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言》的读后感大全
《表演者言》是一本由电影频道《今日影评》栏目组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读者:
这本书来自一档叫作《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的清谈节目,节目是 2017 年电影频道和我一起发起的,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
三年前的那个下午,CCTV6 电影频道主任王平久先生以及《今日影评》节目组的同事们与我一起聊这个节目的形式,王老师说,“我们要做得简单点”,奔着这个核心,很快形式就磨出来了。
大家的初心很简单。我们选择了用“专业交流”的方式来记录下这个时代里的演员们,把他们的专业观点、经验、理念都记录下来,希望给年轻的后辈和观众一些表演上的分享。节目录制的场地很简约,一个不大的演播室,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摄像机一开,聊了。
只想做得真诚,只要圈内朋友们愿意来,就想一直做下去。这些演员朋友,有的与我相识于微时,但做节目时我好像重新认识了他们一遍;有的打过几次照面,一聊起来就体会到心照不宣的共鸣;有的彼此尊崇却未曾相识,仿佛我们等了很久就是在等这场交流。
两年的节目也得到了许多观众、媒体的专业认可,听制片人崔菲说,许多表演学校会给学生们放这档节目作为课外的补充学习。这档节目能装订成册,也非常欣喜,这样就可以多一种方式让观众品味到这一时代华人演员的样貌。也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有心成为演员的年轻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谢谢,敬礼!
周迅(《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共同发起人)
《表演者言》读后感(二):【转】王平久序
起初筹备推出这档节目时,我的内心是“矛盾”的。作为文艺行业的高光者,这几年正是演员这个职业的星光时刻,几乎所有人的目光所及,都是流量、八卦、话题、资源等一切看似浮于身外之物的“标签”。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把镜头聚焦在了最纯粹的“演员”两个字本身。演员是一个需要付出的职业,更是一个需要被人尊重的职业,这也是我最初想把节目命名为《演员》的原因。因为,演员值得最大的尊重。可是,观众能买账吗?
2017 年春天,周迅、我、《今日影评》团队……所有人一拍即合,决定将《今日影评·表演者言》这个灵光一闪的想法付诸实践。一档全新节目对于一个刚成立不久,远不足三十人的“年轻”的小团队而言,意味着没人力、没成本、没资源。但好在,这是一个很“单纯”的团队,每一位伙伴都全力以赴、尽力而为。因为大家的目的很纯粹,抛开一切浮名虚利,就是做一档简单的清谈节目,搭建起这个表演平台。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今日影评·表演者言》表演课开课了。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话题炒作,没有烦琐冗杂的规矩和仪式,纯粹聊演员们对表演的感悟、执着和尊重。这碗“清汤寡水”的阳春面能让观众“食之有味”吗?我们既忐忑不安,又莫名期待。
很荣幸,也很感激,三年来,两季节目的成绩单得到了很多朋友们的鼓励和认可。
参与节目的每一位表演者,都真正担得起“好演员”这三个字。他们或恣意洒脱,或谦卑踏实,但无一不是在毫无保留地坦诚交流着关于表演的心得体会。如今,我们将节目内容装订成册,用文字形式把表演者们的走心对谈记录下来。相信这本书会有很大的文本价值,希望它不仅可以给新人演员以专业经验的分享借鉴,还可以帮助有心之人走进真正的表演艺术世界。
感谢每一位来《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做客的表演者,感谢《今日影评》团队的每一位大伙伴以及小朋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谢谢!
王平久(《今日影评·表演者言》总策划人)
《表演者言》读后感(三):什么是好演员?22位“老戏骨”说的一针见血
近一两年观众对老戏骨的关注越来越多,与其说关注老戏骨,不如说越来越关注表演本身,这是影视圈的福气。
2017年CCYV6电影频道《今日影评》栏目组与周迅共同发起了一档节目叫《表演者言》。这档节目把镜头聚焦在了最纯粹的“演员”两个字本身,节目没有很多噱头,就是演员们分享自己对表演的感悟心得。
节目中很用心,邀请到的每一位演员,都担得起“好演员‘这三个字。最近节目中把节目访谈内容集结成册,书名就叫《表演者言》。
因为看了这本书,对很多演员都有了新的认识,更理解了演员作为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它并不等于明星、流量、八卦,而是一份非常值得尊重的职业,它需要从业者有着理性的认知和探索内在和外在的品质和素养。
一、流量当道的时代,好演员的春天在哪里?
在娱乐圈有一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叫”流量明星“,广告商、投资人们仿佛看到“流量”二字就看到了它背后源源不断的钞票。
很长一段时间里,好的影视剧在每年发行的无数剧目中简直是凤毛麟角。一些流量明星在一部影视剧中,不需要精心准备台词,甚至都不需要演员到现场和其他演员配合,全靠后期抠图就完成了整部剧的演绎。而他们却拿着整部剧制作费用中最大的一部分,可想这剧的质量会如何。
在一次上海电影节上,老戏骨王劲松登台发表了演讲,谈到现在的年轻演员演戏方面的时候,他非常气愤的说道:”现在翻看朋友圈。都是各种剧说自己是这个第一,那个第一,最后都不知道出现了多少个第一“,王劲松接着说了一句让无数为之点赞的话,他说:“现在年轻演员如果背剧本都要被称赞,这个属于一个演员基本的技能,如果都丢了,那就是不要脸”。
另外一位老戏骨陈道明日前接受央视采访,也表示现在圈内很多年轻演员的职业观不太对:
“现在动不动什么手破了,什么哪儿摔伤了,什么冬天在水里头、夏天穿着大皮袄,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
“你的职业就是这个,然后还把它当作敬业?你演员就应该吃这样的苦。”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没有说你又可以花天酒地,你又功名利禄。”他觉得年轻演员片酬高低不是重点,重要的还是有没有尽到本分、对得起观众,“工作是怎么做的,我觉得我更看重的是这个。”
对啊,说到底,演员和其他职业没什么两样,都需要从业者有一颗敬畏的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流量也好,人气也好,这些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褪去,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经典的作品和拥有匠心的人。
那真正的表演到底是什么?《表演者言》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
在这本书中,汇集了21位好演员关于表演的一些分享。据说很多演艺学院都会拿着节目中的影像材料作为课外教学补充资料。
专家曾评论《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称:“不展示明星光环,不闲话明星生活,而是让爱表演、懂表演,以表演为职业、为事业的人,安静地、认真地探讨一下表演这件事。冷静地坚持对表演本身的探讨,虽然低调且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却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引来媒体热议,更收获了大量的观众。”
书中根据两季节目的内容,在书中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探讨表演者的素养和品质。
第一部分由周迅、黄渤、秦海璐、冯远征、奚美娟、蒋雯丽、吴君如、段奕宏、赵立新、王千源、王庆祥、易烊千玺等12位表演者,从求实、汲取、筋骨、温度、融合、充实、根脉、弥新、磨砺、传承等十个方面畅谈表演,提炼了关于表演的箴言,成为了不少观众手中的“表演者笔记”。
第一部分里,黄渤说一个好的演员要在表演上有很好的专注力和控制力,他分享了拍《斗牛》时发生的一件事儿,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这部戏有大量的镜头是和牛的互动,人可以通过语言沟通,但是对手却是一头牛,这让黄渤很抓狂,他能做的就是跟牛同吃同睡,培养“革命友谊”。
有一场戏,导演要求在雪地里很安静的时候,牛要走到悬崖边把黄渤舔醒,导演还要求一次性完成。
无奈,黄渤后来在身上藏了6、7块地瓜片,然后把地瓜汁儿弄的衣服领子、脖子、头发到处都是。在牛瘾头最大的时候,不断招惹它。眼看牛伸出舌头的时候,黄渤立马躺下,导演大喊“准备开机”!
导演想呈现给观众的是,牛和演员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黄渤时刻都得拿捏着分寸,因为他观察牛吃草是用舌头先把草搅住,然后咬住,抬头,就把草直接薅下来。如果拿捏不好,黄渤的头发就被牛薅没了。
第二部分由陈冲、陈建斌、舒淇、宋佳、王宝强、王砚辉、于和伟等优秀演员,讲述“表演者”的概念,在第一部分关注表演的基础上,更深的探讨“表演者”为人的方方面面,探讨关于人心和人性。
“当演员成熟后,他就知道改变世界时不可能的,他能做的是改变自己。人要学会独处,要保护好生命里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比如赤子之心。”
如果每一个演员都能不忘来路,怀抱一颗赤子之心,观众有福了,好演员的环境将每时每刻都是春天。
三、表演者,直言表演。是演员,不是明星。
《表演者言》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的简单、质朴。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优秀的表演者简简单单的分享自己表演上的经验和感悟。
正是回归本真的东西才更打动人。影视圈浮躁的风气让很多表演新人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学习表演的初衷,而这些演员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只有踏踏实实的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结果。
周迅是这个节目的共同发起人,她谈起自己发起这档节目的初心说,表演者有天生的责任感,《表演者言》也是所有表演者对于表演事业的一份存档。
如果这本书能让更多的年轻表演者受益,未来的影视行业可期!
文/陈佳迪
2018年,当我第一次了解到《今日影评·表演者言》这个综艺的时候,就有了想把它做成书的强烈冲动。
这是由著名演员周迅和电影频道《今日影评》栏目组共同发起的清谈节目,形式很简单纯粹,周迅作为共同发起人,每一期会与一位演员嘉宾对谈,围绕一种表演素养(品格)主题,聊各自在表演中的感悟,以及对于人生的体会。
2017年播出的第一季,主题是表演的素养,每一期分别围绕求实、筋骨、融合、磨砺、弥新、温度、汲取、充实和传承来展开。
2018年播出的第二季,每一期则提炼了一句经典的诗句作为主题,探讨表演者需要具备的品格。
第一季的嘉宾有:黄渤、冯远征、吴君如、王千源、赵立新、奚美娟、秦海璐、蒋雯丽、王庆祥、易烊千玺。
第二季中,嘉宾则是舒淇、宋佳、王宝强、王砚辉、陈建斌、陈冲、黄觉、闫妮、于和伟、董子健。
当这些演员嘉宾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诚恳地和你分享有关表演和人生的感受时,实在是世间难得的美事。
作为一位影迷,了解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是兴奋与好奇的。好奇这些演员大咖们,都是如何成功塑造那么多经典的角色;好奇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演员身份;好奇他们在名利场如何调整心态……
作为一名图书策划,当我发现市面上尚未出现同名书的时候,心情更是激动——这样一档充满诚意、干货满满的节目,太适合沉淀成书籍了,它值得更长久的生命力。毕竟和视频的形式相比,书是沉静的,可以给人更多思考和成长的空间。
非常开心的是,成功联系上节目组后,我们一拍即合!决定把《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做成书的想法付诸实践。
做书的过程是漫长的,却格外幸福,因为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和感悟,实在太多太多了。
技巧之外,感受力和悟性更重要
因为主题是“表演”,所以书中分享了各位嘉宾的很多表演经验,比方说,在开拍前如何为角色做准备,如何与其他演员对戏,如何诠释配角或小角色,如何在表演中巧用方言,如何把握表演的节奏,如何区分舞台表演和荧幕表演,如何让表演真实,如何打破表演的惯性,如何在表演中进行创作……
嘉宾们大都结合了具体的角色进行阐述,所以通俗易懂,读者最好是能先把提到的影片看一遍,再来读角色塑造的幕后故事,这样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理解也更加深刻。
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多位嘉宾反复提到的:演员要有感悟的能力,对生活和角色的感受力。
奚美娟就分享过她诠释原型人物角色时的一个方法——开拍之前,一定要见原型人物一面,并且和对方有眼神接触。因为眼睛是很有灵性的,通过眼神接触,她可以更好地感受人物独特的方面。
冯远征说,他认为表演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演员没有相应体验,完全依靠真情投入;阶段二,演员随着经验的积累,形成完整的表演技术;阶段三,演员能够将真情与技术相结合,投入角色后做出自然的反应。
表演基础要打好,“技巧”必不可少。但为什么感受力和悟性更重要?因为“技巧”会让人免疫,真实美好的事物,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好演员都经过千锤百炼
毫无疑问,演艺圈是个名利场。有人是出于真的热爱,想要做演员。肯定也有人,就是为了名利而来。
可是就像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反观那些演员中的佼佼者,无一不是经历了诸多磨炼,才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口碑。
比如黄渤。在拍摄电影《斗牛》的时候,对手演员是一头牛。为了与牛建立默契,他会常常和牛待在一起,躺在它的身边,给它喂草,几乎真的把自己变成了养牛人,一遍一遍地与牛磨合。但是动物毕竟是动物,到了真正拍摄的时候,牛会制造出各种意外情况,这对黄渤的控制力提出了极大挑战,平均每一场戏都拍了六七十遍。
比如舒淇。在拍摄电影《刺客聂隐娘》时,由于扮演的角色是刺客,她需要每天都待在暗处和高处。那段时间,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四点就要被吊到一棵四米多高的树上。她需要从四米多高的地方迅速跳下来,奔跑,去和另一个人对决。这对人的体力和耐力,都是一种挑战。
再比如董子健,为了塑造《德兰》中的角色,他深入藏区生活,在一个经常停电停水的村子里,不洗澡、不洗头,待了三个多月,大概瘦了三十斤,几乎把自己完全变成了剧本中要饰演的角色。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看完感慨万千:好演员,都是千锤百炼的啊。
不管主角配角,好好演就对了
相信演员群体中,一定会有人在意自己饰演的是主角还是配角。毕竟主角戏份多,发挥空间大,容易被观众记住。所以一旦饰演的是配角,不少人就会丧失斗志,想着是配角,敷衍着演就行了。
书中有一篇专门来讲这种心态,主题是:“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意思是:不接受虚妄的言论,不信从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做伪诈的事业。
这篇的演员嘉宾是王砚辉,他曾塑造过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比如《光荣的愤怒》中的熊老三,《烈日灼心》中的罪犯,《我不是药神》中的药贩……
对此,他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人生的历程中,那些花哨的东西不要去想。把每一个角色演好就行了。不存在什么大人物、小人物,其实小人物在他们自己心里面,也是大人物。”
秦海璐也分享了她的观点:“角色真的没有大小的,但空间是有大小的。比方说一部戏,你能记住的情节并不是有关男女主角的,可能打动你的地方,是真正跟你有关系的一些情境或人物。”
周迅说的这段话也特别精辟,她说:“我们讨论什么是演员,其实你好好演才是演员。演员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一定是因为你演得好,而不是说先有了名和利你才好好演。不是这个逻辑。而且演员的初心不应该是为了名和利,你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该来的迟早会来。”
热爱与坚持,不忘初心
书中还有太多太多值得品味的故事。
比如段奕宏考了三次才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虽然碰壁,但他对表演的热爱之深,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自卑”和“危机感”反而是他前进路上的一种动力。
比如闫妮,在饰演《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之前,跑了十年龙套。她成为演员的念头非常强烈,为此不管是什么角色,但凡有任何机会都想去演,所以拍什么戏都会乐在其中。
王庆祥老师经常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人不把我当回事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要相信自己,但是当人把我当回事的时候,切切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
提笔至此,仍然有太多太多精彩的干货和故事可以分享,但限于篇幅,就不再详细展开了。
回想整个做书的历程,至今我仍然觉得万分幸运。
幸运自己能见证这本书的诞生,幸运优秀的作品能以文字的方式延续生命力。幸运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太多成长。
周迅老师在序言中说:“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有心成为演员的年轻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表演者言》的总策划人王平久老师在序中则说:“希望这本书不仅可以给新人演员以专业经验的分享借鉴,还可以帮助有心之人走进真正的表演艺术世界。”
其实不只是表演,书中分享的奋斗哲学和人生智慧,已经远远超越了“表演”的圈层,是我们每个人都受用的。
还记得主编大人在读完后,她激动地说:“强烈建议职场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可不是吗?演员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能在这个圈子中立足,需要的能力与智慧不言而喻。而这些表演的素养和品格,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需要不断修炼的。
强烈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会觉得物有所值,不会遗憾错过它。
《表演者言》读后感(五):闫妮跑十年龙套、黄渤被牛舔:这些好演员,吊打小鲜肉十条街
文|椰子也爱笑
在你看来,演员是种什么样的职业?可能一千人心中有一千种答案。
有人认为,演员是文艺行业的高光者。他们身披众多星光时刻,及所有人目光之所及,围绕当红流量与资源,每天看似游乐,却能得到普通人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酬劳。
纵观近些年的影视行业,一些只有流量,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占领了部分市场,成绩实在令人咂舌,“演员”二字更是遭到了人们的质疑。相比于在娱乐圈几十年摸爬滚打,不为表面光鲜,只为追寻演绎人物真实的好演员来说,他们还差得太远。
虽说这个时代,老演员们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就连一些访谈节目,也被众多流量明星所占据。但时代绝不会埋没每一个曾努力付出的人,他们对于演戏的执著和不忘初心的坚守,值得被所有人尊重。
2017年,CCTV6电影频道主任王平久找到周迅,希望能做一档真正以演员“专业交流”为目的的访谈栏目,作为对当下这些依旧为演艺生涯兢兢业业付出的表演者们的记录。
节目播出后,这档真诚、纯粹的节目又整合成一本书籍,名为《表演者言》。在这里,好演员们自诩不是明星,只是位普通的表演者。他们毫无伪装,让我们也能走进他们看似光鲜,却依旧平凡的生活里望一望。
一.真实演绎的背后,是为角色的一次次打磨
2009年,黄渤拍摄了电影《斗牛》,其过程可谓难度巨大。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在《斗牛》中,他的对手却只有一头牛。
如果牛出画面,这场就要重拍。黄渤说,这些还只是练习,真实拍摄时每一场都拍了六七十遍。就连拍了几十年戏的周迅听后,也震惊地说:“我都不能想象,我拍到六十多遍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次已经拍了六十多遍,大家觉得景也合适、人也合适,但导演还是喊了声“咔”。黄渤问导演,怎么又停了?导演说,你看牛在吃房梁上的草。
还有一场戏,导演要求牛要在雪地里很安静的时候,走过来把黄渤舔醒,且放狠话说必须一次完成。
这无疑给黄渤出了大难题,牛的因素完全不可控,用什么方式才能一次过呢?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因为牛喜欢吃地瓜,黄渤就在自己身上藏地瓜片。前面他先给牛吃几片,等牛的馋瘾上来时,再把地瓜弄成汁抹到头发上,领子、怀里、袖口都藏几片,藏的过程还得让牛看见。
就这样,黄渤不断地招惹牛,眼看它快要伸头时,导演就赶紧大喊“准备开机”。这时候黄渤便立即躺下,牛就会自然地走过来,开始舔他。但黄渤还要时时注意分寸,因为牛平时吃草的时候,是先用舌头把草揽起来,然后咬住、抬头,直接把草薅掉。为了防止自己的头发被牛薅掉,黄渤还要及时把住它的头。
拍《武林外传》前,闫妮跑了十年龙套,有一次刚好周迅在拍《大明宫词》,闫妮远远地看见周迅穿着一条白裙子,把美人演绎到极致。后来她有机会与周迅合作《生死劫》,但闫妮只是一名群众演员,每天早上起来都吃牛肉面,吃完在黄河边走一走。
闫妮说:“我相信每一个跑龙套的演员都有当男一女一的梦,演员本来就是做梦的人,不管这个梦想会不会成真,他肯定都愿意去做这个梦。”当时,《武林外传》的导演找到她时,她只问了导演一句话:“是女主角吗?”也许是十年的时间沉寂的太久,闫妮想拥有一次名字可以打在前面的机会。
但是难题也随之出现,闫妮刚看到剧本时根本就没看懂,可是工程量又很大,一天就得拍完一集。再加上导演要求闫妮全程用陕西话出演,可闫妮觉得陕西话很硬,与佟湘玉风情万种的形象不符。
为了这一角色,闫妮打磨了很久,很长时间都睡不着觉。她开始揣摩《新龙门客栈》中张曼玉的形体,边揣摩边学习,直到拍到十几集时,闫妮才真正觉得佟湘玉上了身,也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正是有了当初为佟湘玉的辛苦打磨,才有了闫妮后来一部、两部、三部…的主角光环。
二.初心不忘,是演员最该坚守的信仰
段奕宏回忆自己的艺考往事时说,当时自己从伊犁坐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坐四天三夜的火车到北京,只为了考中央戏剧学院,而且一考就考了三次。
一次他坐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操场上,看着满墙的爬山虎,和大学校园里一张张自信朝气的脸,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在这个学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桌。从那时起,他有了一种奋不顾身的渴望,打心底爱上演员这个行业。
在之后的演艺生涯中,段奕宏始终不忘自己当初的冲劲儿,在演艺道路上不断摸索、突破自我。他说:“现在做演员的很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演员到底是什么样的?作为创作者,得有一种疯狂劲儿,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准,提高中国演员的表演水准。”
陈建斌在遇到《一个勺子》之前,一直在寻找边疆题材,寻找一个朴实的村落故事。
他觉得,用本地方言演绎的题材特别真实。因此陈建斌一直有个梦想,用他们新疆方言去演一部戏。所以当他有机会当导演拍摄影片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拍摄吸引眼球和流量的片子赚钱,而是完成自己最初的梦想,拍摄真实、质朴的老家生活。因为那是他的根,是演艺道路的开始。
开拍那天,当现场所有人操持着一口标准或不标准的新疆话时,陈建斌很受触动,他觉得有一种鲜活的力量随着方言流露出来,演员以前身上的标签、烙印也通通消失不见。
三.时代在变,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看淡名利
陈冲15岁出演第一个电影,26岁因《末代皇帝》被大众熟知。谈及名利问题,她说道:“演员这个职业是比较容易接触到名和利的,但是在这个行业久了就会慢慢了解到,最终你根本就抓不住这两个东西。”
1979年,陈冲因《小花》而获奖,但兴奋过后,随之即来的是种不安。在大学生演出会上,一个上海其他学校的大学生送了她一本泰戈尔的诗集。陈冲无意间翻到一页,上面写着:“马路是热闹的,但并不是被人爱的。”
这句话引发了陈冲的共鸣,奖项只是一种热闹而已,它跟自己没有更深的关系。也因为此,陈冲毅然决然地选择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出国留学。
谈到这儿,坐在一旁的周迅感同身受:“我特别能理解您的那种心虚,电影《如果·爱》当时拿了一些奖,他们来告诉我时,我都不敢相信,怎么能是我呢?”后来周迅迫切地想要看更多的电影,希望自己下一部电影能够演得更好,因为她知道,只要一受到表扬,自己就会很开心。但演员不能自满,要看淡名利。
某次录制,周迅与王砚辉就“什么是演员”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很多演员为了工作方便,或为争取更多的机会而选择住在北京,可王砚辉这些年却回到了老家云南。
王砚辉觉得,自己当年北漂时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漂了几年后,他突然有一天发现找不到自己了。王砚辉心想,自己根本就不像“北京人”,别再把“云南人”也给丢了。于是他索性回到了云南老家,就连来录制此次节目,也是专程飞到北京的。
在王砚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好演员淡泊名利的品性。可现在有太多年轻演员的初心,却只是为了名和利。
对于这一现象,周迅也说,演员应把每部戏拍好,在把本职工作做好的时候,该来的迟早会来。但如果演员为了“红”而红,那会很痛苦,若你非要为了这一目的而工作,就看到时候自己能不能承担这一后果了。
这些演员没有所谓的流量,也没有大众意义上俊美的面庞,但他们不是明星,而是真正的表演者。这个时代在变,唯精华不变。《表演者言》集结了22位表演者,也为新生代演员们上了22堂不谈演技、只讲表演的精华课。
除了以上谈及的表演者,《表演者言》中还有冯远征、奚美娟、王庆祥等老戏骨的酣畅淋漓,也有舒淇、王千源、秦海璐等演艺圈中生代力量。他们告诉我们,除了追名逐利、声色犬马,更有一片干净的赤子之心。
演员在你心中什么样?请看完《表演者言》后再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