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人生第一次》是一部由秦博执导,涂松岩 / 高亚麟 / 王耀庆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生》非常震撼,感人肺腑。朴实的镜头记录着平凡的我们。当年妻子分娩的不易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不禁泪如雨下。人生从出生那刻起,便充满了纠结、挣扎、希望与奋斗。这就是人间滋味,每一个人生而为人所必须体验与经历,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与乐趣所在。我来过,我看过,我走过,我存在过。
最后,秦博出品,必属精品
这几年有不少从细处着手记录人生百态的片子,但因为怕残忍怕疼痛,一直不敢去看。被安利了《人生第一次》,说是央视网和上海纪实人文频道联合拍的,题材很现实,但基调很温情,第一集看下来,确实如此。
故事开讲前,皮影质地的片头显得很别致,呱呱坠地的婴孩出画,一路向前,经历了上学、离家、恋爱、成家、为人父母、蹒跚漫步、垂垂老矣·······最后坐上轮椅缓缓出画,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第一次,串联出一副连环画式的生命剪影,设计得很中国。
第一集《出生》,选择了三个相对典型的生育家庭,记录了4个孩子的出生,三个故事层层叠加,故事性逐渐增强。都说最动人处往往也是最平易处,片子中有很多个平凡的瞬间把心底的共情感唤醒,眼泪也猝不及防地跟着滑出眼眶来。
在理想化的家庭结构中,一儿一女最好不过。第一个故事里,就正是这样一个乘着二胎政策的春风,迎头赶上的家庭。产妇吴丽辉怀揣着儿女双全的希冀走进产房,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之后迎来期盼已久的妹妹。为妹妹取名“兜兜”的哥哥却在与她初次见面时,撅着5个小手指头不愿意打招呼,因为被分掉了一个怀抱而吃了好多的醋。
心想事成是人生大幸,事与愿违却往往十之八九。在第二个故事里,想要坚持顺产的妈妈周婷在煎熬了十余个小时后发起了烧,温度升高的羊水成为无数潜在风险诱发的温床,迫使她转而选择刨宫产。苏童曾提过一首同学所做的短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残酷的笔触也正描摹着眼前这一生命诞生的艰辛物语。万幸周婷最后顺利产女,母子平安。
片子说“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其中的艰难,有时我们无法预料。”第三个故事中的妈妈向爽,就正面临着常人难以预料的复杂局面: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她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而同时,向爽已经怀孕27周,肚中的一对双胞胎面临着高达30%的死亡风险。手术风险告知书上有医生密密麻麻的手写备注项,丈夫王翔哽咽签字,无名指上的戒指却让人莫名心安。
镜头转向病房的时候,微胖的王翔正伏在床边,躺着的向爽清清秀秀,看起来很瘦,面色微黄。王翔在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她说:“没事,我肯定没事的。”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聊着聊着,王翔开始插科打诨地告知着妻子手术的事项,说要绑起来防止妻子动,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逗得一直不安地攒动着小腿的向爽弯起了嘴角。
次日向爽手术,镜头直怼手术室。真实的术中情景里,没有电视剧中那种极度戏剧化的紧张氛围营造,哪怕是在向爽心脏停跳的关键时刻,一切都仿佛有条不紊,医生的声音为神经紧绷的看者传达出一份来源不明的安定感。然而,在重症术门口等候的老人正在无声抹泪,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的王翔正不自觉地走来走去。
托专业医生以及先进医疗技术的福,向爽的心脏手术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王翔奔向妻子,看见病床后,却转身到角落里掀起衣角敷面而哭。看着这个七尺男人敦实的背影,忍不住想:隔开病者与家属的那道手术室门,一定听过比教堂更多的祷告,也见证过比教堂更多的爱情吧。
或许王翔口中孩子的“灵性”果真存在,两个小家伙在顺利闯过妈妈心脏停跳这样的难关之后,又再次在妈妈的肚子里平安生长了一个多月。二进手术室的向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春和”、“小景明”。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经历了生命的阵痛之后,婴孩在这里第一次睁眼看见世界,也由此成为烟波微茫的人海一员,开启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大人第一次成为父母,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中走进一个不同以往的生命之境;老人放下悬荡不定的担忧,享受着子孙满堂儿孙多福的神定心安。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残忍、背叛、自私、懦弱,生命荆棘遍布,我们满身软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暗之外,也有很多温暖美好的力量。吴丽辉说“我顺产了一个那么重的宝宝,”泪眼生辉,难掩自豪;刚刚手术的周婷宽慰落泪的丈夫说“其实没关系的,”酒窝浅浅,笑意温柔;王翔想着遭逢大难的妻子碎碎念着:“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她们仨过,”举重若轻,字字有力。
直到片尾,我们看到三个故事都走向了圆满的结局,而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爸爸妈妈拼尽全力才把自己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种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就是初来乍到的孩子在未来面对其他人生第一次时倔强不退的底气。就像“春和景明”的美好寓意一样,纵使淫雨霏霏,也一定要更好地去追寻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生命呀!
《人生第一次》影评(三):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这几年有不少从细处着手记录人生百态的片子,但因为怕残忍怕疼痛,一直不敢去看。被安利了《人生第一次》,说是央视网和上海纪实人文频道联合拍的,题材很现实,但基调很温情,第一集看下来,确实如此。
故事开讲前,皮影质地的片头显得很别致,呱呱坠地的婴孩出画,一路向前,经历了上学、离家、恋爱、成家、为人父母、蹒跚漫步、垂垂老矣·······最后坐上轮椅缓缓出画,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第一次,串联出一副连环画式的生命剪影,设计得很中国。
第一集《出生》,选择了三个相对典型的生育家庭,记录了4个孩子的出生,三个故事层层叠加,故事性逐渐增强。都说最动人处往往也是最平易处,片子中有很多个平凡的瞬间把心底的共情感唤醒,眼泪也猝不及防地跟着滑出眼眶来。
在理想化的家庭结构中,一儿一女最好不过。第一个故事里,就正是这样一个乘着二胎政策的春风,迎头赶上的家庭。产妇吴丽辉怀揣着儿女双全的希冀走进产房,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之后迎来期盼已久的妹妹。为妹妹取名“兜兜”的哥哥却在与她初次见面时,撅着5个小手指头不愿意打招呼,因为被分掉了一个怀抱而吃了好多的醋。
心想事成是人生大幸,事与愿违却往往十之八九。在第二个故事里,想要坚持顺产的妈妈周婷在煎熬了十余个小时后发起了烧,温度升高的羊水成为无数潜在风险诱发的温床,迫使她转而选择刨宫产。苏童曾提过一首同学所做的短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残酷的笔触也正描摹着眼前这一生命诞生的艰辛物语。万幸周婷最后顺利产女,母子平安。
片子说“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其中的艰难,有时我们无法预料。”第三个故事中的妈妈向爽,就正面临着常人难以预料的复杂局面: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她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而同时,向爽已经怀孕27周,肚中的一对双胞胎面临着高达30%的死亡风险。手术风险告知书上有医生密密麻麻的手写备注项,丈夫王翔哽咽签字,无名指上的戒指却让人莫名心安。
镜头转向病房的时候,微胖的王翔正伏在床边,躺着的向爽清清秀秀,看起来很瘦,面色微黄。王翔在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她说:“没事,我肯定没事的。”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聊着聊着,王翔开始插科打诨地告知着妻子手术的事项,说要绑起来防止妻子动,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逗得一直不安地攒动着小腿的向爽弯起了嘴角。
次日向爽手术,镜头直怼手术室。真实的术中情景里,没有电视剧中那种极度戏剧化的紧张氛围营造,哪怕是在向爽心脏停跳的关键时刻,一切都仿佛有条不紊,医生的声音为神经紧绷的看者传达出一份来源不明的安定感。然而,在重症术门口等候的老人正在无声抹泪,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的王翔正不自觉地走来走去。
托专业医生以及先进医疗技术的福,向爽的心脏手术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王翔奔向妻子,看见病床后,却转身到角落里掀起衣角敷面而哭。看着这个七尺男人敦实的背影,忍不住想:隔开病者与家属的那道手术室门,一定听过比教堂更多的祷告,也见证过比教堂更多的爱情吧。
或许王翔口中孩子的“灵性”果真存在,两个小家伙在顺利闯过妈妈心脏停跳这样的难关之后,又再次在妈妈的肚子里平安生长了一个多月。二进手术室的向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春和”、“小景明”。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经历了生命的阵痛之后,婴孩在这里第一次睁眼看见世界,也由此成为烟波微茫的人海一员,开启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大人第一次成为父母,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中走进一个不同以往的生命之境;老人放下悬荡不定的担忧,享受着子孙满堂儿孙多福的神定心安。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残忍、背叛、自私、懦弱,生命荆棘遍布,我们满身软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暗之外,也有很多温暖美好的力量。吴丽辉说“我顺产了一个那么重的宝宝,”泪眼生辉,难掩自豪;刚刚手术的周婷宽慰落泪的丈夫说“其实没关系的,”酒窝浅浅,笑意温柔;王翔想着遭逢大难的妻子碎碎念着:“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她们仨过,”举重若轻,字字有力。
直到片尾,我们看到三个故事都走向了圆满的结局,而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爸爸妈妈拼尽全力才把自己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种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就是初来乍到的孩子在未来面对其他人生第一次时倔强不退的底气。就像“春和景明”的美好寓意一样,纵使淫雨霏霏,也一定要更好地去追寻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生命呀!
《人生第一次》影评(四):父母子女的亲情,是一场时间错位的亏欠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清楚个中艰辛的我们总是对父母求全责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考试,真是太可怕了”,甚至“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讨论群组也一度非常火。美剧《随性所欲》里有句台词,“我们花一辈子时间等待父母说出对不起,而父母这辈子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我们谁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如今有很多像我一样没有被社会毒打过的年轻人,激越锋利,对上埋怨原生家庭,对下越发恐婚恐育。但回到生命的起点,随着片中的普通人共同经历孕育新生的过程,才发觉,父母子女的亲情,是一场时间错位的亏欠。
《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按下了时光的返回键,重温了为人父母的第一次。经历过生育的过来人涂松岩落了泪,只经历过被生育的我也哭得稀里哗啦。原来第一次当父母,年轻的他们是如此的忐忑又欢喜。
没有生过人,如何谈人生
新生命的诞生真是一件太神奇的事情,片子里所有的父母都小心翼翼。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疼痛,而无人可替的阵痛还是让来体验疼痛的准爸爸们高呼喊停。开指的过程里,已经是二胎的吴丽辉仍旧痛得指尖打颤,当镜头推到她临盆时的脸部特写,因为剧痛而扭曲在一起的五官,让所有人都为之心惊。陪产的丈夫只能心疼地一遍遍用手擦拭着她的眼泪,捋顺她的头发,默默地表达着安慰和陪伴。顺产的吴丽辉笑着埋怨着丈夫“生第一胎的时候,说好不再生了呢”,可人生就是有这么多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生过人,如何谈人生。
孩子使劲哭,大人拼命笑
无论过程多么痛苦,在孩子出世的那一刻,都是“孩子们使劲哭,大人们拼命笑。”36岁的周婷第一次当妈妈,反反复复做了无数的准备打算顺产,却还是会因为高烧而不得不转为剖宫产。生儿育女没有一劳永逸,而是从怀胎十月起就成为了一辈子的责任与牵挂,伴随而来的是永无止境的问题,解决完一个就会面临下一个。但这都不足以抑制父母的甜蜜,爸爸们抱起小小婴儿的那刻起,就有了为之与世界对抗的强大决心,“甚至爷爷想抱的时候都下意识想护住他”。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片中最后一个高危产妇向爽,忧心忡忡又满怀憧憬,连睡梦中念叨的都是孩子的名字“春和景明”,孩子也似有所感一般拼命长大。丈夫在签完风险告知书后,强忍着压力不露分毫,不厌其烦地逗她开心,手术中一遍遍地问“我媳妇呢我媳妇怎么样”,直到得知母子平安的那一刻,这么个大个子才抹着眼睛说,“这辈子我就守着她们三人过了”。这个嘻嘻哈哈的大男孩,仿佛一瞬间,就长大了,可以挑起家庭的担子了。从成为父母的那一瞬间开始,人生就好像树了一块里程碑,迈入了一段崭新的旅程。不止“为母则刚”,爸爸和妈妈都成为了“超人”,交付出一生来守候这如约而至的新生命。
有人说:“如果你见过曾经的我,就能理解现在的我。”我们无法参与父母的前半生,父母也无缘我们的下半场。如果我们见过他们青涩稚嫩的模样,见过他们初为父母的手忙脚乱,或许会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和感恩。然而,我们不能参与到父母之前的人生,所以才觉得他们本来就该是成熟完美的大人。但其实,在有我们之前,妈妈也曾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仙女,爸爸也曾是桀骜不驯的叛逆少年。我们没老过,但谁还不曾年轻过呢。第一次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们需要互相体谅的东西还很多。
有个词叫教学相长,其实父母与子女也是类似的关系。人生第一次为人父母,直到有了孩子,才知道怎么做父母。所以养育孩子,其实也是自己一场温暖的人生修行。为人父亲的涂松岩说,“在见到你之前,我已经开始爱你了。”为人女儿的我希望,虽然没法见到你的从前,但我想更爱你。都是初来乍到,彼此多关照。
《人生第一次》影评(五):央视网又添原创大IP! 今晚首播的《人生第一次》再展“融合新气象”
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由央视网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于今晚正式开播。早在宣传片曝光之时,就有媒体评论:“终于有部纪录片,拍出了中国人真实的‘人生图鉴’!”
比起作品在内容上别出心裁的尝试,更让业界人士无法忽视的,是央视网围绕这一原创IP在融合创新上的积极作为。
它用一个极具凝合力的全民共情主题,巧妙串联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不仅在制作上联合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并在传播方式上集结了东方卫视、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优酷视频等多家平台,彰显了央视网做优现实精品、做强原创生态、做大融合传播的雄心和决心。
过去一年多来,央视网所做的种种突破,均是在围绕媒体融合时代内容建设的各种可能开疆拓土。在《人生第一次》这个项目上,新的探索正在发生。
个体中见时代
用“一生图鉴”编织中国当下的“精神图鉴”
出生、上学、生病、退休……第一次生孩子有多难?第一次上学哭得有多凶?第一次想娶的人还在你身边吗?
人的一生看似漫长,真正记忆犹新的片段不过寥寥数个。每一次的“初来乍到”背后,我们所承蒙过的那些“关照”,你是否铭记在心?
《人生第一次》通过蹲守拍摄的方式,观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今晚播出的开篇之作《出生》,将镜头对准上海的妇产医院,真实记录产科病房里的守候、选择和挑战。
二胎家庭、高龄产子,以及挺过一次心脏手术后成功产下双胞胎的恩爱夫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第一声啼哭”背后为人父母的艰辛和喜悦。
整季纪录片共分12期,在选材上采取“米”字型的结构,时间上贯穿于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等不同的人生阶段,空间上分布于医院、学校、军队、房产中介、村庄、工厂、老年大学等不同的人生场景。
在兼顾时间和空间上的大众普适性的同时,作品侧重情感的丰富度,每期主题聚焦两到三个主人公,在共性的基础上表达个性。
《人生第一次》既是个体的成长断面,也是时代的发展切面。正如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烙上了鲜明的社会痕迹,《人生第一次》也深层涉及了鲜活的当下议题,诸如妇女权益、亲子关系、城乡教育资源、精准扶贫、北漂沪漂、残疾人救助、人口老龄化等,都被记录和呈现。
人生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是无数个奋斗着的个体,托举了时代一路驰骋的梦想。这12期节目,有哭有笑,有悲有乐,它在以点带面、见微知著中,所要展示的是中国人在种种挑战面前的情感世界,希望表达中国人骨子里的坚毅和智慧,尤其是那种永远也打不垮的力量感和信念感。
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抗癌夫妻,无论进城务工还是军旅生活,无论生命初生还是行至暮年……他们都在咬牙前行。那是温暖、是不屈、是希望,是他们用命运共同编织的中国当下的“精神图鉴”。
平凡中见微光
以“现实浪漫主义”激励人们珍惜美好、珍爱人生
据悉,《人生第一次》由央视网联合打造过《人间世》的秦博工作室共同制作。当看到今晚首播的《出生》篇,或许有观众认为它和《人间世》稍许相似,但很快就能觉察到不同——它显然没有“搏命产子”那般刺痛人心,更多表现的是美好的期待和暖心的守护。
最为令人难忘的一幕,是经历过一次心脏手术的妻子在病房生产时,丈夫在产房外的焦急和泪水。当得知母子三人平安,丈夫感激到无以复加,表示下半辈子什么也不干了,就守着他们三个!
如果没有这样“一墙之隔”的观察视角,丈夫在产房外的焦急、流泪,听到母子平安后的由衷表达,妻子在产房内是听不到的。《人生第一次》没有太多的感官刺激,它追求的是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可感、可知,但是往往被忽视了的,或是看不到的那重真实。
如果你走过那段历程,它让你去映照属于自己的珍贵记忆,可以想起来,可以记下去;如果你尚未经历,它给你以启发和指引,让你去探寻和收藏生活日常里随处可见的微光。
成长常常是稀里糊涂的。那些关乎一生的重要日子,真正经历的时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天,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就跑起来了,停下来一看,竟已跑出了好远。
透过《人生第一次》,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际遇,这又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重温初心”呢?
除了作品气质上的明媚暖色,《人生第一次》在每集的开头,特别邀请一位与故事内核相呼应的知名KOL担纲“故事讲述人”,通过他们的阐述引出正片。
他们用各自独特的口吻和风格,用相对克制却专注的情感投入讲述,对故事的旁白进行全新的配音和情感的诠释,无形中也代入了观众的感悟和共鸣。
从第一期的涂松岩,到接下来的高亚麟、王耀庆、张钧甯等诸多实力演员,他们在面对人物和故事的时候,经常倏地一下,泪珠就落下来了。
“普通”和“吸引”这两个看似相悖的特质,在《人生第一次》中融为一体,而“司空见惯”之所以感动人心,就在于作品挖掘到了蕴含于平凡之中诗意化、美好化、戏剧化的那一面,给予了观众以审美的喜悦。
融合中见格局
沉下心来记录社会,立足“大视频时代”做强传播
作为背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传播主流文化价值、构建主流舆论矩阵,是央视网的核心使命。
自去年2月新版全终端正式上线以来,央视网在发力内容原创的过程中,格外强化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以观照现实为抓手,多元打造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的优质内容,硕果颇丰。
从联合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YOUNG计划”,到联合各地IPTV分平台打造《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从首次尝试联合出品国庆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到携手央视综艺频道推出“先网后台”节目《你好生活》……央视网在构建原创内容生态的过程中,既基于自身融贯大屏小屏的深厚多终端优势,又展开一系列跨界、出圈的融合突破。
据悉,《人生第一次》除了在央视网PC端、手机央视网、央视影音客户端等央视网系平台上线,还在东方卫视、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优酷视频等台网合作渠道同时开播。这种合作消弭了台与网的界限、大屏和小屏的区隔,同时还不局限于总台自身,彰显出立足“大视频时代”聚合受众、做强传播的开阔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纪实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突出强项,腾讯、优酷近年来在纪录片上的发力有目共睹,哔哩哔哩更是众多纪录片的“出圈福地”。央视网主控的这轮强强联合,可谓从制作到传播的全线精准出手。
尽管《人生第一次》才初初亮相,但已有业内人士将之视为央视网又一个原创大IP的有力起步,因为“人生第一次”实在是一个极具议题开放性和人群粘合力的庞大主题,未来走的路可以很长,也能很宽,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