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经典观后感集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Mahiro Tanimoto / Ishii Yuich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观后感(一):人的旅途一生无非是一场罗曼史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小偷家族》,两部片子都异常相似地在讨论所谓“虚假的亲情”。
在亲情关系中,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看似是与生俱来的,是明白无误不需要辨别的,这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常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对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午后袒露的心扉甚至比在家中说的真心话还要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应该交由两个人的相处状况来决定,而用所谓的家庭角色来进行联系和区分是最没有逻辑,也是最粗暴的关系定义方式。
所以,在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层面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真实与虚假,你看到的,你触摸得到的,就是真实的,其他一切,皆是幻想,是自我构建。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观后感(二):又日本又反日本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欧盟电影展开始啦!神秘的赫尔措格今天终于打到卡了。 这部电影让我突然开始思考“跨文化交流”的一些问题。赫尔措格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某些核心的东西,但是呢,这些东西并不是从内部生发出来的,而是来自外来者审视的目光。这导致,他的方法论又很“反日本”。 大概可以猜到赫爷爷为什么要选择以纪录片为手段,或者这样有助于表达出那种在谈论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事情时的表面感。但,日本人情感中的表面感却不能真的以表面化的方式来呈现。他们固然不擅长于思考,那是因为他们太沉溺于感受。 人们忠实扮演社会身份但却对自我感受弱于表达(总是说废话或者沉默),是因为他们更习惯于倾听。他们的很多情绪,无法直说,一旦直说便不再动人。 冷静记录,作壁上观,套层象征的方式。。。也不是不好。只是,实实在在地让这个感性的民族在镜头下失去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诗意。 这就是我觉得诡异的地方。
在欧盟影展上完成了对赫尔佐格电影的初体验,想不到观感是这般奇妙和矛盾。在有着浓重纪录片色彩的叙事背后,是一个较为简单的故事结构,而导演想借着第三人称的观察视角点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石井裕一由单纯的乙方逐渐变为走入客户的家庭以及情感体验的“替代者”,在进一步的“越界”边缘选择了克制,并对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产生怀疑,最后陷入不知如何面对自己家庭的痛苦。赫尔佐格将石井作为提出自己悲观看法的主要载体,也理所应当地增加了一些细节:
访问机器人旅馆时那段长长的机器鱼大特写,点缀着石井与机器人同框在鱼缸壁上的反射,让我们不禁思索他紧锁的眉头下是怎样的心态变化。自己所为一个在为不同阶级服务,扮演不同角色时填补客户的欲望与情感空缺的服务人员,与逼真的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它们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服务,也可以在阳光明媚的下午问一声“您今天过得开心吗”,也可以用新奇的方式娱乐大家。独自体验殡葬服务,本不是客户要求,而石井却由于已渐渐走进这个家庭而主动导演起自己作为“父亲”的死亡事件,划定并恪守服务者的边界。一向以出售情感体验盈利的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老板,这个时候反而突变成了主动获得体验的客户。
至此,石井逐渐让我们看到他矛盾的内心,但依然是旁观,导演无意直接讲述其精神与道德困境。无刀武士之梦,在失色后变得异常诡异。一切都是逢场作戏,就算是缺少了打斗中最重要的刀,梦中的武士依然可以杀人切腹,而古乐不停。难解的梦,亦是难解的心。美丽的少妇带他去见的灵媒,也是人的情感诉求的商业化体现。影片少有的将石井作为完全的旁观者进行叙事,但这其实是在审视自己。灵媒给建议时手机声响起,这似乎有些讽刺的一幕让他更为矛盾:看似充满魔力的中肯建议实际上也是为众多客户服务的一部分。直到最后他缓慢走近自己的房门,却被楚门式的担忧所困扰,蹲在门边,而在玻璃门后,是他的小孩模糊的双手与面容。与樱花树与晴空塔共享一个明媚的白天,而这里却是男主混沌的开始,影片也在这里结束。
而千寻作为另一个主要人物也在情节上不断推动男主的思绪变化。随着影片的进行,观众眼中的二人间情感随着向石井的篇幅倾斜不再如千寻与他拥抱,谈论暗恋男生和带黝黑的小朋友玩时一样动人,而在千寻角度的故事线中却是相反的。直到最后,女孩被淡化出视野,所以连她是否知道他不是自己的父亲一事也变得悬而未决。导演在结局处给足了开放的空间,亦如全片伪记录式的手法在人物情感上的点到为止,至于是否是由于浅尝辄止而破坏了原本巧妙地情节设置,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人的情感能否被这种经济行为所代替。既然幻觉这么容易获得,那么情感的价值又怎么定义呢?
内容之外,赫尔佐格的独特拍摄手法意在将非虚构元素置于叙事语境下进行混合叙事。手持摄影虽看起来极为别扭,却帮助影像提高了生活的真实感,创造观众与叙事对象的距离感,是一场消除记录与表演边界的实验,尽量达到观察而不去判断的效果。此外,转场和“掉帧”慢镜头烘托氛围在我看来过于简陋,好在配乐中大提琴的轻柔张力增加了叙事中的宁静气氛。
如果说这是赫尔佐格的《迷失东京》,那便是一个德国人在日本以异乡人的眼光对于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抑或是日本社会,人类社会的情感需求中真假的悲观审视和怀疑吧。(7.0/10.0)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观后感(四):《视与听》|评《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原标题:《家庭房罗曼史公司》:沃纳·赫尔佐格探索了一项非常私人化的日式服务
文:Katherine McLaughlin
在日本,家庭成员租用服务提供包括对于孤独的治愈一直到对秘密之耻的圆谎。赫尔佐格在这部感情细腻的电影中遭遇了一个为了替代家庭中令人失望或缺席的亲人而存在的男主人公。 沃纳·赫尔佐格最新的电影尝试探索日本家庭租赁公司的一隅,并且承诺对于之一主题报以一种同情和理解的态度,于是他邀请Yuchii Ishii,一家位于东京的家庭租赁公司的老板,来在影片中扮演自己。2018年Elif Batuman在为《纽约客》写的关于租赁朋友和家庭成员的现象的报告时,曾花时间接触了Yuchii Ishii和一些他的客户,甚至她也为自己租赁几个小时的母亲来亲身体验。然而,赫尔佐格拒接自己介入到电影中,禁用了赫尔佐格式的招牌画外音,为了从西方视角观察日本社会的这一怪事。赫尔佐格似乎是以一种简单精微的方式去接近他的主题,但其实上也是需要检视的。一部分用旅行纪录片的方式,一部分用细致调查的方式来探讨孤独的困境,这部影片是非常精彩的。 片子的开场,Ishii在散漫的步行大道上等待12岁的女孩Mahiro。他被她的母亲雇佣扮演她的一生都为谋面的父亲。Mahiro不知道事实,整部电影表现故事终将通向一个苦乐参半的结局,并在其中穿插了和其他客户相处的片段内容。 当我们看到一个因为肤色而被排挤的小女孩,不免为之心痛。Mahiro带着她,和Ishii一起去刺猬馆和东京塔参观。当我们看到Ishii为一个高铁操纵员(他早了20秒开动了列车)承受了老板的责骂还当众下跪,又不免吃惊。每一个细致描绘的事件都展现了一种人性的古怪方面,并且用旁白对于我们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编出的那个故事进行了评论。
赫尔佐格走到场景之后,展现了客户签约的过程,其中Ishii不得不提出很多极私人的问题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也看到一群以此为生的演员,他们有时甚至扮演很重要的家庭成员,诸如一场婚礼中新娘的父亲。客户选择这项服务的理由各自不同,其中的一个理由可能是丈夫有酗酒问题,而同样关于“成瘾”的主题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整部电影中。复杂的问题招致复杂的情感和一种两难的困境:虚假的快乐是否真正对于情感有益处。 有几处,《家庭房罗曼史公司》使人想起沃纳·赫尔佐格针对繁忙的大都市的记录哀歌,以及他关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寻找小津》,赫尔佐格在其中现身说法。家庭的主题,是小津电影中的重要主题,赫尔佐格以一种温柔的语调带领着观众。他不带褒贬的展现Ishii的服务提供了我们静思对于一个家庭单位的所失所得,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人的境遇”。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观后感(五):终于柔软下来的赫尔佐格
毫不夸张的说,赫尔佐格是我选择纪录片导演这个专业的原因,他重塑了我对纪录片的所有认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从未在电影中隐藏过自己的作者身份,他会强势地介入角色的生命,毫不避讳和观众目光相接。这就是赫尔佐格。一个强势而坚定的叙事者和记录者。
但这几年,赫尔佐格变了。《白钻石》里他的探索开始蒙上一层抒情的凝视,而在《会见戈尔巴乔夫》中,面对老政客熟稔的话术时流露出的那一丝丝迟疑和窘迫。已过古稀之年的赫尔佐格,一直在为孤独的唐吉柯德写书立传的赫尔佐格,终于在这一刻开始变得充满温情。
在之前的影评中,我写过赫尔佐格的创作核心是基于纪录片的。他的演员,是与他棋逢对手的金斯基,两个菲兹卡拉多式的人物,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为创作的基底,将一切痛苦与狂喜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陆上行舟并非虚构。孤独的逐梦者,孤独的狂热者,那一切都是他们内心的投射。
纪录片也正是这样一种艺术。
话说回来,《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其实是一部蛮为难观众的电影。拍惯了宏大风光的欧洲导演在拥挤的日本都市依旧用配乐将画面的缝隙填的满满当当。在离场时,我听到过不止一次“中途想离开”。在所有创作者都在奋力用更精彩的视觉体验讨好观众的今天,被称为“新电影的意志”的赫尔佐格,是少数有资本可以不顾观众是否有耐心看完他草率的镜头,愣是把这么一部片子搬上银幕的导演。尽管影片89分钟的体量,大概只是一部小品甚至是习作,但却是近几年他最令我惊喜的一部作品。
影片中的石川先生,事实上真的是一家家庭成员租赁公司的老板,他在片中扮演自己。这种服务和前两年国内闪现的“租个男朋友回家过年”十分相似,只不过在压抑且追求秩序的日本,形成了有规模的产业。在纪实风格的镜头下,那些一幕幕人间喜剧翻到披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希望再一次体验中彩票之后惊喜感的女人,与石川先生会见时声音是那样的微弱,但眼睛里却充满期待和狂热;让列车提前离站开走,找来石川先生代替自己挨下上司责骂的驾驶员,在一切尘埃落定之时逃出生天的模样仿佛他替他挨下的不仅仅是一顿骂,而是真真实实朝着他面门挥来的一刀。穿着性感的女孩,雇佣虚拟的狗仔队拍摄自己以图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名声;和女儿一同生活的母亲,对扮演自己丈夫的男人发出邀请,想要以此慰藉自己的孤独。
虚构的朋友,虚构的亲人,虚构的粉丝,这一切对于这些人们来说不过是短暂的望梅止渴。不过,若能在现实中饮到甘泉,谁还需要那些酸梅子呢?
习惯介入拍摄对象生命的赫尔佐格,这次却藏在了摄影机身后。粗粝的手持镜头,也是对男主人公石川先生“演员”这一身份的否定。自己的扮演的父亲一角,被从未真正见过自己父亲的少女识破了,石川先生动摇了,他在神社前踯躅,找朋友解梦,也是解自己心中难解的难题。单身母亲雇他与自己一同拜访灵媒,试图询问死去的丈夫前路该如何走是好。尚且还拥有未来的人都无法回答的难题,已往的逝者又如何能能够解答呢?当灵媒坐下的刺耳的手机铃声响起,石川先生的位置和摄影机,以及坐在银幕前的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讽刺。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所谓真实的意义。
在我自己的旅途中,一个居酒屋里,曾遇到过一个对着店主放声大哭的中年男子。我听不懂日语,也不知道他刚刚经历过什么。但事实上,每一个随着社会洪流高速运转的现代人,应该都有这么一刻泪水决堤的时刻。隔着薄薄的门扉,孩子的小手印从磨砂玻璃中透出来,高大的石川先生坐在墙角,蜷成一团。影片到此戛然而止,这一次的赫尔佐格没有用自己带着德国口音的招牌式画外音带领我们思考,而是让我们自己沉默,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