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做朋友
之前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很好,但她的好多行为是我无法接纳,甚至有些厌恶的,例如她喜欢的事物我大多都不感兴趣,在我难过的时候她也不是很能理解我。
但奇怪的是,我却特别在意她,她做什么我都要关注一下,比如有她和别的人一起出去玩,而我完全不知情,那么我会难过。会想,我们之前不是一起玩了吗,为什么这次没有我,是不是我说过什么不对的,做过什么不对的?
矛盾的爆发点是在最近,我不擅长和男生接触,但她却和大多数男生打成一片,甚至还有些暧昧的行为,她解释只是同学间互动,但我真的接受不了,我们争执过,以至于关系越来越淡了。
我可能很敏感很矛盾,又有些强迫别人是自己期待的模样,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样的关系了。答:
当时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做《绝代双骄》,其中的一个男主是林志颖,另一个是苏有朋。我们争执的焦点是两位男主谁更帅,甚至有几次吵到不欢而散。
人和人的关系挺有趣的,一点点的“看不惯”也会像劈在冰面上的巨斧,延展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裂痕。理智逐渐动摇,开始与情感合谋,寻找更多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很快我就说服了自己:她跟我不是一路人,没办法做朋友的,然而写在日记上的白纸黑字让我后来翻起时屡屡无语笑喷:
我就用这些蹩脚的理由说服了自己,只用了不到一个学期,就跟我最好的朋友从无话不谈到了形同陌路。
大概人在太年轻的时候总是自恋,只愿意跟自己高度吻合的人交朋友,哪怕一点点的不同也会让人跳脚抓狂,恨不得身边所有人都是自己被复制粘贴出来的倒影。
只有等到年龄稍大一点,需要朋友的帮助和建议时才能明白,那些被你精挑细选出来的,跟你一模一样的人,既无法让你开心,也帮不到你。
你难过的时候她也哭个不停,你不喜欢的她也不擅长,谁也点亮不了谁,谁也帮不了谁,你看着她的那种无力感,就像是看见自己。
不,不该是这样子的,人需要朋友,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宽广而不是更狭隘,是为了看到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在每种可能中重复自己。
要兴高采烈的拥抱你们之间的不一样,并借助那些不一样的角度,看看自我之外的人生。
别总是抱怨她不够懂你不能理解你,去学学她的豁达和理性。别总是带着偏见看她跟男生互动,从那些互动里去学学跟异性交往的窍门。
你的朋友是你看向世界的一面镜子,而不是你贴在墙上的自拍海报。
每个人都会老到只有气力喜欢自己的那个年龄,但在那之前,别满足于做自己。
朋友之间应该有不同,但那些不同必须要建立在共同的三观底线上。
很多人都把“三观相同”和“能聊得来”当做同一回事。但其实并不如此。
比如我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跟另一个以吃为人生追求的人一定会有很多共同话题。但如果我的吃是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前提下,而对方总想着如何才能骗吃骗喝,我们成为朋友的概率应该为零。
所谓三观的底线,并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是那些“不做”的事。
朋友之间贵在平等的交流,而维持势均力敌最大的砝码,就是保持成长的速度大致相等。
成长这种看似顺理成章的事,过了25岁之后,都是需要刻意用力才能维持的。生活步入正轨之后的稳定很容易让一个人瘫软下去。
尤其对女孩子而言,化化妆,追追剧逛逛商场谈谈恋爱很容易就能打发时光。
如果这时候一个人还在成长,而另一个已经放任自己被包裹进生活的老茧,她们的友谊很快就会死于无话可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朋友要跟你一样成为画家作家歌唱家,或者有着八块腹肌的模特。人的成长是很多维的东西,但本质上其实是种心气儿:
我还能更好,我还不满足。
成年之后的友谊,从来没有单方的迁就和提携,而是两个人的互相扶持,互为彼此的光。
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忙,但作为朋友,你总会为一些人在心底保留一个角落。
是在开会间隙低下头回复一条微信的琐碎,也是跨山跨海也要约一顿饭,聊心事聊困惑的执着。
是那些为彼此付出的时间让你我成为你我,而不是平时没半点联系,只在遇到难事时把对方当做救火队员的“在吗”。
请将你的问题发送到,我会挑典型的问题放在公号上回答,提问如被选入文章,一律默认匿名处理。
来找我玩吧。
——爱你们的兔子♥
陶瓷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