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丽小姐》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朱丽小姐》的观后感10篇

2018-09-08 02:1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丽小姐》的观后感10篇

  《朱丽小姐》是一部由阿尔夫·斯约堡执导,马克斯·冯·叙多夫 / 安尼塔·布耶尔克 / 乌尔夫·帕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朱丽小姐》观后感(一):男性崇拜还是权力

  男仆给女小姐擦鞋,阶级关系彰现无疑,这也是整个悲剧基础形成环境。朱丽小姐在斯特林堡笔下是个无性的人物控制欲与支配欲极强。做为男性的她曾奴役前男友,叫他臣服仆人是个典型机会主义者,他与厨娘有染,同时渴望借朱丽小姐来获得社会地位。当厨娘说出至少自己不会与火夫发生关系嘲笑朱丽小姐时,阶级——这出自然主义戏剧的立足点,或者说生活统治者道德下的人们权利的渴望与向往体现证据,被直接的拎了出来。仆人要让自己的子孙获得贵族称谓,朱丽小姐被母亲当作男人教育,(这种倒错可当作来自性别深处对男权的反叛,可惜,它还是要借助男性化的外衣来征战。)下人对各种私情判断依据,仆人最后仍无法摆脱对主子的跪屈。这些现实主义特产,斯特林堡先布置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生存的前提。然后,神秘主义纷至沓来幻想,月圆,鸟的鲜血。这些远在夏娃时期纠缠我们的巫术,又一次让女性溃败。最后,祭奠发生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因为罪的子嗣没有生产。而神,它是高高在上的。我们不应打扰它。

  《朱丽小姐》观后感(二):随便写点先

  《朱丽小姐》,第四届戛纳金棕榈得主,这也是导演阿尔夫·斯约堡第二次获得该奖了,第一部是他的《折磨

  看《朱丽》一点也不折磨,反而是非享受

  我以前一直对黑白电影有偏见,觉得故事会无聊,电影技巧也会很拙劣,因为老旧所以落后,基本就断定为黑白电影不好看了。可是,实际上我才看了最多20部黑白老片吧,就有了这样的成见,颇有井底之蛙狭隘,没见过世面,这样先入为主实在是很不高明。要消解这样的成见,则真的需要一部非常好的黑白片吧,幸好,《朱丽小姐》及时出现

  《朱丽小姐》是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算是瑞典的经典名篇讲述的是性格怪异的贵族小姐在几乎是侮辱未婚夫之后,主动勾引下人马夫并与马夫苟且,然后谋划私奔但连大门都没能走出去,最后贵族小姐觉得羞愧难堪而自杀的故事。故事的结构有意思,讲述现状并同时追述成因,看似是一个故事实则有若干小故事。贵族小姐不仅是“男女平等”的失败案列,最后还葬送在根深蒂固的阶级不平等观念里,虽然有与下人苟且的勇气,却还是抵不过事后袭来的浓烈的羞愧之情,毕竟自己是高贵血统,却做出这等伤风败俗事情。而马夫呢,低贱人生原本是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私奔的,加上他卑鄙计划也应让他非常有动力,可是最后他也痛苦发现和承认,他已经困在自己的奴性里了,他这条命都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的主人的,他走不出庄园,走不出自己的身份习惯成性,也是挺可怕的。这部经典,层次丰富,除了讲显而易见的阶级问题,还讲了阶级里的人各有各的痛苦,甚至还讲了童年家庭成年后的性格的影响,而童年和家庭根本不由自己选择,这都是运气问题,多有无奈

  而电影技巧方面,好多镜头甚至是放在现在,都难以超越。好几处从回忆中的场景转回到现在的场景的镜头都特别自然巧妙精彩。说几个印象非常深刻的,影片部分动感十足,跳舞、骑马、奔跑,好像是很欢快片子结局却那么悲惨;女下人来找马夫的时候,镜头跟着她从门口到里面,从全景转到中景一气呵成;瑞典人真的是太欢快了,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大坨人聚在一起就会跳舞,哪怕是准备去“捉赃”的时候,也是跳着舞去的,小姐和马夫乘船飞了似的躲避他们浩荡的“舞队”时,我也是很惊讶,小姐明明是主人,却害怕被“捉赃”,之后她为什么会有强烈到要自尽的羞愧感,在这里也是有铺垫的,没脸见人,哪怕是下人;后来舞队到了马夫房间外,跳了一阵舞就走了,剩下一片狼藉,完全跟蝗虫似的,咻一阵来又咻一阵走;马夫在河边给小姐讲述小时候的故事,镜头从过去给回到现在的小姐脸上时,我都惊呆了,转得非常地漂亮;后来小姐独坐在一个高贵却空旷的房间里,这个房间非常风格化的置景也是让我惊讶,也暗示了小姐即将揭示的黑暗过往;这里也有类似河边讲故事时那样的在过往和现在来回穿梭的精彩镜头

  遗憾的是,两个主演都脱了影片的后腿~

  《朱丽小姐》观后感(三):《朱丽小姐》:非影评

  每读斯特林堡,总难免神经紧张一面折服于他的犀利精到,一面又被他的“厌女癖”刺伤和激怒——就拿《朱丽小姐》来说一说吧。就情节而言,《朱丽小姐》可归纳为上升和下降的寓言:因朱丽小姐的乖戾,她和未婚夫解除了婚约,仲夏夜也拒绝了和父亲一起探亲,却和仆人们混在了一起。借着月色酒精烦躁,朱丽和男仆让越走越近,甚至分别说出了心底潜藏的梦想。让的梦想是“我经常梦见我躺在幽暗森林里一棵大树下。我很想上去,爬到树顶,去眺望周围阳光灿烂原野,洗劫树上鸟巢里的金鸟蛋。”而朱丽的梦与此相反:“我爬到了一根柱子顶端,坐在那儿似乎无法下来,但是我没有勇气往下跳;我实在抓不住了,渴望能下来,但是我下不来,心里总不得安宁;在我下来,在我回到地面之前,永远不得安宁。我一旦回到地上,就非要进到地里去不可。” 上升和下降成为阶级漂移的形象传达,让的梦不难理解,下层对上层的觊觎而已;但朱丽小姐的下降执念又来自何方,作何解释呢?“进到地里去不可”是个暗示,是“死亡”的直接袒露,在这部交织着性别和阶级之争的戏剧中,更掩藏着朱丽小姐一头栽进死亡的盲目命运

  朱丽在一种心慌意乱心浮气躁情况下委身于仆人,由此两人分别达成了愿望:朱丽下降了,让上升了。小姐是他攀上的第一根树枝,但,他又开始会鄙视,鄙视她辱没了高贵,怎能如此轻易委身?起初她被一股狂乱的勇气所激励,顷刻又变作意志丧失的可怜虫,在迷乱中渴望出逃,全然崩溃,只有在仆人让的命令下自杀!让的命令又奇怪地源自贵族荣誉观,朱丽小姐拥有时不以为是,丢失时却要为之殉葬。不过,这个借口还是过于堂皇了,若是少爷和女仆呢,没人会指责少爷败坏门风,女仆们从此不幸投了河或从了娼,幸许少爷们还会铺陈出聂赫留朵夫式的长篇忏悔呢。

  说到底,男人受光荣女人屈辱。当然,这引申的结论就跟尼采说“到女人那儿去吧,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一样,若字面地理解,就跟只行动反思的斯也尔科夫一样,想当然地杀掉了卡拉马佐夫老头儿,还以为是伊万的心思。不过伊万的确是罪魁,他散布了思想霉菌,斯特林堡也是宣判朱丽小姐死刑的判官。从阶级的观点看,朱丽小姐未必非死不可,但朱丽属于斯特林堡渴望又恐惧的“半女人”行列,“这些女人活不长,要么因为她们缺乏与现实协调,要么她们受到压抑本能失去控制,要么因为她们想赶上男人的希望突然破灭。这一类人是悲剧性的,她们呈现的是与自然决一死战的绝望景观。”不过,在斯特林堡戏剧中,男人和女人一起与自然绝望对抗,于是他的戏剧顺理成章地成了自然主义戏剧。

  “自然主义者通过废除上帝而废除了犯罪感”,但是并不能因这种废除得到自由,只能遭遇严重的挫败,如同一场阴谋:朱丽和让都盲目追求上升与下降的自由,却不敢承担自由的后果。他们将自己掩盖在那些空洞无物的观念下面,甘心做小跟屁虫,一旦据以栖身的遮羞布被拿掉,只剩下求饶或羞辱的自杀。朱丽以死相殉,充当了遮羞布的角色,而让继续在贵族家当差,只为了某天将遮羞布扯得更烂些。

  仆人让延续着于连式的激愤,但英雄气概已不复存焉;而朱丽小姐不体面的结局更令人惊恸——她敢于活下来才是悲剧,悲剧不止是毁灭,更是承担,是“热爱命运”所启迪的神秘。但斯特林堡不信任如此结局,没了自由、爱以及信仰人类如何能拗过自然?在《父亲》中斯特林堡已经处决了“父亲之名”, 这回朱丽必须死去,如一件珍美瓷器陪葬于“父亲”冰冷的墓穴。

  《朱丽小姐》观后感(四):第二性的悲剧

  从故事上看,这是个富家女的悲剧故事,从幼年到青春。悲剧来源父母和自身性格,但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悲惨案例和故事情节?是因为斯特林堡的故事需要么?如果是如此,那只能说明原著档次跟胡编的言情小说没啥区别,更比千遍一律的韩剧高等不了多少。但从斯特林堡的婚姻状况精神疾病背景看来,原著情节的设置应该属于某种心理感官直观表达

  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提到很多来自于小说例子,从波伏娃对小说的时代题材的选择来看,与斯特林堡的原著倒是有吻合的地方,而用女性主义的研究来看,朱丽小姐的悲剧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女性主义的思想从女主母亲身上就见到端倪,母亲讲究男女平等,对传统观念的父亲表现出一种行为反抗,例如不愿意结婚,把女儿当作男孩培养。这些行为有一种女权主义者的意味,由于结婚只会让女人附属于男人,成为了“物”,所以母亲通过拒绝结婚来保持女性存在的独立性。但跟现在很多“女权主义者”一样,母亲的做法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姿态,并未从思想上获得独立

  作为坚持女性主义的母亲,骨子里还是向往男性的地位与权威,因此当女主出生时,父亲的期待落空,而母亲内心却表现出一种复杂性:一方面是对男性主义的反抗,而另一方面是一种淡淡的失落,因为母亲对性别本身是无观点的,但却受传统的观念,以至于对生殖性别表现出一种在乎和期待,但这潜意识的期待却依然是建立在男性的价值观基础上,所以母亲从头到尾都生活在男性的阴影之下。正所谓是情绪坚定,就表明内心越在乎,母亲把女儿当男儿养与其说是对丈夫报复,对女权主义的抗争与坚持,还不如说是一种对男性的崇拜和屈服。于是内心价值观与外在姿态的矛盾,让母亲逐渐陷入到一种摇摆不定状态,庄园也毁于大火之中,传统价值观秩序也彻底丧失。

  朱丽小姐是在如此状态下成长,由于庄园内部已经缺乏传统的价值观,所以女主从小就出现严重的“身份性别焦虑”。女性认识到自己跟男性的区别是有条件的,一是社会舆论的影响,男女身份的区别对待;二是身体发育的焦虑感。但影片中的设定是:女主是独生,庄园是封闭状态。所以朱丽小姐产生焦虑的原因不在于社会舆论,而是在于自我身体的发育,于是电影通过女主行为的不协调来表现,如穿着男装的小女孩,焦虑自卑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如干着男孩子活儿,却身体不协调……从而表现出女主无法认清自我存在的身份的焦虑。但电影只从行为上表现,未曾尝试在心理刻画,这点颇为遗憾。

  传统女性是通过展现自我来吸引男性注意力,通过男性的“凝视”而证明自我的存在与价值。所以成长后的朱丽小姐也借助传统女性的方式,通过展现自我,诱惑男性,来证明自我的女性存在。但由于自小性别焦虑+传统道德感缺失的原因,成长后的行为反而成为正常人眼中的放荡不羁。朱丽小姐选择了马夫,更是把马夫当做传统男人的化身,潜意识期盼着他的占有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女人,消除童年焦虑。但可惜的是,马夫是正常人,一切也只是玩玩而已。

  第二性的存在是一个神秘的定义,而悲剧也往往在于此。电影中可叹的是朱丽小姐的悲剧源于母亲想脱离传统女性的地位,而朱丽小姐的悲剧结束回归传统女性的道路,这难道真的不是一个讽刺

  《朱丽小姐》观后感(五):《朱丽小姐(Fröken Julie)》:仲夏夜恶梦【第4届戛纳电影节金鸭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9/froken-julie4.html

  Fröken Julie (1951)

  本片获得1951年第4届戛纳电影节金鸭奖。

  电影讲述在仲夏夜发生的悲剧。女主角是一个贵族的千金,因为对未婚夫很刻薄,未婚夫解除了婚约。于是,女主角开始与仆人们厮混,并肆意挑逗庄园内英俊帅气马车夫。女主角与车夫在夜色中跳舞、聊天,车夫用自己少年时的故事打动了女主角。之后,女主角在躲避仆人时进了车夫的房间,随后两人发生了关系。事后女主角很后悔,车夫却很高兴,并劝她与自己一起私奔。女主角犹犹豫豫间,给车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女主角母亲是一个非常古怪的人,讲究男女平等,所以父母两人没有结婚,这使得父亲失去了朋友。此后,女主角的出生也违背了母亲的意愿,让她对父亲怀恨在心。因为父亲想要男孩,就让女主角从小做男人的工作。就这样,整个庄园都乱了套,女人做男人的工作,男人做女人的工作,以至于庄园将要破产。这样的结果让父亲明白一切都该回归传统,并要求母亲与他举行正式的婚礼。婚礼当天母亲不同意出席,并且火烧了庄园。直到母亲的情夫出资,庄园才重建。父亲知道是情夫出钱后,他开枪自杀却没有成功,于是,母亲开始照顾女主角,并让他不相信男人。听过女主角的故事后,车夫催促女主角快些准备私奔。为此,女主角撬开父亲的抽屉,并留下一封信,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此时,父亲却带着未婚夫回来了,车夫变回了奴才样,没有胆量逃走。最后,未婚夫看到女主角的信后急忙赶往车站,与女主角错过。女主角则羞于面对父亲自杀而死,父亲发现后痛苦的抱着她。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的电影,但却是一部主题不明显的电影。看过之后,不知道编导要表达的是什么,只让我想到了“奸夫淫妇”与贵族家庭的不幸。仔细思考之后才明白这部电影要表现的是贵族与平民不同的生活和各自的不幸,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差异与追求。简单地说,就是表现女主角向下的人生和车夫往上爬的欲望。这样晦涩难懂的电影,真让人伤脑筋啊!此外,看过之后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经典戏剧,怪不得它有如此内涵。

  影片的着重表现的是女主角病态的人生以及造成这种变态的根源——不幸福的家庭。怪异的母亲、古怪的童年、自杀未遂的父亲、经历劫难的庄园,这一切都使女主角即无法成为一个正常的女人,也无法成为母亲期望培育出的、憎恨男人的女人。因此,女主角成为了一个对待男人刻薄、轻浮,却又很容易上当受骗的蠢女人。同时,因为女主角贵族的身份,使得她羞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就像他父亲一样——频频有举枪自杀的想法。电影对车夫的描绘不多,却也表现出一个底层人的生活准则——看重眼前利益,却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从车夫欺骗女主角的感情,却无法抵抗贵族的命令上可以看出来。因此,本片的要描绘与表达的,就是前面所述的贵族家庭的不幸与羞耻酿成的悲剧,和市井阶层们的现实却又无力改变命运的生活方式。简单点说,有钱的要“脸”,可以为它去死;没钱的为了利益,可以不要“脸”!

  本片故事虽然精彩,但是有些温吞,真正出色的在于电影的拍摄。影片故事集中发生于贵族庄园内的一夜,但是导演通过回忆与情节叠印的方法,将女主角、女主角父母、车夫等人的故事完全融汇到现实剧情中,使得电影起来流畅自然且不乏味,让人不禁赞叹本片拍摄的精妙。想到本片是一部拍摄于1951年的电影,更让人佩服瑞典电影技术的发达,一点都不次于同时代的欧美各国。总之,这部电影的结构与技巧已经超越时代,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即使今天来看,依然会发现它优于现今很多影片。

  本片演员表演比较一般。女主角扮演者Anita Björk并没有将角色应有的癫狂与放荡表现出来,后期的痛苦也显得不那么痛彻,所以说她的表演非常表面化。男主角Ulf Palme长相很猥琐,符合一个圆滑下层人的形象,只是表演同样表面化,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此外,片中还有一位Max von Sydow,这个出现在多部瑞典影片中的熟面孔。真佩服这位Max von Sydow啊,四十年之内竟然频频出现的瑞典知名电影中,选片眼光很独到。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好看、主题有深度的电影,不过演员表现一般,使得影片看起来缺少那种悲情的效果。但是它获得金鸭奖还是应该的,因为它的技术太完美了。

  Anita Björk

  序列:0931

  朱丽小姐.Fröken.Julie.1951.D9.Repack.MiniSD-TLF

  2012-09-24

  《朱丽小姐》观后感(六):向下的女人

  比起电影,我更喜欢舞台剧,虽然影片出自著名瑞典导演斯约堡之手,但是我还是认为这样一部戏剧还是保持舞台的效果更好,而且过多的室外场景和人物分散了观众对于整个故事的注意力,回忆情节也使得结构有松散之感。最重要的,我觉得女主角没有把朱丽那种病态和疯狂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假如是费雯丽来扮演这个近乎崩溃的女人,效果会十分忠实于原著。尽管历来的评论家对本片有很高的评价,但我还是认为斯特林堡的戏剧在舞台上比银幕上演出要有真正的震撼效果。不过,特写镜头还是处理得极其出色,灯光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不失为一部好片子,尽管有些沉闷。我读原著的时候却一气呵成,非常震动。

  斯特林堡写过一篇关于《朱丽小姐》人物分析,他指出,羞耻的感觉基本上是贵族的特质,平民是缺乏这种感情的,所以小姐必须死,而让会活下去。让是一个聪明的平民,知道怎样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讲求实际恐惧权势,而小姐则是一个脆弱的贵族,尽管她具有高傲的风骨和对于世俗的挑战精神,但是一到实际中来,她就是一个天真和神经质的女人。她是一个我们可以称做知识女性的浪漫色彩的女人,她畏惧的不是现实而是荣誉的丧失,她不害怕死亡而是害怕精神上的崩溃,而作为男女仆人的平民则毫不畏惧甚至嘲笑这种没用的东西。

  长期以来来,人们试图用男女,阶级来分析这部作品,以至于联系到作者本人的女仆母亲和主人父亲。

  其实下层女人嫁给上层男人不具有反叛意义,而是相反,假如一个无论在精神和地位处于上层的女人和一个下层男人发生关系才为人不齿。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上层妇女下嫁低种姓的男人视为奇耻大辱,将其视作真正的反叛与忤逆。

  一个女主人或者小姐爱上了卖油郎或者穷书生在我们中国的戏剧里是常事,而且在中国是仙女嫁农夫,而在西方是男神爱上凡女,这就是东西文化的不同,因为西方--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保持了雅利安种族观念的制度,特别强调的是作为男子的自然本能,强调男性的雄性特点,而我们中国的文化有一种男女倒错的现象,更愿意将自然的本性淹没在社会功能之中,所以阴盛阳衰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正常的现象。

  而实际上,一个有地位和知识的妇女嫁和一个低阶层的男人发生关系,至少从人性本身来讲,似乎并不合适。比如在文革期间经常有知识女青年嫁给大字不识的农民,有的经常遭到暴打和凌辱,而那些娶了农村女青年的男知青虽然也有些牢骚,不过多数至少能够维持表面的正常状态,假如那个女人是村子里最漂亮的姑娘,那他就会更高兴

  一个女主人看上了长工,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一个原因是肉体的欲望,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在这个男人身上寻求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自认为可以象驾御一个精神上较低而肉体硬朗的动物,还有一点可笑的怜悯,她们都是信奉男女平等,而不象底层女人天生就认为男尊女卑,很想显示一下这种对于传统的叛逆。一方面是肉体的崇拜,一方面是精神的蔑视。

  其实一开始女人就已经落入了毁灭的陷阱,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种超现实主义式的刺激。

  女性对于男性的生殖器的崇拜使她本身在自然的选择上就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和劣势,自然的属性是不可能改变和逆转的!而她非要在所谓的精神上寻找平等,这是废话,肉体的劣势不能在任何方面补偿,就连金钱也不行。

  我认识一个女人总是嘲笑自己的丈夫是个文盲和无赖,而这个文盲足足控制了她三十年,而她总是拼命的摆出知识女性的架势来显示自己的头脑要盛过那个男人,那又怎样,谁都知道她尽管挨揍也从未与那个漂亮的丈夫分居哪怕一天!

  肉体战胜了精神而不是相反,违背自然肯定是非正常的。

  据说,玛丽安东内特在上断头台的时候还对那个刽子手说,对不起,先生。

  这就是贵族的迂腐,也是他们的光荣。狄更斯在作品里还批判了平民的暴乱,歌颂了贵族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巴尔扎克也极力的鞭挞那些庸俗的资产阶级,对于业已没落的贵族阶级流露出一丝伤感。斯特林堡说,在我们雅利安人身上有一种贵族的气质和堂吉诃德的气味,我们看到一个英雄倒下去了,总不免心存悲悯,对于那些做了不体面的 时失去尊严而自杀的人产生同情,而奴隶就就没有对于荣誉危险的偏见,而贵族是注定已经灭亡的,就更加弥足可贵,平民是不需要荣誉的。当一个浪漫而理想主义的人,尤其是女人要做一个平等的试图突破自然和传统社会习俗的人,和一个比她社会地位低的男人结合,她就要冒很大的风险,并且结局常常是很悲惨的,因为那个男人非但不会因此而感谢她,而且会加倍的蔑视与憎恨她,因为在他看来,她这么做是因为她屈从了肉体的需要,是一种下贱的行为,而他是非常尊重社会地位的,服从权势的,所以让害怕克里斯汀,害怕伯爵,害怕一切实际的东西,独独的不害怕小姐--因为她的肉体下贱而头脑疯狂。

  所以那些有名的女人要嫁给更加有名的男人--至少要与她不相上下,而不去嫁给一个花匠或者水暖工,不是她们多么势利和拜金,而是她们知道即便嫁给一个不及她的男人,那男人也不会爱她,而是要加倍的补偿自己的自卑,那就是不断的敲打她的自尊,还有折磨她的肉体,这样才会有成就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吃软饭靠老婆养活的男人更加残暴的原因。

  不承认阶级与男女的差别是不行的,门当户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相同或者相似的出身门第造就相似的生活背景,磨合起来更加容易,而经常以反传统与叛逆联系在一起的私奔,尤其是女人嫁给更低的男人,就象伤逝那样,结局会非常非常的凄惨。这不是我搞不平等,而是现实告诉我的。很多很多我身边的现实。

  绝对不可以向下,会毁灭自己,他成了,你就滚蛋,他不成,你就得陪着受罪,反正都没有好日子,最主要的是,他根本就看不上你,什么头脑,什么知识,你就是个发情的母狗而已。

  北欧一向以女权主义的优势著称,这与易卜生,斯特林堡,甚至伯格曼的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有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自主与解放,但是有些事情还是没有根本的改变,因为人性是永恒的,有些东西是根本无法改变的,还是承认的好,否则会很痛苦,那些无法解释与改变的事情还是交给神吧。

  你是肋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