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锦集

2022-04-10 03:0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锦集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是一本由郑永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元,页数:5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精选点评:

  ●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四个方面,讲述了目前国内外的基本情况和重大议题,对我自己而言,会是其他时事热点的基础背景学习和掌握。在70周年华诞的日子,早上以阅兵直播为背景阅读最后的一部分,还是觉得挺触动的。

  ●本书分析了中国政治改革,经济制度,社会重建和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看序言的时候被深深折服,看得最嗨的是第一部分,往后由于各方论述比较多,失去了第一部分的新奇与恍然,综合来看,仍不失为值得一看的好书。

  ●缩写到五分之一问题不大。不免好奇原文刊登时的受众。

  ●第1、2、16章不错

  ●为什么给五星,平心而论很多地方点到即止没有深入探讨,但是能够出版已经非常难得,一颗星给编辑的。

  ●很多地方都是想当然 逻辑也不严谨 有用信息很少 以为多好呢 罢了罢了 更不要说那一堆一堆的废话了 说粤港澳大湾区为啥有前途是因为一国两制 哈哈和金灿荣意见不一致呢

  ●就事论事,除了序言和第一章有启发,其他章节,口水话太多,缺乏学理性,没法和周雪光老师比。这本书是郑老师的学生写的吗?

  ●9分。大手笔,更加清晰的知道当下中国内政 外交,不民粹主义。不过当下人均GDP9900美元/年,应该是被平均了,中国很多3-5线城市普通工薪阶层 月工资不到5000元,就更不提还有8-9亿的农村人口了。想要赶上台湾(2.5万美元)这无可厚非,但希望更加理性面对事实。

  ●没有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没有社会的力量,政府就要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维稳。有好的保障制度之后,社会力量就会强大,社会稳定性就会增强。更高级别的统筹,国税局直接面对民众,有助于精准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国家人口的迁移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但中国因为户籍限制,往往是以劳动力为单位,导致了家庭的解体,社会力量薄弱。中国需要自己独立,不能是挑战者,也不能是跟随者,不跟任何一方成为绝对的朋友,也不跟任何一方成为绝对的敌人

  ●8分吧重复比较多,建议略读。总的来说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很多问题比张维为的书讲的透。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一):书里有意思的句子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二):世界风云变幻,你我皆无法置身事外。

  本书是郑永年思想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基于过去,放眼未来,从政治改革、经济建设、社会重建、国际关系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下一个四十年的发展改革方向和趋势。

  这些年来,郑永年一直在中国问题的各个领域进行深耕和实地走访调研,努力寻找中国改革的自身实践逻辑,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判断。作者多年来一直坚信,所谓“正确”的道路就是要找到自身的变化逻辑。

  本书中,作者对中国改革和变化模式的逻辑讨论围绕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重建和国际关系这几个方面展开,着重回答如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已经做了什么?改革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新问题和新风险?未来的改革作何选择?对我们无法确定的未来给予有益的指导。

  2019年,中国再一次处在了历史的关键时刻,未来中国会怎么发展,去往何处,郑永年在《大趋势:中国下一步》中提出了几大重要判断:

  政治大趋势:“以党领政”体制呼之欲出

  经济大趋势: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国企改革

  社会大趋势:中产阶级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国际大趋势:中国新版本的对外开放会更加自信

  基于书中郑永年先生的几大判断,以及本书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助益:1、解读中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挖掘中西方道路本质,深度解析中西方发展道路模式,掌握背后的逻辑和特征;2、 评宏观趋势,让政策动向不再雾里看花,系统探讨中国发展逻辑,深度剖析未来走向与机遇;3、 看一针见血观点,掌握正确分析方法,一针见血地解读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帮你构建全局化视野,掌握对政治、经济、社会的体系化研究范式;4、 洞察决策背后暗含的战略性思考,深度解读政治经济政策意涵,认识学习决策者思维。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郑永年先生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多次与出版社和编辑沟通,尽量将一个系统严谨的知识体系和中国问题的图谱清晰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以帮助各位读者可窥其全貌,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在即将到来的未来面前,准确判断发展趋势和形势,把握机遇。

  世界风云变幻,你我皆无法置身事外。通过《大趋势:中国下一步》中郑永年先生做出的几个重要判断及其思路,我们大致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模样。是每一位关心国家、企业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人不可错过的著作!也希望本书能为读者们提供一种思路,掌握发展背后的逻辑和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宏观趋势,从政策动向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为,走出一条坦途。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三):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现状和未来的全面解读

  作者是中国人,毕业于北大,曾在美国留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国问题。本书涉猎范围较广,大体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当前中国的种种现象作出了逻辑分析,立场比较中立,分析较客观,有一定深度。有些观点读后深以为然,有些则需要思考。

  本书很多章节应是作者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所写,相互之间即便不是没有联系,也是在不同深度和层面的思考。由于这个原因,同一观点和类似论述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语言比较啰嗦,可以在组织架构上优化,并大幅精简语言。

  在谈到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时,作者认为,社会主义通过工人阶级不断争取权益,形成了西方现代福利国家,工人阶级壮大为中产阶级,促进了西方经济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在新自由主义推动下开始全球扩张,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贫困问题突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都是在“基本判断”下进行的,党政关系经历合-分-合,并于十九大后成立监察委,形成党内三权分立局面。检察权上升造成执行权受监督过多,导致干部理性不作为。

  中国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解决,改革永无止境。

  关于央地关系,作者主张要缩减行政层级,推行省代表中央直接管理县的模式,取消地级市设置。同时,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要从县域层面着手。

  反腐的深层政治逻辑是为了避免中央层面出现政治寡头和经济寡头。

  技术赋权与民主政治一章,探讨了经济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政治自由的关系,似乎与本书其他章节相对独立,重要的是分析深度不在一个层次,学术气息更浓厚些。

  国企和民企应当有合理界限,国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能过分侵占民企空间。

  中国的政商关系是官员和商人的个人关系,是私交,而不是两个群体间的关系,中国目前缺少规制政商关系的法律制度。

  “一带一路”主要是经济领域的互惠,是经济发展项目。不宜过度强调其战略性质,其提出和发展不在于书写规则,而是在于相关国家互动过程中形成规则。目前一带一路存在主体错位现象,即主要由政府推动,企业缺位。

  与一带一路不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发展项目,虽然其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但其重要性应当体现在制度建设上,要形成一国下的两制融合发展,创造共同市场,推行共同社会政策,把西方经验和传统中国文化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gdp主义导致社会政策滞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没有边界,市场经济理念和资本侵入社会领域,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社会改革必须中央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任何地方政府无法替代。

  建成小康社会要做大中产阶级,做大中产阶级首先需要经济发展,其次是社会政策保护。中产阶级壮大后可形成消费社会,反推经济发展,并形成稳固的社会基础。

  壮大中产阶级不能靠政策上的转移支付,需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廉价劳动力红利时代已经过去,廉价劳动力需转化为中产阶级。

  农村的衰落是“流出性的衰败”,包括人财物的流出。

  中国的扶贫成效很大,需要在国际社会建立话语权,为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正名。但精准扶贫是运动式,不可持续,需建立农村发展性社会投入机制,并在扶贫过程中区分什么是经济的,什么是社会的。

  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制瓦解了传统宗族模式,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平行单元,农村家庭不能整体流入城市,二代、三代农民工年老后只能返乡,留在农村的始终是老弱病残。

  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思路可以是,等房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回购住房,进行重新分配。

  贸易摩擦是美国拖慢中国崛起的策略,或者是全面脱钩的前奏。中美只有合作才有出路,中国需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当单边开放。

  民族主义于大国崛起有害无益,中国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并在国际社会承担责任,要在现有国际秩序(西方主导建立)下发展壮大,并对国际秩序进行修补,以天下观作为指导。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四):务实主义下的中国内外部问题对发展影响的分析与建言

  中美贸易战的相对宁静让人置身于台风眼的恍惚感,相对于美国对南山科苑街道办和杭州街道办的调侃,我也像调侃那样操着不该操的闲心,也许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忍不住思考,这场风暴会不会让自己片瓦无存。

  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群情激昂的新民族主意者配合政府的声明和官宣发出自强不息的声音,任老爷子优雅得体睿智格局的讲话在朋友圈疯传,何庭波的海思公开信,华为众志成城的决心,散发出悲壮的背水一战的意志。谷歌的android服务取消有自制系统鸿蒙,2012实验室的卧薪尝胆也许就等这一天,中兴前高管对华为战略雄心的解读让人热血沸腾,开源软件、开源组织受美国实体清单的影响,开始陆续发出终止合作的声明,arm也开始取消合作,今天ieee开始取消华为评审和主编的学术交往,也许马上美籍科学家会被要求离职华为,可能因为学术封锁,更多的外籍专家选择离职。在绝对实力面前,当规则可以解读和践踏,不对等的战争大幕已然开启。

  读这本书,看到关于中美关系的论述,看到关于技术封锁冷战的演进路线,不免扼腕叹息,1972年中美接触,1979年建交,1989嘎然而止的蜜月期,1998年江总访美开放,2018贸易战,中美之间的封锁与交锋成为常态,看来人类还是容易健忘,并且容易乐观,记吃不记打的猪思维在所难免,关于国产化,倪光南院士总让我想起唐吉诃德,个人确实一度笃信技术无国界,技术民主主义的理论,今天看来真是too yong too simple。哈佛大学研究世界第一大国的变革15次,11次战争结束,源自公园前5世纪雅典对希腊挑战的修底昔德陷阱是否难于避免,作者寄希望东方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的不同,在人类规律面前我个人不那么乐观。

  从热点联想而起,回归到本书的思考,关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看过些洗地的文章和演讲,自豪感会有但理论基础却感到欠缺,关于民主政府的机制由于选票的平衡,目的不在于发展的理论,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中国集权体制下的发展目标中心论解释中国的高速发展颇有一定的道理,作者作为大陆出身的新加坡学者在体制外以学术的观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务实态度分析和解读中国政治机制的机理、演进和风险,虽然本质上是亲共的,却也是从务实的角度跳出意识形态来做学术分析与表达。

  洋洋洒洒49万字,不过有许多讲稿的修订,学术语言不统一,有些章节的论证理论丰富旁征博引,有些章姐口语化,散文化严重,甚至同样的内容出现4、5次,这也许是文集化和论著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而言,实属瑕疵。

  瑕不掩瑜,对当下中国政治理论、机制,经济发展和演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兴衰成败,得失,对外交战略,对未来的发展的分析和演进的建议和建言,值得一读。

  《大趋势 :中国下一步》读后感(五):国内国外治理大国如烹小鲜

  序言 国家与发展

  《贸易的猜忌:历史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民族国家》

  1、西方政治经济学:政治和经济的分离

  无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是否把经济(商业)活动视为是政治事务和国家的责任。

  自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快速分离开来。这里有两个经验事实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促成了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分离。

  第一、罗马帝国的解体和商人的崛起。第二、政治秩序的重建。

  国王和商人拥有了同样的利益,商人需要一个统一的民族市场,而国王需要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两种力量的合一,便在欧洲造成巨大的中央化即中央权力的形成动力。欧洲近代的发展首先是中央化的过程。

  《经济与社会》《中国宗教》《印度宗教》

  私有产权的保护,就是国王和商人之间的契约。

  议会产生政府,也就是商人产生政府。议会就是商人的议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当时的西方民主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政府只是资本的代理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当利率趋于零的时候,货币政策就会失效,当政府债务过大的时候,财政政策就会失效。

  2、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作为国家的责任

  中国文明从来没有在知识层面把经济视为独立的领域,在经验层面经济也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

  《管子》《盐铁论》《国家与革命》

  3、两种政治经济学模式的未来

  政治改革篇

  走向市场经济体现在,农村改革、经济分权改革再到城市体制改革。

  小真相的改革:

  1、法制。法制一方面是针对社会而言,另一方面是对党内政治生活而言。改革开放前的继续革命,导致法制的大破坏。

  2、干部类型何干部录用制度的改革。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何专业化。

  3、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例如设立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废除领导终身制的过渡办法。

  1、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不能同时进行,尤其不能期望用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

  法治是即使是执政党及其政府也都必须服从法律,无论作为组织还是个人。

  把党和国家的机构整合在一起改革。

  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就是制度崛起,而外部崛起只是内部崛起的延伸而已。

  制度更是人们衡量政治人物政治遗产的最重要衡量标准。

  党和国家的关系类比为所有者和管理人的关系,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党对国家的主导,具有启发意义。

  党和国家的关系是理解中国政治的关键。

  干部任命制度是最为重要的组织支柱,它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所有总要岗位上的主导性人事话语权。

  中央领导小组和国家领导小组

  ***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共的领导弱化、党建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的状况,校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前进航向。

  在任何改革之前,首先要改革的就是中央地方关系。如果没有中央地方关系的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最典型的是1994年的分税制和1998年的中央银行制度的改革,这两大改革直接影响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央地关系的三层逻辑

  1、最重要的是政治逻辑。

  2、利益逻辑。

  3、经济逻辑。

  重塑央地关系考虑的方向

  1、通过确定国家统筹制度,重建现代国家。

  2、压缩中间层政府。

  3、除了纵向压缩中间层政府之外,横向的党政机构也可以压缩以减少支出。

  4、进行新的税制改革,为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税源。

  5、大力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企成为真正的企业,减少甚至断掉地方国企对政府的依赖。

  6、要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建立政治责任制度。

  经济建设篇

  第六章 国企改革与经济转型

  消费社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考虑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分野问题,或者说他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政策上,没有能够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区分开来。

  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两大央企(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开始进行社会建设,当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政策概念,除了维稳方面出现问题,在社会建设方面还是取得很大的建设成就。

  随着私企消失,中国很快就进入了一个全面计划经济时代。

  《盐铁论》

  只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才不会导致大的经济危机。今天中国经济领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都是这两种失衡的表现。如何实现这两种失衡?这便是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文明有两个既优秀又具有现代性的传统,即政教分离和政商分离。

  许多所谓的风险投资不是为了培养新企业,而是防止新技术对现存企业的垄断地位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所谓的投资实际上阻碍了经济和技术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企业家精神的竞争,重新梳理和重建政商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和重要。

  当经济出问题,哪怕是所谓最好得国家,像美国、欧洲老牌得帝国主义国家,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社会重建篇

  GDP主义就是要把中国社会货币化或者商品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的眼光就转向了教育,希望通过教育产业化的方式来保证GDP的增长。

  GDP主义入侵教育领域是中国教育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直到今天问题还没解决。

  任何一个社会,权力可以分解成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

  中国社会失序的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没有边界。

  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的,一旦数据化,人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也就是“去意义化”。一个“去意义化”的社会便是毫无道德秩序可言的。这就是今天大家经历着不信任、恐惧、孤独的根源。

  弱政府、弱社会,政府什么都要管,好像是强政府,但因为很多方面管不好,老百姓又抱怨政策,这就演变成弱政府,社会没有空间,没有能力自我管理,这就是弱社会。政府官员经常视社会为自己的对立面,动用政府力量对社会进行管制。

  允许民营企业家入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共产主义政党分开来。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使得执政党本身可以生生不息。

  政府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什么权应当留在政府,什么权应当下放给社会?

  政府是一个(法治)架构,而不应当管那么多细节。细节属于市场和社会,没有市场和社会,就不会有任何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机制。

  中国的社会稳定缺失一个最重要的结构因素,那就是中产阶级的规模太小。在任何政治体制中,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中产阶级,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民主。

  任何因素的变动,都会轻易使得今天的中产阶级在明天就演变成为贫穷阶层。已脱贫的阶层也容易重新沦为贫穷。实际上,除了体系内部占据重大战略地位的少数阶层之外,任何阶层都随时可以演变为贫穷阶层。正是因为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性,中产阶层的中上层开始选择退出,即移民海外,寻求保护。

  亚洲四小龙一般是每10年有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企业家光考虑着如何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利,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有进步。实际上,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在于技术创新。

  《历史的终结》

  国际关系篇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美国发动这场贸易摩擦的最终目标是中国制造2025。

  美国国内对中国描述的话语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国军事、经济威胁论到后来的利益相关者和责任论,再到今年的领导者角色论。

  改革就是内部改革、外部开放。

  对中国来说,在强调海洋地缘政治的时候,在成为海洋大国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平衡陆地地缘和海洋地缘。这个平衡决定了中国的综合国家安全和海洋地缘政治战略的可持续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