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分的时光读后感精选10篇
《八公分的时光》是一本由黄孝纪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公分的时光》读后感(一):湖南日报推介
2019年10月25日,《湖南日报》悦读版特别推荐新书《八公分的时光》:八公分村,一个被时代洪流改变的湘南山村,一块令作者魂牵梦绕的精神故土。本书以作者出生地湘南八公分村为样本,通过讲述故乡植物背后的故事,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南方乡村地域人文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对工业时代农耕文明困境的思考。
2019年10月25日《湖南日报》悦读版推介《八公分的时光》《八公分的时光》读后感(二):衡阳日报推介新书《八公分的时光》
工业文明的破坏巨大而震撼,我们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发出与之抗衡的有力控诉。作者黄孝纪面对乡村记忆的逐渐僵冷与消逝,“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地重现故土的草木藤花、人世温情。他的文字深扎土壤,写尽童年的纯真、青年的多艰、中年的忧思,是对过度堆砌与矫饰的当代审美的去芜,也是对农耕社会精神原点的回归。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八公分系列”无疑将成为记录当代中国南方乡村生态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文学样本。
2019年10月17日《衡阳日报》推介新书《八公分的时光》《八公分的时光》读后感(三):《八公分的时光》入选2019年《晶报》深港书评28期好书榜
2019年10月25日《晶报》深港书评好书榜2019年10月25日,《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第28期好书周榜,《八公分的时光》入选。
推荐词:八公分村,一个被时代洪流改变的湘南山村,一块令作者魂牵梦绕的精神故土。本书以作者出生地湘南八公分村为样本,通过讲述故乡植物背后的故事,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南方乡村地域人文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对工业时代农耕文明困境的思考。
《八公分的时光》读后感(四):故乡有我们共同的记忆
《八公分的时光》自序
黄孝纪
八公分。
这是湘南山区一个偏远村庄的名字,是我的出生之地,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乡,我如今的故乡。这个容易引发联想的村名,曾被人取笑为些小尺寸的弹丸之地。确实,在地图上,我的故乡就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点。关于这个奇怪村名的来源,我从小就无数次听过这样的传说:数百年前,开村始祖在临终时,已育有七个儿子,其妻尚有孕在身,他留下遗言,若日后生下的是儿子,则家产八公平分;若生下的是女儿,则七子嫁妹。后来,生下的遗腹子为男儿,也便有了八公分的村名,并沿袭至今。这个传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周边十里开外的外村人氏,也常添油加醋当作趣谈笑料。不过,追踪族谱溯源,却并无这样的记载。权且当作一段民间野史遗闻吧。
同湘南山区许许多多普通乡村一样,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家乡曾是一方十分美丽的山水,稻田广阔,森林茂密,流泉密布,江流宽阔又深沉,村旁很多古老的大树:古樟、古枫、古柏、古槐、古椆,还是有名的油茶产区。那时的山上有很多野生动物,獐、麂、豺、野猪、刺猬、穿山甲、松鼠、野猫、野兔,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还有猎人在村旁的山上打死过老虎。至于老鹰、喜鹊、乌鸦、野鸡、野鸭、白鹭、燕子等飞禽,就更常见,麻雀铺天盖地则更多。说实话,现在想来,那真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村庄自然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是在分田到户的前后。分田到户,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生产种田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暗藏心底的自私本性,昔日江岸那些公益性的高大茂密的树木,因为遮挡了各自稻田的采光,被纷纷砍得精光;那些生长了数百年的古树,也被各生产队作为财产,全被砍伐变卖。村人忙于漫无边际地扩张地皮建设房屋,山岭,旱土,稻田,纷纷被毁于地基。为提高粮食产量,各种农药化肥施于田间。山林无人看管,乱砍乱伐严重,时常引发大火,连片烧毁,也无人愿意施救。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也年久失修,形同废弃。前后最明显的对比是,茂密的森林没有了,古树没有了,山泉没有了,江流浅了,鸟兽鱼虫越来越少了,很多甚至绝迹了。
这些令人痛心的剧烈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我眼睁睁地看着,无能为力。我常想,假如能够换回昔日的自然生态环境,重回那个已经远去的可爱家园,我宁愿放弃眼前在城市的生活。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徒有心底无尽的伤悲。
这惨痛的事实,这衰落的故园,也激发了我潜藏心底多年的写作愿望。我常想,在这样一个无需太多虚构的时代,用散文,用非虚构的方式,以故乡作为切入点,作为中国南方乡村的一个典型样本,写出一系列的散文作品,还原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和伤痛史,给人以反思,以警醒,于历史,于文学,于社会,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自从十八岁通过高考,跳出了农门,辗转于异乡的城市求学与谋生,与故乡在空间的距离上越来越远。尤其是在父母去世之后,每年回故乡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即便如此,在我的心里,故乡总是最让我牵挂的所在,是我乡愁的萦绕之处。
同其他几部“八公分记忆”系列散文集一样,我的这部故乡草木的写作,也得益于我的亲人和故乡年长者的支持。尽管那些草木曾经于我是那么的熟悉,但年岁久远,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细节,我渐已忘却。每次在写作之前,我常电话向他们详细问询,无论白天晚上,通话动辄半小时以上。偶尔回到故乡,也多有请教。这里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大姐荷花,我的二姐贱花,我的三姐春花,我的族兄平光,他们差不多成了我写作的顾问,每次都不厌其烦接受我的问询。感谢他们,让我笔下的故乡草木,愈发形象丰满,也让我们关于故乡那些日渐远去的的共同生活记忆,点点滴滴,汇聚成流。
我的故乡农人,惯于无条件执行指示和命令,不思对错,也少远见。当年美好的田园,如今一派荒废,这大概是他们所不曾预料到的。当下的乡村,旧民居正摧枯拉朽地拆毁,或许在当事者看来,破房旧宅没什么用,又那样的多,就像当年的草木鱼虫一样。我仿佛又看到了某种意味深长的暗示。
写完这部书,我真想大哭一场。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我那虚幻如梦的曾经真实的故乡!
《八公分的时光》读后感(五):湘南样本,乡土文体的容量与深度
2019年11月14日《广东科技报》推荐《八公分的时光》谭旭日
近读黄孝纪先生的散文集《八公分的时光》,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触动。这是他以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反映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八公分记忆”系列散文集中的一部,专写湘南乡村植物,比较精湛清新,读来韵味悠长。黄孝纪是目前湖南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近年来的创作势头非常之好。以黄孝纪作为例子,为的是引出其作品的意义。尤其近年乡土散文创作成为一种主流的创作方式,究竟赋予了怎样的写作使命,看看乡土写作或者生态写作究竟有什么样的特质,其作品的文体容量和深度如何在当下写作群体中的获得生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设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用极其简单、通俗的语言记录了乡土的魅力。文本实现了“物微意不浅”,对乡土的敬畏,赋予了深刻的意蕴。黄孝纪这部作品中,则通过故乡八公分村的植物,完整地表现出内心的乡土情结,可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写作视觉。试想,一个人面对没有语言,没有思想,没有交流的植物、树木,讲述自己的乡土故事,这无疑像一个人在斗尺之间的画室里,面对一张白纸一样,要勾画出独特的风景,需要对乡土的挚爱,和精神的寄存。
问题在于,尽管如此,这样的单一题材的创作,主题和篇幅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故事的多样性方面,很难展开写作的画面。黄孝纪却巧妙地通过讲故事,盘活了写作的主体,通过挖掘植物与故乡的节气气候、生态农业、生活场景、器物故事等结合,写作的意义随即大了起来。在构建乡土审美价值这个问题上,植物与人,与故乡,与生活都是平等的。
我在阅读孝纪先生作品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湘南样本,其乡土文体的容量到底有多大,是否可能会挖掘更深层次的乡土写作容量,来作为当下湘南乡土写作的范本?实际上我又会肯定地回答,一定会。因为孝纪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已经通过植物与故乡的生活进行了思考与比较,将个体生长,进而上升到时代命运的追问,这就让作品的价值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
孝纪先生这部作品分了五个章节,分别为江岸、山坡、屋旁、田间、园土五个序列。这些序列的排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把故乡植物的生长形态进行了归类。依我看,类似于艺术的留白,让植物在自然的形态中,跳跃、腾空、简化,进而实现作品的修辞手段,捕捉到故乡从好生态,再到破坏生态,再回归追逐创造生态这样一个宏大的循环命题,进而引发人对自然对生态的崇拜与敬仰。
改革开放后,湘南乡村剧烈的变化,对乡土及生态的破坏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阵痛期。孝纪先生抓住这些细节的枝丫,将自身的思考与良知对时代进行拷问。作品把人性的贪婪、乡村利益,以及人对自然的索取和掠夺,呈现出可悯的一面,从长远看,人对自然的掠夺和索取是不可饶恕的。孝纪作品在此时,就表现了积极的意义。
与此同时,“发现意义”同样重要,也就是立意要新。散文创作要新颖,要得到读者喜爱,不一定需要作者在作品中启用大量华丽的辞藻,或者堆砌许多人皆知之的道义,作者用理性的思索对乡土进行剖析,终极的目的是告诉乡土向善向美。作者选择拿起笔,向乡土挑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乡土生态的回归,实现对乡土的再敬仰。
如何以简驭繁,化繁为简,是散文创作的关键。孝纪的作品大多没有宏大的乡土叙事场景。从单篇看,每一种植物都是一个故事。从整部作品来看,它又是恢弘的写作局面,跨越了时空、精神。作品每一篇作品要实现生动,不千篇一律,不生硬死板,就需要巧妙地交代,以极俭省的笔墨,把叩问全都暗示开来,这需要良好的写作技巧。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整体性,应力求时间、场景、人物都尽可能地精准表达,从而避免格式化,同质化的写作痕迹不断出现在所有作品中。
乡土写作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乡土的认识,以及守住乡愁。孝纪先生笔下的植物已经丰满,复杂,给了我们精神上的碰撞。每一种植物,都表现比较复杂深隐的人性,从这一点看,他没有孤立世界,写植物其实仍在关照着人。当下人的存在及其状态,仍然是乡土生活关注的核心。“以小见大”,让生态回归自然的本质乡土生活,再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c
《八公分的时光》读后感(六):荐读:追忆《八公分的时光》,保存南方乡村记忆
2019年11月19日《晶报》深港书评推荐《八公分的时光》广东人民出版社 刘奎
《八公分的时光》一书以作者出生地湘南八公分村为样本,通过讲述故乡植物背后的故事,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南方乡村地域人文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对工业时代农耕文明困境的思考。可以说,八公分村既是一个被时代洪流改变的湘南山村,又是一块令作者魂牵梦绕的精神故土。
作者黄孝纪,男,1969年出生于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级期刊发表散文作品数十万字,曾获2018年孙犁散文奖。近年围绕出生地八公分村进行业余创作,笔耕不辍,著有“八公分记忆”系列散文集多部,已出版《瓦檐下的旧器物》《老去的村庄》《晴耕雨读 江南旧物》《八公分记忆》等。
作者写作初衷很朴素,除了出身农门的朴素情怀外,就是痛心于家乡八公分村自然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2005年武广高铁开始兴建,八公分村成为高铁沿线最大的拆迁点,不得不易地而建八公分新村。如今在八公分古村旧址不远的山坡上,迁建的八公分新村经过全新规划,成为永兴县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除了依然屹立在高架桥下的八公分祠堂外,旧八公分村保留下来的旧物已然不多。在《八公分的时光》一书中,作者通过记忆构建起了幼年时代所见的八公分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在书中按江岸、山坡、 屋旁、田间、园土所描写的自然景物背后,则饱含着对逝去故乡人文环境的留恋和怀念。本书入选湖南省作协2018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还受到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特别推荐。
老实说,地理意义上的八公分村不过是湘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在全国近70万个村庄中根本不值一提,而八公分村又为什么值得关注呢?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飞速推进的当下,传统的城乡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规模在一天天扩大,而乡村在一天天萎缩。十多年前因兴建武广高铁而被迁建新址的六百年湘南古村落——湖南郴州永兴县洋塘乡八公分村,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代南方乡村变迁标本。八公分村在实体和文学层面上,不仅因为被工业文明破坏而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因为作者黄孝纪的真诚写作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城市化的浪潮下,乡村的衰退尽管是必然的,但在亲身经历的当代人眼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情感。毕竟乡村不仅是当下仍存在的生活形态和地理名词,而且对于那些古村落,更是延续数百乃至千年,承载着乡村人厚重的文化和情感积淀,本身仍是乡村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现代化绝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蛮横地扫荡一切,博大精深且延续千百年的农耕文明,应该在时代洪流中保留一块领地和话语权,未来也应该与现代文明共存共生。《八公分的时光》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以前有人曾说,心安之处便是吾乡。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挺有诗意,但如果一个人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还能做到随遇而安吗?恐怕很难。在时代剧烈转型、城乡发生巨变的当下,正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这一两代人们,还能心安理得地把城市作为自己的心安之所吗?恐怕也很难。从作者黄孝纪的经历来看,他早年经过高考走出八公分村,去外地求学之后,又回到老家永兴县城工作,而今又辗转远离故乡到浙江义乌谋生,虽说自己变成了城里人,可自己却依然与八公分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庐墓、自家房屋、自留山等等都留在了八公分。可见他虽然是一位“出八公分”者,但从精神上仍然是一个标准的八公分村人。而与众不同的是,他对故乡的巨变有着浓烈的忧患和自省意识,能通过细腻深沉的文笔将八公分村的巨大变迁记录下来,形成这本有独特价值的《八公分的时光》,用文字保存乡土记忆,用记忆捍卫精神故乡。可以说这无疑是八公分村当代命运不幸中的幸运。
《八公分的时光》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无疑也具有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源远流长,名家迭出。如兴盛一时的山药蛋派、东北黑土地文学、荷花淀派等等,但就地域的集中性来说,大文豪鲁迅的早期作品笔下的“鲁镇”、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可算是成就最突出的代表。而比较遗憾的是,这些文学高地大多出现在中国北方、东部地区,文学意义上的故乡尚未在中国南方地区出现。黄孝纪的“八公分”系列散文集创作计划,以及近年来推出的《晴耕雨读 江南旧物》《瓦檐下的旧器物》《老去的村庄》《八公分的时光》和即将推出的《八公分的味道》《一个村庄的食单》,乃至他正在创作的《故园农事》《地名里的故乡》等,无疑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中国南方乡村文学的“高密东北乡”雏形。假以时日,相信“八公分”系列一定会成为记录中国南方乡村生态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文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