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品质叫“不贪”
文 |大山有别
1
《世说新语》载,东晋重臣瘐冰在吴郡担任内史,当地发生叛乱,悬赏追捕瘐冰。其他官员都跑了,只有一差役用小船载着瘐冰逃到钱塘江口。随后,差役来到集市喝得大醉才回。当时士兵正在搜索,差役挥舞着船桨说:“还到哪里找瘐内史呀?这里面就是!”士兵见船舱窄小,都以为差役在耍酒疯,因此一点都不怀疑。随后,瘐冰被安全送到会稽山下的魏家。叛乱平定后,瘐冰想报答这个的差役。差役说:“我出身卑贱,不想做官。不过从小因苦于被人差遣,喝酒从来没有喝痛快过。若让余年总有酒喝,就没有其他需要了。”听言,瘐冰为他盖了一个大宅子,买了几个奴婢,并让他的家中经常有上百壶酒,一直到老。
作为瘐冰的救命恩人,当瘐冰想报答自己时,差役没有狮子大张口,不想去加官进爵,只求余年有酒喝而已。这是一种不贪与知止的境界,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若故事换个主人公,可能就会今天想要这,明天想要那,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一个人不贪,结局往往是喜剧。《渔夫与金鱼》中的老太婆,贪得无厌,下场就是空剩那只破木盆。
2
一次葛优拍完戏后,一家知名的国外媒体想采访他。葛优推说有事,一再谢绝。剧组同事问他:“你有什么事?”葛优说:“去大钟寺给父母家的阳台买块地板革。”同事说:“这事我们帮你办了。你接受人家的采访。这个媒体的影响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对你在海外的发展非常有利。”
葛优说:“咳,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连英语都不会说,我把中国的观众伺侯好了就成了。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同事感慨:“这放在别人身上叫目光短浅,而放到葛优这儿就叫‘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面对知名外媒的采访,许多人可是求之不得,怎么还真拒绝呢?但葛优的可爱就在这里,不贪,似乎有点“小富即安”,却是他的本色,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斤两。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从“知止”到“定”再到“静”,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一个人常怀知止与不贪之心,就会知道自己的位置,与人交往时就会心平气和,做起事来更是从容淡定。
3
2014年4月,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的院长佛朗斯西·卡恩克劳斯女士,特意给杨绛来信说,在学院成立700周年之际,推选杰出校友,杨绛当选为该学院荣誉院士。杨绛立即回信,称“自己只是旁听生,不敢获此殊荣”。然而,院长收到信后锲而不舍,又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函,并特别强调:虽然杨绛和钱钟书当年都曾就读本校,但并不是因为“钱钟书遗孀”之名来颁发荣誉。但是,杨绛再次写信谢绝了。而此前,尚没有一名中国人获得过这一殊荣。
荣誉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面对牛津大学给予的殊荣,杨绛两次进行谢绝,这充分体现了她在名誉面前的谦虚与淡泊,行为令人敬佩。而反观有些官员、学者或演员,本不具备拥有某个荣誉、头衔或学位,由于贪心作怪,削尖了脑袋,甚至不惜造假、抄袭去捞取,结果败露后,不仅贻人笑柄,有的还惹祸上身。所以,戒贪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份清醒与明智。
春秋左丘明曾言:“不贪为宝。”
不贪,其实是一个人自知、自律与自警的必然。当今社会,当人人都在追求拥有更多的时候,不贪,反倒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