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百人,不如知己一人
有书君说
空城计是诸葛亮一生中最惊天动地的一场大战,也就是凭借这场大战,诸葛亮被奉为三国最有谋略的人。
马谡失了街亭以后,蜀汉军队就不得不转攻为守,连姜维的老母亲,也被从冀县搬进汉中。
诸葛亮,似乎无计可施了。
可是曹魏不想让他这么逍遥。
他们“宜将剩勇追穷寇”,派司马懿率15万大军掩杀而至。
此时,诸葛手中又只剩下一半兵了,另一半,搬运粮草去了。
闻听平生唯一忌惮的司马懿,率15万大军潮涌而来,诸葛吃惊之余,只能苦思对策。
跑?
2500对15万,往哪里跑?
弃城而逃,踩也被人家踩死了;
战?
2500对15万,即便将士用命,以一敌十,也不够跟人家一对一搏杀的;
降?
怎么可能!
还能怎么办呢?
装!
最了解对手的人,是对手。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交战多年的对手,更是懂得彼此的“知音”;
好,那就弹一曲吧。
所以,当司马懿率15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到西城时,看到的景象,极其诡异:
城门洞开,城中寂静如无人,只有几个百姓,在三三两两,洒水扫街。
孔明呢?
旁边,只有两个小童,左右站立。
听着诸葛故作镇静的琴声,善于通权达变的司马懿,果然也没让孔明失望。
心念电转之后,对左右道:
后队变前队,撤!”
一口气,跑出了15里!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是啊,15万对2500,又是在一个山僻之间的小县城;
《皮囊》这样说过。
只因他在与曹操初见时,被老奸巨猾的曹操,闻出了刘备的味道,就被曹操当狼一样防着。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一次,司马懿能来与诸葛亮对阵,还是拜诸葛亮所赐呢。
正是因为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势如破竹,斩将掠城,曹魏集团无人能挡;
魏主曹睿才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马懿,封他为“平西都督”,调他来主持西线战事,专门对付诸葛亮。
说白了,司马懿这个“平西都督”的主要作用,就是抵抗诸葛亮北伐,关陇抗蜀,看好魏家的门。
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更是司马懿的福星。
没有诸葛亮,司马懿做不了“平西都督”,更不可能复出,手握重兵。
所以,在西城,司马懿不是不想进城,也不是不敢进城,而是不能进城。
灭了诸葛亮这只“兔子”,那他这条老狗还有什么用?
诸葛亮没来,他尚且只能在宛城闲住,被猜忌打压,赋闲养老;
如果诸葛亮死了,那他还不得被烹了么?
“天下已定,你固当烹。”
不想被烹,就要留下兔子。
于是,司马与诸葛,这两位当时最优秀的谋略家,一个在城楼抚琴,另一个便是唯一能听懂那琴声的人。
于是,忍者神龟司马懿,不惜冒着被世人笑掉大牙的风险,就这样愉快地中了计。
万人宠,不如一人懂。
懂你,才敢把城门洞开,“请君入瓮”。
这里面还有诸葛加的佐料呢。
诸葛亮曾对马谡说:
“所患者惟有司马懿一人而已。”
其实,诸葛对司马,不是忧虑,是惧怕。
蜀汉之于曹魏,无论从地域、经济、军事哪方面比较,都像那个夜郎国,所以诸葛亮不敢自大。
没有司马懿,诸葛亮尚可凭自己的智谋,弥补蜀汉军事与经济实力的不足,“智取三城”;
有了司马懿,诸葛的智谋就被屡屡看破,逼得他无计可施;
只能困守五丈原,攻不出去,退又不甘,长期消耗,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诸葛亮是司马懿的福星,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克星。
“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为了北伐大业顺利实施,行动前,诸葛亮就利用魏主对司马懿的猜忌,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果然,没有司马懿的魏军,尽管号称百万,战将如云,兵强马壮;
仍然抵挡不住蜀军的进攻,被打得丢盔卸甲,损兵折将。
但是当魏国上下意识到只有司马懿才能抵挡孔明的时候,孔明的厄运便开始了。
如此,当司马懿率15万大军兵临西城时,面对城中只有2500兵的窘迫;
诸葛亮只能展开一场“豪赌”,赌司马懿明白“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与司马懿不谋而合;
给魏主曹睿,演一出戏。
“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
万人宠,不如一人懂。
对手,果然懂得对手。
在这出戏里,司马懿这个“捧哏”,当得不错。
放过了孔明的司马懿,也没有白白背负胆小如鼠、蠢笨如牛的“污名”。
当他和他的家族,积蓄到了足够力量的时候,便一击而中,夺取了曹魏江山。
诸葛妙计安天下,司马亦不输孔明。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赞 哦 !
感觉今天的文章没有看够,想阅读《三国》之“谋与略”系列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下方蓝字(跳转链接),轻松获取~
《三国》专栏第四期之
如果喜欢今天的故事
可以在文末给有书君点个“在看”
这是对有书君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