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樱:今天的“朋友圈”期待着你我的成熟
不知什么时候,微信渐渐代替社交,并根据它存在状况显示交情的深浅。“看他”朋友圈和“不看他”朋友圈,只浏览不点赞或频繁互动会意,都说明对方在每个人内心不同的位置。有的人虽然八竿子打不着面依然可以通过微信聊得热乎,而有的人虽然天天照面却渐行渐远,甚至互相屏蔽或者直接被删除……
显然,微信“朋友圈”里也看得清人的性格特点,一般随和温顺、心无芥蒂的人点赞最勤快;善解人意、热情友善的人会频频主动评论;经常爱发圈的人内心一定开朗……隔着屏幕,似乎也能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不喜欢你的人时常假装不存在却又刚好在其他好友那里露脸;经常互通有无的俩个人尽管从没见过面却成为各自的发烧友……
手机是现代人足不出户的交流工具,微信则更适合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有的人习惯于平时互不打扰,节假日才发个图片表示问候;有的人静静地躲在圈里某个角落,他虽然从不露面,却乐意关注翻阅朋友的信息;有的人平时不爱出席大场合,却喜欢天天在朋友圈打卡,刷一下存在感;有的人平常看起来腼腆粗线条,“朋友圈”里却可以表现得大胆含蓄、多才多艺……
有人说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礼貌附和才是合格的微信社交?大部分人不这样认同:“我喜欢我行我素,我发圈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填补情感的空白。”“我不在乎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也不想违心去恭维他人。费力讨好的事情我才不干……”有的人则把“朋友圈”看作大市场,忠实地为生意圈粉,人多的地方就有广告效应嘛,顺应而生的微商不可质疑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现在连同机关单位、政府部门举行的活动都要靠做成文案进行广泛宣传,不能不说微信在建立和形成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起了不少的作用。
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两面性,微信的朋友圈也一样,它不过是一种释放压力和放飞自我的方式,或者是一个自认为找到归属感的群体。我们各自来去自由,各自真实亦或幻化着生活,各自扮演者自己,各自欢喜或悲伤。
我把朋友圈看成一个有情趣的私人空间,感恩分享,感谢关注。平时我特别欣赏圈里各种充满美感的展现,不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还交流传递着新鲜的信息。好的文章值得深层阅读和转发,快乐会传递快乐,透过大圈子看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视角其实很有趣。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实,并不是朋友圈里认识的人越多越好,倘若不能走近对方的心门,只是一堆人造成闹哄哄的假象罢了,冷不防还会落下一地鸡毛。好比多余衣物,其实堆积一屋根本就不用,该舍就舍,多了反而成为负担。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如果你的言语,我爱听,我的悲欢,你愿见,这样温暖轻松的氛围更适合自己。当我们无视纷扰,内心一片纯净时,视野及胸怀亦能达到另一个境界——“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余秋雨说这就是真正的成熟。
猜你喜欢:
灵樱:说话,原来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