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读后感摘抄
《隋书》是一本由[唐]魏徵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0元,页数:201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于人心,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天地的一切声音,人们很早就开始捕捉到了,然后默记于心,结合自己身边所接触的事物,有感而发。这就是音。经过古时人们的发展,遂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我们常说的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即指此。五音齐全,经过不同的排序和协调,自然就会出现了乐。这是《隋书》中对音乐的解释。怪不得人常说音乐无国界,因为音乐始于天地,而我们无不在这天地之中。
《隋书》读后感(二):《隋书.卷五》恭帝
隋恭皇帝杨侑,杨广之孙也。史评:性聪敏,有气度。年一岁,为陈王,后为代王,邑万户。年八岁,炀帝亲征辽东高丽,留守京师长安。年十一,从幸晋阳,拜太原太守。年十三,镇长安,是年烽烟四起,杨广幸江都。李渊兵入长安,奉杨广为太上皇,立杨侑为帝。而后之事,如拜丞相,加九锡,封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类,一概如故,无须赘言。未几,隋禅位于唐,李渊未有一让再让以至三让,坦然受之。武德(李渊年号)二年夏五月,杨侑崩(予汝一眼,自悟之)。杨侑当幼冲之龄,遭家多难,身似浮萍而不能自主,以致国亡身陨,悲夫。然则,虽欲不遵尧舜之迹,其庸可得乎!
《隋书》读后感(三):《隋书.卷十一》志第六.礼仪六
南梁的时候祭祀天地祖宗时候,戴通天冠平冕,俗称平天冠。就是上头是平的,然后前后都有串着白玉珠的绳子垂着的帽子。前后相加十二条,垂到齐肩位置。所以 以前看有些影视作品,一些帝王平时上朝也戴这样的通天冠,那是不对滴,就是祭祀等大场合才戴这样的帽子。穿的衣服上皂(白色)下绛(深红色),上面画有日、月、星辰、山、龙、火、华虫(雉的别称)、宗彝(长尾猴和老虎)。裳(裙,古代男的在正式场合也穿裙的,不像现在是女生独有)上有很多华丽的刺绣。其他如领子袖子袜子等都有特殊的颜色和刺绣,还佩玉带剑。从衣着上的讲究,可见古代对于祭祀礼仪之重视。
杨坚早年受馋,幸得二人在周帝面前周旋方得免。后嫁女为周后,凭后父之尊,朝中人迎其辅政。北周诸臣不服,蜀、齐等地起兵反。有宿将韦孝宽平之。何其幸也。继而大权独揽,由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封隋国公,进而为大丞相,为大冢宰,加九锡,为隋王,终致周静帝禅位,建国号为隋。隋文帝得天下,古来未有如其易者。当时南方有陈国,有藩属梁国(后梁)。其间虽筑长城而不劳民,省牢狱,尚节俭。继而于魏末乱后三百年,始治乐、礼。无礼乐无以治也。然高祖谓郑、卫之风淫靡,不敢苟同。郑、卫之风洒脱不羁,爱恨无束,何淫靡之有。高祖辞封禅,尚节俭,历开皇、仁寿之世,二十年无事,百姓乐业,功盖晋武、汉宣。然文治不行,不喜术学,无宽仁,刻薄而喜怒无常,近佞臣,晚年益甚。然则,魏征所言,隋亡始于隋文帝,深以为不然。虽有征高丽败军,其时天下殷实,虽有小过,何至于亡。听独孤之言,余以为偏见。高祖大略,岂为妇人左右乎。隋高祖,实为一良主,此吾与魏征所见同也。
《隋书》读后感(五):《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上古的尧舜时期,便有祭祀之礼。祭祀天地鬼神。在我眼中,礼是整个社会最不可或缺的。先秦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靠的不是法治,而是德治。从夏商开始,礼几经反复,但终不至于颠覆。直至春秋之礼崩乐坏,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周之名存实亡,殆至此始。故言:败国亡家丧人,必先废其礼。始皇统一寰宇,以法治国。而后从汉高祖至文景,道家为主,无为治天下。汉武名为以儒为尊,实者为法儒道三家共治天下。后虽经南北之朝,礼未可轻弃。礼为规矩,乱了规矩这个天下,哪怕一隅之地,也不能长久。所以南北朝各帝王,召集学士,不管祭祀的对象,祭品的处置,祭台的方位,长宽高的尺寸等等,都一一讨论审定。现在我们看来,无非迷信,劳民伤财。但在古代,这是沟通天人,向世人宣示自己统治合理性的极为重要的方式。战争靠拳头,治国治民靠礼法。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因为读书能懂礼,人人读书就是人人知礼。现在许多人不知有礼,尤其一些学龄期的孩子。他们眼里只有手机里的世界。假使一个国家不知礼,纵使强大一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絮絮叨叨,诚不知所谓为何!贻笑大方之家矣!
《隋书》读后感(六):《隋书.卷十五》志第十.音乐下
隋文帝开皇九年,灭南朝陈,收了宋齐时期的乐器,继续让南陈的乐官任原职。此时总管乐事的牛弘为了说服隋文帝重新修订音乐,把音乐的发展史从周朝一直到北周捋了一遍:周朝是制定礼乐的开端,到秦朝有断层。而在两汉,尤其西汉,音乐依然蓬勃发展。到了汉末,天下纷争,音乐又逐渐凋零,亏得曹操在获得荆州的时候得到了当时精通音乐的杜夔。曹操让杜夔重新整理音乐,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继续改良,从而顺利过渡到西晋。五胡入华,乐器和乐工四分五裂,颠沛流离,南北朝各有所得。但此时的音乐已经有所残缺,而北方的音乐更是夹杂有胡人的曲调。这也是牛弘让隋文帝重修的原因所在。隋文帝觉得重修音乐必须天下彻底安宁,表示不许,杨广力挺才答应。从这个过程看来。音乐的存在与否和发展好坏,确实是和天下治乱息息相关。
牛弘得到许可,开始策划商议。主要就是商定五声之中,以宫为先,其余商角徵羽四声为次,隋文帝这会儿就应允了!因为这四声不够纯正,同时也不够高大上。所以隋代雅乐还是颇为单调的!
牛弘捣鼓完国家大事相关的音乐,继而给皇后制订相应音乐。有大臣觉得不合适,牛弘听取了意见。于是用隋文帝被贬时期表达夫妻之义的音乐作为皇后房内之曲。诶,皇帝亲自作的总能用了哇。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修订,花费五年时间,才制定好了属于隋朝的音乐。歌辞加起来总有三十首。
《隋书》读后感(七):《隋书.卷十四》志第九.音乐中
北齐神武帝高欢独掌朝政的时候,把东魏的首都迁到了邺城。但是他还像魏武帝曹操一样,说自己是臣子。所以在东魏高欢在位时期,用的典章制度还是北魏朝的。而在北魏开国道武帝拓跋珪灭了后燕的时候从慕容宝手里获得了晋朝的乐器但闲置不用。而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破北凉,得到了北凉的宫廷乐师。后凉国君吕光平西域又获得了胡戎的乐曲。此时北魏的乐兼采胡汉了,比较杂乱。而在北魏孝武帝的时候,做了一次大的缮修,同样是胡汉兼采,但毕竟是系统整理过的,所以此时也是南北朝时期在乐方面的一次有成效的建树。
而到了北齐的文襄帝之后,笛、琵琶等所奏胡乐逐渐盛行,到了北齐后主更是自己作曲写词,宠幸伶人。以至只要能歌善舞,就能封王开府。做的曲子有名的是一曲《无愁曲》。说无愁,但是都叫胡人阉人齐唱,极尽哀思,唱完之后没有不流泪的。有时候出行,在马上也会奏上一曲。所谓国之将亡,必出妖孽。像陈后主、北齐后主这样的妖孽,不亡才怪。
而在当时的北周太祖宇文泰方面,他当时把持的是西魏。迎立与高欢决裂的孝武帝入关时候,音乐也是缺的。到了魏恭帝的时候,大破南梁,夺取荆州之时获取了大量乐器,才具备议定乐曲的条件。周孝闵帝受禅让的时候,又革除魏乐,行周乐。因为一个朝代的音乐都是歌颂那个朝代的。
隋太祖是从北周手里夺得天下的。臣子叫杨坚沿袭南梁音乐,杨坚觉得南梁的音乐是亡国之音,不予采纳,而暂时使用北周音乐。后来重排属于隋朝的音乐,七年而不能成,杨坚大怒:我当皇帝七年了还要听歌颂前朝功德的音乐,你们怎么办事的?然后臣子搬出周武王直到周成王才制定音乐的典故才逃过一劫。杨坚本身对乐也不甚感兴趣。当时一群大臣为了如何制定音乐,互相结党,明争暗斗,搞得乌烟瘴气。连选定的编曲负责人都不通乐理。所以隋朝也是一个不重正规音乐的朝代。隋炀帝也爱靡靡之音,享乐之曲。
《隋书》读后感(八):《隋书卷三.四》炀帝上.下
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麻女,上下结构,形容女子美),美姿仪,惠敏好学善属文。伐陈国而灭之,奉命而讨突厥。可谓英武之主也。继位以来,为求变而迁于洛阳,诏以求贤,抚鳏寡孤独与老。发百万人通广济渠,贯通黄河、淮河、洛水、榖水。虽劳民力,然其利亦不小。然则集珍禽异兽,造龙舟、楼船之属,虽奢而无干国本。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杨广多次下诏求贤,纵有不愿应召之人,亦给以俸禄。征百万之众,修长城,通河渠,下江都,游扬州,入东京,劳民伤财,死者十之五六,可谓不恤民诶。虽有抚民之诏,难补万一。继而讨吐谷浑而损兵,谒突厥而致汗血马,击琉球以破之,隐隐然有汉武之姿。大业七年,幸涿郡,颁讨高丽不臣之诏。大业八年春正月,征天下之兵至涿郡,众百十万,号两百万,后勤两百万有余。未几,损兵折将,狼狈而窜,归而罢领兵之败将,归咎于朝中大臣而斩之,嫁宗室女于高丽王,可谓一败涂地矣。是岁,天下大旱,百姓流离,下密诏搜罗天下资质端丽之女。大业九年二月,复征兵马于涿郡,二讨高丽。方是时,天下汹汹,盗贼四起,众数千至数万不等,劫掠州郡,扰乱天下。是年六月,杨素之子杨玄感反,逼东都,杨广班师回击之,宇文述破而斩之。大业十年春正月,以宗室女为信义公主嫁于突厥单于,二月,复议征讨高丽事宜,时天下烽烟四起,无人应杨广之议。然广一意孤行,三临涿郡,举兵攻高丽。高丽王遣使请降,送还斛斯政(随杨玄感反叛失败逃亡高丽)。大业十一年八月幸北塞,为突厥数十万军所围,幸得信义公主报信,又得诸方勤王,突厥解围而去。然而,各地反军之势愈甚,杨广留越王侗监国,巡幸江都。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入京师,立杨侑,是为恭帝,尊杨广为太上皇。恭帝二年,骁果军作乱,弑杨广于温室。观书至此,甚为感慨。观杨广之世,在位十四载,多有秦皇汉武之事。平南陈,统一天下;击突厥,筑长城,通河渠(万世之利)。所耗民力非少。又三伐高丽,军民之数动辄百万。天下扰攘,烽烟四起。避祸江都,孰料为思乡之臣所弑。死后以一板载之,可悲可叹。魏征之评,以杨广一无是处,所作所为唯祸国殃民,骄奢淫逸,咎由自取而已。余以为失当矣。炀帝之谥,无乃过乎?
《隋书》读后感(九):《隋书.卷七》志第二.礼仪二
《春秋》说:龙见而雩(下雨)。《隋书》第二篇开头讲的就是祭祀求雨。但是因为雨水有是否丰沛的考虑,故而在南梁时期不是固定的祭祀。一般在四月以后的旱季,才祈雨。为了祈雨一般要做七件事:理冤狱及失职者;接济鳏寡孤独;减少徭役,降低赋税;推举贤良的人;黜退贪邪;让男女约会,体恤怨男旷女(我觉得这才是导致天旱的致命原因,嘿!);撤膳羞之食,罢歌舞之乐。总而言之一句话:整吏治,恤民意,节衣食,弛舞乐。而后还要向社稷等神,每一类神都要祈祷满七天。这一套流程下来,起码要三十五天(这么久不下雨才有鬼)。郡县祈雨,除了减赋(朝廷才有权利)和让男女约会,吃的和娱乐的不做要求(兴许没啥珍馐罢),时间稍短一些,其他如国君求雨一般无二。然后求雨成功都会有回报。在隋朝的时候,祈雨加了掩埋骸骨,停止杀生两点。如果雨水过多要向山河社稷各神祈福消灾。
又有迎气,就是在立春祭祀青帝,立夏祭祀赤帝,立秋祭祀白帝,立冬祭祀黑帝。上古是祭祀这四帝。南北朝时期在立秋前十八天祭祀黄帝。这是在迎接四季,祈求丰年。其实古代在不同的节气有相应的仪式,充满了美好祝福和期盼的同时,也是让百姓知道这个时节该干点啥。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因为这关乎民生。
后面是讨论南北朝在至隋朝各个朝代的帝王,立庙的各种细节和讨论。立几座庙,给谁立庙。给庙里的祖宗上贡何种祭品,以何物为器皿。
又有封禅之事。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让我想起了《周易》中的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个人是很推崇地之德的。我们为人处世也要增强自我的德行,如此才能包容万物。一般封禅在泰山(那会儿叫岱山),因为五岳中泰山最高,最尊,符合帝王的地位。
又有祭祀社神(土神)和稷神(谷神。)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江山社稷。这社稷非常重要,是一个朝代的象征之一,各朝代都有不同的社稷之庙。
又有行耕礼,祭祀神农帝。皇帝和百官亲自耕田,一来以身作则,叫农民们好好劳动,注意生产;一方面也是和老板姓说,干农活的时节来了。皇后和各位有身份的官员老婆一起行蚕礼,祭祀黄帝轩辕氏。和行耕礼的目的一致,告知养蚕时节,以身作则让妇人好好养蚕。这一个是提供吃的,一个提供穿的,在古时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也怪不得帝后和一群尊贵的老爷和夫人要纡尊降贵,亲临劳动场所了。
后来汉武帝因为久不得子,突然卫子夫在给他生了几个女儿后生了儿子,弄出了个禖祠来表达一下激动之情。后世就也跟风,设立禖坛来求子。这也算是刘彻的一个小小的贡献吧。
又有蜡祭。就是到了年终,把大大小小的神都祭祀一遍。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最有个性。祭祀胡人也就是少数民族的神,采用胡人的礼仪。史评: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也。兴许当时的外族礼仪比较放得开,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原士人来说不太能接受。
以上基本都是南北朝到隋的祭祀礼仪,看看也颇为有趣,故不惧遗笑大方,稍做整理,以待后观。
《隋书》读后感(十):《隋书.卷十》志第五.礼仪五
古代帝王,对于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也非常的讲究,毕竟关系到帝王的威仪。但经常随着朝代的不同而颜色和构造有所区别。说说车的大体类别。1.辂(读如路):大车,镶金嵌玉的有,就纯木制的也有。总共有玉辂、金辂、象辂(象牙装饰)、革辂、木辂五类。玉辂主要是祭祀时候乘坐,金辂主要是赴宴时候坐,象辂是普通出行时候坐,革辂是打仗巡视时候乘坐,木辂是打猎时候乘坐的。2.辇:在古代是人力的一种没轮子的车。分大辇和小辇两类。大辇可以坐二三十人,但是抬的人是坐的人的十倍左右,多达两百多人。而小辇是皇帝和皇后才有资格坐的,独人车。初时感觉不可思议,但你要知道秦始皇出游,张居正出行的大轿子里据说都能做菜,你就知道这大辇也能接受了。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小辇。还有一种叫羊车的也叫辇,不是羊拉的车,那是晋武帝这个色鬼才用的,而是祥车。有专门的人牵着马引领前进,或者驾着果下马引领前进。果下马十分矮小,据说驾着可以从果树下经过,故而叫果下马,和羊一般大小。我个人感觉是马中的一种变种,一百多斤的体重能拉一千多斤的事物。3.画轮车:轮子上有彩绘,所以叫这个,一乘(古计物以四为乘),用牛拉车。4.衣书车:顾名思义,帝王出门时候专门来装书和衣服的牛车。十二乘。5.鸾辂:皇太子乘坐,驾三马。画轮车为副车。如果经常乘坐画轮车又以衣书车为副车。6.轺:小车,迎宾开道用。四品及以上的官员和列侯可以乘坐,用牛拉。其他的例如皇子皇女等都得乘坐。根据车旗子上的动物和颜色,车框和轮子的颜色,是否有后门区分不同身份。第一等和第二等的官员轺车都是有后门,车框是白色的。如果王爷三公级别又有功勋和品德的,轮子也可以漆上白色。7.步辇:人抬的乘坐工具,和轿子类似。这玩意儿从皇帝到最普通的百姓,都能乘坐。8.指南车:大驾出行的时候,指南车在前导引方向。9.记里车:牛拉车,车上有一个木人拿着槌子,车走了一里(500米)就槌子敲一下。10.鼓吹车:上面安置小楼,所谓鼓吹就是敲锣打鼓吹唢呐之类。在陆地和行船都能使用。北魏的时候,下诏制定朝仪,其中就包括轩冕(车子的装饰规格,后也指官卿)。北魏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故而开始的时候都是和古时的典章制度不一样,到了孝文帝时候,大力倡导汉学才慢慢完善。北周的时候,皇帝设置管理辂的专门官员。皇帝专门拥有的辂就有十二种。六种祀各种上帝。另外六种就是各种国家战争狩猎宴客拜访的专车。皇后的车也有十二种。很多都是在皇帝乘自己的专有辂车的时候搭配的。公爵的辂有九种,侯爵八种,伯爵七种,子爵六种,男爵五种。各自爵位对应的夫人辂车也是一样。三公(太傅、太师、太保)九种,三孤(少傅、少师、少保)八种,六卿七,上大夫六,中大夫五,下大夫四,士三。他们的夫人也是一一对应。不同地位的人物,都有特定的旗帜代表其身份,但是只要是旗,上面都画有三辰(日、月、五星)。旗子上的飘带也根据不同分身地位从长到短,皇帝的旗子飘带是可以拖到地上的,其他的从诸侯到大夫到士依次变短。车盖一般都是圆的,象征天;车载人的部位是方的,象征地。古代人一直觉得天圆地方之故也。皇帝皇后还有五种专门的丧车。除了牛马羊,象辇拉车的是两只象,可能是大象难得,后来用六匹骆驼代替驾驭。隋的时候,觉得周和魏的车制有问题,废除了大部分。秦汉的时候,在正规的车之外还会搭配副车。张良刺秦,误中副车。在隋的时候,杨坚为了节俭不设置副车,哪怕平定南陈得到的副车也是毁掉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