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乌鸦》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白乌鸦》影评摘抄

2019-12-23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乌鸦》影评摘抄

  《白乌鸦》是一部由拉尔夫·费因斯执导,奥列格·伊万科 / 拉尔夫·费因斯 / 路易斯·霍夫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乌鸦》影评(一):戴维·黑尔编剧水准保证

  戴维·黑尔是英国当代最好的剧作家之一,话剧作品部部都是佳作。努雷耶夫的故事对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但在他那一代人里可谓家喻户晓。电影以努雷耶夫在巴黎机场叛逃收尾,黑尔说,这是他人生戏剧化的时刻,之前的一切都是在清嗓子为这一刻准备,之后的事业成功也是理所当然,所以拍过一些之后的生活片段最后都剪掉了。其实努雷耶夫在西方的生活也是很精彩的,和玛戈·芳婷搭档助她恢复事业第二春,而他自己也时刻生活在恐惧中,害怕刺客暗杀,只不过这些跟叛逃比戏剧性没有那么强。

  黑尔酷爱三线叙事结构,此片有努雷耶夫童年在乌法的穷苦生活,青年时代在圣彼得堡学芭蕾,以及第一次跟团去巴黎巡演三条线穿插。黑尔说电影都有45分钟mark,到了那个点观众基本上知道后面会怎么发展单线结构无法建构足够悬念,三线结构就好很多,每条线都能带来一些新鲜感

  费因斯说选角时能找到伊万科很幸运,因为预算有限,如果用替身拍摄和后期剪辑成本会太大,找一个专业舞者是最理想的,但是舞者不一定会演戏,所幸伊万科试镜时就展现了一定的表演天赋,能够驾驭系列情绪。而且伊万科跟努雷耶夫长得很像。现实中努雷耶夫是身型条件不算好的,腿短,只能靠辛苦练习弥补缺陷,伊万科则没有这个问题 ;)

  《白乌鸦》影评(二):文艺的要死

  这片开头一般,渐入佳境,看完之后喜欢极了。这片讲苏联著名芭蕾演员道夫纽瑞耶夫在巴黎演出时脱离苏联国籍,留在法国的故事。原以为电影里会有很多政治意识形态之类的冲突,然而并没有,这是一个纯粹的关于艺术的电影,无关政治,只关注舞蹈。 现在进行的这条时间线很短,所以还有小时候乡村生活和去圣彼得堡学习舞蹈两条时间线。很喜欢三条时间线交替剪辑的方式。男主角回忆小时候见到久归的父亲和在冬宫博物馆看到的伦勃朗的名画浪子回头这里,男主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体验不同的表达情感讲述故事的方式 ,我开始觉得这电影真有意思,男主角也挺有意思。还有一个很喜欢的细节是男主角跟着爸爸雪天树林打猎,爸爸迟迟未归,他感受到树林的寂静荒凉。然后切他和朋友在巴黎圣礼拜参观壮观肃穆的哥特式建筑让他很着迷。 几条感情线相当讨人喜欢。男主为自己的才华相当自恋又因为自己农村人出身自卑,因为小事和女盆友闹翻了。女盆友看了男主的演出,说你是我见过最自私自利男人,但是我决定原谅你。这里棒极了,成年人谈恋爱的感觉师母一直无微不至关心男主,男主摔断腿自暴自弃,师母把他接回家照料,治好了他的腿。结果师母只是想睡他,搞得男主差点崩溃,看得我笑死。 bgm也很美,只是我不懂是什么。这么好看纯粹讲艺术的电影,真令人赏心悦目

  拉叔又萌又纯粹又可爱,我12年的时候第一部看的莎剧改编的电影就是拉叔自导自演的科里奥兰纳斯,当时就很不明觉厉。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莎剧之一。现在电影越拍越厉害了。

  《白乌鸦》影评(三):鲁道夫·纽瑞耶夫简介

  鲁道夫·哈米耶托维奇·纽瑞耶夫(鞑靼语:Rudolf Xämät ulı Nuriev,俄语:Рудольф Хаметович Нуриев)(1938年3月17日-1993年1月6日),苏联时代的著名鞑靼芭蕾舞蹈家。他卓越的舞技为舞蹈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扭转芭蕾舞中男舞者仅作陪衬现象提升了男舞者的地位

  1961年,在KGB试图抓缉下,纽瑞耶夫最终仍顺利投诚西方[1]。据学者彼得·华特森对KGB档案研究,赫鲁晓夫曾亲自签署命令暗杀纽瑞耶夫[2]。

  1982年归化奥地利。1993年,纽瑞耶夫因艾滋病于巴黎去世。

  早年

  纽瑞耶夫出生在苏联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附近,一班开往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列车上,当时他的母亲法瑞达正在前往他的父亲、红军政委哈迈特被派驻之地[3]。他有鞑靼血统生长在巴什基尔苏维埃共和国邻近首都乌法的乡村,是家中的独子。自从他的母亲暗自让他和他的姊妹去学舞、参与芭蕾舞“鹤之歌”的演出,纽瑞耶夫便与芭蕾结下了不解之缘[3]。他小时候曾学过巴什基尔人舞蹈,当时舞蹈老师惊艳于他超乎常人的学习力、成熟的舞技,进而鼓励他前往列宁格勒接受舞蹈训练。一次当地芭蕾舞团演出而暂留莫斯科时,纽瑞耶夫成功通过了大剧院芭蕾舞团的面试。然而,他一心向往的却是基洛夫芭蕾学校,因此决心离开舞团,回到列宁格勒[4]。

  衍生作品

  1980年代香港乐队Fundamental的歌曲流亡舞影》,正是以雷尼耶夫出走西方社会的故事为蓝本,其时雷尼耶夫已开始退居幕后,更获苏联领导人戈巴卓夫准许入境探望弥留的母亲,歌词预言他会回到俄罗斯演出,虽然最终他于冷战后回到俄罗斯表演,可是他在歌曲推出后5年在法国逝世。

  —摘自《维基百科

  《白乌鸦》影评(四):如果你讨厌男主,这部电影便成功了一半

  一位法国舞者曾经这样评价努里耶夫:我简直无法想象基洛夫芭蕾舞团如何满足他对服装要求,我告诉过他,在巴黎或者伦敦,演出方让舞者穿啥,他就得穿啥!

  看了豆瓣影评,很多观众非常不喜欢这个脾气暴躁目中无人的男主,导致白乌鸦得了很多三星甚至两星。我倒觉得Oleg Ivenko小哥能把男主演成一个恶评如潮的坏男孩,已经非常还原了。如果你讨厌男主角,这部电影便成功了一半,不要期待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一个循规蹈矩乖孩子,只有坚持己见直到最后,才有可能突破世俗艺术的边界,成为创新的大家。

  电影里的努里耶夫对朋友出言不逊公开顶撞舞团高层随心所欲地发脾气,可以说非常不讨喜。其实谈到性格,努大师的黑历史是一抓一大把。公开顶撞别人已经是家常便饭,还有甩了不小心踩掉自己舞鞋的女伴巴掌,让三次试演不合格的舞者滚出剧团发现给自己提供的是自助餐时气得把餐盘摔到墙上,批评奥运冠军的服装像卫生纸等等惊人事迹。一位和他合作过的芭蕾女演员说:能和努里耶夫合作是我的荣幸,但我也非常害怕,因为他脾气太差,我真怕在演出中他抱起我转圈时会把我丢出舞台

  但作为传记电影,我相信编剧还是为努大师留了情面。被他气得离席而去之后,女主角在晚宴上再次与他相遇,告诉他“我决定原谅你了,我第一次原谅一个如此自私的人”,年轻的努里耶夫闻言露出了调皮得意的笑容,悄悄拉起女主角的手溜出会场。他就像一个孩子,虽然时不时让人抓狂,但怎么也恨不起来,因为无论是嘲讽还是抱怨,周围的人也许能看得出,那是毫不掩饰真情流露。他会为得不到在著名剧院继续跳舞的机会大闹文化部,也会带着自己的迷妹去看强有力竞争对手排练节目,并且毫不吝惜地献上最高赞美。一切都是为了艺术,为了美,他无言的屈服和忍气吞声,也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为了能继续留在著名剧院跳舞,他愿意和舞团女前辈合作,在前辈的亲切指导”下与她亲密接触;他在大城市里寄人篱下住在老师家,无法拒绝投怀送抱的师母,即使这一切快要让他发疯。最后,他在遣送回国的威胁面前终于无法再忍受。他深知这一去将意味着艺术生命,甚至真正生命的终结,于是有了那惊人的一跃,无法回头。

  就像影片开头,努里耶夫的老师说的那样,无关zz,他只是想跳舞。

  《白乌鸦》影评(五):我们终将成为那只白乌鸦

  片子用力的他就是努力学习,努力想要发光的我们。

  上午看完白乌鸦晃神了很久,想从几个方面聊聊这部片子。

  观赏性4星,画面色舒服质感,穿插的黑白镜头有味道。前三分之二剪进去了很多画作雕塑以及法国街景的片段,虽然碎片结合人物塑造长相关,很舒服。配乐不出戏。有文艺片样子

  剧情3星,前面部描写人物成长部分结合小时回忆蛮有味道的,只是后面部分对鲁道夫的转变(或者一直没变)性格刻画有些突兀,像是被刻意裁去了一部分。(这里开始涉及剧透,计划观影小伙伴请停在这里)描述他与老师师母的情节生硬,与智利女孩的故事线也没有很经得起推敲。尤其是讲他为了芭蕾展现的刻薄与自私的部分有些出戏得不可思议,后面三分之一略生硬。

  个人感受.4.5星,画面是美的,展现了没有让人失望的巴黎,芭蕾是美的,没有刻意渲染辛苦练习被埋没被辜负的情节。感情线是干净的,虽然有几条感情线但是没有过度渲和一地鸡毛,更贴近生活中的人的样子,不完美,偶尔可爱。

  在片子开始的时候,看着他执着自我的向前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于追求热爱的芭蕾他单纯义无反顾,所有事情都可以排在后面,甚至不需要

  影片中的的他拥有粗暴的单纯与源自自卑的自私,很丰满。在第一眼看到教堂玻璃时他说:我想住在这里。全然不顾是否合理,也正好呼应了他入学时即要求换老师,看似不合理却又体现了他简单粗暴的直白与单纯。他来自苏联的乡下,深知那里的落后贫穷,想站在更大更美的舞台上跳舞,即使被人议论自私也不愿回去。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段情节处理,没有刻意拔高爱国情怀或是上升到推广芭蕾艺术,这样很真实

  全片只两处展现了他的柔软脆弱。一处在入学换老师后问老师自己跳得如何时,那时的他努力的很迷茫,希望得到真正的指点

  另一处是在即将被抓回莫斯科。那时的他不怕与整个祖国的芭蕾体系为敌,可骄傲的他在得知,如果继续这样自我将背负叛国的罪名时才展示了他脆弱无助一面

  他是自私的,也是有些迷人的。

  也许是因为像极了专注于画画、跳舞、唱歌的你或我,如果有时间,想推荐你看一看。

  《白乌鸦》影评(六):天下谁人不识君

  最幸运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可能真的是成名要趁早,他的艺术才华能被自己所处的时代所赏识。鲁道夫·哈米耶托维奇·纽瑞耶夫就是这样的人。

  最幸运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那可能就是死后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白乌鸦》在伦敦电影节上映时,现场有奶奶级别的观众说自己曾经看过纽瑞耶夫在上世纪70年代的演出,在场的观众看到她说这番话时,眼神里充满了光芒。这样看来,纽瑞耶夫也是这样的人。

  《白乌鸦》这部传记片主线讲述了纽瑞耶夫人生中跌宕起伏经历,即1961年他跟随基洛夫芭蕾舞团在巴黎巡演的过程中,从苏联的控制下叛逃西方。这部电影还有两条次线,一条是黑白画面下纽瑞耶夫从火车上出生到芭蕾舞启蒙的童年经历,另一条是他在列宁格勒芭蕾舞学校求学并最终如愿以偿留在基洛夫芭蕾舞团的成长经历。三条故事线在呈现上是并行混剪,但呈现效果不好,尤其是童年的线索,由于缺乏对白背景交代,往往让人看得不知所云,过于跳跃

  看电影之前以为纽瑞耶夫叛逃西方是他精心计划,周密部署下进行的,但结果却是戏剧性的临时起意。当芭蕾舞团的其他成员搭机前往伦敦,他却被克格勃特工扣下,并要求他立即返回莫斯科后,他的叛逃似乎就成了必然,因为他想跳舞,他想成为这个世界最一流的舞者,但在苏联,他自由随性狂妄自大的性格必然将断送他的艺术生涯。但这也不能说他没有为此做准备,在俄罗斯的时候学习英语,主动与法国的舞蹈艺术家交朋友说不定他也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纽瑞耶夫叛逃的戏剧性还在于,哪怕他的叛逃是临时起意,也充满了各种偶然性。正是他在晚宴中结识的女舞蹈家让她的朋友,智利人Clara Saint观看纽瑞耶夫的演出,并将Clara Saint介绍给了纽瑞耶夫。而纽瑞耶夫能够成功叛逃,离不开Clara Saint与机场警员交涉,而她又恰好是文化部长故去儿子的前女友,这个身份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如果这一切符合真实的历史的话,那么纽瑞耶夫的人生可能是开了挂。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天时地利人和真的也是缺一不可

  什么是自由而不羁的灵魂呢?当警长让纽瑞耶夫独自做出选择,一扇门返回机场,回莫斯科的航班在等着他,另一扇门则通往巴黎的自由世界。当警长带着Clara Saint走进房间时,那扇通往自由的大门徐徐敞开,白乌鸦自由了。

  遗憾的是纽瑞耶夫1993年死于艾滋病,作为艺术家的生命戛然而止在55岁。和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涂鸦艺术家凯斯·哈林、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演员洛克·哈德森等人的命运一样,他们纵然有着艳羡大众的艺术才华,但在致命病毒面前不堪一击,带着自己的才华匆匆离开世界,留下无数人的扼腕叹息。

  《白乌鸦》影评(七):Say you, say me

  这片是昨天北京时间凌晨3点左右在飞机上看的。飞机一点起飞,前面两个钟头听莫扎特的安魂曲酝酿睡意,却越听越精神。然后找电影来看,看到一个男芭蕾舞者,明显不是我花(一直吐槽法航的影音部分为什么不放些他们歌剧院的经典剧目),点开来看,上来就是拉尔夫·费恩斯顶着个苏联式的地中海秃头,哈,原来是关于传奇舞者努里耶夫的。还是他老人家亲自导的!最妙的是此时飞机正飞过广阔的西伯利亚,努里耶夫的老家。

  2个多小时,剧情平平,演员平平,叙事手法平平。努里耶夫的一生是不次于尼金斯基的,但是整个剧情既不连贯,对人物的塑造也不够有力。而选角更是失败,宁肯普鲁宁(去年他还因为不当言论被巴黎歌剧院取消邀请)演努里耶夫,多少还有努里耶夫本人对芭蕾的狂热。而伊万科,除了浓妆出来有几分像努里耶夫本人,实力上跟传奇努里耶夫实在差太多。伊万科根本就不像个芭蕾舞演员,怎么能胜任舞神的角色!整个片子的亮点就是正片结束后那段努里耶夫本人的舞蹈录像。

  努里耶夫为舞蹈狂热,狂热到忘我的地步,全年不歇地演出,他前无古人,目前也没有赶得上他的勤奋程度的男演员。他每场演出都堪称完美,更是可怕。他是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拉尔夫·费恩斯既没拍出他的成长,也没有拍出他成熟期的王者之风。只是在他叛逃法国的经历上浓墨重彩了一把,突出的还是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而这位童星出身的小姐姐演技永远未成年

  努里耶夫死后这许多年,巴黎从未忘记他。巴黎歌剧院的诸多保留剧目都是他最后的年月重排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天鹅湖》、《舞姬》、《雷蒙达》等等。他给男演员加了很多独舞的戏份,从而把男演员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努里耶夫是只是一个出生在火车上的穷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对美的理解,特别是男性美的理解是独一无二的。拉尔夫·费恩斯根据那本不合格的传记只选了他狂的片段来拍。实际上,努里耶夫的狂傲背后是举世无双的勤奋和天赋。看一看他的收藏品就知道,他在巴黎宅邸披一身中国龙袍,你不会觉得他造次了皇家威严,相反,会折服于他就是舞蹈沙皇。他重拾《舞姬》,当时已病入膏肓,命将不久,但他以一贯超人的自制力,完成了重排,令一部被遗忘已久的经典重见天日,并且令Solar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男主角。

  拉尔夫·费恩斯作为导演功课没做足。努里耶夫的人生最精彩的在他叛逃之后。苏联直接要灭了他,戴高乐不敢留他。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Margot Fonteyn邀请他到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搭档,直到奥地利给予他合法身份。但最后的年月他还是回到了巴黎,在加尼叶宫的舞台上工作到最后一刻。他辞世前,爱徒Laurent Hilaire演Solar,谢幕时请恩师上台,他一身西装斜搭一条披肩,气势不减当年。

  努里耶夫是个眼里只有美的人,一个纯粹的爱芭蕾的人,一个倾尽所有展现舞者美的人。他不吝惜自己的体力,不畏惧受伤,他举手投足充满生命力。徒弟Hilaire一身贵气,但是没有努里耶夫那种勃勃的生命力。这股强劲的、为美能付出一切的生命力,难道不才是导演应该深刻发掘的吗?

  《白乌鸦》,名字很诡异,大概是针对努里耶夫最负盛名的《天鹅湖》而来,导演认为他不配白天鹅,充其量是只白乌鸦。无知是多么可怕。努里耶夫之于芭蕾,岂是天鹅、乌鸦能形容的。冷战时美国也拍过以努里耶夫为原型的《白夜》,就是在他叛逃后不久。电影情节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一提那首著名的插曲Say you, say me,大概无人不晓。

  飞机于5:55分准时抵达戴高乐机场。这是个从不缺乏故事的传奇之地,《幸福终点站》的原型据说至今仍在机场的某处供人瞻仰,努里耶夫在是在此冲向法国警察寻求庇护。回答了几个海关人员的蠢问题之后,不禁自问:这时代有变化吗?没有,也许这就是拉尔夫·费恩斯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真正原因。

  《白乌鸦》影评(八):从电影《白乌鸦》看政治逃亡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苇(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5040517/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看到《白乌鸦》结尾处,脑中不禁浮现了这首诗。

  影片主人公纽瑞耶夫(Rudolf Nureyev)生长在苏维埃政权统治下的俄国,年轻俊俏的芭蕾舞蹈演员,天赋异禀使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大胆和叛逆。在一次随团访问法国表演时,邂逅了几位热心真诚的法国朋友,并最终在朋友和机场警察的协助下,成功逃离俄国国家情报局(简称KGB)的威胁和强制,最终留在了法国,却再无法回到成长的故乡。

  在随团访问结束后,纽瑞耶夫和其他团员一同抵达机场,准备返回俄国,就在此时朋友挺身而出,在和法国机场警察协调后,决定以政治庇护的名义帮助纽瑞耶夫留在法国。本片最精彩的高潮部分正是在机场的一刻,当法国警察和KGB当众拉扯的几分钟内,在纽瑞耶夫的脑中,“家乡”和“童年”在关键时刻结束后已成为永久的回忆- 劳苦的母亲,启蒙芭蕾舞老师,以及瓦佳诺娃芭蕾学校的Pushkin夫妇。他已知道结果,“祖国”已经被那个老师日夜精心培养下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绝伦的自己背叛了,尽管前方有着自由,命运已经决定一辈子都要背负着沉重。这沉重不会离开,亦不会被忘记,只会时常提醒我们的过去,令我们时感耻辱,时感羞愧,时感内疚,时感怀疑。

纽瑞耶夫在巴黎

  影片讨论了两种存在于任何一个政治逃亡者的矛盾情绪:爱国情怀以及对自我的向往。两者之间的对抗以及渐进激化的矛盾。爱国情怀夹杂着对国家的遵从以及个人情感纽带,倘若鲁道夫叛逃,他将面临着国家对他的制裁,同事的疏远,以及个人名声的摧毁,他在苏联的形象将从一个备受瞩目的芭蕾新星,一个受导师和师母爱戴,同事敬仰的年轻人,到万众唾弃,被国家和人民永远边缘化。个人方面,是与故乡和私人情感切割,是永远回不去了。被离弃,被遗忘,被隔绝在外。而这种背离,正是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和艺术追求相悖。这种背离,只是国家情感与个人情感混淆之后才有的政治能力,国家敌人即是个人的敌人。独裁政治在鲁道夫的故事中即是以这样的手段达到其目的,个人的服从即是独裁运作的必需条件,而这种运作无疑是建立在“暴力”方式之上:即使用恐吓、折磨、以及灭亡之方法夺取个人情感诉求。亲情、友情、爱情、名声、利益、自由、精神追求、身体、以及性命在强权政治之下毫无保障,而在这紧急止咳变成了交换条件:即与服从强权政治和个人幸福诉求之间做交换。而即使交换成功,鲁道夫随芭蕾舞团回国,也仅是受限制的自由以及精神追求。

纽瑞耶夫和朋友们

  也许每一个异乡人,脑中都曾经经历这种背离的矛盾心情,离开养育自己的那片天空,寻找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希望离开的你最终得到那些故乡无法企及和给予的所有。

  在他离世后,瓦佳诺娃学校发悼念文:“他在巴黎得到了在俄国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

  《白乌鸦》影评(九):艺术的逃亡

  6月15日,上海电影节开幕。开幕片《八佰》因为“技术原因”至今无法上映。

  电影节最大的的亮点是《白乌鸦》的加映

  用罕见的白色的乌鸦来形容桀骜不驯的芭蕾传奇巨星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1938~1993)真是再贴切不过

  当时芭蕾舞中男舞者仅仅是陪衬而已。雷里耶夫的出现使得男舞者与女舞者平分秋色

  而他与芭蕾皇后玛戈·芳婷长达17年的合作成就了无与伦比的搭档记录

  然而这样一位舞蹈家却险些遭到面临监禁与流放的命运

  1938年3月17日“雷里耶夫出生在火车上,往后他也以时速100哩的速度度过了一生。”

  1958年,20岁的Nureyev加入了基洛夫舞剧团

  1961年5月努里耶夫所在的基洛夫剧团首次赴欧巡回演出他多次溜出去,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穿行。

  为此他收到了警告

  1961年6月16日法国巴黎Le Bourget机场上级决定将雷里耶夫遣送回国。

  在友人的帮助下雷里耶夫要求政治庇护。

  苏联法庭对雷里耶夫进行了缺席审判以叛国罪判处流放7年。1987年,雷利耶夫被允许向弥留之际的母亲告别,但“看望后立即返回不得停留”

  1993年1月,雷利耶夫在巴黎去世。

  杜尚不画画后台输入白乌鸦获取资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