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被骂的水滴筹,我要絮叨两句。
不少人应该已经知道这事了。
大概一个月前,有媒体报道,水滴筹采用业务员地推的方式,挨个医院扫楼,引导患者在平台上筹款,筹款申请通过后,业务员可获最高150元提成,部分业务员因此月薪过万。事情曝光出来,一下子炸锅,许多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发表评论,称“不该把慈善当生意”,“让慈善归慈善,让商业归商业”。几天后水滴筹创始人发文道歉,称已全面暂停线下地推,愿意接受监督。
大概就是这么个事儿。
我去年8月份在水滴筹捐过款,是个蛮可怜的小孩子,白血病,家里几乎赤贫。我从同学的朋友圈看到,点开链接认真看了筹款介绍,包括身份信息核实的过程,感觉不像是假的,就捐了些钱。
最近水滴筹被推上舆论浪尖,作为一个曾经的捐助者,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于水滴筹有1.6万地推大军,也不是愤怒于他们业务员的高收入。我只关心两件事:一,我的捐款对象罹患疾病的情况是不是真实的;二,我捐助的钱是不是真实送到了对方手中。如果两个回答都是肯定的,我的善意就有了去处,就没被辜负。其它的我不关心。
我不大喜欢部分媒体所说的“让慈善归慈善,让商业归商业”。如果商业运作能够让慈善触达更多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要竖大拇指的好事。商业和慈善不该对立。
第一步:通过线上线下推广,让更多患者知道有水滴筹这个平台,引导患者发起筹款,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扩散(水滴筹今年6月份B轮融资刚获腾讯领投,因此微信朋友圈推广不会是大问题),吸引捐款人进行捐款。这一步各流程是免费的,水滴公司不从中盈利(但会吸引大量捐款者,即流量)。
第二步:流量变现。在完成捐款后,人们会对“因病致贫”这四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难免会担心自己的健康,害怕同样的事情落到自己头上。这时水滴筹会引导他们参与“水滴互助”,类似支付宝的“相互宝”,水滴公司收取一部分管理费用,这是其中一部分盈利点,但收入不多。
接下来,水滴公司继续进行引导,提示用户“水滴互助”的保障程度十分有限,建议用户购买功能更完善的保险。保险产品的收入,才是水滴公司的主营业务。
整体来看,这是个蛮健康的商业闭环,但当“慈善”、“赚钱”、“卖保险”三个词联系在一起时,这种模式注定会引来道德方面的争议。
其实抛开情绪看,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是受益者。病患得到救命钱,捐助者奉献爱心,地推人员拿到提成,公司获得利润。公司需要盈利才能生存,如果按照舆论要求的完全搞成慈善机构,那下场只有倒闭这一条路可走,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就无法获得曝光度。
当然不是。
它最大的风险点在于真实性审核,也就是之前说的,我要保证自己捐出去的钱,送到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手中。这实际上非常考验公司对于1.6万名地推人员的管理。我不排斥地推人员向病患推荐水滴筹平台并赚取佣金,但绝对无法容忍他们为提升业绩,不择手段欺骗平台审核、欺骗捐助者。公益捐款的根基是信任,信任崩塌,再优秀的商业模式也要熄火。
从这个角度看,媒体攻击错了方向。与其高呼“不该把慈善当生意”,不如去探讨如何让慈善和生意的联结更稳固、更健康。
最后留个小彩蛋:你们可以去搜索一下水滴公司创始人和高管的履历,会发现这些人几乎都曾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如果你知道这家公司的名字,就明白为什么水滴公司能在短短3年内搞出1.6万人的地推团队了(捂脸)
萌叔
聊接地气气气气气气的掏心话
我有个目标
要用十年来完成
今天是第1333天
我想让你见证
一位普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
长按下方关注
回复“十年”
看看我的十年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