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放松应张弛有度
一年一度高中毕业季,经历了紧张的高考之后,绝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以“狂欢”的方式来缓解繁重的高考压力或是狠狠地“补偿”自己曾经艰辛的学习付出,但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高考是“年轻人”的战场,同样也是学生家长的“战场”。历经近乎 “玩命”的战斗模式后,放松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选择。家长们“护犊”心切,对孩子们这种宣泄式的狂欢多了几分理解,“认为孩子们读了十几年书不容易,就让他们好好玩玩去”,大多数家长都选择默认,甚至鼓励,主动给钱给物。于是乎,高考后的学子们纷纷卯足了干劲,立誓要在上大学之前好好地“疯上一把”。上网、K歌、泡吧、看球等活动也打破了时间的界限,有的不分日夜,连续“狂欢”,就地而眠;有的甚至染上了吸烟、喝酒、电游等坏习惯,不仅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还浪费了大把的青春时光。
其实,高考就跟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一样,身体和大脑经过极度紧张和劳累之后,不能简单的“倒地休息”,而是要进行必要的恢复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机能调整到近乎平常状态。三个月的假期时光,不应该被毫无节制的“挥霍”掉,而应该被好好地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比如说,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放松身心,开拓视野,加深感情,积蓄“再次出发”的正能量;或者,参加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自己的工作阅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参加大学的社团活动打下基础;又或者,读几本自己一直想读而没有时间读的书,给自己的大脑“充充电”,为登上更高的“象牙塔”做好充分准备……
放眼长远,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一层“小小的阶梯”,上去或下来,并不代表人生的成功或失败,没有必要过分的大喜或大悲。高考后的放松也只是人生道路上的短暂休整,想要实现自身抱负还需要继续憋足一股劲,踏步向前,闯关夺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的一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