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影评摘抄
《背叛》是一部由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执导,Albina Dzhanabaeva / Dejan Lilic / 弗兰琪丝卡·佩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叛》影评(一):良心的抉择
这是一部高智商犯罪题材的电视剧。通过良心与罪恶的激烈碰撞,展示了人们灵魂深处忠诚与背叛的激烈厮杀,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那种盲目、焦躁、迷茫、彷徨的心态。
剧中展现了一系列的背叛,方子云对自己理想的背叛,叶红军和夏英杰对宋一坤的背叛,最后宋一坤对自己的背叛。诠释了大变革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剧烈思想撞击。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也有自以为是的轻狂。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焦躁、惶恐的心态比比皆是,贯穿始终。
该剧以新鲜的视角,展示了人们在大变革时代思想的变化,以灵魂的追问和良知的觉醒昭示了做人的真谛,发人深思。剧中人物刻画细腻准确,剧情沉稳,凝实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背叛》影评(二):为追查出轨而“日久生情”
医院诊所、公寓居所、宾馆房间,是充斥于俄国电影《背叛》那125分钟的小景别,似乎关于出轨和背叛,非得在这样逼仄的时空中,才足够惊心动魄直摄人心。
身体精壮的男人被安排了一场体检,过程中女医生啜泣起来,“我老公有外遇了。”碰到一个可怜人,事业有成、娇妻贤惠的男人不免如此想着,说着礼貌性的同情客套话,稀疏平常事,人类的本能。“他的外遇对象是你老婆。”别开玩笑了,但稀疏平常的人类通病落到自己头上时,不可能、焦虑、愤怒、压抑,就百味杂陈的同时涌上。
找清证据后,是报复还是原谅?这是一切以小三为主题的电影随后将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稀疏平常人类事在影像里最经常呈现的面貌。然而,作为本次威尼斯电影节最早亮相的主竞赛电影,其对家长里短八卦事的呈现方式也注定是特别的,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深度提纯了一种复杂情感,去驱动叙事。当你没能也不敢捉奸在床时,有着一种心理已经认定外表不愿相信的矛盾思绪,这种情绪导致让你在潜在敌人面前,坚持着每天的假面舞会,关心孩子学习的同时偷窥爱人手机,尾行跟踪暴露后得装作恰好路过,然后,每一夜,继续与敌共眠。
基里尔认为这是一种用人类现有词汇无法界定的情绪。为了集中火力呈现它,导演为角色去除了生活背景(城市、阶层)和社会关系(朋友、同事、亲戚、仇人),剑拔弩张的紧张感,于小景别中喷涌而出。或许是出于某种荒唐的证实欲望,或许是共患难产生的寂寞无助,被出轨的男女两人竟渐渐形成又一对欢喜冤家,出轨,周而复始的发生着,并具备了某种看似合理的逻辑。
这种复杂情绪或许没有一个简单辞藻能表示,但也绝非基里尔一人成功的用影像表达。电影中的这一对“被背叛”并又在各自重组家庭后继续“背叛”的俄罗斯男女,完全可以找到他们的中国同类——《花样年华》里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只不过没经小巷和车厢内的旗袍调情,没多来几次“你认为他是不是这样抱她的”“案情重演”,俄国人就以大无畏的实证主义逻辑,直接进酒店上床考察,并最终“日久生情”,成了灵肉纠结不清的永世爱(仇)人。
基里尔有着一部创意爆棚的前作《牺牲者游戏》,讲述一个需要在警方重现犯罪凶杀现场时扮演受害人的年轻人奇遇,从一个罪案现场跨入另一个罪案现场的他,要非常荒唐的被那些已遭逮捕的凶手一次次“杀死”,直至一晚被过世父亲托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情杀梦境,才从生活到价值观上开始全面坍塌。
相比上述那部热闹欢腾的黑色喜剧,安静沉稳的《背叛》可谓风格大变。没有奇观式的噱头,就只能对最复杂的人性和情感进行深度剖析的办法。可贵的是,基里尔完美的做到了,又一位能在Cult片和古典主义美学中游刃有余的电影天才。
导演采访:
让鸡同鸭讲的演员成就精彩戏剧(见)
http://ent.qq.com/a/20120901/000102.htm
《背叛》影评(三):背叛,身体出轨背后的社会隐喻
说来也巧,刚看完本片两天后,湖北武汉一对情侣阳台做爱不慎跌倒楼下双双殒命身亡,与电影中何其相似?可见,电影和现实的界限越来愈模糊了。
影片中的故事虽说不上波谲云诡,但两次背叛的人物场景、情节线索却如此令人玩味。相对封闭的影片空间与人物脉络在不时出现的暴雨和暮霭中更显荒凉。男主人公去检查身体,被女医生突然起来的爆料搞得方寸大乱,没有心药可医的心病就此种下。实地走访,表情分析,现场抓奸,针锋相对,妻子的拒绝承认与他主动认错道歉,着实表现出他的无可奈何与底气不足。唯有对孩子一段像个强者,但对整件事而言于事无补。女医生的家庭生活缺失的更多,丈夫,孩子,必要的身体接触以及夫妻沟通和信任。导致俩人在就诊时情绪爆发,环境下两人的彼此厌恶、憎恨、又在旁人在时瞬间的克制,都显示出两人的脆弱和理性。脆弱,是说两人只能对知道这件事的对方发泄和怒吼,不敢于也不甘于公开,哪怕自己的另一半背叛在先也不能多说。理性,更多的是以超理性的态度,在外人眼里还要保持自己的风度,可这超越的一段不代表他们就真的升华了,而是显得更加脆弱。
第二段故事延续了上一段故事,更延续了两人之前配偶的背叛。如果说真正见识过背叛自己也就彻底豁出去了,如同互动一样,之前配偶的不忠不仅萦绕在他们脑海里更深刻影响了二人的三观。预料中的背叛再次出现并最终导致男主角死亡,死因被定位心脏病,与开头呼应,更多了一层悬疑之外的冷漠。
前苏联的解体让我们看到了太多过去忽视,被忽视与强制屏蔽掉的问题。就本片而言,背叛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家庭,两次婚姻,涉及六个人。背叛本身的问题又引发了后续的危机,夫妻间的信任,子女与父母的僵化,婚姻制度的岌岌可危,婚外性的道德抵触与泛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团结的整体,一度标榜高尚、道德和社会操守的社会制度在原有社会体系崩塌的一刹那,所有隐藏于水面之下的问题都随之浮上了水面。我们看不到保尔那样的社会主义英雄,甚至看不到《办公司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辛苦工作操持家业的社会主义公民男女,只看到了表情延续着冷战时代相互不信任的麻木僵冷,与内心,乃至肉体的极致宣泄。葬礼上,悼词中对死去的中年男女极其推崇,道德楷模之类用词不胜其烦,但死者的身份背景(尤其男方),实际行为与背后那潜藏的刻意隐瞒呈现出极不协调的画面感。背叛的双方不仅没有被揭发,而是由于社会上各类人,团体乃至社会公众的仁慈,或者说利益左右而变了调性。说到这里,不得不想起北京的朱令案,如果开始就坦诚公布,何至于今时今日还搞得如此讳莫如深?每个同学,警方,医院,学校,每个人为自己的种种利益考虑,背叛了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的最起码的公众良知,葬送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生命健康,背叛了自己的同学,学生,病人和基本的道德体系。
恰如每个国家成立之初放映的多是军事题材,俄罗斯电影中的男性角色也由开始的将军,士兵,工程师等角色转化为商人,普通工作者等较为平实单一,更贴近现实。没有了与纳粹,美帝的斗争,没有了工业化革命的激情澎湃,经历戈尔巴乔夫同志的拆火车行动留下金融寡头和职权部门的位高权重。那百姓的生活就与曾经的挂满胸前的各类奖章彻底剥离了。他们开始酗酒,闹事,更开始婚外偷情,更会在妻子的百般抵赖下自我退缩溃不成军,然后自己又背叛爱人走上别人的老路。
影片中所表达的背叛在一片阴霾中讲述了一对男女不断的感情纠葛和出轨背叛,最可怕的其实是对外界的干脆不信任,甚至自我迷失,让自己也融入背叛,并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
《背叛》影评(四):肉体的背叛易,灵魂的背叛难
手贱了,点开某某观影座谈会纪要,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强烈建议下次豆瓣升级时添加一个智商和情商的测试,通过者方可注册,肯定会大大缩小和IMDB的差距。
这部电影不是悬疑片,也不是什么所谓的艺术电影。导演非但没有玩转情节,亦没有搬弄风格。
先划重点:
一、两段故事在时空上没有联系,女主(影片中没名字,我们就叫她女主)穿越树林的镜头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两段故事是通过人为的搭桥衔接在一起的。说实话,这儿的穿越手法与其说是点睛之笔倒不如说略显俗气,就是生怕无脑的观影者看不懂,我觉得更高明的做法是交给剪辑处理。All Right,这儿说的是女主老公出轨,她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这么做,因此她甚至想亲身体会一下出轨是什么感觉。出轨男女裸身而亡,女主穿上的衣裤正是警方装进黑袋子里的丈夫情人的,这代表着女主在接下来的段落里由被背叛者变成了背叛者。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后面的故事是设置在女主身上的一个假设,即如果女主出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二、车祸桥段不是白设计的。男主前脚离开,后脚车就撞来,命真大!果真如此吗?有点不对吧同学们,男主实际被车撞了!那个回旋镜头用的很好,正是隐晦地暗示男主的身亡。他刚被告知妻子出轨,心中充满疑惑,死不瞑目,从而引出第一段故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段故事是设置在男主身上的一个假设,即如果男主没死,会是怎样的情形。
这是一部研究人格本质的电影,有点像做了一个实验。以下对男女主角所代表的两类人在面对背叛时的行为特点以及各自的人格倾向简要总结:
男主和同类男人面对老婆出轨做些什么:回家哭;和老婆做爱;发现对方很投入就信以为真,笃定老婆没出轨。当证据确凿时,先不找老婆算账,而是主动和第三者的老婆做爱,似乎这是对老婆的一种惩罚。老婆死后,也许是出于家庭的考虑,觉得有必要给老婆一个得体的葬礼,但这只是表面,生活基本上不久就可以继续,甚至对女主产生好感,渴望进一步接触。看到女主因悲伤而疯癫,不知出于同情还是怜爱,他单方承担凶手的责任(事实显然不是如他所说,偷情男女要么是失足跌落,要么是女主对阳台栏杆动手脚,总之男主不是凶手,这点影片表露的再明显不过了)。理解了上述,女警的举动就不显唐突,她的吻不啻为一种对男主的可怜甚至嘲讽:男主可谓看似理性,实则感性;以自我为中心,却受困于女人。
女主和同类女人面对老公出轨做些什么:默默忍受压抑和悲愤,宁愿向情妇的老公告密也不选择质问老公;可以在老公身旁自慰,却不能同男主以发生关系的形式进行报复。老公死后,她看似欢心实在悲恸,甚至一度晕厥。不想给老公一个体面的葬礼不是恨他,而是仍旧不肯承认事实。实际上,她永远无法走出这个阴影,用老公的剃刀刮身的镜头是全片的高潮——刀片是老公的灵魂,划割的是女主的肉体——这灵与肉,爱与痛,实为本片的鬼才之处。因此,在医院认尸时,男主看老婆实则不再爱她了;女主不想看老公实则还爱他。由于女主放不下,她想亲身体会背叛。第二段故事很精妙,精妙之处在于故事是在女主的潜意识下构建起来的。例如,故事中男主几度都是采取主动的一方;再如,有一段床戏女主问男主是否还想妻子,男主回答“她们死了”,这其实不是出自男主之口,这是女主内心的声音;又如:第二段故事中女主的丈夫爱她到甚至能原谅她,从而使她留下一行内疚之泪,这其实又是女主潜意识在故事中的投射。实际上,女主最后害怕丈夫杀人的心情大过对男主人身的担心(因此她才向警察询问是否为他杀)。讽刺的是,和心脏内科医生偷情的男主竟然死于心脏病,第一次的他去女主那儿是例行体检,第二次的他是心脏真的出现问题。影片结尾时,女主朝向楼梯间出口处的亮光走去,潜意识和意识合二为一:女主可谓看似感性,实则理性;受困于男人,却始终在捍卫自我。
女主给女孩儿看病时关于“死亡是美”的台词可以说是题眼:肉体之死并不可怕,透过死亡,看清灵魂,而在爱中迷失的灵魂之死才是最为绝望的终结。
还有些值得品味的细节,比如女人背叛时可以照旧甜言蜜语甚至反诘对方的怀疑,而男人背叛时则是彻头彻尾的冷暴力对待。
本片采用新一代俄罗斯导演偏爱的冷色调,(另一个鬼才之处便是与冷色调形成鲜明对立的红围巾,红色代表暴露出来的危险,也可以代表偷欢男女的激情,也可以代表女主的心,也可以代表男主的鲜血。对照后面的情节我们不禁发问:是用爱和宽恕换回女主的心,还是用嫉妒和愤怒让男主血偿)摄影乏善可陈,浅焦镜头的运用同导演的心里描摹相得益彰,但并没有太多试图将观影者带入角色,避免了因削弱影片的叙事张力而喧宾夺主。
《背叛》影评(五):谢列布连尼科夫作品《背叛》观后座谈会纪要
谢列布连尼科夫作品《背叛》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6月22日(星期六)上午11:05—11:3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谢列布连尼科夫作品《背叛》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杨越辉、王犀灵、蔡玲、金爱武、马以乐、章勤、朱明、牛玉竹、陈杏生、王增光、蒋依群、池云飞、丁云珍、黄方悦(观影者:任同安、任同庆、高月建、范大茵、张健、黄善民、俞柏文、庞芷珍、刘令子、陈兆燕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黄方悦
男主人公的间接凶杀行为被掩盖了起来,这一点有较大讽刺意义
范达明:《背叛》这部影片此前匆匆看过一遍,反映的也是当今俄罗斯社会存在的问题。但限于主要情节是描写两个家庭之间发生的男女关系问题或夫妻“出轨”事件——两对夫妻各自与对方的另一半有染,最终弄出了人命,所以相对来说社会批判力度要小些。其中的前一段,实际情形是男主人公的间接凶杀行为,却阴差阳错或无端地被掩盖了起来,这一点是有较大讽刺意义的。
影片故事情节有它的基本逻辑,男主人公似不足以去做破坏阳台栏杆的手脚
杨越辉:电影在情节安排上有意为之——说手法可能讲不通,应该说是表现技法——让你先以为“出轨”是男方对女方主动。但是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还是有它的基本逻辑。从影片看,男主人公是很爱他妻子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先背叛了他。他与女医生的关系,开始还是自然的,后来就变了。
范达明:男主人公因为爱着自己妻子,所以当他从女医生处听说了他妻子与女医生丈夫有偷情的事后,才会回家后那么失神落魄。在女医生陪同他一 一见证了“偷情”的地点与环境,特别是在769号的上一层房间(应该是869号房间)阳台直接下望,目睹了楼下阳台正在发生的“偷情”行为后,他的认识从不相信到有了确信;随后就发生了“偷情”者作为赤裸裸的一双男女坠楼死亡的事件。男主人公后来在案情调查最后向警方坦白:是自己在阳台栏杆上做了手脚,承认是他谋杀了妻子与女医生的丈夫这对“偷情”者。影片刻意安排了这样的蹊跷的情节与两对人物的男女关系,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男主人公此前已展现的人物性格看,他似乎还不足以事先跑到769号房间阳台上去做破坏阳台栏杆的手脚,因为他应该明白,从七楼坠落下去,一定会造成人命的。当然这里是从最常识的生活真实上说的。一般来说,艺术家出于自己的创作动机,有时确实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想象与虚构来安排人物的命运。大家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认识。
后半部影片中的丈夫与妻子、与情人,都不再是原来的人物了
王犀灵:电影中的人生是一个圆。它不是侦探片。女主人公穿越林子以后的后半部影片,丈夫与妻子、与情人,都不再是原来的人物了。
坠楼死亡案作为性丑闻使得上面并不想真正查清这个案子的真相
范达明:与别人(即体检的男主人公)的妻子偷情的男人,是个军人,他作为坠楼裸体男女死者之一,恰恰是由于其军方背景,使得上面并不想真正查清这个坠楼死亡案子的真相,因为这无非是一件很大的性丑闻嘛!当然,这其中还包含了具体办案的警方是个女警,从她当面撕毁了男主人公坦白自己杀人的自供状来看,她显然是同情甚至是爱上了她面前的这个坦白自己有罪的人。这里其实也归结到了“背叛”的主题——女警官事实上已经以她撕毁供词的行为背叛了自己作为执法者本应职守的基本原则,她不是不循私情、公正执法,而是贪“色”枉法了,至少是拿感情来与法律原则做了交易。
王犀灵:这个执法的女警官是个很独特的形象,应该是个老处女吧。
女医生穿过林子换过衣装以后,构成影片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
蔡玲:影片的后半部分,即女医生穿过林子换过衣装以后,如果把它视为是对前半部分的倒叙,也不好解释。因为在前半部分看,女医生的丈夫对她很不好,而在后半部分里对她却很好。
杨越辉:影片掩盖了很多情节与人物的情绪,中间设置了很多圈套。在两对出轨的夫妻关系中,另一对的出轨包括坠楼等,基本上都是他人推测或口述出来,是作为女医生与男主人公关系的陪衬,但是对于男主人公的报复行为(在阳台做手脚等),却没有任何具体交代。
金爱武:影片是儿戏一场,玩过一场,又回到原点。但从女医生的私下的许多行为看,她还是爱她的丈夫的。
男女主人公在影片前半段与后半段呈现的两种状况
范达明:从影片前半段来看,女医生的丈夫在性生活上对她的冷漠是她最后与男主人公走到一起的前提。女医生是在陪同男主人公去查证自己丈夫与后者妻子的出轨情况时,两人在不经意中也走到了一起,但双方都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马以乐:女医生与男主人公在宾馆开始调情,却都缩手缩脚。
范达明:因为他们本来是来调查自己的另一半怎么出轨的,结果“调查者”本身也成了“调情者”, 他们的缩手缩脚,倒说明他们俩也还都有廉耻心与道德感,我们看到,他俩即使上了床,也没有真正发生性关系。正是在这点上,我对于男方后来进入769号房间在阳台做手脚的行为,有点难以理解。而在后半段里,女医生对于男主人公就要主动很多,男方对女医生也是步步紧逼紧追。
章勤:影片有穿越树林一段,构成前后两个部分。在前一部分,女医生的丈夫和男主人公的妻子有关系,男主人公也很痛苦。这时候,他与女医生并未发生关系,是在痛苦中同病相怜,产生共鸣。影片后部分又从另一个角度来叙述,或许整个是女医生的一个幻想。女医生是性压抑。前后两段情节上有出入,后半段可能是梦想也不一定。
朱明:影片刚开始,情节跳跃,通过两个家庭的夫妻关系的描述,男主人公的三口之家显得还正常;而女医生与丈夫这家,就不正常。女医生有偏执。就发生坠楼事故来说,女医生应该是不知道阳台栏杆做手脚的事,事故之后,她显然很纠结,因为她很容易被牵连到事故中,成为男主人公作案的同谋,所以她后来要求他离开她。在女医生穿过树林换了衣服后,影片表现在车内的女医生透过车窗看另一家人的幸福,她与男主人公有三次对视;而女医生的丈夫在进入宾馆的那个房间里后,就明白了自己妻子是背叛了他。
男性主人公被放到普通的民众之中;影片摄影与一个长镜头超乎想象的好
牛玉竹:当代俄罗斯影片继承了前苏联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又有不同。今天影片中的男性主人公,都尽量往下放,他们不再是国家的栋梁与主导,而是放到了普通的民众之中,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现实生活本身。这部影片的摄影超乎想象的好。影片开头,男主人公随女医生下班走在街头,到公交车站与女医生分手,直到身后发生车祸,撞了很多车站候车者。这里只用了一个长镜头就叙述了周围发生的各种情景,显然拍摄时所有的人员都配合到位,很精彩。和我国影片比,同样情况一定是用诸多镜头来表现,没有用长镜头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新俄罗斯电影的水平,确实比我想象中的要强。影片中还有游泳池水下的镜头,应该是用了防水镜头拍摄,用了与普通光源不同的DV光源。每个光源与光线都打得很好,泳池中布光恰当,说明技术班底强大。90年代以后,只有极少数电影摄影能做到这样,这在技艺角度上说是很厉害的了。影片由此具有的美感,看了令人震撼。另外,影片的音乐,就两处,使用得极其克制,它尽量不用音乐来烘托。这是与以前的影片使用音乐的情况不同的。
导演、编剧水平很高,影片结构巧妙,有不同元素的融合,有细节的表达
陈杏生:影片用中国传统观点看不行,要用世界文化观点来看。编剧很会讲故事,主题是婚姻、家庭、性、婚外恋等等。倒叙的故事或两段故事,说明导演、编剧水平很高,影片结构巧妙,有不同元素的融合;而换妻的故事看似不正常,编剧有意为之,最终构成了有意思的故事。
王增光:电影的故事到后来,有人认为是穿越到过去,其实是前一半与后一半故事不同。后半故事,两辆汽车相遇,为男女的偷情打下伏笔。穿越树林后,意味着女医生成立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丈夫,又回过头去喜欢男主人公,才造成他的被谋害。男主人公有了新妻子、新的小孩,而他借住的宾馆是原先的,也是769号。女医生的丈夫设法让服务员打开了该房间,带回了他妻子留在那里的红围巾。这些都有细节的表达。
蒋依群:后段中女医生戴的围巾是红色的,围巾颜色的变化,是她心情的变化。
电影其实有六个男女人物,前后两段故事,男女主人公是一个轮回
范达明:在这后一段里,女医生与男主人公的“偷情”,双方都变得很主动,很投入,也很大胆,再不像前一段故事中那么缩手缩脚了。
王犀灵:所以我说,电影不是连续到底的一个故事,它其实有六个男女人物,应该理解为是分为前后两段故事的。对于男女主人公来说,他与她就是一个轮回。
池云飞:我们见到女医生有一个镜头是抓了一把土吃到嘴里,说明女医生并不很正常,有怪僻。再如她给一个害怕死亡的小女孩看病,说什么死亡是最美丽的东西等。对后半段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可能。
范达明;如果把后半段作为前半段的倒叙即它的过去或前传来理解,确实无法解释男主人公在那个房间死在浴缸里的情况。应该是王犀灵的分析更合理。我理解,王大姐说的“轮回”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同样的演员、大致相同的角色性格,在一部影片的前后扮演了有不同命运的双重角色。
《背叛》的导演在影片中到底要说明什么?
丁云珍:我看法是,影片抛开了一切政治性的说教和社会环境,做了纯人性的展示。不过人物的结局太悲惨,我理解力不够,不知是否是导演要说明“背叛”的罪恶性?
范达明:要问《背叛》的导演在影片中到底要说明什么?我想,“背叛”的片名,已经说明了导演对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的批判性,尽管影片对于其主人公们的不同实际处境也不无同情与理解之处。而无论是坠楼死亡的一对偷情男女,还是偷情男主人公的心脏病卒死,其实都还包含着有人加害或谋害的因素。这就暗示了命运本身所包含的祸福相倚的必然性。尽管偷情男女或有一万个理由,偷情本身也获得了一时的纵情之乐,如今更是有很多人色胆包天,但人的行为若超越了最后的道德或伦理底线,你就难免要受到命运的惩罚,包括自我良心的谴责。
2013.6.28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