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探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撒旦探戈》是一部由贝拉·塔尔执导,Mihály Víg / Putyi Horváth / László feLugossy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撒旦探戈》观后感(一):是一个我会看很多遍的电影
这个电影最大的挑战大概就是没有介绍任何背景。作为同样没有其文化背景的我,需要自己私下读很多资料也不一定能明白到底为什么,不一定理解其情节事件的各种必然性。所以当慢片儿闷片儿已经对您造成不了威胁了的时候,Satantango是挑战自我好选择。做好被culture shock的准备。
破旧的农场、泥泞肮脏的道路,愚昧的人们偷情、酗酒、盗窃。小女孩虐猫很残忍啊,把猫折磨死了,还拿着猫的尸体到处走,然后吃了老鼠药死了。葬礼上伊里米亚斯建议所有人离开农场,大家把钱都拿出来,他会安排,8人都答应照做了,他骗他们分开去不同的地方工作,但工作是他编的。后来他被捕,警察只是把这些被骗的人当做傻瓜,记录成案宗就放进柜子。现在的一些导演刻意长镜头显示文艺和深刻,却没有本片这种贴切表达出深意。
《撒旦探戈》观后感(三):`
在一个荒凉的村庄 一些清苦度日的农民中出现了一位“文化人” 他“教导”(伊里米亚斯宣传自己死亡是因为他知道这样相亲们就会分割他的财产 而这样他的重新出现就会让自己占领道德制高点 再加上他自己的威慑力 就可以对他们予取予求)乡亲们跟他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但变化是有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 自己的口袋里又多出了大把的“介绍费”)结果却是不如意的(农民的贫苦生活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换到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撒旦探戈》观后感(四):无趣的人生
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这部将近8个小时的电影,虽然是间断着看,却丝毫不影响情绪的延续,某种程度上,还保有了回味的空间。长镜头的运用、缓慢的黑白色调,在影片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但慢慢地仿佛它变成了你的一部分,引领着你去探究这个破落村庄发生着的种种,人们面临生存转折与变化时那份五味杂陈的滋味,无所谓正义、理想、励志,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的随波逐流,听凭命运的安排。唯一没有看下去的就是那个小女孩仿若虐猫的行为,一个被赋予天真无邪的年龄,却有着成人般的残忍与愤怒,虽然最终不忍看到猫咪的下落,但女孩儿的死亡却也暗示着世间的弱肉强食,最终生存下来的一定是那些具备更强悍更野蛮更坚强的基因的人们。
1
2
几个串联的人的人生片段,每个人都在施行着一种罪恶。《大象》是学本片的吗?
足够时间的长镜头是聪明的背景渲染,不过对演员的装逼能力要求比较高。
一只狗赶上了两个人,然后被踢了一脚,原路返回。
黑白影片有利于表现人脸表情的深度,正如一幅幅有力的肖像画,而且是活动着的。
在人的脸上织网的蜘蛛。
3
俯拍熟睡的人们,转了好几圈,看得头都晕了。
《撒旦探戈》观后感(六):会呼吸的镜头
自从迷上了会呼吸的镜头这个说法之后,看电影的时候开始对长镜头和运镜超级敏感,直到被都灵之马深深地震撼到,电影一开始那个长镜头,我说,我的个马,这不就是会呼吸的镜头嘛,太塔马的美了!
一看这电影又是这个导演,二话不说,追!不就是450分钟嘛,不就8个小时嘛,不就一个晚上不睡觉嘛,不就一个通宵嘛……
看完电影,我吁了一口气,值了。
看完撒旦探戈,我想说,指环王算个屁的史诗啊,这一部才是,黑白的史诗,长镜头的史诗,电影的史诗!
说到会呼吸的镜头,国外的此类导演真是不少,橄榄树下,雾中风景,樱桃,何处是我……太多了
国内能想到的似乎没有,印象中只有胡金铨和墨镜王二位,其他的不说也罢,至于陈凯歌和张艺谋这种死镜头的典型代表,还真是多如牛毛。
国内为什么这么多垃圾电影,你想啊,连镜头都是死的,拍出来的东西还能活的了?
充斥着长镜头的影片看起来比较累 尤其是还没有对话的
结尾收得太好了
本以为是一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腐败问题 现在才明白是神在捉弄他们
人活着 为了什么?为了打破生活的法则
可往往到死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也没摆脱法则
命运 不就是如此?
顺从起来是那么容易
《撒旦探戈》观后感(八):空虚至死
七个半小时,在地铁上昏昏欲睡。缓慢移动的镜头,人物背影一点点消失在地平线,翻飞的白色蕾丝窗帘,凝重的面部特写,每个镜头都让人喘不过气。故意减弱的叙事,背后凝聚着匈牙利沉重的历史,与个体在集体事件中的茫然无措。
如同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现实主义,这里人的精神和灵魂都是空的,生活百无聊赖死气沉沉。在这片被沼泽淹没的土地上,空洞的教堂废墟上还留有一口钟。看清真相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一个是不受待见抱着一只猫的小女孩,一个是醉生梦死沉浸写作的医生,他们冷眼旁观周围人的愚昧。
与娱乐至死相对应,这里的人是空虚至死。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和绝望,想要一潭死水的生活发生变化,于是卷入骗局集体逃离。被废弃的村庄杂草疯长,笼罩着与世隔绝的氛围。
《撒旦探戈》观后感(九):《撒旦探戈》贝拉·塔尔
改编自克拉斯纳霍凯小说,全片分为12部分:“有消息称他们要来了、我们会起死回生、有头绪、蜘蛛工作1、未装订、蜘蛛工作2、伊里米亚斯演讲、前景、天堂?噩梦?、未来的期望、工作与麻烦、圈子封闭。”电影前六段按照探戈舞步的前进步伐,围绕着一个场景通过不同视点进行叙述“破落的农场里人们买了牛分了钱准备离开”。人们在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中徘徊了太久之后,准备打破现有的生活,带着钱走入新的未来。电影后六段则按照探戈舞步的后退步伐,围绕着一个事件进行叙述“两个骗子骗了农民的钱,人们又回到了原有的绝望生活”。愚昧的民众相信了骗子伊里米亚斯关于“新合作农场”的骗局,将钱交给了他,他们不得不又回到原来那种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从而电影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电影“未装订”部分,则游离在整个故事之外,描写了农场里一个小女孩被哥哥骗了钱,虐杀了自己的猫之后自杀的故事,因此这个“未装订”可以看作整个故事的缩写版。影片镜头有浓重的塔科夫斯基的肃穆风格,漫长而缓慢的镜头运动充满了抑郁无望的生活态度。此外,塔尔的横向平移镜头有相似于费里尼的构图方式,远近景物仪式化的陈列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塔尔还钟爱大景深镜头,随着人们纵向深入景深,镜头微微上升,具有一种俯瞰命运之感
《撒旦探戈》观后感(十):大海为父,大地为母,探戈为吾之生命
这是我看过的第1000部电影。七个半小时的黑白影像,从早到晚,一次观毕。
《撒旦探戈》是一部神奇的电影。无论是它的惊人片长、故事文本、镜头语言,还是影片中蕴含的历史与生命的重重隐喻,都堪称伟大。
一
影片的序章是一个长达八分钟的推轨镜头,镜头拍摄的主体是农庄中的一群牛。牛群在破败的农房之间、泥泞的道路之上缓慢地行进,时而停下觅食、相互爱抚。摄影机随着牛群的运动而运动,忠实地记录下这平凡沉闷的八分钟。这八分钟牛群行进的意义,大概没有哪个初次观看《撒旦探戈》的人能瞬间领会,只能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接下来七个小时有余的观影苦旅之中。
牛群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