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博气死之前,我选择「断网24小时」
微报
你好,我是李不草。
在我写下这段文字前,
-1-
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几乎24小时都泡在大量的信息中,消息提示音从不同的社交平台涌来,我僵硬地拿着手机,日复一日的刷新屏幕。
消息太多,我像一台无法处理大量指令的老电脑,机身滚烫,卡顿不断,濒临崩溃。尤其是这段时间,微博里的坏消息铺天盖地。
在被微博气死之前,我决定断网24小时。
-2-
屋里静的出奇,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爽。突然闲下来的大脑有些不适应,我在屋里走来走去,像一只轻松又茫然的猫。
上网冲浪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会陶醉在柴米油盐的真实生活中。而不像这代人,被996掏空灵魂后,日复一日的沉浸于微博,抖音,互联网。
-3-
我迫切地想看手机。
倒也不是真想了解什么,有时刷手机就像一种肌肉记忆。就像经常戴眼镜的人,如果某天戴了隐形眼镜,他还是会忍不住伸手去推鼻梁。
当我的视线被迫从网络新闻里收回来,一切注意力都被迫集中在当下的现实里,一种空荡荡的焦虑感涌了出来。我强迫自己静下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不要对手机产生欲望。
可我发现自己即便没有手机,也无法静下心来。
虽然手机提供的大部分信息,对我的生活没什么影响,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去汲取这些信息的欲望,进而伪造出一种,“我活的很现实”的错觉。
我深吸一口气,大步走进厨房,系上围裙:“老王,我来帮你做饭”。
(逃离网络三个小时,我拍到了一团漂亮的云)
-4-
(逃离网络五个小时,我们做了一盘日本豆腐)
我们开始漫无目的地聊天,聊复工时间,聊天气状况,聊疫情结束之后最想吃什么。
毕竟,在意志力不足的人面前,手机就像一个偷心妖精,经常会占据人的大部分注意力。大数据会带着符合你心意的东西出现在手机里。吞噬掉本属于你伴侣的那份注目礼。
在现代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亲密关系,假如其中一方对手机没有抵抗力,那注定会在某些时刻,“不经意地”忽视对方。
-5-
手机就像当代人的钢铁咖啡,只需要看上几眼,就能提神醒脑,甚至一直清醒到后半夜。
没有手机的我躺在床上,看着麻雀在窗外乱飞,圆滚滚的身子像灰色小球。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开始往下掉。
我下意识去摸手机,又很快反应过来,不由得哑然失笑。
人们总是用刷手机来逃避现实:比如堆了好几天的脏袜子,比如生气的女朋友,或者想拖延有些难以完成的工作。
设计者们倒是深谙人性的弱点。
我曾机械性的阅读新闻,点开社交软件的红点,不断刷新页面。
其实我已经开始抗拒这种行为模式,但我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来代替刷手机的动作。也许,对于彻底沉浸于现实世界这件事,我是下意识排斥的,所以才通过刷手机的方式,逃避现实。
我挑了一本书,坐在窗边读。书里那三行大写加粗的口号使我印象深刻。
(逃离网络八小时,我读了这本书的三分之一)
手机消息的消失,让我产生一种身处“平行世界”的感觉。
尽管没看手机,但我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我们的同胞正在奔赴前线,还有人在被隔离,有人在被治疗。
人们都在努力着,让生活回到最初的模样。
-6-
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处于一种“干着急”的状态。
手机不断推送各种糟糕的新闻,大家看的疲惫而焦虑,却无法为可怜人做点什么,只好蹲在家里,重复着刷手机的动作,皱着眉叹气。
因为这次疫情,许多人都产生了“信息焦虑症”。
人们刷新手机,迫切地想了解新消息。又通过手机,把不安与恐惧留在了心里。
也许你可以适当的离开网络,不看新闻,把注意力留给自己和身边人。
保持身体健康,情绪平稳,就是普通人能做的最大贡献。
放下手机,在现实里,好好感受平凡生活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