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鲁》经典观后感集
《古鲁》是一部由Mani Ratnam执导,艾西瓦娅·雷 / Abhishek Bachchan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鲁》观后感(一):善因结恶果
一个善因结恶果的故事,古鲁口中的为了国家发展我是保留意见的,但为了生活幸福大体是他的出发点,就和印度其他公司一样第一桶金总有原罪的成分在,如何界定罪与非罪?总有那么一丝彷徨。幸好,古鲁在印度,用的不是德国法系,当然,幕后肯定还有其他因素,为他的成功喝彩。对了,这片子原型是哪个?很想看看他的故事。
《古鲁》观后感(二):循环Tere Bina?
哈哈哈哈哈哈,心情还是挺复杂的。
我想到了17年准备司考的时候,从2月3月系统的开始复习,到最后七八月份我就没劲了,以至于八月大家都热火朝天的复习的时候,我用了八月一个月的时间看了二十一部印度电影,真是难忘的日子。
老师在上面讲课,大家都偷偷的看复习书,就我经常爆出万马奔腾的狂笑哈哈哈哈哈哈
说说电影为啥打四星,其实我觉得故事作为07年的主题还是多好的,就是我肉眼可见的古鲁大哥实在是进展太快了,好多细节太过于抽象了,以至于我这个观众都觉得神在帮他,别说那些涽官想整他了
《古鲁》观后感(三):第三世界的通病,滞后的政策与法律使人铤而走险
这是一部商业味道浓厚的印度大片,由宝莱坞巨星小班克陈(他老爸更有名气),前世界小姐主演。
片子开头就是典型的印度片风格,载歌载舞,主人公在土耳其7年的奋斗经历就在一曲歌舞中交代完成了,女主角的故事又在另一首歌曲中交代完成。印度片的这个特色非常有意思。
整部电影前面都是为了主人公最后的一段自我申诉做铺设,他以甘地为例指出: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法律始终不该成为人民发展的枷锁,当法律所维护的不再是大众的利益的时候,那么个人的价值观是可以超越他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的经营发展总是伴随各种原罪。有时候这些罪产生是因为政府政策、法律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滞后了,这时候是应用早先的法律把企业家送进监狱还是在法律方面也勇敢的做出改革呢。事实上类似的问题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也不仅仅在印度,在国内在关于民生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看到滞后的政策阻碍了我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上层阶级,对于新形势的反应总是迟钝而又保守的。
《古鲁》观后感(四):天才+暴徒
Guru是位幻想家,年幼的他带着幻想上路,从印度农村前往土耳其去闯荡,数年后他成长为一位精明强干的商业好手,又带着幻想回到家乡,幻想着建立印度甚至世界最大的工厂。
Guru是位商业大师,他的演讲总是那么激动人心,人们称他的话语充满魔法,充满说服力和煽动性,他出色的语言能力和他敏锐的商业头脑一样令人称道。
然而随着他的商业帝国日益庞大,他也日趋霸道,从而树敌众多。这些敌人中就有他亲如生父般的《自由党报》的主席(?)。
在《自由党报》的凌厉攻击下,他几乎倒下,中风住进了医院,而这时他又接到了法庭的传票,他没有退缩,奋而迎战。
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充满控诉精明和强悍,他的身体虽因中风而残疾,他的灵魂依然健壮,他语言的魔力仍未消失。
他最终没有步入牢房,他还可以在商场驰骋,继续构建他的商业帝国。
影片最后,他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回荡在体育场里,不过这种穿透力更多的是穿透灵魂。
http://olover.blog.hexun.com/8647113_d.html
《古鲁》观后感(五):虽说有bollywood的什锦杂烩但还是很精彩
朋友推荐之后从网上下的
有bollywood的肉麻熏染
但是整个故事还是很有冲击力
尤其对于节奏的控制和高潮的铺垫
促进了整个电影的可看性
一个小乡村的nobody
成长为全印度商业巨子
精神领袖的故事
摘录几个精彩片断
(庭审初审GURU因为Stroke无法大力说话,由妻子代言,法官以其妻子在公司没有承担任何职务责任为由欲行驱逐,GURU立马分50%股份给妻子成为公司并列大股东,法官又威胁如果被判有罪,俩人一起蹲监。。。)妻(答复道):It's 50-50, whereever he goes, I will follow down, we are together.
(公审开庭时候。。。)
法官:我们昨天给过他说话的机会,可他只说了“你们好”就离开了。。。我听说你的声音很虚弱。。。
GURU: 我是个生意人,我每件事情都精打细算,我保留着我的声音就是为了今天。。。
法官:今天是公众场合,说话要小心否则对你不利
GURU: 为什么要害怕?我也是公众。。。我可以说了吗?
.个人感觉是不是bollywood为了反击02-03年在英国bus上到处打广告的大垃圾片 The Guru (性福大师)成心把名字定为 Guru (大师)的?
《古鲁》观后感(六):关注民企
很多企业家早年奋斗的时候都是吃老婆的(这其中就包括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马云),更别说为嫁妆而迎娶糟糠之妻,(不过中国人嫁女儿不会像印度人那样给很多嫁妆吧?)这个很正常没什么可以丑化也没什么可以美化的,顺其自然就好。
影片中这一段还挺有意思的说!古鲁说干就干好像生意人拍板成交一样,体现了青年古鲁的直率和冲劲。就算不是看电影,就是在现实当中看到有这么一个人,有着这样一种当机立断的豪气,也会觉得他与众不同,未来的世界是他的。
最后那段4.5分钟的辩解,成功逃脱了牢狱之灾的戏,虽然有点夸张和俗套。但我们要理解,拍给泱泱十几亿文化水平并不很高的阿三们看的电影,不可能真的把他们所爱戴的大老板送进监狱。咱们这边倒无所谓,不妨小小吐槽一下那些法官和陪审。
前面一个个像捏软柿子挤烂番茄一样恨不得上下其手把他打倒,墙倒了众人就推,他们也不是什么圣人。这回听着古鲁慷慨陈词,又在那里把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古鲁还是挺客气的嘛!最后剩下的那30秒,其实可以用来问一句话:“大人们都买了我的股票了吧?对不起要让你们赔钱了,谁让你们要把我送进监狱?”
上了大学之后我已经不怎么看印度片了,但偶尔精挑细选几部出来看看,还是能感觉到阿三们的宝莱坞近几年来真的是进步了的。好的电影不是去让人忘记现实,而是让人看清现实。(不知是哪些无聊的统计学家在那里说经济萧条时期电影票卖得尤其好,好像电影成了新型的宗教一样,是什么精神鸦片。这些统计数据不可能从别的地方获得,就是早期的好莱坞而已,搁到现在,搁到世界各地,不一定适用。) 说到哪了?哦,看清事实。一般的说到这里,理应吐槽一下猪食一样的华语电影,猪圈一样的华语影坛。但鉴于本人从来也没买过一次电影票,没进过一次电影院,都是网上下来将就的,做了盗版的帮凶怎还好意思吐槽人家,就算了。另外,在这个粪青当道的网络世界中,夸奖一下阿三也是要冒风险的,鉴于最近大家好像比较恨南海小国,壮壮胆决定冒了这个险吧!
宝莱坞除了继续兜售他们的传统风味之外,看似还增添了很多关注现实的东西。不像在天朝,有些现实能够关注,有些不能。而且在电影投资人看来,能关注的现实通常还有“值得关注”与“不值得关注”之分。再加上政策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电影人们的行业规则——“文艺不如商业、现代装不如古装”。这样子,观众能看到的东西已经十分局限。再加上导演们早就放话:“一年拍一部电影不足以养家糊口,一年要拍五部,但花精力拍的只可能是一部。”也就是说……可怜的观众们……要花五部电影的钱……才能看到一部……没那么烂的片子……(内伤求安慰!)能不能透露一声到底花了精力的是哪部啊?(Sorry!说不吐槽最后还是吐了。)
举一些天朝中能够关注但是没人关注的例子:农民工的困境啊!留守儿童的难题啊!小企业家生存的困难啊!大学生就业难题啊!…… 这些问题混得甚至还不如我们的阿三也同样需要面对,看看人家的电影人怎样表现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流浪儿童问题——《早安孟买》、穷乡僻壤的发展问题——《故土》、民企的生存——《古鲁》(就是正在说的这一部啦!)、大学生发展困境——《三个大傻》……
这些片子,除了《早安孟买》有一点独立电影的气质之外,其它的都是传统的商业片,而且最后都赚得盆满钵满。问一句,宝莱坞的电影人凭什么能够名利双收?问一句,阿三们凭什么能够阻挡好莱坞的大片风潮?答曰:凭的就是电影人的终极关怀,就是宝莱坞电影工业的生命力,就是电影人和观众的上下同心。
好吧,很多黑暗角落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所看不到的,所以点到为止就算了。好吧,我把人家说得这么好其实主要的还是想说自己不好。其实我只是在YY人家,就像伏尔泰说孔子好一样,我认罪、我忏悔,但是我的初衷是好的,虽然不学无术,但绝对不是心术不正。
回到《古鲁》的话题上面来。前面一篇影评的哥们儿说这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通病,政策赶不上时代需要,让民间人士在发展的时候感觉缚手缚脚,唯有铤而走险。吴英案也差不多是这么个问题。这话说得真好。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我还想接着这话尾继续说。
现实中的阿三法院若是碰到类似的大案子,恐怕还是会跟天朝的法官无异。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事本身,而是这事——这种对于推动历史进程很有意义的事,两国的电影人各自是怎么看待的。
目前的我国的电影人,我看不出有什么动静。而阿三们的电影人,则是代表了民意,一马当先地在电影中宣判了吴英无罪释放。这就是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啊!当然啦,吴英案很复杂,不是一部电影能够说得清楚的。拿吴英跟极品高富帅古鲁相比,本人也是很无奈的说!只是,为民意而拍电影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好吧!我一向是不喊口号的,今天就为了这事破处了吧!)哪天中国的电影人拍出了一部吴英传记片,我发誓我从此不看美剧不看外语片,我不学英语我也不学德语,我不再考世界史90分考中国史70分,我不看NBA我也不看世界杯(路人甲:“世界杯中国人也有份吧?” 本人:“等收复了台湾再说有份也不迟。”)……
这片子拍得颇有一股“实业救国”的气概!(偶也有点受不了阿三们民族主义泛滥。)但毕竟国情还是不同,阿三的民企还是有可能富可敌国一手遮天的,他们的民企企业家甚至可以自比甘地是不?中国的民企们也就比屌丝过得好一点点罢了,再怎么风光,也不可能自比邓爷爷吧?所以中国的电影人要把吴英形象塑造得像古鲁一样伟大,我看还是挺困难的!这也是困境所在啊!好,就此闭嘴。
《古鲁》观后感(七):宏图霸业一旦崛起,天下四方任我遨游
级别:铁杵 编辑:小爷
这部影片以古鲁(阿布舍克·巴强)的发家致业史为主轴,以他和妻子(艾西瓦娅·雷)的爱情为副轴,中间又穿插了友情和亲情。
片子中并没有给出绝对对立的两面人物,哪怕是公开揭露古鲁经商手段的记者和报业,在私底下也都与他有着多年的良好感情。所有人都朝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前进,却又都能明白对方的心意。
平淡落后的乡村生活已经留不住年轻的古鲁,父亲对自己的冷言寡语,也时刻刺激着他渴望能早日出人头地、功成名就。
他找来朋友商议,一起去土耳其淘金闯荡。
“没钱怎么闯,况且我老爸还在给我姐姐攒嫁妆!”
“嫁妆多少钱?我来娶你姐。”
古鲁到朋友家为自己提亲,那个坐在秋千上打转的姑娘恰巧正是自己的求婚对象。
姑娘长相不俗,正好。
不过他知道姑娘已有心上人,而且还是个负心汉。
前几日的火车上,他遇见了她。可怜的姑娘正哭泣得惨兮兮,自己那么勇敢地为爱私奔,情郎确实个胆小鬼,几笔修书就草草结束了这段恋情。
家人急匆匆的来寻她,他热心的为他们指路。
男未婚,女未嫁,还附赠大票的银子,那就娶了吧。
成完亲,终于有了本钱,土耳其之旅已成定局。亲人们都在向古鲁和小舅子告别。
小媳妇忸怩,相顾无言。当火车开动时,古鲁终于看到她的热切和渴望,他开始游说她,他拉她离开,她终于上了火车,两个人的旅途也变成了三人行。
土耳其拥挤的街道上满是前来淘金的印度人,纱线市场的叫价大厅更是熙熙攘攘,不过古鲁有信心,自己总有一天能主导这里,甚至还能改变游戏规则。
万事开头难,古鲁还是个初出茅庐的门外汉,费劲心思才拿到了纱线市场的会员门票。他终于能跟着同乡一起低买高卖,叫价议价。
内有妻子把持着家务,外有他和小舅子的日夜夙公。眼见日子刚有起色,商行却因交易模式涉及赌博之嫌而被迫关闭。
起早贪黑的印侨叫卖商没有什么实权,商行由商会头子把持,又受制于高官的限制令。至于比他入行早的同侪,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这种不合理的安排。
古鲁并不想成为任人刀狙的鱼肉,他干脆走了一部险棋,将自家所有的涤纶运到高官的家中做威胁。众目睽睽之下,做不得贪污之事,高官开放了市场,所有同行都以他为荣。
古鲁热爱冒险,另辟蹊径改卖涤纶的决定让他日进千斗,激进的商业计划和私自行动却令小舅子难堪。带来的后果不仅是和小舅子散伙,知道他当初之所以娶她的原因只是为了丰厚的嫁妆后,妻子也同小舅子一起离他而去。
古鲁虽有挫折,前进的动力仍不止步。他随即不久便追回了妻子,继续建厂。
他在建厂时决定跳过中间人,直接从民众那里吸收资金,集资办厂。
敏锐的商业头脑和正确的决策让他的事业腾飞,如若还有什么是他眼中的障碍,那必然是嗜血的承包商。怒火让他挑起了这根"毒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他得到了新闻媒体的支持。
老爷子精心管理《独立报》多年,从外地归来后发现报纸和编辑都被贿赂成古鲁的代言人。揭露真相是他的信条,即便古鲁待他亲如父,他也视古鲁亲如子。同他持有相同理念的夏姆代他站在前线,向民众道出古鲁公司运作的真相。
铺天盖地的不利言论让原本对他感激涕零的股民瞬间改变了态度,几万个股民在倾盆大雨中声讨他的过错——他是私吞他们收益的窃贼,他还让他们因为他的罪行而处在违法的边缘。
陪他一起白手起家的好朋友因为无意中的失误而懊恼地自杀。
巨大的压力让古鲁中风倒地,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政府纪委给他发函出席听证会。还好妻子依旧陪着他应战,他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
(图片均源自网络)
听证会上,走私、贿赂、逃税等等罪行悉数砸向他。他带着半边僵硬的身子站起来,他对前方坐立的、问责他的官员,他对后方采访他的记者和围观群众,大声的用五分钟时间来证明他没做错。
在印度,什么是"违法","违法"难道就一定是错的吗,他用圣雄甘地举例;生意的大门仅仅是给前面坐立的特权阶级开放的,是他们迫使他用贿赂作为敲门砖;他们为何非要急切的给他定罪,难道是容不得乡村野夫竟然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竟然能为几万个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他慷慨激昂的陈词终于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他这些年行事的缘由。长长的二十九项起诉中,他仅坐实了两项。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