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艺术2读后感10篇
《如何看懂艺术2》是一本由翁昕著作,未读·艺术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看懂艺术2》读后感(一):艺术的精髓,博大精深,翁昕教你《如何看懂艺术》
要问如何看懂艺术,首先我们得了解艺术是什么?
艺术包括:文学艺术、视觉艺术、图文设计、造型艺术,装饰艺术,表演艺术等。
那么如何看懂艺术呢?作者翁昕,写了一本艺术入门书籍《如何看懂艺术2》,让人们更加的了解艺术,《如何看懂艺术2》里面的内容通俗易懂,分析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故事,阅读起来没有难度,因为艺术源于西方,所以翁昕从艺术源头开始讲起,让人更加了解艺术。
1235年,博纳文图拉.贝林吉耶里发表了一幅作品《圣方济各祭坛画》,他的表情、体态都十分僵硬,方济各像一张不属于画面的图片,身后的两位天使更为“敷衍”,人们认为这幅画画坏了,是一幅不被人欣赏的作品。
700年来(14世纪),乔托改变了艺术的技艺,他认为前人的方法太“规矩”,“群众演员”衬托的大致就行,没有点到为止的效果,乔托却要两者兼得,他要让画面想要传达的元素进行取舍,要面面俱到,刻重细节,所以他的作品含金量都特别高,在1967年,成交价已达到14000英镑。
中世纪的艺术复杂难懂,含金量高,每一幅画都有要传达的寓意,很多作品都印证着那个时代社会和地位,值得人们深思、考查。
说起艺术,人们大多数想起的梵高,达芬奇这样的人物,却还不知道中世纪还有乔托,奇才马萨才,安杰利科修士,菲利波.利皮这样的人士,他们都对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成为艺术家,师徒有门当
quot;十年如一日地闷在画室里创作"是艺术家门常有的事,无论现代还是以前,艺术家的成本都非常的高。
连拜师,都是一门技术活。在1467年,画家古宗内为了让儿子掌握线性透视这门技术,让儿子拜画家斯夸尔乔内为师,签订合同,并且承认师徒关系,接受情义方面的赠礼。
遗憾的是,根据后人们的观察,并没有发现古宗内儿子弗朗切斯科从乔内那里学到正确的透视方法的记载。
可见,拜师也是有风险的,拜错了师父不但没有学到东西,还可能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更可笑的是,曼特尼亚是乔内长期的学徒,他11岁便拜乔内为师傅,徒期6年,17岁出师之后便与师傅决裂,并毁损乔内什么都不会教,反而自己的作品被师傅盗用去挣钱。
后来师徒两人的作品均被传世,曼特尼亚的作画确实比乔内的成熟,无论技法和和特效都比乔内的高等一筹,我们不得不承认,师资的力量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影响,难怪人们经常要说,找师傅要找个好的,要找个有门当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生活多么的艰难,都不要误入子弟的去收人家的钱,要么有技法,要么有能量,必选一个,才能授予与人。
艺术品是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代表着,我们不光要看表面,我们要学习它的内核,参考它的内在价值。
一件艺术品摆在你的面前,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形状,它的外表,它雕刻了什么,如果你只看到这些东西,大可不必多说,你除了知道有这样一件物品的存在,其他的一无所知。
在旅游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解说员,甚至现在的博物馆,有很多的馆内解说员这一职位,是因为它的价值,有价值等于有收获,人们来到博物馆内,不单单是看一件物品,更多的是想知道创作者的心灵,它想表达了什么,它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寓意,才是真正想了解的东西。
现在很多的文物解说专家越来越受人追捧,例如:马未都,他著有节目,《国宝100》,在过去,人们对文物,对艺术的赏析的非常少,一是因为没有机会,二是看不懂。自从有了马未都的《观复嘟嘟》《国宝100》之后,他对作品的解释,让人们更加了解艺术,更了解文物,更加了解它的内核价值。
《如何看懂艺术2》介绍的文物,艺术作品都深深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观看他的作品,观看他的书籍,最主要想观看过去的艺术史,他的作品是怎么创作的,他的艰难之处是什么,它的涵义是什么。通过作者的讲析,看完之后,让我们对艺术又有了更加深层次地了解。
近年来,艺术普及类读物不可谓不繁多,借着些许阅读经验,大体来讲分为几类。一类是艺术作品介绍寥寥,作者生平点到为止,却大谈自身艺术感受,以至于读者对艺术家和艺术品本身得到的信息甚少,得到作者的间接感受甚多,营养有限;第二类是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生平上挖掘爆点,一定要语出惊人,一定要抓眼球,艺术搭台,娱乐唱戏,给人增添点艺术趣味和谈资;还有一类是艺术史书的普及版,不带有太多作者的主观创作,按照时间、流派等把是艺术史做个简述,算是艺术知识的浅层普及;另外还有一些靠大量的图片,质量也未必高,选取也未必精,粗略的介绍画作和作者,做点复制粘贴的工作,算艺术普及已经牵强了。读这些书,也长知识,也有趣味,也各有功用。但看的多了,尤其是游历美术馆、博物馆看到的原作多了,再读艺术书籍,要求便不一样了,就要在基本知识的普及之上有更多的养分可吸取了。
一本被书名耽误的书
初看到这本书,以为也是一部“好为人师”的书,你不懂,我教你。通常这样的书都擅长把大餐做成快餐,没多讲究,也有很多受众。直到翻开,由序言读到正文,欣然发现,这是一本很严整的艺术书籍。很显然,这本书被它的书名耽误了。直观地说,这本书应该叫《“艺术家”的诞生——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
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这本书中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而这两座城市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重要阵地。而“艺术家”真正从完成主顾订件的匠人上升到带着自由意志进行主观创作的艺术家,也是从文艺复兴中分化出来,被世人所认知。这场人文主义的伟大运动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恐怕如何夸大都不为过。所以可见,这本书的选题是认真的、严肃的,更是厚重的,是沉甸甸的。
结构完整的文艺复兴艺术长卷
这本书读起来既过瘾又充实,精致美味而且有饱腹感,主要源于内容扎实,结构严整。全书读完掩卷复盘,真的像是细细的品味了一幅中国的长卷,不仅是手捻长卷目不暇接,旁边还有讲解员娓娓道来,层层叠叠,洋洋大观。开篇有序曲,结尾有尾声,中间段落层层递进,把发展变化讲得清楚明了,这是时间沿革的横向结构。
每个段落中,有艺术家,有艺术作品,有艺术技法,有赞助人关系、师徒关系、艺术与教廷与世俗的关系等等,把艺术家和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做了切面,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由来以及他的璀璨成就,这是讲述内容的纵向结构。
书中每一章节前面必有引述,在章节之间的连续上有节奏上的停顿,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最快速的对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定性的认识,再带着这样的认识看细节,自然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感触。另外,每个引述后面必附有人物生卒年份表,把要讲的艺术家和他同时期相关的人物同时用时间轴画出,清晰明了,免了很多参照其他文献的麻烦。作者这样体贴,想必一定也曾有过同时翻看几本书相互对照理解的过程。这是作为书籍阅读功能中的立体结构。
其余如内容阐述的层层递进,美术作品印刷的对照呈现等,都很好的服务于将繁多的信息量有序的穿插起来,让读者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有更清晰的认识。
可靠的向导,入室的阶梯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除了艺术普及之外,还希望它能陪着读着真的走一趟意大利双城之旅,带着这本书真的来到那些伟大的作品面前。读到这里,我真的心生感动。多少次,在美术馆、博物馆中浩如烟海的展品中流连,目光是贪婪的,对着熟悉的艺术家一次次的遇见,但又有多少艺术珍品也许就在旁面因不自知而错过;有多少作品看是看了,但是因可以解读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以至相当于视而不见。
逛美术馆最大的成本就是当你站在艺术品面前却不知道它是什么而走过的成本。
这本书很可爱,因作者的初心,我相信,带着这本书游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会有相当的底气。这本书有美术历史的沿革,但不是美术史;有画家的生平掌故,但不是画家传记;有艺术作品的评价,但不是艺术评论。不是艺术大餐,因为艺术大餐在美术馆里,在博物馆里,在教堂里,确切地说,这本书给读者的是会吃艺术大餐的能力,是面对艺术品时不会眼神空洞的预习。
可以说,这本书是文艺复兴艺术史可靠的向导,同时也是双城游历的可靠向导;是学习美术史登堂入室的阶梯,同时也是帮助读者走进美术馆的阶梯。
很幸运得见此书,更幸运的是,我尽管心向往之,但还未曾踏足意大利,对佛罗伦萨更是因向往而情怯,生怕没有做足功课而空走了一遭。这下可好,文艺复兴之旅终于有了些底气,这本书也一定会装进我的行李箱,来到伟大作品的面前。
《如何看懂艺术2》读后感(三):带一本书去意大利
本质上来说,我属于表演型人格,通俗地讲就是个“小嘚瑟”,内心有着强烈的炫耀冲动。但是这些年读了几本书,懂得了炫耀并不体面的道理。这就矛盾了,炫耀和克制变成了一对儿斥力,搞得我抓耳挠腮。
我认识的朋友中,不乏文艺青年,其中“小嘚瑟”的比例着实不低,看着他们在朋友圈里炫耀各种艺术、文学、音乐、戏剧、旅行的碎片,我是羡慕嫉妒恨。总想着找机会扳回一城。
机会来了。十一的时候,我和爱人得闲去美国玩了一圈,这要不在朋友圈炫耀一番,岂不是锦衣夜行?当然,逼格很重要,那些街拍什么的就不炫耀了,炫一炫各大博物馆还是不错的。
走了几家地标式的博物馆,什么大都会啊、MOMA啊、盖蒂中心啊等等,在朋友圈狠狠地发了几轮九宫格。然后我发现一个困境,那就是我的知识储备远远配不上我眼前看到的景色。
我们走美术馆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先去导览台,弄一张中文简体地图,再租一部导览机,然后就按图索骥出发。地图上会标出美术馆的镇馆之宝都在什么地方,而我们呢,就跟着地图把镇馆之宝都看一遍,梵高的星夜、莫奈的睡莲、毕加索的妓女、沃霍尔的罐头、草间弥生的波点……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合影,走人,这美术馆就算是逛完了。
用美食博主洪七公的话说,这就叫牛嚼牡丹。因为你对你所见到的一切没有任何了解,等于是入宝山空手而归。陈丹青说大都会美术馆是他的大学,25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从那里毕业,而我呢,逛了一天就“退学”了。
如果知道这个真相,我那些文青朋友们或许不会羡慕和嫉妒,只有恨。那些他们心心念念,见到了会热泪盈眶的作品,被我这么合个影就给玷污了。说起来这不是炫耀而是愚蠢,这钱算是白花了。
每个人都知道,旅行前要做攻略,要让旅游物有所值。但攻略和攻略不一样,它可能是一篇旅游网站上的文章,也可能是一本书,甚至有人会为一次旅行准备一生。
英国社会学家厄里写过一本书,叫《游客的凝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我们对旅游的期待和体验,不是天然的,而是构建出来的。旅游的整个过程,都是想象大于真实,并且那些值得看的景观,都是围绕这种想象才成为景观的。
这本书其实还是想说旅游是消费主义构建出来的一个概念,但我也想这种凝视背后,也有游客们的自我构建。自我构建同样很重要,它决定着旅游的质量。当你身临其境,你希望对景观的认知来自哪里?导游?导览器?还是你自身的知识储备?
罗振宇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当我们看到眼前的壮丽景色,是喊一声“靠,真美”还是喊一声“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绝对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体验。最好的旅游体验,自然不是去景点拍照打卡,而是像林达夫妇那样,带一本书去巴黎。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亡羊补牢。我经常为了储备卖弄的谈资而买书,但往往又束之高阁,没有兴趣去读。比方说翁昕的《如何看懂艺术》。本打算去之前就看这本书,但因为对书中所说一无所知,所以提不起兴致。人不大容易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接受新鲜事物,但假如略知一二,就有了兴趣,渴望知道更多。
作者翁昕有一个身份叫做艺术经纪人。按照以赛亚·柏林的说法,这是一位狐狸型人才。与之相对应的是刺猬型人才,在艺术领域自然就是那些艺术家了,他们拥有技艺和审美,但却很难做到博古通今。
而狐狸型人才,这要求他们触类旁通,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杰作从浩如烟海的艺术品中筛选出来。要么,去历史中寻找那些沧海遗珠,要么在当代艺术家群体里去寻找那些未来潮流的引领者。而这都需要他们对整个艺术史了如指掌。
而作为一个艺术经纪人,他的另一大能力就是怎样讲好关于一幅画的故事。你要把这幅画推销出去,如何鉴赏它,它又有怎样的背景,又有什么动人的传说,这都需要向客户娓娓道来。说白了,一位艺术经纪人,需要有能力帮客户认识作品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想要了解艺术品和艺术史,构建游客的凝视,谁会成为更好的领路人呢?艺术家本人?艺术家常有而陈丹青不常有。艺术史家?那或许太枯燥了。对入门读者来说,艺术经纪人是最好的选择。这让我想到一个奇怪的类比,真正能够识别特异功能骗术的,不是科学家,而是魔术师。
如今,翁昕又出版了这本书的续集《如何看懂艺术2》,同样的有趣、耐读。翁昕甚至为我们提供了游历意大利的经典旅程:从英国出发,经过法国、瑞士到达意大利,先在都灵待上一阵子,然后花大把的时间停留在佛罗伦萨……之后,从佛罗伦萨前往帕多瓦、博洛尼亚和威尼斯,再抵达罗马,最后从那不勒斯离开。
这样的旅途,想想就让人激动。所以说,如果你打算带一本书去意大利,那么这一本是不错的选择。
《如何看懂艺术2》读后感(四):《如何看懂艺术2》:从故事和作品中读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提起意大利,我们首先会想到它是一个古老而又浪漫的国度,它的首都罗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还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城市,它们的建筑美轮美奂,它们的艺术万紫千红,旖旎的风光让它们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直到今天谈到艺术时,人们依然会想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无论是画像还是雕塑,文艺复兴时代的杰出作品仿佛随时可以穿越时空,呈现在各个时代的文艺爱好者面前,几百年来都对西方的艺术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懂艺术,对那些名画不感兴趣。然而有一本书,它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把一幅幅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艺术作品串联起来,仿佛带你走完了一趟意大利之旅,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如何看懂艺术》。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西方的译作,那么你就错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地道的中国学者,他的名字叫做——翁昕。
出身于艺术世家的翁昕毕业于两所国内外顶级学府:中央美院和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丰富的艺术知识和专业背景,让他把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那些深奥的艺术作品,用浅显而幽默的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引领着读者轻松走进一个广袤的艺术世界。
01、艺术存在的价值来源于它所传递的理念
如果要追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有一位宗教奇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被一些史学家定义为“文艺复兴第一人”的、“方济各修道会”的创始人——圣方济各。
在圣方济各之前,天主教修道士大多比较封闭,依靠世俗的香火钱来支撑开销,但很多修道院因此悄悄积累了很多财富,修道士的生活也比较奢侈。
但是圣方济各改变了这一切,他主张道士们应该去云游步道、积德行善,而不是聚敛钱财。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力行,他穿着简朴,甚至把腰带换成了麻绳。
所以在贝林吉耶里的名画——《圣方济各祭坛画》中,圣方济各自甘贫苦的信仰也从他朴素的衣着中体现出来,创作者并不关注教主是否帅气,而是让他面带忧思、心事重重,看似他的灵魂正漂浮在象征圣光的金色中。
所以这幅《圣方济各祭坛画》的理念也和圣方济各本人很相近,强调了他清心寡欲的生活和积极布道的理念。有时候,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为了凸显美感,而是让读者领悟到它背后的深意与内涵。
经过这样一番解读,参观者是否对这幅看似并不怎么完美的画作有了新的认识了呢?
02、艺术就是给想象插上翅膀
讲完了这位撬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圣人,我们再来领略一下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风采。
对于佛罗伦萨人来说,《圣经》里的大卫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在经常被人提及的五座大卫雕像中,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最为著名,因为和之前的艺术家做所的大卫相比,米开朗琪罗的雕像与其它作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
虽然在《圣经》中,大卫没有武功,全凭上帝的意志获胜,但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不仅外表英俊体格健美,而且目视远方表情坚毅,使得这座雕像不仅代表了佛罗伦萨人向往的理想气质,甚至成为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象征。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是米开朗琪罗超越原著充分展开想象的成果。除此之外,整个巴洛特时代的代表人物——贝尔尼尼所做的《大卫》像个箭在弦上的斗士,也另有一番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特质。
从这些不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复兴之所以诞生在意大利,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给予当时艺术家们自由创作的土壤。正是古罗马城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成就了米开朗琪罗,就像有的史学家说的那样,米开朗琪罗只有在罗马,他才是米开朗琪罗。
03、让艺术架起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
回顾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当然是离不开艺术的交流与传播的。当年,利奥十世在位时,他熟知艺术可以为政治所用,在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会谈时,他甚至会带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看到这些艺术大家,作为文艺复兴爱好者的法国国王,当时态度就缓和了。
而同样的艺术外交,还成为了威尼斯人用来和其他国家缔结友好条约的手段。比如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曾经是威尼斯掌控的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听说穆罕默德二世非常喜欢意大利文化之后,就派出了绘画大师真蒂莱为其画像。
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对真蒂莱非常满意,赐予了他骑士封号和土耳其金项链。而真蒂莱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还有土耳其人的艺术风格,并且创作了很多土耳其当地的民俗小画,这些都为后来的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贯穿《如何看懂艺术》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本书通过一个个发生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的艺术故事,为读者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鲜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让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还能聆听作者分享的故事。
《如何看懂艺术2》读后感(五):文艺复兴时期,谁是最牛逼的艺术家?
如果我们有机会到佛罗伦萨,置身于艺术品的海洋中,这些伟大艺术品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极致的美,也会给我们带来预料之外的“后遗症”-冒汗、抖动、眩晕。 1817年法国文学巨匠司汤达这样描述自己在佛罗伦萨的“后遗症”:“这生动的一切如此吸引着我的灵魂,把活力从我身体中抽走,我一边走着一边担心会倒下去。” 佛罗伦萨的艺术之美震撼人心,可这些美的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故事,有些是关于作品本身,有些则是来自于创作者本人。这些故事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切的理解“艺术品”,也让我们对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们心生敬意。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生于艺术世家,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艺术品经纪人翁昕,在《如何看懂艺术2》中,为我们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两座城,有关艺术的故事。这些故事除了对艺术品的讲解,还有对艺术品产生背景的铺承,及对伟大艺术家的剖析。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教父-美第奇家族如何通过投资艺术从平民逆袭成佛罗伦萨的掌控者 到了佛罗伦萨,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建筑和艺术品都与美第奇家族有关。可以说,美第奇家族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教父。没有美第奇家族,或许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如此炫目和深刻。 美第奇家族的崛起即是一个家族的逆袭故事,也是一个城市成为艺术之都的历程。 美第奇家族的祖先是农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族已经拥有了一定财富。到14世纪,美第奇家族出现了一个改变家族命运的人-乔凡尼·美第奇。 乔凡尼的时代,金融业已经初具雏形。乔凡尼毅然放弃家族原有的羊毛产业,在佛罗伦萨建立了第一家家族银行-那时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兑换货币、典当和放高利贷。银行业务也在乔凡尼的谨慎投资下逐渐扩张。 但14世纪,放高利贷在基督教认为是一种“罪孽”。乔凡尼为了改变众人对美第奇家族“高利贷吸血鬼”的固有印像,开启了他的艺术投资之路。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马萨乔就是得到了他的资助。 乔凡尼的儿子科西莫·美第奇继承了父亲对艺术的投资传统。而且他做了一次大冒险-资助才华横溢,但性格古怪的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承接一百多年前始建的烂尾工程-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 布鲁内莱斯基花费近20年时间,成功将直径几十米的圆顶封顶,而这一工程的完成,也让圣母百花大教堂,成为佛罗伦萨的标志性建筑。大教堂的完工,为科西莫带来巨大的声誉。而布鲁内莱斯基,也因其在建筑上的伟大贡献,被称为西方建筑学的鼻祖-佛罗伦萨的建筑,都出自他的设计和督造。 除了布鲁内莱斯基,科西莫还赞助了雕塑家吉贝尔蒂,画家安杰利科修士和菲利波·利皮等,他们的作品也陈列在佛罗萨的不同的博物馆中。 科西莫的孙子-洛伦左,被称为“豪华者洛伦左”,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他不仅学识丰富,而且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不但善于发现艺术家,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也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来到佛罗伦萨。而这些艺术家的到来,也为佛罗伦萨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韦罗基奥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伟大艺术家的成功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对艺术的投资,对艺术家个性的尊重和包容,为美第奇家族带来了声誉和权利-他们从普通商人逐渐变为贵族,最后成为佛罗伦萨的掌控者,而佛罗伦萨也在他们的治理下,成为艺术家的圣地。这种投资艺术的家族传承,也随着美第奇家族势力的壮大,席卷了整个欧洲。 作为投资人,美第奇家族成员被画家入画,被雕塑家雕刻。乔凡尼、科西莫、洛伦佐虽然已化为尘土,但这些因他们主导或资助的建筑、壁画、雕刻……却永远记住了这个家族,也让佛罗伦萨至让人不能忘怀,蜂拥而至。
“坚毅”也是达·芬奇身上的重要品质之一。我们都知道,《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令我们着迷,《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12个门徒,在戏剧性的一瞬间,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表达出了符合他们个性的情绪。但在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达·芬奇付出的超乎寻常的刻苦和努力。 达·芬奇一生中完成的作品仅有12幅,他并不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但他为创作,记录的手稿则高达6000多张。为了画出人物最真实的状态,达·芬奇不顾基督教会解剖人体的禁令,偷偷的将自己关在墓穴中解剖了30具尸体,只为了弄清楚人的肌肉、韧带、血管和骨骼在人体的真正状态。蒙娜丽莎微笑时,脸部牵动的肌肉、骨骼,都是在无数次素描后,才最终呈现在画布上。 《最后的晚餐》中每一个人物的举手投足等一系列动作也是达·芬奇精确思考,反复素描后的结果。达·芬奇手稿中关于人体肌肉、血管、韧带、骨骼……的详尽素描,也为未来的医学解剖奠定了基础。
提到布鲁内莱斯基和达·芬奇,我们经常将他们的“成功”归于先天的天赋或智商。但在天赋和智商之外,为完成最好作品的“坚毅”精神,才是他们“成功”关键。而这种“坚毅”的品质,不仅让他们能留下了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让他们透过艺术这扇窗,看到更广阔的科学世界,并且影响着后人。 三、伟大的艺术家是不断地超越自己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趋之若鹜的地方。那里不仅聚集着最优秀的艺术家,还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也有着最犀利的观众。只有不断打破和超越自己的艺术家,才能真正在佛罗伦萨这个艺术圣地占有一席之地,而故步自封者,只能黯然离场。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就因为固守成熟的技艺,复制已有的作品,最终不得不离开佛罗伦萨,回到家乡。
提香和佩鲁吉诺,一个被人们尊成为“文艺复兴第四杰”和“油画之父”,一个则在“舒适区”中被迫退出艺术的舞台。提香的成功就在于他不断的打破常规,超越自己。我们敬佩提香的勇气,但是也能理解佩鲁吉诺选择,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最终活成了佩鲁吉诺的样子。
《如何看懂艺术2》是一本通过故事讲艺术的书,但每一件艺术品不仅呈现的是艺术作品的故事,它还承载着创造它的艺术家的思想、情绪、个性和品质。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看懂艺术,还能看懂成就这些艺术家的因素:永恒的坚毅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态度。而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时势造英雄,但其实我们自己才是“英雄”和“成功”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