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结果》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结果》观后感100字

2020-01-21 22:1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结果》观后感100字

  《结果》是一部由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Jürgen Prochnow / Ernst Hannawald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结果》观后感(一):看看

  沃夫冈彼得森的名号这几年没什么人提起了,倒退十年人家可是大咖导演指导的《特洛伊》让很多动作片迷至今扔津津乐道

  我没看过此人的德语片,今天翻出来了一部黑白基情片,一看导演居然是他!真是出乎意料

  电影再现了上个世纪中叶的同性恋人遭受的苦难男主是个演员,因为和一个15岁的男孩搞基而进监狱,谁知一个狱卒俊俏公子却意外的看上了他,两人因为一场监狱演出而结识,公子竟然在演出过后遛进了男主的囚房陪他睡了一宿!

  男主和公子想光明正大的在一起,男主出狱后就去公子的里挑明了一切,但狱卒接受,也无法容忍自己儿子是gay,他竟然主动报告政府,让人把公子抓进了少教所,一对恋人又分开了。

  公子在那个地方受了不少欺辱,男主决心救他出来,他用身体换来“心理学教授”的假身份,混进了少管所,带着公子从瑞士逃了出来。谁知帮助他们的外交官对公子起了歹,竟偷带公子溜了。

  公子发现爱情不能面包,男主不能真正帮他脱离苦海,所以他委身于那个糟老头子,但由于他拒绝陪其睡觉,不久就被撵出来了。公子不得已又回到了少管所,被暴虐主管毁了容。拿什么拯救啊,我的爱人!男主没有资本对抗社会,也无法保护的男孩。影片最后,公子被送进精神病院,再次逃跑失踪。

  电影叙事平实感情真挚偏颇,两人的遭遇让人叹息。沃夫冈的电影和同时代法斯宾德相比稍显稚嫩不知道后者当年有没有看过这个电影。

  《结果》观后感(二):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最怕有一天,你我朋友一般安静地坐在一起,沉默着,其中一个人突然说: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你还记得我们从前多么快乐,还记得我们在监狱的那一晚,还以为可以一直那样下去。

  几年前看春光乍泄时电影已经上映许久,漫天都是那句不如我们重新来过,可是看过电影之后,我却没有太大感触,私以为多数人不过随大流哗众取宠罢了。可是多年之后,在这部老片里看到同样的台词,却突然泪目的懂了。

  故事简单,黑片没有现代电影里令人眼花缭乱浓墨重彩人物感情多数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达,随场景及人物出场时间表时间推移。两个人相遇,像这个世上无数个因缘相聚的人一样,有最初永不改变誓言般的幸福,只是啊,只是事过境迁,只是破镜重圆之后在你心上划上了裂痕

  我以为带着最初的誓言一直走下去,我就不会改变,我以为我朝着你一直走下去,我就不会改变。可是你不要看我,你抬头看我一眼,我原来容颜,可是我已不是我。

  有时听到好友提起许久前的朋友,总是唏嘘不已,有时也回首望,发现一个人已走了那么久,那么远,还带着最初的誓言,只是也知道如今再相见,只能轻轻地说句不如我们重新来过之后相江湖

  《结果》观后感(三):不同,是为了相爱

  美国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时候,到底还是有很多不和谐声音。我很诧异,竟然有那么多人,满怀着恶意,不愿意祝福那些历尽怀疑与自我否定,在家庭和社会道德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地走到一起的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讲话中提到,这是美国民主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而我多庆幸,民主在向前迈步。

  托马斯,本来是自在无忧的少年,在电影前段,我一直在心底怒吼白月光啊白月光。他没有被自己与同性的爱情毁掉,相反,这段爱情教会勇敢专情坚强。而真正毁掉他的,是当时社会对不同的容忍,是所谓正确框框条条,是人与人之间无关情感,没有真诚,充满利益欲望相处。影片的末段,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堕落,世俗并着无奈恨意,借着几分醉意,说给马丁听。他说,我从未想过忠于你。这个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罢。是听说了马丁没有新欢之后的如鲠在喉,也是无法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的辩词。他没有办法,想要阻止他们在一起的力量太广太强大,他差点就溺死在给自己编织永恒的爱情的承诺了。他在这个迷宫里找不到出口,干脆一个转身便下了地狱

  而值得庆幸的是马丁,这个沉默寡言男人。他懂得托马斯的爱,理解他的苦衷,在他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在他有了决定之后保持距离。他没有想过放手,也没有想过背叛,在若干年前回到监室,看见托马斯那一刻,他便比谁都爱得坚定。我相马丁能够用他的爱治愈托马斯,他俩的问题不是不爱,相反是太爱了,托马斯对世俗的自己的否定是心结,需要时间来解开。

  结尾寻找托马斯的新闻里说,托马斯有重度抑郁症,希望找到他的人温和对待他。由此想起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小故事白人小女孩妈妈为什么出租车司机和自己不一样,是黑人。妈妈回答道,不同是为了相爱。这世界上有多少不同,性格,语言,肤色国籍,性取向等等。而在我看来,民主的进步,一个方面就是为了接受不同,政见的不同,立场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因为能够接受不同,所以这个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温柔

  请温和地对待和我们不同的人。不同,不是为了伤害,而是为了相爱。

  《结果》观后感(四):天使被折斷了翅膀,再也不能自由翱翔。

  說實話,一開始不是很喜歡看這部電影,現在都3D、4K了,這部片子是黑白的,還是.avi格式,畫質可想而知。情節推進也有點快,很多細節講得不夠清楚。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真正變得好看,是源自托馬斯重回少管所那一段。

  在托馬斯和馬丁相遇、相戀上,並沒有很多抓馬的情節,就是一個少年愛上了監獄裡的演員。不知道是不是少年從小就和父親混監獄,一個存在大量男性的集體讓他對男人長生了某種「好感」。

  一開始,托馬斯是勇敢的那一方,他不顧後果地潛入了馬丁的牢房,並且與之一夜春宵

  托馬斯憧憬著,要和馬丁過一輩子。

  馬丁的囚期結束了,托馬斯來找馬丁,表示自己存了一筆錢,兩人可以一起去國外,找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過日子。馬丁表示要先找馬丁的父親談談,大概馬丁也希望能堂堂正正地做一名兒婿吧。

  和托馬斯父親的交涉並不順利,雖然父親嘴上說「我不反對你馬丁」,但「你別教壞我兒子」。

  在父親看來,同性戀並不是一種性取向,而是一種「不良品德傳染病」。

  這個父親也是真夠狠的,為了讓兒子和馬丁分開,居然鬧上法庭,還讓兒子關進了少管所。

  親爹?!邁出這個櫃的代價有點大。

  即便是到了少管所,托馬斯也沒有喪失反抗精神,他拒絕管理者提出讓他「學習技能」的選項,然後就被搧了耳光,關進了C組。

  其實我看到這裡,覺得少管所,除了一定的體罰以外,更多的是對於精神的摧殘。這是一個不允許你質疑,只能服從的地方,不服從就要挨揍,就要被強迫在寒冷的冬天光上身吃飯。

  托馬斯試圖逃跑,不過其實也不是真的要跑,而只是跑去鎮上給愛人馬丁打了一通電話,才知道原來兩個的信件全部被銷毀了。

  後來托馬斯假扮心理學教授混進了少管所,並且設計解救了愛人托馬斯。馬丁說自己政客朋友會幫助兩人開瑞士,去德國過生活

  可是誰又能想到這個政客朋友是一個大色鬼,前幾天在家裡看「德國小電影」的時候就對托馬斯毛手毛腳。只是更令我震驚的是,托馬斯竟然跟著政客跑了!

  這大概是托馬斯第一次向現實妥協了,雖然他心裡也愛著馬丁,但他知道目前只有政客才能幫到他遠離少管所。

  然而這個糖爹如同所有的政客一樣,永遠做不到他們對於選民的承諾。托馬斯因為拒絕與政客發生性關係而被掃地出門,最可憐的是,他為了生活變了一個男妓。

  太可惜了,一個這樣美麗,曾經如此純潔的托馬斯,竟然淪為以皮肉生意過活的人。

  馬丁和托馬斯就此斷了聯絡。直到少管所的一位捲毛來訪,馬丁才知道托馬斯走投無論之下,已經自行回少管所了,「可你現在根本認不出他來了,他就像變了一個人。」捲毛告誡到。

  看到這裡我開始覺得,「同性戀」在這部片子裡更像是一種「符號」。怎麼說呢,一位同性戀在當初那個社會裡,是違背道德的、不受待見的,所以兩人要在住一起,勢必要衝破重重阻隔,無論是來自學校的、家庭的、法律的。同性戀就像一個「反抗先鋒」,挑戰著「社會權威」和「道德規範」的每一根神經。

  只可惜當初說好的要一起對抗這世界,你卻先一步倒下了。當聽到小捲毛說「他按照他們吩咐做事」,甚至和施暴者和平相處。看到其他男孩「把他的頭往墻上撞」,也只能「祈禱他不會對我這樣做」。當一個曾經的反抗者,徹底淪為權利的階下囚,他是自由意志,已經被統治者封印了。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托馬斯一心求死,他做過男妓,臉上有刀疤,和其他男孩一樣一起輪姦失智少女…他已經泯然眾人,變得殘破不堪。他不再是曾經那位純潔的天使,他的翅膀已經被現實折斷,再也不能自由飛翔。縱然馬丁還愛著他,但他再也領受不起這份愛。

  其實,有時候,作為一名同性戀,我也覺得活得很累,就像馬丁說的,「身為同性戀非常艱難,人們總會找各種事刁難你」。我真的很想知道,那些社會上成功的同性戀,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因為很多時候,我認為自己很努力,終點卻遙遙無期。就像在自己的生活最高理想之間,隔了一塊玻璃天花板。所以有的時候,我也會想,也許放棄抵抗,活得會更輕鬆一點?

  我最害怕的就是,有一天會變成像托馬斯那樣,從一具鮮活的生命,變成任由權威操控的機器。

  《结果》观后感(五):与众不同

  -

  该片导演是Wolfgang Peterson,他最著名作品当属二战题材的《从海底出击(Das Boot)》,惊心动魄的293分钟使之在各种“最长电影”排行榜名列前茅。《结果》上映于《海底》四年前(1977年),担当主角的都是Jürgen Prochnow。同样是在逼仄、不断收束的压抑空间里,相比《海底》的冷峻、干燥,《结果》则是潮湿阴冷的,像冻土上的一片苔原,缓慢地蔓援,毛孔一张一翕吞噬着空气氤氲着仅存的体温

  从1919年的《与众不同(Anders als die Andern)》(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步正面描摹同性恋情,并凌越审查界线引发一定社会反馈的作品)到“新德国电影”时期法斯宾德暧昧的暖光下性别角色模糊与置换,德国人在同性恋题材影视上一直是先驱

  与“腐国”的公学文化和柏拉图传统共同催生的浪漫主义同性恋崇拜不同,德国人的同性恋文化摈弃了智性层面精英主义,而倾向于唯美化。男性肉体阳刚之美被涂抹上暴力民族主义的铁与血,在纳粹统治时期不可避免地陷入自食其尾的悲剧。笔杆隐喻着阳具,而阳具又是枪杆本身。男性气概和同性媾和的隐晦符号好似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同宿同栖却无法同时面向光明

  《结果》讲述的便是一个以月之暗面为舞台的故事。影片开头侧面展示青年托马斯(Ernst Hannawald饰)的自杀,再以倒叙方式铺开,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他最终走到这一步“结果”。

  我把影片的情节概括为三次“规训”和三次“逃离”。第一次“规训”施加在德国演员马丁(Jürgen Prochnow饰)身上,他在瑞士因“猥亵男童”入狱,虽然官方说辞表示他触犯法律的关键在于对方未成年,然而如果对方是女童,马丁的刑期大大缩短。由于职业演员身份,马丁不得不主演典狱长心血来潮自导自演戏剧作为监狱的娱乐活动,由此结识典狱长的儿子托马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

  托马斯对马丁一见倾心展开义无反顾追求。他藏身马丁的囚室,向他许下一生诺言。他们无声地做爱。而马丁的态度是暧昧的,他张开双臂迎接托马斯的拥抱,也对他的情话缄口不应。也许因为监狱是非正常交易温床,马丁随时可能向另一个男人下跪,“爱”字不堪承受这样污浊环境;也许托马斯跌跌撞撞地闯进马丁的生活,也必定会以一种算不上优雅的方式离开,就像之前的那些男孩,马丁不爱他,只是选择了有他在怀里的感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马丁不常说话,毕竟他是个演员。

  马丁本有机会减刑,却被人发现身上藏了一张托马斯的照片恶习不改,必须惩戒。马丁出狱后,托马斯也离开家,两人度过了一段短暂的二人世界,像是情人,也像是父子。直到托马斯的父亲得知真相强烈愤怒羞耻感让他不惜把儿子送进“改造所”,一座美其名曰“将不良少年管教成对社会有用人才”而无下限剥削他们劳动力的监狱。

  托马斯因为同性恋身份饱受教官和“狱友”们的欺凌,唯一的希望便是与马丁的通信。然而所有的信件都被教官拆开并销毁,托马斯以为马丁已经放弃了他,在一间禁闭室里,他想到了死,不少孩子曾在这里自杀。然后,马丁出现了。他堂而皇之地走进来,如同一个鬼魂,如同一个圣徒。

  原来,马丁用肉体换来一张伪造的学位证书,谎称自己是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博士混进了改造所。在狱中,他成了托马斯的保护伞,从观察者到领导者的僭越让教官再也无法容忍他的在场,必须逃跑了。这一次,两个亡命之徒逃到了德国,幻想中同性恋者的天堂。马丁的朋友们答应给托马斯搞定居住证,让他们俩安定下来,展开新生活。然而,马丁一次演出归来,托马斯已经不见了。为了能留在德国,他成了别人的男宠。他给马丁写信,用最粗鄙不堪的言语描述自己的堕落。

  为什么好不容易从铜墙铁壁中逃离,又被关进另一个无形的、精神的的权力牢笼?就像被施予魔咒,天生“与众不同”,天生注定被规训与惩罚。内禀的罪,必将伴随一生,最终和一团腐肉一起埋进土里。就算坟头长出妖冶的鲜花,也必定散发着恶臭。

  再见到托马斯,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后,久到马丁几乎把他当作那些男孩中平平常常的一个,不一定会降临到他的生活,但总要消失。初见是惊愕,托马斯变了,他是个“男人”了,脸上有一道长长的疤,像戴了一张破碎的面具。撕开面具,才能看到晶莹剔透的脸蛋,薄薄的皮肤下鲜艳的血管,和那个从不吝啬说爱与承诺的少年。

  他想用力抱住马丁,却犹豫该以哪一张面庞。摘下面具必将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所有的鲜血涌上来,所有的回忆也涌上来,那些好的、坏的、天堂、地狱……他们终于又抱在了一起,然后,托马斯自杀了。再然后,便是无聊的自杀者的传说。六十片安眠药,他没有死。他被关进精神病院,再逃脱。

  这次,托马斯是真的消失了,也是真的逃离了。逃离了自身的躯壳,逃离了那个被无数只不容抗拒的铁手捏造成型的托马斯,逃离了一切的原因,只为一个“此处留白”的结果。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