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河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河流》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2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河流》的读后感10篇

  《河流》是一本由[法] Aurelia Coulaty(奥莱丽娅 古拉缇)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72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7-1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流》读后感(一):你好!河流

《河流》

  文/文小妖

  每每提及河流,脑海里首先蹦出了的第一句话就是,“河流是人类文明源泉和发祥地”。这句话虽看起来大气磅礴,却让我感觉到空洞,这份空洞来自我自身对地理、河流文化以及人文历史知识了解甚少。

  从小,我并不喜欢地理,到现在也常常自诩“地理白痴”。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的,因为那时,课本上的枯燥文字解说,黑白的图片以及老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让我对地理怀揣着的美好,一下子被击碎。考试,不过是为了应付,机械式的背诵,也让我早已把那些地理知识原封不动的打包还给了老师。是以,但凡看到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或书籍,我都会刻意的回避,完全提不起兴趣嘛!

  直到前几天,翻看到由法国作者奥莱丽娅·古拉缇和意大利插画师马泰奥·伯顿共同合作完成的地理人文科普绘本《河流》一书时,我的内心一下子燃起了小火苗,第一次有一股冲动,想要迫切地去了解这16条滋养着世界大地,布满了整个地球的河流以及关于它们的河流文化。

  绘本《河流》得到了法国知名地理学家、河流专家让-保罗.布拉瓦尔的认可,他在序言中也对此书盛赞有加。绘本中,绚丽多彩的版画加上简洁精准优美的文字以及扫码后的同步伴读,十六条河流以立体饱满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在绘本的最后几页,作者贴心的为读者编汇了许多关于河流的专业知识点,并诠释得简洁,通俗易懂。

  绘本中,有趣的是,每条河流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很有代入感,也让人倍感亲切。通过它们一会儿顽皮,一会儿严肃,一会儿可爱天真的“自我介绍”,我对河流文化多了一份了解。

  早些年,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关于恒河的散文——《我拒绝说它美丽》,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恒河。在余先生的笔下,这条举世闻名的河流充斥着各种动物及人类的尸体、粪便混合的臭气,肮脏不堪,因此,导致我对恒河的印象颇为不佳。然而,翻开《河流》中《恒河 圣河》一篇,我被以黑、蓝、白三色为主调的版画吸引住了,冷色调让恒河多了一份凝重与神圣,再加上“我是落凡为母的恒河女神,端坐在莲花上,行走于冰岩之间……”美妙的文字描述,恒河似乎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迈着缓缓的步伐奔向远方,滋养着印度的大地以及印度子民……

  紧接着,再翻看下一页,以红、橘黄、乳黄三色为主色调的暖色画面,将另一种风情的恒河展现在我们面前。余秋雨先生曾经主观,很片面“批斗”过的污秽不堪的恒河,此时在奥莱丽娅·古拉缇的文字描述中,变得温情脉脉,被晕染上了一层圣洁光芒。奥莱丽娅·古拉缇的讲述里并没有规避开尸体、骨灰等的存在,她从始至终都站在一个客观尊重国人文,宗教文化的视角来讲述关于恒河的一切。因而,曾经那些让我觉得肮脏,害怕的恒河变得神圣,庄严起来。也许,恒河的外部看起来确实是浑浊,肮脏,但是从它的内部来说,它代表着印度的起源、宗教、人文等方方面面,于印度而言,恒河的意义非凡。

  从《河流》一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十六条河流的有趣、丰富的知识点。与此同时,也让我从中读懂了河流于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的重大意义。奥莱丽娅·古拉缇和马泰奥·伯顿之间完美的图文结合,向我们展示了河流的美丽的同时,也揭露了河流身上被人类伤害后的“伤疤”:垃圾污染、对河里生物的过度打捞、河岸两旁植被的频繁砍伐、石油过度开采引发的输油管持续泄露等等都导致河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人类对河流的残忍破坏行为,何尝不是在自绝生路?文字的讲述虽然轻描淡写,但内核却包裹着作者重重的担忧,以及对河流环保的大声呼吁。

  人生转眼不过百年,而河流的存在却源远流长,它们承载着人类的辉煌和败落,浸着人类的文明。它们安静地存于世间,缓缓流淌,为人无私奉献着自我……读完绘本《河流》,我对“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发祥地”这句话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河流》读后感(二):你的孩子和地理学之间,还差一本《河流》

  前段时间读一个宝妈的育儿心经,对绘本评价很高,说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绘本获得。我当时觉得有些言过其实。最近,读了很多绘本,发现真心道理年纪小的宝宝可以读绘本《小猪佩奇》了解运动会幼儿园、游乐场,感受兄弟姐妹父母相处之道;岁数大的孩子可以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在诙谐幽默中纵横穿越古今,了解历史;喜欢恐龙的孩子可以读《恐龙猎人》,了解恐龙这种物种和历史变迁……更别提还有那么多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绘本润物细无声。 拿到这本大开本的《河流》,我更坚定认同了那位宝妈的意见。果然绘本是“万能”的。看这颜值、这内容、这知识…… 《河流》的作者和插画师都是外国人。法国人奥莱利娅·古拉缇写了这本书,意大利人画的插画。也许是个人偏见,我总觉得,外国制作的童书有一大特色就是“用心”。不大会因为受众年龄小而在知识上缩水或出现明显的“bug”,在绘功上也绝不吝啬笔墨,挥毫泼墨尽显功力。更何况这开本真心是大,我家不到1岁的小朋友就喜欢“大只”的东西,抱着就不肯撒手。

图片来自宣传图片

  这本《河流》绘本的内容可以说简单又不简单。简单在于,插画师用绚丽而魔幻的色泽,以版画的形式绘制了古今中外有名的河流,主题单纯就是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恒河等16条河流均在绘本之列。不简单在于,绘本采用第一名称的口吻,由这些河流自己讲述自己的来源和特色。而河流本身,也涵盖了很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更难得的是,绘本还精心留存了二维码,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听每条河流的讲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解放宝妈们,免得一遍遍读故事啦。 画风很绚烂,展示了西方版画的风格色彩出奇的饱满,给孩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体感觉是张扬、大开大合。负效果是油墨用的太多,略有些味道,不妨在给孩子阅读之前,稍许晾晒一下绘本。

  内容很细致。人文、地理、动物在河流自己的诉说中娓娓道来。于是,我们知道了恒河洗涤人灵魂,可以在讲述的时候孩子们提一提印度教、道教、基督教等不同的宗教文化;知道了多瑙河是名副其实国际之河,流经10个国家,灌溉18个国家;知道了伏尔加河有着4到6个月的封冻期,可以钓到鲱鱼、青鱼、鲟鱼,顺便可以向孩子科普一下我国的中华鲟就是娃娃鱼;知道密西西比河把美国划分为工业化的北方和支持奴隶制的南方,可以给孩子再讲述下《汤姆叔叔小屋》,介绍一下美国南北战争……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常常把“黄河”比作母亲河。我想,在不同的国度里,主要河流对于一个国家的原住民总是有不同的意义吧。 读《河流》,饮水思源,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

  《河流》读后感(三):情怀,会让知识变得有趣且有温度

  一、我读《河流》

  《河流》这本书的封面,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想到河流,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总之,是一幅幅奔涌灵动的画面,各种弯弯曲曲的线条带着雾蒙蒙的水汽和叮叮咚咚的泉声扑面而来

  《河流》的封面和我脑海中的河流完全不一样,上半部分黑色打底,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橘色。仔细看,这些星星点点一部分是飞在天空的孔明灯,一部分是飘在河水中的河灯。河水以及河岸的大部分风光,被黑暗结实实地吞掉了。

  和上半部分的黑夜不同,封面的下半部分则是晴朗白昼。虽然河里有蓝天和船的倒影,但岸上的背景却是一片暗淡的黄。沿岸的建筑、河里的船只,让我一下想到了一些日本的风景版画。

  所以拿到书之后,我跳过文字,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图画。果然和我想象中的河流图不一样。果然是一本版画风格的图画书,直线平整,曲线干净颜色大块大块铺开。

  在作者的笔下,河流不再是单一绿色或者土黄,它们可以是黑色,也可以是白色;可以蓝也可以紫。河流的面貌多种多样,有直白单调平静开阔,也有婉约的回环和波光粼粼。

  版画风格并没有阻挡住河流的动态之美,配上这本书的超大横开本,反而达到了一种动与静、工整与随性平衡

  所以,虽然我先入为主地给这本书脑补了很多画面,却也由衷觉得绘画作者马泰奥·伯顿的处理很棒。

  只不过,所有图画的色彩都让我觉得偏暗:大片的黑,大片的暗绿、土黄和暗红,让人觉得所有的河流都笼罩在落日或黑夜之中。

  这是让我想不明白的,所以我决定去文字里找找答案

  文字里有答案吗?

  当然有!

  这本书的网络介绍是这样的:

  从长江到尼罗河,从亚马逊到恒河,从卢瓦尔河到密西西比河——16条养育了人类文明的大河,像地球的血脉一样,从我们眼前静静流淌。听着看着它们的历史、地理环境、沿岸文明的传承,我们一起进入奇妙旅程吧!

  这是一本给孩子讲地理也讲历史的书,真是一个大挑战呢。

  历史和地理著作好写也不好写。说它们好写,是因为有丰富的资料可以利用。说不好写,是因为组织和裁剪资料,除了需要学识技术,还需要情怀。稍不注意,书籍就成了资料的堆砌。

  在这本绘本中,串起历史、地理和文明的,除了那一条条河流,还有作者那如同河流一样深的情怀。

  这份情怀,埋藏在的叙述中,这些叙述乍一读,觉得平平常常,可是再细读,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选择那样的资料放在这份简单的河流自述之中。

  这份情怀,更体现在作者替河流们发出的疑问之中。

  比如湄公河,作者称它为母亲河。在湄公河的自述末尾,作者这样写到:

  由于沉积物的流失,这片三角洲正在慢慢变小:海洋最终战胜了土地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少。我还会一直是这里的“母亲河”吗?以后人们会叫我什么呢?

  被称为分享之河的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连接着众多大湖和地中海,流过11个国家。不过,现在的尼罗河上游,却有一个巨大的水龙头——阿斯旺大坝。阿斯旺大坝挡住了洪水,却也吞没了大量古迹,给下游带来了深远影响。所以,作者这样问道:“我难道不应该是所有人的河流吗?他们会懂得共享我的河水吗?”

  回忆密西西比河的历史时,作者写到奴隶们忧伤的蓝调“源自他们心里的悲苦,唱出了对现状的怨诉和对自由渴望”。然后,轻轻地问:“你听见了吗?”一个小小的问句,就点出这条自由之河的精神所在

  谈到亚马孙河,当然离不开亚马孙丛林,作者问到:“千万年以来,这片雨林与我相依相伴,如果它消失了,我又该何去何从?”读来让人心生悲怆。

  所以,为什么图画作者要把图画的色调暗,这就是答案吧。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每一条河流,都曾孕育出村庄城市,都曾滋养过各种文明。这些河流和人类的历史长河共同奔腾向前。

  可是它们孕育的、滋养的,却并没有反过来滋养它们。河流慢慢被消耗,慢慢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满目疮痍

  面对此景此情,作者又如何能不用暗色调来传达这份沉重呢?

  二、关于《河流》一书的共读设想

  《河流》毕竟是一本绘本,目标读者是孩子。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也把这本书拿给我的学生看。可读一遍,对于孩子们来说,肯定无法领会这本书的精华。而这本书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故事型绘本那样受到孩子的热烈追捧。

  那大人怎样带着孩子轻松愉快地读这本书,并把这本书所传达的情怀掰开揉碎喂给孩子呢?我做了这样一些设想。

  1、河流落地行动

  这本绘本介绍了16条河流,也介绍了他们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但是,对于头脑中没有世界地图的孩子来说,这些河流还是被架起来的“空中之河”,读了之后,大概也就存留了一点空泛而模糊的印象而已。

  所以,大人在带着孩子读这本《绘本》的时候,不妨准备一个世界地图或者地球仪,每读一条河流的时候,就去地图上找这条河流,看看它在地球上的真实模样,它流经了哪些国家,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拐弯,哪里粗哪里细……。

  这样一来,这条河流就从头脑内的空中楼阁一跃变成了地球上具体可感的真实图景,它的模样也会更加清晰

  (我就是这样读这本书的。)

  2、画一画,一条藤上几个瓜。

  在地图上,每一条河流的沿岸,都会点缀一些比较目的圆点,这是托河流的福而建立起来的人类城市。

  如果把河流比作一条藤的话,这些人类文明就是这条藤上结的果实。带着孩子读书的时候,把河流沿岸的这些果实一颗一颗画出来,这条河流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3、制作河流城市名片

  既然河流藤上有这么多果实,那不妨选择一些重要或者感兴趣的,摘出来细细品尝一番。

  研究河流沿岸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特别是和这条河流有关的内容。然后给这个城市制作一些城市名片,对其作简单的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和其他的地理类绘本或者书籍连接,进行群文阅读,学习如何用简短优美的文字或者其他方法来介绍一个地方,突出它的特色。

  4、沿着江流追本溯源

  很多河流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像湄公河在上游叫扎曲,接下来叫澜沧江,在老挝才被叫做湄公河。有一些河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我们的长江,古代曾被称为沔水。

  如果我们能从这本绘本出发,去深挖某一条江的历史和文化,除了名称的变化之外,还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这也是符合《河流》的作者所要传达的人文关怀的。

  5、朗诵接龙

  《河流》这本书的文字平实流畅但又饱含深情,非常适合朗诵。

  但是,这本书不但开本巨大,而且厚度可观,文字内容很多。我自己在读的过程中,诵读过一次,花了一个多小时(当然其间有些停顿和耽搁)。所以,这本书绝对不适合一个人从头读到尾,甚至两个人轮流读,都会比较累。

  最好是多人一起,一人一段接龙朗读。

  而且在朗读的时候,还可以玩一些小心机,比如打乱了顺序读,读的时候不读出河流的名字,让听众猜一猜读的是哪条河。这样,读的人,听的人,注意力的阈值都会提高几个度。

  好书需要深挖。

  深挖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书籍有更深入的咀嚼,而且会学到很多读书的方法。

  大人在和孩子一起深挖的过程中能得到什么呢?期待你的实践和创意,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大。

  《河流》读后感(四):河流

  慢慢长大,一直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小时候一个炎热而快乐的暑假,那种五彩斑斓的时光,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我们掰着小手指头算暑假经过的每一天,看着纸质日历一页一页地减少,总想着:没关系,还有那么多天,我还有那么多快乐的时光可以度过。

  虽然日子注定一瞬之间就用光了,但是快乐的味道却藏在了那种跌跌撞撞的探索回忆之中。

  等我们长大,尤其是工作之后,在日复一日的时光中,虽然一天还是24小时,但是却觉得每一天走得快多了,因为世界于我们已经平凡异常,我们不用再去探索什么,很少接触新事物,甚至连一个新的朋友都难以结识。记忆和感知变得迟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经历变得苍白而简陋,于是时间概念变得稀薄,我们只是活着,踏踏实实地按部就班,平平静静地赚钱满足欲望。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朵花的美丽就能让我们停下脚步。

  我时常在地铁上挤着,在地铁呼啸的时候唱歌,听着自己粗糙哼吟的歌声,我觉得自己始终有那么一点不同,我不打游戏,不玩手机,抬着头去看灯。我们身边围着的人多是低着头,在手机屏幕另一半的世界里,沉醉于炫酷的特效和厮杀。

  我不知道他们感觉如何,但我想他们这样也是不快乐的吧,因为他们都阴沉着脸,看不出开心,可能只是因为没有事情做,只能去打游戏。

  我不想你也是这样,结束工作之后,没有自己的世界,没有实在的满足感,只是捕捉一种迅疾但是空虚的方式挥霍时光,我想你过得有意义,过得美好,即使奔波劳碌,依旧相信一种安宁与创造的力量,那是一种逃离,也是一种弥补。

  我想让我的快乐,由我自己赋予,由我自己创造的世界赋予,即使它可能会狭小而逼仄,但是要有一束光。用我的手指点亮,即使是寂寞的,在这个大城里的某个边缘里,由我给自己点亮。

  这些话啰啰嗦嗦,没有重点,但是我喜欢这样的语言,喜欢做这样的事,喜欢花费一点琐碎的时间“浪费”在美好且缓慢的事物上,比如,比如,我手边的这本童书:

  这是一本名叫《河流》的科普读物,去年刚刚引进,我拿到这本书之后很开心,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仿佛孩子的灵魂再一次降临,在某一刻我专注此时的时光中,让我回到了那个等待睡醒的午后。

  也许会有人说,这么大年纪还看童书,但是我从不羞愧,我反而战战兢兢并且充满喜悦,我喜悦自己尚有童稚之心,能够为了美好简单的事物而专注此刻,战战兢兢于我因为一本书游走于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边缘,是否可以坦然的抽身或者逃离。

  也许阅读这本书,就是寂静自省,内观童稚纯真的自己的最好的开始,这本书可以让你看到美好的纸上世界,从肢体层面参与到认真的创作之中,学会等待,并且安静地阅读。

  多少人已经没有完整地读完一首诗,又有多少人觉得诗歌只是空穴来风的矫情,但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那一句一句优美简单的如诗的语句会悄然地滑进你的视野中,并且搭配图片构造世界,让人沉浸在澄净的美好诗意之中,这样难得的体验值得尝试。

  阅读这本书可以延缓你枯燥的生活,让一成不变的日子里能有一股文艺的氛围,注入一种童真的情趣,唤醒你的专注,你生命本质中对于美的向往。像孩子,像晴朗的岛,那样虚度时光。

  我读这些语句的时候,记忆里总有一种糖霜的味道袭来,隐隐约约记起,冬天在山村老家居住的时候,每天早上趴着窗户巴望外面冰雪世界的时光,那时候抬头看山,还是心生敬畏。

  画面是流动的,景色是交替变换的,图片是简单的,颜色是柔和的,仿佛一切是宁静的,仿佛一切又是摇动的,树木和动物在灵动跳跃,就在我此刻打开的书页中,一场喧嚣的奇旅悄悄拉开了帷幕,仿佛在画面的深层,响起了旷古的深夜中哼唱的曲调……

  然后,我将脸贴近画面,目光置于景深之中,耳边是雨声,目光所及是昏黄的灯光与奇幻的画面,我想我今夜会沉沉地睡去,梦里有宁静落雪的冬天,有飞的鸟,寂静的万物,有从手指一直传递到脑海深处的久远记忆慢慢醒来…… .

  《河流》读后感(五):第三届爱丽丝童心创意奖绘本,这种教孩子地理知识的方式必学

  现如今晚上一到整点,大家都在忙什么?

  一定是盯着手机答题“百万英雄”了吧。

  屡次遇到地理类知识题,上学期间停留在地理白痴的我,实在是“凉凉凉凉”啊!

  空间思维不行,当年拼了命的背,却仍是记混了那些这这、那那的地名。

  导致我遇到“百万英雄”中的地理题,瞬间就进入戒备状态、石化状态和冰棍状态……

恨不相逢在儿时

  翻看第三届爱丽丝童心创意奖绘本《河流》的时候,我就在愤懑,

  为什么当初我们学地理的时候就没人这么教呢?

  如果当初有这样的地理绘本,我还会不会是现在的地理白痴呢?

  看完《河流》,我打算以后和孩子这样讨论地理,或者其他可能会有些枯燥的知识:

01、换成第一人称,用拟人的手法讲故事。

  在绘本《河流》中,法国作家奥莱利亚·古拉缇,介绍河流时如此讲述:

  “我来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雪山上。”——像极了我们的自我介绍,一下拉近了人与河流的感觉。

  接下来还有神来之笔“你不用去找我的源头,因为根本无人知晓!”

  ——还有比这更让6-10岁孩子着迷的吗?这个年龄正是对大自然充满科学探索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状态,单这一句话,就足以让他们翻完全书,追寻答案了。

  而让人兴趣持久的莫过于遍寻答案时,能看到可有可无的线索,却没有确切的答案时。

  《河流》恰恰如此地讲述了每条河流的地理、人文和特点故事。

  比如:

在越南我叫“九龙江”。传说是神秘的龙创造了这个国家。

  一句话不仅将地理、周围的国家状况介绍完,携带的信息量又足以勾起孩子对国家历史传说的兴趣。

  这样的讲述方式像极了与渊博而又有故事的慈祥老人对话

  恨不能把她的故事挖个水落石出。

02、模式和比对,让人亲切且印象深刻的地记忆方式。

  《河流》讲述了世界著名的16条河流的故事,如同16个朋友围坐介绍自己,

  每条河介绍自己时,大致遵循着这样的套路:

  “我的特点”——“我从哪里来”——“我的足迹”——“我与人类的故事”

  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带着如此期待,对每条河流的故事有了更加流畅的阅读感受。

  进而,听16条河流的自我介绍时,遵循套路的基础上,自然形成了比对,比对着16条河流各自的特点,孩子对她们的印象变得更加深刻。

03、视觉、听觉、文字记忆全方位覆盖。

  对于我们做父母的这代人,说起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想必脑海里顿时浮现的是赵忠祥的声音。

  近了再说起《舌尖上的中国》李立宏的解说是不是也让人视听的同时涎水长流?

  说起来,我们认识事物时有视觉、听觉、文字优先的分别。

  以前学着比较枯燥的知识,不如学习《河流》的做法,在图像视觉和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听觉——

  每介绍一条江的时候,扫描一下,类似《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效果就出现了。

  边看图、读文,边听着伴随着声效的解说,想不专注都难。

  所以,在和孩子讲述一些科普类知识的时候,不妨借用这种办法。

  当然没有配音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录音啊。

04、知识回顾总结。

  《河流》的16个主角讲述完了自己的故事,孩子的脑海里想必已经被河流背后丰富的地理、人文知识吸引地想继续探寻。

  附录中按照A-Z的顺序列出了地理知识,趁热打铁,孩子就会更有兴致地了解地里科普了。

  (如果孩子在学英语,也可以拓展为什么半咸水属于B类呢?百度一下“半咸水”就会发现,英文单词是brackish water)。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我明白了:

  “瀑布”的地理学解释是:由于河床出现高度落差而形成的垂落水幕。——专有名词为“跌水”。

  而因河床高度差大形成强劲跌水的“瀑布”是建造水坝的基础条件。

  “季风”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降雨可能引发洪水,冬季相反有可能带来干旱。

  ……

  不知不觉记住了以前死记硬背的枯燥时,真的感慨:

  如果当初,我们小时候也能这样学,又怎么会折翼在”百万英雄“里如此大众的地理知识中呢?

  作者:晨光微晓,曾经的教书匠,现在的俩娃妈。用心记录育儿心得、亲子共读经验、和成长思考。欢迎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