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买买提的2008》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买买提的2008》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25 03: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买买提的2008》经典观后感10篇

  《买买提的2008》是一部由西尔扎提·亚合甫执导,伊斯拉木江·瓦力斯 / 阿孜古丽·热西提 / 木拉丁·阿不力米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运动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一):一部“真诚”的电影

  这几天的北京2008奥运会中国队拿金牌是拿疯了。弱势项目变强,优势项目更强是这届中国军团的最大特点,很多以前没有听说过的项目中国也开始崛起。所以,一不小心,你就会漏掉一个夺金的瞬间,所以,我说奥运期间不看奥运节目是要很大的勇气的。今天晚上,我就尝试了一回,看了CCTV-6,看了一部电影《买买提的2008》。

  看完以后,不得不说,我的勇气是值得的,一方面这一个半小时内中国的金牌数并没有增加(当然,我还是希望它增加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部电影不错

  也许看惯了外国风情和中国城市生活,当影片开头那种沙漠风情闪现时,觉得眼前一亮。片头孩子们踢着足球村庄里运动的镜头剪辑行云流水,充满动感。影片一开始展现出来的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情——欢快的手鼓、广袤的沙漠、金灿灿的胡杨林等,告诉我应该把这部电影看下去。结果,我的感觉对了

  作为集足球、奥运、儿童、少数民族风情等诸多元素一身的电影,《买买提的2008》用欢快、幽默的轻喜剧风格讲述感人励志故事。影片以轻松活泼的儿童生活为题材,少数民族风情为背景,虽然贯穿全片普通话让人觉得有些怪怪的,但片中生活的情景告诉我们这是不折不扣的新疆风情,片中的语言也告诉我们这一切确实来源于生活。孩子天真烂漫大人世俗淳朴让我们感动,只可惜这种民风只有在贫穷地区才能有所保留,这也是对人类活动的一种讽刺吧。

  里面有很多我很喜欢场景,比如当孩子们说自己的理想时候,“孙雯”说着自己理想是成为跑的最快的女孩子,而原因仅仅是不想爸爸继续酗酒,买买提问“马拉多纳”如果你去不了北京怎么办,那个孩子说“做最好的手鼓,有很多钱,自己去北京”。又比如“马拉多纳”在球场上无法面对自己的昔日队友而把球踢进去自己的球门。细节的感动,让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融入了电影本身。

  孩子们的外号很有个性,都是大牌明星,“马拉多纳”、“齐达内”、“贝克汉姆”、“卡洛斯”、“鲁尼”……唯一的女孩子起了前中国女子国家球队队长“孙雯”作为外号。里面有很多比较隐晦段子,比如当买买提跟孩子们说谁把自己的外号改成中国球员名字就让他当队长时,没一个孩子愿意,理由简单,中国足球有明星吗?呵呵,真的很讽刺,还好,曾经的铿锵玫瑰让中国足球还不至于完全没有面子,女孩的出现总算让这个问题完美解决了——队长,“孙雯”,世界足球小姐——很好很强大。还有其他的,不过就不是很搞笑了,比如影射齐达内撞人的情景,其实不少人并不反感齐达内的这个动作,而且毕竟喜欢齐达内的人太多,所以可能本来编剧想搞笑一下,结果很多人觉得并不搞笑,相反却有点对大师侮辱。还有比如黄健翔的解说段子,这两年已经用滥了,只要是国产体育电影都要用一下,拜托中国的编剧们,不要低估中国观众的智商

  说说其他的,片子情节方面确实是有些硬伤的,可能导演和编剧想把这个片子的主题拔得很高,但由于电影本身有时间限制这个特点,所以当导演把影片的切入点选得很小的时候,拔高的时候时间不够了,过程充分,显得有些仓促自然,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有些苍白无力。

  瑕不掩瑜,片子拍出了大片少有的“真诚”。有的人不喜欢成本电影,但小成本电影肯定有它独特魅力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就像小排量汽车,虽然动力很小,但耗油量也小,所以小排量得到了国家和很多群众支持。扯远了,最近很喜欢看小成本的电影,虽然没有那种宏大场面,但很真实,看着心里会有一种悸动,这种悸动不是大片能给我们的,应该说,大片让我们在视觉或者听觉上得到了震撼,但很难在心灵上给我们震撼,因为过度追求场面的华丽,势必在情节上会造成一些空洞特别是当编剧不是很聪明时。例子很多,特别是中国,缺少好的编剧,使这个问题愈发明显

  最后,把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有梦想是最美的事情,但梦想破灭比没有梦想更可怕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二):童年的梦想

  好容易盼到了周六,早上在稀稀疏疏的雨声中醒来,

  唉,阴雨天已经连续半个月了,原定的周末出行计划又只好打消了

  冬天的江南,又湿又冷,开始怀念遥远的家了,屋里屋暖暖的。。。

  打开电视,无意中翻到了这部电影---

  孩子爽朗笑声美丽的胡杨林,和那个憨厚的有些傻傻买买提

  自然的、阳光的、亲切气氛吸引着我

  这是一个有关梦想的故事

  一群喜欢足球、充满天赋的孩子

  一个经过编织的一定要赢球去看奥运的梦想

  善意的买买提

  漂亮的维吾尔足球女教练

  朴实村长

  一片胡杨林畔的小村子实现孩子梦想一起努力

  不经意

  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梦想

  天真的、五光十色

  小时候喜欢飞机,每次去公园,总要缠着爸爸一块玩一回

  其实那些飞机只能上上下下、然后依次的绕圈子想想很傻

  但还是喜欢

  所以有人问到梦想时

  我会

  我想当飞行员

  呵呵

  有点小遗憾高中招飞的时候,身体不合格,没去成

  无比的伤心。。

  大学毕业

  从事着和梦想完全不同工作

  日复一日

  有些迷失了方向,就像孩子们被打了个十几比零一样

  也许,我也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迪里拜尔~~

  找到合适方法

  做好准备,去不断磨练

  米娜儿

  一个最让我喜欢、也让我感动小姑娘

  瘦瘦的高高的个头

  小小的倔强性格

  比男孩子跑得更快的小姑娘

  一个关于爸爸千里香、妈妈小米哪儿的故事

  不经意间被千里香听到了,难以抑制的落泪,

  浓浓的亲情爱情

  在影片中流露

  煽情

  但依然感觉温暖,呵呵

  故事圆满结局

  买买提为实现孩子梦想接受商人提议走达瓦兹

  拿到了可以去看奥运钱

  小小马拉多纳最终选择回归小村子

  尽管在球场上有些不可思议

  米哪儿见到了为自己加油的妈妈

  在最后时刻拿到胜利

  ……

  尾声

  小村子

  老村长

  因为一群孩子梦想

  重新团结在一起

  找到了深水井

  新的生活开始继续

  朴实的电影,美丽的胡杨林,可爱的孩子,聪明的导演

  哈,一部可以全家人一起看的轻松的好电影!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三):好久没看到亲切的国产片了

  今天大概是什么世界环保日,参加完活动,先放了一部1997年拍的环保记录片(天啊,十一年以前了),再放了这部电影。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亲切的国产片了,尤其是看到漂亮各异的新疆小孩子率真表现,真的很开心,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看的那些本色表演不做作的电影。

  支持国产,这不错,但是如果国产都充斥着大而全的画面、都奔着这奖那奖的去拍没剧情的电影,那我还怎么办?一次又一次支持,一次又一次被伤害

  七天之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要我有合适的时间,我还会去新疆玩。那次去了北疆,所以一看电影就知道是南疆,弄得我又亲切起来。新疆演员也都很不错啊,不像很多汉人的电影里面,群众演员都很做作。

  呵呵,不说这么多了,不要以为电影非常完美,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非常喜欢,感情真挚,我哭了好几次,谢谢导演和演员。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四):齐达内撞人需要理由吗

  和“史上最牛”的足球励志电影《一球成名》一样,混搭了儿童励志、足球、民族风情、地域风光等多种元素的《买买提的2008》里,同样有罗纳尔多、齐达内、贝克汉姆等名字,只是《买买提的2008》可缺少那些阵容豪华货真价实的客串明星。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尾村里,一个爱踢球的野孩子起名叫“马拉多纳”或“马尔蒂尼”,仅是对梁山好汉爱起花名的模仿行为,为的是让自己望梅止渴地过足明星瘾。

  这就又给观察家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事例:一个小村庄就像是“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孩子们通过自我命名的方式组成了足球“银河舰队”;在北京奥运会的蝴蝶效应中,他们将在对足球知之甚少的教练买买提的带领下,向一个纯属谎言的梦想冲击——“拿到县足球比赛冠军后然后去北京看奥运会。”

  于是,“有一些荒诞,有一些夸张”,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和误打误撞之后,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是运动题材电影中不抛弃、不放弃顽强主题。和那些遥远的维吾尔族人所喜欢谈论的足球世界一样,这是我们熟悉的景观,熟悉得毫无悬疑,熟悉得拿捏不好就会显得矫情乏味。毕竟,另类教练创造奇迹的体育电影谁都看过一些,比如:《冰上奇迹》、《疯狂总教练》、《女帅男兵》……

  幸亏这部电影在顺理成章的励志之外提供了“陌生”:大漠风光、金黄色的胡杨林,这是中国电影中鲜见的场景。少数民族风情画的影像风格足以令人兴奋,此外,它幽默。它简单,它纯朴。它有《小鞋子》式的温情励志。它展示卑微梦想赋予人类的生命价值。它机警敏锐的向奥运致敬。而更能感染人的是电影中有一种巴西式的狂欢,肆意、无拘无束,再辅以稍显另类的拍摄手法凌厉的剪辑,最终使电影节奏“运动”起来,有了扣人心弦的节律。

  还要说说它的音乐。“刀郎音乐”是一种把身心放逐旷远之境的大音稀声,请注意不要混淆是非,不要把“刀郎”地区的独特音乐风格,误认为那个因“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的通俗歌手。虽然大家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强,但你也大可不必抱怨他的先入为主和“抢注商标”,因为总有些事无法讲清道理,正像电影中一个光头男孩理智气壮的说法,“齐达内撞人需要理由吗?”

  喜欢好电影同样不需要太多理由。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五):北京的奥运会和我们沙尾村有什么关系

  我已经忘了到底是从哪里看到这部电影了,反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可能是08年北京奥运会正在开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吧。后来通过很多方式都找不到,只好作罢,今天在中国电影网里看到了(http://www.m1905.com/vod/85669.shtml#flv),很多方式都找不到这部电影,强大的百度和优酷提供给我的只有几分钟的片花和宣传,最长不过3分钟,很失望。看完后,联想到连一些公认的烂片中的奇葩都能随随便便在百度迅雷上找到几十个资源实在是感到遗憾。也许是现在电影界都需要所谓的腕儿,于是这部电影中除了几个孩子,还有村民男女主角都不是被全国观众熟识的名演员。男女主角在新疆应该算明星吧,因为我在豆瓣看到他们都有三四部的电影,但是几乎没有是那种全国公映的著名的电影,都是新疆的片子。女主角还拍了一部《吐鲁番情歌》,很可惜也找不到资源。

  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不算影评,应该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观后感。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只能写出自己对电影的感受。电影拍得还是不错的,据说导演是《卧虎藏龙》的副导。片子的开头特别喜欢,让人马上进状态,感受到小村落对足球的热爱,很有生活气息,马上将观众带入到一个传统的维吾尔村落中去。因为是励志电影,很多人会觉得情节有点老套但是几乎所有的励志电影都是看个开头或片名甚至不看就能猜到电影结局的;可能会觉得冲突有点简单,但是作为一部儿童电影,简单的冲突也不为过,毕竟不是一部悬疑片或者文艺片。作为观众,我唯一的疑问是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如此热情淳朴的村落么?疑问源于我们身边真的已经不见如此团结,如此热爱生活的村民了。从大婶给孩子们做队服到村民们纷纷支持孩子们比赛,我不禁怀疑这种场景是不是只能出现在那种反应60年代农村集体化的老电影里。我们很久没有感受那种人与人之间,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温暖了。但是我宁愿相信这个是真的,因为对于维吾尔族的热情,我早已经从我身边的维吾尔族同学身上感受出来。好吧,不要嘲笑我对维吾尔族,对新疆知识浅薄,我的第一次新疆之行还在计划当中。

  影片中浓郁的民族风情真是给一个其他地区或者内地的观众一种惊喜:被胡杨林包围的沙漠足球场;独具民族特色的村落;维吾尔风格的世界杯主题曲;还有可爱的足球宝贝,真是可爱极了,可惜导演给的镜头太少。看影评的时候,有人说:作为一个新疆人我都不信,不知道外地的朋友怎么看。可能他觉得太假了,有点主旋律的感觉。作为一部青春励志电影,导演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整部影片必然逃不了一种框架:表现新疆民族与全国的团结,凝聚力,支持北京奥运,为国自豪的情感,比如其中提到的“外国人五折,中国人嘛免费!”导演很辛苦,因为这本不是这部电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就像任何事物都会反映那个时代一样,未来的历史学家应该会很容易从影片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强加在这部影片上不必要的情节。

  但是在看似一切都很积极的电影中,导演应该也感到一丝遗憾和无奈吧。当买买提跟大家谈起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村民们说:“北京的奥运会和我们沙尾有什么关系?”

  我们强大的祖国可以花几千亿在遥远的北京举办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县里却拿不出钱来给一个即将被沙漠吞噬的村子挖十口井;我们的孩子在骄傲地说“中国人免费”的时候却不知道遥远的北京只是一个梦想。

  我的维吾尔族朋友足球踢得很好,是院队和校队的主力,然而我称赞他的时候,他却说“我们新疆人踢得再好国家队也不会要我们的。”我不禁尴尬地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没有调查过,我不敢多说,也无权评论,只是再次看到《买买提的2008》的时候,一句原本在电影中不起眼的台词触动了我,或许我们该反思:那种边缘与中心的距离真的就跟乌鲁木齐到北京那几千公里距离那样大么???乌鲁木齐的事件真的是只靠几个激进分子就可以发动的么???当一个民族感觉不到自己在一个国家的地位的时候,祖国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扯远了,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就此停笔。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六):拔的太高

  活动结束后,被华星安排糊里糊涂的去看这个片子,华星的新影厅真的好腐败——一百一十人的厅,全部真皮座椅,脚下的地毯软软的。开场前不少第六代导演和媒体朋友在门厅等,我以为大家都要观摩呢。结果散场后才发现只有万玛才旦导演和我坚持看完了全片。

  好久不看电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片子开头非常好,镜头跟着足球,快速剪辑配合民族音乐的节奏非常利索,然后推出片名,凸显了影片民族个性。我的兴趣马上提起来,眼睛一亮。往后直推到小盆友踢球踢碎了村长办公室的玻璃,接下来是一阵争吵。于是整个影片气氛全部下来了,节奏也拉下来了,显得拖沓。几处小噱头用的不当,不好笑。

  其实影片内容非常普通简单:买买提村子里组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如果足球队能拿到县比赛的冠军的话,就可以去北京看奥运会!于是一个汇集了很多“大牌球星”的足球队拉起来了。期间发生不少小事儿趣事儿,最终还是赢了。然而买买提却如何实现他的诺言呢?基本就是这样,我说的好像广告了。

  这基本上是一个儿童应景片。奥运会嘛,看看即可。但是整个影片有个很大的毛病,这也是国内很多影片的毛病——就是不踏实,想表达的太多。如果是踢足球的话,何必非要和说教联系一起?为什么非要喊那么多口号?儿童片就是儿童片,影片首要表达的应该是突出儿童的趣味。体育片就是体育片,要表达的是体育的精神,而不应该强迫给拉上一个和“高级”的“政治”片层次。也许导演自有苦衷。影片剧本在编排上非常平淡,故事很无聊,扣不住观众,走一步能看到下步,且有不少漏洞。影片本身无足可观,导演技巧上没有任何特色,影片节奏把握也并不太准确,但没有大问题可挑。

  整个看下来有两处非常优秀:一个是刚才说的片头快速剪辑。一个是中间某次足球赛失败后,用了升格处理,背景虚化,搭配新疆吟唱,捕捉到的几位小演员,脸上的落寞的神情相当令人感动。作为民族片,我一向赞成用方言配音,用普通话整个感觉不对头。《买买提的2008》中所描述的故事,也许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地方,并没有新疆特色。民族片在音乐方面,只要用纯地方的民族音乐即可,加入大弦乐并不协调。剪辑调度比较流畅,看来中国不缺好导演,缺好编剧。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七):为什么国奥球员不选新疆人?

  昨天看了中央六的《买买提的2008》,本来挺介绍的时候是不想看的,国产电影,不抱很大希望。

  可是转台的时候,看到买买提吃的新疆拉面,为了多看两眼拉面,我停住了转台。 可是后来没有出现拉面再。不过那些孩子的名字又吸引了我,什么巴乔的,马拉多纳的,很搞笑,有些桥段也很恶搞,于是我坚持的在男排和这部剧之间聚精会神。 有的地方有小小感动,看到他们踢得那么好,连做手鼓的技巧也玩的引人,突然想,既然新疆人踢的这么好,不管是耐力还是技术,为什么男组成员里面没有新疆人的?

  选拔不进去,为什么进不去呢?语言不同么?不是还有外籍球员的说啊么。

  这些我还真不懂,不过是看到电影后的一点想法罢了。

  不要见笑。

  总体来说,电影还不错,虽然有些地方还比较扯。

  《买买提的2008》观后感(八):买买提VS追风筝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把这个之前看过的《追风筝的人》拿出来对比。

  同样讲的是儿童,同样是在新疆拍摄的(《追》片没有办法在那个恐怖主义横行的地方拍摄,就在新疆地区取景,不是我的误解),同样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但是自我感觉《买》更胜一筹。

  《追》是在看完小说之后在看的电影,所以不得不说自己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小说总是可以给人幻想的余地,而电影中小演员的表情并没有办法承载太多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他们太稚嫩,除非天才到已经知道如何表达人间的所有隐忍和无奈。整个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那段在基地的打斗戏,小男儿拿着弹弓无谓地拯救拯救自己的人,理由是这段情节在我看书的时候居然给漏掉了!

  而《买买提的2008》呢,有一种主旋律的意味,说教的味道是不是出现在片中让人不爽,但是没办法,片子就是为了配合奥运拍摄的,怪不得导演编剧之类的人。村子小孩的名字取得有趣,球星都到齐了,呵呵,让大家不用费劲记住那些拗口的新疆名字,有创意。影片的镜头给的不错,关于村委会(我认为是)和干枯的河流的几个升降镜很有味道,配合着新疆地区的特色音乐让人产生一种向往。

  主题的对比上《买》片其实是略败下风的,毕竟“救赎”这个最近甚至之间就已经很火热的主题一直是影视界的常胜将军。但是一片儿童片承载了这么厚重的主题是在有点过,还是《肖申克的救赎》来背负这样的主题好了。《买》片很简单:一群有梦想的孩子和一群让他们梦想的大人。任务多但是主次分明,环环相扣,有点牵强但是并不为过,勉强可以接受。

  看到小女孩孙雯讲述自己奔跑的故事的时候我忍不住流眼泪了,很久没有因为看国产片流泪了,即便是《暖春》这种纯粹骗人眼泪的片子也败在我面前,原因很简单,最直接的煽情已经无法承担催泪弹的效果。毕竟现在的观众见多识广不再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时代的纯情少年,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泪腺了。

  奔跑的孩子,哽咽的讲述,艳丽的黄杨林,忧伤的音乐配合的完美无缺,不多却恰到好处,小成本做到了《英雄》中胡杨林对决的效果,值得表扬。

  当然整个故事也不是没有缺陷,在这里也不多说了。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没有采取维语原声的,有一种看译制片的恍惚。这一点很不应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