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星》经典观后感集
《中国之星》是一部由崔健 / 林忆莲 / 刘欢执导,音乐 / 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之星》观后感(一):《中国之星》让金子发光,杨乐就是二十年沉酿
第一期的《中国之星》正式亮相。不得不说,在如今林林总总的选秀节目里,《中国之星》并不是一个以概念的好玩、创意的新颖而取胜的节目,至少是突破同行业节目的那种新意。但《中国之星》在节目的外包装上,或许并不怎么鲜艳夺目,不过却胜在音乐用料的丰富,换种方式来讲,就是从音乐的角度,《中国之星》主打的主要是干货。毕竟,别忘了《中国之星》胜出者最后的去处是哪里?是“格莱美”,能去“格莱美”的,不是干货怎么成。
除了刘欢和林忆莲之外,崔健出任巨星推荐人这个角色,就说明了《中国之星》本身的定位。首次以类似导师身份参加国内的真人秀节目,这或许能够成为一个话题和亮点,但崔健对于音乐的纯粹、甚至挑剔,则在另一个方面决定了节目的专业导向。毕竟,崔健的性格很多人都知道,过于娱乐化的内容,是很容易让老崔拂袖而去的。请了崔健,就说明《中国之星》节目组对于节目定位的一种自信。
虽然只是第一场,但三位巨星推荐人的音乐格局,却已经通过这场竞演而让人一目了然。林忆莲的细腻和感性,让她推荐的李幸倪、许志安和常石磊,也必然呈现出各自的细腻和感性。刘欢的专业,则让他推荐的孙楠、吉克隽逸和袁娅维,同样属于各自领域里最专业级的歌手,即使后两位都是新人,依然实力超群。当然,被称为中国摇滚教父的崔健,自然会推荐和摇滚乐及民谣有关的歌手,比如谭维维和秋野(子曰乐队),以及杨乐。
杨乐,不是那个主持人的杨乐,也不是今年参加第二季“中国好歌曲”那个又叫裸儿的杨乐。如果说第一场《中国之星》的其他八位学员,都在各自的圈子里,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些还曾经参加过一些真人秀节目,那么杨乐对于所有的观众来讲,就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虽然,他的出道其实还要远远早于孙楠。虽然,他在很多摇滚乐迷的心目中,同样是一个唱片内页里的经典名字。
说起中国摇滚乐,人们首先想起的,还是崔健及稍后“唐朝”、“黑豹”这些奠基人。其实,在他们奠定中国摇滚乐市场基础之前,中国摇滚乐还有许多铺路者。比如,中国第一支摇滚乐队,其实叫“万里马王”,那是比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出道更早的一支乐队。这支乐队中的成员王昕波(老哥),后来也成了著名的录音师,《摇滚北京》系列和“黑豹”首张专辑等等经典,就都是出自他的手下。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前后,则开始有更多的摇滚乐队出现了。比如后来成为崔健乐队吉他手艾迪的那支“大陆人”,孙国庆领衔的“不倒翁”,臧天朔、秦勇、刘君利等人组建的“白天使”,以及由北京歌舞团成员组成的“七合板”。后者的阵容中,除了崔健之外,还包括了著名的萨克斯手刘元,以及杨乐。
作为著名的长笛和口琴演奏家,杨乐这么多年,其实一直没有离开音乐,甚至在国内许多经典摇滚乐及流行乐作品里,都能够在唱片内页乐手一栏里,看到这个名字。比如郑钧早年经典《赤裸裸》里一段优美的布鲁斯口琴,就是杨乐吹的。老狼经典作品《来自我心》是杨乐编曲的,田震的《怕黑的女人》,亦是杨乐个人的作曲作品。最近“全能星战”里给胡彦斌伴奏,并抢了歌手戏的那位口琴演奏者,同样也是杨乐。
更多人听到杨乐个人的演唱,也是在整整二十年前的“东方时空”的“东方金曲”里,一首《雨季》,即使放到二十年的岁月长河里,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优秀的低音男声作品。
这一次在《中国之星》的舞台,顶着一头白发走来的杨乐,却最终没有让人在音乐里,也感觉白发或许会带给人的苍老。一曲《音乐响起》,真的是当他第一声歌声唱出时,整个舞台都响起了音乐,真正的音乐。没有做作的情怀和人文,杨乐醇厚的低音中,既有岁月的重量,又不乏青春的轻盈。就像是用默片,重塑了很多人的青春往事,以及一种关于纯粹音乐世界的构建。这样的声音,真是久违太久,这样的声音,音色被埋没整整二十多年,若不是崔健的抢救,竟然会让我们永远没有机会聆听,真是细思恐极。
其他选手的精彩,还是抵不过杨乐的精彩加惊喜,这种惊喜不同于惊艳,而更在于能够让你通过音乐,回到一种纯净的状态。它不是用歌词来引领你、提醒你、暗示你,一切只是通过歌声这个最简单的载体来完成,有这么杨乐一首歌,什么节目创意和概念之类的,真的可以让人忘记了。一个音乐真人秀节目如果没有好的音乐,那它秀的再漂亮,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爱地人
《中国之星》观后感(二):亂
崔健是這檔節目敢説又不會說的一個怪圈。
看到1月24日那期,他依舊在説“也不知道哪個好”,“兩個都不喜歡”…
作為評委他應該也不知道為啥要來,也不喜歡這檔的節目吧。
真是令人發笑。
作爲評委肯定有爲難的時候,但是評委不就是在難分高下的時候公正地做出抉擇和比較嗎。
如果評委都不能給出答案,電視機前的觀衆是什麽感覺。
崔健老師嘴笨了些,他一切的意思應該是【對比賽規則的不滿】。
導師一人一票真得沒有很大的意義。
反而記名投還要點評真的尤其不適合他這種表達方式的人。
說一下公正,我覺得這是我近些年看選秀綜藝無趣又假惺惺的節目了。
首先,評委彼此跟票嫌疑很重,而且所謂的專業觀衆投票幾乎是按照歌手人氣下分。
問題劉歡和林憶蓮到後期也沒有再多的詞匯去修飾每一位選手的演出;
戰營間複雜觀衆可以明白,但是走心的點評都沒有... 水也就深了。
再來,就是幾位學員歌手和導師不是拍馬屁拉票,就是當衆翻臉導師不給票。
比如:劉歡導師手下的兩位姑娘每次上來就要“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耳繭都出來了。
再如:有多少學員同崔老師不和,劉林最後也不插言老崔發言... 簡直慘不忍睹。
後期的剪輯如果已經盡力的話,這現場是有多傻大?
不知是否因為《我4》開播的壓力(版權?),
還是邀請歌手嘉賓環節出現障礙(資金?前期準備不足導致補位歌手不到位?),
車輪分組對抗是突兀的。
選手表演返場累贅、
導師點評糾結無語、
比賽規則更改不堪、
總結一句【節目的規則和流程真的很有問題!】
至少我到後期沒看明白游戲規則。
---
另外,崔健的骨子裏還有一種對搖滾執拗的個性,其實作為一個喜愛搖滾並口味較廣的聽眾,以他這樣宣言式的推薦方式久而久之有些適得其反。中國搖滾不差,但是中國廣大聽眾對搖滾的認識和審美現階段往往不咋,而且人群略少;而這一切和中國文化、音樂文化背景有關系,另外近年搖滾在樂壇幾乎進入休眠期,加之進入中國市場也略晚(中國改革開放也就多少年呐?)。從客觀視角來看這一切放在許多國家均屬很正常的現象,何況中國樂壇現狀本身就有很多問題。中國搖滾要走自己的路,就要避開一些歐美搖滾的影子,但是要保持好中國搖滾的心態,一步一個脚印。
---
1-30
貌似寫著總決賽,以爲是總決賽,卻好像還沒結束。?????(要忍到12期的感覺)
林憶蓮依舊緊跟劉歡,不投崔健;崔健組可憐譚維維唱得再好想多加一票想都別想。
孫楠幾乎靠人氣摘得第一,譚維維之前第一個突圍+我3觀衆人氣有纍加第二毫無懸念。
劉歡當衆向崔健致歉其組今晚沒有搖滾歌曲,看似君子,實則起了我一身鷄皮疙瘩——歡哥勿念。
今天依舊是首發歌手在比拼,看了一個多月也是醉了。
自己組團排名... 我衹能說呵呵。
最後到底冠軍和格萊美能拉多少關係,讓我們拭目以待!!
---
2-27
話說,今年格萊美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之前看到也忘記還和中國之星有一出。
百度查了下 『孫楠 格萊美』,果不出所料是後臺給的獎,
這讓我想到了某年張傑全美音樂獎上臺領獎亮一段嗓子,還有筷子兄弟的小蘋果。
由此看,格萊美的門檻雖然高,但幕後也是收『冠名費』也就那麼回事(姑且這麼解釋)。
孫楠算是中間一個獲利人,但是沒有多少同行會服氣,因為連我這個外行都在吐槽。
... 各種細節還是挺有趣的,當是長點見識吧。我只想說『你們開心就好』。
另外,同第一屆好歌曲霍尊一樣,今年藉著劉老師的推薦,春晚上了中國之星的譚維維和吉克雋逸。
第二屆好歌曲是優秀的歌曲劉老師把它們推薦給中國之星的女選手們唱。
看到他可以吧『卷珠簾』、『華陰老腔』這樣的傳統現代歌曲推到大眾面前,
全终
《中国之星》观后感(三):《中国之星》第二期——崔健误解港乐,崔健也被误解
第二期《中国之星》节目,在现场录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巨星推荐人之一的崔健。很多人担心崔健登上综艺节目的舞台,会不会因为他太摇滚、太耿直,以及缺少必要的娱乐精神,而会让这个节目的推荐人席位变得很无趣。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崔健语风和性格,与人们印象中的娱乐节目风格不一样,才因为这样的差异性,让他成为节目的看点。在我看来,崔健虽然一直是抱着把摇滚乐带给中国电视观众的目的,来到《中国之星》这个舞台,但他做的最成功的,其实是把自己带到了《中国之星》这个舞台,让人看到了真实的、深刻的、有见解的,以及不妥协的点评,同样可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而且还不会起到拉低人智商的反作用。
当然,就连崔健本人,也对第二期《中国之星》节目不甚满意,而他矛头直指的点,则是这场演出大部分歌手的选歌。因为过多出现了情歌,也让崔健觉得这是一场“情歌大联唱”和“情歌大比赛”,非常不符合一台现代电视晚会的气质。而崔健在现场的言语之间,甚至一直把节目叫成音乐会,或许在他眼里,《中国之星》就是一台音乐会性质的电视晚会,不是比得票高低的比赛。
对小情歌的反感,加上对新音乐形式的追求,也让崔健最后把自己的不满,聚集到了许志安身上。在演唱了张学友的《怎么舍得你》之后,崔健在现场点评中,甚至直接怀疑在新世纪用粤语演唱这首老情歌的寓意和目的何在,气氛一度尴尬和紧张。大概是自己这个时代,摇滚乐在国内被压抑的太久,所以巨星推荐人崔健,总是会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感,一直替年轻人听不到更新更好的音乐人着急。
当然,从崔健言谈举止间对华语传统情歌,甚至广东话歌曲的藐视中,其实也可以看到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对真正港乐的完全陌生和缺乏了解。这问题说来话长,但从崔健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推荐人林忆莲倒是要负上一定责任,因为这虽然不是一个港乐的黄金时代,但香港流行乐却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有很多更新、更好的年轻音乐人,正活跃在如今已是小圈子的香港乐坛里。但身为来自香港的推荐人代表,林忆莲却选择了更为保险的许志安,不得不说这确实是崔健所遗憾的那种遗憾。
即使是另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歌手李幸倪,从年龄上可以算是相对新生代的歌手,但她的演唱风格,其实同样属于上上个时代。就拿本期节目的《天黑黑》来讲,发挥可以说是完美,在情绪上甚至比上一期有了更多的切身感,但对大部分观众来讲,总还是觉得演唱上有距离。既没有做到音乐编曲上的震撼,也没能做到情感上的冲击。李幸倪最后因为排名垫底而成为首个被淘汰的参赛者,确实不是没有理由。
相比林忆莲,倒是另一位推荐人刘欢老师,因为这几年经常有参加音乐真人秀节目,而且本身有着对音乐更多的包容性,更兼手握《中国好歌曲》的资源,使得他对于新音乐的了解和吸引,比其他两位推荐更强。而在本期《中国之星》节目里,他更是趁热打铁,强势推销了年初才在第二季《中国好歌曲》亮相的两首作品,分别是交给吉克隽逸唱的《会飞的野马》,以及让袁娅维唱的《阿楚姑娘》。
这两首歌,前者是裸儿(杨乐)的作品,后者是梁凡的作品,这两个歌手,几乎随着《中国好歌曲》的落幕,就快要被人遗忘,尤其是梁凡,几乎好多人就完全想不起他长什么样了。这也是《中国好歌曲》节目的尴尬,也是目前很多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尴尬。一边是抱怨原创歌曲太少,一边则是有《中国好歌曲》这样的以歌为本的节目,从节目到创作人,却又不被人重视。
有好声音的节目缺好歌曲,有好歌曲的节目却缺一个更大的舞台,这次《中国之星》在刘欢的牵线下,把《中国好歌曲》的资源嫁接到一块,对于音乐真人秀节目来讲,倒是一个全新的生态尝试。甚至在未来可以尝试做更多与音乐相关的节目,比如好乐队、好编曲等等,并最终将这些节目以专业的角度,打成一个体系,让各种类型的音乐人,在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发光发热,而不是扎堆又混乱的往音乐真人秀节目挤,只为露脸、不问未来。
虽然音乐真人秀节目是一个娱乐节目,但不代表所有做音乐真人秀节目背后的人,没有那种音乐的梦想和野心,有机会建立这样一种新生态,其实也更容易让音乐真人秀节目,成为一个立体化的音乐产业入口。当然,这说远了。
而这周现场印象最深的演绎,还是袁娅维的《阿楚姑娘》。在袁娅维的演绎下,“阿楚姑娘”这位小镇姑娘像是进了城,而她的歌声,正如刘欢点评的那样:“丝丝入扣、楚楚动人”,对比那些把经典歌曲翻来覆去唱的选择,这种将好声音和好歌曲结合,让好歌曲为更多人所知,而好声音又能从中实现新可能性的尝试,还是很音乐的。
第二期《中国之星》相比上一期,总体要更为收敛和平淡,一方面是因为像崔健说的选慢歌太多,所以少了不少舞台的震撼力,另一方面也缺少上期杨乐《音乐响起》那种绝对支点型的人和作品。这然,这种第一期精彩、第二期回落的状况,似乎也是国内所有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一个普遍规律,毕竟无论是歌手还是观众的弦不能永远绷着,或者这也是预示着第三期节目,又将会有一个新的小高潮。这,同样是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一个规律。
《中国之星》观后感(四):中国之星S01E03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综艺?
这期节目让我感叹的是什么我国音乐节目的同质化。
“中国之星”的第三期和“我是歌手”的第三季一样,来了一个踢馆赛。赛制也几乎相同。在第一期的评论中,我们提到过,“中国之星”有着目前为止中国音乐节目中最强大的曲风包容性与音乐质量。
我其实一直在思考所谓音乐竞技的意义,究竟我们比赛的是什么?冲击力?高音?风格超前度?还是综合性的艺术价值?对于一个曲风如此多元的竞技节目来说,观众究竟是不是能够Hold得住、是不是能够去欣赏这么多曲风的艺术价值?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听众,他日常生活中能听到哪些音乐?如数家珍的Hip-hop,Country,Funk,R&B,Rock,Ballad,Billboard排行榜上日新月异地变换曲风,而且有总体各个流派的大风潮。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讲,快歌?慢歌?Hip-hop是边缘的,Rock是边缘的,民谣是边缘的,更不要说Funk之类本身就比较复杂的东西。甚至于大多数观众听到一个人说唱都不会认为这个人是在正经地唱歌。“中国之星”对这些曲风的展示实际上揭示了什么?我们需要歌手能够在上面打歌的节目,歌手老老实实在上面宣传自己的音乐,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让有冲击力的东西迅速传播开来。这样的节目在美国遍地开花,在中国的节目中却足以称得上捉襟见肘,和音乐有关的节目基本被竞技形式包养了。但没有观众本身对曲风的接受度,我们要如何保证这个竞技本身的价值呢?
全场音乐价值较高的秋野被淘汰实际上不令人惊讶。他做的不是讨中国观众喜欢的音乐。事实也证明,我们在展示音乐的同时,同样也要让观众逐渐打开音乐的视野。这一点上中国之星和中国好歌曲都做得相当棒。
继续谈谈音乐:
齐秦-痛并快乐着
马头琴那日森是零点的成员,和韩磊在“我是歌手”上也合作过。他为这首歌提供了一个New Age的开场。尽管音域上有些勉强,但齐秦的声线依然漂亮而有格调。全曲的亮点是Jazz味浓厚的编曲,为这首辨识度一般的歌曲提供了丰富的聆听色彩。无论是戏谑不羁的管乐,还是不时出现的的不和谐音程、即兴律动是沉重放荡的时代背景的意象化,与旋律搭配看似违和,却把旋律衬托出了独白般的寂寥。
许志安-友情岁月
中低音部分的音色可以称得上性感,但技术所限,张力也就这样了,整体表现都有点平。这次“突破”开始让人相信他的歌手生涯也是个上世纪的香港流水线作品。唱功扎实?Excuse me,把尾音唱准先吧。
谭维维-给你一点颜色
沿着崔健铺就的大道一路前进。崔健在《城市船夫》中将民乐与摇滚融合的尝试让他的音乐在今天听起来依旧超前,谭维维更近一步,混搭了华阴老腔。实际上老生唱腔与摇滚结合的尝试龚琳娜在《全能星战》已有之,只是谭维维在律动与冲击力上更进一步。声势摄人的开场,Punk般速度感强烈的推进,Chorus是洗脑的戏曲音腔。可以说谭维维这首歌在形态上在华语摇滚中是接近完美的,作品上最大的短板是歌词:摇滚是应当有破坏力和现实批判力的,然而谭维维写词的角度显然太过安全了。演绎上,她也有她的问题——由于共鸣的单薄,除了开头两句锋利的咽音老腔以外,后来的音色显然压不住场。如果要继续修炼,显然要在这一部分上狠下功夫了。
老艺术家们更不用说了,确实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精彩都是摆在台面上的。
杨乐-SHANA
之前说杨乐像Leonard Cohen,现在更坚定了我的看法——至少他们同样都不那么适合电视竞技舞台。杨乐应该被尊敬,他的音乐也是那么充满内容,只不过根基还是一位中国式直男,而非浸淫于光怪陆离艺术圈的老人,使他的音乐主题偏向温情与写意,和生猛搭不上边,不太幽默也不太有趣。但是不是好音乐?显然是的。我感激在这个舞台上看到他,但这个舞台显然更属于Pop Star和Rock Star,让他们去“赢得观众投票”并不合理。
但杨乐同样应该免于“音乐形式单一”的指控。民谣不是成人抒情,他有广阔的意象空间。正如言情小说与诗歌的差别。好的诗歌看不腻,言情小说呢?
袁娅维-跟着感觉走
这次袁娅维确实让人失望。基本已经被她玩烂的R&B风味,但整首歌怎么也带不起来,强行植入的亮点都在她“一招鲜”的所谓即兴转音上,但缺少了铺垫逻辑的支撑,听起来格外牵强、令人厌倦。但考虑到疲惫与匆忙的关系,可以理解。
吉克隽逸-蜕化
作品来自山鹰组合04年的专辑《忠贞》。吉克隽逸再次发挥了自己声音中的野性,比起山鹰原曲较为平稳的处理,吉克隽逸的演绎方式更加戏剧化,高低档位声音的转换以及后半段的高音、激励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原曲宽广的旋律线条。编曲里的摇滚元素也并不违和,用吉克隽逸的声音,串起了民族味的苍凉和摇滚中的野性。不错的演绎。
孙楠-梦的眼睛
编曲是精致的,开头的电子节拍甚至称得上有趣。但这种大而无当的音乐主题与孙楠光辉却短于细节的处理继续制造了一次审美疲劳。
秋野-瓷器
瓷器么,China,也是兄弟。对传统的“一团和气”的讽刺又借用了观众的无意识互动。对《团结就是力量》的化用、中段滑稽的独白,以及最点题最赤裸的“煮豆燃豆萁”,又是一次摇滚讽刺秀。秋野的音乐当然在这里是超出平均水平很多的,同时也是远离大众审美的。因为我们必须接受大部分中国观众对于“流行音乐”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相当保守的阶段,对摇滚亦然。秋野饱满的细节、演绎张力和艺术趣味自然很难得到肯定。
常石磊-歌声与微笑
我不否认《歌声与微笑》有非常漂亮的旋律,但常石磊的选曲确实太刻意了。他似乎就为了反差和哗众而来。这种心态没有错,毕竟音乐需要给人冲击,只是我不赞同用这种过于表面的方式给予冲击。
但编曲依然是时尚而漂亮的。《Crazy In Love》经典而富有辨识度的Horn采样引领着精彩的律动一路往前。但常石磊的Vocal真是太让人崩溃了,鼻音、高喉位结合的问题不解决,再怎么唱、再怎么撕裂都是一股抓玻璃的娘气。
最近关于林忆莲与崔健在上一期节目中的撕逼也算是引起了一定的话题纷争。实际上看过完整视频的就可以知道,崔健全程还是比较平和地表达自己对于许志安在上一期表现的音乐的看法。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去指责。首先我们需要真实的想法,而非虚假的恭维。其次,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对于我们最有意义的也是他的作品,他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价值,而非他“讲话的态度”之类生活化的东西。毕竟他是否器大活好,你如果不和他结婚的话,对你毫无意义。
我始终认为,崔健在这个节目当中,确实带来了其他竞技类节目中很难出现的场景与意义。
=====================================
更多原创乐评
关注微信公众号“光音天”
微信号:rayofmusic
《中国之星》观后感(五):崔健抬了谁的逼格
我是崔健的死忠粉。
崔健自己说过一直拒绝上电视节目的,因为他觉得摇滚乐就应该听现场,他坚持倡导真唱运动,录音设备的局限性,电视制作后期的修音或者剪辑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的假唱。但是后来这个硬石头终于服了软,毕竟电视的受众人群不是一场音乐节或者演唱会能比的,数量级可能都差了好多倍,一个电视节目有上亿的观众都不为过。让更多人了解摇滚,喜欢摇滚,可能是老崔上电视的唯一目的。
所以请崔健这件事,其实是很纠结的一件事对于电视台来说。
首先是能不能请得到,其次是敢不敢请。
梁翘柏带着整个我是歌手的后台直接搬到东方卫视,应该是解决了硬件问题。而敢不敢让崔健在节目里畅所欲言,才是考验电视台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东方卫视应该给了崔健足够的自由度,反过来估计也无数次叮嘱崔健,可以多讲,但不要乱讲。可惜谁又能说服了这个蓝色骨头那。
于是我们看到几经克制,仍然又硬又臭的崔健。
刘欢是圆滑的,代表的是大陆主流流行。浮浮沉沉几十年,一直在主流舞台,几个选秀节目一上,规则了然于心,那些话该说,那些面子要给,不用提点。一幅学院派家长作风,可惜自己原来是学法语的,有点讽刺,当然仍然不能否定他的江湖地位,他的演唱能力,当然多少音乐人半路出家功成名就也不再少数。他真心推荐我相信只有吉克和袁娅维,孙楠是节目组硬塞的。吉克还是没跳出民族风的框框,孙楠我就懒得说了,有点出彩的是袁娅维。
林忆莲是港台腔的,全是感动,回头问观众,你们喜欢吗,算是粉丝文化很看重的行家。绝不会得罪人,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对于歌手本人说实话真不大了解,在我印象里很长时间她已经挂了,不是不尊重,她的唱功很好,婉转细腻,金曲很多,可以是那个繁荣的谭张梅陈港曲时代还活跃着的为数不多的遗老。而且难得有香港和台湾的双重背景,代表港台地区流行风气。许志安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有唱功,很香港。李幸倪和常石磊是节目组硬塞的,李幸倪存在感太低,最讨厌常石磊。
只有老崔还是那个老崔,一直被封杀,一直倔强着,混不吝,只能代表地下,只能代表摇滚。
他不会改,也不想改,喜欢的拼命拉票,不喜欢的直接批,也许显得不够宽容,但是最真实的。推荐的三个歌手,谭维维我一直不大喜欢,觉得有点作。听了给你一点颜色以后,有一点改观,毕竟还算努力在争取摇滚乐在主流市场的一席之地。下面重点说说,剩下两位大神。
杨乐,中国大陆音乐元老级人物,注意不是摇滚乐。不说他的口琴,各种大师级伴奏,各种演奏家,音乐家,单说演唱一块,就是国内凤毛麟角的风格。刘欢说的对,超越了技巧回归了音乐的本质。他自己说,音乐是自己的事,别人喜欢是件偶然的事。他的音乐里早已没有了崔健的愤怒,无助,呐喊,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感恩,多生活的热恋,天高云淡,沁人心扉。流淌的音符加上他的低声吟唱,是对人生的释然,是对命运的豁达,我们能够听到,是我们的福分。那些没有听到的,是他们的遗憾。
秋野,子曰乐队。幸存的大陆真核摇滚乐队。唱了三首歌,但是已经足够了。有自己的风范,自信而成熟,游刃有余,对音乐的态度鲜明和独特。瓷器,最摇滚的一首,配乐激荡澎湃,歌词辛辣讽刺,虽然改了歌词,仍然含义甚远。瓷器,中国人,劣根性。面上一团和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背地里下死手,死掐。那几声瓷器,瓷器,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相对,算是最红的一首歌吧,似是情歌,又不神似。崔健说的跟镜中自己相对真的是提了逼格。曲风轻快,偏流行,大众接受度也高,秋野不好的嗓音状态刚好透出了一份无奈,大概就是老崔说的瑕疵,不完美吧!大陆摇滚是不少传唱度很好的情歌的,崔健的花房姑娘就是一例。乖乖的,是子曰乐队风格最强的一首,跟窦唯的嘿,乖,有同工之妙。世俗的念白,直白的歌词,复杂的音乐,最接地气。秋野的表现一看就有着多年现场的底子,整体表演风格统一,音乐一起就把大家带到他光怪陆离的世界。
希望崔健带来更多的人吧!
《中国之星》观后感(六):说说2015年度电视音乐类综艺节目,从痛仰乐队的歌被和谐开始
《中国之星》最近一期节目中,新加入的音乐嘉宾“痛苦的信仰”乐队的表演被删减掉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噱头,我在想电视节目是越来越会玩了。上次有《我是歌手》中歌手临时退赛主持人救场的戏码,这次就有《中国之星》乐队演出敏感题材歌曲被和谐。看来电视节目到如今只有优良的制作是不足够了,必须有可以炒的点才行。
《中国之星》作为2015年度最后播出的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的确有点意思,目前已经播出第五期,从第一期Amon就开始关注,也抱有期待。音乐是最近人心的艺术,不似绘画和文学,没有门槛,完全凭直觉和本能就可感受和领会,也因此音乐节目一直是电视综艺类节目的主流,层出不穷。之前收视率较高的应该就是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和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中国之星》简直就是两档节目的综合。《我是歌手》的成功之处在于邀请活跃在舞台多年的歌手,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演出肯定精彩,同时之前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是收视的另一方面保障;《中国好声音》的优势在于发掘一直在音乐行业里的年轻人,虽然后继有些匮乏之感,且有明星导师团队给予指导。因此《中国之星》这档节目从借鉴他者优势上来说既有保障收视的优点,也有缺乏新意的感觉,特别是和其它所有音乐节目一样,核心的结构就是对战淘汰赛的模式。
不过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档节目邀请来了崔健,从此这类节目走出了温良,走进了愤怒。对于老崔的表现,喜欢的人说他智耿,反对的人当然就给个评价装逼。总之崔健邀请来了很多和以往大众音乐世界里非常不同的人,杨乐、子曰秋野,还有痛仰,或许是因为其它节目里屡屡用嘶吼来解释摇滚,老崔想告诉下大家啥才是摇滚。我想流行音乐大概有那么两类,一种温良可以抚慰人心,就像糖;一种批判可以撕裂人心,就像刀子,这两种音乐过往在人群中势同水火,往往无法相容,各方拥趸互相排斥,我想这就是这档节目的最好的宗旨所在,音乐有好坏,音乐的风格和类型没有优劣,只要是好的音乐,无论温良与批判,对于人心各有意义。
“哪里有压迫,哪有就有反抗”,哈哈,痛仰的这一嗓子就这么故意地或者无奈地被和谐了。从这里开始,台下的观众不再是感动地泪流满面,而是热情激愤,握紧双拳。
(转载请联系Amon:微信公众号:amonstudio)
《中国之星》观后感(七):崔健的搅局到底给一档音乐选秀节目带来了什么?
上周末,一直以来被媒体封为摇滚教父的崔健,搞了一个大新闻——他破天荒地去一个电视音乐选秀节目里当了评委。继《我是歌手》中出人意料地与谭维维同台合作一曲惊艳的《鱼鸟之恋》后,崔健这次正式来到东方卫视,成为了《中国之星》的三位巨星推荐人之一。
这档节目的形式相对比较新颖。崔健、刘欢和林忆莲这三位德高望重的音乐界前辈,各自邀请他们心目中最能代表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歌手,来到同一个舞台上竞逐。这些歌手年龄各异、出身不同,他们之中脱颖而出的那一位将会代表中国的流行音乐之声前往格莱美现场。
我对格莱美素无兴趣,也不知道这档节目到底能否选出真正能代表中国流行音乐的声音;《我是歌手》之后,甚至对这类明星再选秀的节目也感到有些麻木。但抱着对“崔健到底会在电视上说点儿什么”的好奇,我还是坐在沙发上看完了《中国之星》的第一期节目。最后的结论是,在这次颇为新颖的赛制安排之下,崔健像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一头栽进了已经渐成死水的主流音乐界里,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一言以蔽之,他给当下的流行音乐评价体系注入了一些更多元化的色彩。
节目里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崔健本人,在节目组进行介绍时,不愿被称为“摇滚教父”,反而情愿自己是“摇滚的孙子”。我相信,与我同龄的年轻人,认真听过崔健作品的不会太多。在媒体的渲染下,他更多地被当成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而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在当下媒体不断地渲染中,身为“摇滚教父”的崔健自动地被排斥到社会主流的语境之外。哪怕拥蹙再多,也只能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与所谓“流行音乐”相对立的另类。这种武断的认知,使得大多数人根本无从知道崔健还曾是一位在交响乐团工作的优秀小号手,不知道崔健也是Funk、Jazz和Rap在中国最早的践行者之一。在一个僵化的评价体系里,崔健和摇滚被画上了等号,而摇滚对大众来说又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事物。虽然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年代里幸运地横空出世,但更多独立、地下的优秀音乐人仍然因为同样荒唐的原因被排斥于市场之外。这对他们并不公平。
港台成人情歌模式为主导的抒情歌曲主导了华语主流乐坛多年,这种温顺的音乐类型似乎更加符合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内敛和含蓄。其实,在更加成熟的西方音乐市场中,流行音乐并不仅仅指所谓的流行乐(POP),摇滚、说唱、R&B、电子、放克等风格的音乐也同样在主流文化里拥有广泛的受众。但在中国的语境下,流行音乐给人的印象往往就只有流行乐(POP),其他流派则因为难以进入主流的视野,不得不被划为小众。有着这样的背景,包括《我是歌手》在内的诸多电视音乐节目也自然而然地大打安全牌,坚持着抒情流行的传统。虽然偶有不错的旧曲新唱,但也只不过是用一些零星的新鲜音乐元素来包裹早已陈旧的音乐内核。
传统华语音乐创作力的衰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曾经在主流媒体视野所及之外的独立音乐界却悄然生长,一派欣欣向荣。流行民谣的意外走红给这两者之间多年的隔阂撕开了一条口子,诸多音乐节的火爆让市场体会到独立音乐所蕴含的巨大商业力量。现在,崔健带着他心目中真正的流行音乐闯进了卫星电视观众的视野,在《中国之星》的舞台上和传统的、温顺的华语流行乐正面碰撞,要为摇滚乐,或者说曾经的小众音乐争夺更多的话语权。他在节目开场时再唱《一无所有》,带着一班帅气的小男孩儿打起小鼓弹起吉他。音乐中强烈的节奏和律动,让看台上像往常一样正在挥舞着荧光戒指的观众们一愣,随后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随着音乐舞动身体拍起了手。对他们之中有些人来说,这恐怕还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崔健上电视的目的很简单。他说:“电视是可以宽容各种各样的音乐的。让那些不经常听另外一种音乐的人可以坐下来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宽容的机会,从我们的生命中提出五六分钟时间,给那些我们不熟悉的音乐一次机会。” 《中国之星》相比同类节目最大的突破,就是不再坚持以唱功作为评价音乐人的一元体系,也不再片面追求歌曲的宏大壮丽,而是开始逐渐回归作品本身。观众们发现,音乐可以有很多种情绪、很多种表达;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人都非得华服盛装、浓妆艳抹,才能站在舞台上面对他的听众;也不是非要大场面大制作,飙高音海豚音的音乐,才能触动人心。
这次,崔健推荐了三位音乐人。其中,多年来一直保持低调的杨乐惊艳了整晚。作为中国最早摇滚音乐人和最好布鲁斯口琴音乐家之一,他一头无意修饰的白发,声音质朴而深邃;也谈不上用了什么样的技法,听上去让人想起同为男低音的老诗人Leonard Cohen。他演唱的《音乐响起》是一首难以评价的作品,无论旋律还是编曲都非常简单,歌词也朴实平淡。没有我们早已听惯了的虚情假意和华丽浮夸,没有泛滥的情怀和假装的文艺;在杨乐演唱时,你看到的是一张真诚的笑脸,听到的是最真挚最幸福的声音,然后就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莫名地被触动。这恐怕就是如今的华语乐坛遗失最久、也最为急需的音乐作品。杨乐说:“我觉得做音乐首先是做给自己的,然后如果有别人喜欢你的音乐那是一个偶然的事情。” 如果没有崔健连蒙带拐地将他请来,我们恐怕很难有别的机会听到这样的好音乐。
选秀出身的谭维维,因为有一颗摇滚心而受到了崔健的青睐。当然,相比先前与崔健合作的《鱼鸟之恋》,谭维维当晚在其鼓励下演唱的原创歌曲《演》无论在音乐的风格表达、旋律的丰富性还是歌词的内涵和深度上都要稚嫩不少,但其中奔放的放克旋律仍然感染了全场观众。秋野是出道20年的摇滚老炮,这次表演的《乖乖的》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歌了。他的乐队是子曰,早年和黑豹、郑钧、窦唯等摇滚老将共同撑起了中国摇滚乐另外半壁江山,也演唱过脑白金广告里那段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的配乐。秋野的台风稳健,老练无比;《乖乖的》融入了天津快板元素,看似另类有趣,实则辛辣讽刺,是一首很经典的作品。
至于另外两位推荐人邀请来的歌手,刘欢组的Tia实力突出,展现出了非常惊人的灵魂乐修养;加上本就走着欧美Diva的路线,所以一登台便气场十足。当晚的表演她将Cee-Lo Green原唱的“Crazy”和自己的歌曲《不同反响》串在一起,美中不足的是后半部分Tia为了炫技,在即兴部分明显地Oversing。不过她对前半段舒缓轻柔的段落把握的十分到位,也展现了其扎实的功力——静下来比High上去更考验歌手。同样走着欧美路线的吉克隽逸带来了成名曲《不要怕》,莫西子诗的原作本身素质优秀、感情丰富;她的发挥也大气出色,夺得当晚的冠军并不意外。
剩下四位的表现则相对中规中矩,孙楠、许志安依然坚守成人抒情,分别演唱了各自的早期作品,基本属于照搬教条,并没有太大突破。特别是孙楠一开口,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你怎么又来了。”常石磊唱了成名曲《我和你》,这首歌脱离了奥运会的大背景以后,听起来实在缺少了亮点。李幸倪首次登台演绎爵士歌曲,虽然勇气可嘉,但能明显听出力不从心。
看过《中国之星》舞台上的第一次角逐后,你会明显地感觉到传统的万精油式音乐人那套已经不再吃香。无论是杨乐醇厚清新的民谣,秋野戏谑的摇滚,或是越来越追求摇滚的谭维维,拥有New Soul天赋的Tia和美式R&B的吉克隽逸,他们的作品都有着特定的风格标签,表演的现场也更具有相应的特色,充满活力。同台相比之下,孙楠和许志安表演的现场效果就显得逊色不少。华语乐坛早就已经对太多定位模糊缺乏自我的音乐人感到了审美疲劳;随着音乐产业消费者观念的改变,音乐市场的需求必将逐渐细分,而有所专注音乐人将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各自热爱并专注的领域,激发出更强烈的能量和创造力。面对崔健带来的摇滚老将和几位个性十足的新生代音乐人,舞台上传统派的音乐人会如何面对,今后的观众和主流市场又会怎样回应,将会成为这档节目最精彩的看点。
当一个音乐和演出的市场足够成熟,小众音乐也能得到足够的包容。可是,这个拐点到来了吗?我并不知道。但《中国之星》这种节目的出现的确极有可能打开一个新局面,而崔健的“搅局”似乎也意味着,他认为现在正是时候。我选择相信他。
《中国之星》观后感(八):有态度的摇滚“教父”
有人说,崔健、唐朝、黑豹开创了中国摇滚先河,何勇、张楚、窦唯“魔岩三杰”让摇滚走进了新时代,郑钧、许巍、汪峰通过几首易于传唱又不失人文内涵的歌曲让摇滚走进主流。这些人,都是摇滚乐的“先锋”,要说哪些摇滚人跟娱乐圈的关系最紧密,上个世纪也许是“窦唯”,作为天后王菲的前夫,一定是新闻不断;如今是动不动就“上头条”,自称是“音乐界半壁江山”的汪峰。而其他人鲜少在大众视野出现。如今,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的《中国之星》节目请来了崔健,这是他这些年来少有的一次参加综艺节目。主持人介绍,崔健是中国摇滚乐之教父,但是在现场,崔健说,不喜欢这个称呼,谈不上“教父”,摇滚乐“孙子”还差不多。这是一个摇滚乐奠基人的谦逊。
昨天晚上我把《中国之星》播出的几期节目都看了,其实本来是冲着刘欢才看这个节目的,看了之后越发喜欢崔健。喜欢崔老师,“有态度”、“敢发声”。自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播出后,中国的各个电视台就扎堆播出音乐类选秀节目,全然不顾节目的质量。更有甚者,请出像章子怡和黄晓明这样的演员来做音乐选秀节目的评委。原先觉得好声音还是值得一看的,至少评委都是音乐界的实力干将。结果从第二期开始,导师喜欢说的话也就那么固定几句:你来这个舞台的目的是什么?说说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唱得太好了。这都是废话,来这个舞台除了想唱歌,还能干嘛。第四期开播的时候,本来是很期待的,结果,电视台过度“营销”周杰伦“,打周杰伦粉丝的主意。看到最后,就实在看不下去了,一个唱得很平常的歌手,导师也说是很好。没有批评,没有态度,我不知道是节目组的安排,还是导师害怕“得罪人”。第一期的时候,刘欢老师还是敢说话的,对于歌手的失误还是会直言不讳的。但纵观现在的好声音,还是其他选秀节目,“有态度”的导师并不多。听说,刘欢老师有在参加《中国之星》选举那些有实力的歌手,走向国际,接受格莱美向中国音乐界的致敬,我就追这个节目了。但是看了几期下来,相比刘欢老师,我更喜欢崔健。当然仅仅是就对于音乐的“态度”而言。
我不是说刘欢老师没有“态度”,刘欢老师已经是中国目前存在的少有态度的音乐人了,但是崔健在这个方面比刘欢老师做得更好,甚至是直言不讳。面对林忆莲推荐的许志安,直言选择了一首很老的粤语歌,听不懂,不合时宜;面对刘欢老师推荐的孙楠,在刘欢老师和林忆莲老师都称赞完美的前提下,仍然会指出,孙楠是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积累了一定量的人气,艺术,有瑕疵才叫完美;面对音乐前辈的小哥齐秦,在刘欢老师指出小哥唱得歌和本期欢乐的主题有违和感,能更进一步指出,齐秦的歌背后团队操作的力量太大,从歌曲改编到编曲都是团队一群人的工作,没有看到齐秦自己的特色,在打分上面仅仅给了及格分6分,并鼓励齐秦在欢乐的曲风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帮助他编曲;在面对自己推荐的杨乐,在台上弹错了一个音符,他也可以指出,只是恳求观众和节目组给予杨乐一个重新演奏的机会,不过杨乐拒绝了。在音乐的点评上,我想崔健做到了,只是针对这一首音乐,只是针对这一场演出,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态度。在刘欢老师称赞他曾经创造的《一无所有》是完美之作,他笑言:我因为有很多瑕疵,所以才完美。并调侃道:难怪我再也创造不出《而无所有》了。
我把崔健的歌曲翻出来听了一些,每首歌里面都有自己的想法,在音乐上面,我懂得不是很多,只能在歌词上面做些评价。我也很喜欢被很多音乐人津津乐道的那首《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 你何时跟我走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我要给你我的追求 还有我的自由 这几句歌词真的是唱出了几代人的心声啊。年轻的时候,谁不是一无所有,但是年轻人有的是追求还有自由和果敢。在摇滚上面,崔健堪称“教父”,尽管他自己不喜欢这个称呼。另外,对于乐评人而言,向崔健这样敢发声的人,也不多了,这个时代让很多人“怂”了起来,所以见到一两个这样的人,真是经不住拍手叫好。
《中国之星》观后感(九):选秀节目上的摇滚乐
1.我所知道的崔健
上个月30日,当我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与上千名听众高声合唱最后一首《从头再来》,并因老崔没有演奏新曲而暗暗感到遗憾时,完全没有意料到在这个月底,我们将在电视的选秀节目上看到崔健,以及他所推荐的三名乐手,更让人惊喜的是,其中一名就是曾经的七合板乐队成员杨乐。
摇滚乐手上了电视,这大概也是很多人始料不到,也是不喜欢看到的场面,他们揣测崔健以评委身份参与选秀节目的动机,称之为“走下神坛”。但实际上,老崔从未神话过自己。多年来,他以被认定的中国摇滚乐先驱姿态,一直在各种场合努力为摇滚乐呼吁呐喊。从发起真唱运动到2002年的第一届雪山音乐节,2004年的贺兰山摇滚音乐节等,他经常以执着得近乎天真的战斗姿态,呼吁要保留对音乐的真诚,争取摇滚乐的话语权。甚至在他所执导的《蓝色骨头》电影里,也仍是同样的主题诉求。
不可否认,摇滚乐在中国诞生之际就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长期处于大众注意力边缘的它似乎天然带有崇高的姿态,甚至为某些歌迷带来强烈的道德批判。它似乎包罗万象,有人向摇滚乐索要心灵震撼,有人将其当作反抗平庸生活的武器,有人只想摆一个漂亮的姿态,在最初的阶段,人们赋予了中国摇滚乐迥别于西方主流摇滚乐的地下气质和独立精神,带领我们与这个社会冲锋陷阵。那段时期,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青年们在树村写下对现实的嘲讽,在酒吧里演奏粗燥但充满能量的歌曲,随时准备着对抗一切传统权威。
然而,这样的状态没能持续多久,与西方多年来积累和沉淀的摇滚乐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摇滚乐以一种迅猛的姿态,短短的二十多年就走完了摇滚乐光芒万丈的时代,经历了地下摇滚反攻的阶段,并开始进入独立音乐觉醒的现在。
我最近几年所看的音乐节上,会有一些孩子在挥舞着“摇滚不死”的旗帜,但这种指向不明的暧昧口号,除了带来现场的热闹,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不过是说明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音乐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乐迷的成长,摇滚乐已经分化和转型,它逐渐卸下了之前所承担的理想重担,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裂分为朋克、独立、实验、迷幻、金属等类型,乐队们知道姿态是重要的,但音乐性更是决定性的因素。世界早已经改变了,而人们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自身的自信,开始尝试和接纳音乐的各种可能性。
而曾经被奉为摇滚英雄的乐手,如今还在持续创作已经寥寥无几,当每次演出都变成台下大合唱,除了歌迷的尖叫声什么也听不见,音响效果变得无关紧要时,不是每个人仍能有那么一份清醒和勇气,继续挖掘自身在音乐上的可能性。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老崔很强悍,经受得起舞台下的欢呼和需索。上个月演出的最后,他在宣布 12月底发行新专辑时,台下的歌迷给予了长久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2.重返舞台的杨乐
显然,音乐仍是老崔的主业,作品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参与《中国之星》只不过又是一次提携新人或是推荐好音乐的行动。在这个娱乐至上的社会,要获取大众注意力,电视这样的主流媒体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正如老崔在节目中所说,选秀只是一个途径,关键是选秀出来后是否还能继续做好音乐。
崔健所推荐的三名歌手,谭维维、杨乐和秋野,他们都跟摇滚乐有关系,并且共同点都很明显,那就是真诚。而在这三人之中,杨乐应该是最真性情的一位。他的出场让很多人意外,毕竟他远离舞台多年,虽然曾经和崔健共在七合板乐队,但乐队解散后他就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
音乐响起,伴随杨乐沧桑的声嗓,蓝调吉他与小提琴呼应交响,满头银发的他直抒胸臆,“每当音乐响起,不觉泪流满面”,而随后观众热烈的掌声也是对此最好的回应。
这首《音乐响起》,大概正是他多年音乐生活的写照。音乐首先是做给自己的,并不需要刻意寻求外界的认同。正如他在节目中所说,他并不是来PK的,艺术本来就没有可比性,而他也不需要这样的光环。
杨乐熟悉长笛、萨克斯、布鲁斯口琴,也作为口琴演奏家给很多乐队都伴奏过,本人也发行过一张口琴的专辑。曾经旅法四年的他熟悉西方各种音乐流派,底蕴又是古典音乐,深谙乐曲演绎与歌曲演唱,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好作品还有很多。在这个躁动的社会,能够沉下心来如此默默坚持的音乐家几近凤毛麟角,如果不是因为老崔推荐,我们或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而一首歌怎么能够展示他三十多年的创作生命,希望在接下来的节目中,让我们听到更多杨乐关于音乐的所得所感。
3.选秀节目上的音乐
音乐最初应该是美的,通过打动人心而达到最终审美,但商业化后音乐更多强调的是感官刺激和愉悦,反而审美成了次要的。在之前光怪陆离的选秀舞台上,音乐更像是一种贩卖自身故事的幌子,在选秀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百态,但就是跟音乐毫无关系。因而我们认定,选秀节目的是商业化的,媚俗的,那里产出的音乐只能是属于商业的靡靡之音,它不够真诚。
但是,商业力量的介入,未必表明着牺牲艺术,资本的逐利和艺术创作并非一定要截然分割,这应当是一场博弈,可以不必你死我活。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下,乐手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以更从容的心态来创作,而唱片公司也敢于投入更多的成本去呈现精致的音乐品质,包括录音、编曲、制作等方面的精益求精,这对音乐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摇滚乐与流行乐也并非一定要形成对抗,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代人的反叛早已谢幕,音乐形式和大众审美,甚至在个人生活上,新的平衡和对抗正在形成。音乐不应附加太多的意识形态,创作音乐应该就是在创造生活,而当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或许接下来的问题只是如何让人们听到更好的音乐。这次音乐选秀,显然就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中国之星这一次节目或许会引起争议,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但它必将加速摇滚乐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与转化,让它重新具备力量,许多渗透力更强、影响更长远的改变即将会进行,如果正如老崔在采访时所说,真实的有理想的摇滚乐能够出现在电视舞台上,那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中国之星》观后感(十):当许志安遇到崔健
“我真的是对这首歌实在是不太了解,我也承认我没有听懂。”
“我觉得咱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2015年,你唱的让现在的观众,让现在的年轻人听一个老歌,而且他是用广东话唱,你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更现代、更年轻一点的香港人来到大陆的舞台上去表现自己的声音?”
四个小时之前,我正怒目炽炽地盯着屏幕,看着催老贱在嘿嘿咻咻打嘴炮,我的耳朵里,不断地被灌进这些所谓的“催氏评论”,当时我恨不得撕烂自己的耳朵,TMD,他这些屁话要不是游荡在屏幕上而是写在纸上,我一定会把它们彻底撕成粉末。老催,你TM思想狭隘,从你的言谈举止间,哪一句话哪一个动作不能看出你对老华语传统情歌,粤语歌曲的藐视?三番两次强调“上个世纪”,你自己不就个老古董?你的那些成名作啥啥啥的?还不得从伯伯伯妈那一代嘴里得知?
冷静下来一想:“撕逼归撕逼,有毛意义?”暂且撇去崔健那不可一世的调子,也撇去一个港迷如何如何誓死捍卫“港乐”而狂喷敌党。或许这不定是个局呢?或许仅仅是节目组拿崔健作秀,大搞仪式感博眼球,导火“谭张争霸”红收视!那我们岂不是中计?
一言以蔽之,当许志安遇到崔健,地域文化显差异。举个栗子:N年前我第一次来南京,照着菜单点了个鱼香肉丝,可等菜一下来,我左翻右翻,里里外外来了个全面捣腾,鱼在哪儿?或许我断句错了,那我用鼻子使劲吸了吸气,哪有“鱼香味”?别笑我,我们那儿还真没见过这道菜。
想想,让一个玩惯了吵吵闹闹的摇滚乐的人去听慢情歌,还听不懂歌词唱什么,固然不好受。毕竟崔健的某些摇滚作品在国内曾经一度压抑,节目上又恰巧碰上了这种慢情歌,难免整情绪吐毒舌。大概崔健误解了港乐,大概港迷错骂了崔健。
当许志安遇到崔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原想:看完《中国之星》中崔健那段毒舌言论后,必定今晚会发文毒舌回敬一下崔健,虽然我不是许志安的歌迷……但这个老家伙的话中牵扯了太多如我辈所在意的东西,后来写着写着竟然不是那种味道了,话说崔健有点像李思捷,有时候挺逗趣)
于周末尾一个无酒之夜
文/古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