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10篇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是一本由姚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一):As Song,As Life。
感动于姚谦老师在书中收录的作品之多,不仅有自己的作品,还有华语乐坛跨度愈三十年的优秀词作。原来《鲁冰花》的词是出自姚谦老师之手,原来特别喜欢的《秋天的海》也是他的作品,原来陈粒的《当我在这里》也是他的作品。才发觉原来陈绮贞《旅行的意义》歌词之中,差不多80%的句子开头的字都是“你”。
翻过几页,被“不论什么年纪,迎向爱情时我们都是新手”这句话击中,刚好看一个朋友微博猜是因为感情心情低落,把这一页拍照发过去作为安慰。
因为有磁带、CD、MD、MP3到在线音乐等音乐介质都有使用经验,而我至今仍保持对喜欢的音乐作品要购买实体唱片的习惯。当音乐响起,你翻开词谱,那一首歌的时间,在你翻阅词谱的时间,是你与歌者以及音乐人之间建立的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的联结,看着词谱上的歌词,听着歌,会对歌词的印象更为深刻。
姚谦老师的这本书,犹如词谱的一个高解析版本,讲述一首音乐作品歌词创作背后的故事,道出某个句子,某个词击中听者心灵的原由。愈350页的认真、耐心和诚恳,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对文字最大的敬意。
喜欢《当我在这里》中:
“闻到 秋光
沐浴 蝉鸣
枕着 白雪
听见 杨絮”
每个人心中不仅有一首李宗盛,也一定还有一首姚谦,听姚谦老师解析《家2》罗大佑的词也好厉害。这本书也很适合放在枕边,每天“读”两三首,会让你想起那首歌陪伴你的日子,遇见的人,生活过的城市,还有自己的样子,然后就会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二):有歌的人最幸福
作为一个热爱华语流行音乐有小二十年光景的乐迷,初次听闻姚谦老师出版了一本与流行音乐有关的书,感到既惊讶又激动。惊讶是因为最近活跃在大众面前的姚谦老师,更多的是以美术收藏家的身份出现,仿佛已经远离流行乐坛中心许久。激动则是因为姚谦这个“存活在歌词本上的”名字在乐迷心目中一直都是传说般的存在,他创作的许多歌词作品成为了经典被无数乐迷铭记,由他亲自讲述与流行音乐有关的故事,想必会非常引人入胜。
书名《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开门见山揭示了本书的主题,即“人”与“歌”的联结。姚谦老师在书中选取了对他的不同人生阶段有重大影响的别人的歌以及部分自己创作的歌,通过剖析歌曲的创作手法以及个人对歌曲的情感映射,来探讨这些歌与自己、与听众的关系,既有感性的情绪抒发,也有理性的分析讲解,力求让读者更加了解流行歌曲的意义与价值。听歌本是件很私密的事情,但这种私密的感情也有可能形成集体回忆,既记录个人小天地的喜怒哀乐,也记载整个社会环境的变迁发展。姚谦老师通过本书的写作,能够让读者重拾往日听到某首歌曲时的感动,进而在喧嚣的今日找寻到一段与过去的自己平和对话的时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姚谦老师自己也坦言,虽然远离音乐行业许久,但他一直都在思考当今时代的流行音乐到底应该如何创作如何出彩,这一本书的诞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怀念,也可以当作一次探索和尝试。
从姚谦老师的字里行间,既能触摸到他文字创作上的细腻心思,也能感受到他对待人事物的理性思考,从而能够理解他当年作为唱片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既要有投入感情的真诚创作,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量体裁衣。此外,在某些他自己创作的歌曲最后,姚谦老师还分享了一些有趣的花絮,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熟知的歌曲创作上的或者歌手的故事,也能满足乐迷们的猎奇心理。
流行音乐看似并非必需品,但它们在不知不觉间贯穿了许多人的人生,对生命的影响不显山不露水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拥有流行音乐的人都是幸福的,姚谦老师用这本书再次确认了这一点。用老师自己的话来总结再恰当不过:“我们都是有歌的人。我们都用一首一首的歌,累积出了自己生命的痕迹。那些歌渐渐成为我们生命中一道道色彩,这些色彩进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用歌记录生命的记忆方式仍然是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
有歌的人最幸福,感谢姚谦老师用文字做记载,用本书给乐迷无穷的回味及感动。
今天的芥末辣得不多不少。
……………………………………………………………………………………………………………………
翻开这本书,仿佛在读一本诗词鉴赏。看似平凡无奇的遣词造句,内里原来有这么多心思和考量。
翻开这本书,也仿佛按下了复读机的播放键,看着滚轮悠悠旋转,磁条由白到黑,然后声乐飘飘。
……………………………………………………………………………………………………………………
一本书将我带回了千禧年初那段零花钱都用来买磁带的时光。
那时候,许巍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里面说:“ 曾经的你,以为只要带着那把青春的长剑和赤子的良心,就可以说服自己不出卖理想的灵魂,在寂寞和不得不流泪的晚上,即使,连自己都在笑自己傻时,依然拔出怀中的长剑,刺痛自己,提醒自己,勇往直前,直到现在。 ”
那时候,陶喆在《太平盛世》里叩问:“ 历史到底会不会把我们导入正途呢? ”
当然,那时候少不了维京唱片的女歌手们。忘不了萧亚轩的“ 在人群中我们擦肩而过/在城市的呼吸里沉默游走/探索/一份自己渴望已久的温柔 ”和“ 当过尽了千帆你还在身旁/仿佛是一道曙光”,也忘不了刘若英的“ 有多少四季能浪费在思念和犹豫后/来此恨绵绵无尽期”和“ 想失去的/也想起了曾经错过的/和可能永远得不到的”。
偷偷爱上了一个男孩子,自己爱的死去活来,白天和他谈笑风生,晚上却一个人在宿舍被窝里偷偷哭泣。那时候阳光照在他的耳朵上透明到能看到血管的排布,而他的笑在阳光下显得特别的灿烂。后来实在承受不住暗恋,认认真真给他写了封情书,内心忐忑得放到了他的抽屉里。他约我聊天,对那封信的态度模棱两可,而我由于太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早早逃离了现场。
之后很久,听着《那年的情书》时常会想,很久以后,他会不会还保留着那封情书?读了之后还会不会脸红心跳?是否还能记得我们的那段美好?
……………………………………………………………………………………………………………………
当”之后很久“变成了很久以前,我也到了人生的30岁。偶尔想起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微笑,忍不住怀念那年的美好。
我也是有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曾有过不同的歌曲。它们像一本本书,安静的排列在记忆的书架上,表面落着时光的浮土。但当我触动回忆的机关,they are back again,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yesterday once more.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四):我们都是爱歌的人
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读过实体书了,这次有机会用了两个中午的午休时间拜读了华语音乐作词大师姚谦的新作《我们都是有歌的人》,本以为全本都是老师的个人创作解析,没想到,老师对其他歌词创作者的赏析占了绝大部分篇章。读着每一篇词作心语,听着那首歌,比单纯来听歌,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的,包括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下,听着同一首歌也会有不一样的心情。
从小就喜欢音乐,尤其是华语音乐。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家里就有一张完整的专辑,杨林的《玻璃心》,后来长大了再听这张专辑,依然不觉得过时,而且是好听的。小学时期不懂得个人专辑这个概念,买的磁带很多都是当时的大红金曲拼盘,而且清一色的来自滚石唱片,相信很多乐迷都买过这样的盗版磁带。人生中的第一盘盗版个人专辑是刘德华的《忘情水》,貌似是三四年级买的吧,第一盘正版个人专辑是范晓萱的《小魔女的魔法书》,现在依然记得是六年级的暑假购于上海的书店,9.8元。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姚谦连书名都用的是给江美琪的创作,可见姚老师对小美的爱有多深。不得不说,姚谦在维京唱片的那几年,打造了很多优质的好歌手,萧亚轩、江美琪、侯湘婷、刘若英、赵薇、林忆莲、本多RuRu……似乎台湾乐坛的词人无论男女,都很擅长从女性视角写出动人的歌曲。
书中姚谦除了对曾淑勤、林慧萍、黄莺莺等等这样的乐坛前辈表示绝对的欣赏之外,还提到了很多内地歌坛民谣流行的新人,钟立风、陈粒、好妹妹乐队……现在越来越多的港台音乐人参与到内地歌手的专辑创作,也有很多优质的内地创作人为港台歌手写下了经典的歌曲。总体而言,整个华语乐坛的辉煌不再,还是很怀念九十年代至新千年的那些年华语乐坛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歌手们的专辑都有拿得出手的好歌曲,或传唱至今,或成为经典。现在,听完一整张专辑,要找到一首深入人心的歌曲已经变得很难。
辉煌时期的台湾乐坛,有着太多的幕后功臣,姚谦、陈小霞、姚若龙、许常德、季忠平、小虫、陈志远、王文清、刘天健、潘协庆、丁晓雯、邬裕康、郭子、李宗盛、屠颖、黄怡、涂惠源……我也很庆幸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么多好的创作歌曲陪伴。
今年之前,我在豆瓣添加了十来年的华语音乐条目,初衷是想让自己听过的专辑和单曲有一个可以被记录的地方,慢慢地,我发现连这样一个动作也会被人猜忌,而且是不相干不认识的人。于是,今年我渐渐停止了在豆瓣添加华语音乐条目,但这并不代表我会停止听歌,停止在豆瓣标记,听歌已然变成了我的习惯,一个很偏执的习惯。无论快乐或者难过,都能找到一首歌可以作伴。也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
我们都是爱歌的人。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五):我们听的不是歌,是自己。
认识姚谦,还是从维京时期的萧亚轩开始。
那时候就特别钦佩姚谦,因为他总是能用近乎口语化的语句把感情里的关系描写得特彻。从《最熟悉的陌生人》里的“我们变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后各自曲折,各自悲哀”,到《窗外的天气》里的“人总要试着学习,往好的地方走下去”,再到《我爱你那么多》里的“不幸福的人到现在还很多,至少你不是其中一个,在我退出后”,配上萧亚轩当时兼具张力与柔软度的中低音,将感情受挫中女性的伤心和倔强演绎得恰到好处。
其中要属我最喜欢,却是知名度没那么高的《问自己》,顺子作曲,从第一句就点出“人也许会变,因为经过了时间”,表现出失去感情后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整首歌从主歌到副歌,慢慢地向听众道出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仍无法割舍这份感情的心情,“往往心中最爱的那个人,最后却离自己最远”。是的,因为越爱,越害怕失去,就越想抓紧,却发现对方却越来越想逃避。最后情绪的递进,“为何在爱的人面前,太骄傲,不肯说抱歉”,多次的争吵,自己却不肯做先低头的那个,都等着对方先说抱歉,结果等来的却是分开,换来的只是多年后没有答案的自问“你好吗?快乐吗?当你闭上眼,什么感觉?梦里面什么画面?是否偶尔也,想起从前?”。
2003年萧亚轩离开维京,投入华纳的怀抱。姚谦为她出了最后一张精选集,在CD的背面,写了一大段与萧亚轩相处的感悟:“无论我对萧亚轩来说或萧亚轩对维京来说,都可以算是一段美丽的插曲。”“ 回头看,这五年仍是美好的 ,咬着牙、流着泪、忧心失眠都不足挂齿。写了许多歌给她,说来肉麻都是掏着心写的。 ”想来这段话也是掏着心写的。萧亚轩加入华纳后遭遇高层人士变动,再复出被歌迷戏称“鸭姐”,再到现在的流言,都是后来的话了。记得在《钻石糖》专辑的新闻发布会上,久违的姚谦突然登场,elva哭得像个孩子,再后来的合作却要到2011年的《回不去了吗》,从歌名就让人忍不住想到两人的关系。
回到这本书,更像是姚谦的私人分享,他将他喜欢的歌,喜欢的词,一一分享给读者,每一首歌为一节,包括姚谦对他人创作的感悟,或者自己创作时的心得。书中姚谦多次提到自己在写词时,尽量避免随波逐流,尝试用接近自己语言习惯的口语,也正是此,才能打动听者,使听者代入自己的经历,进而产生共鸣。有一段时期,乐坛涌现堆砌华丽辞藻的歌词,例如中国风,恨不得将各种毫无意义,毫无关联的与古代相关的词语拼凑进去,却完全让人无法产生共鸣,只能沦为“华丽的垃圾”。姚谦也有一首半中国风的歌曲,即书中提到的与陈粒合作的《当我在这里》,却是从时光的变化出发,描写出匠人将一生奉献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的精神,与前者高下立判。
此外,姚谦多与女歌手合作,能将女歌手的情感写的丝丝入扣。但在书中你会发现姚谦往往欣赏他人的往往是男歌手的自省作品,比如开篇的李宗盛的《生命中的精灵》和《山丘》,他佩服李宗盛在作品中表达的不同阶段的人生不同的心态;比如他欣赏钟立风在《像艳遇一样忧伤》里少年的天真与烂漫的忧伤;再比如他被许巍《树》中的表达带来的思考,那是一种与他自身完全不同成长背景的创作者的表达;等等。
翻开这本书,既可以适用于想涉足歌词创作的年轻人,因为姚谦讲述了大量的创作技巧;也适用于每个人,因为我想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歌,热恋时的甜蜜情歌,分手时的疗伤情歌,或者人生前进时的励志歌曲。正如书中想表达的一样,一首歌不会在创作完的时候结束,它是开放的,每个听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这首歌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为,我们听的不是歌,是自己。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六):音乐与文学
我对音乐了解不多,多是以一个普通听众的角色接触,喜欢的歌手有很多,喜欢的歌有很多,但对音乐创作与音乐行业的了解很少。
我对音乐最多的直观了解,大概是听到一首被触动的歌,惊叹于创作者的才华,无限次单曲循环,沉醉在歌里的那个虚拟世界里。
作为2019年的中国大陆一线城市的新型社畜,互联网大厂的工作节奏几乎榨干了我生而为人的全部心力,每天开车去上班的路上,都难以抑制地压抑和痛苦。算起来,在公司这可恶的玻璃监狱里,已经服刑了8个年头了。
昨天上班路上,QQ音乐偶然循环到了毛不易去年的新歌《项羽虞姬》,“长夜漫漫声声楚歌惨,草长处月碎大河蓝。”,开头两句就调动了我的全部情绪,好像整个人回到了当时的那个场景中,配合曲子营造的氛围,车里的密闭环境,好像一切工作的生活的压力和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消失掉了,我回到了两千两百年前的那个月夜,作为一个透明存在的旁观者,看着那个动人心魄的悲剧不可挽回地发生,“幕幕总纠缠,不忍看,不忍看”。
兴奋的那个瞬间,我心里又冒出了一个曾经出现过无数次的念头:“这才是生而为人的全部意义所在啊,互联网大厂里的社畜得到再多的饲料,也比不上这一瞬间的兴奋感和意义感,这才能让我觉得没有白活一次啊。”
类似的瞬间还有很多,听到邓紫棋的《泡沫》时,听到鹿晗翻唱的《甜蜜蜜》时,听到张国荣的《倩女幽魂》时,听到音乐怪物的《琵琶行》时,听到李英宏的《爱上你》时……
之前我对音乐创作不是非常了解,只是从类似的体验瞬间,觉得音乐与文学,在给人带来触动体验上是一致的。这本书里大量提及了很多音乐创作的过程与思考,以及音乐行业的行业情况。我惊奇地发现,在这两个层面,文学与音乐竟然也惊人地相似。
我自己是一个写作者,最近两年多开始写,中短篇小说写了三十万字,写小说于我自己而言的最大意义,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在那一个又一个的虚构世界里,经历完全不同的又令人兴奋的不同体验,这本书里也同样提到,音乐带给人的尝试去理解与触动,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可能与不可能。文学与音乐,在这一点上是完全共通的。
这本书里提到的另外一点,也是我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时常困惑的:创作过程中是诚实地真诚表达,还是以刻意为之的技巧和渲染的情绪来吸引受众。作者给出了完全确定的答案,真诚的表达,才最能打动人。这一点上,音乐与文学也是共通的。
对于音乐行业的未来与音乐行业新人的创作方向,作者也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尝试突破,创作不同类型的作品,全新的类型,全新的风格才是得到认可的可行方法。而在文学,也是一样,伟大的作家开创类型,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黄仁宇开创了学术化的通俗历史写作,贵志佑介将科幻与奇幻之间的界限抹除掉……
写作的过程中,我时常在思索一个问题,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积累下来的文学作品已经那么多,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早已有之,在2019年,作为一个写作者,要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有意义?我自己得出的答案是,一部小说中所要呈现和表达的主题,需要相比之前的作品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新的发现与认知,这样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对于音乐的创作,作者也给出了一样的答案:每一次书写就像解答人生的某道题目,寻求这个阶段最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只有说服了自己,才有可能说服别人。
感谢作者,分享自己在音乐行业数十年的创作经验,让我这样一个对音乐创作与音乐产业了解不多的普通音乐“用户”,通过这本书,对音乐创作与音乐产业有了较为全局的视野。种种创作是相通的,在这本书里偶然看到的种种音乐创作经验,让我深感安心,我在这两年小说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得出的答案,原来有人在其他领域也遇到过,也得出了同样的答案,并且,证明是对的,是能得到广泛认可的。
人类,摆脱孤独,是如此不可能,又是如此可能。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七):关于爱情的歌,我们已听得太多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Jingyi(搜索with_jingyi关注)禁止转载。
关于爱情的路,我们都曾经走过。
关于爱情的歌,我们已听过太多。
——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
我们当然都是有歌的人。升学、友情、恋爱、分离、梦想我几乎都有对应的有特别意义的主题曲。
这是我看姚谦写的第二本书。上一本是《脚趾上的星光》。略有矫情之嫌,但依旧是非常传统的温暖中带有淡淡哀愁的小书。
姚谦从海丽唱片开始进入乐坛,到现在已超过三十年,有六百首以上的作品。为大明星也好,初露头角的创作歌手也好都供过稿。所以这本书里能看到萧亚轩、潘玮柏,也能看到好妹妹、陈粒。姚谦离开唱片公司后,自由地书写,写了很多专栏,也出了很多书。但是没有一本是关于老本行流行乐的,写艺术品写小说写感情,就是不写音乐。这次,终于开始写音乐了。
这本书收到的时候,还挺在想会不会类似方文山素颜韵脚诗这样的布局。总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的自己已经没有心思去沉静下来再听一个类似的暧昧爱情故事了,这一本《我们都是有歌的人》的阅读进度,迟迟没有开始读条。前日里,在健身房里泡了两个小时,浑身黏答答又不想回家时,我看到了车里的这本书。两个小时后,我看到了真情实意的姚谦。
是满足听众八卦心情的背景故事,心中颇为满意。原来一首歌的背后有这些故事。原来这首歌的这句话不是这么理解的。我毫不避讳我的八卦,就和小时候上物理课,物理学家的家长里短肯定比物理公式更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姚谦仿佛知道人的痛点,特别实在,不装逼不造作地平铺直叙当年的故事,不暗地里抬自己身价也不贬低他人,反而还推荐优秀的从业人员和他们的作品。
这本书的结构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按情绪色彩分块,分为自由诗人、年轻旅人、想念心情、爱情哲学、寂寞恋人和生命物语。每个情绪色块里有他自己讲述6~7首自己参与制作或非常欣赏的作品里的小故事。像是与歌手或作曲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他自己对遣词造句的一些讲究。也有他自己钟情的私房歌和私房音乐人的推荐。
比如说,有的作品是词和曲同步做出来的,有的词曲有先有后,有的呢是中国和外国同曲异词同步发售。如果不看这本书我一定会跟风说一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语乐坛就是外语歌火了以后改编填词的跟屁虫倾销地,怎么会知道有国外邀稿同步发售作品这样的情况呢。
再比如说,姚谦在这本书里最常提到的作曲人是伍思凯,伍思凯从小学古典钢琴,擅长钢琴叙述,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是他的曲,这也正是为什么某个时代的歌里总有一些古典乐做intro,或者说影子。如果不提,现在的孩子可能只知道伍思凯曾经是个评委,再之前是个情歌王子(?)。在有的作品里为什么选择钢琴伴奏而不选择其他乐器伴奏,制作这首歌的人用了什么样的心思,做过怎样的挣扎,这些都还挺有意思的。总觉得音乐参与的创作者都是更加感性的,但看到姚谦分析的词、曲、歌手各自专业领域上的把控和思考,倒是我这个听歌的人太无情了。
虽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罗列代表作,但还是可以从姚谦的描述里感知到每个时代市场喜好的不同而带来的变化,姚谦倒不是要跳出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他可能就是更喜欢用普普通通的菜场高频词来描写情感的变化和岁月的更迭吧。市场上说姚谦是最懂女人心的作词者。我搜了下他的采访,早年间他的回应是没办法嘛,当时工作对象都是女歌手这样打着哈哈就过去了的回答。在这本书里,他诚实地说到:
其实我只是将观察到的想法,换成女性第一人称来检查——用女性的观点审视男性,回想我再爱情里曾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会让女性有什么感觉,是喜欢、感动,还是觉得受伤?除了自我描述,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用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这种对照本身就是一种常用的创作方法。其实不看这本书,我对自己的华语音乐知识储备量还挺自信的,看完以后发现我还是差得远啊。比如,脍炙人口的《鲁冰花》这首歌是姚谦写的。
这本书格局也挺奇怪,没有前言只有后记。闷头读完,从一开始的不解到后来的专注,直到最后姚谦的后记,是阅读者和书写者两个人打了个照面,平等自然地问了声好,然后错身向各自的方向远行。
就和他说的一样,不管是音乐创造者,还是聆听音乐的你我,我们都用一首一首的歌,累积出了自己生命的痕迹。当我们回想某一段时光时,也许早已不记得发生在哪一年,但却总记着那段时光里自己最常听的那些歌。那些歌逐渐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道道色彩,这些色彩进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都是孤独的人,我们都是纠结的人,我们都是勇敢的人,我们都是有歌的人。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八):流行歌曲的时代意义
前不久参加一个颁奖典礼,遇见了台湾的著名作词人葛大为,顺便在诚品书店买了一本他最近出版的《我记不得每只猫的名字》,这真的一个细腻的男人,尽管都是一些碎碎念的文字,但是能感受到葛大为看感情有别于常人的角度,只有这样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才能写出如此贴切人心的歌词。“再考进一寸,我就会当真,哪一种缘分,不是阴谋论。”寥寥几句,就是恋爱中想靠近又怕失去的感觉精准的描绘出来。
在之后的庆功宴上,又遇到了作词人小寒,一袭黑色连衣裙,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与经纪人一边交谈一边饮食,在星光云集的庆功宴,大家都忙着社交,忙着找艺人合影,好像都与她无关。我走到小寒老师身边,表明自己对小寒老师的欣赏,像个小粉丝一样与她合影,我说我有关注您的微博,大陆有很多您的粉丝。小寒老师说,我很少上微博,看来以后要多跟网友交流了。聊起之前有过的合作交集,她对我好像有点印象了,随后开始讲述歌词创作的事儿:这是一个情绪很好的出口,也会放入自己部分感情,有时候也会看网友对她歌词的解读……..因为不停有人找小寒老师问好,我们的谈话总是断断续续,她每次总是很礼貌地说:“稍等一下~”席间我看着小寒老师,心想,就是眼前这个和蔼可亲的女性,写出了这么多美好的歌词,我们把自己代入到歌词当中,寻找解脱。
我想起小寒老师给蔡健雅写的《无底洞》,大学的某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这首歌,尤其是走在带着耳机走在校园,总会想起那一句:穿梭一段又另一段感中/爱为何总填不满又掏不空/大多数人都相同/喜欢的只是爱情的脸孔。听完好像豁然开朗。这首歌出自于蔡健雅2003年发行的专辑《陌生人》,同名主打歌《陌生人》正是台湾另一外作词大师姚谦所写的,也是我的心头好。这首歌词语言平淡,但是让人非常触动。就像网友对姚谦的评价,姚谦是站在女性的角度照镜子。简单的一百来字的歌词,就能勾勒出感情中的细腻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大陆歌迷都分不清姚谦和姚若龙,两位风格相似,又都姓姚,作为幕后人两人都很低调,以至于找不到私人照片,百度百科上有一段时间都是网友误把姚谦的照片当成了姚若龙。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听过他们写过的歌,但对于作词人本身却了解甚少。而因为两人发表的作品实在太多,之前有朋友开玩笑说,姚谦和姚若龙会不是小时候经常在作者一栏看到的“佚名”?
每次听歌,我都会留意一下作词人那一栏,如果是特别喜欢的歌,还会特别窥探一番作词人创作的动机。姚谦这本《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则满足了我的窥探欲,他不仅评述自己喜欢的歌词,还讲述了许多创作的幕后故事,那些一首首或伤感或欢快的歌词,跃然纸上,经过歌手的演绎,变成听众的感情注解。印象最深的是姚谦说些王力宏的《自转公转》的经历:拿到这首demo,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游泳,于是姚谦写了一版游泳主题的歌词,后来制作人李振权告诉他,游泳偏向于个人经验,建议改成有大众经验的主题,于是姚谦重新填词有了这一首《公转自转》。我在想,如果这首歌是关于游泳,到底又会是怎样?demo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词人下笔的瞬间就决定了这首歌的模样。我是一个粤语歌词爱好者,我曾经与人讨论过,粤语歌词更多的是偏向经验写作,而普通话歌词更偏于取人的感情最大公约数作为主题。当然这不是绝对,至于好坏,则是仁者见仁。但流行音乐毕竟是流行文化的产物,歌词必然会受制于市场的考量。
姚谦书中提到的歌曲,大部分都听过,有些没听过的,就打开音乐流媒体,一边听歌一边听姚谦解读对歌词的理解,别有一番风味。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原来《鲁冰花》这首歌的歌词是姚谦所写,可能是它太过于流行又像儿歌,料不到竟然是情感圣手姚谦的作品,姚谦在书中提到这首歌问世三十多年之后在贵州山区留守儿童的歌声里,听见了当时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我不知道在台湾是否也有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父母为了生计奔赴远方打工,留下孩子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在发展不均衡的中国,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啊鲁冰花。”三十年前的歌,当留守儿童唱起,赋予了更为真实的意义。
我前不久听张蔷1985年发行的专辑《害羞的女孩》,里面有一首歌叫做《可爱伴侣》,歌词是这样:
我最讨厌油腔滑调虚伪的男孩 说什么什么爱你在心口儿难开 我最喜欢脚踏实地真正的男孩 他知道知道怎么用心来把我爱 我要奉劝那情窦初开的女孩 如果你要找男朋友 不要只看他外表帅不帅 你要留意他是不是很坦白很实在
看到这么实实在在的歌词传达出来的朴实的爱情观,忍不住想笑,这不就是那个时代男女对恋爱的真实态度吗?有时候也会想,再过三十年,年轻人的爱情观又有了新的变化,再听我们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是否也会想我现在听三十年前的歌曲一样。流行歌曲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就是它的意义。感谢这些作词人,让我们在听歌时,找到归属。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九):歌与记忆碎片
这几天一边看这本《我们都是有歌的人》,一边扫码听歌,感觉像把自己的人生重过了一遍。以前听歌就是听听旋律,从歌词想到自己或一些听说的故事,从来没怎么关注写词的人。我的豆瓣FM有听过一万多首歌的记录,都是系统根据喜好推荐的歌,碰到词能够打动我、曲子旋律好听的,我就单曲循环,直到听腻了才放在一边,等过一段时间后再听。我没有音乐天赋,也不会弹奏任何乐器,在唱歌方面也从未表现出众,但回想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一段熟悉的旋律和歌词在脑海里重复播放,心里无声哼唱,试图把无数的记忆碎片截取出来再拼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所以当我看见《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这个书名时,忍不住想,是啊,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姚谦在后记里写到,“用 ‘歌’记录生命”,“当我们回想某一段时光时,也许早已不记得发生在哪一年,但却总记着那段时光里自己最常听的那些歌”。
这本书里推荐了三毛作词的几首歌,《飞》《橄榄树》和《说时依旧》。记得小时候,我还没到上学的年纪,哥哥姐姐都去学校了,我只能跟着已经成年的堂姐混,整天跟在她屁股后面晃悠。有时候她心情好了,就会和我一起坐在草地上,给我唱《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堂姐唱的时候脸上挂着微笑,发丝被风吹向她的嘴角,她边唱边用手拨开它们。我听得入了迷,但是不知道从哪里涌上来一股忧伤。当时的我还不懂流浪是什么,现在想来也许不是忧伤,而是孤独。但是说来也巧,我后来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频繁的搬家和波折,从某种意义说也算是一个流浪者。在“流浪”的过程中,捡到了一本缺封面被撕掉不少页的破书,看得津津有味,几年后才知道那是一个名叫“三毛”的女作家写的《撒哈拉的故事》。
这本书更有意思的是,姚谦是从作词人的角度去赏析歌曲,他清楚歌曲创作的动机、过程和相关的人与事。比如在评鉴完《飞》这首歌后,他讲了自己和三毛相识的往事。1990年,他们刚认识,相谈甚欢,谈完歌词合作,约好一个月后再见,结果告别两周就听见三毛去世的消息。生活就是这样,你根本不知道哪次愉快地说完“下次约”就是一次永别。
我在许多地方生活过,认识了许多人,但大部分人都再也不会相见,而承载他们面孔的那个时空也只停留在记忆碎片里。炙热的小镇街道,卖场音响震天响着陈慧琳的《花花宇宙》。阴暗潮湿、蚊子一群群黑压压掠过蚊帐的校园集体宿舍,各自藏在被窝里用复读机播放周杰伦专辑的磁带。那个班里最聪慧机灵的漂亮女孩,正在为多个男生的表白烦恼,在我们两人合住的宿舍里播放着许巍的专辑,《蓝莲花》响彻整栋职工宿舍楼。喜欢的男孩推荐了皇后乐队,不喜欢摇滚,却开始一遍遍地听周围人认为很怪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如今龅牙叔都出传记电影了,周杰伦当爸了,许巍消失在纷杂的娱乐新闻里了,那些熟悉的人再也没见过,好在,那些歌没变。
以前我常常想一个问题(但从来没有深究过),歌不过是把说话的调子改了,为什么就动听起来了?我们家是天主教徒,小时候经常一家人跪着念经,也是把经书上的文字换了个调子念出来,也让我很困惑,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换个调子“自说自话”?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歌词中自带的韵律,好的歌词就是一首诗歌,怎能和说话相比?而好的作词人,就是一个诗人吧。昨天看高晓松对谈岩井俊二,也谈起歌词,岩井俊二说现在的歌词有一个趋势,很多没有逻辑关系的词堆在一起,奇怪的是这样比直白的歌词更有想象的空间。
姚谦并不是我熟悉的作词人,但他作词的许多歌曲听过一遍又一遍,只是我从来没关心过作词人是谁,比如《鲁冰花》《我愿意》,蔡健雅的《纪念》……但在这本书里,他并没有全部选自己的作品,而是选了很多其他人作词、他认为很好的歌。那些,也许就是你和朋友在深夜KTV里边唱边回忆往事或自我疗伤的歌。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读后感(十):回忆文字流淌着怀念
非常有幸参加了姚谦先生的新书——《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分享会。我不能说是听他写的歌长大,但是陪我过了很长的一段日子,并且令我成长。
他的词代替他的眼睛和心,通过歌手和我们内心建立连接,洞穿和感受着人类情感最深刻的部分,写的词因为真挚,真诚,真实才令我们产生共鸣,找到慰藉。
这本书花了三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主要是写他怎样运用专业的方法完成他给歌手们写的那些歌词,这是考验读者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否则阅读时会比较费劲,我专挑曾经听过千百遍熟记于心的看,同时不得不惊叹于人类大脑的存储和记忆功能,曾经听的歌,即使时间流逝,也在听过千千万万的歌曲后,当时听过的旋律和歌词竟一点都不陌生,甚至连那天听歌的天气、场景都重现眼前。
记忆瞬间拉我回到初一那个多雨的暑假,躺在床上用学习英语的复读机听《窗外的天气》,就和那刻窗外的天气一样。2000年萧亚轩《红蔷薇》专辑问世,妈妈一个同事的女儿大我两届,借我这张专辑,那是家里除了收音机时代留下的几盒张学友、草蜢、周华健合集的盗版磁带以外,我听到的第一长新专辑,那是正是开启流行音乐的大门,这张专辑大部分都由姚谦填词歌词,伍思凯谱曲,几乎首首精彩。紧接着发行的《明天》专辑,同样,歌词大部分由姚谦包揽。《明天》、《秘密》、《Let it go》、《下一次恋爱》、《我爱你那么多》、《天使暂时的离开》几首歌曲风不尽相同,不惜蹲点电视机前,把歌都会学了,即使那时对我特别难,听了很久才喜欢的一首《Let it go》。
荒废的暑假,一天天的无所事事,翻着歌词听着歌,每一个字都不愿错过,即使是《窗外的天气》中间那段读不懂的泰戈尔诗句。卡带实物给我们的手感、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是现在数字媒体永远无法取代的,就像电影《HER》,AI和真人给你的真实恋爱感受也是不能匹敌的。
时间一晃又是两年,初中毕业了。那个暑假雨天不多,闷热的很,电视台轮流播放侯湘婷《秋天别来》,十几岁的侯湘婷,嗓音清新嘹亮,姚谦说这首歌当时并非主打曲目,对这首歌的迅速窜红有些诧异。《两个冬天》、《暧昧》、《一起去巴黎》、《我是如此爱你》也是我特别喜欢,均由姚谦作词的歌曲,至今回想起这些歌词遍能脱口而出。
除了承载童年的记忆以外,他的歌词当然也陪伴了成长。《陌生人》、《记念》、《如果爱》等等不计其数的歌词,像哲学一样被朗诵和默记。“我不恨你了,甚至原谅你的残忍理由,当我了解不爱了连回忆都是负荷”。“也许那一次见面,是生命给你机会,了解爱只是人所渴望的投射面”。如果这就是爱,再转身就该勇敢留下来,就算受伤,就算流泪,都是生命里温柔灌溉”。这些歌词如何去解读,全看你是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过姚谦先生在书里自己爆料,《记念》是他个人的真实感情。后来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把《记念》和《陌生人》放在一起听效果甚佳。
姚谦先生是比较早期的流行音乐作词人,从我的初中听到到现在也有二十年了。如今的流行音乐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当年的流行音乐能够在二十年后依旧有人传唱,改编,甚至再流行起来,而现在的流行音乐就如同外卖,快速,方便,吃完就扔掉,丝毫没有营养价值。不知姚谦先生是否也早已看清市场,遂退休写作。
如今又是一年秋,偶尔会突然蹦出两句“秋天别来……”还没等我唱完,有人就给我接下一句:“就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带走我的泪……”
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