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话》的读后感大全
《哲学讲话》是一本由艾思奇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讲话》读后感(一):困惑
小时候觉得考试帮助抄袭是错的,大学后发现抄袭成了一种班级团结的表现。上学的时候禁止早恋,毕业后大家都羡慕从学生时代走到现在的长久爱情。从小被教育远离毒品,长大后认识的外国朋友把偶尔的迷幻剂当做生活体验。网上有段时间很流行一句话:“人类世界没有对错,只有价值观不同。”如果没有对错,一切都是相对的,那么真理存在吗?
看了《哲学讲话》这本书后,困惑似乎找到了点解释。作者认为对错是相对的属于实用主义哲学,是狡猾诡辩的,而真理有着相对的形式,真理是抽象的、概括的,会不断发展、充实、深化,是绝对的存在。可是在真理发展过程中那些曾经是公认的真理、后来被推翻的理论不是错误的吗?书里说我们现在掌握的真理是不完全的,形式是相对的,但同时,因为它与客观一致,虽然不完全,也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明天的进步不能将今天的真理推翻。看到这里,我更困惑了。它与过去的客观一致,所以它就是真理吗?如果用实用主义的相对说法我更能接受。
书里说绝对真理是永远不变的,如果我们可以完全把握绝对真理,那么我们的认识就完结了,永远不再进步了。这个说法让我感觉太模棱两可了,像在追求一个永远触摸不到的梦。
总之,这本书作为马哲科普是不错的,但是无法解释我的困惑,还是要找西哲对比着思考。
关于“哲学”这东西,之前虽然我已经看了不少有关于它的书籍,但是对于哲学这个东西还是感觉很模糊的,总是觉得还是无法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清楚。如果说从前对于哲学的认知是“它不认识我,我不认识它。”,那么现在对于它的感觉就是“明明知道他,却又无法来形容他。”
新近又收的“大家小书”系列图书一本,名为《哲学讲话》。拆开翻读几页之后,很有想一拍大腿的感觉。之前弄不清楚的东西,这本书的作者艾思奇先生在开篇用几页就讲得清清楚楚。想想之前真的是走了不少弯路,此书才应该被称为是真正的通俗哲学启蒙书籍。
哲学是什么?
临到同一件事之前各人的感想却不会相同。,而这各种感想就代表着各种哲学。哲学使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哲学上的认识和态度,是最普遍,最一般的。哲学研究是一般的法则。普通人的哲学思想是自然发生的。而自然发生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害处呢?我们不能够完全顺从自然发生的思想去做事,要有意识的去获取正确的哲学。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上、事实上的问题,这便是哲学的主要任务。
上段内容是该书的作者在他所做的“哲学的真面目——哲学是什么”这一篇中所列的小节内容。我不过是略加几个字将其串联了起来。字数不多的一段话将哲学是什么讲述的清清楚楚,可见作者对于哲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是多么的深刻。
紧接着作者又将在后面的篇章中针对一些哲学中常见的问题做出了讲解与诠释。所采用的方式均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进行比喻。虽说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但是相对于纯哲学的读物,此书已经算得上是十分的接地气了。
哲学本就来源于人生中的感悟,既是有感而发的内容,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才对。但是没有哲学基础的人往往不能够正确的去学习并理解哲学。而艾思奇先生的《哲学讲话》一书,无疑是将哲学内容变的通俗化、易懂化了。这就使得大众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哲学。
哲学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讲述并解读它。
《哲学讲话》读后感(三):哲学的魅力长盛不衰——读《哲学讲话》
文/岸晓风
记得上中学时学过一篇鲁迅先生的著名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当时对于这篇文章,可以算是似懂非懂,觉得很睿智、很简练,但是到底好在哪里?精妙在哪里?并不是很清楚。
后来才知道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此文写于1924年10月28日,正是雷峰塔倒掉的一个月后。作者写作此文时,上距辛亥革命13年,下距五四运动则仅5年。1924年冬,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其反动统治,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也日趋高涨的时候,鲁迅恰于此时发表此文,大题小做,借题发挥,其意义是远远超过了批判封建礼教的范围的。
好了。对于雷峰塔,从文学的意义来说,我们是的确希望它倒掉的。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如果我是一个杭州市民、一个文化爱好者,我又是不希望它倒掉的,那是标准的文物,历史的承载,倒掉多可惜。
但是问题还么有完。雷峰塔到底是如何倒掉的呢?以前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探究。艾思奇先生的《哲学讲话》里告诉了我们答案。简而言之,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案例”。原来,因为雷峰塔是古塔,迷信的群众以为里面一定有什么神灵,把它的砖块偷回家里,希望可以消灾降福。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雷峰塔的砖便一块一块地被人搬走,而它的基础也一天比一天地不牢固了,终于倒塌了下来。
我想,关于没有什么比这更说明“量变引起质变”这方面的哲学原理了。而且是非常通俗地、自然地“放”进了读者的脑子里。当然,这只是《哲学讲话》这本书里的一个章节。整本书对于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都有全面的论述,《哲学讲话》里的相当内容曾经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一本哲学书《大众哲学》的内容。那是一本惊动了毛泽东主席的书,说它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优秀读物。作者艾思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后来到延安后,毛主席高兴地向身边的同志说:“那个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
从这方面来说,《哲学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并且是用一种通俗的、让大众喜闻乐见的讲述形式,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说,尤其值得借鉴、体会。
《哲学讲话》读后感(四):世易时移,反被“通俗”困
读“大家小书”这个系列以来,第一次不推荐的书。
据说毛主席还曾经向党中央领导同志推荐《大众哲学》,那个时候,没有再版修订的《哲学讲话》还叫《大众哲学》。他说,这是一本年轻人写的哲学书,是通俗的书,写得很好。
绝非唱反调,和刻意与经典杠精。
所为原因不过一:时间!
世易时移,毛主席当年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好在写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写了群众中存在的问题。老革命都知道思想阵线的建立要从三观开始,而三观,不正是哲学吗?到今天为止,我们不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嘛,武装前,你得让群众们都得懂啊。那年岁,搞革命的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普及一个正确三观的大众哲学当然是重中之重了。
然而,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到了21世纪20年代,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作古。它的读者群有了层次,被推荐是因为“大众”与“通俗”,如今不推荐的原因也在此。
如果你已经25岁以上,读过不止一本哲学书,那么这本书并不适合你。
这本书适合大学前的学生阅读,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重新看了一遍高中的哲学课本。正好同时在读一本书叫《当下的力量》,不禁哑然失笑,里面的内容时时出现矛盾和碰撞。“正确”的哲学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主观地看待这个客观的世界,而灵修的三观告诉我们,感受你自己,你的身体才是宇宙的中心;前者告诉我们世界是可知的,人是可以知道一切的,后者告诉我们,你不要知道一切,也不用去知道一切,因为你会被你的经验和思维奴役和控制;前者说世界无神,后者说将你的一切交给神。
所以,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自己没有点判断能力能将自己囫囵读的书里面的内容甄别有所选择的吸收的话,你会陷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怪圈中去,以前有那么段时间人不是还信宗教呢吗?作者不正是陷入一个悖论中,到底什么是正确?以前说的“正确”经过了一百多年,人的认知既然是发展的,你怎么能说当前当刻就是“正确”呢?书中对于胡适先生的批评过于绝对,当然我并无批评之意,因为那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例证,这种实用主义是有时代性的,曾几何时,胡适先生就是被批判的对象,我完全不怀疑作者的诚意。
一是太通俗不适合读有些深度书的读者,另一个就是通俗张掺杂的由于时代所限的一些瑕疵,不过倒是刚学哲学的学生的一本很好的课外读物,瑕不掩瑜,我们永远不能苛求学者写出一本完美无缺永远不会受时间影响的作品。
是为记。
《哲学讲话》读后感(五):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许许多多先进的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艾思奇、毛泽东等人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其中艾思奇尤其具有代表性。艾思奇是中国著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的哲学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忠于祖国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理性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称他为"人民的哲学家"。
哲学从诞生以来,在大众的眼里就是一种深奥、玄乎的东西。欧洲古典哲学尤其如此,在人民大众看来,它只是哲学家们舞文弄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打破了这种哲学家们对哲学的霸占局面,哲学开始以一种新的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马克思深切地认识到,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在想方设法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特征,把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视作实践的主体,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一开始是不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因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自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之间是不能很容易地直接联系起来的。
人民大众由于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是不太能理解和接受的。当时的哲学家们惯于在哲学的讲堂内宣传哲学,而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艾思奇看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黑暗的中国社会中苦闷彷徨的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年朋友的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中国前途的深切担忧。
他凭借自己在《申报》和《读书生活》杂志期间的工作经历,熟悉和掌握了大众的这种文化需求和求知特点。他深切地认识到了,要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思想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指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引人民群众的斗争,就必须把高深、难懂的哲学思想以一种通俗、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艾思奇把在《申报》为纪念史量才同志所创建的职业学校中的讲稿整理成《哲学讲话》,分二十四期连载在《读书生活》杂志上。在后来整理出版的过程中,第四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
虽然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还是处于一个十分朦胧的状态当中,对马哲有很多的疑惑和迷茫,但是通过艾思奇这样一位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的人去作为学习的榜样,会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
《哲学讲话》读后感(六):哲学课堂
我相信,一说到哲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的话题。其实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哲学的感觉,也和大家一样。我们都认为哲学是一门高大上的科学,是我们这种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小白,所不能触碰的高度。其实,后来,在求学的道路上,慢慢接触哲学之后,我发现哲学还是挺容易理解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我们畏惧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抵触这一个东西,而应该尝试着学会去了解去接触这个东西,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不断的学习到新的东西。
在绪论部分,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他对于哲学的定义。看完作者的介绍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至少,不像当初自己从百度或者说其他浅显的政治书籍上了解来那样。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尤其,在经历了考研的磨练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得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停留在各种各样的理解层面。哲学很广阔。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简而言之,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我感觉它就是,世界很多东西的基础之学,就好像许多人对于语文的定义一样。很多人都认为,语文是百科之母。哲学也和语文有着相当的地位。
为什么要赋予哲学这样的地位呢?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就好像是宇宙所有东西的基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哲学可以解释许许多多的东西。在涉及以上方面的解释当中,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你可能会对我所说的有一些迷糊。那么,我再重新讲述一遍——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其实,如果你对哲学有一点兴趣的话,你也可以通过你的阅读,来加深你对哲学的认识。
《哲学讲话》读后感(七):现在还需要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吗
哲学,英语中写作Philosophy,究其本义来说是指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所谓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都属于哲学的分支。既然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当然也会体现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过程中。所以,即便不专门谈哲学,哲学却时时、处处、事事都自然而然地包含于其中。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其由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即唯物论思想辩证,基本理论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而实践的观点则是马克思主义哲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正是马克思,首次把实践提升为了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还有没有提倡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呢?那么,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专业研究者的研究范畴,普通人还有没有必要来学习和运用呢?对这两个问题,回答无疑是肯定是的。一则,即使在今天,每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言行实践之中。这有助于每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每一个人说正确的话、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但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堪称宏大,如何才能更好地方便大众去学习,需要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于是,由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所著的《哲学讲话》,就是“恰逢其时”。虽然《哲学讲话》这本书产生的年代较早,早在1935年就已经结集成书,到今天已经有八十五年的历史,却依然历久弥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按照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杰出的社会教育家李公朴的说法,《哲学讲话》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要愿意去学,就一定能够读得懂、读得进去《哲学讲话》!虽然《哲学讲话》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之中,但其中的大多数提法,直到今天仍然有用,一点儿都不过时。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经说过:“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这句话,就是对为什么普通人也应该学习一些哲学知识的疑问的回答。毕竟,哲学的目的就是追求智慧、完善思维方式,如果需要深刻理解和领会文化的内在凝聚力,非得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可;在今天的中国,每一个人,无论身份、地位,都有必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具体运用于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
《哲学讲话》读后感(八):学者、战士、真诚的人
五十六岁的嫣然离世的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作为毕生追求,这本《哲学讲话》就是其人生理念最好的印证。
艾思奇先生原名李生萱,祖籍和顺,是延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杰出的哲学家。艾思奇先生是个奇人,其父亲带他去见蔡锷,被蔡锷收入义子,且取名冀武。艾思奇在云南读书时,与聂耳是好友。在救亡图存的年代,聂耳的音乐鼓舞人心,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则成为青年一代的精神食神,鼓励动员十万年轻人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很喜欢他的《大众哲学》一书,曾称赞说,《大众哲学》是“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并为他题字:“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这个题字如今刻在和顺艾思奇故居纪念馆的大门口屏风上。大家小书系列中的《哲学讲话》是原《大众哲学》的再版,这本书凝聚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期对哲学的探索。全书体系完备,内容翔实,为那些在哲学迷雾里苦苦寻求突破的人带来指路般的光明温暖。
四章的内容,循序渐进,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完美呈现给读者。艾思奇先生语言通俗,文笔流畅,没有拮据难懂的专业术语,有的是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口语化表述,虽然居于象牙塔之顶,却无半点傲慢之态,这与艾思奇先生从小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教养密不可分。
艾思奇先生的父亲李曰垓文史功底深厚且追求独立自主之精神,参加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和护国军起义。成长于这样家庭的艾思奇先生将珍贵的一生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艰苦求索。自艾思奇先生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日渐重视,最终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完善,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南。正确的哲学理论知识,对人类的美好生活影响深刻而久远。
艾思奇先生的《哲学讲话》特别注重“正确”二字,在艾思奇先生思想宫殿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始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体系构建最终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动力源泉。只有正确的认识世界才能有效的改变世界,从而让整个人类生活最得更加美好。没有艾思奇先生这样身体力行,躬身前行的开拓者,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青春奋斗这些高尚品质不会得以彰显。
艾思奇先生将哲学科学的通俗化及普及化研究工作通过《哲学讲话》里诸多小章节让广大读者认知。无论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定律,现象和本质,形式与内容,法则与因果,必然与偶然性这些看似深奥的知识,到了艾思奇先生笔端都成了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巧妙统一,不得不佩服艾思奇先生文笔工夫与学识之丰。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一定状态和秩序,艾思奇先生将哲学的精华用黑体字加以强调,更加让读者关注与重视。《哲学讲话》这部著作是哲学思想史上当之无愧的科学普及读本。自由是必然的认识,近一个世纪前的著作今时读来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必然是作者艾思奇先生睿智努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