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二宫》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十二宫》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3 03:0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二宫》经典影评10篇

  《十二宫》是一部由大卫·芬奇执导,杰克·吉伦哈尔 / 马克·鲁弗洛 / 安东尼·爱德华兹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历史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宫》影评(一):变态VS强迫症

  说实话,如果你抱着寻求刺激的目的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抱歉,让你失望了。足够悬疑,到最后仍悬而未决,之前看到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没有结局,其实不尽然,虽然没有最直接最正面的结果,然而影片所给出的应该还算是个结局吧。

  比起七宗罪与博击俱乐部,这部电影的惊悚刺激的程度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甚至于有些温吞吞,没有引人心悬的情节,更没有暴力血腥的场面。然而却不会让人失望,如果不只是寻求简单心理生理上的刺激。这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以及静下来仔细思考的谜。是一个变态杀手与强迫症报社漫画家的较量。

  虽然是个是个棘手悬而未决的案子,比起那些一般的谋杀要高明,可我始终不觉得罪犯有何等地天才聪明,唯一一点做的比较好的是,证据销毁的好。我倾向与觉得那唯一的嫌疑人就是真正的凶手。这个案子真正的阻力,来自于制度。有优秀的侦探,有聪明的报社记者及漫画家。换句话说,有优秀的软件,却没有好的硬件设施。各个洲,各个城市之间各自为政,每一部分都只紧紧捂牢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各个零星证据的获取又如此艰难,使得线索七零八落。影片似乎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诉这一问题——合作不力。或许应该像影片中报社记者所说:那些掌握此案第一手资料的部门,应该建立一个信息互通体系。

  而案件能够进行到影片最后这一步,却是由于一个报社小职员的坚持不懈。对于一个普通小职员来说,他已经足够聪明,有足够的毅力,甚至于,有些强迫症,就像他对妻子所说:我要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我要知道就是他。典型的强迫症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他是强迫症也好,说是坚持不懈也好,如果各个部门,各个部分能够相互合作的话,他也不至于花费如此之久的时间来得出他的结论。或许他错了,或许真正的凶手在背后偷着乐,然而不管他最终是对是错,他始终还是得到了对他而言正确的,使他深信不疑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赢了。

  让我们抛开这个最终都没有定论的案子的案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制度,在我看来,正是这失败的制度,才造就了这个谜一般的悬案。

  总之,大卫芬奇这次讲述的,其实并不是一个七宗罪式的故事,尽管他们都来自真实案件。

  《十二宫》影评(二):如果对外国人名多点了解,也许我能看得更入迷一点。

  看这部电影需要一些坚持,好几次我想就关了吧。造成这些的原因有二,一各种人名根本记不住,台词很多,很多时候不知道他们在说谁;二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就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简直就是一部电影是否吸引大批观众的死穴啊,毕竟大部分人的观影还是需要快感,而快感来源于冲突,可这基本在本片看不见,全片最为刺激的片段也就是漫画家去电影放映员(忘了具体什么职位了,大概是)家里调查时,让人一度以为放映员就是凶手,但是最后发现这个原来对案情的进展没有什么关系,那男主角紧张个什么劲,那为什么还要把这个片段放出来呢?这也就恰恰是本片对于凶杀案的表现手法,足够贴近现实。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又用一种贴近现实的手法进行拍摄,本来可直接拍成纪录片,可大卫芬奇偏偏不。当你知道你看的是一部纪录片,你自然带着第三人身份去看,你的目的是了解事情本身及结果,可当你看一部电影,某一瞬间你就不自觉带入其中,就能有更多的感慨吧。

  《十二宫》影评(三):谁又没遇见过十二宫杀手呢??

  小想推荐的,告诉我经典,叫我看。

  看到片名,以为是讲的十二个杀手故事,每个杀手都有自己相对应的每一宫,不相识的杀手,演绎了不同的十二个故事,冥冥之中自有联系。

  看完之后才发现完全不同,是自己太无知,连发生在美国的连环杀人案件之前都没听说过。

  对于整部影片感觉不是很好。

  必须说明,对于这个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的案件,导演能如此清晰地完整反应剧情已经十分不错了!

  若是想侧重惊悚,那么画面拍摄的应该更加真实。而且也不是仅仅用来吓唬人,应该反应出杀手的犯罪心理,给观众们启示。

  若是侧重推理,影片则节奏拖沓:反复强调吃动物饼干是为什么?对于接连发表文章的记者,为什么没有了下文?还有律师,罪犯求救于特定的一位律师,为什么没有特别介绍,而且也很快地没有了下文?

  若是像我上面所讲地那样拍摄,不免落入俗套,所以导演用了四年时间想好了他要反映的主题:案件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一个案件,让太多太多的人的生活偏离了轨道。。。。。。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在男主角与心目中的杀手对视于小杂货铺时,他终于可以停止他的疯狂追踪行为了,这也使他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很多人边看边骂:他有病吗?干不属于他的事!!当然,他绝不是小说中的孤胆英雄,靠一己之力将罪犯绳之以法。他只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会为了一件事停也停不下来。

  影片最后的字幕表明,杀手另有其人。这是命运的捉弄啊!!

  一个案件,影响了很多人,更有许多不起眼的事,冥冥中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也是生活在十二宫中吗?

  谁也不知道杀手是谁,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杀了自己的一段生活,不停地迷惘、苦恼、头痛着。(影片中有描写说2500个疯子都自称是杀手,看来是另有深意的)

  《十二宫》影评(四):这电影就是让你拧巴来的

  看了太多关于《十二宫》的负面评论。我虽然没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但总不会太差。首先,这片子前半部还是挺精彩的,当然你得要看进去。,倘若你磕嗑瓜子,发发短信,聊聊QQ,那么《十二宫》对你来说,就理所当然是部大闷片了。而且我认为看这片子的前半部时你得跟在剧中的杀手“后面”,这样你就会被前半部那些简单直接但又无比诡异的杀人场面所吸引。千万不要以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去看这些早已确定下来的谋杀案,不然你就真会觉得这电影太无聊。

  片子到了后半部,似乎和十二宫杀手没了多大关系。与其说是这些警察、记者、漫画家在破案,不如说是在表述一个20几年悬而未决的连环凶杀案对这个社会上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几个人生活和人生上的影响。他们中,有的因此失去了家庭,失去平静的家庭生活,甚至有人失去了健康和原本正常的生活。

  我们要知道,在一个经济和文明都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像“十二宫”这样的案子持续了二十几年没有破掉,对于这个社会和生活在这周围的人的影响有多么大。这不仅仅是死了几个人再去追踪凶手的问题,这个案子无时不刻都在考验是人们的神经,把很多人搞的心力交瘁。我相信大卫芬奇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也不仅仅是要还原“十二宫”的案子和凶手疯狂诡异的杀人方式,这背后更是想追溯围绕在“十二宫“凶杀案周围的若干人等这二十几年因为这宗命案的发生而改变的生活轨迹。

  老实说对于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所诟病的节奏拖沓我倒并不觉得,《十二宫》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连环凶杀案的电影,要尊重事实的发生轨道,其中穿插其他情节是很正常。

  说句题外话,现在社会上的这些人,又有几个能真正坐下来心平气和的看完一部二个多小时的电影,不要把个人内心的浮躁归罪于电影。

  《十二宫》影评(五):两个操蛋观点

  为了不浪费我的3个小时的观看时间,留下两个观点:

  1. 导演很可能在攻击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想想看,如果这案子发生在我朝,那个嫌疑犯早被枪毙几百次了,还要什么指纹、笔迹、DNA?

  2. 谁是凶手?个人见解:如果我是侦探,这宗案子存在明显的取证不足的问题,再多间接证据,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定罪是对的。就有限的从电影上看到的资源看,这些出现的面孔应该都看不出是凶手,很简单,因为一直没有直接证据出现,从电影看嫌疑犯也没有明显的作案动机,好了,如果这个12宫的真是一个40年未解的连环杀手的话,那就有个明显的问题出现了,警察们根本没找到凶手的第一次凶杀现场,所以找不到作案动机,所以凶手才可能打电话承认了所谓的警察们认为的“第一次凶手现场”,如果第一次杀人,杀的是和自己有利害关系的熟人,就算心理素质再好,暴露自己也没理由。最可能的是凶手之前杀人后,见没事情,规划后,随机再度杀人,并留下若干随机线索,因此造成了破案的困难。

  《十二宫》影评(六):迷·ZODIAC

  关于电影:

  也许。当成是写实片来看。会比较好吧。

  有时候为了电影本身而去看电影。反而不能很好的享受电影所带来的乐趣了。

  个人认为这片子还是挺好的。

  历史上这样的悬案好多呢。真佩服那些坏人。头脑思维真的很异于常人啊。

  这样的案件真的是会让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真相的啊。即使接近。

  像开膛手杰克。这个百年疑案。便是我的最爱。

  最后无法确凿的证实凶手是谁。真的很不爽。但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会一直持续。只要还有人关注。

  关于导演:

  人的思想总是会变的。不可能总停留在某一个时候。再鼎盛也总是会有衰落的。不要拿过去和现在做比较。是否江郎才尽。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看法。也许觉得以前的好。也不过是种情意结罢了。接纳并吸收各种信息。才能不会让自己的世界显的那么狭隘。

  关于电影之外的:

  还有啦。警察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啊。不是说当警察的就一定必须要抓到凶手。就必须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客观对待才好。害群之马是不少。但尽忠职守的也还是有的。

  这样的根据真实个案改编的电影。总比虚构的最后HAPPY ENDING的某些HOLLYWOOD大制作要好得多吧。。。。

  所有的事情有果必有因。一定是这样的。

  《十二宫》影评(七):一般般啦

  本以为这部片子会非常的恐怖,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只有开头的部分尚且让人感到有点害怕,大概是由于《七宗罪》给人的印象比较强烈,因此对本片的观看预期不由地被其引导,以为这也会是一部相仿的连环杀人案。不错,里面是有连环杀人,Zodiac一共杀了五个人(共三次完成),而这三次凶案在剧情中相对比较集中,都在片子的前部,而不像《七宗罪》那样较为平均地分散在整部影片当中。

  自从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开了侦探小说、悬疑小说的先河,到后来发展到柯南·道尔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犯罪题材越来越成为了人们普遍心仪的主题,早在侦探小说的时代,智慧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些私家侦探,而这种犯罪题材发展到后来,智慧的承担者却被罪犯取代,而这部电影正是由于它是由真是案件改编,更让人对罪犯的高智商有了更为直观、亲密的感受期待。

  开篇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那几张密文,密文上的符号来源颇多,有希腊文、莫尔斯码、海军旗语、天气符码、占星符等等很多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达芬奇密码或者神秘拼图一类的东西,原本以为影片会在此大作文章,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一篇密文被一名历史课教师和他的妻子破译,而其他几篇至今还未被破译。密文一事基本不再提及。同样Zodiac自命的符号也是如此,它盗用了一款手表的标识造型及名称,然而这一点在影片中也不过只是点缀。

  这些暂且不提,被破译的密文中提到《最危险的游戏》和“最危险的动物”,意旨人类的劣根性,如果说《七宗罪》从其宗教含义中入手,其实说到的也是这个问题,然而本片也同样没有展开,导演总是给人一种将说未说的感觉。

  影片从故事叙述上来看平铺直叙,虽然从媒体、警方、罪犯多条线索入手,但最终的结果却使叙述更加拖沓冗长,一连串对罪犯的追踪时断时续,所谓的破案总是未见天日,问题是影片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并不吸引人的耳目。而且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跨度,美国市民早已对十二宫一案忘却,只有一名警官和一名漫画家对此坚持不懈,希望找到凶手。别人问“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回答“因为没有人这么做。”可以看到导演还是想讲述一些关于人性的问题,可是感觉总不是那个味儿。

  我觉得影片最好看的部分还是结尾的那段字幕,因为本来观众已经断定亚伦·利是凶手,然而字幕上最后显示出通过后来高科技的DNA比对,最后发现并不吻合,也就是说利也未必一定是凶手,而只能算是嫌疑最大的疑犯,这一转变到成为了欧·亨利式的结尾,案子到最终也是悬而未决的。还有一点我比较欣赏的还是观众、导演、演员视角的相互转换,由于影片中媒体这一线索的强调,凶犯利用媒体将自己的影响扩大可谓是比较新鲜的方式,而在此情况下,凶犯成为导演、警察成为观众、一切相关人员在他的控制下都变成了演员。反之亦然。大卫·芬奇似乎在对影片观看者说:“别在那里傻坐着,别以为你离这一切很远。”

  有人说大卫·芬奇的突破在于电影的真实性,没有太多像《七宗罪》那样紧张的气氛。然而我觉得电影要么就拍成《七宗罪》那样,纯粹让人透不过气来,看完酣畅淋漓,要么就是文艺片,透露出导演的深沉思考与人文关怀。无奈的是,在《十二宫》里,两者均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所以说两个半小时的观看真的是有点冤啊~~~~~

  《十二宫》影评(八):《十二宫》普通生活,慢反应

  《十二宫》

  普通生活,慢反应

  很多电影都像个器皿,导演像科学家,给这个器皿设置环境和规则,喷点毒药放点毒气,然后放进几只苍蝇,研究它们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看它们怎么扑腾怎么挣扎。这种电影就像人性试验装置,极端点的比如《大逃杀》之类,常见的还有各种战争背景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个典型。设置一个看上去万劫不复的境地,然后看人行变异和暴露。大卫·芬奇之前的几部电影比如《异形》、《搏击俱乐部》以及《七宗罪》,也都有点拿人做实验的意思。这种拿电影做人性“实验”,大多是反应激烈的,比如看一场战争中人们如何撕破嘴脸。

  《十二宫》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实验器皿,设置的环境就是破解不掉的十二宫杀手案,试验用的苍蝇,就是期望解开这个案件谜底的人,包括主要负责警探大卫、比尔,报社的记者保罗,以及那个好奇的漫画作者格莱史密斯。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实验是一次旷日持久的化学反应,毫不激烈,但反应的结果却比那种偏执环境中的激变更让人感到沮丧。

  因为有了《七宗罪》,人们会以为《十二宫》也会有一波一波的刺激,但看着看着就发现,大卫·芬奇花了那么多时间,重点不在悬念、推理、不在于给这个案子做什么推测或者定论,也不在于像《搏击俱乐部》中那样制造很多拉风的视觉效果。这个以诡异著称的导演这次用了一个诡异的题材,却要我们看看在普通生活的漫长时日中,无结果的努力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和生活上的迫害。

  大卫·芬奇在片中插入的时间字幕最能体现这种迫害,起初,字幕都只写“几个小时后、一天后、几周后”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每个新的时间点案情都有看上去很重大的进展,警探和记者都会发现重要线索或者有了新的推理。到了后来,时间跨度越来越大,字幕越来越多地出现“几个月后,一年后”,到最后变成“七年后”。每一个时间点也貌似有新的线索和信息,但很多线索变得很无畏。这些字幕从六十年代一直打到九十年代,而在时间跨度越来越大的时候,这种时光流逝但徒劳无功的感觉越发严重,日复一日的分析、追踪,时间的积累,将这些人拖垮,直至绝望。

  这不代表这部电影的推理就毫无意义,实际上电影中的推理相当吸引人。侦探们说的每一句话,观察到的很多细节都让人感觉离破案不远。他们有目击者,他们有案件中的幸存者,甚至有幸存者为他们指证。格莱氏密斯后来找到了杀手密码信中提到的地下室,地下室里的气氛也分外紧张。他们去调查审问亚瑟·李·艾伦的时候,甚至看到了他手上戴着的有十二宫标志的十二宫牌手表。但这些人总是不能得到直接证据,比如李·艾伦的笔迹鉴定结果。尽管有着精确的推理,有“不容置疑”的对某人的怀疑,但最终因为法律要求的直接证据缺失,让这些人的努力无效。在迫切期望破案的心情中进行了三十年的无效努力,结果当然不会好。本来调查劲头十足的记者保罗因为十二宫杀手的威胁信龟缩在荒郊野外,喝酒吸毒度日;比尔警探递了辞呈,回家带孩子去了,他希望自己能过几天好日子。一直坚持调查的警探大卫一直没有调查结果,最后居然上级怀疑他自己伪造十二宫杀手的密码信,他被勒令不准涉足这个案子。好奇于解谜的格莱史密斯为了写十二宫杀手的书,为了“亲眼看到杀人者站在我的面前,从眼神中看出就是他”,弄得妻离子散。

  故事的行进也慢慢悠悠,警察局的办事人员都仿佛对这事儿不太急,各地杀人现场的警局协作也很不方便,互相推诿,甚至因为没有传真机,很多资料就干脆不传递。当然气氛偶尔也会紧张一会儿,比如地下室的场景,黑乎乎的屋子,奇怪的响声,邪气十足的主人,都让人心头发凉,觉得这是死亡之屋,结果还是什么都没发生。湖边杀人的场景,结果射出子弹打在身上的时候,又变成了慢镜头。

  我们看着这些人努力,我们也期待结果的出现,但总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于是浑身无力的感觉越来越严重,我们也像这些努力的人一样,懒得再去理会结果了。警探大卫在出租车司机被害现场出现过三次,一次比一次萎靡。第一次是他和搭档比尔警探勘测十二宫杀手的罪案现场,年轻自信,仔细找物证,还原犯罪现场;第二次是一年后,也是和比尔,现场早没了,案子还悬着,两人脸上没有一点起初的兴奋;第三次是很多年之后,被这个案子拖了很多年的大卫一个人来到这个街角,像是怀念什么失去的东西似的一连惆怅。

  这种病恹恹的节奏、镜头、人物表演故意造出了拖沓的感觉,就像普通的生活,就像每天的工作。甚至十二宫杀手也被处理得毫无异处,除了会写几封奇怪字母组成的信,犯罪手法一点也不新鲜。他不像汉尼拔那样有恐怖的面具,不像电锯杀人狂那样标志鲜明。在案发现场两个目击小孩的说法是这个杀人犯有点胖,有点矮,“很普通”。警探、记者、漫画作者,也都很普通,不起眼,他们只是为了求个结果,以便结束一个调查案件的警探、报道案件的记者的普通工作,满足一个解谜爱好者的普通爱好。但“普通”的力量等到我们发现的时候,才觉察到强大,所谓滴水穿石,大约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大卫·芬奇也就是告诉我们,“普通”是怎样折磨人的。

  很多人喜欢把《十二宫》和《杀人回忆》拿出来比较,因为讲述的都是没有找到凶手的真实案件,并且认为温吞水一样的《十二宫》没有《杀人回忆》那样触及和挖掘人性、社会的深度。其实激烈未必是深度,《杀人回忆》吸引人的,还是电影一直制造紧张气氛的技巧和手法,它紧促地描述了人在短时间内由平静到暴虐的性格转变,奉俊浩关注的是人性激变,所有人的表演也都有着典型的韩国式夸张表演。这些让《杀人回忆》很不“普通”。但我更喜欢《十二宫》,因为大卫·芬奇更明白是什么在改变人,他在《十二宫》里表现的是真正生活的折磨,它没有大起大落,不激烈,是“普通”的,是更切中人心的,是更让人无奈的。

  (我的评分:8/10)

  影片资料

  [十二宫]Zodiac(2007)

  国家: 美国 发行公司: 派拉蒙 上映日期:2007年3月2日 美国

  导演: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编剧:James Vanderbilt(剧本)、Robert Graysmith(原著小说)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十二宫》影评(九):另类侦探电影

  如果想从此片看到紧张刺激眼花缭乱的破案情节,那你注定会失望,不认同此片的人士会认为这本片子不找边际的扯淡了许多,大卫芬奇大失水准,简直是浪费了162分钟。不过我倒看来,一个悬案,不仅是犯罪本身的张扬和诡谲,更是影响了办案人员的家庭,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是时代的缩影。联邦各州警届的扯皮导致了杀手的横行,恐怖阴影下相关人员人人自危,讲究证据的美国法律却放纵了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可能性。要是在中国,把嫌疑犯抓进来拷问一番,杀手早就招供,同党或者独自犯案的事实喽。大卫芬奇用记录片的格式在162分钟里报道了这宗迷案。

  《十二宫》影评(十):利用我的好奇

  故事是很无聊的

  我就冲个连环杀手

  想看看究竟

  结果呢

  要不是好奇心的驱使

  我半路就会睡着

  实在是没意思

  可以拍纪录片

  什么阴暗沉闷灰色调,根本就没感觉

  我觉得案件本身很简单

  密码也不难

  怎么就破不了呢?

  关于那枪支弹道不对

  这很好解释,杀手换了枪,不是在家搜的那把

  抓不到的原因就在于

  司法程序太繁琐

  搞个搜查令那么麻烦

  还有

  那些信件

  怎么不从来源下手

  什么时候的,从哪里来的

  邮局完全可以知道

  还有

  密码书的借阅

  这个很好想把

  还有

  体型身高

  鞋印深度就可以知道体重

  根据证人的描述

  确定一下

  还有

  作案的 时间地点

  那些城市

  是否可能是某人所为

  还有

  从子弹来源

  那种子弹

  要买,那么商店就有记录,那就可以查

  还有

  笔迹可以伪造

  可以请人代笔

  个人不觉得可以当作证据

  还有

  我觉得太多了

  包括声音,海军的记录

  总觉得

  应该是那个电影中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