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揣测动机是一个糟糕的习惯?
所长最近在美国过圣诞,还在跟时差搏斗中,更文可能不太规律,请见谅。
想说说最近我身上的一件事。
我跟几个好友有个小群,天天有事吹水,无事约局,一年还要出去玩个好几次。
忽然有一天发现,哎?好像大家不带我玩了。群里也不怎么说话了。好几个局我是刷朋友圈才发现的。
要按我20出头的脾气,这种情况我可能会连招呼都不打,就把几个朋友都拉黑了。
但我现在竟然还挺淡定,直接找到关系最铁的那个好友问:最近我们没事吧?好友也一头雾水:没事啊宝贝,我们不是挺好的?
原来他们是看我最近勤奋,而他们都半夜约局,一是怕我分心,二是怕我辛苦,所以都没怎么叫我。
好友也说,很高兴我居然会直接问她。以她对我的了解,放以前一定也是憋在心里演它个40集大戏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的那种。
另一个朋友J,最近刚跳槽到一家日企任部门经理。她是专门负责跟政府检验部门打交道的,在年末的例行全司大检过程中,她发现任何流程走到A部门就是很不配合,总是推三阻四,进度比别的部门要慢好多。
J很聪明,她没有强势地推进项目,而是开始四处收集信息。跟老员工聊天之后才知道,在她之前负责此项目的经理给她挖了很多坑,已经给A部门浪费了不少时间和人力,这次又换了她这个新人来,对方自然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这之后J调整了策略,邀请A部门领导一起参与自检方案的制定,接下来事情就变得非常顺利。
J跟我吃饭时跟我分享:很多时候你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人家不配合就是不配合,猜想无意义,我也可以去编个理由给老板告状,但也是我无能的表现。还不如直接沟通,解决问题。
“动机”这个词,我们经常在刑侦剧里听到。实际上,人有行为,必有动机。习惯性猜想人言行举止背后的东西,是很多人的自保本能。
我发现,无论是职场、人际还是亲密关系,让你活得更轻松愉快的一个秘诀是:不要揣测动机。
你脑海里90%以上的揣测,很可能都是错的。
马克·吐温说过,“对你造成伤害的不是你的无知,而是你的所知与事实不符。”
我见过无数人死在这点上。
实际上,每一件事和行为背后,都有其你看不见的因果关系。有时候它很复杂,有时候它很简单。即便当事人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最根本的驱动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会有这种经验,当时以为做这件事情的理由是A,结果当中阴差阳错,各种反转,最后才发现其实真实原因是B。
我也发现,越是恐惧自己信息不对称,越是不知道升级认知的人,越容易用过度揣测来给自己的狭隘找借口。
当然,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时,人会天然地寻求确定性,通过自洽的解释,来获得安全感。
而这种充满负面情绪的过度揣测是有传染性的,往往是越这样想,越容易走进死胡同,恶性循环。
动不动对人产生道德判断,我认为是一种思维僵化。
这个时代,连公德都没有统一标准,如何用一把标准的“道德尺子”去量每个人的行为呢?
关于道德大棒问题,实在值得写一篇来好好说说。这里不展开了,简单来说结论,我认为道德有两个关键点:
其次道德应该是鼓励你“该怎么做”,而不是约束你“不能做什么”。
所有的高级概念,不经历实践的磨砺,根本都是【有味道的空气】,你们体会一下。
我看过实际生活中,真心想要做点好事的人,历经了多少曲折和误解,才能把事情办成,这个过程中还有无数声音怀疑他的动机。
小清新才要求人的动机高尚清纯,老江湖都知道,动机根本不重要。
Goo can do ba.
能在山顶相遇的人终将相遇。
看实际行动以及结果就好。
实在放不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去确认核实。
“我觉得可能是上次会议上提出的意见让你不开心了,”(第一种解释)
“也可能我的感觉是错的”(第二种解释)
通过这样的澄清式询问,我们就可以走出脑海里的错误预判,更好地理解对方,避免误解的产生。
一位心理师曾说: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生活周围是透明的玻璃,我们能够看清楚外面的世界。其实,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我们看见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
揣测动机是警察叔叔做的事,我们普通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才是王道。
共勉。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内部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以上图片著作权拥有者有异议,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