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
年近80,
有时还坐着火车上铺出差,
92岁了还在刷卡上班,
他这一辈子都笃行石油报国,
在中国,
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
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
陈俊武就是中国催化裂化
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七十年来,
陈俊武功不可没。
可在工作上他从来不含糊。
70年,
01 开国大典那个月
他从福建辗转千里来到东北
手握滚烫的北大毕业证书,
22岁的他从福州老家出发,
历时两个月,
辗转8000多公里,
来到辽宁抚顺,
坐马车来到一个日本人建的人造石油厂。
为什么执意来到这里工作?
日本依靠人造石油,
造出了汽油、煤油、柴油,
来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大东北,
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足足等待了一年,
一个日本人废弃尚未开起来的
他从小事着手,第一次技术创新,
就平均每天为厂里节约几百度电,
一个北大高材生毕业后的
头十年就这么度过。
然而,一次中国石化史上的重大变革
正在悄然而至。
这对他是一次打击,
他学了那么多东西,
一下子用不上了。
无论怎么尝试,
汽油、柴油产率只能提炼到30%-40%,
这让他痛心不已。
这种重油加工方法叫流化催化裂化,
能让原油中的重油变成
高品质的汽油、柴油,
俗称“催化一响、黄金万两”。
却一个晴天霹雳打来。
中苏关系交恶,
他只能近乎疯狂地攻关新技术。
他常住在抚顺工厂里,
有时候两三个礼拜不回家
与高涨的科研热情相反的,
是艰苦的生活条件。
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患上了浮肿病,
1965年5月5日,
这是由中国自主开发、
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
这因此被称为
从那天起,陈俊武多了一个称号:
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
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
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豫西山区。
在简陋的窑洞中做研究。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
很多工业研究都被限制被搁置,
一旦放弃,
通过文字资料来研读技术,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他度过了9年。
他觉得有使不完的热情,
有使不完的劲儿。
从北京返回洛阳后,
研究开发同轴式催化裂化技术
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与上一代差异很大,
这种装置工艺极其复杂,
如果说上一代装置是在造飞机,
那么新的同轴装置就像是在造火箭,
虽然有相通之处,却又极为不同,
国际上仅有几家顶尖公司
能够自主设计施工。
当陈俊武准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
熟悉陈俊武的人都知道,
从兰州到北京,
1982年秋,
兰州炼油厂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
当年就回收了4000多万元,
一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他会5门外语,
“院士哪来的时间学这么多外语?”
他自学了俄语;
因为德国技术先进,为了不落后,
他自学了德语;
他自学了日语;
为了到国外考察,
他三个月自学西班牙语。
02 他让同事“很委屈”
1990年,
陈俊武主动卸任中国石化
洛阳工程公司经理,
转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内心也常常感到“委屈”,
一次次的委屈从何而来?
去北京时在高铁上,
一份几十元的盒饭都舍不得吃,
所以与其说下属们委屈,
不如说院士经常委屈他自己。
他在郑州大学院士工作站兼职6年,
先后带出了4位博士。
他坚持每月到校授课,
2016年,他将近20万元兼职教学
应得的报酬全部捐献,
给自己花钱他舍不得,
复旦大学四年的学业。
上世纪90年代的时代记忆
陈俊武此时已经功成名就,
没想到,
他此举改写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
19个年头过去了,
他依然视若珍宝。
研修班培训,
在他看来是“一生的荣幸”。
只要是在石化行业一线
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
不论哪家企业,
宫超从参加入学考试那天,
在他的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不许溜号,
当时宫超和同事们很不理解,
他也是在多年之后,
才从陈俊武的口中得知个中原委。
魔鬼式培训结束后,
每一个作业都需要半年以上时间完成,
平均每一份都有300页之多,
而这些作业,他都要逐行逐字进行批改。
当年的50多个高研班学员
做大作业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迄今还有20多个在中国运转。
而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
已经超过80个,
每年创收超60亿元。
03 院士暮年 为国探路 斗志从未消减
1997年后发生了很多大事,
陈俊武敏锐地觉察到,
对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来说,
高涨的油价无异于被人卡住了脖子。
那一年,他已经70岁了,
两位突如其来的访客,
带来一个令他舒展眉头的消息——
石油替代领域的甲醇制烯烃实验
取得重大进展。
烯烃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
从家具、服装到汽车、航天都离不开它。
以前烯烃只能从石油中获取,
这让中国石油进口数量大幅增加,
进口比例一度接近50%,
这是国际公认的能源安全红线,
一旦超过50%就会被外国掣肘。
中国作为煤炭大国,
如果用煤炭制作甲醇,再转制成烯烃,
则可以减少原油进口,
对国外的能源依赖就会降低,
为此他执意将这项技术国产化、产业化。
国外一些公司嗅到了中国的庞大市场,
都想在此分得一杯羹,
一场中外技术的较量就此展开。
当时国内外甲醇制烯烃技术
都处于实验室阶段,
谁先建造出合理的工业装置,
成了成败与否的关键。
陈俊武决定放慢节奏稳扎稳打,
先建立大型试验装置,
试验成功再建厂生产,
这与国外的主张完全不同。
2004年,他已经77岁,
作为试验装置的技术指导
和工程设计牵头人,
每次有需要,他都会亲临现场,
这让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2006年2月春节刚过,
他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
试验现场出现了技术难题,
试验现场停车了!
催化剂一堵就跑,
一跑就跑几吨,
一吨20万元。
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面对浓烟滚滚的试验装置,
他二话不说穿上工作服,
爬上了近60米高的作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