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怪圈》读后感锦集
《我是个怪圈》是一本由[美]侯世达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湖岸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刚开始以为是一通大杂烩…… 这是继GEB后又一本在内容里不忘作者最感兴趣的数字/符号的大量例证。 一开始便引出所谓生命/非生命 灵魂/意识的存在与否及亨内克值(所谓灵魂的大小/高度/深度)这样的开篇论述。慢慢提出看待脑与意识的视野(即 宏观的物理性看待还是微观层面的生物/化学视野),再利用数理论证引出怪圈这个主题,后面讨论了脑反应出的自我的存在,最后论述了意识的存在与可理解性。简繁理解,我就是一个从自身做出决定、执行、反馈、再自我升级到再做出决定的一个大局观下的符号化物理存在的一个怪圈。作为人,多么的幸运啊!
●很好看,不过建议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先阅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关于意思(灵魂)的完整答案,终极问题之一已经得到了完美答案,强烈推荐~
●作者用600页尝试回答了一个问题:“我”是什么,我们的意识究竟是什么的产物。一个拥有我的全部回忆的我的“复制体”是不是我? 用精巧有趣的类比、数学上的哥德尔公式和mind-blowing的思想实验,从环路和模式聊起,代入作者的个人经历(当我们的至亲离开我们后,他们依旧有一部分在我们身上继续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向读者论述:生命是一个复杂反射的集合。对于大脑中的给定现象,存在大量的不同解释,而这些解释分属于不同抽象层级之上的诸多不同论域。所以人的大脑是通过脑海中活跃的符号概念进行思考的(关于这一点,推荐阅读《Metaphors we live by》),成熟的大脑就是在不断持续的努力降低感知到事物的复杂性。 至于“自我”,则是你我的怪圈在处理这些符号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生长而来的。
●春节看完的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可能还不是哲学讨论,而是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有幸和首师大的梅剑华教授和这本书的出版人一起录了一起节目,梅教授把侯世达的理论和他与其他哲学家、科学家的关系说得很清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是什么鬼”这一期的播客“文化土豆”。
●极受启发。写作本身亦是精巧。完美的节奏感。侯老师最念念不忘打死的,一个是蚊子,另一个大概是约翰塞尔。
●2019.2.6 对于动物的意识甚至是灵魂问题,作者用等级进行了划分,也为素食主义者找到了一个依据。 随后的部分基本是哲学范畴的讨论,一是没兴趣,二是行文过于繁复。 弃读!
●学过数理逻辑的如看小儿科,啰里啰嗦。没学过数理逻辑的如看精神科,走火入魔。
●读这本书,最欣赏的是作者从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中抓取出故事,进而以此阐述关于逻辑、认知、脑科学、人格同一性、自由意志和死亡等话题的方式。卡罗尔的死无疑增添了不少厚重的情感色彩。陈嘉映老师曾经说,哲学就是把隐晦的灵魂和清晰的逻辑结合在一起的努力。我想这句话也正是《我是个怪圈》这本书最好的注释。
●棒棒哒!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一):个人观点,欢迎吐槽分享
个人看了书籍30%的内容后弃读,首先看到这本书是因为互联网大佬fenng的推荐,后来来豆瓣看了一下评分还挺高的。果断入手,结果看了之后不知是自己智商不够还是真的本身就是一本烂书。首先对文章表达的单独观点和逻辑比较反常规,同时也是很赞成的,我认为哪些逻辑也没有什么高深和可学习性,因为本来就没有高深的东西,第二文章没有一点逻辑顺利感觉全是作者的头脑风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很欢迎有不同观点的读者一起交流分享。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二):我是一个怪圈
这真是一本奇书,值得二读。读到1/3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是最scientific way of explaining “无我”(禅宗概念的书一般太虚,很多人读不懂,总和我说是鸡汤)但是不仅仅于此还涉猎到意识、意志、二元论等抽象概念。一开始作者就把“我”应该提升到一种极为抽象的概念去理解,top down而不是Botton up(应从非原子分子这个层面去理解)。通过类比的手段如抽水马桶feedback loop等反复深化这个自我捏造的概念。中间有一部分以罗素的《数学原理》和哥德尔等阐述数学家以一种机械化信条分类这个世界。并且极力避免自我指涉的灾难。(一直状态不太好,读这段状态尤其差,在脑中是一坨浆糊)。这本书打中我的3个点。1. 灵魂有大小吗?我和作者观点雷同,虽有大小但也不分高低。(我确实在意有趣的灵魂)2. 抽水马桶反馈原理,看似很精准的正向反馈,也有可能是一直在做错事。3.灵魂与感知 我和你不一定要完全经历一样的事情却能产生共鸣。“我”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一种符号弥漫扩散式(有灰度的)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三):我是个怪圈
《我是个怪圈》可能是世界上最烧脑的自传之一,至少小编本编已经宕机了。
本书作者侯世达有着令人嫉妒的出身:他的父亲是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成长环境是斯坦福大学,他的社交圈充斥着知名学者,他还是十几岁的中学生时就已经能够使用当时斯坦福唯一的电脑来做编程;侯世达也有着令人同情的家庭:他的小妹妹始终与语言绝缘,无法理解他人。因此,侯世达从童年时代起,就对心灵与认知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与禀赋,并以此为原点广泛涉猎多个学科。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侯世达以《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一书斩获普利策奖,书中探讨了数理逻辑、美术、音乐、人工智能、语言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我是个怪圈》则也常常被视为前作的续篇。在这本半思想自传中,侯世达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思考,探讨自我的概念。全书涉猎广泛,从灵魂大小,到哥德尔定理,到无限循环,论证环环相扣,读懂绝非易事。而且,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游戏,尽管读来有趣,却使得本书的中译成为历时十多年的难产之作。
我是个怪圈 [美]侯世达/修佳明/湖岸|中信出版集团/2019-1
子扉我 2019年早冬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1月7日,发表时有改动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四):无机客评《我是个怪圈》
世上确实有部分天降英才的学者,譬如《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作者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作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的儿子,道格拉斯拥有物理学博士的学位,但钻研的领域甚广,在认知科学、科学史、哲学、比较文学和心理学方面都有涉猎,更熟谙近十种语言,翻译过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还接替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上撰写数学游戏的专栏。《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是一部打通了逻辑学、绘画和音乐的脉络的奇书,于 1979年出版后就获得了普利策奖。《我是一个奇异循环》可以视为《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一书的延续,将焦点放在了“自我”这个概念的探讨上。为什么我们都能感知到个人的身份,还知道与世界其余部分的关系?道格拉斯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我”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幻觉,产生于人类的物质基质。它是一种大脑创造出来的象征,是大脑由接收到的讯号创造出来的无法穷尽的种种象征中的一种。道格拉斯还认为大脑实现了“奇异循环(Strange Loop)”的模式,通过个体经验的累积,循环创造出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而“奇异循环”能够解释我们对“自我”的体验占据首要位置的原因。道格拉斯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澄清读者一直以来对GEB的误读,GEB并非一本杂乱无章缺乏主题的书籍。
via
启明君:《我是个怪圈》让人想起《自私的基因》里说意识来源于生物机器对外界的模拟最终模拟到了自己,感觉有异曲同工之秒。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五):人,不可超越的和可超越的
一本令人非常享受和痛苦的书,享受的部分在于发现很多侯世达所讲的思考都是自己曾经困惑过,但没有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痛苦在于有很多部分还没有理解。
核心是关于“我”的思考,仍没有结论,因为靠我来思考“我”总是涉及自我指涉,所以书名叫“I am a strange loop”,也不能粗暴的用二元论来解释,物理和灵魂,因为灵魂到底有何而来是没有讲清楚的。所有的解释其实都差一个“跳跃”,这可能是没办法解释的,因为人的思考只能在某个层面上,但实际的回答可能在另一个更高的维度,就像书中侯世达举的堵车的例子,坐在车里你永远不知道前方堵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但如果不从本质、根源的层面思考“我”,仍可以探讨一些“我”的外延的东西。“我”应该是流动的灵魂、意识,众多的“我”相互影响,这个观点作者最令人动容的是讲了自己妻子去世的故事,灵魂的一部分留在了作者和周围人的灵魂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消逝,最后也慢慢消逝了,也有些人可能会延续很久,比如巴赫的音乐作为巴赫灵魂的碎片还在持续影响着我们。
这些对“我”对分解让人更深刻的理解自我,理解“我”和动物、植物的区别,理解和现在所谓人工智能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数据的堆砌、是算法、是逻辑,但人的关键在于情绪、情感,人工智能能做某些事,但它并不能“懂”它所做的事,它能变得越来越灵活、能干,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超过人,比如围棋,但其实这些都是算法、暴力计算,它能享受下围棋的过程么?它能感知到输和赢的情绪么?虽然它做不到这些,但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它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在实用层面它可能超过人类,就像飞机比人跑的快,如果邪恶的想,有能力的机器可以没有灵魂地干掉有灵魂但能力差的人类,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可悲和可畏之处。
今天速读了一遍,这本书后续可以常翻。