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人传奇》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野人传奇》的观后感10篇

2022-05-19 02:08: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人传奇》的观后感10篇

  《野人传奇》是一部由雷吉斯·瓦格涅执导,约瑟夫·费因斯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伊恩·格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人传奇》观后感(一):心的回归

  杰米,由全然不顾矮人在转运途中的不适,扬言“即便是两具尸体我也能做研究”,到置个人声誉于度外,冒着坐牢的危险“说她怀的是我的孩子才能保护她和她的孩子”,再到最后彻底与以前研究矮人的同党决裂,安全地将女矮人与她的孩子送回非洲家园。一步一步,看到的是心的回归,坎坷而饱满。

  看着两矮人在动物园接受着饲养员抛在地上的食物,非常不舒服,生命不被尊重最可悲。我想无论怎样的冠冕堂皇,也得最大程度尊重这点吧。也为他们在动物园上演的那出反击鼓掌。

  《野人传奇》观后感(二):人类在不断的向末日进化

  本片的片名取的很好“Man to Man”,而不是“Savage to Man”,翻译片名很困难,翻成“野人传奇”也许是为了票房需要吧。只有看过此片才能明白片名的意义。

  不知本片是否真有其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就是人类的悲哀了。本片通过几个人类学博士与他们的研究对象——两个非洲丛林的野人的接触,表现了人性的卑劣。Dodd博士,虽然影片极力的描写他如何维护Toko和Likola,但是别忘了,故事的开始就是他去非洲将他们带回来的,那时的他只不过将他们当成类人猿动物,当成研究对象而已。Auchinleck博士则将这种卑劣的人性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成名不惜采取种种卑鄙的手段,无视同事的研究成果,在得知Likola怀孕后甚至想取胚胎做研究。讽刺的是,在被Toko刺伤后,他竟然以此要挟Dodd博士,不让他的研究成果写入论文。人类的自私与贪婪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McBride博士则是一个可悲的牺牲者,他没有Dodd博士直面真相的勇气,在利益面前他受到了Auchinleck的诱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自私,贪婪,欺骗,懦弱,人性的弱点在本片中一一体现。

  人类到底是在不断的进化,还是不断的退化?或者说,人类正在不断的向灭亡进化?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被污染的同时,我们的心是否也被污染了?

  《野人传奇》观后感(三):以科研的名义

  看电影《野人传奇》(Man to Man),想到两个问题:

  1、人种可有优劣?

  电影里设想找到了一种人/生物(俾格米),其颅骨分析结果表明他们/它们介于黑猩猩/猿与黑人之间,电影里的反派科学家(往往占多数)由此认为他们找到了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消失的一个环节”,进化阶梯依次是:猿、俾格米、非洲人种、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潜台词是,白种人比黄种人高级,黄种人比黑种人高级。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材料(记不得出处了),说是美国某些大学已逐步取消对不同种族学生的录取比例的强制性要求(比如要求黑人录取比例在什么标准之上),因为学校发现,这种要求往往并未影响到白人学生,而只是影响到同为少数派的黄色人种学生,通过考试的白人学生人数最多,其次是黄色人种学生,再次是黑人学生,如果强制提高黑人录取比例,实际上损害的是黄色人种学生的录取比例。而目前全球科学家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情况,大致也是白人最多;黄色人种次之;黑人再次之。如此说来,古希腊的斯巴达和20世纪的希特勒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得出什么结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种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既然有差异,就有可能会产生优劣的比较。当然,这就取决于标准和比较对象了。如果是智力,白人或许会比黑人聪明;如果是体力,黑人或许比我们更强健。当然这种比较需要以科研的名义,而不能去触犯道德伦常。

  2、科研可有尺度?

  电影中,反派科学家准备在麻醉俾格米后剖腹取胚胎进行研究,因为他们视之为一种生物而不是人;正派科学家强烈反对之并阻止了这一行为,因为他们将之视为人。可是,究竟应如何界定?生物的进化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以生物的生命为代价进行的科研怎么是对怎么是错?电影里,焦点在于俾格米。推而广之,为什么可以随意取猿、猴或者更多的其它生物的性命来进行科研?科研的尺度在哪里?科研与道德的界线在哪里?

  《野人传奇》观后感(四):拷问人性弱点

  本片名叫“人与人”,那么《金刚》或者《泰山》都可以改名叫“人与自然”,这是我看完影片后的第一想法。此类题材的影片,无非是人们在原始丛林发现异类物种,从而发生的利益冲突、人性考验等等。但本片提出的问题更直接,从人类对同类的残忍这一角度,发出对近现代文明的质疑。文明和野蛮到底如何划分?一样身备圆颅方趾七情六欲,我们和这些披肩左衽的野人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文明的发达程度是否就能决定互相间的从属地位?

  房龙早就说过,野蛮人只是不利条件下的人类本身,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实在是最无知的表现。我从影片中看到,那时候的西方人是异常自负的,根据大脑的生理特征来划分人种等级,得出的结论是白种人最高,黄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现在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中的荒谬可笑,但在当时或者真的是被当作真理来传播的。其实这也是人类的普遍弱点,就是盲目虚荣。每个人心中都渴望享受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无论是经济条件好点还是文化层次高点,都会在相对弱势的一方面前不自觉地把头抬高。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向来就是人生来平等,但我们都知道要做到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所谓的平等只是思想观念的平等,即人与人之间需要摒除各种外部条件的差异,放平心态进行交往。但即便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片中的几位博士从一开始就存着把两个矮人当作动物来研究的想法,把他们关在笼子里,也不曾想过与他们进行对等的沟通。只有男主角尝试本着宽容与尊重进行交流的方式,最终发现他们也是人类的成员之一。其实另外两位博士也隐约感知到了这一点,但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固执己见,甚至用种种卑劣手段来掩盖真相。这是我从影片中发现的人类的第二个弱点,即顽固守旧、恐惧变革。历史上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对一种根深蒂固的既定价值观来说,即便所有人都认识到了其中的错误,要想进行彻底颠覆也总需要破釜沉舟的大勇气和杀身成仁的大牺牲才行。得到得越多就越是害怕放弃,成功得越彻底就越是恐惧失败,这就是人们成功模式的怪圈。人越老越保守,也是这个道理。

  一开场其实是男主角通过非洲土著用捕猎的手段捉住了两个矮人,那时候他还没有产生与他们可以进行对等沟通的想法,在他心目中这两个黑黝黝的生物跟猩猩猴子无甚差别。他们只是他的一个研究对象,一种促成他成功的工具。所以别以为他在河流中拼死挽救矮人是出于怎样的悲悯和大爱,这跟我们不舍得金钱名利并没有本质区别。放到另外两位博士身上,就更加变本加厉,运用起了各种炒作利用的手段。如果男主角还知道他所做的是为了揭示真理的话,那他们两个就连科学研究的本来目的也忘记了。这是我从影片中发现的人类的第三个弱点,就是容易因为功利而迷失本性。我们每个人都执著于身外之物,追求着各种各样的成功,索要着各种各样的认同,以至于把求索本身当成了目的,不明白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了。

  就故事本身来说,还是四平八稳无懈可击,几处波澜起伏拿捏得很到位,有几场逃亡追逐的戏还能看出些商业大片的苗头,但毕竟没有把男主角演绎成《金刚》里的那位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侠士。约瑟夫·费因斯不再是风流倜傥的莎士比亚,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也不再是《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那个明艳女子,说实话两人的演出都没有给我很深的印象。反倒是两个矮人由于语言的障碍,运用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隔膜与接受、憎恨与感激的情感,就像《金刚》里那头大猩猩的眼神所散发的光芒。本片没有《金刚》里那些俯首可拾的逻辑漏洞,但不可否认在情感震撼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否则放在去年也是很具大片气质的作品。

  《野人传奇》观后感(五):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因为需要查这部影片的背景,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可是不想,这部片子竟被翻译成《野人传奇》,大概是为了吸引视听,赚取更多的票房吧,所以,在我们翻译外国片子时,也需要一点人类学知识。影片原名《people to people》,直译过来就是人与人,但是,这个“人”的确认却经过了傲慢与偏见,最终才得到了认同。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杰米来到非洲的原始森林抓获了两个“未知生物”——也就是俾格米人,他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激动,认为这是人类的又一个伟大发现。于是,杰米把这两个俾格米人带回了欧洲,通过早期体质人类学家惯用的测量方法,即测量他们的体质特征发现他们介于猿和人之间,由此认为他们属于非人类。这时候人类学家普遍的观点是白种人是最优等的民族,黄种人居其次,最后才是黑种人。而这两个俾格米人甚至连黑人都不如。可是,事情渐渐开始有了变化。杰米逐渐发现俾格米人在很多方面是类似人的,他们也拥有智慧和情感,这是影片故事情节的第一个转折点。但是,杰米的同行,两外两个人类学家却按照自己的偏见逐渐走向极端。他们不认同杰米的观点,认为俾格米人就是一种生物,不能当人来看。于是把他们关到动物园里,供人们观赏,让他们像动物那样生活、表演,对他们极尽羞辱。直到后来,那个俾格米女人怀孕了,杰米把他们解救了出来,重新把他们带到世人面前,这时,是另外一种郑重的身份——人类!但是,在传统和利益的驱动下,另外的人类学家不断暗中破坏。最终,俾格米男人被人们杀死了,而俾格米女人在杰米的保护下生下了孩子并重新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森林家园。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世纪70年代,人类学作为一个融合了启迪哲学和后达尔文时期的自然史以及考古学的独立学科,迅速的发展成为一个研究丰富的领域。人类学被认为是空前激进的主张将人类分类或根据身体特征来创造一个将人类分类系统的科学。它广泛的调查是殖民主义的赘生物,人类学家的种族分类体系在殖民战争中得以应用。①19世纪的科学研究方向是人种科学的研究,因此也是种族主义科学研究。这也是人类学在一段时期内备受争议的原因。

  自以为是的欧洲文明人将从非洲土地上捕获的人类像牲畜一样加以训练和展览,并且借此牟取暴利,这样的举动导致了大批土著的死亡。影片首次将关注的视角对准了这段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残忍和灭绝人性的历史——人类动物园。19世纪中期,英国海关不仅要接收长颈鹿,鸵鸟,大象,鹗鱼,猩猩等动物,更要置办令人恐惧的典礼来迎接”异种人”的到来。从那时起人类动物园在世界产生。在这里,在西方人的眼中,他们是停留在一个世纪或者更久时间以前的生物。为了向世人展出”奇异的人种”人类动物园开始以不同形式出现并在欧洲广泛流行起来。人们粗野严厉的对待他们,不熟悉他们生活的气候条件,给他们吃成片的生肉,像牲畜一样的对待他们,并且强迫他们为观众表演节目。这些奴隶标本不可避免的成为疾病,精神和情感伤害的牺牲品。 展品被当时的人类学家所拥护,他们很高兴获得资格利用这种机会对所谓的 “简单人种”进行检查研究,从而建立起人种的级层分布。简单的说,人类动物园为这些学者提供了学习 “生存学科”的机会。这种现象在当时受到了公开的允许和欢迎。② 所以,影片当中贯穿的主线就是体质人类学由单纯的体制研究转向文化的关注。

  透过影片我们为自己同类的做法唏嘘感概,在原始本真的丛林野人面前,打着“科学、文明”旗帜的现代人显得是如此虚伪和狡诈。 我们自诩是文明人,认为我们的文化高度发达,那么何为“文化”呢,简单地说文化即人化,因为不把俾格米人当作人来看,所以我们忽视他们的文化、思考以及情感。在自我极度膨胀的工业文明时期,我们的物质得到了满足,人性却走向虚无!影片延续了欧美大片一贯的刺激惊险以及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又处处透着温情。正如影片最后,杰米把俾格米女人送回非洲森林,那里一片祥和宁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最后,杰米说:“这是一个常规的非洲部落”证明他已经完全把俾格米人当做同类来看,俾格米人终于获得了认同。其实,这种认同心理是一种普遍的需求,作为个人来讲,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作为一个族群,被认同仿佛也成为了通向文明世界的“通行证”。而在这个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一系列问题。正如今天,很多族群得不到认同,他们或因为肤色或因为文化背景从而无法享受平等的待遇,被看做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的异类,那么这种认同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凭什么先入为主制定了这样不公平的游戏规则,把很多族群淘汰出局,那么最后出局的有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

  影片另外两个人类学家的做法其实并不是个案,也不是电影流俗的情节设置,而是表现了人性的另外一面。人性是自利的,这无可厚非,但是影片想传达的不仅仅是人性贪婪自私的一面,恰恰是我们头脑中对于传统权威的顺从,我们对于根深蒂固的认识向来很少去思考更不愿意去质疑否定,我们总是希望事情顺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如果推翻权威和常识,那也就是否定了自己。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这么多年,依然有人不愿意相信我们是南方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愿意相信自己金发碧眼的祖先是从非洲原始丛林走出来的。蒙蔽我们的,不是多么高深的未知理论,有时候恰恰是我们固有的最熟悉的认知。

  这部片子是2005年的片子,但是今天生活在布隆迪、喀麦隆、刚果等国家的俾格米人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很多,他们是“非洲的非洲”,依然受到很多的歧视和偏见,这不是一部电影就能改变的现状,森林人“走出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注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