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10篇

2022-03-15 11:0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10篇

  《趣味游戏美国版》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娜奥米·沃茨 / 蒂姆·罗斯 / 迈克尔·皮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一):很缺德,但很有意思

  剧本不错,没有生造的千钧一发和故弄玄虚,也就无所谓漏洞百出,比较可信。

  镜头站在两个匪徒这一边,很邪恶(比如Naomi Watts最后被推下船的镜头,十分轻描淡写,重点则放在两个歹徒继续的对话上),善恶分明的观众会感觉到很强的敌对情绪,看到结尾处肯定绝望了,因此喊烂片是情理之中。

  在对匪徒的表现上,人物近景和面部特写用的比较多,特别在有施暴情节的地方,因此对演技的要求绝对不是那些戴着面具的连环杀手能够办到的(可以说Michael Pitt的表现很到位,他的几个和观众互动的镜头也很提神)。暴力动作发生在镜头外,主要通过声音来表现,比通常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更尖锐,更有张力。

  其他人物方面,主妇角色对于受惊女皇Naomi Watts来说算是轻车熟路,Tim Roth的受气包角色也很可爱。

  尽管这片让我很受用,但是我的措辞还暂时不能表现得过于狂喜,因为这是一部翻拍片。虽然导演没变,但是我的成见是:啥东西移到美国来就会变味。所以在看完原版之前我还是决定就这么小小地赞叹一下,说不定原版惊喜更大。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二):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本来想打最差的,可因为是《金刚》女主角主演的,而且整个剧中她一直拼命扮演好无演技的心理戏...就心软了,给了较差。

  本来以为是一对gay抢劫一个温馨3口的惊悚悬疑片,结果大失所望。导演对于简单故事的拍摄能力让人非常怀疑,开头和结尾的设置完全重复。中间有将近60%的时间都是被绑架的夫妻在玩弄一个打不出去的手机...并且很多地方都不合情理,演员表演也非常不到位。懦夫窝囊的丈夫,最先选择的并没有舍我而让妻子一个人逃脱,而是浪费了15分钟胶片后,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妻子出门求救。而且那个小男孩也笨蛋到家,可以躲到树林里等天亮再求救(父母死了你活下来才不枉费他们拼命保护你),跟《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哈里波特》等影片中的同龄小孩完全无法相比,绝对是弱智级别的...更不用说看过无数尸体的《名侦探柯南》小弟弟了。妻子的扮演者我不得不惋惜她怎么会接了这么一个滥片子,明明曾经得到过小金人肯定,结果完全没有发现好色导演的找她的初衷,居中被暴露年龄不说,还被2个轻年调戏宽衣解带(什么也没露),这些对于剧情其实毫无帮助,个人觉得就是为了迎合导演自己的恶趣味才加的,想把《金刚》里的美女的美好形象,毁誉一旦。。

  另外,男主角中有一个是gay,可是是不是gay有什么关系么?其实不如直接说是精神病患者更好...(腐女们可不要受骗,这个电影跟BL完全无关)。

  最后,哎,我很佩服我竟然看完了。

  没有最差演员,只有更差导演。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三):虐心啊

  其实,剧中的血腥也不是特别的引我注意,没多少血,但这两贱男真是演得好啊,演的我超级的虐心啊!!!

  那痞子样,真想抽他们两耳光,再绑起来用小刀每天割几刀!!!

  那强词夺理的样,爹娘生他们出来作孽啊。。。

  外国人就是变态,心理变态的居多,像中国人那么忙,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忙着学习忙着升迁,哪有闲工夫去摇船打劫度假屋!!!

  其中有一段,女主抢过枪把其中一个兔崽子崩了,心里真是痛快,不过很快我就发现我白高兴一场。。。这竟然只是想象的。。。

  现实果然是残酷的,小主先挂,男主后挂,我还以为女主应该能活下来,没想到第一贱男手轻轻一推,竟然就这样下水了。。。

  所以说,去那种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又没什么信号又出入不方便,隔壁邻居还得坐船,来一个坏人就可以死一片了。像中国人那么多,地那么少,根本没地方给你摇船度假,死的当然少了。来一个坏人,一帮人把你打的祖宗都不认识。

  虐心的片子什么的最讨厌了!!!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四):绝对值得一看

  关于压抑这种感受,肯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

  但是这部片子,绝对可以让你感觉到压抑。

  下面随便写两句

  没有看过评论就直接看片子了,不过看名字就感觉要么是喜剧片要么是恐怖片。

  一开始看感觉很莫名其妙,导演为什么把节奏放的这么慢?感觉怪怪的,

  看到女主角向邻居打招呼的时候就感觉不对头了,压抑情绪开始出现。

  那两个大男孩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片子的性质了,那两家伙一看就是属于电影里面精神病或者变态狂之类的长相,不是什么好东西。

  偏偏这种长相的家伙说话和行为却始终彬彬有礼,非常客气,但是在客气的背后,就是不停的惹你,挑战你的极限,唠唠叨叨的和你说话,瞎扯些没边际的事情,让你感到些许怀疑,但面对这么客气的人又无法发火,只好压下自己的情绪,想着应付走他就完了,天气热的要死,但他就像苍蝇一样在你旁边嗡嗡嗡嗡嗡,将鸡蛋砸烂在你家木地板,站在房屋中央拦着你的路,将你的手机碰到水池里,嘴里又不停絮絮叨叨对不起和抱歉,不停的向你索要鸡蛋,你的狗又在不停的狂吠(其实动物有时候是最敏感的,知道这两家伙不是好东西),自己的爱人过来看看怎么回事,又误会自己是小题大做,那两家伙依然在旁边絮絮叨叨。。。。。。。。。

  我想只要是个正常的人类,到了这个时候都要发狂了吧?

  但是发狂之后呢?

  男人总是比女人缺乏忍耐,男主角三两句就受不了了,抬手给其中一个变态一耳光。。。。。

  耳光之后,变态狂终于达到目的了,你接下来收到的是无休止的折磨,从精神到肉体,忍受从人上人到任人宰割的心理落差。。。。。。

  这两个变态的态度就是,反正我是始终非常有礼貌的,也是非常客气的,你就必须得始终有礼貌的对待我,但你反而给我一耳光,那么我就从生理到心理彻底的折磨你。。。。。

  其实要体验这个片子,看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后面就是不停的折磨主角们到死,越看越烦躁,不看也罢

  但是后面有一段,用遥控器倒带那段很有意思,结合其中一个变态时不时对观众说话以及瞧向观众的眼神,仿佛要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你就想看到他们被折磨。。。。。

  这种变态其实现实中很多,包括中国也很多,只不过某些人更变态一些,将自己卑劣的心理找途径宣泄了出来,而某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反正他们自己什么都没错,错的都是别人。怪父母,怪爱人,怪政府,怪宇宙,总之他们自己都没错啦

  就到这里吧,想起再说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五):转

  趣味游戏:观众就是上帝

  7月 4th, 2008

  欧洲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迈克尔·汉内克(Michael Haneke)拍摄了第一部英语片《趣味游戏》(FUNNY GAMES),影片“改编”自他自己十年前的同名德语作品。将欧亚电影或者旧日经典翻拍成英语片在好莱坞是屡见不鲜的事,像汉内克这样由原导演亲自执导的也有不少;但是新版《趣味游戏》的非同寻常在于,它几乎完全采用了原作的剧本、甚至分镜头剧本。也就是说这两部时隔十年的作品,不仅是故事、场景一致,而且对白、机位、剪辑、音乐、音响几乎也完全一致,只是在演员、语言、服装、道具上出现了变化(只有寻狗尸体的一场戏有些变动)。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执拗与强硬地“复制”。汉内克的这次行为让人联想到1998年格斯·范·桑特重拍希区柯克的《惊魂记》(Psycho,1960),也是一次奇异的翻拍,只是换了演员与颜色(将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片),结果自然是遭来了恶评。

  《趣味游戏》的翻拍同样是一次“不友善地行为”,而它十年前的原作就已经“非常不友善”,这次复制性的翻拍,从行为上来说,是强化了它的不友善。整部影片的内容是两个年轻人如何控制与折磨一个中产的三口之家的过程。这其实在商业电影里,是惯常所见的内容,然而汉内克消解了一切“移情机制”,这部影片没有出现英雄,也没有出现反英雄。所以多数观众看完这部影片,既极其厌恶凶手,也有些看不起受害人的无能与怯懦——最终,憎恨这部电影本身。这也许正是汉内克所需要的结果:对一场暴力事件的传播学层面的反思。从他的德语片《本尼的录像》(Benny’s Video,1992)、《机缘七十一面体》(71 Fragments of a Chronology of Chance,1994)到法语片《隐藏》(Hidden,2006),汉内克都在探讨电子媒体所带来的暴力行为。

  影片的开场,是去度假别墅的行车路上,一个美满幸福、生活殷实的三口之家在玩猜歌剧片段的游戏,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精英的、知识分子式的“趣味游戏”。到达目的地后,两个装着白色网球装、文质彬彬、礼貌周到的年轻人(一个性感、一个腼腆)侵入他们的生活内部,和他们开始一个接着一个的“趣味游戏”:先是反复借鸡蛋激怒他们;然后打赌他们自己能否活到明天;接着让他们猜谁会先死;最后让妻子决定在丈夫身上用刀还是用枪……(借鸡蛋这一日常行为使用得绝妙)。影片先后踏入了商业电影的禁区——狗和孩子被击毙,最终没有任何幸存者。这些游戏令人从不安到不快,直至令人发指——然而将暴力当作游戏,不正是大众电影、电子游戏甚至电视新闻的要诀吗?更何况,汉内克也煞有其事地避免了血腥与色情场景的直接呈现,甚至将唯一的枪杀镜头,用“倒带”的方式抹去——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这些“空白”加剧了观众的不满心理。

  汉内克对主流的暴力电影不间断地进行反讽。在交代其中一个凶手的前史时,剧中人用了“最戏剧化”的叙述:生长在贫民窟、家里有五个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从小吸毒犯罪、甚至和母亲乱伦,以此来讥讽主流片的套路。当然凶手还说“如果你不满意,可以再换一个版本”。还有一个段落是,两个凶手要女主人脱光他的衣服,却假装维护道德标准(电影的道德标准),将孩子的头用靠垫套蒙住(美其名曰“口袋里的猫咪游戏”),以免儿子看见母亲的裸体。而这两个凶手的这么目的,又恰恰是“没有色情意味的打赌”,看看“妈咪身上有没有赘肉”。尖刻地讽刺了主流电影里欲盖弥彰的色情手法。在影片中两个凶手之间不断更换着称谓,甚至叫Tom、Gerry 和 Bevis、Butthead,这是美国乃至世界最流行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瘪四与大头蛋》)。有人评论旧版说“可以视为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卡通的真人版本, 藉以对这些免费出现在家居环境的暴力信息提出控诉”。而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凶手四处探访前来度假的家庭,而且都以借鸡蛋游戏开场,这实际上“暗示了他们的恶行与一集接一集, 天天不断的卡通片之间的相似性”(引自safari underground)。这种分析是非常准确的,当然同样“更”适用于新的美国版。

  这部电影关键的手法是使用剧中人(凶手)“注视摄影机”的方式,即所谓的“穿越第四面墙”,来强调这部影片的关键人物是观众自己。我们都大致粗略地知道,古典主义的好莱坞电影是限制演员注视摄影机的,以免让观众“出戏”,这直接来源于传统戏剧表演中演员与观众视线的不交流。这一禁忌至今在浪漫主义影片中仍然有效。但是早在新浪潮之前,1920年代的喜剧演员哈代、1940年代的鲍勃·霍普就已经使用这种方式制造喜剧效果;后来伍迪·艾伦也常让演员面对观众说话,效法戈达尔与特吕弗,用以打断叙事制造间离效果和喜剧气氛;到1990年代,好莱坞主流电影也出现这样的镜头,在《沉默的羔羊》中,朱迪·福斯特对着摄影机凝视,制造出一种带有现场感的惊悚效果。在《趣味游戏》里,汉内克用这种方式,混合了谐谑、惊悚与间离的效果,并沟通了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两个空间。我们看到的虚构的暴力行为,也正在自己的现实中平行发生。这时,观众不仅是这桩惨无人道的暴力事件的看客,也成为参与者。

  影片中的第一次“注视摄影机”,是在凶手提示下,女主人寻找被杀害的爱犬时,凶手突然向摄影机/观众眨眼,这暗示着你/观众成为了同谋者,只要继续看下去,就将目睹并默认这桩罪行。第二次,是凶手在折磨受害者时,突然转头问观众,“您站在谁这边?”,已然将观众作为“游戏”的参与者。第三次,在男主人受够了折磨,想快点死去时,凶手则问观众“你觉得够了么,难道你不想看一个貌似合理的结局么?”——这时候,影片中受害人反复追问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要这么做”——已经豁然。“为了观众”,就是答案。观众的观看就是凶手行凶的动机。这对渴望看到一部通俗的“惊悚片”的大众来说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正如两年前大家抱着去看一部“悬疑片”的念头去看汉内克的《隐藏》一样。

  剧中的凶手在影片里提示性的说,没有悬念,会对不起观众;拿掉女主人嘴里的塞物时,又说没有声音太无趣了,我们得取悦观众;甚至故意放女主人逃脱,来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为了是凑够一部长片的时间。这使得——我们每一个目睹的人都是共犯。事实上,在电影里也好,在现实中也好,因观众的名义,有许多色情与暴力的行径在进行。而影像里的暴行和现实里的暴行又相互催生,从校园枪击案到恐怖袭击。影片中有一场关键的戏,是凶手强迫女主人用 真诚的姿势与口吻祈祷上帝,实际观众都明白这是一次无望与虚假的祈祷,带着一种以假乱真的表演性。接着当女主人趁他们不注意,一枪击死其中一个凶手;另一位凶手竟然找到一个遥控器,以“倒带”的方式,将这段时间“正义的胜利”强行改变了。这是电影里最令人震惊与意外的一个段落,完全不符合主流人群的欣赏习惯。

  汉内克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这部电影是为你、观众——而拍的。只有你可以改变、中止这一暴行,如果你没有离场、没有按下停止键,那么暴行永远将继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拿遥控器的观众就是受害者的上帝。

  舒琪老师曾经分析格斯·范·桑特与希区柯克的《惊魂记》的同异,认为“新版是对原版一次背道而驰的演绎,貌合而神离,阳奉却阴违”。然而汉内克为什么自己时隔十年,要把自己的一部德语片、“翻译成”、“复制成”一部几乎“一模一样”的英文电影呢?前面说过,这是一次“强调”,这次翻拍行为本身就可以唤起我们对影像暴力,那些习以为常的暴力、看不见后果的暴力、作为消费的暴力,进行加倍地反思。十年过去了,明星变了、人们的服装变了、室内的装饰变了,然而这个世界的娱乐方式并未改变——那么汉内克又何必改变他的电影呢?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六):在变态面前,上帝也救不了你啊

  两个变态折磨虐杀他人的故事。

  穿着白衣,带着白手套【也有可能是为了不留下指纹?】行为举止就觉得是神经质的人。

  其实这部片子看下来觉得这一家人真的很蠢。

  不是说美国人对私有住宅的保护意识是很强的么,在那个借鸡蛋的人到他们家里,听到他是如何进入自己家时,就该不要这么热情的给人家鸡蛋。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预谋,借蛋、敲碎蛋、弄湿手机【我还在想他们家为什么就只有一部手机。。。弄死狗狗,挑衅,于是两个恶徒侵入家中。

  女主人在朋友到达码头时,明明有机会可以告诉他们家里发生的情况,但是不知道她出于什么原因,只字未提,甚至连暗示都没有,难道是对朋友会再次来到他们家里心存侥幸么,实在是太蠢。

  儿子说起来年纪小胆子小,未必能逃出魔掌也就罢了。可女主人在第二次有机会逃脱的时候,还在浪费时间,在路上被两个变态截回来。

  感觉是完全的无助和无望,变态让她玩游戏,说神的名字和祷告词,可是这个时候,神也没有眷顾他们。

  借鸡蛋之名继续侵入其他人家,于是噩梦继续轮回着。。。这这不过是变态眼中的游戏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七):it is not fuuny

  昨晚的一部片子让我在观看完之后久久没有睡意,甚至不知道该干嘛。痛苦、压抑、绝望、愤怒、无奈、恐惧……我还可以找到更多的消极词汇来形容观看《FunnyGames》时的感受。

  原本幸福安宁的一家三口在阳光明媚中开往渡假的小屋,却不知道已经正一步步陷入两个精神病患者设置的陷阱中,而这两个精神病患者却有着无邪的,邻家男孩般的气质:白净的脸庞,白净的衣服,白净的裤子,白净的手套,白净的鞋子,还有谨慎的礼貌,客气的言行,未曾想到这一片白净之下隐藏的是一种怎样的病态的疯狂,陡然的让我想到了《发条橙子》里的ALEX,但ALEX的病态程度却远没有达到他俩的那种境界。

  故事没有铺垫任何情节,也没有交代任何理由,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好莱坞的惊悚类型片,可以这样说,它本就不是一部惊悚片,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被一种难以名状的纠结情绪所包围而不是惊悚。一边是父亲、母亲、儿子无奈的死亡边缘挣扎;一边是两个病态少年说着斯文客气的字句,伴随着高潮的迭起,我一度有想冲到屏幕前挥拳砸去的冲动。影片就是要观众体验一场彻头彻尾的绝望,传统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绝处逢生的希望,在这部影片里都被毫不客气地颠覆了。当看到母亲举起猎枪灭掉其中一个病态少年的情节时,我心中一阵舒坦,但却画面突然定格住,导演无厘头地把这个情节“倒”了回去重来,母亲当然没有成功,而父亲被猎枪轰掉。正当我处在一种酣畅淋漓的刹那之际,却被无情的一棒槌打来,导演在这里似乎是给观者做了一个哭笑不得鬼脸。此刻更多了一种绝望的感觉。

  “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伤害我们”?母亲绝望而有无奈的追问着。为什么?我也很想知道,我一直期待着影片结束前的交代,但是没有,留给我们的是关于人性的思考,一切都平平淡淡的开始,一切又都平淡淡的结束,没有血腥的场景,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配乐,就连死都是那样的平平淡淡。然后留给我的感受却是不平淡的,从无法睡去,到入睡后一连串奇怪的恶梦......

  ANY WAY,这是一部好片。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八):这个游戏,你愿意加入么

  如果评选世纪之交的电影导演中,谁最会挑战观众心理的底线、挖掘大众娱乐的幽暗,我想,我一定会为哈内克投上一票。

  即使是恐怖片和悬疑片最大度和忠实的粉丝,可能也很难对趣味游戏这样的电影心生喜爱。它没有任何的行为动机(伊甸湖尚且还有冲突的缘起),也没有任何冲击视觉感官和心理感受的恐怖形象和氛围(美日恐怖片经营了几十年的成就就这样被消解,甚至《林中小屋》都相形见绌),同样,它也没有结局,在Michael pitt看向观众的戏谑眼神中,这个杀戮游戏毫无疑问仍然在继续。相信在中间那个经典的倒带镜头结束后,观众们都会想随手抄起一个手边最近的东西扔向屏幕,如果连鬼片都有恶与孽的开始,哈内克拍这样一部电影,到底为了什么?

  但熟悉哈内克风格的人,多少会从他的创作轨迹中读出一些线索。他一贯坚持拍摄犯罪、虐恋之类的电影,是因为他喜欢把平常观众们避之不及又甘之如饴的一些深层次的人性,直接用电影推入大众视野中。他在《爱》中对于老年人生活的呈现和生死的拷问,突破了多少大众娱乐避之唯恐不及的禁区。回到趣味游戏,这里的游戏,并不仅仅是电影里两位年轻人冷酷到优雅的残酷追杀,而是他对主流观众和大众娱乐的一场调侃和戏弄。几十年已接近定型的恐怖片、悬疑片和犯罪片喜欢什么,他就努力地反对什么。冲击视觉的镜头?不不不,哈内克的镜头里,两位邪恶的年轻人优雅和礼貌,一切的杀戮场景都被可以略过,一部电影里用的血浆可能还没有昆汀一个镜头多。让人提心吊胆的氛围?哈内克也同样pass,他甚至不惜打破第四堵墙,直接与观众对话,把最后的结局告诉大家。犯罪动机的深层次解读?come on,哈内克才不想当什么社会心理学家,他在名字里就告诉观众,这只是一个funny game!

  所以,看趣味游戏,如果我们纠结于剧情、感慨于主人公的无助、愤慨于mp的邪恶,那就正中了哈内克的下怀。他这次把镜头对准的,不是tim rose,而是每一个参与到观众心理学和主流媒介里的普通人。真实世界里,没有人喜欢恐怖和血浆,可我们依然喜欢恐怖片之类的电影,这种类型片正是我们选择性略过的人性深处某些因素的直接体现,在虚拟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体面和优雅,这样我们都已经很熟悉的双面生活,哈内克就是看不惯(他也一向如此),他在结尾直截了当地说,虚拟也是一种真实,因为我们都看到了。他拿普罗大众做了一场心理学实验,把内容提供者和接受者几十年从不宣之于口的共谋,不做任何遮掩地扔了出来。为了让观众充分反思自己的观影习惯,他以拍摄戏剧的精雕细琢,对每一个镜头和场景都进行了尽可能的设计。片头主人公猜经典音乐的游戏和突然切入的重金属摇滚,优雅的高尔夫球杆被当作行凶的工具,让观众大跌眼镜的倒带,以及最后女主角切割绳索被发现时mp的轻蔑,哈内克水陆两栖,声光电一个不落,全方位挑战观众的习以为常。甚至,他一帧不动地又翻拍了一次自己的电影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对于主流娱乐界的一次重大嘲讽。透过Michael那迷人的眼睛,你难道看不到那个大胡子男人的坏笑?

  影片结尾,mp的眼神,相信无疑能与宋康昊在《杀人回忆》中那经典的一瞥,共同载入人类影史的名人堂。电影不应当只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刺激的,毕竟日常生活已经太琐碎、卑微和肤浅了,如果我们不能在艺术中感受冲击、接受净化、体味千姿百态,那么,我们要艺术何为?

  hi,大胡子,你的趣味游戏,i'm in!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九):态度

  我今天看了这个电影 真的是对于人的内心的一种折磨。你在愤怒中看完 因为 每次这家 三口的人逃跑 你会以为他们会成功 但是直到最后 也没有 。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电影 我能感觉到导演故意寻衅看电影的人。如果一个导演带着寻衅的态度去做电影这本事好的事情 。但是如果是寻衅为了寻衅 就像导演最后解释他的电影他说道,我拍这个就是要给别人解释我们现在的人喜欢暴力 我始终在电影里带着悬疑拍下去 暴力就是暴力 。但是我觉得导演看不到 社会的问题 我不太喜欢他说的话 因为我觉得没有透视我也不喜欢你拍一个电影就是为了电影 这是个太空的 架子 / 而导演的态度给我的感觉就是他认为他的聪明 就是他在跟观众 对话 他寻衅一般人的心理 承受 能力 / 我觉得这是非常肤浅的态度 /

  《趣味游戏美国版》影评(十):四个鸡蛋引发的血案。。。

  电影的开场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去渡假游玩的路上,夫妻俩在车上玩猜歌名的游戏,一路欢声笑语,到达渡假屋后,两个身穿白色西装、文质彬彬、礼貌周到的年轻人以借鸡蛋之名来到他们家,先是鸡蛋无故被打破,电话被故意丢至水里,接着又以冷静阴森手法来刺激这对夫妇,最后,他们袭击了丈夫,绑架了这一家三口,开始了一场残忍的"趣味游戏".

  以上的故事情节会很容易让人以为这只是一部简单的血腥暴力片,闯入民宅,暴力劫持,果敢求生,最后肯定能逃出魔掌..就像很多人都会抱着惊悚片的想法去看哈内克的前一部作品<隐藏摄影机>那样的失望了。〈趣味游味〉打着好莱坞的旗号,却丝毫没有行业规矩可言,电影一路绝望到底,一家灭门惨死(包括小孩和狗),结局还是恶人逍遥法外,继续为祸人间。

  看完《趣味游戏》先问自己的第一感觉是什么,逃不过“残忍”,“绝望”,“恐惧”,或者“被吞噬”等词条。电影自凶手开始玩“趣味游戏”起,气氛就一直在求生的挣扎中喘息,儿子的逃生让人看到希望,却随着一声枪响,电影中死去的第一个人竟然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接着女主角以为可以逃生,却依然被原封不动的抓了回来,男的拼命烤干电话,以为可以报警,却不料手机不能防水生活不见奇迹,不久,男主人公就被刺杀,天蒙蒙亮,凶手带着女人坐在船上,女人挣扎着使着小刀,坐在电视前的我一边欣慰一边激动的加油,心里想着,导演总算舍得让观众渲泄压抑的情感了,可万没有想到的是,只下一个镜头,凶手轻轻一推,女人没有任何的挣扎和呼救便掉进了湖里,半点水花也没有溅起,被淹死了。上岸之后,两个凶手敲开又一户人家的大门,彬彬有礼的对女主人说:你好,我是湖对面的,请问可以问你借几个鸡蛋吗?

  如果你只是感到痛苦,感到揪心,感到悲哀,甚至恨不得自己可以冲进屏幕里把两个基佬杀得丝丝肉条,那么不用太难过,因为情感上的激动是会很快褪去的,换上一部金凯利或周星驰,包管你都忘了上一部电影是在说什么。如果你只有以上的感觉,那么抱歉,你真的没有看懂这部电影。《趣味游戏》并不是一幕简单至极又丧心病狂的杀戮事件,它还有许多深刻的意味和警示在里面。

  首先是对媒体的讽刺,迈克尔哈内克向来对电子媒体有着深仇大恨,在我看过的他的作品中,<班尼的录像带>和<隐藏摄影机>是最为显著的,小男孩沉迷于录像带,在摄影机之下用压缩空气枪(<老夫所依>里用的也是这样的枪,不知道柯恩兄弟是不是受到哈内克的启发),而在0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作品<隐藏摄影机>里,偷拍的录像带毁灭了一大群人,在哈内克的这两部电影中,摄影机都是生活的敌人,是一种暗藏隐性暴力的破坏工具。《趣味游戏》也不例外,虽然没有显露的摄影机出现,但是电影却始终把锋利的嘲讽指向传媒的脸上,比如,两个年轻人的名字起初是叫Paul和Peter,之后就却奇怪的变成了Tom、Gerry 和 Bevis、Butthead,后两者是美国长篇剧集动画片里的人名,这种赤裸裸的嘲讽让美国人还真是坐不住屁股。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夫妻俩失去儿子,凶手暂时离开,女人做的第一件事却不是去寻求脱困,或是叫醒老公,而是关掉那台吵杂的电视机。因为电视不能感受到情形下的痛苦,依然只会毫无顾忌的欢快,这也在在影像的深层揭露了传媒的冰冷本性。

  〈趣味游戏〉里另外一个很主要的议题是调弄观众。这有点像比利时的那部〈人咬狗〉,将摄影,观众一股脑的都丢在圈内,共同犯罪。细心留意的话,在〈趣味游戏〉中,凶手屡次将目光偏离受害者,冷冷地转投至摄影机上,于是画面就变成了凶手对着“看电影的观众”说话。第一次,女人在屋外寻找被杀害的小狗,凶手在一旁不停的念着提示,却突然转过头对着摄影机眨了眼睛,好象在说:嘿,游戏开始了,你好好看着。第二次是在客厅里,凶手向受害者宣布游戏规则时,又突然转头问了观众一句:“你站在谁哪边?你认为他们会死吗?”简直令人不寒而悚。最后一次则是在折磨男主人公时,凶手又问了观众一次:你觉得这样差不多了吧?难道你不想看一个貌似合理的结局吗?”

  看到这里观众才能恍然大悟,原来导演还真是有种,他先是把“观众”当成参观者,接着是又变成参与者,到最后赤裸裸的把“观众”捉弄成为了犯罪动机的起源者。还记得两个年轻人在出去一段时间之后又把女主角给抓回来说的话吗?彼特说:差不多,现在应该有九十分钟了吧。原来他们和女人玩捉放曹的游戏,只是为了充实使这部电影达到标准的放映时间。电影最后,女主角被推下湖,保罗问彼特:“怎么这么快就杀人了?结束的时间还没有到呢。。”这指的正是电影结束的时间,亦步亦趋的说,这两个凶手自始至终都得不到正解的杀人动机,其实是来源于观众的需要,满足电视机前你我的观看要求,因为影像本身是虚拟的,你不观看,就谈不上暴力,打开电视,接受画面,就促使了这场暴力事件的诞生的。

  虽然动机是观众创造的,可说到底观众也又是受害者,傻呼呼的在沙发上看完电影,却像是被影像凶狠的强奸了一回,像个SB一样,整个过程中,闷着头皮沉浸到冷清荒凉的镜头里头,眼睁睁看着一条条性命的毙去,一场电影下来,整个人就像被标枪扎成的刺猬,痛不堪言。但是,也许又你忽略了一个细节,男主人死后,我们等待以久大快人心的场面突然出现,女主角一枪打死了彼特,惊慌失措的保罗不知怎么找到了一个遥控器,急忙倒带,硬邦邦的就把时间倒流回去,救回了彼特。哈内克的这一招的使用,真是让人赞绝。观众本以为这一枪可以解去前九十分钟的压抑感,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又令电影回复到凄惨的原样。此时的心境,天堂地狱的分别,只在于这样一个小小的遥控器,但这遥控器指的不是保罗手里的那个人生遥控器,而是观众面前的那个DVD遥控器,天堂是停止键,地狱是播放键,你只要不按停止把电影看完,哈内克就成功完成了一场野心勃勃的警示。

  〈趣味游戏〉是哈内克翻拍自己十年前的作品〈大快人心〉而成,故事情节,场面设置几乎一模一样,恍如格斯范桑特翻拍老希的那部烂片〈惊魂记〉,翻拍别人是致敬,重拍自己却是强调,哈内克纹丝不动的全盘翻拍,一方面颠覆好莱坞传统的规条,在电影中杀狗屠幼,最后还能恶行天下。另一方面又无视主流人士的欣赏习惯,把观众视为玩物(还好这个版本是专门拍给美国人看的,我心里略为安慰)。表面上傲慢无礼,自高自大,其实骨子里依然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哈内克借着〈趣味游戏〉重新强调对现实生活中不会泯灭的的暴力进行了揭示和控诉,传媒暴力,科技暴力,无常的暴力,贪婪的暴力,还有未知的暴力等等,混乱,绝望,恐惧,迷茫,麻木,这些可都是暴力的衍生品,回首十年,科技越来越强大,生活越来越来享受,战争越演越烈,暴乱变本加厉,幸福越来越难以取得,试问我们改变了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