是多大的造化,多大的幸运。过去的每一步、每一幕,遇见的每一个人,产生的每一种心绪,人为圈定出时间结界,时间从10:23跳转到10:24,骨骼肌肉在成长、停滞、坍塌,细胞在狂舞中生成、死去,这些、这些,都在成就着而今的我。过去与未来的分隔,就是在这一刹。怎么可能将过去洗脱呢,如何才能预见未知呢?
前天跟朋友讨论一个问题,他说,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基于需求本身。包括,商业活动、公益行为、甚至是宗教。
“你说的‘宗教’,是普罗大众、求神拜佛、有利益交易的宗教吗?”
“不。无论什么宗教行为,哪怕是追寻真理的,都是基于需求。为什么要追寻真理呢?”
承认,并且觉得他说得对。唯一一点就是,无趣、太无趣了。“需求”二字卡死了丰盛、反叛的鲜活。这种看似切中要害的本质,仔细一想,实在是流氓逻辑。四海皆准的粗暴简直就是一种扼杀。
比方说,孙悟空称自己为“齐天大圣”,拜托,那可是振聋发聩的“齐天”。人性微妙而伟大的要义,不就在于此处吗?
可以的,可以的。让我来记录下这一刻,让我在这小小的隔间里,窥见蛀虫般的狭隘,也将自己放任到广袤天际。
《嘿玛 嘿玛》影评(九):While I Wait
最后结尾嘎然而止,让我措手不及:女主角离开、声音消逝、背景暗去、一片黑色。然后呢、没了么、应该还会交待点什么。等待、空白。空白。空白。影名和字幕出现。真完了、好尴尬、结局怎样没有说、失落、回忆些什么吧、喃喃到: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默默的到楼下吃了一碗香菇汤面。突然想到了最后那句话的意义。前面和我预设的感受一样:即使带着面具,你也逃不过内心。进入这场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沉默、去掉身份与过去。但是发生的事情终究和他人有关,你所处的环境、与周围人的互动,在这张大网中,你本来什么都不是,却可能因为与他人互动中的起心动念行动,而陷入不能逆转的轨道。于是,他痛苦了24年,以为有了尽头,却像多米乐骨牌一样造就影响了另一张牌。这张牌最后出现。未知的未来。
每一刹那都有上万的心识产生,这些心识交融、延长、成长、彼此扭曲环绕、你以为那些开始就消逝了么,那些起心动念,鬼魅地说:“等着吧”。
“不要为死去伤心、不要为出生欣喜;你在一场梦中死去(此世),然后开始另一场梦(来世)”。你以为活着那么简单么,那些诱惑与欲望,“等着吧”。
《嘿玛 嘿玛》影评(十):《嘿玛 嘿玛》:隐匿身份就是直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