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登堂入室》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登堂入室》影评精选10篇

2022-04-06 03:3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登堂入室》影评精选10篇

  《登堂入室》是一部由弗朗索瓦·欧容执导,法布莱斯·鲁奇尼 / 恩斯特·吴默埃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堂入室》影评(一):人设成就我,还是我塑造人设

  坐在这个长凳很奇怪,你可以看到他们所有人的生活。你总有办法能登堂入室进入他们的生活。

  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法语老师把自己的文学梦想寄托在学生身上,既不是妻子口里的爱上男学生,也不是可以要窥探故事的起承转折和结局,而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怎么影响故事精彩的程度,其中有几幕老师直接打开房门或屹立在两个角色中间,或质疑或引导这个故事在一本书中要如何进行。到底是为了书的精彩,故事才这样发展,还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而成就了书。

  电影里映像深刻的是男主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一直质问这个角色为什么一直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个时候突然有了亲吻,让整个故事关系变得更复杂了。“人设”一边继续,而故事里的人一边主动的影响故事的结局。现实和想象交错,到最后这个故事终于烧到了一直旁观的局外人,学生进入老师的家中和老师的妻子交谈,了解老师的一切。老师回到家中,看到学生留下的手稿,想象学生最后和妻子同床共枕,妻子无奈的抓起枕头下的《长夜行》将老师打晕(阴郁而负面的想象就是老师人生的结局,和开头的对话呼应)。而正如学生所言,虽然不是每家都需要数学辅导,但总有进入他人生活的方法。

  在生活中,实际上会遇到很多,“这个场景,我应该如何表达/说/做会更合适”的角色使命感,为了完成具体的心里的某种人设。这种感觉在这个故事里用师生的关系表达出来很微妙。

  《登堂入室》影评(二):2015/2/26 22:38:40

  电影看得很纠结,亦真亦假,竟分不出虚实。

  要进入别人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轻而易举,而毁掉某个人的生活也并不困难。我们在阅读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我们早已被dans la maison.

  Le professor是可悲,为着能继续那个故事,到最后,工作没了,妻子走了,有的只是一个帮助他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的视角的中学少年。他的代价还远未如此,他还要继续依仗这个少年去认识那个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

  登堂入室,本有技艺愈发精进之意。在这里,用来提示作者写作水平的提高也还算恰当。写作这东西,努力固然重要,天赋亦不容忽视。与其说这是写作水平提高的一种预表,不如说是透视生活的一种视角。

  《登堂入室》影评(三):妄自涉足

  出生于不完整家庭的主角向往着正常家庭的生活状况,对于他不可能拥有的那种生活,他怀有深刻的好奇,他设法进入同学家庭的生活,窥视,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写下他观察的一个个连续片段,呈现给在文学上没有才华却怀着深刻遗憾的语文老师看,这是一个满足内心无限欲望的紧张的过程,观察者以自身为镜,映照出他所认为的那个完满家庭在狭小的居室里真实的生活状况,探究其所以完满的由来,一开始家庭中的人是枯燥乏味的,家庭成员间必定存在的某些冲突和奇怪的对于未来的幻想都是观察者嘲讽的对象,偷窥的故事在发展,作为小说和偷窥进程的狂热追随者和辅助者的语文老师自身的处境是小说之外另一面镜子,紧密联系的三者随着小说的结束一起走到了各自的结局。每个独立存在的生活之中那些人物都面临着自己的冲突,涉足和偷窥的极端行为在主角的连载小说中展现出了人物面临冲突时所做出的反应的戏剧性,在那些完满的生活之中。电影的结局是令人惊艳的,在那面对一个个窗口的长椅上,失去一切的老师和有着文学天赋的学生达成了完满的协议。涉足和偷窥的过程将继续,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电影落幕。

  《登堂入室》影评(四):电脑观影笔记

  那家变态艺术馆的作品都是在赤裸裸地黑TG啊,把腊肉,斯大林,希特勒当成同一回事,做成他们头像的女身充气娃娃?外加那些形态奇特的五星(五个乳房环绕形成一个菊洞?),锤镰,几个扭曲的J8组成的万字符号……看完电影,我必须把那些情趣用品图给截下来。枪杀列侬的人口袋里放着《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学到底能教会我们什么?这死小孩的演技小逆天,说出妈妈的故事博同情之后装可怜实际上却在心惊胆战观察女主人的神色表现得极好

  且不说死小孩的文字有多少出于臆想,或者多少隐瞒。两个作者通过观察+操控一个家庭获取题材的意义何在?开始是死小孩决定观察,继而他升级为参与,而在电影放映了五十分钟的时候,老师直接要求死小孩操控那个家庭,在题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制造题材,意义何在?

  读者会自行想象作者没有提供给他们的剧情?

  当老师对死小孩提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的创作要求时,我开始觉得,这是一部以文学创作和心理动态为主旨的电影?

  五十几分钟之后,开始臆想各种可能性了?超现实操作了?

  五十七分,师徒两个人第一次对如何操纵题材起了相反意见,因为关系现实生活而造成的冲突?

  一个小时,出现了预料之外的事情,画廊会面?

  哦,其实是预料之外的人为

  一个小时十分,老师面临妻子的欲望质疑,而死小孩也开始暴露出一些对基友母亲的欲望

  操,居然出现了冯唐写的艺术评论

  天哪,偷窥得都那么接近,次数那么多了,居然还没被发现过,一个概率学的小奇迹

  接下来的……是真实还是臆想?一些东西失控了么?跟基友的老母偷情被基友发现了?

  出人命了?!死小孩腹黑属性全开?!!那个眼神……邪魅妖冶

  老师被忽悠了?

  OK,成年人终于开始理智了,告诉你,game over

  深情的感觉演得不十分像,没有经历过爱情吧?

  文学幻境结束了,他们三个是吉祥幸福的一家,死小孩回归自己凄惨的生活——单亲,孤独,伺候残废的爸爸

  男孩长得漂亮就是强,只要你肯装出一幅纯良,总有女人愿意让你进屋

  呵呵,对于死小孩来说,任何一个美丽富有魅力的中年妇女都OK?他的人妻控是为了满足自己缺失的母爱么?

  从老师妻子的演绎来看,她应该没跟死小孩睡过

  呵呵,老师昏倒在把他打晕的那本书旁,《长夜行》(讲人性黑暗穷途末路的书),象征意义?亏字幕组记得附上书的介绍

  嗯,用电脑看一部有深度的电影,有一个电影院永远及不上的好处——你可以边看边暂停,写观感笔记。

  文学真是害人不浅,引人飞蛾扑火的东西,而且是逐步自我毁灭……结合上面老师妻子讲过的列侬被杀典故,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么?

  作家都醒悟了?对文学绝望之后淡然了?

  这是结局?远远出人预料,但又情理之中?

  千万个故事每时每秒发生,我们只能通过不完整的窥探猜测着各种情况,各种可能性?

  双胞胎,同性恋。我们猜测的时候,不知不觉会被我们的经历所影响,这是心理学的范畴。

  哦,天杀的文学,可以什么都涉及,什么都不深化,沾染一点点,让你去悟,让你去猜。作者总能显得像佛祖一样智慧,高深莫测,充满机锋却又不可说。

  待续……人生未来的充满可能性,故事延展的充满可能性……

  操,不在戛纳或者威尼斯拿奖就没天理了

  《登堂入室》影评(五):it's ok, but not my type

  如主角所说,这确实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前面剧情基本上没有什么冲突起伏,主角进入这个家庭,把他们写成了故事,等到电影都跑了一半,依然没有令我精神振奋的一幕出现,给我的感觉就像在描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但是后半段开始有《后窗》的窥视感觉出来,却又跟它不太一样,一个是一直处于旁观,直到最后不得已才有了干涉,而这一部从一开始就意图深入这个家庭,想去多了解他们,他把这个家庭加入了主角这个位置,并且与他们产生互动,这样的一个家庭,不只主角在窥视,老师吉尔曼和他的老婆也透过小说在进行窥视,吉尔曼有意培养写作天才,于是教导他如何不让读者放弃他的作品,也就是在故事中加入冲突,甚至有意让主角制造冲突感,也是等到了后半段,我的瞌睡虫才开始消失。

  最后老师入戏太深(抱歉我跳太快?这段还是自己看吧),导致丢了工作失去妻子,然后两人坐在长椅上讨论着眼前某一户家庭正在做什么,导演把画面镜头转到了公寓大楼,这里可以看到每户家庭的状况,有人被杀,有人正在跳舞,有人独自一人照镜子,等等等诸多色彩。

  可能因为前半段毫无起伏的原因,也可能因为本身不喜爱这个主题,三星对我来说已是最高。

  《登堂入室》影评(六):自由之路

  人生是一个影棚,是一个舞台,是一个看台。

  它没有剧本、没有结局。它永远焦虑,它永远忠诚。最重要的,它没有所谓。

  我看着你,我走进你的生活,你我导了这出戏,你我演了这出戏,你我看着这出戏,你我等待戏的谢幕。你是谁?我是谁?

  登堂入室。那个室究竟是什么?我猜,或许是人心吧,每个人的人心。克劳德加西亚是谁?克劳德就是那个无孔不入的魂,他走进每个人的房间,预设着剧情地发展,让每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真诚、谎言,最后到不得不面对的抉择,并选择真正的自我。他,就是那个推手,那个晴天里,黑夜里,屋檐下,暴风雨里中无处不在的人,那个深夜里面无表情的中国人,那个不知所谓的上海的天空,那个令人恐惧的东方、那个最终令人充满希望的东方。而这一切,都在心里。

  “救赎”“阻碍”“希望”“毁灭”这个无足轻重的设定,真的就是世界的全部罢。救赎是那个目标,阻碍是路途,希望是临近的终点,毁灭则是另一个重生,另一个选择。以及,最后的最后,从始至终的,画龙点睛的:à suivre

  这种虚虚幻幻的电影就永远都是我中意的,从一上来快速翻转的亮色学生脸谱,到最后的艳丽灯光打亮舞台落幕,再到全剧贯穿的流水般的音乐。从头到尾都显示着一股清新的荒谬。

  《登堂入室》影评(七):人性的偷窥 ——关于《登堂入室》

  法国电影《登堂入室》 弗朗索瓦-欧容

  主题 欲望 越轨 偷窥 一个既定空间——屋子内发生的事

  改编自西班牙舞台剧《the boy is in the last row》,由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执导。没有看过原始的舞台剧,但是据说是以讽刺中产阶级为主旨的,但本片导演显然不仅仅是要表达这个。

  通过百度我知道了《八美图》竟然也是他拍的,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以实验性和技巧性为主,过分商业的电影,实在说不上喜欢,甚至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但显然《登堂入室》不同,它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就像费尔曼说的,大家都想读好故事。

  作为一个新锐导演,他拍过很多低成本实验作品,并热衷于探索各种技巧和电影的表现手法。作品通常都是偏黑色电影,拍过一部分关于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弗朗索瓦欧容也是属于“对集体政治感到厌烦并倾向于用个人伦理来对待或者表现社会问题”的导演之一。可以说他以探寻人性为目的,通过非理性和悖逆于传统的动力机制,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去表现一种普遍情绪或者时代缩影。这部电影非常的内在化,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人物表现中既彰显主体的存在,同时又暗含着某些意识形态的意义。比如对中国的一些黑色幽默。

  现在来做一些小小的分析——

  一、人物塑造——师长与少年

  1. 费尔曼

  关键词:看重个性 要求学生培养 好奇心 想象力 对妻子的事业漠不关心

  费尔曼对回归传统校服、传统着装的不屑一顾,代表主流、传统、权威的校长发布这一决定时,费尔曼是满场教师里唯一没有鼓掌的。 对于回归传统校服,费尔曼直言不讳的对校长说这是个悲剧,“学生就像变成了一群绵羊”,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

  在电影开头,有一幕全景分格,不同的学生不停变幻面孔,唯一不变的是那一身校服。导演借用费尔曼之手,表达了对个性的压抑的不满。

  费尔曼去珍娜的艺术馆,脸上不耐烦和无法理解的表情一览无余。

  当珍娜对他讲述艺术馆时,费尔曼说:“我需要看到真实的人脸和身体,不然我就会感到隔绝。”这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表达。

  电影开头,从费尔曼说自己读了一个假期的叔本华,到他说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品位,注意,不是教会写作,同时拉封丹屡次出现在他的课堂上,之后他在给拉斐尔的辅导课上讲奥德赛,讲福楼拜,选择有益的书给他看,这种充沛的文学知识和无私辅导把费尔曼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师者形象,他高高在上的批评者克劳德,却又极其真诚的珍惜爱护他的才华。这也许跟古希腊传统一样,每个少年都要有一个年长的智者作为亦师亦友的同伴,而对于自卑、孤僻、缺乏爱的克劳德来说,一个赏识自己的老师无疑使最佳良伴。所以他决定占有他。

  2 克劳德

  关键词 才华 聪明 狡黠 腹黑

  在学校的资料簿上,有关克劳德的是:来学校2年,常搬家,独生子,母亲在幼时出走,父亲失业,曾做过工人,现在残疾。

  在学校管理员眼中,他是一个“金发,害羞、腼腆的男孩”。

  克劳德总是坐在最后一排,费尔曼说自己以前也是,那是一个绝佳的位置,因为“你能看到所有人,所有人看不到你”。

  同样热衷于写作,乖僻,不爱与人交往,珍娜说克劳德很像年轻时候的费尔曼。又或者克劳德就是费尔曼的另一个自己。

  电影中出现的模糊的同性恋意识,拉斐尔对于克劳德,克劳德对费尔曼。

  二 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向大师致敬

  这部片子里,导演仍然热衷探索电影的多种不同表现形式,脱离传统,别具一格,但是又处处显示出向大师致敬的影子。

  在这部电影中,较为频繁的连续剪接,大多数集中到人物近景。通过加速剪接变换场景来加深观众的代入感以及情节冲突,但是不论怎么变,一切都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无论是教室,艺术馆,拉斐尔家,费尔曼家,都是在室内,在这里空间被扁平化,背景被虚化,如果一个被隔断的时空。另外导演对近景特写的热衷还表现在给具体事物的几秒定格,以及频繁的面部特写,我们几乎对这几个人物的脸部和表情非常熟悉了。费尔曼的法令纹,艾斯特的迷茫又苦闷的眼神,克劳德嘴角时隐时现的笑容。主观移动镜头带来的悬疑,惊悚效果,比如在暴风雨之夜克劳德在大家都熟睡之后潜行于拉斐尔家,如果仔细感受的话,你会发现镜头不再是镜头,而是变成人物尤其是克劳德的眼睛,人们跟随着克劳德的主观叙述进入层层叠进的故事情节,通过这个早熟,机智又腹黑的少年——克劳德那“偷窥”的眼睛观察者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真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话说回来,对于制造悬念、紧张感,让观众疑窦丛生又欲罢不能,还有谁比这个叼着烟斗的秃顶老头更擅长?操纵观众情感,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身临其境,制造混乱的人物关系,难道不像克劳德在电影中做的一样么?

  三 “真实界”和“虚构界” 两者平行又相互交错

  “左岸派”导演们提出的“双重现实”的问题,这使“左岸派”电影不但敢于脱离传统的现实主义,更多的去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将内心世界与外界现实结合起来,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共同构造出的现实,能够更为观众所理解。

  本部影片采用的线性形式——一方面是正常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是克劳德虚拟的故事,两者交叉行进,密不可分。当费尔曼为了制造故事冲突而去为难拉斐尔的时候,现实介入虚构,单纯的偷窥已经不能满足费尔曼的欲望,他从一个旁观者进阶成为一个参与者,让现实和虚构不再平行。在这里导演塑造了一个综合性的角色,克劳德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甚至是操作者,同时他的作文又成为让故事循序渐进的线索。他行进与现实和虚构中,既是创作故事的人,又是故事的主角。

  四对隐喻的着迷

  珍娜:“一个16岁的男孩这么写没让你震惊?”

  费尔曼:“至少没你这儿的情趣用品更让人震惊。”

  珍娜:“这不是情趣商店,吉尔曼,这是艺术馆。”

  费尔曼:“是啊,这些变态玩具象征了颠覆的性爱和独裁。”

  珍娜:“你说对了,它们确实象征了对性爱的独裁。”

  费尔曼敷衍过妻子对工作的抱怨,在艺术馆继续读克劳德的续文,克劳德再次进入拉斐尔家 他看到电视上放着全家福和一个龙的雕塑,注意,是中国龙,而不是西方常识中那种外形类似恐龙能喷火飞翔的龙。然后他说“龙的样子就想要把他们全部吃掉”,这个隐喻是指什么?龙代表中国,父亲拉斐尔是个中国爱好者,他们一家最后迁去中国,被龙“吞掉”了。中国代表另一种独裁,没有自由,压抑个性的环境。

  拉斐尔家,走廊里是保罗克利的水粉画,四幅画的主题分别是:救赎,阻断,希望和毁灭。正好应对了导演对整部片子要表达的人性的冲突,。

  三 关于偷窥——欲望和人性

  许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都提到了《后窗》 ,原谅我没看过这部大师片,但是通过简介发现讲的是受伤疗养的主人公通过一个窗口去偷窥别人的生活,人的好奇心和偷窥欲啊,不知道好奇害死猫么,偷窥被发现,主人公差点被杀,最后落下了双腿残疾。这提供了一个视角,观众也可以作为观察者,通过主人公去偷窥别人的秘密,随着情节展开,步步惊心之后恍然大悟。

  在电影里,偷窥成为了一种进入,甚至入侵的欲望。克劳德因为家庭的缺失而对一个正常的中产阶级家庭充满了好奇,他以为拉斐尔补习数学的名义为由进入了这个家。同时被带进来的,还有作文的读者,自己的老师——费尔曼。他在费尔曼威胁说要把作文交给校长时,富有深意的说了一句:“可我不是写给校长的,我是写给您的。”费尔曼被谜一样的故事吸引,并且开始关注这个极具写作才华的少年。在他认为克劳德的续文少了一些冲突感,甚至说“没有故事的人生就没有意义”,“要制造你和拉斐尔之间的冲突,与他建立强烈的感情”的话时,费尔曼不再满意克劳德对平淡现实的描述,也不再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不自觉地也成为了一个偷窥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开始进入这个故事,进入另一个现实。他指导克劳德,认为写作应当“赋予他情节,让他的形象鲜明”,“平淡不惊的推进,然后戛然而止”。当他觉得冲突不够时,甚至亲自去制造了冲突,故意让拉斐尔上台读作文。以激发克劳德和拉斐尔之间的关系,直至拉斐尔对克劳德冲动一吻。 费尔曼从此深陷,他无法舍弃克劳德的写作,那“直击人心的对白,心态加速的场景”,除了满足自己那个虚妄的文学之梦,费尔曼也在故事中扩张着自己的欲望。他对克劳德说“你这是操纵读者的感情”,但他忘了,唯一存在的读者只有他自己,以及珍娜。看到费尔曼恼羞的样子,这个猎物已经一点一点步入自己设的圈套,克劳德意味深长的笑了。

  费尔曼偷试卷的事被告发然后被学校辞退后,回到家,当他看到克劳德留在家的文章时怒不可遏,并质问珍娜时,珍娜吐露了真相——“费尔曼,我和艾斯特一样,可不幸的是,你不是拉斐尔,克劳德也永远不会是你儿子。”

  当费尔曼失控掐住珍娜的脖子时,珍娜用一本书砸晕了他,一本厚厚的精装帧的《长夜行》 ,又一个特写镜头,这本塞利纳“讲述人性黑暗与穷途末路”的著作出现的真是时候。实质上“左岸派”常用“存在主义”去表现人的恐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荒谬,人性的虚伪和残暴等,借用电影中激烈的冲突来展现深层次的人的精神痛苦与丑陋。

  电影行将结尾,克劳德再见到费尔曼,在公园里的长椅上,他潦草、邋遢、双目深陷,与以前的风采奕奕判若两人。如果说之前的费尔曼是一个生活优渥的中产阶级的典型的话,那现在他什么也不是。

  两个人并坐在长椅上,对面一栋楼上是一扇扇门和窗户,每个窗内都是不同的景象和故事。与开头那一幕统一的校服遥相呼应。

  克劳德看着费尔曼说道:“总有办法登堂入室,人们总有办法进入别人的生活。你会帮我,对吗?”费尔曼先是愣住,然后低头,再抬起头看着克劳德,然后相视而笑。

  最后,仍以克劳德的旁白结束——“费尔曼先生已经失去了一切,他的妻子,他的工作,可他依然有我在他身边。。准备好一起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那么,‘待续’”。

  《登堂入室》影评(八):关于感悟

  “书是写给谁看的?这很重要。”

  “想象力是可以锻炼的”

  “老师之所以是老师,因为他虽然知道怎样做,却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所以只能是一个老师,默默无名。”

  “虽然人无法完全客观,就像绝对零度;但是作为一个作家,就是要无限客观。描述一样事物的时候,不含有批判角色的主观语言;就像上帝视角。”

  “观察、观察,观察。艺术于斯。”

  “思考、思考,思考。科学于斯。”

  “故万物归一。”

  (周星驰小时候靠观察街边小人物,拍出电影、福楼拜、莫泊桑坐在路边,观察车水马龙。)

  《登堂入室》影评(九):安静的观察者

  法国高校文学老师吉尔曼(法布莱斯·鲁奇尼 Fabrice Luchini 饰)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周记,要求他们如实记录周末的见闻。在众多乏味的作业中吉尔曼意外发现16岁少年克劳德(恩斯特·吴默埃 Ernst Umhauer 饰)的文章异常精彩。克劳德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习 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的作业是关于偷窥——讲述他如何潜入朋友家中、窥探对方一家生活的故事。吉尔曼被字里行间深深吸引,熄灭已久的文学激情亦被点燃。他不但决定单独辅导才华横溢的克劳德、鼓励他放手创作,还与妻子珍娜(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一同分享克劳德的作文。然而成年人在阅读过程中竟渐渐忘记了虚构和现实的边界,更懵然不知自己的居室早已房门大开......

  《登堂入室》影评(十):你理清楚了吗?

  哪几位全情投入?

  谁最明白其中缘由?

  Claude? Jeanne?

  先给个答案,绝非老师的老婆。三分之二的时间里这个聪明无比的女人都在给老公当军师,她能从学生的文章中嗅出任何蛛丝马迹,从第一篇开始。她知道这将是不好的结局(ps,估计她自己也肯定想不到结局不好成这个样子吧)。可惜的就是事业亮红灯,使她分心,即使她曾怀疑老公和学生的微妙关系,却没想到自己刚好推测反了。

  整个过程中只有学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得到,但是为什么他想要那些,是因为老师最初的举动吸引了他。

  报复与妒忌?

  不论是校报发的文章,还有Claude看到老师同样栽培Rapha后的眼神,或是自己没有幸福的家,而一心想要加入到别人的家庭中,我想这其中多少还是夹杂了报复和妒忌的心态。

  为何得逞?

  都是因为捕捉到了最脆弱的地方。爱,孩子,专注。有的时候这些最强项的元素其实也可能是自己性格中最脆弱的部分。

  依旧没理清。。。

  Germain和Jeanne争论的话题之一,Claude真的观察了Rapha的父母做爱的情形?个人认为是看到了,后面有交代Rapha的母亲怀孕。

  Claude真的勾引了Jeanne?个人认为没有,因为一起吃饭的时候Jeanne已经接到那通电话,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Claude说到了她的痛处,且Jeanne属于低谷期。。。

  心酸的结局。。。

  当然是替Germain心酸,爱才之人却落得这个下场,而Claude以完胜姿态亮相,两人却还能和平共处深入他们的话题。

  演员方面:

  最抓眼球的无非是Fabrice Luchini和新晋小帅哥,两人的关系拿捏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老戏骨不多说,首次触电的小帅哥把这个内心丰富,外表羞涩的中学生完美演绎。他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都让人难以抗拒。

  女角方面,都是黄金大配角,KST的强硬妻子非常可爱,对工作的热诚度超乎想象,和Luchini却也异常相称,一看就是一个妻管严型丁克家庭,老公对老婆也是一口一个亲爱的,走路挽着老婆的胳膊这种细节看起来非常温馨。而Emmanuelle的Rapha母亲的角色就中规中矩了许多。回想91年的《苦月亮》,两位女配时隔20年后再聚首,可惜没有对手戏。

  anyway,强推此片,不容错过。

  2012.10.11

  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