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者》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行者》观后感10篇

2022-05-13 16: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者》观后感10篇

  《行者》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者》观后感(一):亮话: 多年来,我一直给观众极大的自由

  “曾有位影迷朋友告诉我,说白了,你的作品就是要还给我观看的自由,可我却逃开了,我不知道怎么用它。”(多年来,我用惯了傻瓜眼:快速切换、自动调焦、紧追马戏团趣味;如今你却给我路况监视器、镜子、单反相机,我被迫用眼睛思想——自己调整各项观看参数!我怒了。)

  “小康身上不是僧袍,可是它慢慢变得很像僧袍——我自己染了布,跟僧袍不太一样的红。它其实只是『形体』,一个身体跟一块布的关系。”

  “1960年代梁醒波都唱《行快D啦》,唔好阻住地球转。可你看這么多东西在流失掉,很茫然。念头很简单,就是某些东西想多看几眼。我比小康早來,去了很多个地方:铜锣湾、天星、汉口道、电车站、西洋菜街... ...(勘景7天,实拍4天) 倒不是想拍小康走路,我想拍『地方』:那些我喜欢去的。但其实是想拍給香港人看,他們平常最喜欢到哪里。我觉得只有香港人看得明,但他们也不见得看得明。哈哈......李康生现在很会走路,他能慢到在香港走时,有路人看不下去给他钱,接下来我会带小康到世界各地走走,希望可以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去走,那些地方只是假装在改变,其实没有。对于人性和现实社会中的那些装变地带,我都有兴趣一一审视、探究、揭露。我希望连续拍5年,最终结集出一部作品。”

  “那时,这个世界还很新,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命名。”

  优酷 挂出了《行者》,犹如人群里来了位“混沌”,众人觉其面貌可憎,于是动起刀斧,给它凿出七窍来(提速+网络游戏化+狗血剧情+诗化独白+撩人音效+... ... )。

  “一时间所有人都是导演,他们都在教我如何拍电影。”——蔡明亮。

  评论乃至鞑伐《行者》的,有谩骂拍砖派、佛理探究派、昆德拉《慢》派,各显神通。

  我觉有趣的是:

  ▼▼观念草图≠真实生命;《帝国大厦》的时间性≠《你那边几点》的氛围感。沃霍尔或许一开始就摆明了就要这样拍(姿态宣示:刷新既定的电影观念),而蔡明亮则会说:“我太感动了,舍不得移开或cut,这样拍才更真实、更有力量。”长镜头凝视,于蔡明亮是窥探人性的利器,从《爱情万岁》结尾的7分钟哭泣镜头、到《河流》中对私密情欲空间的刺探、《不散》中人去楼空的荒寂空镜头,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看清生命真相”的艺术追求在。

  (3)“直觉顿悟派”此派阵容强大,且其中真有悟性、慧根者不在少数,像这段——“@卖卖卖笑国大使:蔡明亮电影的难度不在于场面调度,而在于选择一个场景,让场景内部自动的、即兴地进行场面调度。他的力气不是花在录制音乐,而是制造一根天线和特殊的频段,直接接受既成的音乐。一般认为他很沉闷,实际上他深刻的理解戏剧规则。” 于是一个蔡导作品的十年级生,就不好自称“顿悟派”了。于是充当“循序渐修派”。

  现在拿起斧凿,不是要给混沌凿出七窍,而是要给《行者》凿台阶。

  (1)拾阶而上:《天桥不见了》——《是梦》——《行者》。

  《天桥》是连接前后两部长片的枝杈,或可从中发现一些剧情、台词趣味,不叙。有趣的是,它包含了《行者》的两个基因:置身城市空间的诸般感受;人潮中托钵化缘的僧人。

  着重对比 后两部:《行者》融合极度纪实与极度写意 既有观想智慧,又有决绝意志。《是梦》是“一个空间”的电影,《行者》是“一个动作”的电影,那为何前者够贴心,后者够窝心?

  色调:《是梦》是纯净三原色(梦幻中的影院红椅、黄脸、白梨白光);《行者》是繁杂万花筒(目迷现实界万千色相);

  情绪:《是梦》极度深情、无限留恋;《行者》则调性冷凝,有少许留恋、但更多审视、讽喻。

  展示平台:《行者》是网路大街;《是梦》是美术馆中导演自己创造的暗房空间。

  (2)对参其它作者(极简!)

  附:信报访谈录:《哈啰,Hongkong! 再见,剧情片 》

  艺术电影的话题四部曲:一、易懂与否,二、性爱尺度,三、zz禁制,四、影展奖项。

  惹火如蔡明亮,毁誉两极,每有作品,几乎都掀起以上热议。 今次记者跟蔡导谈别的。他首度拍摄香港,又开拍最后一部剧情片。哈啰,再见。念旧,也潇洒。

  莫泊桑慨叹人心空洞,待在皮球般圆鼓鼓的肉体;浮士德贩卖灵魂成了历久不衰的寓言。蔡明亮将作品带离令人失望的影院——投进艺术馆、乡镇、海边..如今蔡氏签名作更现身网络电影和广告片。

  令人生疑,那是为了什么?头号犯禁华文导演告诉你,「自由的电影」时机来临。金钱与自由兼得,他自言未曾卖掉灵魂。

  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蔡明亮短片新作《行者》。御用演员李康生(小康)由此至彼,由日至夜,以行走贯之。他身披红袍,右持菠萝油,左携装饮料的胶袋,全程压低了头,缓慢得近乎停顿的脚步,观众视角也随之停驻。走在铜锣湾、天星、汉口道、电车站、西洋菜街等,无剧情叙事,只有「地方」和貌似出家人的对比画面。 「小康身上不是僧袍,可是它慢慢变得很像僧袍——我自己染了布,跟僧袍不太一样的红。它其实只是『形体』,一个身体跟一块布的关系。」物质为上的高速世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踽踽独行的理想主义信徒。

  慢节奏:走出改变

  「1960年代梁醒波都唱《行快D啦》,唔好阻住地球转。可你看这么多东西在流失掉,很茫然。念头很简单,就是某些东西想多看几眼。」蔡明亮说。前年反高铁八十后青年抱米跪地、三步一叩的街头苦行感动社会,或许今时今日港人还是有被撼动的缝隙。

  「我比小康早来,去搵嗰啲地方。」蔡导不时亮出半咸淡广东话。他生于马来西亚,长于台湾,祖籍广东揭阳,母亲是广东人。

  「倒不是想拍小康走路,我想拍『地方』:那些我喜欢去的。但其实是想拍给香港人看,他们平常最喜欢到哪里。我觉得只有香港人看得明,但他们也不见得看得明。哈哈..」华文导演蔡明亮一直得到「景仰」或「打瞌睡」的两极评价,今次同样以无对白长镜头挑战观众能耐,首映后香港观众果然觉得「太个人化」、「太慢」。但是否不喜欢就等于看不懂?「他们不能静下来,太浮躁。其它人怎么看我都不在乎。我在乎香港人怎么想。」但他承认:「我是那种希望所有观众都和我一样的导演。」说罢大笑。

  去年他在台湾编作实验剧场,小康一人分饰三角:小康自己、蔡明亮父亲和唐三藏。「父亲就是我的记忆。我要他从自己逐步变成我父亲。我试图利用速度︰让他极慢地行走,成就角色间的转换。这段落非常争议:为什么要看小康走路?」这回,「香港」大概是李康生透过慢行转化的记忆,「对我们这代华侨来说,有特别的、文化上的意义。香港影视次文化全盛期影响整个东南亚。当六七十年代东南亚人还会选择性地看武侠片,我的来历令我对广东文化的感受又多一重」。

  他每次来港循例到尖沙咀荣华茶餐厅啖奶茶菠萝油,他熟悉于挂满女星照的旺角骑楼。荣华没有了,女星照也没有了,他喜爱的许冠英忽然撒手尘寰,邓寄尘这等为现实说情的庶民歌声如今也少。所以,他把镜头停泊在汉口道的雪糕车,《蓝色多瑙河》的乐声扬起又静下来。递送欢乐的车子,蔡明亮当然拍出寂寥。打小人、围栏、竹棚,为生存而无奈,追星替代逐梦。

  片末响起许冠杰《一水隔天涯》,纯纯的爱变种成港式功利:

  「妹爱哥情重,呢句话系发噏风,冇银点情重,唔通成世裤穿窿,梗系一水隔天涯,皆因水冇就捱穷..」 「其实这戏像向许氏兄弟致敬!」而行者在天亮以前张口噬咬手上的菠萝包——对爱欲的失落、空洞而生出绝地的狠劲。「我重提许氏兄弟,让你们看一看。」——不过,恐怕许冠杰都已变了。

  叙事片:《郊游》是最后

  蔡明亮的角色不止啃咬菠萝包,过去还有蛋糕、锅巴、西瓜..因为缺水,所以饥渴。角色常只在洗澡、小便、自慰、抽烟、喝水;待售、废弃的公寓、公园、楼梯、街道;经纪、AV 演员、移民工、失业者。边缘又平常的人,肉体本能与生之欲望,与城市碰撞出寂寞与压抑。他的长镜头引来共鸣、震撼、不安与禁制。

  蔡明亮爱笑,但骨子里孤高。他说起在台北自己开设的咖啡厅遇到客人,「买一杯咖啡就拿着手机嚷着找我合照,心里很不爽」。

  但他以前口袋里便曾载着一迭迭戏票,独自待在街头、油站亲自卖给观众,一个月试过卖掉一万张。他第八部作品《黑眼圈》在马来西亚被禁,他还据理力争过公映权。就如每部作品经历审查、商家思维、无耐性的观众,他都抵御,认为是艺术家的起码责任。「台湾mz发展二十年,我每个事情都在打仗,要么就没有,要么就走出一条路,往前一步。」如今他却毅然离开电影院。「戏院是死胡同。」他说。

  大家都知道蔡明亮将开拍《郊游》,但未说出的下半句是:这可能是他最后一部剧情片。《郊游》拍台湾失业者,来自台北县政府、法国等欧洲资金,蔡履行最后的承诺,「会上戏院,但应不会公映。我出道没多少年便曾说过,我的人生,拍十部电影也就够了..我仍在发展『影像』这个概念,可是我不想拍大家心里面在想的那种『电影』。《郊游》是之前谈好的,不能不拍。拍完之后,便无事一身轻。那并不表示我不再拍东西。譬如会拍十小时或者两分钟的东西,你说它是电影,随便。但是我觉得有叙事发展那种,十部也就够了」。

  也可以说,他过往作品早已愈发远离剧情片框架。「一路在拍、一路在丢(固有观念)。」渐进地滑入更抽象的无在,「现在的路可能比以前更决裂」。

  上一部他应法国罗浮宫之邀拍摄的《脸》,成为首部罗浮宫主动委约、典藏的「电影作品」。「我的戏在电影院显得很慢,隔壁嘭嘭嘭荷里活片。观众会问:为何看你这么慢的片?但在博物馆,不会有人这么问——要先为我的作品找到对的位置。」他带着电影巡遍宝岛,连金门都去了,在各种环境下放映。还推出全球十张的《脸》影碟,他手制封套,每张售100万元新台币(约港币26万元),迄今画廊买下了五套。「拍的不同,发行也得不同:如今跟博物馆、大学、收藏家、画廊合作。」「香港也由一百多间戏院跌至四十多间,基本上变成了贩卖处,只打安全牌。能创造的能量,不多。以前香港有创作概念,现在没有了,还要符合大陆口味:那个口味又很差。(笑)」2007年蔡明亮以装置作品《是梦》参加当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拆下陪伴自己长大、早已荒废的老戏院五十四个座位放到展场,让民众坐在这些椅子上看他二十三分钟的童年回忆录像作品。作品为台北市立美术馆永久收藏。

  机械生产的艺术发展至今的疑惑,蔡明亮寻求将之赋予艺术品的「aura」和回归独立电影接近民众的沟通方式。

  「我下部戏也会要你买票,但可能要到树林去看,或路边,管得了大家看得明不明白..」高行健近年也在拍制无叙事、分明脱离商业发行制度及靠拢博物馆平台的「诗电影」。他提出,这将是电影的未来走向。

  蔡明亮谈到泰国名导阿彼察邦和英国演员刚在乡村举办电影节。「全世界电影愈来愈不自由,zz上,更在商业上。zgXX作为最大的市场,不讲rq、文化不开放,电影人迎合的不是rm,而是zz。假借rm的需要,其实他们缺乏选择。」「世界开始有新的电影潮流要出来。你继续放商业片吧,继续自我感觉良好吧。可是有一群人觉得已经够了,要做另一些东西:我称之为『自由的电影』。」

  软推销:走入广告与网络

  蔡明亮走入博物馆、乡村,固然不令人惊讶;令人惊讶的是,他描绘都市人的失落,不齿于电影院之余商业的骨肉,自己却走入消费时代的核心——网络、广告世界。例如《行者》乃是由内地大型影视网站优酷出资,香港电影节监制,找来几位艺术导演各拍短片合成《美好2012》,打造形象。

  农历年前,蔡明亮还为中国手机拍品牌广告。

  他明明反感于人手一机,盲目乱摄。为何又答应手机商?他笑开了,别过脸,沉思。「一直有很多奇怪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有时被动,有时主动。好像这优酷企划就很被动,我个人还是倾向艺术馆大荧幕放映。老实说,那手机叫什么我也不晓得。起初抗拒,但对方跟我说了一句:『我现在给你一笔钱,成品起码五年后我才看得懂。』」手机商找他,可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而是一种持之有年的软推销。「他们只要我的名字和形象,整个作品没出现手机。」他相信被动或可反客为主。他坚持绝对的创作自由,「那我就抛下『慢的东西』给你们、给这平台看吧。

  那广告起用李康生披红布缓慢行走的概念和拍法。效果还不错。其实网络这些都是工具,都是浪费、消费地使用着它,令人以为这平台就是要浅薄,其实大家是被驱使的」。

  他连个人电邮户口也欠奉,会否最终反被吃人的新平台消费、瞒骗?他和顾长卫也诉苦说yku制作费太低。外间所见的却是大洒金钱大张旗鼓的宣传,此乃商业机构和艺术家「合作」的惯技。「后来知道tdou、yku有大笔广告收入,我说我太便宜他们,哈哈。」《天边一朵云》自宣传海报便引来极大反响,蔡一刀不剪,最后当局也放行。到新加坡做剧场,卫生局连舞台都要管,着蔡明亮改掉吸烟那场戏。他说那不要做了:「你要一根烟,还是一部作品?不是我在选择,是你们要选择。我是艺术家,我只能做出我的作品。」此事引来社会热议,由此「保送」了新加坡首个真吸烟的戏。

  「如果我改掉,后面的人还是不被允许。我们做艺术家应有这样的能量。」大zg可不是善男信女。那个审批制度,香港导演领教不少。

  「那就不要去。除非dlu迎合我(的口味和尺度),而非我迎合你。」有人跟你谈过合作吗?「昨天有背景雄厚的内地投资者,问我要不要拍『可以回本的戏』。我说我不会保证。我的条件很简单:给我钱和自由。我觉得拒绝的姿态很好:无论成败,对环境也有意义。」蔡明亮说,要年轻人看到,不妥协的人原来可以活着,还活得挺好,「也有钱。哈哈哈」。蔡明亮作品里缺水和贪婪渴水的意象如此震动,是故,当《行者》中许冠杰唱至末句,「水」的另一面难免令人不寒而栗——在我们的社会,彷佛水就只能是这个意思。

  「因为一水隔天涯,搵到水你就唔同,搵到水你就唔同」。——《信报》

  《行者》观后感(二):与影结伴,缓缓行

  被遗忘了的僧人,从头到尾响彻的杂音。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世界原来是这样匆忙与混乱。而我们却总在催促,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被生活催促向前无法休憩。

  在影片的开始,灰暗的楼梯间中僧人缓缓走出,有些适应不了这样的缓慢。在他的缓缓步伐中,心随着他飘动的衣摆安静下来。当发现对这样安静的渴望后,他的身影渐渐朦胧,不清,周围的广告却愈发抢眼。

  现在看不上这样的缓慢,渐渐会渴望这样的安静,但最终会发现,宁静欲求不得。

  是他过于缓慢,还是我们过于急躁?

  当以他的速度丈量世界,我们有颗忙碌却空虚的心。

  影片中有两类闲杂人等。一群人有自己的生活,对于不同节奏的人,他们观看,随即把它忘掉,把它丢在昨天做完的任务中。另一群人,看到他后,围观,对所谓的一类指指点点,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我属于谁?

  他走过多少路得到过多少侧目被多少人转头忘记被多少人当作饭后茶谈资料。

  但他行走并不为别人

  《行者》观后感(三):人人都是蔡明亮

  在没看或者看过这部短片之前,蔡明亮常常让我想起《独立时代》里的小波大师。只不过一个在闹腾的瞎搞,一个在静止的瞎搞。他似乎一点也不在乎胶片的昂贵,也不在乎静止的画面里提供我们的内容是多么有限。

  总而言之,他要表达的是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可以是一张照片就可以完成的,然而他却用了整整25分钟。一定程度上说,剧情简介和围观的群众帮助蔡明亮充实了这部短片的内容,也帮助他逃离了被万夫所指的险境。

  早些年看《青少年哪吒》,你还能感受到他有能力去把握一个长片的长度。但随着以后电影里的对白越来越少,蔡明亮几乎已经放弃了一个正常与观众交流的渠道,他要做的就是潜心于禅宗,像达摩祖师一样手里拿着一个铁块在石磨上磨,直到有人问他你在干嘛的时候,他才会停下来告诉你:我在使它变成一面玻璃镜子。

  蔡明亮是我至今为止见过最幸运的家伙,这么多年的电影拍下来,他将拍电影或者说拍文艺片的标准降至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而安然无恙。

  也就是说,给你一台DV,一件红色床单,一个有牺牲精神的演员(其实花两百块就能请到),两张去某经济发达城市的机票,你也可以成为蔡明亮。

  《行者》观后感(四):手中的食物

  影片节奏还算能接受...可能有不同的场景切换吧.

  最开始亮眼的就是身上的红色,鲜艳,生命...生活快节奏,行者慢节奏对比;忙忙碌碌的状态,一步一步的状态对比;鲜艳的红色和周围稍显暗淡的对比。

  看着行僧,想到了电影《转山》中也有一个片段,嗑着长头前往拉萨朝圣...然后一下子想到了,是不是作品《行者》也是也想表达类似信仰的概念呢?仔细一想,拉萨朝圣的磕头前往属于信仰,会坚定不移朝着一个既定目标,身心受到痛苦和折磨,仍然不会动摇,并以此信仰来导引自己。而《行者》中的行僧更多的应该是表达的一种生活态度,或者处世态度,尤其是在这种鲜明对比场景之下。

  而接着,好奇的是,为什么会行僧手里一直拿着食物。然后就有几个念头。食物可以是“物质”的象征,所以暗示,忙碌的人是为着食物,将自己拖垮拖累。或者,食物只是为了平衡行僧走路时的姿态;因为很可能没有手中的物品,行僧走路时看上去会比较怪怪的。直到,行僧路过“健身瑜伽”广告牌,就猜测到,这是暗示,“健身”却不“健心”,身体的强健并不意味着心灵的强健。

  行僧昼夜不停,按照自己的步子走着,哪怕周遭种种。

  唯一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最后行僧要吃那一个食物呢?而且结尾曲,其歌词大概含义也是和物质的追求有关;那行僧“吃”食物又是想说什么呢?想再次说明物质追求下的忙碌身心?

  这样的结局也实在是没弄明白。

  题外话...一定要去西藏...

  《行者》观后感(五):“慢”漫人生路

  在看《行者》这部电影前,我已经看过《锵锵三人行》台湾行中采访导演蔡明亮的那一期。当谈及电影的市场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矛盾时,他说,电影不一定要好懂但一定要有能量,这种能量最好能随时间的推移或观看者的转变而慢慢释放,而不是一次用尽。如其所言,我认为《行者》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确切的说,《行者》是一部微电影。然而,仅仅二十多分钟的长度却让大多数观众感到“度秒如年”,因为它的“慢”。整部电影从头至尾,只有一个身披鲜红长纱的僧者在不同时间点、不同街道背景下那样极致缓慢地行走,可以说毫无剧情可言。然而我发现,正是因为这种“慢”,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有了充分的思考,也因而感受到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我的能量。正如电影里僧者和其他行人的行走,僧者的“慢”让你关注他行走的过程,而行人的“匆匆”却让你遐想他们的目的地。绝大多数的电影让观众认为看了开头就是想要一个结局,而且影片通常剧情充实、细节繁多,观众能将故事接受完整已属不易,想要思考只能留待影片结束后凭借回忆来进行。而《行者》恰恰相反。可见,从影片和观影者的互动形式上,《行者》的“慢”就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更毋论通过这一形式,我所获得关于这部电影具体内涵的感受。

  影片一开始,最显眼的莫过于僧者的红纱,接着才是他赤着脚、低着头,脖颈与身体几近呈九十度角的缓慢行走,他是如此一个异类以致于其他行人都羞于直视他。然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却感受得如此分明,他的姿态和速度无不诉说着关于疲累、沉重、孤独和苍老的故事。鲜红的纱让我觉得这就是每个人身体里那颗缓慢跳动的心脏,久经时间、历经世事,深知人生的不容易和生而为人的无力,却只能强撑着跳动。不管再如何身处喧嚣,或是亲朋相聚、儿女绕膝,心中的孤独感与生俱来而且难以与他人分享,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有时候清晰的可怕,一如电影中僧者和其他行人之间不用标示的那条线。影片的整个过程中,僧者手中一直拿着食物,右手面包左手水,再简单不过的填饱肚子的东西,却让我觉得这就是压在他脖颈上的千斤之重。直至最后,他来到家门前,以同样缓慢的速度咬了一口面包,轻阖眼睛机械般地咀嚼,好像一场睡梦中的本能行为,我知道了,这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二十多分钟诉尽一生,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敢于像注视僧者一样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和人生,不可否认,这个过程会让人觉得脆弱和无力,但我想说的是,这也正是勇气和力量的本源,矛盾真是无所不在。这个大概就是《行者》释放给我的能量。

  《行者》观后感(六):专注....

  这个电影我前前后后看了三四遍,真是经典之作。

  一个着红装的僧人以异常缓慢的的脚步赤脚穿行于繁华的都市中,僧人的赤脚与朴素的红袍以及缓慢的步幅与繁华的大都市及行色匆匆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太快了,我们需要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所有的繁华不过是过眼烟云。

  每天一睁眼我们就在拼命追赶,追赶时代的脚步,以至于我们不记得自己是否走过路,自己是否吃过饭,自己是否活着。

  我想作者是想教会我们怎么走路,怎么活着。所有的繁华转瞬即逝,只有此刻的感受才让我们知道自己活着。

  专注,专注于你手中每一件事,吃饭、走路、活着.......

  《行者》观后感(七):《行者》:普渡消失中的香港文化

  記得多年前第一次看到蔡明亮的作品《天邊一朵雲》,看不夠一半便停下來了,原因不是感動,也不是特別的喜歡,只是感覺矯情,感覺到他的電影並不是我的一杯茶。看《行者》主要是因為它是《美好2012》的其中一個選段,在看過許鞍華的《我的路》過後便想看別的導演怎樣書寫這個主題。關於香港的短片除了在本地的短片電影節有機會看到外,基本上看的機會也比較少。看本地導演的作品雖難,看外地導演眼中的香港便更加難。之所以看《行者》大概是對自己的城市有一份真摯的感情,蔡明亮比起《美好2012》的其他幾位導演特別的是他選了自己的城市之外作拍攝的對象。當中可見他的別有用心之處,給人的感覺是尊重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大會,以外地人的眼光記下他眼中的香港。

  網絡上對影片的說法好壞實在相差太遠,的確以實驗電影來說這部影片還是有價值的,和尚是個少見的題材,以緩慢的腳步走過香港的路看起來是有新意和想法的。但以蔡明亮的專業來說,未必太小兒科,沒有一個既定的故事與對白,對於非港人的觀眾來說是難明的。

  同樣是行者,《行者》反而讓我想起台灣的兩位編舞家眼中的行者,一位是林懷民在編《流浪者之歌》一直在台上被沙粒沖洗的男舞者,表演的時候他合上眼睛,雙手合十,任由沙子敲打他的身體。整個表演裡觀眾看出他的潛心,而整個舞蹈有很濃厚的佛教色彩。而另一個表演是林麗珍在編舞作品《觀》所提到的由內觀到外觀的中心思想,林麗珍所編的舞與蔡明亮這部作品的和尚的角色相當的相似。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緩慢的行走,步履輕巧,可見是有一定的練習才做到內心的平靜。

  電影作品中的李康生是蔡明亮的御用演員,對於這個處理自然是上手。不見生硬,算是稱職。論電影的本身,的確有敗筆之處,在於內容未能找到一個重點,使人看到一頭霧水。或者導演是希望加入佛學的元素,可惜未展開較深的論述,到底電影是在談一個和尚在城市行走還是對這個城市有什麼的意義?

  作為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我只好把它解讀成蔡明亮在普渡消失中的香港文化,從和尚第一幕出現的唐樓,我將它解讀成舊區重建。隨著社區建設,唐樓也會消失在城市的風景線中。比如說是觀塘、土瓜灣的舊社區。和尚的步履有如住在這個地方的老人家,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特別是走數層的樓梯。第二幕是在一條街道上,和尚走過一間貼滿招租的店舖門前,這或者是「地產霸權」所衍生的,近幾年香港有不少老店抵受不住加租的壓力,有些被迫結業,有些被迫搬遷,終於城市的角落有一間二間的空鋪。有些獨有香港的文化被國際大商家,本地的資本家都收歸了,其中有的是老牌的食店。

  蔡明亮選擇在鬧市拍攝讓觀眾看到和尚與一般行過的人有著不同之處,一般人看到和尚時都是出於好奇,特別是旺角的那一段就看到有對比之分。行色匆匆的港人正好對比了僧人的步速,路人的雙眼凝視著僧人,但他不能理會得太多,依然的步行。影片是沒有計劃的拍攝,有時在港島,有時在九龍,但記下了香港的日與夜。晚間的天橋,彷似是尋找回家的路。可是,他的家又在那裡呢?就好像是迷路了的人,他閉上雙眼不想多看一眼。

  和尚也許是諷刺了這城裡的人,他們帶著虛偽、功利主義、勞碌的拼命生活卻得不到什麼,反不如和尚雖然一步一驚心,但反而懂得放開,不計較別人的目光。再看今日的香港,香港人的前途與未來都不是在自己的手上,難免是蔡明亮眼中對香港的一種哀悼。

  《行者》观后感(八):在心情特别焦躁的时候看了行者

  因为是我喜欢的蔡明亮和李康生的作品,才耐心坚持看完了。行者里的路人看着行者,而电脑面前浮躁又好奇的我也在看着行者,觉得挺有意思的,是不是电脑前的你也变成电影的一部分了?因为慢,才让你知道你有多急躁。因为慢,所以细,最后的面包好像很有味。

  这两天看了蔡明亮的电影讲座(网上下载的),他说还有他没妥协,在做电影。电影是什么呢?我想它原来是发明来娱乐大众的,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以妥协为生的,但是就像画画一开始的作用是用来记录一样,如果它后来没有变化就不好玩了。

  你可能看了一部精彩纷呈的50分钟大片,却在某年忘记它的存在。可是,《行者》,好像还真难忘记。我并不是说我喜欢它,也不是说它是好电影,但它确实很特别。

  《行者》观后感(九):你眼中的坚持,别人眼中的装b

  把行者快进看完,然后看了网上的评论,几乎是骂声一片。蔡导似乎变成一个菜鸟,拍了一个装b的微电影。这是很多骂的网友对蔡导的评论。

  一些网友说行者的行为与常人的行为进行对比,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繁花似锦,却放弃了静下来思考的空间。把生活排的满满的,把自己塞的满满的,而行者在人群中几乎是两分钟三步的速度与行人的速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而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震撼之处。

  很多网友都看出来这个对比,但是大家还是骂声一片。为什么呢?因为,网友可能是这样想的,你没有必要用20分钟这么长,没有必要把行者的脚步弄的这么慢,比如你来个三五分钟,我看了,恍然大悟,啊!是啊,原来我们是要安静下来,需要慢下来。你要知道,谁有这么多二十分钟看你在人群中慢慢的行走呢。重复的步调,重复的人群,一个场景就够了。

  可是,很多时候,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就是因为导演是用20分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静下心来看。我们都会选择跳过,我们都只会花上大概五六分钟时间大概浏览一下就够了。毕竟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看下去的心本来就不多,就比如我,我就没有静下心来看将这部微电影慢慢的放完。

  但是我还是佩服蔡导,我觉得那是我的功力不够,我对人生或者社会的感悟还不够,我自己的体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才会看不下去,我想,当我有一天真正能不跳过的去认认真真的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境界一定是另一个层次。

  当然我想探讨的不是这个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我更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冷眼旁观,甚至冷嘲热讽。你花费你的很多精力五完成某件事情,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你的一次装b而已,你的一次自我超越,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放纵或者假正经而已。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多坚持的东西就会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放弃。因为,我们做之前总会这样考虑:我这样做会不会被别人嘲笑?我这样做会不会让别人瞧不起?虽然你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你能不能超越别人的眼神,用自己的内心去思考你做的事情?或者你只是在乎利益,只是在乎在人间活的更长久,只是愿意在人世间随波逐流。那我以上的话对你来说也是一种装b。

  总而言之,我想我看完电影,我会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别人是不是认为我是装b。

  《行者》观后感(十):漫步人生路、脚踏实地走;风景在沿途、且行且珍惜!

  《行者》影评的开始,先给大家讲一个蕴含大道理的小故事吧:让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

  有一位考古学家,千里迢迢去找寻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他雇佣了一些当地的土著人作向导,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丛林的深处进发。到了第四天,土著人开始拒绝行动。原来,这里自古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时,皆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3天,便需要休息一天。“那是为了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3天路的疲惫身体。”

  我们大多数人,可以暄闹一整天,不可以安静一小时,什么都不做,就静坐一会儿,不玩手机、不看报纸、不东张西望,只是像《等待戈多》里的主人公一样,无所事事,坐在树下安静地等待,不晓得会等到什么,或喜或悲,想要的不想要的,只是在等待。等待不难,时间总是不长不短,那个人来了吗?会来吗?已不重要了。会带来好消息,会捎来坏消息,也无所谓了,就让放飞的心情,看着身旁大树头顶上的那树枝,随风偶而飘落下的几片叶子起伏,最终落地,让自己的一颗心随之平静地着陆。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我们都在忙什么,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忙正事或瞎忙,或许自己也很难判断,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感觉没时间没空,时间不够用,那我们的时间,那儿去了呢,没有人知道。

  孔子云:“吾日省三身”,是先人教给我们的一条亘古不变的自我提高的方法,我觉得无论到了什么时代都是适用的。

  三省:早上醒来,想想我今天应该干什么,带着计划醒来;忙了一上午,午休的时候也要想想我上午干的怎么样,还有什么不足下午赶紧补救;一天下来,晚上躺在床上更要反省自己这一天干得怎么样,有什么不足,有什么进步,第二天如何才能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想明白了,你会觉得一天有所收获,还有什么需要第二天去做,这样有计划有条理人就会很欣慰,变得轻松了,连睡觉都会很香。

  人的操守也一样,应该时时反省:正像一位老师总结的一样:

  静坐,然后知道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後知平日之费闲;

  闭户,然後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後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後知平日之念刻。

  反省就像镜子,使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面目;反省就像清水,使我们可以洗净内心的烦恼汗垢。我们常常省吾身,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就可以不断净化、提高自己,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更具有魅力!

  告诉大家一个现象,在任何城市都可见到,在公车站,我们都是正站着面对马路,然后侧身不停或一直地在张望,其实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这样对于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侧扭着身体,脖子在歪着,身心焦急等待,我要乘座的那一辆车,怎么还不来?什么时候来?其实大可放宽心,该早来的公车、该晚来的公车,它总是会在那一个时间点出现,不管你焦急或不急。站直身体,不左右张望,只在公车来时看一下扫一眼,你放心,那么大一辆公车在眼前,到站停一下,下车上车的人,你不会错过的,所以不用左顾右盼,公车会总不早不晚地来到。

  城市的交通,堵车是个无解的难题。路过十字路口,大家都想快一些,那么结果就会越来越堵,开车有多少便利,堵车就有多少心烦。大家都图快,结果肯定慢,所谓物极必反,不过如此。

  我们总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于是经常看到人们匆匆地赶路。充斥着我们四面的钢筋都市,越来越像一部千螺万杆、轰轰作响的巨大钟表,而我们就像一个个元件,被上紧了发条随之而运转。让人无法逃遁的通讯网络;以花费最少用餐时间为终极目标的快餐食品;拓展工作时间与空间的移动办公设备……这一切,都遮蔽了我们寻求工作以外乐趣的可能——工作没有结尾,努力没有尽头。

  当我们忙于忙碌,却说不清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当日子天天飞驰,却记不起年少时曾经为之激动的理想现在在哪里。我们是否要暂停一下脚步,好让灵魂赶上来呢?

  假如生活真是一列飞速行驶的火车,假如我们把自己当作是驾驭这列火车的司机而不是身不由己的乘客,那么,即便有千万个理由阻止我们放慢行驶的速度,我们照样可以有这个权力,点一下刹车键。因为我们自己是这列火车的主宰。我们有随时停下来审阅道路和重新选择方向的自由。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还有一个自由的自己,他真正地洞悉我们人生的来龙去脉,他真正懂得我们心中的梦想和宿愿。他——就是我们的灵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匆匆赶路,似乎也是为着一些目标,但千万别忘了经常分出些许时间,让我们的灵魂跟上,让他引导我们的方向,让他重新勾勒我们真心的渴望,让他给我们的努力注入乐趣、意义和幸福!

  龟兔赛跑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不是跑得最快的兔子,而是慢行专注的乌龟。其实每一种生活,都有其自身的节奏,过快或过慢都不好,而是我们要专注,走路的时候好好走路,看书的时候好好看快,吃饭的时候,不要图快,狼呑虎咽只会伤胃,喝茶的时候,细细品味,茶香自会泌入心脾。

  做事最忌一心几用,什么都做不好,越想快,反而快不起来,不要让所有的事情都呈现未完成的状态,那样会让你身心俱疲,自己积极主动,专注一些,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不是问题,很多困难迎刃而解。

  奥运会的更高更快更强,那是对竞技精神而言,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那是忽悠人的,找到自己的tempo,时而快行如飞,时而放慢脚步,像影片里的僧人一样,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每一口饭都细嚼慢咽,走路时感觉我在行,吃饭时感觉我在吃,不要做生活中的稻草人,对喜怒哀乐已麻木,不晓得自己路向何方。玻璃窗上的苍蝇,不停地启动翅膀嗡嗡飞,眼前貌似一片光明,但却找不到出路,不妨停下来,换一个方向,放下执著念,何苦徒劳地碰壁累倒。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不快乐,不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我们获取的很多,想要更多,但人生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因为得不到,所以心生烦恼,试着放下吧,珍惜当下的所有,感悟眼前的幸福。

  文武这道,一张一驰,这是颠扑不灭的生活禅。动若脱兔,静如处子,武僧可以动得最快,也可以最为安静,万事万物,阴阳两极,自有其规律,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味图快,所以透支着精力、时间和金钱,追求那或有或无的快乐、虚无缥缈的幸福,不妨慢一些,前路更开阔。听从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晓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枉人世走这一遭。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我们可以做生活中的行者,赶路但不急行,时歇时行、走走停停,披星戴月,寒暑易节、风雨兼程,相信路虽远,行者必至,不是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行者》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