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旅人读后感100字
《星海旅人》是一本由阿缺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海旅人》读后感(一):我只是想向阿缺请教一下,一个19人读过的书是怎么刷到9.4分的
我居然不知道阿缺老师出长篇了,特地来恭喜一下。看标题想到阿缺老师在新科幻上发表的《星辰暗旅》,新科幻可以安息。
我查了一下中国科幻标杆的三体,三部曲没有一个超过9.4。张冉老师的作品也没有一部超越9.4。这件事情足以证明阿缺老师已经超越刘慈欣和张冉,成为中国科幻第一人,上海堡垒可以安息。
我又查了一下豆瓣超过9分的书,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种公认的文学大师都有书没有超过9.4。证明了阿缺老师的处女长篇不仅做到了中国科幻第一,还打开了中国科幻的大门,跨越到世界文学经典的范畴。托尔斯泰幸亏已经死了,要不然他活着看到阿缺老师取得的成就,一定会和评论区的人一样给阿缺老师打9.4分。而且阿缺老师不用担心给死人书托发红包。托尔斯泰可以安息。
9.4分,19人。已经充分说明了这19人的品味,他们不仅是华语科幻圈的半壁江山,更是中国人的半壁江山,更是世界文学的半壁江山。原来中国科幻是以这样的方式进步的。我觉得,这19人对不起阿缺老师的贡献,你们竟然只打9.4分,我也决定成为半壁江山,我也想拥有你们的品味,我决定给阿缺老师打10分。我也想以刷分的方式帮助中国科幻前进。我荣幸成为看你书的第20个人,因为中国科幻只有豆瓣上这20个人。
阿缺老师,你看你老曝我截图玩二五仔还骂我的套路,我还是帮你刷分,和张小北这种带水军跑到我书里刷低分的心胸狭隘之辈呈鲜明对比。但是请你不要再主动加我微信了,你已经加了我两次了。冉爷看到了不好。我多么为你着想。
就凭这19人刷的9.4,中国科幻请安息。
《星海旅人》读后感(二):不知所云的碎碎念
看简介有点言情小说的感觉,看完又觉得还是更像冒险故事 初读的时候有一种看文笔好的爽文的感觉,主角一路成长,独自对抗一家大公司,在各种阴差阳错下化险为夷,最终走上漫步星海的路途。 但又有不像爽文的时候,靳川被抓进监狱,性情大变,卷卷最终还是病死了,吕成琳也没有一开始就跟着靳川走,后来也不知道找没找到。 本来很疑惑为什么是一个不太新的点子,就是一个普通的成长冒险故事,但是想了一想还是觉得这依然是个挺浪漫的故事,坚毅隐忍的少年最终成为了星海旅人,兴味盎然地去探索宇宙,遇到许多人,心里也藏着人。
很喜欢后记里面关于科幻的浪漫的表达,科技让我们的世界变小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又会变得很大很大,那些浪漫的,决然的,富有冒险精神的,离开了便无法回头的故事还是会存在(突然想到了古代的武侠小说) 感觉文章还有好多可以扩充的部分,靳川的成长历程,甚至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让我感觉到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的灵魂,而不是为了主角形象的塑造而存在的一个单薄的角色,自己也可以想到好多好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我讲我奶奶的故事,让我没有了在我讲我爷爷的故事里面,留下的不甘。至少现在是两个人都各有所爱了(对不起,看言情小说的女孩子本人就是这样>人<)
最后!真的很喜欢阿缺大大的文字表达,像星光渐隐,浓云卷积,暮晚生霞光之类的,真的是很有表现力的文字,还有一些很好很好的比喻, 还有一些其它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讲反正就是很喜欢,期待下一部作品。
《星海旅人》读后感(三):趁着没人我来随便写点儿
剧透警告!
——————————
《我讲我奶奶的故事》很有共鸣。比《我讲我爷爷的故事》好多了。我奶奶,我爷爷,勒川,三个故事叠在一起很有味道。奶奶经过了那么多的磨难,在生命的最后与当时那个改变自己生命少年的弟弟重逢,突然很感谢那个少年选择成为旅者,旅行的意义便在于遇见,相聚,错过,和重逢。
徐老师死了
卷卷递缝好了的衣服给他
男主的三观我是不太赞同的,为了带一个女孩走拖死了十个承诺过要带他们回家的战友,毁灭了童年好友的理想并造成他的自杀,还不回头看一眼?。不过阿缺老师还是一向地把人物塑造得比较好。人物的所有选择都基本合理。
个人觉得中间那段性格转变又变回来太突兀,不如就写一直没变过,另外如果男主在监狱里关过两年,养女此时已经不是个小萝莉了。十四五岁也该有了。还有就是个人觉得男主和成琳之间的感情铺垫还不够。主要就是女主刚去找他,下一章他就死了,《星葬》为了催泪,对于他们感情的突然强化不太合理(我有一匹马,南来北往 海角天涯(应该从这个角度再强化一下男女主感情的))。总体情节不完整,求快出外传补充。中间两个连在一起的故事有点太大了,感觉前四个故事基本是一体的。只有最后两个故事才有“旅人”的感觉。
有几句人物对话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加了四川话的影子?文字上可能是这篇小说战线拖得比较长的缘故,隐约有些文笔从生涩幼稚到比较成熟的过程的感觉。
最后:我就想问一句,刚刚写到成琳去找他,男主就死了是什么情况?最后成琳到底有没有跟男主相聚啊,男主到底有没有死?结尾故事里都过去快100年了,男主到底是没死并因为红虫的缘故长寿,还是由于星际旅行相对论时间的问题。
不过这样编排确有高明之处,《星葬》和《红虫》的转接刚让读者痛心,后面的重逢又让读者宽慰,至少,不管他死没死,他曾走过,曾相逢。
《星海旅人》读后感(四):《星海旅人》读后小评
虽然这部作品在推广时总是被称作“阿缺首部长篇科幻小说”,但看完之后我认为与其说是长篇,它更像是同一世界观下、由六个中短篇构成的系列小说。故事围绕主角靳川展开,截取了他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片段构成了这六个篇章。
靳川在矿产星球暮星长大。《少年往事》讲述了星球上的矿工团体与掌管星球的疆域公司之间的斗争。穿插在这场工人与资本家斗争之间的,是靳川的身世之谜和他与女主角吕成琳暗生的情愫,既有少年的懵懂与青涩又有中二的正义感。
不过,从开头就渲染的、事关靳川身世的神秘胎记解释得很牵强,后文也再无进一步说明,这个坑最终并未填上。
《落雨之城》发生在多年之后,讲述了靳川在偏远星球的偏远小镇上对抗恶霸的故事,是书中中二气质最强的一篇,泪点和爽点兼具。如阿缺一贯的风格,故事的情绪从一开始就一路走低,这一篇的虐心程度尤甚,一些桥段虽有冲击力,但有些刻意。
《洛城故人》和《红虫》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科幻元素在这两篇中不再是背景板,成为了剧情核心。
靳川在接私活儿时无意中卷入了疆域公司的阴谋,一边是人类进化的新方向,一边是许多无辜者的性命,他必须做出选择。同时,靳川少年时的爱慕对象吕成琳和玩伴王胖子再次登场,他们的三角关系也随事态的进展开始发生变化。
在《洛城故人》的开头,作者做出了一个十分突兀的设定,将冷酷正义的靳川变成了一个油嘴滑舌的痞子形象。对主角巨大转变的原因只寥寥数语带过;这种转变对推动剧情也没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到《洛》篇最后又转了回去。这个弯绕得实在是多余。
除此之外,这两篇的完成度还是很高。核心点子不新,但作者对其充分地利用,既有极具画面感的激烈战斗,也有故布疑阵的层层悬念。人物和感情也在这两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靳川和吕成琳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然而,故事在此突然告一段落。
《星葬》是围绕黑洞吞噬恒星这一奇景搭建起来的一个篇章,直到这里才是对书名“星海旅人”的诠释。对奇景的描写波澜壮阔,并寄情于景、推向高潮,情绪调动十分到位。
但是,这个故事跟前面四篇脱了节,不仅突然转换了叙述视角,而且对靳川和吕成琳在此之前遭遇的变化只极其含糊地提及,给人的感觉是《红虫》和《星葬》之间有一段至关重要的剧情被从书中抽走了。
至于《我讲我奶奶的故事》就离题更远了,它是阿缺旧作《我讲我爷爷的故事》的姊妹篇。我甚至怀疑这是一篇《星海旅人》系列之外的故事,为了加入书中而强行塞进了靳川这个角色。
《奶奶》的故事核心跟《爷爷》一样:奶奶在命运的作弄下错失真爱,最后成了“我”奶奶。两篇的科幻元素也同样十分薄弱,完全可以剔除。它们的剧情有所交叉,但却跟《星海旅人》的前五篇无关——除了那个可有可无的靳川。
我认为从《奶奶》中移除靳川这个角色,让它脱离《星海旅人》、改写为独立的故事会更好。
整本书的每一篇都透露着浓浓的阿缺风格:故事浪漫,人物丰满,感情丰沛,剧情催泪。每一篇的情绪都从开篇开始不断地下行、下行,压抑到让人窒息时再一把拉回来,让读者的情绪得到释放,顺势收官。这是阿缺的拿手好戏,在每一篇中都完成得不错,但一次性读六篇情感变化相仿的作品,就不免显得套路了。
另一方面,作品疏于主线剧情,缺少长篇小说应有的谋篇布局,作者的把控能力仍然只是中短篇级别的。几个故事仅仅有相同的人物和世界背景,除了第三、四个故事可以连起来当做一个中长篇外,其他故事都相对独立。尽管可以看到作者在努力组织一些贯穿全书的细节,但在大局上仍然离通常意义的“长篇”有一定差距。
《星海旅人》读后感(五):后记
《星海旅人》后记
其实并没有多少干货可以分享。不写小说的时候,我是个非常低俗且无趣的人,在街上遇到了,你都会皱眉绕开走;而写小说时,勉强超然一些,但依旧无趣——趴着敲键盘,也很难有趣起来。
但还是去参加讲座,主要是贪恋人群的热闹。想见到更多的科幻迷,尽管可能不会直接交流,绝大多数也只是一面之缘,再难相见。但看着跟自己一样的人,会莫名心安一些。
而这些讲座中,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
“科幻到底有什么魅力?”
对这个问题,我有标准答案:因为读科幻可以让人挣脱现实桎梏,打开视野,加深对时空的理解,保持对宇宙的敬畏。科幻能饲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比读其他类型文学的人更了解科学。在这个世界被科技日新月异地改造着的年代,科幻是让你能站得更高更稳的磐石。
这既是标准答案,也是读者朋友们想听的答案。每一次,我也都这么回答。
你看,我说过我无趣,没骗你吧?
但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我应当向你坦诚:就个人体验而言,我对宇宙的宏大、人类命运的忧思以及技术对人性的侵蚀等命题,都无法共情。这不是这些科幻作品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但原因复杂,下本书再聊吧——如果还有下本书的话。
我能体验到的科幻的魅力,只在于它的浪漫。
是的,浪漫。
这是一个你不常在与科幻有关的场景里能看到的词。这也是个小里小气的词,怯生生的,只能躲在“科技”“宇宙”“史诗”未来“这些庞然大物后面,哪怕偶尔冒头,也会受到讥笑。但对我,它的确存在,且一直维系着我的科幻阅读与创作。我现在试图向你表明为什么它会有这种吸引力。
就像前面说的,科技缩小了世界,网络覆盖这颗狭小的星球。一个手机,就能把时间和空间缩进网格里,触屏界面上的按钮。成了人类新的肢体;可以冒险的地方越来越少,未知之地被网络蚕食,大多数人在都市里出生,也将在水泥中死去。而在这短暂的几十年里,人们只能从互联网里来更新认知,而网络资讯,又是如此贫乏。所有的热点,都发生过;所有的时尚和潮流,都是陈旧事物的借尸还魂。
当然,我并不否认如今的便利,我自己也是真香党。只是偶尔想想,还是觉得遗憾,这个年代不容易发生浪漫、决然、富有冒险精神、离开了便无法回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适合的场景,是星辰大海,是科幻。
所以我爱科幻,尤爱科幻几大经典类型中的太空歌剧。
在银河尺度的舞台上,距离和空间再度恢复了它们的庄严,是难以逾越的存在;曾被科技膨胀得忘乎所以的人类,重新成为虫子。
错过了这间酒馆里遇到的人,在十亿星辰里,再碰上的概率就几乎不存在。
道路不会有尽头,前方永远是未知。飞船把文明的种子带到陌生的星球,埋下去,又立刻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你在深夜抬头,所有闪烁的群星,都是人类文明的荣光。
而在这样的背景里,有一个人,搭载着不同的飞船,在每一颗星球留下足迹。他疲倦,但永远兴味盎然;他渺小,但浩瀚的星云都是他的朋友;他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但孤单的时候,只会掏出一张因老旧而掉帧的液晶照片。
这是我心中浪漫的极致。
也正是因此,在很早前,我就想写下这个人的故事。我记得大学军训时,在烈日下咬牙站军姿,我就是靠在脑海里排演这些故事的情节,来让自己挨过这些时间。往往一个故事排演完,一上午的军姿就结束了。
后来每次等公交或等人时,也会发呆构思。只是随着环境变化,心境也与旧日不同,想的故事也变了。你在本书里看到的这六个故事,跟当时军训时构思的,就已经完全不同了。倘若我现在重新开始写,也会是新的故事吧。
但故事的内核,和试图去营造的氛围,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这本书里,我想呈现的是一个人在星际年代里极富浪漫和冒险精神的一生。而一生太过漫长,我自己也只走了不到三十年,体验不够,笔力也不足以驾驭这么大的体量,所以构思了那么多年,却一直没有动笔。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的是对本书影响很大的“追随”三部曲。这是路内老师的作品,虽然题材不是科幻,但它提供了略为取巧的写作思路——在“追随”里,路内老师是用三本书,讲述了主角经历的三个时期。尽管书中主角的身份变化,所爱的人也不同,但读者会知道,三本书的主角都是作者思想的延伸。
于是,我也截取靳川生命中六个重要阶段,将之串起。你可能会看到在不同的故事里,主角的性格截然不同,倘若使你感到突兀,我很抱歉;但我的本意,是觉得人在不同阶段,性格确实会有变化。20岁和30岁的时候,他是不同的人,而中间那些琐碎的改变,我又没有兴趣去写。
不过我现在意识到了这个麻烦,而又得益于这本书的形式,使我可以在中间和之后添加新的故事。这并非亡羊补牢,因为我也不愿靳川的冒险就此结束,写这篇后记时,我也正写着靳川帮卷卷筹钱时经历的一次冒险。完成后,可能会以外传的形式出现。
最后,非常感谢本书的责编姚海军老师。过去的几年里,姚老师对我的写作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指导,具体到本书,当看到返给我的文档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时,让我既感动又惭愧。还有负责校对的魏映雪老师,在周末的清晨跟我逐一核对书中的用词和造句,非常细致与专业。能有这样的合作,是我的荣幸。
而最感谢的,是您的阅读。让我们下一段旅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